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詹姆斯·卡梅隆的科幻故事 (2018) 豆瓣
Story of Science Fiction
8.8 (93 个评分) 演员: 詹姆斯·卡梅隆 / 雷德利·斯科特
AMC宣布立项科幻小说历史纪录剧集《詹姆斯·卡梅隆的科幻小说轶事》(暂译)。剧中詹姆斯·卡梅隆将通过分析科幻小说从起初被人们崇拜到如今轰动影视界的成功演变,深度探究人类与科幻小说之间的历史关系及现实意义。詹姆斯·卡梅隆将担任执行制片人。该剧将于2018年上线AMC,共6集。
我真正的天才女友 (2018) 豆瓣 TMDB
La mia amica geniale
9.2 (130 个评分) 导演: 克拉丽莎·卡佩拉 演员: 盖娅·吉拉切 / 玛格丽塔·马祖可
其它标题: La mia amica geniale / 我的天才女友 幕后纪录片
《我的天才女友》衍生幕后纪录片,提供了详实的独家拍摄花絮,以及剧版完整的诞生流程。
2020年5月31日 看过
哇,看完真的好喜欢盖娅,虽然玛格丽塔本人很漂亮,但盖娅真的完全击中。纪录片里被问道“连你最好的朋友都不知道吗?”,盖娅说“我没有最好的朋友”。在闪光灯面前羞涩局促,但在剧组灯光下却怡然自得,像是舒展开了的蕨类生物,过往的自卑和敏感推动她往外窜动。演员本人真的是个矛盾集合体,因为喜欢所以可以抛开一切固有怯懦而勇往直前,在星光大道上皱着眉头直到找到一颗没有被标记的星星而开心合影,脆弱要强还有毅力还喜欢撒娇真的是致命一击。另外,她头发好多好多,散开的时候像蒲公英被吹开的样子,慕了
*花絮 2018 纪录片
安尼亚拉号 (2018) IMDb TMDB 豆瓣
Aniara
7.1 (31 个评分) 导演: Hugo Lilja / Pella Kagerman 演员: Arvin Kananian / 艾米莉·强森
其它标题: Aniara / 星艦迷航:阿尼亞拉號
阿尼亚拉是众多宇宙飞船中的一艘,用于将地球人口运送到他们的新家园火星。但就在安妮亚拉离开被毁坏的地球时,她与一颗小行星相撞,并被击落。安妮亚拉的乘客慢慢意识到,他们永远也回不去了;他们将永远在一个空旷寒冷的宇宙中继续前行。瑞典诺贝尔奖得主哈里·马丁森在1956年写了《安妮拉》。这部小说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包括丹麦语、芬兰语、英语、俄语、捷克语、阿拉伯语、日语和最近的中文。它曾作为歌剧和几部戏剧作品上演,但从未被拍摄过。在安尼亚拉走向毁灭的无情旅程中,有一个警告是不够强调的。只有一个地球。我们只有一次生命。因此,我们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不断地保护我们的环境和人类。如果我们不这样做,地球很快就会变成。。。
2020年7月18日 看过
三星半,好看哎,而且1400万拍出这个质感真的厉害。单从电影而论,能看到潜行者和飞向太空的影子,有比较明显的致敬。唯一遗憾就是比起小说的诗意,电影明显走向了心理科幻,但精神内核又依托于原著的诗意段落就显得有些格格不入,乃至于只能直接在电影里念诗。。但整体而言非常不错,为小成本科幻做出了榜样
2018 瑞典 科幻
头号玩家 (2018) 豆瓣 IMDb TMDB Min reol Eggplant.place KevGa-NeoDB
Ready Player One
8.3 (2595 个评分) 导演: Steven Spielberg 演员: Tye Sheridan / Olivia Cooke
其它标题: Ready Player One / 玩家一号
故事发生在2045年,虚拟现实技术已经渗透到了人类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詹姆斯哈利迪(马克·里朗斯 Mark Rylance 饰)一手建造了名为“绿洲”的虚拟现实游戏世界,临终前,他宣布自己在游戏中设置了一个彩蛋,找到这枚彩蛋的人即可成为绿洲的继承人。要找到这枚彩蛋,必须先获得三把钥匙,而寻找钥匙的线索就隐藏在詹姆斯的过往之中。
韦德(泰尔·谢里丹 Tye Sheridan 饰)、艾奇(丽娜·维特 Lena Waithe 饰)、大东(森崎温 饰)和修(赵家正 饰)是游戏中的好友,和之后遇见的阿尔忒弥斯(奥利维亚·库克 Olivia Cooke 饰)一起,五人踏上了寻找彩蛋的征程。他们所要对抗的,是名为诺兰索伦托(本·门德尔森 Ben Mendelsohn 饰)的大资本家。
2020年7月7日 看过
啊,是那种我不喜欢但觉得大家喜欢也很有道理,同时觉得文化批评基本失效的电影。沉浸在亚文化符号系统狂欢中的人不会在意批评声音指控的剧本老套和内容平庸,想象的共同体赋予了电影在表面化以外的情感力度。哪怕是虚假和消费的力度,但千金难买观众乐意和共情。可惜剧作的尴尬程度让我按了好几次暂停键,也许大银幕观看,置身于信息洪流之中能有更好的观影体验。貌似直白的meta电影都不是我的菜,比如lalaland,橱窗里的怀旧文化模特能招揽很多顾客,但也太死板了,以至于这层我所喜欢的怀旧表层成了我最讨厌的糖衣。另外,电影里除了可以列无数List的彩蛋,也没见角色们有多喜欢所谓回到八十年代的那些游戏电影和音乐。开始思考为啥我又能接受一些b级片风格电影的玩梗,尤其是东成西就的前半段
2018 科幻
荣格危机 (2018) 豆瓣
Crisis Jung
7.9 (41 个评分) 导演: Baptiste Gaubert / Jérémie Hoarau 演员: Martial Le Minoux / Karim Tougui
Welcome to a world ravaged by explosions of violence, a world without love. Jung, the broken-hearted hero, pursues his quest: reunite with Maria, his lost love, savagely decapitated by Little Jesus. He can count on the support of allies met along his bloody path, encounters that provide an understanding of others, but especially of himself. He also has to deal with his “violent outbreaks,” an incontrollable curse that springs from his murderous soul.
2020年7月18日 看过
渐入佳境,评论貌似有说后面套路化,但刚好我更喜欢后面的剧情。能看出北斗神拳的感觉,前三集又莫名有日和的即视感,全程想这就是你们法国动画的幽默吗hhhh看似充斥了许多色情、粪、暴力等媚宅元素,但却恰好与荣格危机(《红书》也好,动画故事线也好)高度融合,还挺和谐,能看到很多科幻元素(沙丘的概念设计,终结者,金属狂啸漫画,霹雳猫 ,宇宙的巨人西曼等等),讲成熟的一集用了戈雅的农神食子
2018 动画 法国
造主之声 (2018) 豆瓣
His Master's Voice
5.2 (5 个评分) 导演: 乔治·巴勒菲 演员: 凯特·维隆 / 马歇尔·威廉斯
其它标题: His Master's Voice / 异境之音
曾以《打尸噎》、《防腐搞作》引起热议的匈牙利名导乔治帕尔菲新作,改编自波兰科幻小说作家史坦尼斯劳莱姆的同名作品。以铁幕历史为背景,讲述了冷战时期的军武竞争。一名匈牙利男子偶然看到一套纪录片,从中见到抛家弃子消失多年父亲的身影。带着旧照片和影像,他远赴美国寻找父亲。本该温馨的团圆,却越来越不对劲。意外挖掘出攸关历史的军事阴谋,甚至还牵扯出美国航太军方不可告人的外星研究,冷战阴影原来仍笼罩着普通人民的生活。导演尤其擅长疯狂元素,这次更加入科幻情节,道出人性与亲情的追寻和执着。
2020年7月18日 看过
不好看,哪怕有一些镜头设计,但是父子情的庸俗走向和科幻的镶花设定,挺无聊
2018 匈牙利 科幻
破格 豆瓣
The Broken Estate: Essays on Literature and Belief
9.2 (12 个评分) 作者: [英] 詹姆斯·伍德 译者: 黄远帆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8 - 7
玛丽安•摩尔评论休•肯纳的话——“大胆,他可能过于大胆了,但我们需要他”——也同样可以用在詹姆斯•伍德身上。正是过度的能量和好辩的冲动让伍德读起来很提神,我们常常接受他的教诲,有时也想一驳为快。
——威廉•H•普理查德,《纽约时报书评》
《破格》、《不负责任的自我》、《私货》和《小说机杼》几本书的出版,使詹姆斯·伍德成为同时代批评家中的翘楚,他不仅是一个明察秋毫的评判人,更是当代小说的鉴赏家。
《破格》是詹姆斯·伍德的第一部批评集,同时讨论文学和宗教。
“书中讨论的一些作家——梅尔维尔、果戈理、勒南、阿 诺德、福楼拜——文学信仰和宗教信仰之间的区别并不总是很清楚,而常常是一种莫大苦恼……然而,总有作家伟大到足以在宗教冲动和小说冲动之间腾挪,区分两者 ,但又奇迹 般地两面受益。梅尔维尔和福楼拜是这样的小说家,乔伊斯和伍尔夫亦然。对弗吉尼亚·伍尔夫来说,十九世纪的变乱已过去五十来年,而作为一个著名的不可知论者的女儿,宗教信仰并没有拘于传统的痛苦。难关已经闯过。对她来说,一种宗教信仰或神秘的信仰与文学信仰轻柔地调和在一起——然而,对她来说,小说仍然保留着怀疑、质询的功能。在她的写作中,小说表现神秘,不过是为了展现我们无法抵达神性,因为神性已然消失。在她笔下,小说以宗教之心,行怀疑之实。 ” (黄远帆)
詹姆斯•伍德以其独有的激昂的声音,推进了一些最困难的议题:小说和现实主义的想象力可以是什么样子。他是那种真正的文学爱好者。他饱含深情而热衷争论的批评文章在对象的范围和道德的严肃性方面激动人心。
——苏珊•桑塔格
目前没有几个批评家……可以提醒我们谈论文学也是文学的一部分。若能为这种谈论加上激情、精确和丰富的阅历,那便是一份罕见而珍贵的才能:我们的好消息是伍德有这种才能而我们有伍德。
——加布里埃尔•乔西波维奇,《泰晤士报文学增刊》
伍德是一个天才的细读者。这部批评集里妙笔贯穿始终,时而甘美多汁,时而刚毅雄健,时而据理力争,时而倨傲冷嘲,激情四溢又不失细节方寸。
——约翰•班维尔,《爱尔兰时报》
流动的图像 豆瓣
Visual Culture in Contemporary China: Paradigms and Shifts
7.6 (5 个评分) 作者: [美] 唐小兵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8 - 7
唐小兵教授长期在国外从事中国现代版画研究,并从版画史研究转向当代版画艺术的搜集、策展与阐释,在该领域发出了权威的声音。本书着重探讨中国当代视觉文化中社会主义文化生产的影响与审美价值,涉及当代电影、绘画等多种艺术门类,在西方语境下,与西方媒体及中国研究的主流观点进行了有益多元的对话。这是一部值得我们重视的学术著作。
——陈思和(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
这是一部极具野心和洞察力的作品,不仅抽丝剥茧地解读了当代中国视觉文化的建构过程,而且把这些视觉秩序与新中国创造新文化的宏伟规划联系起来。作者在批判性地反思美国观者对当代中国视觉文本的“文化偏见”的同时,尝试建立一种历史化地阅读新中国版画、电影、先锋艺术等视觉媒介的“观看之道”。这对更加辩证地理解当代中国的文化史及其海外传播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张慧瑜(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员)
当代中国纷繁的艺术创新和视觉环境,蕴涵着怎样的历史经验和逻辑?“视觉文化”这个概念,能让我们看到什么?《流动的图像:当代中国视觉文化再解读》以富于同情的眼光,全球化的视野,追溯多种视觉艺术形式的创作实践和历史语境,呈现出当代中国视觉文化的丰富多彩与鲜活可观。书中所展开的“再解读”,不仅是文化研究的方法,也可以是当代中国读者在自身文化经验中收获认同与震撼的“再发现”。
2019年10月25日 已读
书的装帧真的很不错,核心概念其实是书中谈王广义用的“社会主义视觉经验”或者说“社会主义经验化的视觉因素”;《建国大业》部分很有意思的是认为献礼片的高票房不仅仅是激发了爱国热情和国庆档,更重要的是电影搭建了一个虚拟的公共广场,明星们邀请观众进入广场一起狂欢,参加一个视觉盛宴。视觉经验之间到底是朗西埃所说的感性世界层面的明显裂缝,还是一种虚假的复数历史
2018 唐小兵 海外中国研究 视觉文化
论新 豆瓣
Über das Neue.Versuch einer Kulturökonomie
9.7 (6 个评分) 作者: [德] 鲍里斯·格罗伊斯 (Boris Groys) 译者: 潘律 拜德雅 |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8 - 6
- 编辑推荐 -
·杜尚的《泉》、马勒维奇的《黑方块》、蒙德里安的格子画……这些艺术作品的创新究竟有何意义?它们的文化价值究竟从哪儿来?
·著名艺术评论家、策展人鲍里斯•格罗伊斯为我们创设了一个广阔的思考空间,使一系列关于神圣和世俗(什么才算是文化?)、传统和断裂(文化如何进入档案库?),以及时尚和历史之间关系的话题得以展开。
·格罗伊斯擅长将不同的哲学传统(从法国后结构主义到现代俄罗斯哲学)融入他具有启示意义的分析中,这些问题直指当今文化生产的核心,展现出他极其宽广的思想维度。
- 内容简介 -
本书探讨了当代文化发展中一个极为关键的议题:创新。不论是理论家、作家还是艺术家都不断被要求去创造新的东西。但是“新”这个概念本身已经彻底发生了变化。“新”的定义只能以它和现存的和旧有东西之间在某个文化中的关系来确定。一件艺术作品的价值是由它和其他艺术作品之间的关系,而不是以它和文化以外的现实之间的关系所决定的。这就意味着在文化中,创新其实是一种重估价值的过程,从本质上说,创新是一种经济层面上的运作过程。而每个希望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去的人都在参与这种价值交换。
对格罗伊斯来说,创新是一种对文化的否定式适应。艺术品和文化传统之间的关系及其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否定性来适应传统成为了评价艺术作品的主要标准。因此,世俗和日常的领域如今可以进入文化档案库。一个最好的例子就是杜尚的现成品。本书通过对新与旧、日常和文化之间辩证关系的探讨,展现了艺术和理论是如何获得文化价值的过程。
2019年4月13日 已读
什么是“新”意味着什么是价值,也就是“新”究竟有什么意义。“新”不是一种发现和创造,而是某些人们经常见到喝想当熟悉的东西的价值发生了变化。所以科技相关的不是创新,而是改进(各种功能上的变化)。但是艺术品可以在世俗语境和文化语境之间直接获得新的定义。这本书的可贵之一就在于格罗伊斯提出了创新交换理论,不再创造新的术语和理论神话,强调“新”是文化喝世俗世界之间界线的变化。创新首先总是对传统的重复,到创新交换种个体的特性是最重要的一部分。薄而精的一本书,第一章“新”与各个概念之间的区分很精彩
2018 哲学 当代艺术 拜德雅 艺术
左图右史与西学东渐 豆瓣
作者: 陈平原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8 - 10
陈平原最近二十年来东奔西走,努力搜寻资料,尝试借助文字与图像两种不同介质的功能互补和互动,深入拓展他一向关注的近代文学与文化研究。这一有“预流”性质的研究转向,既是回应海外汉学研究的某种趋向,更有中国学界自主推进相关研究的动力。本书就是作者在晚清画报研究方面的集大成之作,通过各自独立但又内在关联的十篇文章,将近代启蒙、新知传播、传教士、女学、科幻小说等诸多内容,配以三百多幅图片,生动再现了晚清画报缤纷的面目。而书中兼及新闻史、绘画史与文化史的论述,尤其关注图文之间的缝隙,对读者深刻了解晚清社会风尚、文化思潮以及审美趣味的复杂性,会有极大的帮助。
2019年3月9日 已读
左图右史的对照观看取代了绣像小说的图像对立。花了很多笔墨强调在照相术和传统印刷术之间石印书对画刊发展产生的作用;为了讨好观看者,又为了达到低调启蒙的目的,西学东渐下一切旧与新的事物混杂出现在画刊之上;比起报刊,画刊因为通俗易懂更能让今人贴近历史上日常生活的余温;探讨图像作为一种媒介如何和文字互相补充,构造飞车与女学的时代景观,组成传统对现代的想象;其实是论文集,很多文章是发表过的;材料多而广,但论述深度还有可以发掘的地方,适合用作寻找论文灵感
2018 中国近代史 历史 文学研究 晚清
愤怒与神秘:勒内·夏尔诗选 豆瓣
Fureur et Mystère
8.3 (39 个评分) 作者: 【法】勒内·夏尔(René Char) 译者: 张博 译林出版社 2018 - 5
『词语之夜的抵抗战士』
※ 如果我们栖居于闪电,它就是永恒之心。
◆ 超现实的劲风 + 群岛般的话语
• 首个全译本 纪念勒内•夏尔逝世三十周年
这部诗集,强劲、坦率、壮丽、辉煌。它由利刃组成。它是自由的伴侣,毫不妥协。
它所包含的诗中,没有任何一首的题目叫作《愤怒与神秘》,这个书名是勒内•夏尔经过通盘考虑后做出的特意选择,是对这部诗集之精神的总括。
《愤怒与神秘》的地位在夏尔生前便已得到学界和公众认可,它在1966年便被收入伽利马出版社的“诗歌”口袋书系列(在法国只有经典诗集才被制作成口袋书大量发行,《愤怒与神秘》仅在该系列中便已印行近五万册),是他全部入选该系列的八部诗集的第一部。这部作品对于夏尔本人也意义非凡。在他去世前一年,他曾在伽利马做过一次录音,自选朗诵了三十首诗,其中三分之一来自《愤怒与神秘》,可见这部诗集在他心中的分量。
《愤怒与神秘》完美地呈现出勒内•夏尔本人一贯的诗学主张,日后他将此概括为“群岛般的话语”,亦即在海面上露出的一个个看似孤立的岛屿下面,有一个不可见的基座将它们彼此相连,使他们成为群岛而非孤岛,而这个存在于世界深处的本质性基座只能通过分散的岛屿去加以感悟和捕捉。
这部被加缪誉为“法兰西诗歌给予我们的惊人之作”,超越了一时一地的情境,成为了一场与世界之荒诞、人性之平庸的永恒战斗,跨越布满灰尘的时光,至今熠熠生辉。它既保持了超现实主义诗学强烈的词语内聚力,更展现出诗人朝向他人的开放与关照,并保持了绝对的美学质量。
“勒内•夏尔是我们现存最伟大的诗人,《愤怒与神秘》则是兰波《彩图集》《醇酒集》之后法兰西诗歌给予我们的最惊人之作。”
—— 阿尔贝•加缪
“关于诗学之启示的诗学……关于诗之本质的诗。”
—— 莫里斯•布朗肖
唯一的希望 豆瓣
Only Hope: Coming of Age Under China’s One-Child Policy
6.9 (11 个评分) 作者: [美]冯文 译者: 常姝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8 - 9
这是一部有关中国独生子女研究的经典民族志作品。作者于1997—2002年间在中国大连进行了共计27个月的田野调查,通过收集统计数据、问卷调查、访谈和参与观察等方法,对大连市独生子女及其家庭进行了全面系统而深入细致的研究。作者对何种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力量造就了独生子女一代及其独特的成长经历和体验,以及独生子女身份对于青少年的主体性、渴盼、体验带来的影响,进行了生动细致的描绘和深刻有趣的探讨。该书曾获2005年美国东亚人类学学会授予的许烺光图书奖。
2019年3月21日 已读
看完发现收获最大的还是最开始看这本书的动机,即独生子女政策下“生男生女”都一样的叙事对性别平等话语发展的影响。理论分析很薄弱,就是沃勒斯坦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理论”+“现代化文化模型”(现代化不仅只是经济发展规划,更是人们渴望到达资本主义世界体系顶端的被内化的文化模式),但可以当做人类学材料文本。政策规划和跳跃式现代化过程中,作为第三世界中的第一世界青年,独生子女所背负的爱与责任,情感结构在经济投资与孝道崩溃下的重组。其实从严谨程度和分析深度而言,只有三星,但正如书中所说“生命史叙事应该让读者从中看到主体怎么描绘和构制体验”,所以加了半颗星,选题和原始材料真的很不错。另外,虽然不是独生家庭,但许多经历都有。以及,书中基本所有类型的受访者都在各个阶段的教育中遇到过,勾起了不算好的回忆
2018 中国 人口学 人类学 历史
欲望的治疗 豆瓣 Goodreads
The Therapy of Desire: Theory and Practice in Hellenistic Ethics
作者: [美] 玛莎·努斯鲍姆 译者: 徐向东 / 陈玮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8 - 5
本书为著名古典学者、当代最活跃的公共知识分子之一玛莎·努斯鲍姆探讨希腊化时期情感理论的代表作。
在希腊化时期,伊壁鸠鲁学派、斯多亚派和怀疑论的哲学家认为,哲学并非仅仅探讨与人类情感无关的理性定律,而是一门处理日常生活问题、发掘人生意义的艺术。在这种背景下,哲学的论题就囊括了:对死亡的恐惧,爱与性,愤怒与侵略。
在本书中,努斯鲍姆强调,在当下占主流地位的理性主义哲学传统中,希腊化哲学学派的重要性被严重忽视了。通过考察伊壁鸠鲁、卢克莱修与塞涅卡等哲学家的相关著作与文本,努斯鲍姆希望时刻引导读者关注希腊化哲学中的一些重要元素,展示这一时期的哲学对当今的伦理与政治思考所具有的重要价值。借助于出色的文本分析与理性论证,本书为大众读者提供了绝佳的入门导读,也是相关领域研究者的重要参考文献。
2019年4月12日 已读
迷人的斯多亚主义者关于欲望(是情感而非身体本能似的饥饿感)如何在人类行动中扮演关键角色的论述。运用了许多文学文本,但是正是这些文学叙事为我们理解感情和世界提供了范例,透视到叙事权力背后可能扭曲的人类关系,发现艺术表现如何引导我们理解生活中所知觉到的迹象。情感中谈到最多的是作为激情的爱欲和愤怒。为何阿喀琉斯的愤怒会让人感到害怕,而奥德修斯的愤怒则会让人感到愉悦,努斯鲍姆借塞涅尔回答“愤怒含有一种过度的自爱和自我拔高”。借此进一步思考公众生活中的愤怒作为一种情感纽带连接了个体和社会,而他的双重性则让我们时刻保持警惕的智慧之眼。但斯多亚主义式生活实在很难达到,所以努斯鲍姆最后只是强调仁慈,即我们可以试图回应已经发生的事而不去实施严厉的惩罚,以及用叙事性的理解去探究别人的动机和自己动机的复杂性
2018 伦理学 古典学 古希腊 哲学
我们为何膜拜青春 豆瓣
Juvenescence: A Cultural History of Our Age
8.3 (6 个评分) 作者: [美]罗伯特·波格·哈里森著 译者: 梁永安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8 - 1
我们为何膜拜青春:年龄的文化史
[美]罗伯特·波格·哈里森著 梁永安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8-1
ISBN:9787108060426 定价:36.00元
读哈里森的书就像是在一条小径上漫步,穿过一座细心灌溉、大量播种和阳光斑驳的树林……就像打造一座花园那样,它带给你的惊奇是无止境的:过程就是一切。
——《纽约时报书评》(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哈里森是当今最优秀的文评家之一。他极其渊博,心胸宽广,热情洋溢而充满好奇心,有着多方面的修辞天分。
——《芝加哥论坛报》(Chicago Tribune)
本书是对人类“年纪”的哲学思考。以半个多世纪前出现在美国、之后逐步东渐的人类的“返老还童”现象为切入点,力求揭示人的年龄这一现象中错综复杂且彼此作用的生理、心理、社会、文化与历史内涵。作者穿梭往返于哲学、文学、科学和历史之中,探讨了西方文明史中成熟(智慧)与青春(天才)这两种力量之间的互动、冲突、平衡或协作,论述了现代世界以科技为核心表现方式的“天才”所起的主导作用,及其过度发挥所造成的精神困境。
作者自科学借来“幼态持续”(neoteny) 的观念( 指将幼年生理特征保持至成年),又把它扩大应用至文化领域,大力论证“青春”是文化的创新动力。另一方面,他又看出战后席卷西方文化的“返老还童”现象,乃人类文明史前所未有。在历史、文化方面,我们这个时代远比过去任何一个时代都要成熟,但同时又愈来愈趋于年轻化,如此两极化的剧烈变动可能会打乱历史连续性,将人类未来带入不确定的领域—一个与过去全然断裂的不可知世界。
理解一张照片 豆瓣
Understanding a Photograph
8.8 (13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约翰·伯格 译者: 任悦 理想国丨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2018 - 3
约翰·伯格被誉为20世纪摄影领域最有原创性的评论家之一。他的文章,如同瓦尔特·本雅明的《摄影小史》、珊·桑塔格的《论摄影》和罗兰·巴特的《明室》一样,启发了一代又一代爱好摄影的普通读者、摄影师和像他一样“写摄影”的人。
《理解一张照片:约翰·伯格论摄影》是伯格过去五十年“写摄影”的文章精华,由英国国宝级作家杰夫·戴尔悉心编选。本书以时间为序,不仅全面收录了伯格最有影响力的摄影名篇,如《摄影的使用》《外观》《故事》等,也将此前未见收录的、他为展览或图册撰写的评论纳入其中,其中涉及的人物极其广泛,从摄影大师奥古斯特·桑德、亨利·卡蒂埃-布列松、尤金·史密斯,到至今仍在活跃的摄影师伊特卡·汉泽洛娃、阿拉姆·谢卜利。很大程度上,这24篇文章代表了约翰·伯格有关摄影之写作的最高水准。
2019年5月6日 已读
文论加评论集,再次感叹伯格的文笔真好啊,墓地是持久永恒的存在对稍纵即逝的存在的表彰,“在个体生命里,那些无视时间流逝的瞬间就好像是透过一扇窗户的一瞥;这些窗户会嵌入生命,远眺变化缓慢的历史,朝向从不改变的永恒时刻”
2018 摄影 理想国 约翰·伯格 艺术
电影创造美国 豆瓣
作者: [美]罗伯特·斯克拉 译者: 郭侃俊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8 - 9
自从爱迪生的视镜第一次捕获了城市观众的心开始,电影就对美国社会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使美国文化天翻地覆,把原本愤世嫉俗的文化变成了声色犬马的文化,并同时确立了美国梦的神话。对于电影的影响,没有任何一本书比《电影创造美国》考察得更清晰、更全面了。本书将电影作为艺术形式、技术革命、商业运作与文化前导进行了审视。它讨论了从道格拉斯·范朋克到西尔维斯特·史泰龙等明星;讨论了从DoWo格里菲斯到马丁·斯科塞斯与斯派克·李等导演;还讨论了从三十年代的神经喜剧到八十年代的“肌肉”电影再到九十年代的独立电影等电影类型。
2019年12月27日 已读
有很多新的视角和思考角度,比如提到了美国早期地下电影的主题与同一时期好莱坞电影的普遍基调非常相似的表现
2018 电影史 美国
历史的形象 豆瓣
7.3 (6 个评分) 作者: [法]朗西埃 译者: 蓝江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 6
在这本重要的新书中,朗西埃继续反思艺术作品的再现能力。他明确区分了四种不同的历史,以及这些历史对应的影像方式。对朗西埃而言,每一幅图像,它展示的和隐藏的,都言说了在特定地点、特定时间,什么是允许展示的,以及什么是必须被隐藏的。事实上,图像展示和隐藏的行为,恰恰打破了正史想要一劳永逸地建立起来的共识,从而重新凸显了论辩的价值。
朗西埃认为,表征过去可能会禁锢历史,却也可能释放历史的真正含义。以往的历史都是精心编排的人工虚构物,而影像记录的是一种没有经过主观筛选的真实。影像中的“不谐”共在,打破了单一的、连贯的叙事架构,记录下了真正的历史——异质性元素的共在组合。影像带来的可感物的重新分配,让我们真正地进入到美感之中。
2019年12月27日 已读
四种历史(事例的汇集,故事;必然性/共同命运的历史力量和可感物的历史化的产物)与三种诗学(抽象和象征主义,表现主义的象征主义和超现实主义),以20世纪艺术面对历史的三种绘画形式为例指出艺术应该直面历史,面对形象的可能性,展现非人性,超越任何将之日常化的企图,以此达到朗的“感性分配”(“一个感性知觉的自明事实的体系,它同时揭示出一般事物的实存,并划定了事物之中各个部分和位置的界限。所以感性分配确定了一般事物哪些部分得到共享,哪些部分得到排斥”)。不过比起感性分配,“岐感”概念更应作这本书的核心理论,既非无知又非误解的情境理性决定了对象如何被看到和可见部分的组成,这是政治所在,也是历史所在
2018 影像 朗西埃
古代与后现代 豆瓣
作者: [美]弗雷德里克·詹姆逊 译者: 王逢振 / 王丽亚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8 - 7
詹姆逊文集 第15卷。 本书是作者关于文化分析的最新著作,他提供了一种被称为暂定或可弃标准的独特视角——即当我们进入艺术与文化产生的那个时代,美学史会关注什么?通过描述一系列生动的故事讲述者,作者展示了艺术形式的可变性。
考工记 Goodreads 豆瓣
8.4 (10 个评分) 作者: 王安忆 花城出版社 2018 - 9
《考工记》是战国时期的一部手工业技术文献,记载了各种工艺的规范及体系。
王安忆写《考工记》,却是带着历史的长焦,描述一位上海洋场小开,逐渐蜕变成普通劳动者的过程。
出生世家的陈书玉,历经战乱,回到考究而破落的上海老宅,与合称“西厢四小开”的三位挚友,憧憬着延续殷实家业、展开安稳人 生。然而,时代大潮一波又一波冲击而来,文弱青涩的他们,猝不及防,被裹挟着,仓皇应对,各奔东西,音信杳然。陈书玉渐成一件不能自主的器物,一再退隐,在与老宅的共守中,共同经受一次又一次的修缮和改造,里里外外,终致人屋一体,互为写照。
半个多世纪前的“西厢四小开”,各自走完了自己的人生路。他们是千万上海工商业者的缩影,是上海这座繁华都市的沧桑注脚。
继《长恨歌》之后,《考工记》是王安忆书写的又一部低回慢转的上海别传,而“上海的正史,隔着十万八千里,是别人家的事,故事中的人,也浑然不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