德国
同义词 (2019) TMDB 豆瓣
Synonymes
7.2 (157 个评分)
导演:
那达夫·拉皮德
演员:
汤姆·梅西耶
/
康坦·多尔迈尔
…
其它标题:
Synonymes
/
字旅巴黎(港)
…
约亚夫(汤姆·梅西尔 Tom Mercier 饰)是一名以色列退伍军人,他非常向往法国浪漫而又开放的风气,于是只身一人来到了巴黎,结果却惨遭打劫,身上的财物被洗劫一空,就在这个紧要关头,一对艺术家情侣卡洛琳(昆汀·多尔马尔 Quentin Dolmaire 饰)和艾米勒(露易丝·谢维洛特 Louise Chevillotte 饰)向约亚夫伸出了援手,令他免于流落街头的厄运。
经此一劫,约亚夫决定彻底放弃自己的国籍和身份,做一个彻头彻尾的法国人。他拒绝再说母语,通过背同义词的方式学习法语。很快,约亚夫就发现,卡洛琳和艾米勒虽然对自己表面友善,但其实是在利用他。约亚夫在战场上的悲惨经历成为了艾米勒创作的养分,而卡洛琳则试图通过约亚夫强壮的身体来满足自己无穷无尽的性欲。
经此一劫,约亚夫决定彻底放弃自己的国籍和身份,做一个彻头彻尾的法国人。他拒绝再说母语,通过背同义词的方式学习法语。很快,约亚夫就发现,卡洛琳和艾米勒虽然对自己表面友善,但其实是在利用他。约亚夫在战场上的悲惨经历成为了艾米勒创作的养分,而卡洛琳则试图通过约亚夫强壮的身体来满足自己无穷无尽的性欲。
从海底出击 (1981) 豆瓣 IMDb TMDB
Das Boot
9.1 (155 个评分)
导演:
沃尔夫冈·彼得森
演员:
尤尔根·普罗奇诺
/
赫贝特·格勒内梅厄
…
其它标题:
특전 U보트
/
U・ボート
…
二次大战期间,德军一艘U型潜艇奉命出击,完成对英国船队的袭击任务,当他们完成任务返航途中,却遭遇上前所未见的危机。《从海底出击》片长超过三个小时,而从开始到结束的每一分钟里,时间几乎都消耗在一艘德国潜艇的封闭空间里面,满脸油污、胡子拉茬的德国海军是影片的主要角色。在它的悠长篇幅之中并不缺乏大起大落的情节起伏,潜在的重重危机随时威胁着舰艇上官兵的生命安全,这个貌似强大而冷冰冰的庞然大物完全不能自保,一切只能听天由命。
维利·陶普勒和第六舰队的灭亡 (1972) 豆瓣
Willi Tobler und der Untergang der 6. Flotte
导演:
Alexander Kluge
演员:
Alfred Edel
/
Kurt Jürgens
…
其它标题:
Willi Tobler und der Untergang der 6. Flotte
/
Willi Tobler and the Decline of the 6th Fleet
In the first century of the third millennium, a galactic civil war is raging between governments, industrial giants and space pirates. Run for your lives! The Big Mess features space captain Douglas, the pirate couple sterr, a space admiral and countless other characters trying to eke out a living in the cosmos. But whenever they get anywhere , they find they've been beaten to it by monopolist enterprises.
In Willi Tobler and the Decline of the 6th Fleet, Willi endeavours to survive in a world where annihilistic galactic battles rage, by taking a job at the centre of power. But it's wrong side that he takes in this civil war.
In Willi Tobler and the Decline of the 6th Fleet, Willi endeavours to survive in a world where annihilistic galactic battles rage, by taking a job at the centre of power. But it's wrong side that he takes in this civil war.
拉奥孔 豆瓣
作者:
[德] 戈特霍尔德·埃夫莱姆·莱辛
译者:
朱光潜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9
- 8
《拉奥孔》主要内容:第一个对画和诗进行比较的人是一个具有精微感觉的人,他感觉到这两种艺术对他所发生的效果是相同的。他认识到这两种艺术都向我们把不在目前的东西表现为就像在目前的,把外形表现为现实;它们都产生逼真的幻觉,而这两种逼真的幻觉都是令人愉快的。
另外一个人要设法深入窥探这种快感的内在本质,发见到在画和诗里,这种快感都来自同一个源泉。美这个概念本来是先从有形体的对象得来的,却具有一些普遍的规律,而这些规律可以运用到许多不同的东西上去,可以运用到形状上去,也可以运用到行为和思想上去。
第三个人就这些规律的价值和运用进行思考,发见其中某些规律更多地统辖着画,而另一些规律却更多地统辖着诗;在后一种情况之下,诗可以提供事例来说明画,而在前一种情况之下,画也可以提供事例来说明诗。
第一个人是艺术爱好者,第二个人是哲学家,第三个人则是艺术批评家。
头两个人都不容易错误地运用他们的感觉或论断,至于艺术批评家的情况却不同。
另外一个人要设法深入窥探这种快感的内在本质,发见到在画和诗里,这种快感都来自同一个源泉。美这个概念本来是先从有形体的对象得来的,却具有一些普遍的规律,而这些规律可以运用到许多不同的东西上去,可以运用到形状上去,也可以运用到行为和思想上去。
第三个人就这些规律的价值和运用进行思考,发见其中某些规律更多地统辖着画,而另一些规律却更多地统辖着诗;在后一种情况之下,诗可以提供事例来说明画,而在前一种情况之下,画也可以提供事例来说明诗。
第一个人是艺术爱好者,第二个人是哲学家,第三个人则是艺术批评家。
头两个人都不容易错误地运用他们的感觉或论断,至于艺术批评家的情况却不同。
迎向灵光消逝的年代 豆瓣
9.3 (6 个评分)
作者:
[德国] 瓦尔特·本雅明
译者:
许绮玲
/
林志明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 7
什么是'灵光'?
本雅明在书中为“灵光”下了个定义:它是“一种奇特的时空交织,一种独有的、无论离得多近都总是带有距离感的表象或外观”。作为具体体现,本雅明把它描绘为人参悟自然时所感受到的一种氛围:“夏日午后休息,对着天尽头的山峦或头顶上播撒树阴的枝条凝神追思,直至这个凝思的时刻与之所关照的事物的物象溶为一体——这就可谓吸纳了山峦或枝条的灵光”
《迎向灵光消逝的年代》辑录本雅明论艺散文四篇:《摄影小史》、《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绘画与摄影》、《法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画展》。全文讨论「艺术」及其产物在历史的脉络中如何因为艺术生产工具的发明而产生质变与量变,并讨论这种变化的过程如何渗透到文化的场域中,使文化场域中的权力重新被界定。
本雅明在书中为“灵光”下了个定义:它是“一种奇特的时空交织,一种独有的、无论离得多近都总是带有距离感的表象或外观”。作为具体体现,本雅明把它描绘为人参悟自然时所感受到的一种氛围:“夏日午后休息,对着天尽头的山峦或头顶上播撒树阴的枝条凝神追思,直至这个凝思的时刻与之所关照的事物的物象溶为一体——这就可谓吸纳了山峦或枝条的灵光”
《迎向灵光消逝的年代》辑录本雅明论艺散文四篇:《摄影小史》、《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绘画与摄影》、《法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画展》。全文讨论「艺术」及其产物在历史的脉络中如何因为艺术生产工具的发明而产生质变与量变,并讨论这种变化的过程如何渗透到文化的场域中,使文化场域中的权力重新被界定。
论瓦尔特·本雅明 豆瓣
Criticism of Walter Benjamin
作者:
[德国] 西奥多·阿多诺
/
[法国] 雅克·德里达
译者:
郭军
/
曹雷雨
吉林人民出版社
2011
- 1
序言:本雅明的关怀
语言论与翻译论
土星视角与差异问题:对瓦尔特·本雅明的
语言论的思考/鲁道夫·盖希
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创世记”/欧文·沃尔法思
巴别塔/雅克·德里达
“结论”:瓦尔特·本雅明的“翻译者的任务”/保岁·德·曼
知识论与经验论
本雅明《文集》导言/西奥多·阿多诺
世俗启迪的基本原理/赫尔曼·施韦彭霍伊泽
光晕以及自然的生态美学/戴维·罗伯特
《拱廊计划》中的经验与唯物主义/里查德·沃林
深海采珠人/汉娜·阿伦特
历史哲学与文化批判
19世纪历史哲学的寓言/海因茨迪特尔.基茨泰纳
瓦尔特·本雅明和他的天使/格雄.朔勒姆
“格格不入”:瓦尔特·本雅明《历史哲学论纲》中
辩证的文化概念/米夏埃尔.勒维
打碎万花筒:本雅明的文化史批判/欧文.沃尔法思
文化作为法西斯统治的帮凶:本雅明对法西斯主义
症候的诊断/安斯加.希拉赫
资本主义现代精神批判/鲁迪.蒂森
神学与马克思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还是政治弥赛亚主义?
——阐释《关于历史概念》的论点/罗尔夫.蒂德曼
马尔库塞与本雅明:浪漫的维度/迈克尔.罗维
瓦尔特·本雅明:提高觉悟抑或拯救性批判/尤金.哈贝马斯
后记
语言论与翻译论
土星视角与差异问题:对瓦尔特·本雅明的
语言论的思考/鲁道夫·盖希
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创世记”/欧文·沃尔法思
巴别塔/雅克·德里达
“结论”:瓦尔特·本雅明的“翻译者的任务”/保岁·德·曼
知识论与经验论
本雅明《文集》导言/西奥多·阿多诺
世俗启迪的基本原理/赫尔曼·施韦彭霍伊泽
光晕以及自然的生态美学/戴维·罗伯特
《拱廊计划》中的经验与唯物主义/里查德·沃林
深海采珠人/汉娜·阿伦特
历史哲学与文化批判
19世纪历史哲学的寓言/海因茨迪特尔.基茨泰纳
瓦尔特·本雅明和他的天使/格雄.朔勒姆
“格格不入”:瓦尔特·本雅明《历史哲学论纲》中
辩证的文化概念/米夏埃尔.勒维
打碎万花筒:本雅明的文化史批判/欧文.沃尔法思
文化作为法西斯统治的帮凶:本雅明对法西斯主义
症候的诊断/安斯加.希拉赫
资本主义现代精神批判/鲁迪.蒂森
神学与马克思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还是政治弥赛亚主义?
——阐释《关于历史概念》的论点/罗尔夫.蒂德曼
马尔库塞与本雅明:浪漫的维度/迈克尔.罗维
瓦尔特·本雅明:提高觉悟抑或拯救性批判/尤金.哈贝马斯
后记
留声机 电影 打字机 豆瓣
作者:
[德]弗里德里希·基特勒
译者:
邢春丽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7
- 3
“媒介决定我们的现状。”
1880年前后,分别代表声学、光学和文字储存技术的留声机、电影和打字机相继问世,打破了活字印刷术长达四个世纪的书写垄断。这不仅开启了用数据流记录人类记忆的新时代,更重要的是,人类的信息感知和思维模式从此发生了根本改变,这种改变影响至今。
留声机第一次成功复制下人类生活中的白噪音,电影特技变成了灵魂的模型,操作不便的书写球造就了尼采的简洁风格……
在本书中,弗里德里希·基特勒带我们亲历了这三种技术从发明到接受,再到相互关联的历史,回顾了与之相关的轶事、文学文本和哲学断片,并在其中展开对记忆与书写、技术与意识、媒体与艺术等终极问题的思考。
1880年前后,分别代表声学、光学和文字储存技术的留声机、电影和打字机相继问世,打破了活字印刷术长达四个世纪的书写垄断。这不仅开启了用数据流记录人类记忆的新时代,更重要的是,人类的信息感知和思维模式从此发生了根本改变,这种改变影响至今。
留声机第一次成功复制下人类生活中的白噪音,电影特技变成了灵魂的模型,操作不便的书写球造就了尼采的简洁风格……
在本书中,弗里德里希·基特勒带我们亲历了这三种技术从发明到接受,再到相互关联的历史,回顾了与之相关的轶事、文学文本和哲学断片,并在其中展开对记忆与书写、技术与意识、媒体与艺术等终极问题的思考。
道德意识中的怨恨与羞感 豆瓣
作者:
[德]马克思•舍勒
/
刘小枫 主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 6
舍勒认为,就认识的全部发展史而言,人们都是先对认识对象产生爱或者恨,之后才通过知性来对它们进行认知、分析和判断的。因此,无论对于所有各种理论认识和思维来说,还是就所有各种实践立场而言,爱和恨在情感行为的集体范围内都是最原初的行为方式,它们还使理论生活和实践生活统一起来,并且能够使这两者永远保持统一的状态。此一话题在欧美学术界曾引起强烈争鸣,相信也会引起中国读者浓厚的兴趣。
悲剧的诞生 豆瓣
8.9 (7 个评分)
作者:
{德]弗雷德里希·尼采
译者:
周国平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7
- 8
尼采立足于人生谈审美和艺术,著述颇丰,除了《悲剧的诞生》这样的专著外,大量论述散见于他各本著作里。周国平翻译的《尼采美学文选》回击了这方面的专著和论述,由于篇幅较大,分做两本书出版。《悲剧的诞生:尼采美学文选》收入1872年至1880年的著述,大致相当于其思想发展的早中期。《瓦格纳事件:尼采美学文选》收入1881年至1889年的著述,大致相当于其思想发展的后期。前书还收入了译者早年所写《哲人尼采剪影》《尼采美学概要》二文,简明扼要地介绍了尼采的生平和美学思想。后书则收入了译者晚近所写《尼采美学导论》一文,是一篇近7万字的长文,对尼采美学思想做了系统的阐释,全文第一次完整发表。专此说明。
希望的原理(第1卷) 豆瓣
作者:
(德)恩斯特·布洛赫
译者:
梦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3
- 1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德国仅出现过四部1000页以上的哲学巨著,即马丁•海德格尔的两卷本《尼采》(1961)、尼古莱•哈特曼的《自然哲学》、卡尔•雅斯贝斯的《论真理》(1947)和恩斯特•布洛赫的《希望的原理》(1959)。在流 亡美国期间(1938-1947),布洛赫十年磨一剑,撰写了三卷本《希望的原理》,表达了他对一个没有剥削、压迫和异化的世界的希望。《希望的原理》一书的主旨是,阐明人类精神史的中心在于预先推定一个更美好生活的梦,即一个没有剥削、贫困和压迫的社会制度,而作为人类学-存在论范畴的“希望”(Hoffnung)集中体现了人类走向更美好未来的意图。
《希望的原理》一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是一部关于人类梦想和希望的百科全书,也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传统的创新之作,极大地丰富了20世纪唯物主义思想,拓宽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性”研究领域。
《希望的原理》一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是一部关于人类梦想和希望的百科全书,也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传统的创新之作,极大地丰富了20世纪唯物主义思想,拓宽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性”研究领域。
文化记忆 豆瓣
Das kulturelle Gedächtnis: Schrift, Erinnerung und politische Identität in frühen Hochkulturen
9.3 (12 个评分)
作者:
[德]扬·阿斯曼(Jan Assmann)
译者:
金寿福
/
黄晓晨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5
- 5
《文化记忆》是扬•阿斯曼系统提出“文化记忆”理论的经典之作。全书分两部分,一部分探讨了记忆(有关过去的知识)、身份认同(政治想象)、文化的连续性(传统的形成)三者之间的关系。二部分具体描述了在古代埃及、以色列和希腊三种高级文化中,有关过去的集体图像如何构成,对民族身份的确定和强化起到了怎样的作用,文化记忆又是如何形成并发挥作用的。这一理论不仅为认识不同文明成长的内部机制和兴衰根源提供了崭新的视角,也有助于澄清有关记忆与历史之间关系的模糊概念,促使我们重新审视并定义历史真实性和客观性问题。
荣耀与丑闻 豆瓣
Romantik. Eine deutsche Affäre
9.3 (15 个评分)
作者:
[德] 萨弗兰斯基
译者:
卫茂平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4
- 6
◎ 浪漫主义的艺术成就有多璀璨,它的政治实践就有多危险。
◎ 从歌德到尼采,伴随着浪漫主义,德国式的深邃思想,不仅获得渴望和忧伤的色彩,还带有满不在乎和举重若轻的秉性。
◎ 纵贯德国200年,阿多诺弟子、“最会讲故事”的德国思想史畅销作家萨弗兰斯基倾力之作。
这是一部德国浪漫主义的简史。从1750年左右,一直写到1990年左右 ,囊括200年。
启蒙思想的重大错误之一就是低估了非理性力量的威力,在德国,启蒙运动早早就孕生了一股反对自身的力量。针对启蒙运动的明晰,浪漫主义者倡导搅动人的“幽暗的本能”,即世人身上的狄俄尼索斯之力或非理性,来对抗阿波罗的理性及其带来的“异化的社会机械论”,它延续了人类平衡物质与精神、现实与理想、肉体与灵魂、理智与情感之冲突的努力,带来了一个文学、哲学和宗教融会一处的激情时代。
但是,就像雅努斯的两张面孔,浪漫主义作为一个思想运动结束后,在20世纪,带给德国的却是并不光彩的历史。“浪漫的”思维方式,或者“浪漫主义的精神姿态”,作为德意志民族的性格要素,越出文学疆域,染上民族主义色彩,开始涉足政治,在“一战”期间变身为所谓的“钢铁浪漫主义”,在纳粹时期又被再度利用。政治的浪漫主义,既无益于浪漫主义也无益于政治。
作者在完整地分梳德国浪漫主义脉络之时,并不以绵密的考证见长,却以通达的见识和宏阔的视野取胜。其表述感性酣畅,充满灵性,更贴近浪漫主义之生命的本体,以及浪漫主义作家之灵魂的此在,十分具有可读性。
◎ 从歌德到尼采,伴随着浪漫主义,德国式的深邃思想,不仅获得渴望和忧伤的色彩,还带有满不在乎和举重若轻的秉性。
◎ 纵贯德国200年,阿多诺弟子、“最会讲故事”的德国思想史畅销作家萨弗兰斯基倾力之作。
这是一部德国浪漫主义的简史。从1750年左右,一直写到1990年左右 ,囊括200年。
启蒙思想的重大错误之一就是低估了非理性力量的威力,在德国,启蒙运动早早就孕生了一股反对自身的力量。针对启蒙运动的明晰,浪漫主义者倡导搅动人的“幽暗的本能”,即世人身上的狄俄尼索斯之力或非理性,来对抗阿波罗的理性及其带来的“异化的社会机械论”,它延续了人类平衡物质与精神、现实与理想、肉体与灵魂、理智与情感之冲突的努力,带来了一个文学、哲学和宗教融会一处的激情时代。
但是,就像雅努斯的两张面孔,浪漫主义作为一个思想运动结束后,在20世纪,带给德国的却是并不光彩的历史。“浪漫的”思维方式,或者“浪漫主义的精神姿态”,作为德意志民族的性格要素,越出文学疆域,染上民族主义色彩,开始涉足政治,在“一战”期间变身为所谓的“钢铁浪漫主义”,在纳粹时期又被再度利用。政治的浪漫主义,既无益于浪漫主义也无益于政治。
作者在完整地分梳德国浪漫主义脉络之时,并不以绵密的考证见长,却以通达的见识和宏阔的视野取胜。其表述感性酣畅,充满灵性,更贴近浪漫主义之生命的本体,以及浪漫主义作家之灵魂的此在,十分具有可读性。
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 豆瓣
Die Philosophie im tragischen Zeitalter der Griechen
8.8 (5 个评分)
作者:
[德国] 弗里德里希·尼采
译者:
周国平
商务印书馆
1994
- 7
本书是尼采的一部未完成、生前也未发表的早期著作,写于《悲剧的诞生》之后,约
1873年左右。前苏格拉底哲学是尼采思想的重要渊源之一,而在尼采著作中,专论前苏格
拉底哲学的作品只有这一部,仅此就足以表明本书对于研究尼采思想的意义了。
本书译自德文版《尼采全集:校勘学习版》第一卷
(Friedrich Nietzsche,Sa Cmtliche Werke,Kritische StuB die
1873年左右。前苏格拉底哲学是尼采思想的重要渊源之一,而在尼采著作中,专论前苏格
拉底哲学的作品只有这一部,仅此就足以表明本书对于研究尼采思想的意义了。
本书译自德文版《尼采全集:校勘学习版》第一卷
(Friedrich Nietzsche,Sa Cmtliche Werke,Kritische StuB die
The Birth of Tragedy 豆瓣 Goodreads
Die Geburt der Tragödie
作者:
Friedrich Nietzsche
译者:
Shaun Whiteside
Penguin Classics
1994
- 1
在线阅读本书
Dedicated to Richard Wagner, this book is rich in Nietzsche's enthusiasms for Greek literature and especially tragedy, for Schopenhauer and Wagner's "Tristan Und Isolde". Its central vision is the idea that "only as an aesthetic phenomenon are existence and the world justified". Making his distinction between the Apollonian and the Dionysian spirit, Nietzsche presses the reader to consider why it is that we derive pleasure from tragic art, and what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ur experience of suffering in life and in art. "The Birth of Tragedy", first published in 1871, was the author's first book.
Dedicated to Richard Wagner, this book is rich in Nietzsche's enthusiasms for Greek literature and especially tragedy, for Schopenhauer and Wagner's "Tristan Und Isolde". Its central vision is the idea that "only as an aesthetic phenomenon are existence and the world justified". Making his distinction between the Apollonian and the Dionysian spirit, Nietzsche presses the reader to consider why it is that we derive pleasure from tragic art, and what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ur experience of suffering in life and in art. "The Birth of Tragedy", first published in 1871, was the author's first book.
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 豆瓣
Die Philosophie im tragischen Zeitalter der Griechen
9.6 (5 个评分)
作者:
[德国] 弗里德里希·尼采
译者:
周国平
译林出版社
2011
- 8
《汉译经典029: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内容简介:前苏格拉底哲学是尼采思想的重要渊源之一,《汉译经典029: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是尼采唯一一部专论前苏格拉底哲学的著作。尼采认为,长久以来,前苏格拉底哲学一直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在《汉译经典029: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中,尼采试图依靠残篇断简并且用他认为正确的方式,复原希腊悲剧时代哲学家的群像,从而重现“哲学的原型”。
尼采思想传记 豆瓣
作者:
(德)萨弗兰斯基
译者:
卫茂平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 1
尼采生于1844年。但早在1858年,即他才十四岁的时候,就尝试着为自己作传(可参见此书的“编年史”),也就是说,他少年时似已预感自己生为奇才,会受后人感念。在以后的生命旅途中,他病魔缠身,婚姻不顺,而恰恰这种人生困境,更促使他宵旰操劳,极自觉地充当生命哲学的殉道士。他早熟聪慧,以后也明白真理是个“可怕的事物”,他进行的工作,是能致人毁灭的思维冒险。他的哲学前辈康德其实早已洞察此事,在“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法则”前止步,以避危趋安。而尼采却心怀抉心自食的勇气,又挟带着决堤奔腾的热情,义无返顾地接受了冒险的挑战,走上他那探索生命之奥秘的不归路。同时,对于自己将来会博得后世喝彩这点,直到理性生命结束之前,他一直坚信不渝。1887年,即精神崩溃前的一年多,因为在尼扎的房子不得不被拆除,他就曾这么说:“这对后代的好处是,他们可以少参观一个朝圣点”。这是近乎魔鬼般的自信。他没料到的可能是,他那锐利的文化批判锋刃,尤其在20世纪和一直进入21世纪的所谓后现代主义批判中,寒光迸现,震烁学界。看一下福柯如何探究知识和权利的关系、追溯疯狂和理性的由来,即可在尼采逝世一0四年整的今天,告之尼采亡灵,他的思维精神未灭,研究方法尚存。
书作者萨弗兰斯基是当今德国著名作家、哲学家,其著作目前至少已被译成13种语言。众多著述中的两本也已有中译,一是他的《海德格尔传——来自德国的大师》,有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二是他的《恶——或者自由的戏剧》,有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这本《尼采——他的思想传记》是他又一部用心之作。它从尼采的酷爱、即音乐着手,顺着他生平的重大事件与著述顺序,清晰地展示出尼采思想的发展脉络与主旨,最后以其思想对后世之影响的提示收束。与上述研究专著相比,作者没有掺入自己“微言大义”的奢望,也不怎么做“补正纠偏”的尝试,着眼的多是尼采人格发展背景上的思想意旨,以及这些思想与西方哲学史和思想史的纵向联系和横向关涉。与上述生平传记相较,他绝不拘泥尼采的生平琐事和生活变迁,更不屑重复那些人们早已耳熟能详的逸事奇闻,而以思想发展为红线,辅以对其思想形成有特殊作用的生平材料,为读者提供了一部翔实和生动的尼采思想史。价值重估的社会观点,永恒轮回的宇宙规律,超人作为人类理想,权利意志作为历史解读;这些尼采学说中的要点,无不被他以自己独到的叙述点拨出。
书作者萨弗兰斯基是当今德国著名作家、哲学家,其著作目前至少已被译成13种语言。众多著述中的两本也已有中译,一是他的《海德格尔传——来自德国的大师》,有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二是他的《恶——或者自由的戏剧》,有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这本《尼采——他的思想传记》是他又一部用心之作。它从尼采的酷爱、即音乐着手,顺着他生平的重大事件与著述顺序,清晰地展示出尼采思想的发展脉络与主旨,最后以其思想对后世之影响的提示收束。与上述研究专著相比,作者没有掺入自己“微言大义”的奢望,也不怎么做“补正纠偏”的尝试,着眼的多是尼采人格发展背景上的思想意旨,以及这些思想与西方哲学史和思想史的纵向联系和横向关涉。与上述生平传记相较,他绝不拘泥尼采的生平琐事和生活变迁,更不屑重复那些人们早已耳熟能详的逸事奇闻,而以思想发展为红线,辅以对其思想形成有特殊作用的生平材料,为读者提供了一部翔实和生动的尼采思想史。价值重估的社会观点,永恒轮回的宇宙规律,超人作为人类理想,权利意志作为历史解读;这些尼采学说中的要点,无不被他以自己独到的叙述点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