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中国研究
中国现代文学与电影中的城市 豆瓣
8.0 (5 个评分)
作者:
[美]张英进
译者:
秦立彦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7
- 4
本书是一部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力作,1996年由美国斯坦福大学出版后,即在汉学界引起很大反映。就乡村和城市形象而言,在现代中国文学和电影的发展中,可以看到一个长期存在的模式。本书以小说为主要文本,兼及电影、话剧和诗歌,着重讨论了从晚清(19世纪末)到民国后期(20世纪40年代)中国文学和电影中的城市形象,以社会学中的城市心态与都市体验为框架,力图描述小镇、古城、现代大都市等文学模式和典型人物的构形,通过京派、海派(即北京和上海派)的文化差别的表述,探索现代文学创作中城乡、中西文化的冲突、妥协与交融。本书的研究重点是从城市的角度重新解读经典作家(如鲁迅和茅盾),并挖掘在以往的主流文学史中因意识形态或精英立场而被长期忽略或埋没的作家(如师陀、张恨水、叶灵凤、新感觉派、张爱玲和五四时期的女作家)。本书从空间的构形、时间的构形、性别的构形三个部分进行解读,空间的概念影响了北京叙事中注重城市地图、人际关系的描绘,时间的概念影响了上海都市想象中千变万化、随波逐流的母题,性别概念从根本上影响了城市的构形。由于作者兼及中西两方面的教育背景,全书视野开阔,见解独到,方法新颖,堪称是一部新生代海外华裔学者的扛鼎之作。
《中国现代文学和电影中的城市形象》目录
中文版序
前言:探索城市的邀请
第一部分 :考察现代中国城市的视角
第一章 导言:现代中国文化史中的城市
第二章 城市构形:小镇、古都、现代都市
第二部分 :空间的构形
第三章 勾画古都北京
第四章 中国传统在北京的象征性胜利
第三部分 :时间的构形
第五章 阅读无法阅读的上海大都市
第六章 上海的时间与欲望之流
第四部分 :性别的构形
第七章 想象上海的摩登女人
第八章 看待现代城市的女性视角
结语:标研究现代中国文学史的一个视角
中文参考书目
西文参考书目
中西参考电影
《中国现代文学和电影中的城市形象》目录
中文版序
前言:探索城市的邀请
第一部分 :考察现代中国城市的视角
第一章 导言:现代中国文化史中的城市
第二章 城市构形:小镇、古都、现代都市
第二部分 :空间的构形
第三章 勾画古都北京
第四章 中国传统在北京的象征性胜利
第三部分 :时间的构形
第五章 阅读无法阅读的上海大都市
第六章 上海的时间与欲望之流
第四部分 :性别的构形
第七章 想象上海的摩登女人
第八章 看待现代城市的女性视角
结语:标研究现代中国文学史的一个视角
中文参考书目
西文参考书目
中西参考电影
现代的诱惑 豆瓣
9.0 (6 个评分)
作者:
[美]史书美 著
译者:
何恬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7
- 4
本书是一部别开生面的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精彩之作。全书分三部分,分别是:(1)渴望现代:“五四”的西方主义和日本主义;(2)重思现代:京派;(3)炫耀现代:上海新感觉主义。民国时代对现代主义的理解呼唤了一种地区、全球语境相互交织的多元背景。文化争论、政治纷争和社会动乱等不断变化的地区语境塑造了现代主义,同时帝国主义推动下的全球文化经济潮流也参与了现代性的塑造。这种地区/全球连接最为明显的显现即是半殖民地性。这是一种多重外国势力对中国进行多层次占领的政治方式。为了自身的经济和政治目标,这种种的外国势力在中国既相互竞争又相互合作。 作为我们所处的后帝国主义时代的特征,新殖民时代的标志即是:西方文化霸权将西方自身定位为终极价值的裁定人。同时,新殖民时代的被殖民者又反过来将这种定位内在化,从而使文化霸权的可能性得以实现。无论是在“五四”一代西方主义的现代主义之中,还是在京派的文化普遍主义那里,亦或是在新感觉派这里,都市西方的视角都参与其中。京派思想家发现中国文化复兴在战后欧洲流行的文明话语中占有相当的合法性。与之相区别,西方主义者对中国传统的彻底否定采取了一种更为直接的方式。新感觉派既不号召否弃传统,也不呼唤有限度地复兴传统,而资本主义现代性是唯一需要他们考虑的因素。 在中国作家遭遇西方现代性之时,一旦作家们去除掉传统的保护层,就再也没有其他的东西可被用来代替传统以发挥中介作用。西方主义者通过对自身必能赶上西方的确信来想象一种平等。京派思想家在西方自我批评的基础上对西方进行一种有限度的批评,新感觉派将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看做是不可改变的既定现实。这三种与西方协商的模式构成了三种重要的进程。如果被加以利用,它们将在以后的岁月里成为进一步反思中西关系的基础。
上海繁華 豆瓣
作者:
葉文心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
2010
- 6
上海的繁華輝煌,一開始卻是個「海上奇觀」。這座充滿傳奇的城市,在鴉片戰爭後的百餘年不僅由一個長江下游的縣城,一躍而成東亞數一數二的國際性通商巨埠,更以「洋」、「商」與「女性」共同挑戰與改變中國傳統文化的秩序。西風中的資本主義,在上海 長出最能代表中國早期資本主義發展的面貌,中國的現代性不能不談上海。一九四九年後,上海在共黨政策下,被賦予製造工業的角色,一代繁華洗盡,直到九○年代,中國又回到上海找尋現代性,上海再度成為繁華的代表。
這個中國歷史上史無前例的城市與經濟,對廣大中國的社會與文化構成什麼挑戰與影響?本書回顧一八四三年至一九四九年的上海社會文化史,透過細細考察上海的金融、出版和現代百貨業,葉文心生動描繪中國第一批城市中產階層。在國家角色尚弱的二十世紀初期,這個新富階層在從商與消費被視為愛國志業的觀念下,不僅取得在儒家社會的正當性,從而改變了上海, 更成為近代中國政治與民族主義發展的主要力量。
新的往往也是舊的,葉文心認為,上海如今再度回到中國現代性的核心位置,卻有不少力氣花在挖掘過去的歷史記憶。因此要瞭解今日之上海,必須回到一九四九年前,那個張愛玲曾經生活過也貪嗔癡過的上海。而當代上海新富階層,是否會再次扮演推動國家變遷的角色,或許可從本書的歷史分析窺見一二。
這個中國歷史上史無前例的城市與經濟,對廣大中國的社會與文化構成什麼挑戰與影響?本書回顧一八四三年至一九四九年的上海社會文化史,透過細細考察上海的金融、出版和現代百貨業,葉文心生動描繪中國第一批城市中產階層。在國家角色尚弱的二十世紀初期,這個新富階層在從商與消費被視為愛國志業的觀念下,不僅取得在儒家社會的正當性,從而改變了上海, 更成為近代中國政治與民族主義發展的主要力量。
新的往往也是舊的,葉文心認為,上海如今再度回到中國現代性的核心位置,卻有不少力氣花在挖掘過去的歷史記憶。因此要瞭解今日之上海,必須回到一九四九年前,那個張愛玲曾經生活過也貪嗔癡過的上海。而當代上海新富階層,是否會再次扮演推動國家變遷的角色,或許可從本書的歷史分析窺見一二。
浪荡子美学与跨文化现代性 豆瓣
作者:
彭小妍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7
- 7
浪荡子是世界现代文学及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人物,一直伴随着现代性的发展。本书立足中国文学与文化研究,从中国现代主义文学中的上海新感觉派入手,研究从现代浪荡子的源头巴黎,到作为中西方交流中介的日本,再到上海的浪荡子美学和跨文化现代性。作者将浪荡子视为跨文化现代性的推手,探究他 们在跨文化场域中对各种体制界限的逾越突破和创造性转化,并带出对于20世纪30年代法国、日本及中国之间的文化流动和本土转化的探讨。
每个男人里面都有一个女人,每个女人里面也都有一个男人。浪荡子创造并定义了摩登女郎的特质,浪荡子也因摩登女郎而彰显了自我。典型的浪荡子包括三个要件:
(1)以异性为自我的投射;
(2)致力于艺术的追求及自我的创造;
(3)努力不懈的跨文化实践,在跨文化场域追求现代性。
每个男人里面都有一个女人,每个女人里面也都有一个男人。浪荡子创造并定义了摩登女郎的特质,浪荡子也因摩登女郎而彰显了自我。典型的浪荡子包括三个要件:
(1)以异性为自我的投射;
(2)致力于艺术的追求及自我的创造;
(3)努力不懈的跨文化实践,在跨文化场域追求现代性。
历史意识与国族认同 豆瓣
作者:
[美国] 杜赞奇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3
- 2
《历史意识与国族认同:杜赞奇读本》内容简介:文化、权力、民族国家,是贯穿杜赞奇学术研究的关键词,他始终在探索这样的问题:现代国家如何构造新的文化?如何从历史的极权话语里找回被压抑者的声音,以及民间团体如何“抵抗”来自上面的“攻击”。
《历史意识与国族认同:杜赞奇读本》收录了五篇杜赞奇的代表性文章。其中,“复划符号:关帝的神话”一文,通过研究关帝神话的衰落和破灭过程、由清朝到共产主义革命的中国历史转型,揭示了在帝国政体中,神话与仪式作为一种交流手段的重要性;“中国与印度的现代性批评者”一文,通过将中国与印度的历史作对比,杜赞奇考察了另一种话语,在以现代性为导向的、西方的、启蒙主义的文明史语境之外,“小写”的文化及文明。尤其在“历史意识与国族认同”一文中,杜赞奇重点考察了中国如何从一个儒家、帝制社会转变成为一个现代民族国家,以及与其他非西方社会相对比,中华帝国拥有哪些能促成其转变的特点。
《历史意识与国族认同:杜赞奇读本》收录了五篇杜赞奇的代表性文章。其中,“复划符号:关帝的神话”一文,通过研究关帝神话的衰落和破灭过程、由清朝到共产主义革命的中国历史转型,揭示了在帝国政体中,神话与仪式作为一种交流手段的重要性;“中国与印度的现代性批评者”一文,通过将中国与印度的历史作对比,杜赞奇考察了另一种话语,在以现代性为导向的、西方的、启蒙主义的文明史语境之外,“小写”的文化及文明。尤其在“历史意识与国族认同”一文中,杜赞奇重点考察了中国如何从一个儒家、帝制社会转变成为一个现代民族国家,以及与其他非西方社会相对比,中华帝国拥有哪些能促成其转变的特点。
现实主义的限制 豆瓣
9.1 (9 个评分)
作者:
[美] 安敏成
译者:
姜涛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1
- 8
“现实主义”,最初是作为一项文化变革的工具被引入中国的,但它的美学前提与它所承诺的社会使命间存在着复杂的矛盾。《现实主义的限制:现实主义的限制》这部专著从这一角度入手,首先以“知识考古学”的方式检讨了“现实主义”在中国被使用的情况分析了其特殊的接受历史;继而,作者又以鲁迅、茅盾、叶绍钧、张天翼等作家的作品为样本进行深入的文本阐释,关注小说叙述中种种有争议的、断裂的层面,从而揭示出作为一种“形式因素”的现实主义在小说中的渗透、变形,以及由此激发出的独特的美学可能性。书的最后探讨了在一种新的集体主义话语面前,现实主义的终结。
古代中国的动物与灵异 豆瓣
The Animal and the Daemon in Early China
8.9 (8 个评分)
作者:
[英]胡司德
译者:
蓝旭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6
- 2
本书对战国两汉文献做了细致解读,考察古代中国关于动物的文化观念,分析动物观与人类自我认识的联系,探讨动物世界在圣贤概念和社会政治权力概念中所扮演的角色。作者指出古代中国对人在诸多物种乃至天地间地位的认识深受动物观的影响,并就这种影响展开具体阐述。作者认为,古代中国的世界观并未执意为动物、人类和鬼神等其他生灵勾画清晰的类别界线或本体界线,而是把动物界安放在有机整体和诸多物种的相互关系中。整体中的生灵万类,既有自然的一面,又有文化的一面;彼此关系的特点,在于互相影响,互相依赖,浑然一体。
礼与十八世纪的文化转折 豆瓣
8.0 (7 个评分)
作者:
商伟
译者:
严蓓雯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2
- 9
《儒林外史》的生命力不仅在于它以敏锐的观察和细腻的反讽手法展示了士林的众生百态,而且在于它触及到了儒家精英社会的一些核心问题及其困境。本书以此为出发点来解读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作者认为,十八世纪在思想文化领域中发生了一系列根本性的转变,这些转变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儒家世界的最终解体。《儒林外史》既是这些转变的产物,也是对他们的回应。而这正是《儒林外史》的意义所在,可以用来解释他在中国思想、文化和文学史上无可取代的重要地位。
毛澤東的中國及其後:中華人民共和國史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Mao's China and After: A History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9.7 (24 个评分)
作者:
Maurice Meisner
译者:
杜蒲
香港中文大學
2005
- 3
本書根據著名歷史學家莫里斯.邁斯納(Maurice Meisner)的巨著Mao’s China and After: A History of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第三版(1999)翻譯而成,為首部繁體中文譯本。
有人認為1949年以後的中國是「毛澤東的中國」,這種說法雖不脫濃厚的個人崇拜色彩,卻反映了一種歷史的真實。因為毛澤東領導中國共產黨,將馬克思的理論同中國革命的實際相結合,經過艱難曲折的漫長道路,取得革命勝利,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當代中國的進退得失,榮辱悲喜,都與毛澤東息息相關。研究他的意識形態和執政方針,認識當時中國的社會和政治實況,自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邁氏該部著作正為毛澤東時期的中國歷史一錘定音。
1999年再版時,邁氏新增「第六部:鄧小平與中國資本主義的起源1976–1998」,深刻地分析中國的民主、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三者之間的關係,並透徹地展示出中國在這些問題上言論和行動之間的反差。
毛澤東掌政中國的時期,在當代史上是翻天覆地、引人入勝的一章,邁氏對此鞭闢入?堙A引人省思。近年中國在經濟及政治上頭角崢嶸,成為最有影響力的國家之一,邁氏就此亦有發人深省的論析。
作者簡介
莫里斯.邁斯納(Maurice Meisner),美國威斯康星.麥迪遜大學歷史學教授,及倫敦經濟學院客座教授,重要著作包括《李大釗與中國馬克思主義的起源》、《馬克思主義、毛主義與烏托邦》及多部有關當代中國歷史的專論,廣獲翻譯成中文、韓文、日文、法文、德文、葡文和西班牙文。
譯者簡介
杜蒲,中共中央黨校博士,專研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研究所研究員及科研辦公室主任,曾任教於清華大學思想文化研究所,著有《極左思潮的歷史考察》、《國力論》及《中華人民共和國50年大圖典》等書。
有人認為1949年以後的中國是「毛澤東的中國」,這種說法雖不脫濃厚的個人崇拜色彩,卻反映了一種歷史的真實。因為毛澤東領導中國共產黨,將馬克思的理論同中國革命的實際相結合,經過艱難曲折的漫長道路,取得革命勝利,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當代中國的進退得失,榮辱悲喜,都與毛澤東息息相關。研究他的意識形態和執政方針,認識當時中國的社會和政治實況,自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邁氏該部著作正為毛澤東時期的中國歷史一錘定音。
1999年再版時,邁氏新增「第六部:鄧小平與中國資本主義的起源1976–1998」,深刻地分析中國的民主、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三者之間的關係,並透徹地展示出中國在這些問題上言論和行動之間的反差。
毛澤東掌政中國的時期,在當代史上是翻天覆地、引人入勝的一章,邁氏對此鞭闢入?堙A引人省思。近年中國在經濟及政治上頭角崢嶸,成為最有影響力的國家之一,邁氏就此亦有發人深省的論析。
作者簡介
莫里斯.邁斯納(Maurice Meisner),美國威斯康星.麥迪遜大學歷史學教授,及倫敦經濟學院客座教授,重要著作包括《李大釗與中國馬克思主義的起源》、《馬克思主義、毛主義與烏托邦》及多部有關當代中國歷史的專論,廣獲翻譯成中文、韓文、日文、法文、德文、葡文和西班牙文。
譯者簡介
杜蒲,中共中央黨校博士,專研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研究所研究員及科研辦公室主任,曾任教於清華大學思想文化研究所,著有《極左思潮的歷史考察》、《國力論》及《中華人民共和國50年大圖典》等書。
鲁迅的都市漫游 豆瓣
魯迅: 東アジアを生きる文学
6.2 (9 个评分)
作者:
[日] 藤井省三
译者:
潘世圣
新星出版社
2020
- 5
这是一本非常特别的鲁迅评传和研究著作。作者将鲁迅放在绍兴、南京、东京、仙台、北京、厦门、广州、上海这些都市空间中,刻画了一个沉浸于都市文化的刺激体验中的“都市漫游者”形象。他一生都在城市文化空间中辗转、移动——为何鲁迅从故乡绍兴出走,前往南京乃至赴日留学?为何鲁迅没能在仙台修完学业而去了东京?为何鲁迅在厦门、广州待的时间都很短,反而去了“魔都”上海并且在此定居直到去世?这些选择与他对大都市的向往和青睐紧密相关。所以鲁迅终生对电影、特别是好莱坞电影情有独钟,致力于版画、美术的译介,同时用作品与国民党审查展开博弈,推动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开展和深入。
The Age of Wild Ghosts 豆瓣 谷歌图书
作者:
Erik Mueggler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1
- 4
"In terms of its richness of data, this is one of the best ethnographies I have read about any locale anywhere. It is also exemplary in its novel and creative synthesis of literary analysis and more conventional social science-oriented anthropology. . . . The book has a consistent focus, both disturbing and riveting, on the ways that pain, loss, and social upheaval are woven into people's attempts to reconstitute new lives over some fifty years of rapid social change."—P. Steven Sangren, author of Chinese Sociologics
"Mueggler writes with uncommon grace, elegance, and charm. . . . Readers will come away from this book with lasting memories of various aspects of these peoples’ lives—death, hunger, fear, sex, humor—and with an understanding of their all-too-powerful humanity as well as their genius for adapting their lives to the often-changing demands of the communist state."
Robert B. Edgerton, author of Death or Glory
"A rare work that really gives us a new way of thinking about what modernity (or one version of it, anyway) means to people who have had it thrust upon them involuntarily."
Kenneth Pomeranz, author of The Great Divergence
"Mueggler writes with uncommon grace, elegance, and charm. . . . Readers will come away from this book with lasting memories of various aspects of these peoples’ lives—death, hunger, fear, sex, humor—and with an understanding of their all-too-powerful humanity as well as their genius for adapting their lives to the often-changing demands of the communist state."
Robert B. Edgerton, author of Death or Glory
"A rare work that really gives us a new way of thinking about what modernity (or one version of it, anyway) means to people who have had it thrust upon them involuntarily."
Kenneth Pomeranz, author of The Great Diverg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