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激进思想
论友爱 豆瓣
7.7 (6 个评分) 作者: [意大利] 吉奥乔·阿甘本 译者: 刘耀辉 / 尉光吉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7 - 3
本书是由三篇文章组成的一本书:《什么是装置?》《论友爱》《教会与王国》
1.在《什么是装置》中,阿甘本解释了什么是装置这个概念,装置就是权力关系与知识关系的交点
2.《论友爱》中,阿甘本对爱做了解释1. 有一种纯粹的存在感,一种存在的感觉[aisthēsis]。2. 这种存在感本身是甜美的(hēdys)。3. 存在与生活之间,感觉到某人的存在与感觉到某人的生活之间存在某种对等。如此的陈述定是尼采论题的预备:存在——除“生活”外我们没有其他方式来对它进行想象。
3.在《教会与王国》中,加入了神学的思考,讨论了权力关系问题。
2020年9月12日 已读
罗兰·巴特:同时代性就是不合时宜。
阿老师:必须以生命换取自己同时代性的诗人,也必须坚定地凝视世纪野兽的双眼,必须以自己的鲜血来粘合破碎的时代脊骨。
同时代人是紧紧凝视自己时代的人,以便感知时代的黑暗而不是其光芒的人。
感知这种黑暗并不是一种惰性或消极性,而是意味着一种行动和独特能力
友爱 哲学 学术 当代激进思想 意大利
大同世界 豆瓣
作者: [美] 迈克尔·哈特 / [意] 安东尼奥·奈格里 译者: 王行坤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5 - 7
本书是“帝国三部曲”的最后一部,主要论述从“财产共和国”(republic of property)走向“大同世界”的历史趋势。作者将当今的全球体系称为“帝国”,指出帝国已成为一种新的主权形式,一种新的社会现象,现代共和国归根结底是财产和资本施行统治的共和国,因此必然会滑向寡头统治,并与“自由、平等、博爱”的现代理念渐行渐远。全球化并非只是帝国主义与民族国家历史的最新阶段,而是某种崭新之物。随着全球化的进展,民族国家的主权不可逆转地趋向衰落,资本主义经济导致了一种新的全球秩序、全球规则和全球结构,世界最终越来越趋向于“大同”。
2020年6月26日 已读
“爱高于死亡”
2020年6月26日 评论 “面对权力的傲慢,最有力的回应是大笑” - 前半部分对各路学者和理论的梳理与驳斥非常精彩,批评阿甘本的几个段落看得我笑出声,“把活生生的人简单归纳为赤裸生命”,正中要害。不过强行要把爱与恨、善与恶用辩证法统一,还声称是用斯宾诺莎的方法反驳海德格尔,克服欧洲传统的虚无主义,我只能摇摇 或许是我太过悲观。整本书读下来写的最多的批注就是“太乐观!”,他们只关心主体性的生命政治生产,认定要反对的核心是资本,在不见天日的黑暗中,我不知道要怎么保持这份乐观相信要抗争的敌人那么简单,去相信诸众能在爱的遭遇中成长。 奈格里和哈特反复强调逃逸和反抗,强调不能等待事件自己发生而需把握时机,就差没直接号召上街了。问题是当下的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下,有效的逃逸途径是什么?需要把握的时机何时到来?在有效而明确的国家间、地区间的隔断下,连口罩都飞不过去,更不要说以供游牧和掠夺的资源了。WFH提供了一种新的生产形式,还有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是生活在低消费国家从事设计、艺术、编程等受地理位置限制较小的工种,但诸众作为一个整体彻底地逃离政治统治,我还是没看到过有效的解决方案。左派不行。也许不该追求整体,整体意味着同一,大家作为碎片各自逃逸如何? 整天嘲笑老马和斯宾诺莎太过高估人性(并且用辩证法试图无视人性幽暗的一面太傻),奈格里说按斯宾诺莎的方法看恨不过是爱的另一种形式,对阿甘本把人变成homo sacer也深恶痛绝。口口声声说事件扎根于奇异性和诸众的行动,可还是想用同一性统摄一切(否则也没法在破坏一切后给出可行的解决方案吧)。新名字,旧东西,不得不说我是失望的。 但是,就算有那么那么多的不满,当读到“面对权力的傲慢,最有力的回应是大笑”的那一刻,读到“爱高于死亡”的那刻,还是会被深深感动。是啊,左派不行,可如果放弃这份希望,还要如何活下去?
哲学 奈格里 当代激进思想 政治哲学 政治学
铃与哨 豆瓣
Bells and Whistles: More Speculative Realism
8.0 (6 个评分) 作者: [美]格拉汉姆·哈曼 译者: 黄芙蓉 拜德雅 |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 6
- 编辑推荐 -
★实在论在21世纪的“思辨转向”催生了当今哲学界炙手可热的思潮——思辨实在论。这一思潮针对20世纪欧陆哲学的反实在论的哲学根源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与批判。
★格拉汉姆·哈曼——思辨实在论思潮的核心成员之一——早年怀着阐释海德格尔哲学的初衷,从《存在与时间》中的“工具-分析论”出发,发展出了思辨实在论的其中一条理论进路——对象引导哲学。
★作者哈曼作序为不甚熟悉这一学说的中国读者介绍了其理论背景和历史渊源。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了格拉汉姆·哈曼于2010—2013年所作的16篇博文、采访与演讲。这些文章按时间顺序编排,每篇独立成章,这些章节虽不能构成一部结构完整著作的有机部分,但其中会反复论及以下内容:
• 胡塞尔的现象学
• 海德格尔的工具-分析论
• 麦克卢汉的“冷媒介”与“热媒介”学说
• 拉图尔的行动者网络理论
在本书中,哈曼用一种亲切的笔触和诙谐的文风,介绍了当今哲学界风头正盛的思潮——思辨实在论,及其亚种——对象引导本体论,这是他从1992年便投身其中的学术志业,那时,他第一次试图开创一种对海德格尔的新的解读方式。
2019年4月27日 已读
哈曼的基本原则是海德格尔的工具-分析论,他沿袭的是康德的物自体的传统,坚持实在界不会被任何接触还原,实在总隐没于背景中而有存余,不论是实践还是理论都无法穷尽对象的实在。关系性总是对象间非直接形式的接触,但同时他并未放弃“充足理由律”,并认为实在的对象绝非内在的而是彻底“非-关系”的。由两种对象和两种性质的模型出发,哈曼建构起时间、空间、本质和相的四重结构,它们代表了诸物间的张力。在哈曼对海德格尔的这种解读中,此在(人)失去了中心的地位,甚至工具-分析论所推出的实在的存余也不仅仅适用于工具,除非我们同意海德格尔所说的,“诸物都具有上手性”。第七篇论拉图尔的挺有意思。第11、15、16都挺有趣。重复性内容多。
哲学 当代激进思想 思辨实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