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史
理解的欲求 豆瓣 Goodreads
9.6 (5 个评分) 作者: [英] 乔纳森·李尔 译者: 刘玮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1 - 1
一部对亚里士多德哲学的简介性著作,引领读者仔细爬梳亚氏哲学的主要文本(选自物理学、形而上学、伦理学、政治学、生物学及逻辑学),一直被当作非常优秀的古希腊哲学入门读物。
《理解的欲求-——亚里士多德哲学导论》是一部关于亚里士多德哲学的精彩导论。它没有简单罗列亚里士多德在各个哲学领域的观点和论证,而是围绕亚里士多德的名言“所有人都依据自然欲求认识”展开,以巧妙的编排,将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灵魂学说、伦理学、政治学、逻辑学和形而上学串联成一个整体,随处可见作者对亚里士多德思想的深入理解和深刻洞见。《理解的欲求-——亚里士多德哲学导论》再现了困扰亚里士多德的疑难问题,带领读者和亚里士多德一起思考,是一本真正带有哲学性的亚里士多德导论,对理解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和西方哲学史上的很多重要问题都极具启发。
2023年8月28日 已读
2023年8月28日 评论 人依何“是其所是”? - 实在是太好。读出太多黑格尔和海德格尔的味道并不奇怪,他们本就是亚里士多德热忱的学生。而亚里士多德和他的老师柏拉图一样,相信世界是好的,是可理解的。这不是人类理智投射到自然之上的结果,而是有目的的、可理解的、“有理智的”自然投射到人类理智上的结果。古希腊人的“自然”并非现代与“文明”对立意义上的那个自然。自然是物的“是其所是”,是其本质所在,而人之为人的特殊之处在于,在人类本质的组成部分里,有一点“非人”的要素——神性,即神圣的理智。人依据自然是这个世界的系统理解者,是世界的发问者:人想要理解这个世界为何以这样的方式存在。哲学始于惊奇,始于理解这个世界的欲求。亚里士多德的“实践”并非匠人造物,也非马克思的“劳动”,而是实现人的自然:满足人理解这个世界的欲求。人经由思虑,理解了人类幸福就是确定人之为人值得追求的东西,这种自我理解的反思本身就是一种实践,人在思虑中做出的选择就是一种自由。自由不是若干伦理价值中的一个,而是构成了我们的存在本身。人区分于自然的其他部份之处就在于,人能够意识到自己的信念和欲求,考虑它们,并且基于这些考虑决定做什么。出于理由行动体现了行动者的自由和理性。这与康德的“自由就是遵从道德律”、“自由就是理性给自己立法”、“自由就是不遵从欲望而遵从理性”的伦理学大相径庭,就连康德自己也只能承认在他的哲学体系中幸福与自由无法并存,只能留待未来解决。黑格尔即批评康德这种与人类欲求太过抽离、主体与其他行动者无异的自由意志只会导向空洞:纯粹理性的意志将永远无法决定意愿什么,永远停留于自身之中。而理解从本质上是反思性的,只有理解这项活动自身在这个世界中的位置,人才能够理解自己。在理智沉思它自己的时候,在人理解存在的整体结构的时候,我们知识的秩序再现了存在的秩序,研究的主体和客体重合了。“主观”的灵魂与“客观”的世界不再有区别。我们对这个世界的研究成就了我们对自己的研究。只有通过对世界的理解,人才能够理解自己。在沉思中,理智实现了它自身,人成为了形式最高的实现场所。这是人所能从事的最好的活动,也是人所能过的最好的生活:沉思的生活,这超越了人作为“人之所是”所能过的最良好的生活——伦理生活,实际上是一种“非人”、“非伦理”的生活,但这是我们最接近神明的时刻,是人的自然驱使人超越自己的自然、不得不过的生活,是人最真实的所是。然而,人是有死的凡人,这样的生活只能持续很短的时间,人与神终究是不同的,我们对世界本质的思考依赖我们与世界发生关系,依赖于我们的在世经验,仅仅停留于自身之中的理智不能理解世界更无从理解自己,我们是生存于世的人。
古希腊哲学 哲学史
魔术师时代 豆瓣 Goodreads
8.9 (15 个评分) 作者: [德]沃尔夫拉姆·艾伦伯格 译者: 林灵娜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9 - 8
*2020年《卫报》年度推荐图书
*2020年《经济学人》年度推荐图书
*2020年《纽约时报》年度推荐图书
20世纪20年代,一个处在多彩生活与经济危机之间的年代,一个一战刚刚结束、纳粹主义正在酝酿的年代,一个德国哲学的黄金年代。
马丁·海德格尔的事业平步青云,并邂逅了与汉娜·阿伦特的爱情。跌跌撞撞的瓦尔特·本雅明在卡普里岛疯狂迷恋上了一个来自拉脱维亚的无政府主义者,也正是这 段爱恋使他自己成为了一名革命者。天才维特根斯坦是亿万富翁之子,他在剑桥被誉为哲学的上帝,而这样的天之骄子却来到了上奥地利州偏远地区担任乡村小学教师,过着完全赤贫的生活。最后还有恩斯特·卡西尔,他在迁居到汉堡中产阶级区的几年前,亲身经历了正在抬头的反犹主义。
本书除梳理了海德格尔、本雅明、维特根斯坦和卡西尔在1919-1929年间的各异的日常生活、情感经历和思想状况,还力求将四位哲人的思想予以对观,展现了他们在面临时代根本问题时各自的回答和应对方式。借助作者出色的叙述,我们在这四位卓越哲学家的生活道路和革命性思想中,看到了当今世界的根源。回望20世纪20年代,既是感悟又是警醒。

◆“本书以高超的叙述方式描绘了1919年至1929年间的故事。海德格尔、维特根斯坦、本雅明和卡西尔赢得了世界性的重要意义。他们一同绘制出了一幅令人赞叹的精神图景,留下了四种不同的生活轨迹。由此,在二战阴影前后的一段时期里、在一片广阔的视野中,显现出了一幅哲学星座图。”——吕迪格•萨弗兰斯基(Rüdiger Safranski)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很难再出现一本这么好的书了”。——Micha Brumlik,《日报》
◆“以令人赞叹的叙述技巧将人物传记和思想史结合到了一起”。——《西班牙国家报》
◆“就如同一部长篇小说,必定引导读者置身于一场极其复杂的讨论之中”。——意大利《共和报》
2023年3月11日 已读
八卦,太多八卦,哲学部分太过含糊,部分细节也令我生疑,但“本雅明赌博嫖娼还吸毒”的确是作为朋友的肖勒姆和阿伦特绝口不提的。自毁式的生活选择、对市民婚姻模式的抗拒,或许也能解释他在哲学上的犹豫不决、反复的断然转向(抑或是仓促逃离)、涉猎广博到惊人同时相互毫无关联的研究领域。哲学家的私人生活和哲学思想能否分开?海德格尔轻松做出了选择:呼唤正处于风暴中心的德意志民族“纵身一跃”,在“畏”的呼召中寻找本真的存在,与他对安稳教职和舒适居所的追求并不矛盾。而政治上的选择或许并非出自投机:“哲学的任务是将人抛回到命运的艰辛之中”,这太有吸引力也太过危险。卡西尔站在科学符号的系统上追求多元的统一,恳求人们作为有创造力的文化物种,抛开“畏”,尽最大可能忠于自身、在符号交换过程中恢复自身的自由。而维特根斯坦要求的只有:绝对的诚实。
八卦 哲学 哲学史 德国
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 豆瓣
Vorlesungen űber die Geschichte der Philosophie
作者: [德] 黑格尔 译者: 贺麟 / 王太庆 商务印书馆 1959 - 8
在哲学史里,我们立刻可以看到,如果从一个恰当的观点去看它的题材,它自然会引起我们很大的兴趣,但是即使它的目的被了解错了,它仍然具有它的兴趣。甚且一般人对于哲学和哲学史的目的愈益增加。因为从哲学史里人们特别可以推出一个足以证明哲学这门科学无用的理由。
2022年1月4日 已读
“黑格尔最容易阅读的作品?”不理解《精神现象学》的话完全看不懂他为什么这么写吧,导言部分可与《精神现象学》参照阅读。当初只翻了巴门尼德的部分,现在才意识到对黑格尔来说更重要的是赫拉克利特的“火”与阿拉克萨格拉的 nous。“思维思维着它自身,这既是哲学的内容。而只有在哲学中,人才能够达到自由。”“理念是真正的原因,但却是复归自身的原因:目的,作为普遍者的目的,乃是自在地存在的最初者,运动是从它发生出来的,而它又变成结果——目的不仅在实现之前先行存在于意想之中,而且也存在于实在里面”。“作为目的的目的并不在自然之中”。这样看来,胡塞尔废了那么大劲想克服黑格尔的中介哲学,海德格尔却用存在论黑话背叛了老师的学说,重新回到了黑格尔的道路上去。ps.黑格尔真是个好老师……
哲学 哲学史 西方哲学 黑格尔
维特根斯坦传 豆瓣
Ludwig Wittgenstein: The Duty of Genius
9.3 (100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瑞·蒙克 译者: 王宇光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1 - 6
内容简介:
维特根斯坦,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语言哲学的奠基人。
本书是迄今为止最具权威性的维特根斯坦传记,自出版以来广受赞誉。
本书以时间为线索,运用大量生动、翔实的第一手资料描绘维特根斯坦独特的精神世界以及传奇的一生,堪称一流的思想传记。
2019年12月31日 已读
康德说:“要有勇气运用你的理智!”遵从绝对律令而活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即便这自由里否定幸福的价值。我当然知道了解维特根斯坦的生活和理解他的工作是两回事,但这样一个一生严格遵从自己的信念、过了康德式的一生的人,他的哲学思考和生活方式是分不开的。即便知道理性绝不是那样可靠的东西,依然忍不住要赞同他:人必须完全诚实地生活,必须始终警醒,即便这意味着一生的疲惫和痛苦。而他也终其一生坚决地反对实证主义和科学理性的暴政,即便他自己用的是最理性最清晰的方式!一切的解释都是误解,我们常常困于迷雾中,哲学的唯一任务就是教导我们“按照事物是其所是的方式看待它们”,在这个意义上,哲学不是工具,而是人去活着的方式。我从未想到过他和现象学、存在主义的关系竟能这么亲近。Εγώ έχω ζωή ,先守住“前生命”。
传记 哲学 哲学史 天才 维特根斯坦
现代西方哲学新编 豆瓣
7.0 (8 个评分) 作者: 赵敦华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 2
这部《现代西方哲学新编》将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崩溃作为西方传统哲学终结的标志,将“西方现代哲学”不仅作为一个时间性概念,而且作为一个与“传统”相对应的表示社会与文化变迁的理论性概念,描述了黑格尔之后,即从19世纪后期一直到现在的西方哲学众多的思想、观点、理论、流派,通过哲学史料的排比,重新建构富于思辨性的哲学论证过程。
2014年9月23日 已读
早点读就好了,带着自己的哲学体系去通读哲学史真难啊。
哲学 哲学史
中世纪哲学(上下) 豆瓣
作者: 赵敦华 / 傅乐安 译者: 吴天岳 审校 商务印书馆 2013 - 3
中世纪是西方哲学史承上启下的时期,在此时期,西方文明的三大来源——希腊的理性主义、罗马的法制和希伯来的宗教精神,通过基督教的哲学和神学,被整合为一个完整的文明传统。中世纪哲学对于现代人理解西方文明传统的起源和性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书收录了西方中世纪重要的哲学著作,本书的上卷收录了教父哲学著作、奥古斯丁的作品、“黑暗时代”的哲学与早期的经院哲学著作;下卷收录了阿拉伯哲学和犹太哲学作品、十三世纪的经院哲学著作、阿奎那的作品与后期经院哲学做作品。
希腊哲学史(第二卷) 豆瓣
作者: 汪子嵩 人民出版社 1993 - 5
《希腊哲学史(2)》介绍公元前五——四世纪的希腊哲学,主要论述智者、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哲学思想。 这时候已经开始进入希腊哲学的全盛时期,它的主要特征是从早期以研究自然为中心转变为以研究人和社会为中心,伦理问题和社会政治问题成为讨论的重点。但是我们的着重点还是论述他们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思想,力图提示希腊哲深思想发展的逻辑。
名哲言行录 豆瓣
作者: (古希腊)第欧根尼·拉尔修 译者: 马永翔 / 赵玉兰 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3 - 1
在经历了如此久的时光和如此多的毁灭之后,这部古典时代的著作几乎毫发无伤地留存于世,我们真要感谢上苍。
本书既致力于古希腊世界几乎所有重要思想家生平行迹的描述,又试图勾勒出希腊思辩的全息图。他对古希腊文献的丰富占有和熟悉,使他在上述两方面几乎接近了成功。此外,本书对希腊精神的还原方式,使我们得以亲近那个逝去的时代,感受希腊的光芒和人性欲求。总之,这部大约成书于古典时代晚期的著作,适时地开列整个古希腊时代的精神遗产清单,留存无比珍贵的文献资料,从这个意义上讲,它已足够配得上它在西方世界获得的荣耀。
2013年10月21日 已读
哪是什么哲学史,分明是八卦杂闻录。关于斯多亚派和伊比鸠鲁收益较多。读了更觉得该学好康德的先验理性论。
传记 八卦 古希腊 哲学 哲学史
古希腊哲学探本 豆瓣
作者: 杨适 商务印书馆 2003 - 8
《古希腊哲学探本》对古希腊罗马哲学史进行研究,深入探讨了希腊哲学的历史和当代希腊哲学研究的新课题,论述了希腊哲学的开端、希腊古典时代的哲学、希腊化时期的哲学几个时期的哲学问题与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