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
尼采 豆瓣
Nietzsche
7.6 (5 个评分) 作者: [法]吉尔·德勒兹 译者: 王绍中 译 / 黄雅娴 审订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0 - 11
尼采说:“哲学家经常向未来伸出创造性的手——未来的哲学家即是立法者。”尼采也曾提出“上帝之死”“主人—奴隶道德”“永恒回归”“超人”“权力意志”等创见概念,并对西方文明的诸多弊病提出批判,他的思想具有深远影响力,却也让当代哲学界争论不休。尼采如何成为对后世深有影响力的哲学家?我们究竟用什么角度解读尼采思想,又如何才能不会误读尼采的作品?
已故当代法国重量级思想大师德勒兹,在《尼采》这本小书中,除了针对尼采哲学做出深刻的分析外,为使尼采的思想脉络更清晰,也详尽介绍了尼采生平,爬梳整理了尼采作品中的主要角色,并收录了所挑选的尼采文摘。通过德勒兹的诠释,读者对尼采这位哲学大师的思想面貌将会有更全面的认识。
通过本书,不仅能一窥德勒兹如何以其灵魂之眼剖析尼采哲学的精髓,更能见识到他对于哲学研究的独辟蹊径,如何照亮后来者,引领世人探索思想的新疆域,进而使哲学生生不息。
2021年11月28日 已读
德勒兹的小论文加尼采作品摘抄注水出来的书,我应该去读那本《尼采与哲学》的……但比德里达那本像人话。依然是“六经注我”式的解读,但德勒兹的生成—活力论还算忠于尼采。没有解答我的最大困惑:尼采的反黑格尔主义到底算不算彻底?尼采处处批评黑格尔又说“伟大的事物总是在对自身的否定中消亡”,德勒兹说尼采的回归是有选择性的回归,是肯定的、快乐的回归,而肯定总是多元的、生成的,在肯定的创造与给予中既往的反动的东西被驱逐了。话说回来我一直以为尼采是死于“虚无主义病”,结果德勒兹说他是死于梅毒引发的精神分裂症与瘫痪,好吧(´・_・`)…还是记住尼采那句不凡的话吧:“我们永远要反对弱者来捍卫强者。”
哲学 尼采 德勒兹 法国
马刺 豆瓣
éperons:les styles de Nietzsche
6.0 (5 个评分) 作者: [法] 德里达 译者: 成家桢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 9
尼采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西方许多著名学者如海德格尔、福柯、德勒兹等都曾经对尼采的思想进行过解读。德里达是法国解构主义大师,当代重要亦受争议的哲学家之一。德里达非常重视和欣赏尼采,本书是德里达研究尼采思想的一部重要著作。德里达以其突出的具有原创性的敏锐风格将女性问题与尼采遗留给现代世界的挑战结合起来,并对之进行了深刻分析,对于我们理解尼采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021年11月22日 已读
草草翻完,不评判翻译质量(但确实留下了很多“这里在说啥???”的笔记),对德里达云遮雾罩的文风开始厌烦。尼采是一位无法被类型化的哲学家,海德格尔断言他的权力意志终究还是落入了形而上学之中,反-形而上学也是形而上学,正如德里达所言反结构-依然是结构主义的,女性主义要求的也不应该是在将己放逐的共同体里寻求恢复从未存在过的位置——而是要反对这个共同体本身。当然,德里达谈论的并不是女性,哪怕是尼采笔下的女性,“哲学家们既不懂真理也不懂女人”,因为真理从未到场,留下的只有痕迹,一切对立的存在论都是自身之同一性的结果。德里达要求我们警惕将海德格尔的本有当作包容万物的理念的倾向,存在,结构的中心,真理,女人,都只不过是被排斥被放逐之物而已。我们需要理解的是面对存在断裂的深渊,在那无根基之处而生的事件。
哲学 尼采 德里达 法国 理论
道德的谱系 豆瓣
9.6 (14 个评分) 作者: [德国] 弗里德里希·尼采 译者: 梁锡江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 5
在尼采的所有著作中,《道德的谱系》(1887年)可能是最难懂也最具独创性的。
《道德的谱系》的主旨并不在于探问道德的未来,而是探问道德的过去,道德的来源与历史,即那依然笼罩在黑暗之中,或者至少是向黑暗深处延伸的来源与历史。《道德的谱系》为道德制定了一个家谱,而其副标题“一篇论战檄文”则暗示着,尼采将在这里探讨一些颇具挑衅性的东西,读者很快就会知道,被我们今天视作高贵正派的那些价值却有着粗俗鄙陋的起源,而善与恶则有着非常可疑的祖先。
2021年11月17日 已读
对好与坏的词源学分析有些牵强。人,会衡量价值、会评估和估量的存在物,“天生会估值的动物”,为了遵从因果理性,人自身也必须变得可以被估算,可以被预测,可以被出售!正义与责任的起源不过是债权人对自己私产的维护,“任何东西都有它的价值,而所有的东西都可以被偿还”,所谓的宽宥不过是富人的特权。当群体统治开始,国家的秩序介入,肆意扩张的生命意志不得不转向内部指向自身,痛苦开始滋生,怨恨开始蔓延——这就是“良知谴责”的起源,生命本能转而变成了反对人自己的死亡本能。基督教的上帝成了最高的债权人:人永远也无法偿还神的爱,世间的罪欠达到了顶峰。以理性为名,在一切“善的事物”的基础上,又有多少鲜血和恐怖!虚无主义导致的最大灾祸:对人的无比厌恶和巨大同情。“人宁愿愿望虚无,也不愿空无愿望”……
Nietzsche 伦理学 哲学 尼采 德国
偶像的黄昏 豆瓣
作者: [德国] 弗里德里希·尼采 译者: 李超杰 商务印书馆 2009
这本书——题名已经表明——首先也是一种康复,一个太阳黑子,是转向一个心理学家的闲荡。也许还是一场新的战争?……而且要探听的是新偶像的底细?这本小书是一个伟大的宣战;这里所说的探听偶像的底细,指的不是时代的偶像,而是永恒的偶像。在此,就像用音叉触动这些偶像一样,我们要用锤子触动它们。绝没有比这些偶像更古老、更令人信服、更膨胀的偶像了……也没有比它们更空洞的偶像了……这不妨碍它们是最被人们信奉的东西;也有人说,特别是在最重要的场合,根本就没有什么偶像……
2021年10月21日 已读
更激烈地批评柏拉图和苏格拉底,还加上了他已不再崇拜的叔本华和康德、斯宾诺莎以及他处处不点名的黑格尔。“存在者不变化 ,变化者不存在”,这无非是在说唯有柏拉图的ειδοσ,idea,那个永恒的一、至高的善才是真实的存在。而所谓的一、善、意志、绝对精神,都只不过是语词而已,只要我们使用语言,就无法走出形而上学的迷雾。他当然也攻击康德的“我自体”,我自体和物自体一样是先天直观所不能统觉的,“自由就是理性给自己立法,就是服从理性而不服从感性”,康德想给科学划定界限,为道德留下地盘,却把人的完整存在割裂为众多破碎的范畴,人就此失去历史性。意识乃是虚假,什么才是真实?海德格尔避开这个问题,把aletheia解释成“去蔽”,把判断虚实的问题替换成了生存论的问题。从观念论到生存论,尼采是哲学注定要遭遇的事件
人文 尼采 德国 文化 经典
悲剧的诞生 豆瓣
8.2 (8 个评分) 作者: [德国] 弗里德里希·尼采 译者: 周国平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 5
希腊艺术历来引起美学家们的极大兴趣。在尼采之前,德国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歌德、席勒、文克尔曼均以人与自然、感情与理性的和谐来说明希腊艺术繁荣的原因。在《悲剧的诞生》中,尼采一反传统,认为希腊艺术的繁荣不是源于希腊人内心的和谐,而是源于他们内心的痛苦和冲突:因为希腊人过于看清人生的悲剧性质,所以产生日神和酒神两种艺术冲动,要用艺术来拯救人生。
2021年10月19日 已读
俄狄浦斯和哈姆莱特的悲剧并非源于无知,却恰恰来自于真知灼见,人的痛苦源自偶然于深渊中瞥见的真理。在绝境之中,艺术降临了,在酒神的激情和日神的梦境之中,日常世界变得模糊不清,神话的幻影在暗壁上投下光影。欧里庇得斯把悲剧降低为对公众的迎合,将酒神从悲剧中排除出去,用声名狼藉的机械降神强迫观众“首先理解,然后知晓美”,将理性引入艺术的创作活动之中。他和苏格拉底共谋,把悲剧英雄变成了道德教化的化身。语言不过是对音乐的拙劣模仿,然而,他却将音乐逐出了悲剧。苏格拉底用认知的快乐制造了这样一种幻象:知识能够改造世界、科学能够指导人生,历史可以在形而上学无尽的求索道路之上永远持续。幻象断裂之时,人们惴惴不安,不敢直视生存的彼岸。此时唯有重新信仰酒神才能得到救赎,直视厄运,在纯粹的审美领域中,让悲剧得以重生。
尼采 德国 悲剧 经典 美学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豆瓣
9.0 (53 个评分) 作者: [德国] 弗里德里希·尼采 译者: 钱春绮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7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是尼采假借查拉图斯特拉之名说出他自己的哲学思想,也可以说是一本查拉图斯特拉的说教集或者说是查拉图斯特拉的行藏录,又有点像圣者传一类的书,但这位圣者并不是宗教的圣者,而且本书并不像一般宗教书那样枯燥乏味,却是具有极高文学价值的散文诗。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是尼采的里程碑式的作品,几乎包括了尼采的全部思想。全书以汪洋恣肆的诗体写成,熔酒神的狂醉与日神的清醒于一炉,通过“超人”查拉图斯特拉之口宣讲未来世界的启示,在世界哲学史和诗歌史上均占有独特的不朽的地位。
2015年7月18日 已读
悲哀的人应当读尼采,他教我们热爱生命,爱自己和真理,也像太阳般无私地爱世人,蔑视和远离一切怯弱和伪善者。是了,是爱而不是恨,是高贵者的给予而非弱者的索取!尽管,他最终没能杀死深渊里的恶龙,抱着瘦弱的老马嚎啕大哭,为同情而发了疯。
哲学 基友的赠礼 尼采 德国
《敌基督者》讲稿 豆瓣
9.1 (7 个评分) 作者: 吴增定 译者: 吴增定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2 - 8
《敌基督者》是尼采发疯前最后一部著作,既是关于基督教的历史与本质的探究,同时也是一部深刻的哲学著作,其所关心的一个永恒问题是真理与信仰的关系。本书作者用文本细读的方法,对全书62节进行逐一讲解,并将《敌基督者》置于尼采个人的思想脉络与整个西方思想史的谱系中去理解它的问题与思路,指出这本书的中心意旨是重新厘定西方犹太教和基督教的传统,从而进行价值重估。
讲稿根据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吴增定在北京大学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讲习班”上的录音整理而成,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是引导读者和学生理解尼采的最佳入门。本书分两部分,一是讲稿,二是《敌基督者》原文,由吴增定和李猛翻译。
关于“经典通识讲稿”:近年来,以甘阳为代表的一批学人着力推动中国大学通识教育,尤重“研读中外经典文本”,旨在重新树立认真读书、自由思考的风气,以抵抗整个社会以至大学校园的浮躁之气和急功近利心态。“经典通识讲稿”秉此理念,特邀各学科著名学者,以深入讲解中外经典文本的方式,引领读者进入对思想文化中根本问题的思考。
2014年4月5日 已读
虽然并不同意他的观点,但是这种对生命的激情还蛮吸引人的。不过这就成了尼采谴责的“人们只愿欣赏其姿态,不愿倾听其理由”了。
吴增定 哲学 基督教 尼采
悲剧哲学家尼采 豆瓣
作者: 陈鼓应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 5
本书是著名学者陈鼓的处女作,在中国的尼采研究占有重要地位。作者以优美的笔、饱满的情和清晰的脉络,结合尼采的生平其创作经历对尼采哲学的主要方面和独创性及进行了高度的提炼和精彩的诠释。言通俗易懂具有极强的可读性,但又不乏真知灼见,更处处洋溢着难以抑制激情。书后附有尼采著作的选译,以便读者略窥尼采作品的风貌,形成比较直观的印象。本书即可作为普通读者了解尼采提供很好的引导,又可对尼采研者提供重要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