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
魔术师时代 豆瓣 Goodreads
8.9 (15 个评分) 作者: [德]沃尔夫拉姆·艾伦伯格 译者: 林灵娜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9 - 8
*2020年《卫报》年度推荐图书
*2020年《经济学人》年度推荐图书
*2020年《纽约时报》年度推荐图书
20世纪20年代,一个处在多彩生活与经济危机之间的年代,一个一战刚刚结束、纳粹主义正在酝酿的年代,一个德国哲学的黄金年代。
马丁·海德格尔的事业平步青云,并邂逅了与汉娜·阿伦特的爱情。跌跌撞撞的瓦尔特·本雅明在卡普里岛疯狂迷恋上了一个来自拉脱维亚的无政府主义者,也正是这 段爱恋使他自己成为了一名革命者。天才维特根斯坦是亿万富翁之子,他在剑桥被誉为哲学的上帝,而这样的天之骄子却来到了上奥地利州偏远地区担任乡村小学教师,过着完全赤贫的生活。最后还有恩斯特·卡西尔,他在迁居到汉堡中产阶级区的几年前,亲身经历了正在抬头的反犹主义。
本书除梳理了海德格尔、本雅明、维特根斯坦和卡西尔在1919-1929年间的各异的日常生活、情感经历和思想状况,还力求将四位哲人的思想予以对观,展现了他们在面临时代根本问题时各自的回答和应对方式。借助作者出色的叙述,我们在这四位卓越哲学家的生活道路和革命性思想中,看到了当今世界的根源。回望20世纪20年代,既是感悟又是警醒。

◆“本书以高超的叙述方式描绘了1919年至1929年间的故事。海德格尔、维特根斯坦、本雅明和卡西尔赢得了世界性的重要意义。他们一同绘制出了一幅令人赞叹的精神图景,留下了四种不同的生活轨迹。由此,在二战阴影前后的一段时期里、在一片广阔的视野中,显现出了一幅哲学星座图。”——吕迪格•萨弗兰斯基(Rüdiger Safranski)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很难再出现一本这么好的书了”。——Micha Brumlik,《日报》
◆“以令人赞叹的叙述技巧将人物传记和思想史结合到了一起”。——《西班牙国家报》
◆“就如同一部长篇小说,必定引导读者置身于一场极其复杂的讨论之中”。——意大利《共和报》
2023年3月11日 已读
八卦,太多八卦,哲学部分太过含糊,部分细节也令我生疑,但“本雅明赌博嫖娼还吸毒”的确是作为朋友的肖勒姆和阿伦特绝口不提的。自毁式的生活选择、对市民婚姻模式的抗拒,或许也能解释他在哲学上的犹豫不决、反复的断然转向(抑或是仓促逃离)、涉猎广博到惊人同时相互毫无关联的研究领域。哲学家的私人生活和哲学思想能否分开?海德格尔轻松做出了选择:呼唤正处于风暴中心的德意志民族“纵身一跃”,在“畏”的呼召中寻找本真的存在,与他对安稳教职和舒适居所的追求并不矛盾。而政治上的选择或许并非出自投机:“哲学的任务是将人抛回到命运的艰辛之中”,这太有吸引力也太过危险。卡西尔站在科学符号的系统上追求多元的统一,恳求人们作为有创造力的文化物种,抛开“畏”,尽最大可能忠于自身、在符号交换过程中恢复自身的自由。而维特根斯坦要求的只有:绝对的诚实。
八卦 哲学 哲学史 德国
奥斯特利茨 豆瓣 Goodreads
Austerlitz
9.1 (44 个评分) 作者: [德国] 温弗里德·塞巴尔德 译者: 刁承俊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 - 1
◉内容简介
人到底需要多少记忆?
当孤身穿过时间,我们真正需要记住什么,面对什么?
一个追寻真相的高贵灵魂,一幅奇异梦幻的记忆拼图,
从威尔士到伦敦到布拉格到巴黎,
一个维特根斯坦式的男子,在理性与罪之间徘徊,
穿越时间之雪,抵达先于身体的伤口。
本书是德国作家温弗里德 •塞巴尔德享誉国际的代表之作,也是其离世前发表的最后一部作品。奥斯特利茨(Austerlitz)这一名字本身便是一种隐喻,它既是一个典型的犹太人名字,又是一场著名战役的名字,同时还与奥斯维辛(Auschwitz)的发音如此相似。这部长篇小说讲述了被一对英国夫妇收养的犹太男孩,得知自己的真实姓名“奥斯特利茨”后,终其一生追索自己的身世之谜。从威尔士到巴黎,从图书馆到地铁站,从安特卫普到柏林……而伴随着他对“自我”的探寻,一块又一块不可或缺的记忆拼图逐渐连缀起来,还原出一份悲恸的个人史,一段令人难以释怀的家族往事,以及欧洲大陆曾发生过的那段黑暗的历史。塞巴尔德以其独特的笔法和语调,突破传统小说文体的各种边界,将虚构与事实、记忆与历史、图像与语言、叙事与评论等糅杂在一起,编织出一个既有理性的深度,又有感性的迷人的故事。通过奥斯特利茨,我们穿越到一片带着深不可测的时间感的广袤之地,一个由朦胧的画面与人影组成、笼罩于光与雾之中的世界中。
◉媒体推荐

塞巴尔德是二十一世纪的乔伊斯。他的故事讲述了一个男人穿越欧洲历史黑暗时期的奥德赛之旅,乃欧洲大陆思想及文学集大成之作,是战后世界最感人至深、最真挚的小说之一。——《泰晤士报》

若你认为现代文学已死,试试塞巴尔德吧。如卡夫卡及博尔赫斯这般的大师之魂正活在塞巴尔德身上。对塞巴尔德来说,那些“宏大的问题”依然存在,而他也想要对其提供解答。——《华尔街日报》

大多数作家,即使优秀的那些,写能够被写出的东西;而非常伟大的那些,写无法被写出的东西,譬如塞巴尔德。——《纽约时报》

塞巴尔德属于一个稀有而难以捉摸的种类……他让人上瘾,而一旦你被他的作品所虏获,就再也不愿、也不想放下了。——《纽约客》

你所能想象到的最扣人心弦的作家之一。具有难以被分类的独创性,是我们这个时代不可或缺的重要声音。其作品应被列入卡夫卡、博尔赫斯和普鲁斯特的行列。
悲痛,绝美,奇异,萦绕不去……塞巴尔德的秘密是他将自己视为在这个时代似乎已显过时的良心之声,他为逝者呼吁,不忘正义。
极少数能让人意识到语言之魅力的作家。——《纽约时报书评》
◉编辑推荐

现代主义文学最后的大师塞巴尔德,跻身卡夫卡、乔伊斯、普鲁斯特之列的风格开创者。横扫欧美各大文学奖,包括柏林文学奖、不莱梅文学奖、海涅奖、海因里希•伯尔文学奖等,在法国曾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作家中的作家,苏珊•桑塔格尊为“伟大文学”,扎加耶夫斯基写诗致敬,詹姆斯•伍德长文推荐。

塞巴尔德绝唱之作《奥斯特利茨》:悲痛、绝美、奇异、高贵,21世纪德国文学的桂冠,为责任与良心而写作。

他的写作有着“钟声的庄严”,既是对宏大问题的回答,又迎合了当前文化讨论中的热点,因而引起普遍讨论、获得广泛赞誉。

“塞巴尔德是21世纪的乔伊斯!”——欧洲媒体评论《奥斯特利茨》
荷马的奥德修斯是对常青的伊萨卡的返乡
乔伊斯的尤利西斯是对平庸的都柏林的忍受
塞巴尔德的奥斯特利茨则是对奥斯维辛的认领

获得奖项:
美国国家书评人奖
Koret犹太图书奖
英国《独立报》外国小说奖
英国文格图书奖
《纽约时报书评》编辑之选
《洛杉矶时报》《纽约时报》《纽约时报书评》年度最佳图书
2023年3月5日 已读
读至三分之一处已知晓谜底,有些厌倦,然而被重复再多遍的悲剧也依然值得被讲述、被倾听,因为我们仍在悲剧生发处打转。何况这是塞巴尔德最不掩饰愤怒的一本:夜间动物园隔着铁栏与人相望的动物,蒙尘的站台与剧院,博物馆角落被剥皮的骑兵,庞大无用的星状堡垒,以狂热的行政管理热情建立的扼杀生命的系统,无人在意的被掠夺者的档案,茫茫然抓住一切流经自身之物填满自己的人终究会发觉空洞与封闭的源头,因他已被拔根而起又夺走归处,语言、文化、家人、财产,世间已无属他之物。“为无法开口出声者言说”,承受最多苦痛者已不在,生命之恸遍布世间万物,我们怎能做出取舍,怎能确定未有僭越?
sebald 二战 小说 德国 悲剧
眩晕 豆瓣
Schwindel. Gefühle.
8.5 (32 个评分) 作者: [德国] 温弗里德·塞巴尔德 译者: 徐迟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1 - 4
【内容简介】
本书是塞巴尔德的小说处女作,由四章组成,第一章以司汤达的视角,讲述了他的从军经历、与梅毒的斗争以及无果的爱情;第二章讲述了“我”在意大利多地的旅行,或者说被不安驱动的一次次逃离;第三章讲述了卡夫卡于一九一三年在意大利的一次公务出差和浴疗之旅;最后一章,“我”重返德国故乡,挖掘自己的童年记忆。
四个部分都围绕着一个孤独的叙述者,他们都踏上了古怪而令人不安的旅程,而“我”在旅行中撞见了各种分身、尾随者、历史鬼魂,不断与神秘的猎人格拉胡斯相遇,还隐约与不同时空的司汤达和卡夫卡共享了相似的惊恐和困顿……
【精彩书评】
这是一幅心灵的自画像——关于一颗躁动不安、持续不满的心灵,一颗受尽折磨、轻易落入幻觉的心灵。——苏珊·桑塔格
塞巴尔德是一位激动人心的、具有独创性的作家。他让叙述成为一种查究的狂喜状态。——《纽约时报书评》
一部高度私人化的作品,它向我们展示了塞巴尔德写作的发源,并不断为他提供了新的刺激和灵感。——《泰晤士报文学副刊》
一个人在日常阅读中,不可能遇到像《眩晕》这样的作品。从书中抽离时,他会被震撼、吸引,且深深打动。——安妮塔·布鲁克纳
塞巴尔德的主题是记忆,以及记忆的韧性和不可靠性……他从记忆的衰退、狂热的想象、富有创造力的荒芜状态入手,对记忆的虚构研究作出了巨大贡献。他执着的、看似随意的流浪——从一个国家到另一个国家,从一次邂逅到下一次邂逅——有一种疯狂的精确性。他记录微小的对话,仔细描述与他短暂同行的陌生人,给出地图和时间表。他似乎在用写作使自己保持镇定。——A.
S. 拜厄特
【编辑推荐】
1. 塞巴尔德小说处女作,中文世界首面世:苏珊·桑塔格誉为“心灵的自画像”;既是塞巴尔德不竭的灵感之泉,也是其小说风格的源起,往后的作品都是其分身和改写。
2. 最贴近塞巴尔德本人的“存在之书”:致敬卡夫卡,以卡夫卡笔下的神秘人物贯穿全书;从具体的历史主题
抽身,关注个体与记忆的对峙,通过一贯的虚实结合、图文并置,书写存在的冷峻本质。
3. 眩晕与骗局:德语标题 Schwindel
既指眩晕,也指骗局。充满了重复、巧合、异变、断裂的文字让叙述的时间发生扭曲,互相交叉,“我”和读者都被甩入了大脑无法处理的、不可知的四维空间——记忆,这也许就是眩晕感的来源。不可靠的记忆伪装成秩序与规律,让人错觉能通过记忆把握过去、预见未来,而历史从不是整体,时间并不连贯,生命也没有范式与模板可循,人只能被围困在记忆的骗局里,以一种悬而未决的状态存在。
4. 叙述的负空间:虽然塞巴尔德细致入微地描写旅途风景、绘画与建筑的专业细节、个体的敏锐情绪,主题却是在反复表达中愈发浓重的沉默——它们是塞巴尔德作品的不变母题,即无法讲述的真相、无法和解的过去和无法理解的记忆。绕着这些不可接近的存在打转,读者将获得一次目眩神迷的阅读体验。
(塞巴尔德的文字有一种“越说越沉默”的特质,细节越详尽、句子越绵长,书的气氛就越凝重、声音越沉寂,这是因为他的文字是为那些无法被讲述的主题服务的:真相、过去与记忆。就像一幅黑白正负画,文字组成了画面中最显眼的白色部分,主题却落在不被讲述的黑影中。)
5. 塞巴尔德小说系列收官之作:
处女作《眩晕》:塞巴尔德书写的发源,融合记忆、历史与神话的存在之书;
成名作《移民》:半虚构传记,四个关于背井离乡的犹太人的故事;
经典作《土星之环》:非典型游记,一座跨越文学、艺术、社会历史、自然科学等多个领域的记忆博物馆;
代表作《奥斯特利茨》:塞巴尔德风格的集大成者,内容包罗万象,结合犹太人历史更加深刻地探讨了“记忆”这一贯穿塞巴尔德作品的主题。
2023年2月27日 已读
这一次我没有受骗,我确信不疑,这只是伪造的记忆,那些照片只能证伪而非证实这一切的真实性——哦,不对,人们通常把这叫做小说。
塞巴尔德 小说 德国 随笔
赫尔曼·黑塞的漫长夏日 (1997) 豆瓣
Hermann Hesse's Long Summer
9.4 (23 个评分) 导演: Werner Weick 演员: Carlo Altomar / Bruno Hesse
其它标题: Hermann Hesse's Long Summer / Hermann Hesse, ein langer Sommer
This film follows the life story of Herman Hesse, winner of the Nobel Prize for literature in 1946. Hesse was born in Germany on July 2, 1877, and made a vow at the age of 13 that he would be "a poet or nothing". He lived in his adopted land of Switzerland from 1912, until his death in 1962. This deeply philosophic writer was a pacifist, and a student of Jungian psychology, Nietzsche, Dostoyevsky, Spengler, and the Buddhist belief system. His writings, such as "Siddhartha", "Steppenwolf", and "Demian", reflect those influences. These themes made Hesse enormously popular with the counter-culture in America in the late 1950"s and 60's. The film gives insight into events which shaped the character and works of this great author. ~ Rose of Sharon Winter, Rovi
2022年10月5日 看过
"We should not seek but find, not judge but comprehend, absorb and elaborate what we have taken in", 悉达多、荒原狼,黑塞如自己笔下的先知般行走世间救济众人,同时也为愚蠢、吵闹、庸俗的大众厌倦至极。他拒绝“精神导师”的头衔,因为" you will never encounter the teacher or will spare you the effort of seeking". 喧闹的人类不会停止重复历史悲剧,触碰大地也已成了奢求,疲惫的人无处可退,”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英译成了"To be faithful to one's self, and good to others",圣人的要求可不容易啊
传记 德国 心灵自由之道 文学 纪录片
道德的谱系 豆瓣
9.6 (14 个评分) 作者: [德国] 弗里德里希·尼采 译者: 梁锡江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 5
在尼采的所有著作中,《道德的谱系》(1887年)可能是最难懂也最具独创性的。
《道德的谱系》的主旨并不在于探问道德的未来,而是探问道德的过去,道德的来源与历史,即那依然笼罩在黑暗之中,或者至少是向黑暗深处延伸的来源与历史。《道德的谱系》为道德制定了一个家谱,而其副标题“一篇论战檄文”则暗示着,尼采将在这里探讨一些颇具挑衅性的东西,读者很快就会知道,被我们今天视作高贵正派的那些价值却有着粗俗鄙陋的起源,而善与恶则有着非常可疑的祖先。
2021年11月17日 已读
对好与坏的词源学分析有些牵强。人,会衡量价值、会评估和估量的存在物,“天生会估值的动物”,为了遵从因果理性,人自身也必须变得可以被估算,可以被预测,可以被出售!正义与责任的起源不过是债权人对自己私产的维护,“任何东西都有它的价值,而所有的东西都可以被偿还”,所谓的宽宥不过是富人的特权。当群体统治开始,国家的秩序介入,肆意扩张的生命意志不得不转向内部指向自身,痛苦开始滋生,怨恨开始蔓延——这就是“良知谴责”的起源,生命本能转而变成了反对人自己的死亡本能。基督教的上帝成了最高的债权人:人永远也无法偿还神的爱,世间的罪欠达到了顶峰。以理性为名,在一切“善的事物”的基础上,又有多少鲜血和恐怖!虚无主义导致的最大灾祸:对人的无比厌恶和巨大同情。“人宁愿愿望虚无,也不愿空无愿望”……
Nietzsche 伦理学 哲学 尼采 德国
偶像的黄昏 豆瓣
作者: [德国] 弗里德里希·尼采 译者: 李超杰 商务印书馆 2009
这本书——题名已经表明——首先也是一种康复,一个太阳黑子,是转向一个心理学家的闲荡。也许还是一场新的战争?……而且要探听的是新偶像的底细?这本小书是一个伟大的宣战;这里所说的探听偶像的底细,指的不是时代的偶像,而是永恒的偶像。在此,就像用音叉触动这些偶像一样,我们要用锤子触动它们。绝没有比这些偶像更古老、更令人信服、更膨胀的偶像了……也没有比它们更空洞的偶像了……这不妨碍它们是最被人们信奉的东西;也有人说,特别是在最重要的场合,根本就没有什么偶像……
2021年10月21日 已读
更激烈地批评柏拉图和苏格拉底,还加上了他已不再崇拜的叔本华和康德、斯宾诺莎以及他处处不点名的黑格尔。“存在者不变化 ,变化者不存在”,这无非是在说唯有柏拉图的ειδοσ,idea,那个永恒的一、至高的善才是真实的存在。而所谓的一、善、意志、绝对精神,都只不过是语词而已,只要我们使用语言,就无法走出形而上学的迷雾。他当然也攻击康德的“我自体”,我自体和物自体一样是先天直观所不能统觉的,“自由就是理性给自己立法,就是服从理性而不服从感性”,康德想给科学划定界限,为道德留下地盘,却把人的完整存在割裂为众多破碎的范畴,人就此失去历史性。意识乃是虚假,什么才是真实?海德格尔避开这个问题,把aletheia解释成“去蔽”,把判断虚实的问题替换成了生存论的问题。从观念论到生存论,尼采是哲学注定要遭遇的事件
人文 尼采 德国 文化 经典
悲剧的诞生 豆瓣
8.2 (8 个评分) 作者: [德国] 弗里德里希·尼采 译者: 周国平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 5
希腊艺术历来引起美学家们的极大兴趣。在尼采之前,德国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歌德、席勒、文克尔曼均以人与自然、感情与理性的和谐来说明希腊艺术繁荣的原因。在《悲剧的诞生》中,尼采一反传统,认为希腊艺术的繁荣不是源于希腊人内心的和谐,而是源于他们内心的痛苦和冲突:因为希腊人过于看清人生的悲剧性质,所以产生日神和酒神两种艺术冲动,要用艺术来拯救人生。
2021年10月19日 已读
俄狄浦斯和哈姆莱特的悲剧并非源于无知,却恰恰来自于真知灼见,人的痛苦源自偶然于深渊中瞥见的真理。在绝境之中,艺术降临了,在酒神的激情和日神的梦境之中,日常世界变得模糊不清,神话的幻影在暗壁上投下光影。欧里庇得斯把悲剧降低为对公众的迎合,将酒神从悲剧中排除出去,用声名狼藉的机械降神强迫观众“首先理解,然后知晓美”,将理性引入艺术的创作活动之中。他和苏格拉底共谋,把悲剧英雄变成了道德教化的化身。语言不过是对音乐的拙劣模仿,然而,他却将音乐逐出了悲剧。苏格拉底用认知的快乐制造了这样一种幻象:知识能够改造世界、科学能够指导人生,历史可以在形而上学无尽的求索道路之上永远持续。幻象断裂之时,人们惴惴不安,不敢直视生存的彼岸。此时唯有重新信仰酒神才能得到救赎,直视厄运,在纯粹的审美领域中,让悲剧得以重生。
尼采 德国 悲剧 经典 美学
蓝熊船长的13条半命 豆瓣
The 13½ Lives of Captain Bluebear
10.0 (21 个评分) 作者: [德国] 瓦尔特·莫尔斯 译者: 李士勋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2 - 1
一只来历不明的蓝熊,将带领我们进入幻想和幽默失控的冒险世界。在一个名叫查莫宁的大陆上,海盗是侏儒,船怪是幽灵,智力是一种传染病,沙暴是方形的,海市蜃楼可以居住,城市会飞上天空……那里,每一个美丽的景色后面都潜伏着一种致命的危险,那里住着各种各样被我们从日常生活中赶走的生灵。在13个半生命片段里,小说主人公蓝熊历尽艰辛,穿过一个童话般的王国,那里的一切都是可能的,就是没有无聊……
2021年7月12日 已读
一个孩子所能梦想经历的全部冒险,一个孩子所应受到的全部教育,还有孩子们所能想到的最幸福的结局。每一个角色的出场都有意义,尤其是我始终牵挂的明胶王子。一看就知道作者没吃过真正的椰子,小孩学说话要学第四格,美食岛上的诱人食物是炸土豆和面包片,还有啤酒炖猪肉和炸丸子,果然是德国人写的童话啊!
儿童文学 外国文学 奇幻 小说 幻想
第三帝国的语言 豆瓣 Goodreads
Lingua Tertii Imperii
8.3 (10 个评分) 作者: [德] 维克多·克莱普勒 (Victor Klemperer) 译者: 印芝虹 三辉图书/商务印书馆 2013 - 9
“言语有如微小剂量的砷,一段时间以后就会发生作用。”犹太人、语文学者克莱普勒在可怖的生存环境中、在德累斯顿的犹太人居所里记下了他的观察——第三帝国时期,语言是如何走向堕落的。作为一部诞生于恐怖年代的经历之书,本书以骇人而真实的方式呈现出纳粹统治残忍的日常性。
这本“世纪之作”既是历史书写的杰作,也是一流的历史文献。它记录了一位语言和文学家在无望的纳粹时代实施的自我拯救,令所有的历史书籍在它面前相形见绌。
“在我的日记本里,LTI这个符号最初是个语言游戏,带有模仿戏谑的意味,然后很快就成为一种仓促的记忆的紧急救助了,作为在手帕上系的一种结扣,没过多久,它又成为那全部苦难岁月里的一种正当防卫,成为一种向我自己发出的SOS呼叫。”
——维克多﹒克莱普勒
2021年6月26日 已读
极易引发PTSD,阅读需谨慎,又或者——我们根本不需要阅读这本书。为什么要写?因为他看到了,他听到了,他不能假装自己什么都没有看到没有听到。观察,记录,思考,写作,这是疯狂年代里保住理智的最后的平衡杆。然后呢?活下来,得以幸存,甚至幸运到能够出版为人所知——然后在另一个政权底下忘掉或假装忘掉对语言的敏感性,沉默至死。“言语甚于血液”,“言语犹如砒霜”,它慢慢地渗入我们,再难分离。
二战 历史 德国 文化 欧洲研究
爱的秩序 豆瓣
作者: [德]马克思•舍勒 / 刘小枫 主编 译者: 孙周兴 等译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 6
20世纪的德语哲学家中,对现代基督思想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哲人,非舍勒莫属。在现代思想的论域中,舍勒走出了一条超逾教派立场的神学言路,直接把握、描述、阐发基督信仰中的福音原则(即个体性的位格之爱),在上帝论、启示论、基督论、信仰论、教会论诸论域重新确立位格之爱的优先地位,进而重建自然神学,将基督思想的本质质素注入哲学、伦理学和社会学,显明了基督教思想在现代性思想语境中的活力。
Symmetry 豆瓣
8.0 (8 个评分) Arktika / Narshardaa 类型: 摇滚
发布日期 2012年8月2日
Arktika are back with their third album „Symmetry“. The sound of Arktika is still very standalone: elements of post-rock mix with heavy sludge parts, glimpses of 90es Emocore are enhanced with deep at- mospheric melodies. The vocals sound angry and desperate while the lyrics deal with personal issues. „Symmetry“ contains five new songs and has a running time of roughly 40 Minutes. The album was recorded by Sebastian Blaschke at Gottesweg Studios in Cologne and was mastered by Dan Coutant at Sunroom Mastering New York.
2020年3月14日 听过
嘶吼吧,说出你的痛苦吧。听出了Tokyo Hotel的古早少年摇滚味是怎么回事(事实证明是我听串了)。Broken Flowers不错。
post-rock 后摇 德国 独立音乐
Khartoum 豆瓣
8.9 (46 个评分) There's A Light 类型: 摇滚
发布日期 2012年7月8日 出版发行: Self-Released
Genre: Post-Rock / Ambient
Country: Germany
2019年12月30日 听过
Taijin Kyofusho、I’m (not) dying 之外最喜欢的带人声采样的后摇。we choose to go to the moon (JFK的登月演讲)和unite(卓别林的《大独裁者》演讲)。主唱自己写的诗和嘶吼。要活下去,会有光。
Post-rock 人声 德国 采样
宗教生活现象学 豆瓣
Phanomenologie des religiosen lebens
作者: [德] 马丁·海德格尔 译者: 欧东明 / 张振华 商务印书馆 2018 - 5
《宗教生活的现象学》(海德格尔《全集》第60卷)是理解海德格尔早年思想的起源以及海氏早期和晚期思想基础的重要文献,它包含了海德格尔从1918年至1921年的三篇讲座稿:《宗教现象学导论》、《奥古斯丁与新柏拉图主义》和《中世纪神秘主义的哲学基础》,但其中第三篇只是一个粗略的提纲。在上世纪以来的海德格尔研究中,曾经长期存在一个关键的缺失环节:从1916年到1927年的十年之间,海德格尔未发表过一部著作。而这段时间正是他由新思想的创始到一部宏大而艰深的原创巨著(《存在与时间》)“突兀而出”的间隔时期。长期以来,这一情况给人们原本地理解《存在与时间》和海德格尔的后期思想造成了很大困难。因此,众多的海德格尔研究者都曾渴望见到他自1916至1926年间的著述的问世。从1979年《全集》第20卷面世开始,直到1995年海德格尔《全集》第60卷出版,可以说这一期待逐步地得到了实现。因而,国际、国内“海学界”近些年才能以对青年海德格尔思想投入充分而有效的关注。而在这些著述中,又以《全集》第60卷《宗教生活的现象学》最为重要。
隐匿的神学 豆瓣
Verborgene Theologie:Deutsche Literatur Vor und nach der Aufklarung
作者: 谷裕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 9
本书从德国解释学的传统角度,研究和探讨了德语文学注重思辨和道德建构的特征是如何形成的,井认为其重要根源在于:启蒙时期德语文学的形成发展,与路德宗教改革及其世俗化之间的有机互动——启蒙运动引发了文学艺术脱离神学和宗教获得审美独立,并转向人学及对人的关注。而文学在独立过程中同时携带了信仰模式、认知方式、情感表达、行为规范和道德意识。这种互动作用于德语文学的功能和语言,使其成为审美意义上“隐匿的神学”。作者以扎实的基本功,详实的材料,独到地疏解了启蒙运动以后到19世纪末的六位德语重要作家:歌德、莫里茨、瓦肯罗德、诺瓦利斯、冯塔纳、伊默曼的经典作品,展示了当时时期德语文学的发展线索,而这一线索对我们认知德意志精神极为重要。
荒原狼 豆瓣
作者: [德] 赫尔曼·黑塞 译者: 马云 2017 - 8
《荒原狼》是作者赫尔曼·黑塞的自传体小说。荒原狼是个年近50的人,几年前,他租下了我姑妈家的阁楼,在这里住了不到一年的时间。他沉默寡言,不爱交际,确实像他自称的那样,是一只狼,一个陌生的、野性而又胆怯的、来自另一个世界的动物。他的脸充满智慧,表情温柔,但内心世界动荡不安。他想的比别人多,智力上具有那种近乎冷静的客观性。这种人没有虚荣心,他们从不希望闪光,从不固执己见。本书以一种忏悔式的文学形式表现出来的个人主义以自我为中心,也同样暗含着外在的现实。
2018年11月10日 已读
翻译有错漏,不怎么喜欢。对市民阶层,对自己都很刻薄,很无情,读了可以理解企鹅为什么说她没有见过喜欢黑塞的人了。
德国 黑塞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豆瓣
9.0 (53 个评分) 作者: [德国] 弗里德里希·尼采 译者: 钱春绮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7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是尼采假借查拉图斯特拉之名说出他自己的哲学思想,也可以说是一本查拉图斯特拉的说教集或者说是查拉图斯特拉的行藏录,又有点像圣者传一类的书,但这位圣者并不是宗教的圣者,而且本书并不像一般宗教书那样枯燥乏味,却是具有极高文学价值的散文诗。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是尼采的里程碑式的作品,几乎包括了尼采的全部思想。全书以汪洋恣肆的诗体写成,熔酒神的狂醉与日神的清醒于一炉,通过“超人”查拉图斯特拉之口宣讲未来世界的启示,在世界哲学史和诗歌史上均占有独特的不朽的地位。
2015年7月18日 已读
悲哀的人应当读尼采,他教我们热爱生命,爱自己和真理,也像太阳般无私地爱世人,蔑视和远离一切怯弱和伪善者。是了,是爱而不是恨,是高贵者的给予而非弱者的索取!尽管,他最终没能杀死深渊里的恶龙,抱着瘦弱的老马嚎啕大哭,为同情而发了疯。
哲学 基友的赠礼 尼采 德国
马克思主义与西方政治思想传统 豆瓣
Karl Marx and the Tradition of Western Political Thought
作者: [德国] 汉娜·阿伦特 译者: 孙传钊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2 - 6
《凤凰文库•政治学前沿系列:马克思主义与西方政治思想传统》分析了马克思的三个著名命题——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哲学家的任务是改变世界、暴力是革命的助产婆,指出:马克思的上述三个命题是对西方政治思想传统的超越与颠覆,其共产主义理想正是古希腊城邦政治的蓝图,而暴力革命与无阶级社会的理想是矛盾的。
2015年1月18日 已读
2015年1月18日 评论 不仅仅是马克思 -            本书辨析了马克思的三大主题:劳动创造了人、暴力是历史的助产婆、问题不在于解释世界而在于改变世界。阿的结论是,克尔凯郭尔、马克思、尼采这三个古典哲学的叛逆者的理论都走向了自亡。自柏拉图始,值得过的生活指的是哲学家沉思的生活而不是政治家的生活,更勿论属于奴隶的劳动生活,而柏拉图用言语讲述哲学却又将语言排除出真理的范畴,苏格拉底之死让哲学家们退出政治舞台,尽管亚里士多德认为人是城邦的动物,也就是政治的动物,政治与哲学的鸿沟从未消除。直到马克思这一叛逆者,指出劳动才是人创造自己和延续生命的手段,唯有一无所有的劳动者才能最终拥有自由。马克思说西方哲学的顶点在黑格尔处到达,他要消灭哲学。阿伦特指出这一自相矛盾的论断并没有超过西方政治思想的传统。其二,阿伦特指出权力的合法性在于人民的支持,从暴力而生的权力就像没有城墙的城邦般一击即破。 另外,不知道是原稿残缺不全还是翻译问题,不通顺的字句和可疑的翻译很多。
德国 政治哲学 汉娜·阿伦特
德语课 豆瓣
作者: (德)西格弗里德·伦茨 译者: 顾士渊 / 吴裕康 文汇出版社 2006 - 7
少年教养犯西吉·耶普森被关进单人囚室,罚写作文《尽职的快乐》。他回忆自己那个在北德乡村当警察的父亲如何恪守职责,一丝不苟地执行纳粹当局的命令,监视当地的一位画家,不让他作画,还没收他的作品。而富有正义感的画家原是警察一家的老朋友,还曾经救过警察的命。小西吉出于同情,帮画家藏过画。战后,冥顽不化的乡村警察还继续搜寻并烧毁画家的藏画,西吉为此得了恐惧症。他生怕画作被毁,继续偷藏画家的画,被发现后当作少年犯送进劳动教养所…… 作品取材于德国著名画家埃米尔,汉森在纳粹统治时期被禁止作画这一真实事件。小说以传统的叙述手法,剖析和批判了长期被作为“德意志品质 ”来宣扬的“忠于职守”的思想,激发人们对被纳粹践踏的公民义务进行反思,这不仅在当代德国文学史上有里程碑的意义,同时由于其所含的哲理具全球性,值得世人三思。
启迪 豆瓣
Illuminations: Essays and Reflections
9.3 (17 个评分) 作者: [德] 瓦尔特·本雅明 / [德] 汉娜·阿伦特 编 译者: 张旭东 / 王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2 - 7
本雅明是德国著名哲学家、文艺理论家。本书精选了本雅明最精彩的文章.
2014年9月10日 已读
一座迷人的迷宫。与天才的这种巨大差距常常让我感到绝望。
哲学 德国 本雅明
第三帝国的兴亡(全三册) 豆瓣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Third Reich: A history of Nazi Germany
9.4 (11 个评分) 作者: [美] 夏伊勒 译者: 董乐山 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5 - 5
阿道夫·希特勒也许是属于亚历山大、恺撒、拿破仑这一传统的大冒险家兼征服者中最后的一个,第三帝国也许是走上以前法国、罗马帝国、马其顿所走过的道路的帝国中最后的一个。那段已经闭幕了的历史,至今依然在人类的心灵中震颤。 本书是全世界最畅销的反映纳粹德国历史的巨著它精彩绝伦地记述了被希特勒称为"干秋帝围"而实际上只存在了1 2年零4个月的第三帝国从兴起到覆灭的全部过程。以其大量的、真实的资料成为论述纳粹德国最具权威的作品,是希特勒纳粹德国令人颤栗的故事最杰出的研究成果。
2014年7月31日 已读
1500页,为何我总作死看大厚书。作者因亲历纳粹暴政,故有颇多不客观之处。需要注意的是:1、希特勒上台之前如何利用旧阶层的软弱和下层人民的需求;2、希特勒如何用恐吓和威胁不战而屈人之兵,吞并奥地利和和捷克;3、发动战争和对犹太人下手前如何先用宣传手段推卸罪责;4、反纳粹力量不断的绥靖和妥协是为何;5、不流血的“神圣暴力”。配合阿伦特的《极权主义的起源》看,犹太人不反抗的原因。
二战 历史 德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