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理论
德勒兹的ABC (1996) 豆瓣 TMDB
L'abécédaire de Gilles Deleuze
9.8 (9 个评分) 导演: Pierre-André Boutang 演员: 吉尔 德勒兹 / Claire Parnet
其它标题: L'abécédaire de Gilles Deleuze / Gilles Deleuze from A to Z
获首届《电影手册》主办的DVD大奖(Prix DVD des Cahiers du cinéma),Montparnasse制作发行。花絮做的很出色。
2019年5月20日 看过
A as in Animal, B as in 'Boire' (Drink), C as in Culture, D as in Desire, E as in 'Enfance' (Childhood), F as in Fidelity,G as in 'Gauche' (Left), H as in History of Philosophy, I as in Idea, J as in Joy, K as in Kant, L as in Literature, M as in 'Maladie' (Illness),N as in Neurology, O as in Opera, P as in Professor, Q as in Question, R as in Resistance, S as in Style, T as in Tennis, U as in 'Un'/One, V as in 'Voyage'/Trip, W as in Wittgenstein, X,Y as unknown, Z as in Zigzag
deleuze 哲学 德勒兹 法国 法国电影
艺术问题 豆瓣
Problems of art
作者: [美] 苏珊·朗格 译者: 滕守尧 南京出版社 2006 - 1
本书是20世纪西方美学一个重要流派——符号学美学的代表作之一。《艺术问题》与《情感与形式》是朗格集中阐述其美学思想的主要著作,共同指向她独创的最重要的美学命题,即将艺术定义为“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艺术问题》从这一理论基础出发,提出艺术应当表现“生命的逻辑形式”,并将这种生命形式的基本特点概括为有机性、运动性、节奏性和不断成长性,进而认为艺术创造应当把握这些特征、自觉运用艺术直觉捕捉艺术形式与生命的逻辑形式之间的“象征性联系”,创造出“与情感和生命的形式相一致”的“有意味的形式”,即幻象符号。和《情感与形式》的系统论述不同,《艺术问题》由十篇演讲稿构成,易于理解。
2018年11月2日 已读
苏认为艺术是创造出来表现人类情感的知觉形式。这种情感不是个体的,是人类的,是一种较为发达的隐喻或一种非理性的符号,是语言无法表达的东西——意识本身的逻辑,即逻辑形式(不是从体现它的艺术品中抽象出来的),也是生命的形式(艺术结构和生命结构有机统一的相似性)。艺术的本质特征是幻象,是每种艺术自己的幻象而非材料和技巧决定了艺术的分类。比如音乐是时间的幻象,而绘画是空间的幻象。但这些幻象都体现了矛盾而混融的情感。情感与表现是本书的核心。书中最有意思的一句我觉得是“某种艺术之所以会在全盛期促进文化的发展,基本原因是它为情感赋予了新的形式”,而我对新的形式如何产生以及背景表示很有兴趣
文艺理论 符号学 艺术理论 苏珊·朗格
女性制作艺术(历史主体审美)/凤凰文库艺术理论研究系列 豆瓣
Women Making Art: History, Subjectivity, Aesthetics
作者: 玛莎·麦斯基蒙 译者: 李苏杭 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2017 - 1
《女性制作艺术:历史 主体 审美》一书从女性主义的视角阐释了不同文化和历史背景之下的女性艺术家与其作品之间的复杂关系。探讨了女性制作的艺术在特定社会形势和审美认知系统中的价值和意义。该书对视觉图像、人工制品以及性别差异的分析梳理,颇具理论深度。
2019年1月16日 已读
三星半,总体是在讨论装置艺术,有些散乱。纪念碑作为一个“荧屏”是一个可供放映的屏幕和开放空间,触发公众情感又使他们的忧伤浮现。人体和公共空间的互动激活了场馆这个领域,创造了情景对话。由此导入巴特勒的物质化研究和哈拉维的情境认知。呈现不仅是物体的相互影响和生成,还有情境化的认知。而这个“物”的形体化在巴特勒看来是非常重要的,是从默然的男性欲望之物到有意义的物质性的转变。女性主义理论承认具象化、物质化和过程化对于主体建构的重要性为了抵抗这种物化的凝视,愉悦的声音浮出镜面。交互区域通过对时间的巧妙利用成为一种介入性观察模式
女性艺术 艺术 艺术理论
当代艺术的主题 豆瓣
9.1 (7 个评分) 作者: [美] 简·罗伯森 译者: 匡骁 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2013 - 1
本书聚焦于过去30年间反复出现的七大重要主题:身份、身体、时间、场所、语言、科学与精神性。第一章提供了对该阶段世界当代艺术的一个简明的概括,分析了五种关键性的变化(新媒介的兴起、对多样性的日益关注、全球化、理论的影响以及与日常视觉文化的互动)如何导致了艺术世界边界的急剧拓展。接下来的七章,每一章都介绍了各个主题;提供了对该主题的历史影响的纵览;详尽地分析了当代艺术家们是如何在具体的作品里对该主题作出回应和表现的;最后是两位在其作品里广泛探索过该主题的当代艺术家的档案。
2019年3月5日 已读
论如何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一件艺术品多变的意义。讨论的话题放在今天也是热点,在新媒体和社会文化冲击下,以视觉为线索和出发点,贯穿身体,身份,时间,场所,语言,科学和精神性的话语论争。最后的大事记很贴心。是可以重复看的书
当代艺术 文学批评 简·罗伯森 艺术 艺术史
后制品 豆瓣
作者: (法)尼古拉·布里奥 译者: 熊雯曦 金城出版社 2014 - 7
《后制品》是国际知名艺术评论家、策展人尼古拉•布里奥继《关系美学》之后的又一力作。
从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越来越多的艺术家通过翻译、再现、重新展出和利用别人的作品或一些文化产品来制作自己的作品,布里奥审视了这种艺术潮流和观念。《后制品》回应了在信息化时代,全球文化迅速发展的混乱现象,原创的观念在这种新文化风景中变得模糊起来。
《后制品》从物品的使用、形态的使用、世界的使用和适应全球文化四个部分,探讨后制品的起因、类型、制作过程和意义。
2018年12月20日 已读
很薄,可快速翻完。postproduction适用于电视电影和录像。整个现代艺术犹如阿姆雷德口中的b级片,可以自由发挥。整本书体系和叙述稍显紊乱,标签式的介绍和粘贴,不过大概能理出“关系美学”这一条核心线索。于热被反复提到,因为他生产了违背“真实”理解的图像,实现了戈达尔的基本的政治工作(剪辑)——图像不是真空存在,而是在一个背景和关系之中。
尼古拉-布里奥维 艺术理论 蜜蜂文库当代艺术
感知艺术 豆瓣
Perceiving the Arts
作者: [美]丹尼斯·J.斯波勒 中信出版社 2016 - 2
《感知艺术》是一本单纯地教读者观察和聆听艺术作品的书。
我们房间墙上挂着绘画作品或明星海报,我们每天都在听自己喜欢的音乐,枕边的小说、周末的电影,这一切都显示了艺术与我们的生活之间紧密的联系。学会欣赏这些艺术,能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某些观点认为,艺 术只有少数人能够欣赏和创作。不同于此,《感知艺术》以真实而直接的方法介绍艺术,向读者展示了艺术并不神秘,而是触手可及的。这本书将艺术分为绘画、雕塑、建筑、音乐、文学、戏剧、电影、舞蹈8种形式,向读者提出3个问题:它是什么?(形式问题)它是怎样形成的?(技术问题)它如何触动直觉?(体验问题)通过对这三个问题的回应,读者与艺术之间建立了联系,能从容地面对艺术作品并对其做出评价,与其他欣赏艺术的人进行交流沟通。
虽然我们各不相同,但活着是我们共同拥有的一份职业。学会欣赏艺术,能使我们发现生活中的美,更好地理解、设计、享受我们的生活。愿这一切从本书开始。
艺术理论与艺术史学刊(第1辑) 豆瓣
作者: 周宪 编 2018 - 1
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筹备,我院主办的《艺术理论与艺术史学刊》第1辑终于面世了。作为一本以艺术学理论为学科基础,聚焦于艺术理论及艺术史、艺术批评前沿问题的集刊,本刊旨在通过刊发国内学界具有自觉本土问题意识的优秀研究成果、推介国外学界具有前瞻性和启示性的重要理论文献,搭建起一个更具思想活力的学术交流平台。为此,在栏目设置上,本刊一方面力求追踪当前理论前沿,以专题的形式将其呈现出来;另一方面精心编排常设性栏目,致力于推介域外学人的思想成果,并以艺术批评的方式对艺术实践领域保持持续的关注。
本期重点推出的专题“艺术理论:学科与知识谱系”,立足于当代学术语境,在学科建制的大背景下探讨了艺术理论的若干关键问题。众所周知,随着艺术学升级为学科门类,艺术理论在学科层面面临着一系列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作为对这些问题的深度反思,本次专题由西方学者和中国学者各三篇论文组成。其中,前者是精心编选的三篇西方艺术学科发展史上涉及艺术理论与艺术史、美学等关系问题的重要文献;后者则是本土学者面对仍在发展中的中国当代艺术理论,所做出的积极回应。比如赵奎英的《艺术学理论的名称、对象、边界与谱系》一文,针对艺术学理论学科所面临的一系列现实问题,较为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建设性意见。事实上,这一专题也将成为本刊始终关注的核心议题之一,以期为艺术学理论学科的体系发展和知识谱系建构添砖加瓦。
2019年1月16日 已读
先锋艺术和最后的访谈有收获。不过15年的会议上视觉文化研究还是热点,前几个月的讲座上就已经是退潮了
周宪 学刊 艺术史 艺术理论
西方当代艺术审美性十六讲 豆瓣
作者: 王瑞芸 2013 - 1
《西方当代艺术审美性十六讲》由王瑞芸著。《西方当代艺术审美性十六讲》主要内容包括西方艺术古典、现代、当代之分期;当代艺术的审美性始于何处;当代艺术审美性未抵达之境;西方为古典艺术建立的审美性;西方为现代艺术建立的审美性;现代主义审美性的局限性等。
2019年1月17日 已读
西方以丹托为主,杜尚为辅,东方主讲禅宗。想做到深入浅出,可惜很多地方流于浅显和大而无当,逻辑混乱(比如论证东西方的艺术审美判断区别是中国传统艺术喜用“气韵”等无形的品质,西方则是在物质层面——绘画的平面性、颜料、笔触等方面建立绘画本质)
审美 当代艺术 艺术理论 西方当代艺术
白立方内外 豆瓣
作者: [美]安静 主编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7 - 6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对艺术的看法发生了很大变化,艺术品的传统媒介和样式被大大解放,一切对创造的观点都在逐渐改变。如今,中国艺术也正在融入这一变化之中,了解之前西方发生了什么,对当下的读者会有所借鉴。美国重要的当代艺术杂志ARTFORUM创刊50年之际,杂志的主编与其他高级编辑们一起讨论了杂志最有历史性的文章,编选成这本能够体现美国当代艺术评论历程的文集。侧重有历史价值而难得介绍的老文章,同时亦体现出艺术史的变迁。这些文章都是伴随着艺术发展的鲜活记录和评判,已经成为美国、欧洲美术史论阅读的基本文献。学生、艺术家、评论家、策展人、画廊人员、建筑师、设计师——在其中都能找到许多关键思路和熟悉词汇的源头。
2019年1月18日 已读
通篇的“物”。最喜欢关于建筑的那几篇和第三篇的纪念碑,和绘画相关的都读的我很纠结,但布赫洛对挪用和戏仿的梳理很精彩,丹托那篇论文不知是不是翻译问题感觉很奇怪
criticism 当代艺术 艺术批评 艺术理论 艺术评论
分殊正典 Eggplant.place 豆瓣
作者: (英)格里塞尔达•波洛克 译者: 胡桥 / 金影村 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2016 - 7
后现代主义之后,我们该如何面对由“老大师”们建构的艺术史正典?“女性英雄”们如何制造差异化的图像?进入艺术史的女性主义视角如何解读作品和作品之外的性别、阶级、种族、身份的差异?通过重读正典化的男性大师和女性艺术家——梵高、图卢兹•劳特莱克、马奈、阿特米西亚•简特内斯基、玛丽•卡萨特、贝尔特•莫里索,波洛克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出发深入地探讨了图像和社会语境中的差异问题。本书既不是对白人精英男性正典无甚新意的批判,也不是对被忽略的女性艺术家毋庸置疑的颂赞。当人们抛开性别的界限时,广泛存在于社会语境中的差异就会重塑我们对于图像的认知和艺术史的叙述模式。
本书重读经典化的现代大师——梵•高、图卢兹•劳特莱克和马奈,以及重读女性主义艺术史中“经典化”的艺术家——阿特米西亚•简特内斯基和玛丽•卡萨特。作者引入精神分析与解构来评测阅读“女性化记载”的工程,并提出了一些新的问题,是女性主义题材不错的美术史论读物。
2019年3月5日 已读
第二和第三部分的实例分析太精彩了,但最喜欢第二章,享受被理论轰炸倾轧。“正典”作为从过去保留到现在,经过社会与文化鉴别的传统不仅构建了过去更组成了当下,在这个“选择性”的历史中,女性建立起了混合的主体。在这种复杂性中再审视话语所产生的客体,在动态的社会历史中有别于一般的男权主义和女权主义概念,拓宽性别的暂时性和差异性。在差异性中寻找改变的可能。这个差异性的分歧立于现代性的潮流之上。由此又引出城乡中乡村成为一个幻想的健康的空间通过对女性和自然的解码呈现,画作的身体是一种性别的地形学。而家庭中重要的亲密关系则被福柯和弗洛伊德指出是中产阶级家庭的映射。没有故事,只有讲述,每一次讲述打开不同的意义和可能性
女性 文化研究 新文化史 艺术 艺术史
艺术社会学 豆瓣
Sociology of the Arts: Exploring Fine and Popular Forms
9.0 (8 个评分) 作者: 维多利亚•D•亚历山大 译者: 章浩 / 沈杨 凤凰传媒集团 江苏美术出版社 2013 - 9
《艺术社会学》是对艺术社会学研究的全面概述,同时也是该领域一位最重要的专家撰写的学术专著。
《艺术社会学》综合艺术社会学中的多种理论模式,并提供了大量经验性的案例,包括艺术社会学研究中极具启发性的的经典案例。这些关于艺术作品的案例研究来自于文化谱系的两端:美的艺术(戏剧、舞蹈、交响乐、歌剧)和流行艺术(好莱坞电影、流行音乐、低俗小说、电视剧、情景喜剧、广告)。这些研究和《艺术社会学》具有相当广度和深度的理论相结合,揭示了艺术被创造、分配、接受、消费和使用的过程。《艺术社会学》还讨论丁关于艺术作品本身、艺术作品的意义方面新近出现的争议。“
从事社会学研究和教学的25年来,这是我记忆中唯——本让我既觉得有趣又收益良多的教科书。亚历山大的(艺术社会学)同时鲜活地展现丁关于文学、音乐、艺术和流行文化的社会学领域最经典和最前沿的研究,学生可以从中感受到研究者用社会学的方式研究艺术时所发现的迷人风景,而专业学者可以从中看到这一领域的研究前沿正在发生什么。”——艺术/文化社会学研究领域重量级学者安·斯威德勒(Ann Swidler),加州伯克利大学。
本版为2009年《艺术社会学》的再版,收录在集团凤凰文库丛书下。
艺术理论基本文献·西方当代卷 豆瓣
作者: 周宪 主编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4 - 5
本书收集20世纪至今具有代表性的西方艺术理论文献27篇,主要涉及艺术理论基本问题、现代主义与先锋派、艺术与其社会语境、艺术史及其社会体制、艺术的符号与风格等五个方面,囊括了现代西方艺术思想领域较为重要的主题,展现了一幅西方艺术理论发展的现当代图景。每篇文献之前,附有简短介绍,以便读者能对相关作者、思想有更深的了解。
2019年3月5日 已读
挑着看了部分,当代艺术理论和当代文论一样让人头秃,文学和艺术抗拒解释但又诱人研究,所以要在话语的游戏间还原社会文化语境,而这所需要的知识储备量我还差太多了。。。
周宪 当代艺术 艺术史书单 艺术批评 艺术理论
另一种讲述的方式 豆瓣
作者: [瑞士] 让·摩尔 / [英国] 约翰·伯格 译者: 沈语冰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 5
“没有一张照片可以被否定。所有照片都具有事实性。需要加以检验的只是照片以何种方式能够或不能赋予事实以意义。”写下这些话时,我们时代两位深刻而雄辩的视觉探索者,对一种似乎是最直截了当的艺术形式的歧义性,提出了最为独特的思考。
此书由约翰·伯格和瑞士著名摄影家让·摩尔共同撰写。图文并茂,理论分析与奇闻轶事、新闻纪实兼顾。书中探索了摄影师与被拍摄之物、图片与观众、被拍摄的瞬间与回忆之间的张力。伯格和摩尔,以批评家的道德热忱和摄影家的实践技术,制作了这部著作,由此拓展了由瓦尔特·本雅明、罗兰·巴特和苏珊·桑塔格所开创的批评前沿。
文化就是身体 豆瓣
CULTRUE IS THE BODY
作者: [日] 铃木忠志 译者: 李集庆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7 - 5
当代戏剧大师铃木忠志1984至2014三十年文集,收录文章十篇、访谈一篇,全面呈现铃木戏剧理念,解答艺术、人生与时代困惑。
“我的戏剧理念是努力去创造一种永久之花,人们经常拿能剧和歌舞伎来和我在利贺铃木剧团的工作做比较,事实上,我做的是一个混合体,是造一座衔接经 典和当代的桥梁,为的是要在观众的想象中照亮我们时代的问题。这是当代戏剧导演的使命和社会作用。”
2019年4月21日 已读
文明的发展可以解释为知觉的逐步扩展,随着大众意识的“私生活导向”和“情绪导向”越来越明显,这种自我中心价值观会和依赖合理主义以及产业化的现代社会产生矛盾。而新社会的生活方式则允许和鼓励人们探索各种身体感知,日常生活本身也就变成了一种表演空间,而剧场里的身体表达方式也得到了解放。谈到如何看待日本传统时,铃木忠志说“传统是我们迈向创造和迈向新事物的阶梯,传统不是受保护的古物——它是创新的跳板。传统就是改变,就是创新,就是不断地跟其他传统格斗出来的新事物”(p190)
戏剧 戏剧理论 文学艺术 日本 艺术
视觉机器 豆瓣
7.3 (9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保罗·维利里奥 译者: 张新木 / 魏舒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4 - 8
《速度与政治》的作者维利里奥努力要定义一种图像的新型逻辑。
确实,在不同的技术旁边,在图像的后勤旁边,还存在一种逻辑和传播的时代,它们标示了近来的历史。
形式逻辑的时代,就是绘画的时代、雕刻和建筑的时代,它与18世纪同时结束。辩证逻辑的时代,就是摄影的时代、电影的时代,或可称之为照片的时代。
反常逻辑的时代,就是随着视频通信、全息摄影和计算机制图的发明而一道开启的时代。似乎到了20世纪之末,现代性的终结本身就由公共再现的逻辑终结来标示。然而如果说我们足够了解传统绘画再现的形式逻辑的现实,并且在低等程度上了解主宰光学电影再现的辩证逻辑的现状,那我们只能很困难地理解这种反常逻辑的潜在能力,即视频通信、全息摄影或合成图像的潜能。这正是保罗·维利里奥这部《视觉机器》如今要回答的问题,他试图澄清再现手法演变的意义。在这种再现中,城邦的“公共空间”突然让步于“公共图像”,即实时在场的反常图像,而这一实时在场将替补主体与客体的真实空间。
编辑推荐
《视觉机器》为法国著名哲学家保罗·维利里奥(Paul Virilio)关于新技术与图像新型逻辑的重要文集,共收入五篇文献:《地形失忆症》《不及一幅图像》《公共图像》《天真的摄像机》《视觉机器》。在这些文章中,作者梳理了再现手法的演变,它由绘画、雕塑和建筑时代的形式逻辑,到摄影和电影时代的辩证逻辑,进而发展到当今时代的反常逻辑。在今天这个由视频通信、全息摄影和计算机制图而开启的时代中,城邦中的“公共空间”突然让位于“公共图像”,即实时在场的反常图像,而这个真实时间将替补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真实空间。作者试图回答这些问题,并澄清其意义。
2019年4月21日 已读
地形记忆和视觉遗传之间知觉后勤的连接和过度;今日不是18世纪的图像的形式逻辑时代,也不是19世纪的电影摄像的辩证逻辑的时代,而是视频通信、全息摄影和数字图像的“反常逻辑”,城邦时代的公共空间让位于公共图像,错时在场和错位时间让真相不再被掩盖,而是被彻底废除,今天的殖民不是国家之间的,也不是文化之间的,而是技术对人的感知的内部殖民;图像的军事功能,对人眼来说最重要的东西是不可见,摄像和电影作为记忆和回忆催生一种很容易让观众表示自我认同的强大意志,用于描绘时间和情感;“我们的技术没有未来,它只有过去”;比鲍德里亚更加明确的“反技术原教旨主义”倾向
当代艺术 文化研究 法国 维利里奥 艺术理论
理解一张照片 豆瓣
Understanding a Photograph
8.8 (13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约翰·伯格 译者: 任悦 理想国丨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2018 - 3
约翰·伯格被誉为20世纪摄影领域最有原创性的评论家之一。他的文章,如同瓦尔特·本雅明的《摄影小史》、珊·桑塔格的《论摄影》和罗兰·巴特的《明室》一样,启发了一代又一代爱好摄影的普通读者、摄影师和像他一样“写摄影”的人。
《理解一张照片:约翰·伯格论摄影》是伯格过去五十年“写摄影”的文章精华,由英国国宝级作家杰夫·戴尔悉心编选。本书以时间为序,不仅全面收录了伯格最有影响力的摄影名篇,如《摄影的使用》《外观》《故事》等,也将此前未见收录的、他为展览或图册撰写的评论纳入其中,其中涉及的人物极其广泛,从摄影大师奥古斯特·桑德、亨利·卡蒂埃-布列松、尤金·史密斯,到至今仍在活跃的摄影师伊特卡·汉泽洛娃、阿拉姆·谢卜利。很大程度上,这24篇文章代表了约翰·伯格有关摄影之写作的最高水准。
2019年5月6日 已读
文论加评论集,再次感叹伯格的文笔真好啊,墓地是持久永恒的存在对稍纵即逝的存在的表彰,“在个体生命里,那些无视时间流逝的瞬间就好像是透过一扇窗户的一瞥;这些窗户会嵌入生命,远眺变化缓慢的历史,朝向从不改变的永恒时刻”
2018 摄影 理想国 约翰·伯格 艺术
电影理论解读 豆瓣
Film Theory : An Introduction
8.9 (9 个评分) 作者: [美]罗伯特·斯塔姆 译者: 陈儒修 / 郭幼龙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7 - 7
本书是美国著名电影学者罗伯特·斯塔姆关于世界电影理论经典内容的全新论述。作者细致梳理了自电影问世以来电影理论的发展历程——从电影理论的起源,如林赛、芒斯特伯格对于电影本体的认知,到当代最新电影理论的演变,如文化研究、德勒兹、后殖民论述及数字理论等。不仅在理论解读及其内在关联上具备极高的学术价值,同时也清晰勾勒出电影理论史的完整脉络。
书中观点极具国际视野,在重点关注欧美电影理论演进的同时,也涵盖了世界范围内的电影理论观点,并依据不同地域与文化描绘出各自的独特发展。在理论解读中,本书还时刻关注理论背后所承载的历史与哲学基础,是深入了解世界电影理论的经典读本。
2019年7月9日 已读
充分感受到了电影理论和文学理论的交织,尤其是作者基本上是用巴赫金的理论编了一本电影理论教科书,于众声喧哗中强调复调的共时和对话,在狂欢中看到建立在经验的特殊性之上的颠覆性,一种既是语言哲学的结构主义的,又有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所以书中经常将两种相对的观点并列同举,比如法兰克福内部对大众文化呈现截然不同态度的两派,也会跨过横向时空进行纵向对比,比如作者论的出现和之后的美国化。从无声电影理论到数字媒体时代的理论多样化,从电影理论的前身到各种后学,关照全面而详略得当,并且没有顾此失彼,贬义明显。唯一美中不足的是这么多引用很多没有给具体出处。还要再看一遍and想重看巴赫金了
影视艺术 思想史 理论 电影 电影理论
图像与意义 豆瓣
作者: 沈语冰 商务印书馆 2017 - 9
《图像与意义:英美现代艺术史论》是沈语冰教授继《20世纪艺术批评》出版十三年后,进一步深化、细化现代艺术史论研究的成果。在独立或合作翻译欧美艺术史经典十二种的基础上,沈语冰教授广泛搜求,剔抉爬梳,将原作的学术渊流、内在理路、方法新变以及后世接受等,简洁明快地呈现出来,堪称十年磨一剑的佳构。
除勾勒英美现代艺术史论基本地形图的“导论”外,本书主体部分由罗杰·弗莱、格林伯格、施坦伯格、夏皮罗、T. J. 克拉克、乔纳森·克拉里等六个专题组成,涵盖了现代艺术史写作中的形式主义、现代主义、现代图像学、精神分析、艺术社会史与视觉考古学等重要理论和方法。
2019年9月16日 已读
作为导论很出彩了,先不论各章,只前言的性情与问题意识就已经很难得了;全书对一些主要问题和理论家进行了梳理;艺术史/艺术批评/艺术理论三者所搭建的文化生产和文化交往机制构成的场域中,艺术传统/艺术作品/艺术实践三者的感性价值与理性意义如何经由现代性装置后对现代人的认知与审美产生影响;想到上当代艺术批评与理论课时,老师强调关键在于我们面对艺术所遭遇的何种问题,直面了解何种艺术作品与艺术精神,处理了何种具体的艺术实践与文化生产。不以单一学科知识为基础和中心,将各种学科和知识话语纳入到现代艺术体系构设中,传统与现代不仅是抽象的对立;是吴师所说的感性在不停地绽放
沈语冰 艺术批评 艺术理论
当代艺术之争 豆瓣
作者: (法) 马克·吉梅内斯 译者: 王名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4
如何评价当代艺术?面对这一让人困惑的问题,此书围绕1990年代法国爆发的“当代艺术之争”,回顾了1960年代至今当代艺术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节点,并将危机实质聚焦在美学言论的失效。
面对当代创作,现代主义经典理论的阐释功能日渐式微。分析美学抛开欧陆传统美学“什么是艺术”的本体追问,代之以“艺术在何时、何种条件下出现”的务实提法,独辟新径。但它对艺术的社会背景与批判功能的刻意忽略,也使跳出“只描述,不判断”的教条,重建美学批评维度、重拾审美论证,成为当代美学价值观走出重围的关键。
本书正是有感于此,在剖析当代艺术纷乱景观的基础上,省思各种艺术批评的得失,重构当代艺术的美学批评维度。
电影现象学引论 豆瓣
作者: 王文斌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8 - 9
作为几乎同时诞生、都深刻影响了20世纪人类思想文明进程的两种对象,“电影”与“现象学”之间存在着天然的紧密亲缘关系。电影与现象学各自的巨大影响力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隐秘关联,使得理论家们在对二者进行研究的同时,无法不对它们进行一种结合性的思考。由此,“电影现象学”构成了20世纪以来世界人文学术领域内*有魅惑力、同时也*难以索解的研究课题之一。本书稿《电影现象学引论》,乃是对电影现象学这一宽广领域的一次纯理论性探索。具体而言,它是对一个迄今为止尚未得到太多探索的对象——“电影(意识)经验”问题的现象学分析。它是一次对电影观看经验的现象学描述,一次观影的内在体验研究,一次现象学电影美学的导引性研究。本书稿认为,对一部电影的观看经验分析,必须从知觉、想象、情感三方面及其交互关系的角度出发,才能得到完整的体现。
2019年12月11日 已读
以观影经验/电影经验为核心,以现象学的意向性为基石,统摄电影知觉,电影想象和电影情感三个部分,勾连观影者与电影交互关系中的客体化行为和非客体化行为,由此作者想要回答新世纪新技术新媒介冲击下关于电影是什么这个问题。另,一篇优秀的毕业论文一定拥有优秀的综述
现象学 电影 艺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