伽达默尔
艺术作品的本源 豆瓣
作者: [德] 海德格尔 著 / [德] 伽达默尔 导论 译者: 孙周兴 2022 - 5
《艺术作品的本源》原为海德格尔在1935到1936年间所做的几次演讲的讲稿,演讲在当时即激起了听众的狂热的兴趣——此事后被德国当代解释学哲学大师伽达默尔描写为“轰动一时的哲学事件”,这篇文章现已成为西方美学领域的名篇而备受关注。本书收录了三篇文章:1.《艺术作品的本源》,也是本书的主体部分 在本文中海德格尔围绕着“存在之真理”问题对艺术和诗的本质进行沉思;2.《论艺术作品的本源》,即前文的初稿,与前有一些不同之处,包含许多与定稿不同的想法。3.伽达默尔为《艺术作品的本源》单行本所写的导论,后来伽达默尔将这篇文章收入自己的《文集》并改标题为《艺术作品的真理》。
2023年12月18日 已读
伽达默尔的雷克拉姆版导论即《哲学解释学》中收录的《海德格尔的后期哲学》,在《伽达默尔文集》第三卷中又题作《艺术作品的真理》。海德格尔1950 年收录于《林中路》的定稿与 35 年发表的演讲初稿也有颇多差异,“大地”概念似乎可看做《形而上学导论》中对赫拉克利特残篇讨论的延续。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为知性与道德取得平衡而给出的含糊答案导向了危险的主体美学,艺术只有在其审美王国之中才能成功地达到理念与现实的和解,海德格尔并不满足于止步于此。“大地”对立于《存在与时间》中作为此在之筹划的关联整体、构成一个先行于所有人类此在之关照的筹划境域的“世界”。若说世界是作品开启、建立和显露的东西,大地既是那个一切涌现者的返身隐匿之所 。大地并非柏拉图所谓的“质料”,世界也并非亟待实现的“形式”。在作品中,“从未有过之事”的涌出与自行锁闭总是同时发生,艺术的本质就在于让真理“一跃而源出”,真理作为存在者的敞开状态,同时也是自行遮蔽的,这种敞开与遮蔽之间的张力,海德格尔称为世界与大地之间的“争执”。艺术作品就是世界与大地、涌现与庇藏之间的争执。
伽达默尔 哲学 海德格尔 艺术
德法之争 豆瓣
作者: [德] 伽达默尔 / [法] 德里达 译者: 孙周兴 / 孙善春 编译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4 - 5
本书根据德文版《文本与阐释》和英文版《对话与解构》选编译出,收录了解释学和解构论两大思潮的代表人物伽达默尔与德里达的巴黎论争(1981年4月)的全部文本以及相关评论,对了解当代欧洲哲学界的基本思想方向和内在冲突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015年5月11日 已读
德里达:解释学是一种逻各斯中心主义,语音中心主义。伽达默尔:根本没有形而上学语言,始终只有我们自己的语言。语言是能够被理解的存在。他们的目的是一致的:克服黑格尔的辩证法。只不过德里达更加激进,他拒绝这样一场对话中对手的理解。
伽达默尔 哲学 德里达 解构主义 解释学
真理与方法(上卷) 豆瓣
作者: 伽达默尔 译者: 洪汉鼎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4
哲学诠释学探究人类一切理解活动得以可能的基本条件,通过研究和分析“理解”的种种条件和特点,论述人在传统、历史和世界中的经验,在人类的有限的历史性的存在方式中发现人类与世界的根本关系。
全书分为三个部分:1、艺术经验里真理问题的展现 2、真理问题扩大到精神科学里的理解问题 3、以语言为主线的诠释学本体论转向。
作者对文学、思想史、美学等方面卓有成效的研究,使哲学诠释学对人文学科各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甚至被看作人文学科的方法论基础。
哲学解释学 豆瓣
Philosophical Hermeneutics
作者: 加达默尔 译者: 夏镇平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5 - 5
《哲学解释》一书是由美国学者戴维·E·林格从加达默尔3卷本《短论集》中选编关于哲学解释学的论文集。全书共由十三篇文章组成,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的七篇文章主要阐述哲学解释学的基本原理,第二部分则得在阐述学解秋学与其他哲学流派的关系。书前有林格的为英译本写一篇长序,对哲学解释学及全书内容作了详尽介绍。《哲学解释学》一书所收论文都是加达默尔于《真理与方法》出版后之所写的关哲学的文章。它们既是对《真理与方法》一书所提重要原理的进步阐述,同时也对它们作出了补充和发展。对于要想系统了解哲学解释学的人们说来,本书将是一本必读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