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巴比伦柏林 第一季 (2017) 豆瓣
Babylon Berlin Season 1 所属 : 巴比伦柏林
9.0 (253 个评分) 导演: 汤姆·提克威 演员: 拉斯·艾丁格 / 卡尔·马克维斯
犯罪年代剧《巴比伦柏林》由汤姆·提克威自编自导,背景设置在上世纪二十年代的柏林,故事聚焦社会大环境下的生活百态。本剧目前正在拍摄中,将于年内播出。
巴黎:现代城市的发明 豆瓣
How Paris Became Paris: The Invention of the Modern City
8.4 (5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若昂·德让 译者: 赵进生 译林出版社 2017 - 7
到底是什么令巴黎从众多中世纪城市中脱颖而出,成为首座现代意义上的伟大城市?若昂•德让在本书中为我们逐一介绍了巴黎城市建设的各项发明,包括桥梁上的观景平台、林荫大道等首次出现的现代基础设施,还有城市照明、公共交通、时尚购物等全新的现代生活方式。
近几百年来,新的城市诞生,旧的城市消亡,许多地方孕育出文化和金融首都,却无法撼动巴黎作为最伟大的现代城市的地位。巴黎给整个欧洲带来了全新的城市理念,将城市规划提炼成一种思想,甚至一种品格。巴黎激发了城市规划师的潜能,他们的发明令这座现代城市落地生根;巴黎也给游客带来别样的体验,令他们遐想现代城市的无数种可能性。
2019年2月20日 已读
可以通过这本书看到波德莱尔笔下那个充满了游荡的纨绔子弟的巴黎是如何地罪恶而美丽,所谓的现代性在技术发展的背后又是如何赋予居民崭新的体验,而这种体验又会反哺城市文化成为一种经验,吸引着更多的外来观光者,巴黎在这种互动中被不断重塑,笼罩在魅力的光辉下,令人眩晕,成为包法利夫人心里回荡的钟声
2017 人文社科类 城市 城市研究 巴黎
帝国之眼 豆瓣
Imperial Eyes : Travel Writing and Transculturation
9.0 (8 个评分) 作者: [美] 玛丽·路易斯·普拉特 译者: 方杰 / 方宸 译林出版社 2017 - 4
这是一部跨学科的经典之作,在旅行书写研究以及(后)殖民批判领域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它深入探究了18世纪中叶以来,旅行书写在欧洲殖民主义扩张进程中的作用,以大量南美洲、非洲的案例,具体阐释了旅行书写如何为欧洲读者生产出一个“欧洲以外的世界”。普拉特细数不同类型的旅行书写,既关注帝国主义事业中占支配地位的宗主国文化,也关注从属的、边缘的接受端文化,并强调两者接触之时产生的互动。本书史料详实,叙事生动,将会带给读者关于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新认识。
2019年3月19日 已读
作者几个富有创见的关键词是“接触地带”,“文化互化”和“反征服”。萨义德的东方学奠定了后殖民主义批评,但他的东方主义也一直因为本质主义而被批判。普拉特做的正是在这一点上有所建树,虽然都是关注帝国构建意义的历史,但在帝国遭遇互动的纬度上,以一种“接触”的视角,强调双方共同处于一个关系构成的“化”的过程中。霸权想象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对文化材料进行挑选和配置,将资本合法化,正如普拉特自己所说“你怎样将别人的目的地变成自我的家园?”另外,最后一章谈当下全球化的隐喻词“流动”中蕴含的意识形态表征有所启发。被殖民地的后现代不是来自对现代性的枯竭,而是来自对它的愤怒,分析《百年孤独》十分精彩。全书对帝国构建中女性视角的参与的发现和分析非常到位。另外,大量的博物学知识和近乎冗杂的分析非常考验人。。。
2017 人类学 帝国 文化 文化史
知觉之门 豆瓣
The Doors of Perception & Heaven and Hell
7.4 (33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阿道司·赫胥黎 译者: 庄蝶庵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2017 - 5
◆ “垮掉的一代”“雅痞”“嬉皮”几乎人手一本的不朽经典。在那个时代,赞美这本书就是一种政治正确。
◆ 英国伟大作家、《美丽新世界》作者阿道斯·赫胥黎最具献身精神的作品!用迷离的文字记录下了亲自服用迷幻剂之后的超感官体验!
◆ 深刻改变了二战后西方社会的方方面面,以及一代又一代西方人的主流审美!影响力波及文学、美学、神秘学、艺术、设计、音乐、绘画、心理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
◆ 催生了迷幻摇滚乐,塑造了Pink Floyd、大门、地下丝绒等迷幻摇滚乐队,并直接或间接影响的了他们:披头士 | 鲍勃·迪伦 | 大卫·鲍威 | 杰克·凯鲁亚克 | 乔布斯 | 斯坦利·库布里克 | 吕克·贝松 等。
◆ 收入超过30张彩色高清西方名画。
——————————
阿道斯·赫胥黎晚年时应朋友之邀,亲自尝试了从一种名为佩奥特的仙人掌中提取出的活性成分——麦司卡林,并且导致了诸多幻觉的出现。同时,赫胥黎的朋友以及妻子也在旁录下了整个过程。事后,经历过幻象的赫胥黎内心无法平静,便根据脑海中的种种回忆,以及重听录音中自己的喃喃细语,再加上自己对于幻觉的种种思考,写下了《知觉之门》一书,并在之后又写作了它的续篇《天堂与地狱》。两篇上下呼应,借着对幻觉的解读,探讨了超越整个时代的终极问题:人脑究竟有没有极限?当利用外部因素打开大脑紧锁的神秘之门,人会不会成为无限?——“清除一切迷障,知觉之门将开,万物显出本相:如其所是,绵延无止。”
另值一提的是,在阿道斯·赫胥黎临死之时,面临巨大的病痛,他给妻子在纸上努力写下了最后的遗言:“LSD, 100微克,肌内注射。”
——————————

精彩极了,又富娱乐性。——《纽约客》

赫胥黎将神秘主义归结于药物的作用,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纽约时报》

这本书指引了无数的嬉皮士“动身上路”。——《每日电讯》
2019年3月17日 已读
赫胥黎服用麦司卡林之后的感觉与随笔。服用致幻剂是为了到达令人沉醉的彼岸世界(难怪会有仙人掌教),赫胥黎认同伯格森关于记忆和感觉的理论——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的基本功能不是生产信息而是删除信息,也就是减压阀。但赫胥黎认为这些被过滤的信息正好蕴含了世界本然,现实的语言是一种束缚。列举了各种宗教学说中的致幻场景,从原始部落的巫师通灵到大教堂让人炫目的玫瑰花窗。但最有意思的是对文艺复兴以来画家笔下衣料褶皱中蕴含的主观性的分析,现实的明暗不敌致幻的色彩,所以他比起伦勃朗更喜欢马蒂斯。对现实的厌弃让书中充满了对彼岸世界的向往,虽然也有提及背后的深渊,但天堂与地狱中地狱的文字实在太少了。赫胥黎的心智自由——人的心智朝向整体宇宙的完全开放,总让我想到特德姜的小说。最后,赫胥黎也的确走向了阿奎那的“倾注的静观”
2017 lsd 社会学 英国 赫胥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