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库布里克谈库布里克 (2020) TMDB 豆瓣
Kubrick par Kubrick
6.9 (16 个评分) 导演: 格雷戈瑞·门罗 演员: 斯坦利·库布里克 / 米歇尔·西蒙
其它标题: 스탠리 큐브릭 오디세이 / Kubrick by Kubrick
斯坦利·库布里克的电影上的遗产标志不能被测量。他在他的领域的巨人,他的伟大作品类似艺术的原始作品,由学生和大师一样的研究,都在寻找答案,他们的制造商是出了名沉默寡言给。虽然他是最细致的电影制片人曾经生活中,听到库布里克自己的话的机会是一个罕见的,直到现在。
2020年7月19日 看过
将2001中的房间比喻为库布里克的大脑,没有让电影按时间顺序出场,基本没有提及洛丽塔,好像只在结尾出现了标志眼镜。除了复原房间以外还进行了拟人处理,空的桌椅是库布里克录音的具象承载:既是纪录片里二人的对话,也是对观众进入新世界的邀请。2001部分里将采访和拍摄记录还原为电影片段很好玩hhhh提到了hal设计背后的sensuous aesthetics about machine
2020 库布里克 电影纪录片
吸血鬼之爱 (2020) 豆瓣
ぶらどらぶ 所属 : 吸血鬼之爱
5.4 (8 个评分) 导演: 押井守 / 西村纯二 演员: 佐仓绫音 / 日高里菜
本作讲述一名对献血十分狂热的女高中生绊播贡,从献血车上救出一名晕倒的金发吸血鬼美少女,为了保护她而将其带回家,进而发生了一连串喜剧故事。
网络效应 豆瓣 Goodreads
The Net Effect: Romanticism, Capitalism, and the Internet
作者: [美]托马斯•斯特里特(Thomas Streeter) 译者: 王星 / 裴苒迪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 - 5
计算机革命是一场真正的革命吗?在争论今天的大数据、云计算将如何改变人类之前,我们更迫切的问题是,这些所谓科学技术的伟大突破、社会革命的风云突变,在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吗?人类在那时贡献了怎样的社会理想、理性思辨、科技能力与符号观念环境?
本书是一部关于美国计算机通信的浪漫史 ,关注社会与政治想象之间随互联网技术发展而密切互动的过程。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历史发展轨迹表明,技术并没有固定永恒的本质,资本和权力也没有一劳永逸决定新技术的社会使用的绝对力量。参与历史进程的形形色色的人,将自己的梦想、愿景和希望,注入对新技术的研发、使用与普及之中,并在信息技术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留下了浪漫主义与资本协商、合作、博弈的痕迹。
本书讨论了互联网的社会建构发展史,作为一门新兴技术,互联网脱胎自20世纪的战争实践活动,一出世便被打上了军事-工业烙印;随着20世纪60年代美国反文化运动的兴起,浪漫主义部分重塑了计算机/互联网文化的品格;到了20世纪80年代,受到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浪漫化的互联网文化重新被资本收编,业界聚焦于互联网知识产权问题的讨论,实则是文化信念与资本力量在塑造互联网文化过程中的相互博弈。
作者最后的观点认为,文化信念在形塑当代互联网文化的过程中发挥着独立的作用,人们对新技术系统的接纳与使用,甚至系统本身的构成,不只受到经济等结构因素影响,同时亦受到文化趋势与信念惯习的影响。因此,新技术及其制度本身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可以被人的观念改变的。
【编辑推荐】
●一部互联网兴起与发展的编年史与观念史,兼具历史叙述与文献分析。将科学、技术、思想、观念、资本与人在塑造整个现代网络性格中的复杂博弈过程,条分缕析地呈现在读者眼前。
●打破流行互联网传奇的固有偏见、个人英雄主义与意识形态陷阱,勾画技术爆发时刻的整体图景。
【媒体评论】
一半是历史,一半是政治,斯特里特完整讲述了整个互联网的故事:60年代的发端,90年代的氛围以及当下的机制和观感。不论你是否亲历这场奇异而漫长的旅途,《网络效应》都因其清晰明辨而令人信服。它讲述了共同分享的知识经验、阴差阳错的志趣相投以及潜移默化的造神运动,这些一同塑造了互联网。
——Lisa Gitelman,纽约大学。
《网络效应》对任何一个研究技术社会学的人而言,都是一本必读物。
——Choice
《网络效应》为我们理解网络技术中的劳动提供了丰富的知识。
——《国际传播学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munciation
即便(或说尤其)在面对高科技时,我们也是浪漫主义者。斯特里特如此写道。针对技术与欲望间的相互关联,斯特里特提供了深刻而富有启发性的分析,并揭示出,那些对于互联网的相互冲突的看法,与其说反映出某项新技术取得了应有的胜利,不如说塑造了我们是谁、我们会成为谁的可能性与局限性。
——Peter Stallybrass,宾夕法尼亚大学
2020年7月4日 已读
追溯现代生活的感觉来源到60年代的反文化和80年代的新自由主义兴起,主要考察计算机如何作为一种亚文化在工程师群体中诞生,进而为互联网和可视化计算机创造了条件。这个过程里个人的浪漫主义构建了名为“自我驱动的愉悦”的情感结构,而个人浪漫主义与市场的结合却引向了新自由主义的重生。虽然阅读过程不断勾连伯林的《浪漫主义的根源》,但本书里的浪漫主义更接近于一种历史的偶然性,与实用个人主义相对。本书的两个遗憾就是,一为论述中论还是少了些,不过思想史和媒介变化的梳理本身也非常值得一读。第二个遗憾就在于英文版最后的notes 和index呢?
2020 媒介
此时怀抱向谁开 豆瓣
8.5 (13 个评分) 作者: 袁一丹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0 - 4
“此时怀抱向谁开”,取自顾随之词,作于北平沦陷时期。借为书题,因此集所录之文,多探求明暗之间的历史,微婉隐曲的表达,及历史中人欲言还止的心事。
文史互通,通向何处?其交汇处或许在作为研究对象的人身上。对人——特别是历史中人的理解,不该被学科、家法所拘囿。本书侧重于 1937 至 1945 年间,沦陷下的人事与风景。第一辑以人物为中心,探究沦陷下知识阶层的伦理境遇与修辞策略;第二辑以空间为单位,考察沦陷北平的日常生活与文化氛围。第三辑为学术书评,不限于自家的专业背景,意在展现个人的读书趣味,力图探索书评作为一种述学文体的多样性。
人类世的哲学 豆瓣
作者: 孙周兴 商务印书馆 2020 - 8
本书的主题是“技术与未来”。书名《人类世的哲学》意在突出人类此在的危急性。“人类世”意味着一个文明大变局,即自然人类文明及其精神表达系统的颓败以及技术统治时代新文明的形成。作者力图突破技术乐观主义与技术悲观主义的线性思维藩篱,开展一种“二重性”或“二重化”的技术哲学和生命哲学之思,认为“人类世”的哲学人文科学必须调转目光,以“未来性”为指向,把新生活世界经验的重建视为本己的任务。
2020年8月11日 想读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