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
审判 豆瓣
8.6 (7 个评分) 作者: [奥地利] 弗朗茨·卡夫卡 译者: 钱满素 / 袁华清 时代文艺出版社 2018 - 4
《审判》中,故事发生的时间跨度为一整年。
约瑟夫·K在30岁生日的当天上午被捕,奇怪的是他并没有失去人身自由,只是需要定期接受审判;31岁生日的前夜,K再次被捕,而这次他被秘密杀害了。在这一年当中,没有人告诉他犯了什么罪,他也自问无罪,但是只要审判没有结束,他就不得不为了案子四处奔走。他从律师、法院画师、神父等人那里得到了许多有关法院和法律的信息,然而K知道的越多,反倒越加困顿、无助,直至一把尖刀刺入他的心脏,审判落幕。
《审判》是法学博士出身的卡夫卡*为著名的长篇小说,也是最难懂的一部小说。哲学家怀特海德曾给予它高度赞誉:“所有西方哲学只不过是柏拉图的注脚;同样可以说,所有西方法律的论述都不过是卡夫卡的注脚。”
2020年11月14日 已读
荒诞到让人喘不过气,与体系对抗的个体下场是注定的,而这正是现实。卡夫卡果然是个对自己的犹太性犹豫不决的犹太人,故事的内核实质上就是耶稣受难记。彼拉多拒绝对耶稣进行审判,但仍然通过handing over将耶稣交给犹太暴民送上十字架。这场未完的审判将罗马法律体系置于危机之中,同时也将人子的神性与人性置于悬而未决的状态,彼拉多从神的手中偷窃了潜能,是为渎神。未经审判而上十字架实际上更为屈辱,K始终确信自己的无辜,在无尽的等待中,被逮捕却又没有失去人身自由、被搁置但又无法正常生活,他失去了普通公民的身份却也不是罪犯,陷入了一种“例外状态”。K和耶稣、和在只属于他的法律之门门口等了一辈子的乡下人是一样的,他们被排除出这个法律体系而被悬搁,可“法”却又只因为他们而存在,而这个“法”的目的从不是救赎。
卡夫卡 外国文学 奥地利文学 小说 弗朗茨·卡夫卡
变形记 豆瓣
7.3 (10 个评分) 作者: [奥地利] 弗朗茨·卡夫卡 译者: 陆增荣 作家出版社 2004 - 8
《变形记》的主要内容是:卡夫卡是现代主义文学的开山祖师,《变形记》是他的代表作品之一。如果你想了解现代主义文学,最好的办法就是从反复阅读《变形记》开始。在《变形记》中卡夫卡描述了小职员格里高尔•萨姆沙突然变成一只使家人都厌恶的大甲虫的荒诞情节,借以揭示人与人之间——包括伦常之间——表面上亲亲热热,内心里却极为孤独和陌生的实质,生动而深刻地再现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在荒诞的、不合逻辑的世界里描绘"人类生活的一切活动及其逼真的细节",这正是著名小说家卡夫卡的天赋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