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史
中国思想史(三卷本) 豆瓣
9.2 (8 个评分) 作者: 葛兆光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3 - 6
《中国思想史(套装共3卷)》为《中国思想史》第二版。全书以个人的观察角度与理解视野,对中国知识、思想与信仰的历史进行历史的研究与描述。该书不仅关心古代中国精英与经典思想的发展,而且分析这些思想得以形成与确立的知识来源和终极依据,也描述产生这些思想的土壤的一般知识、思想与信仰的历史,以及中国思想世界的最终确立和逐渐瓦解的过程。作者改变了过去作为教科书的思想史以人为中心的章节模式,引徵丰富的古代文献,也参考现代中外研究成果,清理与叙述从上古以来到十九世纪的中国人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及其连续性历史,目的是希望理解和说明今天中国的思想传统是如何从古代到现代被逐渐建构起来的。论者评此书“突破了以往描述观念的历史嬗变的思想史写法,试图从知识、思想与信仰三者的经纬交错中、从精英与世俗之间观念的互动中揭示中国文明构成及发展的复杂底蕴”。
德国天才2 豆瓣
作者: [英] 彼得·沃森 译者: 王志华 商务印书馆 2016 - 8
歌德说:“每当想到德意志民族,我常感到痛苦,这个民族的个体都如此值得称颂,但作为整体却如此令人神伤。”
自18世纪中叶,德国日渐由一个文化贫瘠的西方国家转变为举足轻重的文化强国,甚至比当时的欧美诸国更具创造性和影响力。她的艺术家、文学家、哲学家、科学家和工程师灿若辰星,将其科学文化推向了难以想象的高度。然而,20世纪希特勒和第三帝国的统治使天才锐减,折断了这一进程。“二战”后,德国重整旗鼓,跻身发达国家前列,但其光辉历史至今仍被纳粹罪行的阴霾所笼罩。
《德国天才》力图纠正世界对德国的陈旧观念。它是一封“写给日耳曼知识分长达850页的情书”,更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在这部兼容并包的文化与思想史中,彼得•沃森拨云见日,追溯历史真相,探索德国天才的起源。他不断追问德国的科学文化为何能蓬勃发展,又如何塑造了人们的生活。更重要的是,它如何持续影响着我们的世界……
19世纪中后期伴随工业革命的发展,受教育的中等阶层迅速崛起,成为德国振兴不可忽视的力量。该时期出现了众多思想家、发明家、科学家。黑格尔、费尔巴哈、马克思、赫尔德、兰克等思想家使学术界焕然一新,黑尔姆霍尔茨、黎曼、克劳修斯等人的自然科学成就为德国工业腾飞奠定基础,克虏伯、西门子、拜耳、珀金、本茨等人则铸就了德国的工匠精神。
德国天才1 豆瓣
The German Genius
作者: [英] 彼得·沃森 译者: 张弢 / 孟钟捷 商务印书馆 2016 - 8
歌德说:“每当想到德意志民族,我常感到痛苦,这个民族的个体都如此值得称颂,但作为整体却如此令人神伤。”
自18世纪中叶,德国日渐由一个文化贫瘠的西方国家转变为举足轻重的文化强国,甚至比当时的欧美诸国更具创造性和影响力。她的艺术家、文学家、哲学家、科学家和工程师灿若辰星,将其科学文化推向了难以想象的高度。然而,20世纪希特勒和第三帝国的统治使天才锐减,折断了这一进程。“二战”后,德国重整旗鼓,跻身发达国家前列,但其光辉历史至今仍被纳粹罪行的阴霾所笼罩。
《德国天才》力图纠正世界对德国的陈旧观念。它是一封“写给日耳曼知识分长达850页的情书”,更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在这部兼容并包的文化与思想史中,彼得•沃森拨云见日,追溯历史真相,探索德国天才的起源。他不断追问德国的科学文化为何能蓬勃发展,又如何塑造了人们的生活。更重要的是,它如何持续影响着我们的世界……
18世纪中期德意志的命运大转折不是源于普鲁士的崛起及其由它完成的德国统一,而是德意志大学的兴起。新型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塑造了德意志与众不同的知识分子,引发了阅读革命。温克尔曼、莱辛、康德、费希特、歌德、贝多芬、莫扎特、克劳塞维茨、高斯、洪堡、门斯等天才人物陆续登上历史舞台,由此促成欧洲历史上的第三次文艺复兴,也为即将到来的工业革命做好了准备。
2019年6月30日 已读
框架不错,第三章讲德国人如何发明了意大利的文艺复兴和现代学术的起源最精彩,对“文化”在德语环境中的特殊做了辨析(和英法的差别,以及和文明的不同与等级),由此牵涉到德意志民族精神的构建。并且在对德国知识脉络梳理时不仅从德国古典哲学的观念史角度出发,还有从考古学对古典学和现代学术建立的关键作用。只是对康德,黑格尔和尼采的许多观点感觉阐述的很奇怪,而且论述多有杂乱,但整体不错
2016 历史 商务印书馆 德国 德国史
电影理论解读 豆瓣
Film Theory : An Introduction
8.9 (9 个评分) 作者: [美]罗伯特·斯塔姆 译者: 陈儒修 / 郭幼龙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7 - 7
本书是美国著名电影学者罗伯特·斯塔姆关于世界电影理论经典内容的全新论述。作者细致梳理了自电影问世以来电影理论的发展历程——从电影理论的起源,如林赛、芒斯特伯格对于电影本体的认知,到当代最新电影理论的演变,如文化研究、德勒兹、后殖民论述及数字理论等。不仅在理论解读及其内在关联上具备极高的学术价值,同时也清晰勾勒出电影理论史的完整脉络。
书中观点极具国际视野,在重点关注欧美电影理论演进的同时,也涵盖了世界范围内的电影理论观点,并依据不同地域与文化描绘出各自的独特发展。在理论解读中,本书还时刻关注理论背后所承载的历史与哲学基础,是深入了解世界电影理论的经典读本。
2019年7月9日 已读
充分感受到了电影理论和文学理论的交织,尤其是作者基本上是用巴赫金的理论编了一本电影理论教科书,于众声喧哗中强调复调的共时和对话,在狂欢中看到建立在经验的特殊性之上的颠覆性,一种既是语言哲学的结构主义的,又有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所以书中经常将两种相对的观点并列同举,比如法兰克福内部对大众文化呈现截然不同态度的两派,也会跨过横向时空进行纵向对比,比如作者论的出现和之后的美国化。从无声电影理论到数字媒体时代的理论多样化,从电影理论的前身到各种后学,关照全面而详略得当,并且没有顾此失彼,贬义明显。唯一美中不足的是这么多引用很多没有给具体出处。还要再看一遍and想重看巴赫金了
影视艺术 思想史 理论 电影 电影理论
希腊对德意志的暴政 豆瓣
The Tyranny of Greece over Germany: A Study of the Influence Exercised by Greek Art and Poetry over the Great German Writers of the Eighteenth, Nineteenth and Twentieth Centuries
7.3 (6 个评分) 作者: [英] 伊莉莎·玛丽安·巴特勒 译者: 林国荣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7 - 6
本书研究了希腊的艺术与诗歌对德国18世纪以来的伟大作家的影响。全书分为8章,第1章是概论,第2章到第8章依次论述了希腊对温克尔曼,莱辛与赫尔德,歌德,席勒,荷尔德林,海涅,施里曼、尼采、斯皮特勒、斯蒂芬乔治的影响。作者在概论中对德意志的文化和精神进行了简单的介绍,也对全书的框架做了简洁的说明。在接下来的7章中,作者以温克尔曼为起点,开始论述希腊在艺术、心理、哲学、文化上对德意志的伟大作家的影响。但作者不局限于研究希腊对他们的影响,也着力分析德国伟大作家之间的相互影响,比如温克尔曼对后来的作家的影响,歌德对其之后的作家的影响,这种影响在这些作家身上随处可见。此外,从这些伟大作家的作品中,巴尔特读出了他们对德意志的身份认同,挖掘了其中复杂之处。
2019年7月27日 已读
一种真正的对希腊化的研究,这本书中的德意志不再是借古希腊言民族精神,而是被希腊理想所诱惑后的观念的产物,主客体关系完全翻转。有许多和今天学界定论所不一样的观点,尤其是将尼采作为这场暴政姗姗来迟的遗产继承者,而非颠覆的发起者。提出真正给温克尔曼高贵而静穆的希腊理想以致命一击的是海涅,尼采是海涅的新范式启发下的后来者,也是“第一位受害者”,将德意志对狄奥尼索斯的关键发现归于海涅。尼采所做的是赋予了狄奥尼索斯审美力量和生活的生命力。但自歌德依赖,现代生活解体下的世界注定英雄时代的观念只能是幻梦,反基督的狄奥尼索斯作为被撕成碎片的神和被钉在十字架上受难的基督其实是有着天然亲和力,也正因此,异教和基督教之间的冲突如旋涡一般难以规避和解决
希腊 德国 思想史 政治哲学 艺术史
思想是生活的一种方式 豆瓣
9.4 (10 个评分) 作者: 王汎森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8 - 3
本书是王汎森教授研讨近代中国思想史的新作。他认为,思想与生活相与交织,不同人群所呈现的思想光谱浓淡不一,思想史研究应致力于刻画历史的复杂性。王汎森教授以此思路探讨近代中国人的存在感受、生命气质、人生态度,灵活调用思想、学术、生活、政治诸种材料,解读从“新民”到“新人”的变化、“主义”的兴起、近代思想中的“未来”、“人的消失”等新鲜议题,呈现出近代中国大变动之中丰富、幽微的心灵世界。
追寻“我们”的根源 豆瓣
8.2 (8 个评分) 作者: 姚大力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8 - 1
收入此书的文章共分为四组。第一组凡七篇,泛论中国历史上的族群认同、国家认同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第二组的五篇,主要聚焦于如何认识历史上的各少数民族对中国历史与文化的积极贡献。第三组由五篇构成,以蒙古帝国、元朝,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为讨论主题。纳入最后一组的四篇论文,则分别考察族群认同在回族、满族形成和鲜卑拓跋部早期历史的书写之中的作用问题。
The Legitimacy of the Modern Age 豆瓣
作者: Blumenberg 译者: Robert M. Wallace The MIT Press 1985 - 10
In this book, Hans Blumenberg disputes the view that the modern idea of progress represents a secularization of religious belief in some divine intervention (the coming of the Messiah, the end of the world) which consummates human history from outside. Drawing from sources ranging from Aristotle and Augustine to Nietzsche, Marx, Freud, and Kuhn - with an impressive number of stops between - he argues that progress always implies a process at work within history, a process that ultimately expresses human choices, human self-assertion, and man's responsibility for his own fate.Hans Blumenberg has been associated with Kiel University in Hamburg since 1947. The book is included in the series Studies in Contemporary German Social Thought.
席勒美学的哲学背景 豆瓣
作者: 【美】维塞尔 译者: 毛萍 2010 - 11
席勒认为人性中存在这两种基本要素,即人格和状态。人格是保持不变的自我同一的理性形式,而状态却是人在时间中经历的变动不居的感性内容,由此就产生了两种相反的要求:前者要使多变的现象世界具有统一的形式,后者要使空洞的形式具有实在的内容,这就是所谓的理性冲动和感性冲动。为使人性实现完满与自由,他提出了第三种冲动--游戏冲动。游戏冲动的对象就是"活的形象""活的形象"就是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