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文学
那些少女没有抵达 豆瓣
作者: 吴晓乐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4 - 6
“少女拒绝羽化成蝶,只愿在蛹中寂静长眠”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作者吴晓乐出道十年重探初心之作
★成长压力、代际冲突、社交焦虑
★以犀利又细腻的笔触,聚焦时代的尖锐话题
【内容简介】
“十七岁的我非常想死,这是我唯一可以决定自己人生的方法。”
吴依光从未想过自己能活过十七岁,也没有想到现在会成为一名教师,更无法料到放学后,她的学生竟从学校顶楼一跃而下。
少女之死,让这所校史百年的资优女校陷入焦虑,没有人能回答这一连串的问题:她发生了什么事?她心理状况如何?是什么样不值一活的日子,让她决定纵身一跃,终止正青春的人生?
作为班主任,吴依光必须找到少女轻生的原因。她在少女过去的生活中发现端倪,但也在一次次的探询之中,反复挖掘到自身的困境:与丈夫徒具形式的婚姻,对她一生无所不控的母亲,以及当年早该毁掉的自己。
那个自己回应她:“十七岁那年你也非常想自杀,你没有做到,你的学生做到了。”
“抱歉。我以为我活下来了。但我并没有。”
【媒体推荐】
《那些少女没有抵达》是一个让彷徨父母按下暂停键的契机,从而了解孩子的十七岁不是我的十七岁。十七岁是一团雏鸟,软软地探进这个世界,学习如何感受自身的羽翼骨骼与肌肉,学习活著。而父母或许也能借此学会活著,真正地。
—— 作家 廖梅璇
2025年5月3日 已读
[25.17] 一直很喜欢吴晓乐的文字,新作又上新台阶!不知道为什么,总会读着读着眼泪就会溢满。东亚社会下的幸存者,究竟是幸运还是不幸。"人一辈子的烦恼够多了,还要被分成有意义的烦恼,没有意义的烦恼,无论有没有意义,烦恼就是烦恼,对内心造成的伤害是不分轻重的"
PS:这本书的编辑实在太丑了,从封面到排版,真的是完全靠作者的文字强撑。。。
东亚 台湾文学 女性 成长
老派少女購物路線 豆瓣
8.4 (64 个评分) 作者: 洪愛珠 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021 - 3
★「台北文學獎」散文首獎得主洪愛珠首部著作。
★備受矚目、眾人垂涎敲碗的飲食書寫新聲音。
★舒國治、馬世芳、蔡珠兒、古碧玲、詹宏志、韓良憶、簡媜重量級推薦。
∣ 她的老派,是養成,是本性,也是鄉愁 ∣
她自小看著有頭家娘風範的外婆與母親,進出廚房,起灶架鍋,張羅數十家人員工日常吃食,宴請東南亞與中東等地賓客,哄嚷熱烈,直到滷肉飯、蒸冬瓜肉餅、芋棗甚至一碗煲粥,俱成為她日後的念想。
她曾與外婆、母親,三代女子,穿行在大稻埕與永樂市場,買鮑參翅肚、麵龜椪餅、胡椒肉桂蠶豆,見識老鋪的講究,練就一套對古早物什的擇選標準。
她熟稔蘆洲湧蓮寺周邊,在旺鋪裡食切仔麵黑白切與米苔目,飲青草涼茶,更向在地攤商習得剁雞的技巧,與若干習俗規矩。
如此種種,養出她一雙識貨的眼睛,一根敏銳的舌頭,一個老派的靈魂;更化作筆下時而雍容深情、時而輕俏意趣的篇章段落。
〈老派少女購物路線〉:「龍月堂的綠豆糕和鹽梅糕這類小姐點心,製得極細,以印著紅字的油紙包裝,內有六枚綠豆糕,每片僅指甲大小,化口沙碎精緻非常。將綠豆糕放舌尖,再抿口茶,就在口中化成一團芬芳的煙霧。」
〈粥事〉:「這種糜,是以碗就口,以筷子撥著吃的。手曲成弓形,拇指勾碗緣,食指撐在碗足,臉湊近,先啜一口泔,再食粥米。長輩餵嬰兒吃糜時,將糜舀在匙尖上, 送入小口前,臉湊近,頭輕搖,來回吹涼。吃糜時候,人垂眉斂目,神態最溫柔鬆軟。」
∣ 她的少女,是好奇,是清亮,是真的喜歡 ∣
「長長的百年的大街上,四顧僅餘我一人。」當至親家人一一遠行,她最終成為一個自擁廚房的女子。然循著吃食滋味,她重回那仿如傳說盛世的親族過往,再現早輩人的心志與作風。
她且飛港島,尋覓那一路喝到大的福建茶行鐵觀音;從曼谷買齊各尺寸的猴桃標白藥油;自檳城拎回一口像似外婆「烏鼎」的印度黑鐵鍋……
老食、老物、老鋪、老市場,是回返時間的甬道,是追尋記憶的線索。她還以此學會撫慰自己,做人待人,並學會看人間煙火,安身定心的過日子。
〈滷肉之家〉:「母後至今,如遇困難,無端端孤兒意識滋長起來的時候,就滷肉。慢慢切件、翻炒、滷一大鍋。趁熱下肚,以治心堵。當香氣開始流瀉在小公寓裡,就回去和兒時那個完整無缺的家族團圓。」
〈吃麵的兆頭〉:「憑藉吃麵,看清彼此的參差,有我趨吉避凶的直覺,和頻繁進出本地寺廟,可能的庇蔭。總之見識過不少感情成災的事,是從生活裡的碎石細沙開始崩塌的。事先有兆,不必自欺欺人。」
〈居家隔離式吃飯〉:「災難迫使太平盛世中的嬌人,重新面對生活基本技能,也算禍福相倚,實用的預習。人實在渺小,須盡量自強。煮飯即自強,餵飽自己照顧他人,以應人生萬變,一直一直來。」
2024年5月12日 已读
[24.23] 差点因为书名而错过的一本书。作为一个对台湾和潮汕食物缺少了解和想象的北方人,读到第二章才开始感到与描述的食物有所连结。虽然对提到的食物感到陌生,但是对于家人、故乡的情感却很相似,勾起了很多儿时的记忆。也很喜欢关于马来茶室的描写,非常想念那里。我对潮汕食物的印象真的都来自槟城。
但书中还是有些地方让我耿耿于怀,每每读到祭祖、年菜和外公,不由得有些窒息。
台湾文学 非虚构 食物
可是我偏偏不喜欢 豆瓣 Goodreads Goodreads
8.4 (73 个评分) 作者: 吴晓乐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20 - 11
在处女作《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一鸣惊人之后,毕业于台大法律系,却走上作家之路的吴晓乐带来了她的第一本随笔集《可是我偏偏不喜欢》。她以诚挚、洞察幽微的笔调,去揭示那些我们无比熟悉却视而不见的事物。她写女性之间隐藏的厌女情绪,体察女性潜移默化的“月经耻感”,也自陈母女两 代人的冲突与和解;她写自己曾为迎合男友病态节食的经历,回顾言情小说如何塑造了女孩最初的爱情观;写“女神”这个词背后隐藏的陷阱,也反思“年轻人一定要在大城市拼搏”这种论调。
由于下笔精准,简中版尚未上市,就有读者手敲其中篇目分享,获上千人共鸣。
那些很好很好,可非我所愿的,可不可以不要?能否任我们长齐个性,拥有不与人同的自由?
——————————————————————
《正果与它们的产地》
不想结婚的人们,应值得一次鼓励,他们对自己诚实,诚实地说,目前并无把握负担谁的逆境、贫穷、疾病与哀愁。在天灾满布的现世中,他们调节着人祸的比例。
《习得复忘掉》
世人常误解一件事:仅仅男性特别喜欢折抑女性。绝非如此,打自很小的年纪,我时时见闻,那些坐成一圆桌的女人,如何将一位不在场的女性给说得低进尘埃里。几乎每个女生都接受了一套完整且顺序俨然的厌女练习。
《我与我的血》
自那回起,我变得相当尊重自己的月事,部分是不想再挨针,部分是我终究经验到,当我厌恶着自己这规律地滴出鲜血的身体时,我的身体也以等量齐观的恶意回敬着我。
《圣母病再见》
圣母的存在,是为了让人崇拜或耍赖,不是为了相爱。……珍惜生命,具体的方案之一便是汝不可宠坏他人。不要硬生生剥夺别人实际感受生命的可能性,不要代人受过,更不能替人顶受生命的细小砾磨。
2023年10月17日 已读
因为《我们没有秘密》这本书知道这位作家,前几篇散文很是触动我,尤为喜欢《铂铱男孩》《习得复忘掉》《女儿们在天平上踌躇》。
台湾文学 女性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9.4 (1031 个评分) 作者: 林奕含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8 - 2
令人心碎却无能为力的真实故事。
向死而生的文学绝唱 打动万千读者的年度华语小说。
李银河 戴锦华 骆以军 张悦然 冯唐 詹宏志 蒋方舟 史航 等多位学者作家社会名人郑重推荐。
痛苦的际遇是如此难以分享,好险这个世界还有文学。
我下楼拿作文给李老师改。他掏出来,我被逼到涂在墙上。老师说了九个字:“不行的话,嘴巴可以吧。”我说了五个字:“不行,我不会。”他就塞进来。那感觉像溺水。可以说话之后,我对老师说:“对不起。”有一种功课做不好的感觉。
小小的房思琪住在金碧辉煌的人生里,她的脸和她可以想象的将来一样漂亮。补习班语文名师李国华是同一栋高级住宅的邻居。崇拜文学的小房思琪同样崇拜饱读诗书的李老师。
有一天李老师说,你的程度这么好,不如每个礼拜交一篇作文给我吧,不收你周点费。思琪听话地下楼了。老师在家里等她,桌上没有纸笔。
思琪的初恋是李老师。因为李老师把她翻面,把他的东西塞进去。那年的教师节思琪才十三岁,这个世界和她原本认识的不一样。 如果这是爱情,为什么觉得暴力?为什么觉得被折断?为什么老师要一个女学生换过一个女学生?如果这不是爱情,那满口学问的李老师怎么能做了以后,还这么自信、无疑、无愧于心?
故事必须重新讲过,与房思琪情同双胞的刘怡婷,接到警局通知,去带回神志不清,被判定疯了的房思琪。透过思琪的日记,怡婷得知思琪五年中的所见所思……
嫁入钱家的许伊纹,是两位少女的忘年交,二十余岁的她,是两位少女的文学启蒙者同时也是丈夫家暴的沉默受害者…… 升入大学后的郭晓奇仍旧爱着高中时的补习教师李国华,而这位文质彬彬的补习教师并不只有平时人们眼中受人尊敬的老师形象的一面……
这是一部惊人而特别的小说,小说作者既具有高度敏锐的感受力、又是一个近距离目击者,使这整件事像一个“幸存的标本”那样地被保留下来。整本书反覆地、用极度贴近被侵害者的视角,直直逼视那种“别人夺去你某个珍贵之物”的痛苦──且掠夺之人是以此为乐。
2019年3月24日 已读
忍耐不是美德,把忍耐当成美德是这个伪善的世界维持它扭曲的秩序的方式,生气才是美德。
台湾文学 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