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
马太福音 (1964) 豆瓣 TMDB
Il vangelo secondo Matteo
8.5 (64 个评分) 导演: 皮埃尔·保罗·帕索里尼 演员: 恩里克·伊拉佐奎 / 玛格丽塔·卡鲁索
其它标题: Il vangelo secondo Matteo /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St. Matthew
当人民的苦难不断加深之时,上帝将他的儿子耶稣(Enrique Irazoqui 饰)送到人间。受到感召,少女玛丽亚(Margherita Caruso 饰)以处子之身生下耶稣,并与未婚夫约瑟(Marcello Morante 饰)一同将其养大。耶稣如此钟爱世人,他通过各种神迹引导人们诚心向善,他的信徒和追随者越来越多。然而世界已然腐朽,贪婪残暴占据统治地位。那些忘掉廉耻的统治者决定除掉这个来自天堂的圣子……
本片大量起用非职业演员,圣母玛丽亚更是由导演帕索里尼的母亲扮演。影片荣获1965年意大利国家影评人协会最佳摄影、最佳化妆和最佳导演奖;1964年威尼斯电影节OCIC(国际天主教电影事务所)奖和评委会特别奖;1968年芬兰国家电影奖最佳外语片导演奖。
柏拉图对话中的神 豆瓣
Dieu Dans Platon
10.0 (7 个评分) 作者: [法]西蒙娜·薇依 译者: 吴雅凌 华夏出版社 2017 - 8
本书收录了薇依绎读古希腊经典的所有完整篇目,以及薇依的所有诗歌作品。通过阅读《伊利亚特》、《普罗米修斯》、《会饮》、《安提戈涅》等名篇,薇依以独特的睿哲引领我们重新接近那些耳熟能详的古希腊诗人,以既古老又新颖的姿态探寻基督精神与希腊精神的承袭,使我们看到,当下人类的困境恰恰扎根于现代人文精神对古典精神的误解。
2022年10月17日 已读
2022年10月17日 评论 “谁能既知力量王国的轻重同时又懂得蔑视呢?” - Simone Weil让我困惑。在那样的黑暗年代,为什么能信?在阅读中,我不断想,“可是这太黑格尔了”,为什么一定要经受苦难,为什么一定要经过中介才能上升?这不是太保守了吗?黑格尔是为了批评法国大革命中雅各宾派的血腥统治(你的国无法直接来到地上,而且这意味着,祈祷的人认可此世的存在)。而在薇依这里,中介即是基督,然而继续往前追溯,是黑格尔没有超出柏拉图:走出洞穴的人不能直视太阳,只能先看向月亮。月亮代表纯粹的美,是人通往纯粹的善和光明的最后一道桥梁。何况薇依反对黑格尔和马克思主义者的历史进步论:“马克思主义者和整个十九世纪的巨大谬误在于相信,只要直直超前走,我们就能升到天上。”柏拉图在《斐德若》里已说过了:“从不完美中不可能生出完美。”神作为完美的存在,为爱而创世,随后退隐,从此不完美与完美之间的深渊再也无法跨越——这就是薇依思想核心的“神从世界中退隐”,她在《蒂迈欧篇》和旧约里读到同样的创世神话。神恩是这必然性统治的宇宙中唯一的例外——而人所能做的唯有放弃承认“我就是世界的中心”,看到他人的存在。但人不会由此成为神,“我们唯有敲门。开门的是另一个。”“我的神,你为什么离弃我?”圣子的呼喊不会得到回应,此世的人们所受的苦难没有任何意义。救赎不会到来,黑格尔(及其信徒马克思)所说的运动必将导向的某种善不会到来。能做的只有等待,只有作为个体沉思静默,去感受人类的苦难。薇依看到了交托出自己能获得的幸福,但她却坚决予以拒绝:她选择停留在门槛处,选择与“不能得救的人”留在一起,选择与被拒斥的人、被否定的人们留在一起。“使用暴力和遭受暴力的人同样屈从于力量王国”,“认知力量,就是承认力量几乎就是世间的绝对君主,同时又带着厌恶和轻视弃绝它。这种轻视是同情的另一面,面对所有暴露在力量面前的伤口无遗的人的同情。”懦夫以为这种勇气是灵魂的弱点,她却说,这种勇气是“超自然的”,是为奇迹。她认为狄俄尼索斯、俄赛利斯、爱若斯、普罗米修斯,这些神明本为一体———那个疯狂的、为人类跌落、受难、死亡、重生的神。而她本人也度过了这样疯狂而坚定的一生,没有向力量王国、社会巨兽认输的一生。
基督教 神秘主义 薇依
狱中书简 豆瓣
Letters and papers from prison
9.1 (7 个评分) 作者: (德) 迪特里希·朋霍费尔 译者: 高师宁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3 - 4
本书是朋霍费尔思考与追求的人生当中留下的最后一部名著。作者不仅面对绞刑架,而且背负十字架;不仅身陷单人囚室,而且置身世俗世界。他对人的生存和本质等问题所作的超乎监狱围墙的思考,决定了这本书不同于其他的“监狱文学”或“死囚文学”,它不仅仅是“监狱文学”,也可以说是“监狱哲学”或“监狱神学 ”。 “这是一位卓越的德国神学家最后的遗著,他正视了在20世纪成为一名基督徒的难题,并且在纳粹手中成了一名烈士。”
在备受折磨和凌辱的牢狱生活中,朋霍费尔早已预料到了自己的死亡,并无比平静地面对死神的到来。他的文字达到了朴实和真实的极致,因为他的心灵也达到了朴实和真实的极致。
2021年12月15日 已读
“因为遵守世俗社会的律令而遭受苦难,比起作为本来自由而负责任的人主动去承担苦难,要容易得无法比拟。同别人一起遭受苦难,比起单独地遭受苦难,要容易得无法比拟。作为众所周知的英雄遭受苦难,比起默默无闻地、屈辱地遭受苦难来,要容易得无法比拟。遭受肉体死亡的苦难,比起承受精神上的种种苦难,要容易得无法比拟。基督是作为本来自由的人而单独去默默无闻并屈辱地承担身体和精神上的苦难,而且从那一天起,越来越多的基督徒开始和他站在一起将和他一同承受苦难。”“一切事物的关键都在他里面,而唯一的道路就是: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必须为不可开口说话的人言说。”
书信 信仰 哲学 基督教 宗教
论《创世记》 豆瓣
作者: [古罗马] 斐洛 译者: 王晓朝 / 戴伟清 译 商务印书馆 2012 - 6
亚历山大的斐洛(约前20—约50)是希腊化时期的犹太思想家,他的思想是联系希伯来文化、希腊文化、基督教文化的纽结。斐洛坚信自己的宗教是一种普世宗教,认为各种哲学之间有共同的思想基础,那就是来自上帝的真理,因此借用希腊哲学观念和语言来向大众论述摩西五经是合理的。本书以希腊哲学来阐释《创世记》,将一神论的犹太教义与希腊理性哲学或理性神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爱的秩序 豆瓣
作者: [德]马克思•舍勒 / 刘小枫 主编 译者: 孙周兴 等译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 6
20世纪的德语哲学家中,对现代基督思想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哲人,非舍勒莫属。在现代思想的论域中,舍勒走出了一条超逾教派立场的神学言路,直接把握、描述、阐发基督信仰中的福音原则(即个体性的位格之爱),在上帝论、启示论、基督论、信仰论、教会论诸论域重新确立位格之爱的优先地位,进而重建自然神学,将基督思想的本质质素注入哲学、伦理学和社会学,显明了基督教思想在现代性思想语境中的活力。
上帝死了,神学何为? 豆瓣
作者: 张旭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 - 4
本书以尼采的话“上帝死了”为问题意识,以四大经典神学家掀起的20世纪四场神学范式革命运动,即巴特的“辩证神学”、布尔特曼的“生存神学”、朋霍费尔的“上帝之死神学”和莫尔特曼的“盼望神学”为主线,深入探究了20世纪基督教神学是如何应对“后基督教时代”中基督教的生存危机、信仰危机和教会介入社会的危机的。本书是作者此前《卡尔·巴特神学研究》的续篇。本书适于对基督教思想学术、西方思想史以及西方文化感兴趣的读者。
Pilate and Jesus (Meridian 豆瓣
作者: Giorgio Agamben 译者: Adam Kotsko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5 - 2
2019年9月15日 已读
2019年9月15日 评论 一些零碎笔记 - 我们都很熟悉使徒信经中的那一段:“……在本丢彼拉多手下受难,被钉在十字架上,受死,埋葬;降在阴间;第三天从死里复活;……”彼拉多在教会历史中的地位挺有趣的,大多数时候他被对基督受难负责的罪人之一并于死后在地狱受苦,但也有将他追认为圣徒的情况。他的妻子因为劝说他不要插手基督的事,而被东正教会追认为圣。阿甘本将重点放在四福音书中的“hand over(paredōken)”一词上,并反复分析彼拉多与耶稣的那段辩论:“地上的国岂可审判天上的国?”“我的国不是来自地上,而是来自天上”。彼拉多对耶稣的审判究竟是否具有合法性?按照罗马法律,他找不出耶稣有什么过犯,即便是找来受封的犹大王都只能承认耶稣的无罪;此外,拿撒勒人耶稣也不是罗马公民。最后,彼拉多并未明确宣判,而只是将耶稣”hand over”给犹太暴民,并洗了手说“这人流血的罪不归到我身上”。耶稣的受审是一场没有判决的审判,然而,这场审判本身即是裁决。“若是没有神的授意,这场判决岂能发生?地上的权力岂能高过天国的权力?”handing over 即意味着,神将审判神子的权力交给了凡人。现代法律体系明确规定了法官的义务是做出裁决,而彼拉多始终逃避做出明确的判决。若非经彼拉多的审判,基督上十字架就会是犹太暴民的谋杀而非受难,然而,经过没有判决的审判而上十字架,这是更为耻辱的死亡。 阿甘本指出,这场审判是一场krisis,基督的这场受审是司法秩序的一次极端状况,是罗马帝国司法体系的危机时刻。耶稣说过,我来不是为和平,是要叫地上动刀兵。圣经又说,不要论断。基督降临世间道成肉身,不是为论断人,而是为救赎。为此他必须要将自己交付给一场没有判决的审判。按照保罗的说法(阿甘本称之为“专横的”),人受审不是因着法,而是因着信。,基督自己的说法如约翰福音 3:18-19 所记载:“信他的人,不被定罪;不信的人,罪已经定了,因为他不信 神独生子的名。 光来到世间,世人因自己的行为是恶的,不爱光,倒爱黑暗,定他们的罪就是在此。”按照此种说法,基督不可能在人间受审。 阿甘本说,审判确实不存在,因为它在先已经发生了。基督的受审在判决已被做出的那刻就开始了:法官所能做的只是将受指控者移交,handing over,给执行者,而无法论断他。在这个意义上基督的受审成谜,因为审判的谜和生命的谜在此短暂相触随后永远分开。阿甘本又谈到了“神秘”,厄硫西斯秘仪和 kore(Porsephone,the unspeakable girl, daughter of Demeter, wife of Hades)。阿甘本争辩说,彼拉多手下未完成的这场基督的受审,和厄硫西斯秘仪所包含的生命的坠落与复生一样,是一个谜。在这个谜题中,圣与凡俗,有死者和永生者,在此相遇,但并未如厄硫西斯秘仪中的人们通过神秘获得了神圣力量一样,而是永远地顽固地分离了。 彼拉多对做出判决的犹豫不决与逃避将人子的人性永远地置于 危机(krisis) 之中,他的行为就是无作为。他偷窃了本属于了神的潜能,这是渎神的。阿甘本说,历史的进程正如这场没有判决的审判,处于永恒的危机状态。将自己交托到凡人手上受难的是神自己,基督在此例外状态之中成了牲人,如阿奎那所说,一切都要处于悬而未决的状态,直到最后的审判来临。 阿甘本把 krisis 和现代医学对 crisis的定义联系在一起,并突然切入病理学分析,大概是想和他的生命政治相联系?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可以和《剩余的时间》《the unspeakable girl》对照着看,下一本大概要看 《karma》。
哲学 基督教 宗教 阿甘本
《敌基督者》讲稿 豆瓣
9.1 (7 个评分) 作者: 吴增定 译者: 吴增定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2 - 8
《敌基督者》是尼采发疯前最后一部著作,既是关于基督教的历史与本质的探究,同时也是一部深刻的哲学著作,其所关心的一个永恒问题是真理与信仰的关系。本书作者用文本细读的方法,对全书62节进行逐一讲解,并将《敌基督者》置于尼采个人的思想脉络与整个西方思想史的谱系中去理解它的问题与思路,指出这本书的中心意旨是重新厘定西方犹太教和基督教的传统,从而进行价值重估。
讲稿根据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吴增定在北京大学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讲习班”上的录音整理而成,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是引导读者和学生理解尼采的最佳入门。本书分两部分,一是讲稿,二是《敌基督者》原文,由吴增定和李猛翻译。
关于“经典通识讲稿”:近年来,以甘阳为代表的一批学人着力推动中国大学通识教育,尤重“研读中外经典文本”,旨在重新树立认真读书、自由思考的风气,以抵抗整个社会以至大学校园的浮躁之气和急功近利心态。“经典通识讲稿”秉此理念,特邀各学科著名学者,以深入讲解中外经典文本的方式,引领读者进入对思想文化中根本问题的思考。
2014年4月5日 已读
虽然并不同意他的观点,但是这种对生命的激情还蛮吸引人的。不过这就成了尼采谴责的“人们只愿欣赏其姿态,不愿倾听其理由”了。
吴增定 哲学 基督教 尼采
改教家路德 豆瓣
作者: James Kittelson 译者: 李瑞萍 / 郑小梅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9 - 1
本书是继罗兰·培登的名著《这是我的立场》之后最重要的一部路德传。作者结合对路德时代的宗教习俗、日常生活状况以及他受教于其中的神学和宗教传统的探究,向读者清晰地展现了伟大的改教家路德的人生历程和思想发展过程。作者活泼的文风与灵巧的笔法是改教家路德的形象跃然纸上。
上帝之城 豆瓣
作者: 奥古斯丁 译者: 王晓朝 人民出版社 2006
公元四一○年八月二十四日,哥特人在國王阿拉里克(Alaric)的率領下攻入羅馬城,洗劫三天,並放火焚燒了城中的部份地方。此事在帝國上下引起了強烈的震動。異教徒們乘機大肆攻擊基督教,把羅馬城的悲劇歸咎於羅馬人背叛民族神改奉基督教的結果。羅馬人原先日益高漲的基督教情緒也受到了沉重的打擊。在這種特殊的歷史背景下,奧古斯丁計劃撰寫《上帝之城》:「我對上帝之家的嚮往由此被點燃,並推動著我去捍衛上帝之城,反對它的攻擊者的指責和歪曲。」作者完成這部世界名著,前後歷時十四年。
這是奧古斯丁的一部晚期著作,其中的內容融匯了他一生中的主要思想,因此可以說《上帝之城》是「奧古斯丁思想的成熟之花」,是他一生思想的結晶。
荒漠甘泉 豆瓣
作者: 考门夫人 译者: 胡小军 团结出版社 1998 - 11
2011年4月23日 已读
阿瑛送我的。
2011年4月23日 评论 愿基督的名得胜! -   几点感想: 1,要有信心随时预备作主的器皿。 2,随时,随地,亲近主。 3,神的孩子要听神的话,只当求神所应许的,只取神所给予的。 4,我们受苦,为着得着安慰人的能力,作荣耀神的器皿。 5,记得时常在寂静中,在孤独中,与神交流。 6,不要求与你能力相等的工作,要求与你工作相等的能力。不要求脱离苦难,但求在苦难中得胜。这样,你所行的算不得神迹,你自己却是一个神迹。 7,把你的忧愁与苦痛倾倒到主的身上,你就得着平安与喜乐了。 8,哈利路亚!愿神的国降临!
基督教 宗教 心灵自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