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与光同尘 豆瓣
7.8 (12 个评分) 作者: 赛人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6 - 9
本书从影史、影人、影片三重视角,详细解读了中国电影的历史脉络、人事掌故,以及思想与形制的演变。其中影史部分以“百年流影”为题,借历代导演、女演员、古龙、译制片等特定主题,以线带面铺陈中国百年影史的完整风貌;影人部分以“以人为本”为题,对大陆、台湾、香港等地不同世代的电影人代表进行精描,以此勾勒中国电影人的独特样貌;影片部分以“如影随形”为题,以数部电影杰作为范本,多角度剖析中国电影的精神内核与外在肌理。
2019年6月22日 已读
在公众号上每次看他的评论似乎天下没有什么电影可以入眼,看到这本书纯粹好奇他眼中的好电影就拿来看了看,文风却和想象和印象中多有出入。的确是漫谈,掉了一整本书的书袋,但因为迷影特质也不觉得不耐烦,反而有一种迫不及待补片的冲动。文字是有趣的,肆意陈列自己的电影库的同时有一种老友会晤时的半亲昵半稳重的姿态,随性而舒适。说的不一定我都同意,但想一直听下去。总之是一次很不错的阅读体验,第一章的中国影史梳理也可以用来做入门和回顾。
2016 与影相关 中国 中国电影 影视研究
德国天才1 豆瓣
The German Genius
作者: [英] 彼得·沃森 译者: 张弢 / 孟钟捷 商务印书馆 2016 - 8
歌德说:“每当想到德意志民族,我常感到痛苦,这个民族的个体都如此值得称颂,但作为整体却如此令人神伤。”
自18世纪中叶,德国日渐由一个文化贫瘠的西方国家转变为举足轻重的文化强国,甚至比当时的欧美诸国更具创造性和影响力。她的艺术家、文学家、哲学家、科学家和工程师灿若辰星,将其科学文化推向了难以想象的高度。然而,20世纪希特勒和第三帝国的统治使天才锐减,折断了这一进程。“二战”后,德国重整旗鼓,跻身发达国家前列,但其光辉历史至今仍被纳粹罪行的阴霾所笼罩。
《德国天才》力图纠正世界对德国的陈旧观念。它是一封“写给日耳曼知识分长达850页的情书”,更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在这部兼容并包的文化与思想史中,彼得•沃森拨云见日,追溯历史真相,探索德国天才的起源。他不断追问德国的科学文化为何能蓬勃发展,又如何塑造了人们的生活。更重要的是,它如何持续影响着我们的世界……
18世纪中期德意志的命运大转折不是源于普鲁士的崛起及其由它完成的德国统一,而是德意志大学的兴起。新型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塑造了德意志与众不同的知识分子,引发了阅读革命。温克尔曼、莱辛、康德、费希特、歌德、贝多芬、莫扎特、克劳塞维茨、高斯、洪堡、门斯等天才人物陆续登上历史舞台,由此促成欧洲历史上的第三次文艺复兴,也为即将到来的工业革命做好了准备。
2019年6月30日 已读
框架不错,第三章讲德国人如何发明了意大利的文艺复兴和现代学术的起源最精彩,对“文化”在德语环境中的特殊做了辨析(和英法的差别,以及和文明的不同与等级),由此牵涉到德意志民族精神的构建。并且在对德国知识脉络梳理时不仅从德国古典哲学的观念史角度出发,还有从考古学对古典学和现代学术建立的关键作用。只是对康德,黑格尔和尼采的许多观点感觉阐述的很奇怪,而且论述多有杂乱,但整体不错
2016 历史 商务印书馆 德国 德国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