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雅明
本雅明文选 豆瓣
8.4 (5 个评分) 作者: 本雅明 译者: 陈永国 / 马海良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1
前言:本雅明学术思想述略
一、批评概念/内在批判/寓言:德国浪漫主义的批评概念(节选)(1920)/歌德的《亲和力》(1911-1922)--献给尤拉.科恩/德国悲剧的起源(节选)(1928)
二、诗歌/小说/新闻:超现实主义(1929)--欧洲知识界之最后一景/卡尔.克劳斯(1930-1931)/弗朗茨.卡夫卡(1934)
三、语言/翻译/叙事:论语言本身和人的语言(1916)/翻译者的任务(1921)/讲故事的人(1936)--尼古拉.列斯科夫作品随想录/什么是史诗剧(1939)
三、律法/文化/历史:暴力的批判(1921)/单向街(1928)/历史哲学论纲(1940)
译后记
2020年1月17日 已读
重读《历史哲学论纲》和《德国悲剧的起源》部分,二者合二为一是本雅明的自然历史观,永远缺席/不在场的历史不再被过去与未来束缚,不会因为理性被总体化,在自然/废墟的瞬间中,在破碎的意象中抵抗总体性和虚假的表象,救赎历史。这种涌动于不可言说性之中的时间性是本雅明独特的时间观,也是他反省现代与主体之间的关系的路径所在
文艺理论 本雅明
历史的天使 豆瓣
8.4 (11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摩西 译者: 梁展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 - 3
自启蒙运动以来,西方主流的历史观以黑格尔的历史观为代表,历史乐观地被视为一条线形的、不断走向人类最终完善之路。历史的每一个环节都为下一个环节服务。
直到1920年代,罗森茨维格、本雅明、肖勒姆三人共同以弥赛亚乌托邦为理念创立了一种新型的历史观。它呈现了一种弥塞亚乌托邦的思想。对立于将历史视为一条永远走向人类最终完善之路的乐观主义观念,他们提出了一种断裂的历史思想,其各个环节不能被纳入一个总体,与表面的同质化相比,其破碎更具有意义——同样也更有前景。
在三位思想家那里,上述另类的历史出自于他们对20世纪巨大变革的直接经验。令人感到矛盾的是,在历史理性解体的基础上,希望的火花再次燃起。透过救赎的范畴,乌托邦再次闪现在三位作者那里。在向新事物的突现敞开的这一时间模式当中,理想的迅速实现变成了可以被设想的事情。
在《历史的天使》中,作者斯台凡·摩西以天使报喜作比喻,来回顾这套历史救世说,从而以一个特别的视角生动地展现出20世纪初的德国犹太思想。这三位思想家共同想象了一种新的历史观,它呈现了一种弥塞亚乌托邦的思想,其各个环节不能被纳入一个总体,与表面的同质化相比,其破碎更具有意义——同样也更有前景。
2019年3月30日 已读
分析本雅明的是最精彩的部分,但也的确是着墨最多的部分。一个发现是,这本书将Aura译为了气息,这个词放在某些部分的确比灵韵/晕更加适合。最透彻的部分是讲述本雅明的弥赛亚时间的救赎。正如第一部分的罗森茨维格说“事件并非在时间中降临,而是时间本身降临了”,本雅明的历史的天使说“当我头一次看到你时,我已经带你返回到了我曾经生活过的地方”。所以新本身是完全相反对立的两个概念,而现代性就“即在永远就已经存在的东西的语境当中出现的新”
哲学 弥赛亚 思想史 斯台凡·摩西 本雅明
迎向灵光消逝的年代 豆瓣
9.3 (6 个评分) 作者: [德国] 瓦尔特·本雅明 译者: 许绮玲 / 林志明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 7
什么是'灵光'?
本雅明在书中为“灵光”下了个定义:它是“一种奇特的时空交织,一种独有的、无论离得多近都总是带有距离感的表象或外观”。作为具体体现,本雅明把它描绘为人参悟自然时所感受到的一种氛围:“夏日午后休息,对着天尽头的山峦或头顶上播撒树阴的枝条凝神追思,直至这个凝思的时刻与之所关照的事物的物象溶为一体——这就可谓吸纳了山峦或枝条的灵光”
《迎向灵光消逝的年代》辑录本雅明论艺散文四篇:《摄影小史》、《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绘画与摄影》、《法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画展》。全文讨论「艺术」及其产物在历史的脉络中如何因为艺术生产工具的发明而产生质变与量变,并讨论这种变化的过程如何渗透到文化的场域中,使文化场域中的权力重新被界定。
2019年2月13日 已读
赵勇在解释aura这个词的时候,谈到西方学者认为“灵光”作为术语属于格奥尔格派,而格奥尔格的朋友斯凯尔将其理解为“生命的呼吸”,认为每一种物质形态都散发着灵光,这种灵光既冲破了自己,又包围了自己。这次读完,感觉更像卡夫卡的“朝最后的尘世边界冲击”
哲学 德国 本雅明 美学 艺术
住在巴特、桑塔格、本雅明的照片里 豆瓣
6.3 (6 个评分) 作者: 章光和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这是一本在诸多收集旅游回忆的方法中,谈论有关摄影的书。面对我心怡的风景,我感觉我确曾在那儿,或者,我应当去那儿。罗兰・巴特说,“对我而言,风景相片(城市或乡野)应是可居,而非可访的。就是因为如此,我们希望可以居住在巴涂、桑塔格、本雅明的照片里。
2019年3月27日 已读
题目拯救一切但也会让内容显得有些不足。选图倒都是挺不错的,排版设计再加一星~虽然是三人的各种论点杂糅,但也能体会到一种瞬间的火花。但看完印象最深刻的是闭上眼睛的卡夫卡和那个发光的蜥蜴和橘子树的故事
图文 城市 巴特 摄影 文化
莫斯科日记 柏林纪事 豆瓣
作者: [德国] 瓦尔特·本雅明 译者: 潘小松 商务印书馆 2012 - 4
《莫斯科日记》是本雅明生活转折时期最个人化的文本。在日记中,本雅明叙述了他在莫斯科短暂停留期间(1926年12月6日—1927年1月底)的所见所闻,还有他与拉脱维亚女共产党人阿斯娅若即若离的微妙关系。《柏林纪事》是本雅明对其青少年时代曾经生活过的城市——柏林的断想式回忆。
2019年10月11日 已读
巴黎以外的本雅明,拍卖家庭出身的他写日记自带收藏家气质,碎片是冒险的标记,大量名词在笔下发出木槌起落的声音;游荡只为了寻找食物的本雅明;喜欢阿斯娅到希望有一个孩子成为纽带;“只要爱某一个人,就算这人是在自己够不着的地方,时而感觉孤单,但两人之间不会存在寂寞”;入党的考虑;辩证法是三位(命题反命题和转向)一体的综合结构;玩具研究者,对儿童来讲,原始不是构思的形式而是整个造型经想象做出;语言是经验的媒介,它表明记忆不是历史的工具而是舞台;本雅明的警句——“啊,烤糊了的凯旋柱/带着孩子的糖,来自冬天”
本雅明 瓦尔特·本雅明
本雅明论媒介 豆瓣
Walter Benjamin and the Media: The Spectacle of Modernity
作者: [韩]康在鎬(Jaeho Kang) 译者: 孙一洲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19 - 11
本书旨在提供对本雅明媒介批判的详细重构和分析。它显示了本雅明如何批判性地分析了各种通信技术模式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深刻影响,特别是媒介如何塑造人类经验、商品文化、都市空间和政治。有四个关键主题构成了主要章节:传播的危机、媒介化的讲故事;技术上的可复制性;媒介城市。每一章都试图阐明本雅明对特定传播媒介(书籍、报纸、广播、摄影和电影)与相应形式的经验之间关系的描述。
在第二章中,作者将从资产阶级文学文化的消亡和公共领域的角度来考察传播的危机。我探讨了本雅明如何将讲故事的衰落与十九世纪欧洲信息产业的发展联系起来。
第三章侧重于本雅明的媒体实践,涉及他对无线电广播的参与。这将展示他在自己的儿童和其他节目中如何试验当代理论问题(例如教育、娱乐和一种电子大众媒介化讲故事的新形式)。
第四章详细介绍了本雅明最著名的文章《技术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本文密切关注影像体验的关键主题,比如光晕的消亡、摄影图像的光学无意识以及震惊、分心和触觉。本雅明对艺术和政治的分析将阐明政治景观的复杂维度以及现代媒介时代新公众的形成。
第五章追溯了本雅明的巨著《拱廊街计划》的理论意义,以便我们理解与大都市的城市景观相关的现代媒介。本章还圈定了一些本雅明为媒介研究而分析通信技术和都市空间的方法论含义。
在结论中,本书希望通过与最近的媒介和社会理论家进行简要比较来评价本雅明的媒介批判。借此,作者希望澄清本雅明之于当代媒介研究的独特贡献,并帮助读者进一步提出他们自己的批判性探究。
2020年5月17日 已读
很不错的一本书,围绕媒介分四个章节,从小说报纸到无线电广播到摄影电影再到景观城市,最后将本雅明与哈贝马斯、麦克卢汉和鲍德里亚放在一起算是与当下的媒介理论进行对话。这些碎片化的论述共同组成了一个批评星丛和思考网络,其连接点在于媒介的可能性与危险性,在于个人如何借助媒介介入公共空间或者说如何创造一种共同体。本雅明无疑是在审美潜力和政治景观中更倾向于救赎的。整本书看下来反而感觉本雅明的救赎不再是弥赛亚神学式的,救赎不在传统的神那里,在新的生产媒介与诸众相遇时产生的新感知模式,一种包含了触感分心的身体集体,正如书最后引用的《拱廊街计划》里的一句话“只要还有一个乞丐,就还会有神话”。可惜书里没有更多论及“亵渎启明”,这个替代性的经验挪用应该有更多篇幅去论述。
本雅明
在土星的标志下 豆瓣
8.5 (14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苏珊·桑塔格 译者: 姚君伟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 - 7
照本雅明的说法,土星是“一颗充满迂回曲折、耽搁停留的行星”、桑塔格遂用“土星气质”来描述以本雅明为代表的这类思想家的精神风貌。除本雅明外,本文集还深入评论阿尔托、巴特、卡内蒂等她本人引为榜样和同道的思想家、艺术家的作品、鲜明地描画出他们的精神肖像,桑塔格对他人的评论由是亦成为她本人的一种精神自传。
作为生产者的作者 豆瓣
8.2 (11 个评分) 作者: [德国] 瓦尔特·本雅明 译者: 王炳钧 / 陈永国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4 - 3
本书为本雅明作品选集,共收录本雅明著《作为生产者的作者》《暴力批判》《拱廊计划(节选)》《拱廊计划之N》等,均为本雅明的重要作品;另有本雅明与阿多诺通信选,及弗里德里克•詹姆逊《对本雅明的几点看法》一文。除《暴力批判》外,其余几篇均为中译本首次出版。
2018年12月14日 想读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品》的姐妹篇,本雅明在其中指出,新技术可能具有革命,潜力,但其革命效果却是无法保证的。对社会主义作家和艺术家来说,认识到这种潜力是必须的
本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