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
化身博士 (1931) 豆瓣 TMDB
Dr. Jekyll and Mr. Hyde
8.5 (26 个评分) 导演: 鲁本·马莫利安 演员: 弗雷德里克·马奇 / 米利亚姆·霍普金斯
其它标题: Dr. Jekyll and Mr. Hyde / 지킬 박사와 하이드씨
基克尔(弗雷德里克·马奇 Fredric March 饰)是一名知识非常渊博的科学家,他将毕生的经历都投注到了探索人性的善恶奥妙之中,并且最终制造出了一种可怕的药剂,这种药剂能够令基克尔化身成为海德先生,基克尔将自己所有的恶意和坏念头都投射到了海德的大脑里。白天,基克尔行医救人乐善好施,待到夜幕降临,海德先生便会现身,杀人害命,无恶不作。
基克尔有一位名叫伊芙(米利亚姆·霍普金斯 Miriam Hopkins 饰)的未婚妻,两人之间的感情非常的要好,然而,海德先生的存在让基克尔不自觉的被名叫碧翠丝(Eric Wilton 饰)的放荡妓女所吸引。分裂的人格让基克尔感到万分的痛苦,他想要消灭海德先生。
五十年后之世界 (1930) 豆瓣
Just Imagine
导演: 大卫·巴特勒 演员: 埃尔·布伦德尔 / 莫琳·奥沙利文
其它标题: Just Imagine
airplanes have replaced cars, numbers have replaced names, pills have replaced food, government-arranged marriages have replaced love, and test tube babies have replaced ... well, you get the idea. Scientists revive a man struck by lightning in 1930; he is rechristened "Single O". He is befriended by J-21, who can't marry the girl of his dreams because he isn't "distinguished" enough -- until he is chosen for a 4-month expedition to Mars by a renegade scientist. The Mars J-21, his friend, and stowaway Single O visit is full of scantily clad women doing Busby Berkeley-style dance numbers and worshiping a fat middle-aged man.
女性的崛起 豆瓣
9.8 (10 个评分) 作者: 王政 当代中国出版社 1996
此前不晓得王政老师出过这么一本书,大约即便听说过也因为书名而失去了兴趣,直到那天在图书馆偶然看到随手拿起来翻看了一下,不禁在心里大呼精彩,能把“女权运动”写得如同小说一般跌宕起伏、高潮迭起,起承转合之间足见王政老师知识功底、写作功力以及她宽阔眼界和追求自由平等的热忱。
我大力推荐此书!特别是对于那些满口西方(特别是后现代)女权主义理论的爱好者而言更值得一读。
事实上任何一种知识、理论、学术思潮的形成都有其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和语境,迄今为止国内大量出版的“西方女权主义理论流派”“导论”之类的书要么对这些理论流派产生的历史背景视而不见或者完全无知,要么一带而过、能略则略,这就形成了一种对理论生搬硬套的情形,导致了如李银河之流几十年来不加反思地将“性解放”奉为圭臬,殊不知西方女性曾为“性解放”蒙受过多大的屈辱和压迫,为“性解放”/“性自由”付出过多么惨重的代价!而本书则细致地梳理了自19世纪以来美国女权主义运动形形色色的理论产生背后的历史背景和特殊语境,有时甚至是一些偶然因素导致的,这提醒我们在运用女权主义理论时,能够多一些反思的视角。
总之,本书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全景式地美国三代妇女奋斗史的画卷:她们为争取女性自由解放而付出的艰辛努力、所经历的曲折和坎坷,乃至一度被贬损为“精神病”的孤独和屈辱,对于今天全世界的女性来说,都是一笔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和促人向上的精神力量!
帝国之眼 豆瓣
Imperial Eyes : Travel Writing and Transculturation
9.0 (8 个评分) 作者: [美] 玛丽·路易斯·普拉特 译者: 方杰 / 方宸 译林出版社 2017 - 4
这是一部跨学科的经典之作,在旅行书写研究以及(后)殖民批判领域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它深入探究了18世纪中叶以来,旅行书写在欧洲殖民主义扩张进程中的作用,以大量南美洲、非洲的案例,具体阐释了旅行书写如何为欧洲读者生产出一个“欧洲以外的世界”。普拉特细数不同类型的旅行书写,既关注帝国主义事业中占支配地位的宗主国文化,也关注从属的、边缘的接受端文化,并强调两者接触之时产生的互动。本书史料详实,叙事生动,将会带给读者关于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新认识。
2019年3月19日 已读
作者几个富有创见的关键词是“接触地带”,“文化互化”和“反征服”。萨义德的东方学奠定了后殖民主义批评,但他的东方主义也一直因为本质主义而被批判。普拉特做的正是在这一点上有所建树,虽然都是关注帝国构建意义的历史,但在帝国遭遇互动的纬度上,以一种“接触”的视角,强调双方共同处于一个关系构成的“化”的过程中。霸权想象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对文化材料进行挑选和配置,将资本合法化,正如普拉特自己所说“你怎样将别人的目的地变成自我的家园?”另外,最后一章谈当下全球化的隐喻词“流动”中蕴含的意识形态表征有所启发。被殖民地的后现代不是来自对现代性的枯竭,而是来自对它的愤怒,分析《百年孤独》十分精彩。全书对帝国构建中女性视角的参与的发现和分析非常到位。另外,大量的博物学知识和近乎冗杂的分析非常考验人。。。
2017 人类学 帝国 文化 文化史
纪录片 豆瓣
Documentary Film: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作者: [美] 帕特里夏·奥夫德海德 译者: 刘露 译林出版社 2018 - 1
这本简明的纪录片观影指南带读者领略了纪录片多样的历史,探讨了制片人和学者们就如何最佳地再现现实和讲述有价值的真相做了怎样有趣和激烈的争论。
由纪录片制作的中心问题入手,奥夫德海德着重介绍了纪录片的重要分类,包括公共事务纪录片、政府宣传片(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制作的影片)、历史纪录片和自然纪录片。一个个主题使得读者由最初吸引他们的纪录片种类深入探究下去,比较不同时期纪录片的特点,揭示出围绕纪录片的核心争议,如主观性、宣传性和偏见等。
2019年3月18日 已读
简明扼要。纪录片承载着两个矛盾的核心:再现与现实。所以纪录片是关于生活的影片,但它却不是真实的生活。这一点就体现在了纪录片三位奠基者的分歧之中。虽然他们都声称自己是艺术家的同时也表现了真实,但弗莱厄蒂用《北方的纳努克》中宣扬的“高贵的野蛮人”传达高尚化的娱乐,格里尔森折服于弗莱厄蒂决定讲述有益于社会的故事,二人一起开启了纪录片的现实主义传统,即用艺术去模仿现实,通过省略剪辑,过肩视角和观众期待节奏制造现实的幻觉。但韦尔托夫对这种深恶痛绝,他倡导挑战性的实验性电影,强调抓拍瞬间和不表演,《持摄像机的人》备受争议的同时也传达了韦的理念——纪录片要有超越的力量。而他关于电影可以服务社会变革的观念也影响了格里尔森。三人关于伦理道德和形式的不同贯穿了纪录片的发展历史,直到今天也是如此。
牛津通识读本 纪录片 美国 通识
百变小红帽 豆瓣
Little Red Riding Hood Uncloaked: Sex, Morality, and the Evolution of a Fairy Tale
7.6 (28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凯瑟琳·奥兰丝汀 译者: 杨淑智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6 - 10
1697年一个穿红色连帽披肩的小女孩,在森林里遇见一只狼之后,就在各个时代幻化出不同的角色:她是被保护、被训诫的纯洁女孩儿;却又曾经勾搭大野狼;或摇身一变在好莱坞夜总会大跳艳舞;搽密丝佛陀口红,喷上香奈儿五号香水,开红色敞篷车,到处卖弄风情;甚至掏出武器将危害她的家伙干掉……她的演技毫不含糊,她永远是世人心目中的百变女主角——小红帽。
一则看似简单的童话,为何引起文人,艺术家,心理学家,民俗学家,女性主义者,广告人等诸多人们的兴趣,不断地在各种媒体上被改编再造?
这本书充满了有趣的历史典故,通过具有洞察力的分析与解构,为读者揭开红色连帽被肩下的所有秘密。
2019年4月3日 已读
童话与神话的“原型研究”中流传演变研究类的范本,很有意思的一本书,通过《小红帽》版本探索了道德、性行为和性别等不断变异的尺度。小红帽的斗篷,床上高高隆起的被褥和狼皮之下的身份在不断变化,和巴特勒的performance理论倒有些相似或者呼应
三联 外国文学 小红帽 文化研究 百变小红帽
电影、形式与文化(第三版) 豆瓣
Film,Form and Culture(Third Edition)
作者: [美]罗伯特·考尔克 译者: 董舒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3 - 8
电影教学,就是对影像的控制,并将这种掌控力传授给学生的过程。
——罗伯特•考尔克
经典级的电影入门教材,作者三十年教学经验结晶
全面丰富的知识梳理,从最基本的镜头,剪辑、构图和声音逐步深入至电影的形式结构,再到类型、性别和文化等宏观议题。
详尽剖析文化、政治的和经济的力量如何影响并塑造电影的制作以及观众对它们的接受。
大量精彩的案例对照分析,由此提纲挈领地带出有关类型片的演变、发展的华彩段落。
独创的交互式DVD教学光盘,提供更为细致直观的分析式观摩体验。
读完本书,你会以全新的方式观看电影。
2019年5月24日 已读
深入浅出地让人感动系列,主要以好莱坞各个时期的影像文本为主,尤其是强调古典好莱坞的强大影响,即使是欧洲电影也很难抵挡,对各个时期的影片的互文式研究(既有不同地区的电影文本层面,也有联系经济文化政策等方面的纠缠)非常好,难得客观而又有趣
文化 电影理论 罗伯特·考尔克 美国
后现代转向 豆瓣
The Postmodern Turn : Essays in Postmodern Theory and Culture
作者: [美] 伊哈布·哈桑 (Ihab Hassan) 译者: 刘象愚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5 - 8
《后现代转向》一书是对整个后现代主义文学、文化的理论概括与解析。“后现代主义”从被人唾弃到如今炙手可热,经历了什么?后现代主义批评第一人伊哈布·哈桑教授在本书中对整个后现代主义从诞生到发展的过程进行了梳理,从原始概念到理性阐发,从前瞻性观点到回顾性判断无所不包,集合了哈桑教授三十年关于后现代主义理论与文化的研究成果。
此书内容丰富、理论前卫、资料翔实、角度多元,对后现代主义文学、文化进行了既有广度又有深度的开掘,而且书中多变的版式、字体也与其研究对象相呼应。全书有10节,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后现代主义的序幕”包括了第一章“沉默的文学”,主要描述了后现代主义的发端及发端之前的种种文化铺垫。第二部分“后现代主义概念”包括第二章至第四章,通过对纷繁万象的后现代主义概念的辨析,确定了后现代主义的核心概念是“内在不确定性”。第三部分“后现代文学和批评”则包括了第五章至第八章,主要例举、评析了最重要的代表作(既有文学的,也包括批评)与代表性人物。最后一部分“后现代主义的尾声”包括第九章和第十章,则主要对整个后现代主义当今的发展状况作了评述,并对其整个发展过程作了总结与展望。
2019年6月4日 已读
这种书写方式本身就是非常后现代的了。从对后现代发端的“沉默的文学”开始讲起,引入对其核心——“内在不确定性”的讨论,再列举重要作品进行分析批判,最后对后现代主义当今发展状况进行了回顾和展望。但其实整本书的写作状态是非常散文化的,正如他自己所说“我没有给后现代下定义:我也不太可能为后现代主义下定义”,虽然经常讨论和引用库恩的范式论,但自己的写作却是戏谑的,甚至可以说是靠目录和引文拼贴完成的。不过仍然可以看出哈桑“星丛”式的概念写作背后对威廉·詹姆斯和约翰·杜威的人道主义观念的继承性和相关性。从书名也可以看出现代和后现代的三种关系(断裂,延续和转向)中哈桑式持有第三种的,即既是延续也是超越,以对现实和现象的定格进行理论的蒙太奇,在构成的符码和隐喻中滑移,诞生出后现代的超批评
伊哈布·哈桑 后现代 文化研究 文学理论 美国
当科学遇见电影 豆瓣
Lab Coats in Hollywood
作者: [美]大卫·柯比 译者: 王颖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6 - 4
本书系“ISIS文库•科学与时尚系列”之一。借助访谈和档案材料,本书作者对科学顾问所做的事实审查和视觉图解进行分析,发现电影也会影响科学:流行电影中的科学情节,同样能推进研究,促进技术发展,甚至激发群众参与有关运动的热情。本书从好莱坞电影中的科学知识出发,讨论了科学和娱乐的关系。作者探讨了电影科学中的科学呈现和电影技术手段,以及电影的科学方法、逻辑手段和银幕上的科学家形象,提出在促进科学和发展娱乐方面,愿意与好莱坞合作的科学家具有重要意义。本书入选《物理世界》杂志“2011年十部最佳大众物理图书”。
反对阐释 豆瓣
Against Interpretation and Other Essays
8.5 (33 个评分) 作者: 苏珊.桑塔格 译者: 程巍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3
《反对阐述》是苏珊·桑塔格20世纪60年代的作品,也正是它奠定桑塔格美国"现有的目光最敏锐的论文家"地位。今天读者来重温这部将评论的锋芒遍及欧美先锋文学、戏剧、电影的论文集,一定能从中汲取积极有益的东西,这些与自己的艺术细胞相碰撞,很可能会有新的灵感火花。
2019年6月26日 已读
重看部分章节,有些观点有偏见,比如指责科幻电影的浅薄的道德观,认为“科幻电影中绝对没有社会批评”。但无论是桑塔格自己还是科幻电影,60年代都是一个特殊的时期,这篇文章预见并揭示了科幻电影背后的潜流和文本。桑塔格的科幻是科幻类型片的几种,怪人和灾难片为主。灾难片作为一种景观,要求观众以一种不带感情冲动色彩的、审美的眼光来看待毁灭和暴力。科幻是关于灾难的艺术,先呈现再遭到毁灭(流浪地球)。并且她也看到了科幻片和其他类型片的互动影响。分析落脚点是整本书相关的感受力,科幻电影富有“详尽的直感”sensuous elaboration,但灾难意象只是对生存焦虑的inadequate response。但utopia fantasy背后也是一种新的sensibility。另有对风格和总体性的讨论
文化批评 文艺理论 美国 苏珊·桑塔格 苏珊・桑塔格
电影理论解读 豆瓣
Film Theory : An Introduction
8.9 (9 个评分) 作者: [美]罗伯特·斯塔姆 译者: 陈儒修 / 郭幼龙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7 - 7
本书是美国著名电影学者罗伯特·斯塔姆关于世界电影理论经典内容的全新论述。作者细致梳理了自电影问世以来电影理论的发展历程——从电影理论的起源,如林赛、芒斯特伯格对于电影本体的认知,到当代最新电影理论的演变,如文化研究、德勒兹、后殖民论述及数字理论等。不仅在理论解读及其内在关联上具备极高的学术价值,同时也清晰勾勒出电影理论史的完整脉络。
书中观点极具国际视野,在重点关注欧美电影理论演进的同时,也涵盖了世界范围内的电影理论观点,并依据不同地域与文化描绘出各自的独特发展。在理论解读中,本书还时刻关注理论背后所承载的历史与哲学基础,是深入了解世界电影理论的经典读本。
2019年7月9日 已读
充分感受到了电影理论和文学理论的交织,尤其是作者基本上是用巴赫金的理论编了一本电影理论教科书,于众声喧哗中强调复调的共时和对话,在狂欢中看到建立在经验的特殊性之上的颠覆性,一种既是语言哲学的结构主义的,又有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所以书中经常将两种相对的观点并列同举,比如法兰克福内部对大众文化呈现截然不同态度的两派,也会跨过横向时空进行纵向对比,比如作者论的出现和之后的美国化。从无声电影理论到数字媒体时代的理论多样化,从电影理论的前身到各种后学,关照全面而详略得当,并且没有顾此失彼,贬义明显。唯一美中不足的是这么多引用很多没有给具体出处。还要再看一遍and想重看巴赫金了
影视艺术 思想史 理论 电影 电影理论
伟大的电影 豆瓣
The Great Movies
8.2 (44 个评分) 作者: [美] 罗杰·伊伯特 译者: 殷宴 / 周博群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 5
100幅经典剧照,由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电影剧照资料馆提供,这座资料馆拥有全世界首屈一指的近四百万张剧照收藏。
100部伟大电影的卓绝评论,来自全美最负盛名、最可信赖的影评人罗杰•伊伯特。他所评述的影片,在他看来真正呈现出电影的伟大。
在过去多年中,罗杰•伊伯特每隔一周都为一部“伟大的电影”撰写评论,给予新鲜而热忱的褒扬。《伟大的电影》一书精选了其中的100篇文章,每一篇都是评论 和鉴赏的提炼,是热爱、分析和历史的糅合,它们让读者以崭新的目光和重燃的热情回味(或者说先睹为快)所评述的影片。伊伯特的影评广泛覆盖各种类型片、各个时代和各个国家,从电影艺术史上至高无上的经典作品到深受广大观众喜爱的娱乐作品。在文章中,罗杰•伊伯特成功地将学者渊博深刻的电影知识、纯美学的判断力与明白晓畅的鉴赏文字融为一体,再配以现代艺术博物馆电影部负责人玛丽•科里斯精选的珍贵剧照,使本书成为所有电影爱好者与观众的珍宝库、无可匹敌的观影指南。
电影创造美国 豆瓣
作者: [美]罗伯特·斯克拉 译者: 郭侃俊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8 - 9
自从爱迪生的视镜第一次捕获了城市观众的心开始,电影就对美国社会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使美国文化天翻地覆,把原本愤世嫉俗的文化变成了声色犬马的文化,并同时确立了美国梦的神话。对于电影的影响,没有任何一本书比《电影创造美国》考察得更清晰、更全面了。本书将电影作为艺术形式、技术革命、商业运作与文化前导进行了审视。它讨论了从道格拉斯·范朋克到西尔维斯特·史泰龙等明星;讨论了从DoWo格里菲斯到马丁·斯科塞斯与斯派克·李等导演;还讨论了从三十年代的神经喜剧到八十年代的“肌肉”电影再到九十年代的独立电影等电影类型。
2019年12月27日 已读
有很多新的视角和思考角度,比如提到了美国早期地下电影的主题与同一时期好莱坞电影的普遍基调非常相似的表现
2018 电影史 美国
睡魔1:前奏与夜曲 豆瓣
The Sandman Vol. 1: Preludes and Nocturne
8.6 (73 个评分) 作者: [美] 尼尔·盖曼(Neil Gaiman)编 / 山姆·凯斯(Sam Keith) 等绘 译者: 韩钢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6 - 8
《美国众神》《坟场之书》《星尘》作者、奇幻大师尼尔·盖曼成名力作
世界奇幻奖、艾斯纳奖、安古兰获奖作品
IGN首佳漫画、《纽约时报》畅销书榜
《娱乐周刊》“1983-2008百佳读物”
...................
※编辑推荐※
《睡魔》是美国奇幻大师尼尔· 盖曼的成名之作,也是他广受欢迎的作品。自问世以来,《睡魔》便好评如潮,荣获世界奇幻奖、艾斯纳奖、安古兰漫画节编剧奖等奖项,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榜,并被《娱乐周刊》评为“1983年—2008年百部必读书籍”。《睡魔》已成为一部在欧美家喻户晓的漫画杰作,并演变成一种影响全球的文化现象。
★ 尼尔·盖曼成名力作:尼尔·盖曼(Neil Gaiman)是欧美文坛深受瞩目的巨星、重要的畅销漫画作者,也是著名的幻想小说作家和无数奖项获得者,被《文学传记辞典》誉为十大后现代作家之一。
★ 里程碑式的美漫杰作:《睡魔》是美国漫画巨头DC公司Vertigo的重要作品。自问世以来,在评论界与读者中均收获极高评价。它开创了一种新的漫画形式,将诗歌般的语言、超级英雄的类型化故事,同华丽精彩的幻想完美融合。作为里程碑式的杰作,《睡魔》在全世界范围内收获了无数粉丝。
★ 宏大的背景框架:《睡魔》由数部独立的篇章组成,但所有故事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构架宏大,跨越无限时空:可以在中国西域的大漠,也可能在中古黑暗时代的欧洲。而其中涉及的人物,既有莎士比亚、开膛手杰克等历史人物,又有DC宇宙中那些闻名于世的超级英雄:超人、蝙蝠侠、康斯坦丁,以及路西法………
★ 深邃奇妙的故事、诗意华美的语言:作为当代极为重要的欧美幻想作家,尼尔·盖曼为奉献了他深邃奇妙的幻想,使《睡魔》具有了梦一般的迷人特质。其广袤、辽阔而迷人的故事与对白,更使得《睡魔》在欧美文学中占有一席之地。
★ 华丽多姿的艺术风格:《睡魔》不同的主题和篇章,都由不同的漫画家参与绘制。所以,它充满了多元化的个人风格,画面语言如梦境般多姿多彩。而艺术家大卫·麦基恩为该系列所设计的封面,更已成为公认的艺术作品。
...................
※内容简介※
《睡魔》是史上极为畅销和广受好评的漫画作品。它设立了漫画领域中成熟、诗意的幻想的标准。
睡魔,一位身穿黑色风衣、有着星辰般双眼的忧郁男子。他既非神祇,也非魔鬼,更不是超级英雄,他是诞生于尼尔·盖曼笔下的“梦之主宰”,是DC宇宙中强大而神秘的无尽家族的一员。
作为尼尔·盖曼的成名作,《睡魔》以深邃绚丽、富有诗意的笔调,讲述了这位梦之主宰的传奇。它由数部独立的篇章组成,但所有故事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构架宏大,跨越无限时空:从远古蛮荒到纽约街头,从现实到幻境,无论神鬼精灵、超级英雄,还是庸碌一生的凡人,都参与了这部悲喜剧的演出。而不同漫画家的参与,更使《睡魔》充满了多元化的艺术风格,画面语言如梦境般多姿多彩。
自问世以来,《睡魔》便好评如潮,荣获世界奇幻奖、艾斯纳奖、安古兰漫画节编剧奖等奖项,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榜,并被《娱乐周刊》评为“1983年—2008年百部必读书籍”。《睡魔》已成为与《守望者》《黑暗骑士归来》齐名的漫画杰作,并演变成一种影响全球的文化现象。
第一卷《前奏与夜曲》的故事起源于1916年的英国,睡魔误入“古代秘术兄弟会”的陷阱,遭到囚禁。直到七十年后,他重获自由,并立誓复仇。他需要找回遗失的三件法器:睡沙之袋,落在了约翰·康斯坦丁的手中;梦之头盔,藏于地狱的深处,在恶魔的庇荫之下;而那枚月光红宝石,则被一个名为“命运博士”的罪犯所用,直到正义联盟将它夺走……
...................
※名人推荐※
无论你早已耳熟能详,抑或只是初闻,这都是你必买的一本杰作。尼尔·盖曼带来的绚丽的奇思妙想及精致的技巧,并不逊色于任何一部文学史的巨著。
——IGN
尼尔·盖曼是一个堆满故事的宝库,无论以何种媒介阅读他,都是我们的幸运。
——斯蒂芬·金
有史以来最伟大、最独特的漫画作品。
——洛杉矶时代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