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
不原谅也没关系 豆瓣
Complex PTSD: From Surviving to Thriving
8.4 (54 个评分) 作者: [美]皮特•沃克 译者: 严菲菲 北京科技技术出版社 2023 - 1
★第一本针对复杂性创伤后压力综合征的自我疗愈完全指南
★全球数十万读者推崇的心理疗愈经典
★全面的分类与说解,直接点破易被忽略的心理创伤
★提供有效、可行的焦虑与压力缓解方案
★值得反复研读的教科书级别的作品
创伤事件不仅仅包括偶发的、严重的刺激性事件(如战争、天灾、恐怖事件),还包括在成长过程中遭受的羞辱、贬低、欺凌、背叛、情感忽视、过度控制等伤害。这些伤害或许你难以诉说,但带来的创伤却可能远甚于单一事件。
有太多的人因为忽略了这样成长过程中的创伤,“莫名”地产生了人际关系障碍、情绪上的痛苦,甚至被误诊为边缘型人格障碍、自恋型人格障碍、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
本书作者皮特•沃克是享誉国际的创伤疗愈大师。他曾患有严重的复杂性创伤后压力综合征(CPTSD),根据自身的疗愈经历和三十多年作为心理治疗师的从业经验,他写下了这本经典之作。在书中,他深度剖析了CPTSD的起因、症状和类型,并提供了有效的自我疗愈工具,以帮助读者打破在情绪、思维与身体层面的恶性循环。这种完整、系统的多元化疗法,让读者更容易看清自己的状况,突破盲点,取得疗愈进展。
本书受到了创伤患者极高的评价,同时也作为宝贵的工具为心理工作者所采用。
不是所有的伤害,都应该得到原谅。
摆脱束缚,治愈创伤,
你受过伤,但你不必继续痛。
2023年12月24日 已读
在“我才不要接受你们现代心理学的新名词新标签”和“直面创痛才是愈合的第一步”之间挣扎着读完。辨认出种种熟悉的模式只是伤心,理解了“因为相似所以靠近”的含义,情绪稳定小妙招只是重度解离,无法进食或沉迷进食都是闪回重现,人其实不需要看完这三百多页的厚书也能辨认出遭遇过的坏事。还是那句话,想着手疗伤至少要先看清创口。英文原版标题直译是《复杂性创伤后症候群》,简中版却硬是加了这么个标题。我倒是觉得原不原谅的都无所谓了,彻底愈合变安全型是不可能的,对“正常”和“健全”的愤怒也无法消解,但学着辨认闪回、关键时刻寻找独处空间、放松身心停止内在批判,至少能让身边的好人们好过一些。扣一星因为这书还是太美国,我们老中有独属于自己的创伤来源,不是“照顾你的内在小孩”和正念冥想应付得了的¯\_(ツ)_/¯
应激创伤 心理学 自愈
高敏感是种天赋 豆瓣
Highly Sensitive People in an Insensitive World
6.6 (48 个评分) 作者: [丹麦]伊尔斯·桑德 译者: 李红霞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7 - 8
为什么常觉得自己事情做不好、在人前丢脸?
大家都说我太敏感、玻璃心、想太多!这是我的问题吗?
敏感不是缺陷,而是神赐给你的最特别的礼物。
你是否常有下列这样的心情:
•不想给人添麻烦
•需要独处
•容易有罪恶感
•曾为他人眼中的小事深受打击
•面对大量信息时容易焦虑
• 讨厌到人多的地方
•觉得自己做不好事情
◎别让自己的五种感官受到过度刺激
◎受到刺激时将注意力集中在内在世界
◎爱自己,保护自己
◎练习对自己仁慈
◎练习跟自己和解
◎勇敢做自己,并为此感到喜悦
丹麦心理治疗师伊尔斯‧桑德俘获全世界敏感族的心理课,狂销全球美、英、德、法、日、韩等18国语言版权!用19个方法面对自己、向外沟通,你就是你,勇敢享受与众不同的天生才能!
2022年4月12日 已读 傲慢如我从未想过自己需要读心灵鸡汤(划掉)心理学读物,直到栽了大跟头。1.关上心门完全没问题;2.停止责备自己也没问题;3.无法与人继续交流的时候可以坦诚相告;4.不用拼命努力让自己值得被爱也不用努力隐藏缺点以防不被爱——因为那不是爱;5.和其他人不一样也没关系;6.总之就是混蛋一点也没事,因为超高共情力的人就算如此也仍然是个好人。贴标签只是在理解他人这件事上偷懒,也会给自己带来诸多限制,那我为什么还要读呢?我只是想理解其他人罢了。
心灵鸡汤 心理学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 豆瓣
Metaphors We Live By
9.1 (63 个评分) 作者: [美] 乔治·莱考夫 / [美] 马克· 约翰逊 译者: 何文忠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5 - 4
本书作为当代语言学经典著作,是公认的认知语言学隐喻系统研究的开始,在国外隐喻研究中具有很大影响。乔治·莱考夫和马克·约翰逊在书中指出隐喻不仅是语言中词汇的问题,还是人类思维的重要手段,它直接参与人类的认知过程,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方式,乃从认知的角度首次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conceptual metaphor)。该书完全颠覆了几千年来人们对于隐喻的狭隘看法,国内外但凡论及隐喻、认知的论文和专著,无不以此为经典。
在我所看到的众多关于隐喻主题的讨论中,本书是最具有原创性和最有价值的。
—— James D. McCawley(著名语言学家)
有趣而又引人深思……正如莱考夫和约翰逊在每一页上所展示的,关于隐喻,最重要的是去体验它——这本书需要读者去体验,而不是去阅读。当读者和作者双方的概念结构同样在经验中得到反映时,这些观点才会发扬光大。这种人类的一切交流所共有的特性,通过莱考夫和约翰逊的艺术洞察力,在这本书中得到了强化,从而产生了一本论述重大人类主题的伟大图书。
——John M. Lawler,《语言学》
通过丰富的例证和清楚的分析,莱考夫和约翰逊迫使我们关注隐喻与概念范畴这一对问题。《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是彼此完全孤立的学科之间成功合作的实例。
—— Robbert Greene,《当代语言说明》
2021年8月17日 已读
非常有趣。物质并不完全独立于人,语言操纵着所谓的真实,甚至会改变现实、创造新的现实。当然有许多并不新颖的东西:我们在与世界的互动中理解世界,而我们的理解又被外部的文化结构和社会环境所塑造——解释学循环;抛弃认识论的基础,强调经验构建中身体的中心地位以及该建构在理解中的重要性——现象学传统;摈弃意义图式理论、意义组块理论,强调意义是相对于语境和个人概念系统——后期维特根斯坦。最喜欢的是这条结论:“我们说话是线性序列的,因为说话与时间有关,而时间又是根据空间被隐喻概念化的,因此我们常常根据空间来对语言进行隐喻概念化。”在我看来,《你一生的故事》整本书都在给这件事做注脚。就算在理解他人的道路上屡遭失败,我也依然想要继续研究人类思维、语言与隐喻,想要相信理解自身、理解世界、与他人沟通的可能性。
哲学 心理学 文化 文化研究 符号学
为什么? 豆瓣 Goodreads
Why?
8.3 (20 个评分) 作者: [美] 查尔斯·蒂利 译者: 李钧鹏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2014 - 5
《为什么?》是一本关于我们所给定的理由以及这些理由如何给定的书。它考察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给出的理由如何取决于社会关系,并反过来构建社会关系。本书以简易平实的风格探讨了人们如何通过不同的理由来确认、建立、协商、修复或终止与他人的关系。
蒂利考察了人们所给出的大量不同类型的原 因。例如,他描述了一个空中交通管制员如何根据说话对象的转换,以不同方式解释两架飞机的几近失踪:对于在鸡尾酒会上碰到的熟人,他可能以一种无所谓的口吻说“这种事三天两头都会发生”,或对已曝光的事件天马行空、侃侃而谈;对于工作中的同事,他会试着做出一番、更专业的解释;而在给部门领导的正式报告中,他会提供一套细针密缕、字斟句酌的解释。
蒂利指出,理由可以分为四种:
惯例:“不好意思,我把咖啡打翻了;我真是一个傻蛋。”
故事:“我的朋友背叛了我,因为她妒忌我的姐姐。”
专业表述:“点火装置的短路造成了发动机转子的失灵。”
准则:“按照第369条法规,我们不能交出档案。”
为了阐明这一论题,蒂利描述了不同的人如何对九一一袭击给出不同的理由。他还考察了那些给出一种原因的人如何经常将其转换为另一种原因。例如,一个医生可能使用生物化学的专业语言来理解一种病症,但在对生物化学一无所知的病人面前,他会求助于惯例和故事。
全书随处可见关于(包括作者本人的)日常生活体验的精彩轶事。《为什么?》告诉我们,故事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
译者是蒂利正式指导过的最后一位学生。接触虽短,见到为蒂利作品的引进,耗费心血,译文谨严,行事谦退。实可敬重。书稿由前辈编辑编校,老成律则,受益良多。
——————————————————————————
郭于华、沈原、唐世平、汪晖、郑也夫推荐
本书辨析了一个重要却鲜为研究的现象:日常生活中理由的给定。更为重要的是,它令人信服地阐明了微观社会互动如何促成宏观社会结构。
——郭于华(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本书作者蒂利,以研究宏观历史变迁闻名于世,本书却显示出他洞悉微观的功力。
——沈原(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蒂利是过去20-30年间最有影响的社会学家之一。
——唐世平(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教授)
人是行动常常需要理由的动物——作者不仅提出了这一精彩的命题,并且做了出色的解答。
——郑也夫(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2021年7月26日 已读
探讨的多为常识性问题,并非严肃的学术著作,比起“人们为什么采取如此行动”,实际上讨论的是“人们为什么如此解释自己的行动”,以及“其他人为什么会接受这些理由”。惯例、故事、准则和专业表述,采取哪种方式做出理由的给定和接受取决于双方的关系,也进一步修补和奠定了双方的关系。以此看来,这本书依然是写给“聪明的圈内人”看的。“当有人用你不熟悉的语言向你给定准则或专业表述时,你会迅速在两种诠释中选择:这个人或是误解了你们的关系,或是以深奥的知识来宣示优越性,并期待你的顺从。”沉浸在自己的专业知识中沾沾自喜的知识分子们可清醒点吧……
2014 历史社会学 心理学 政治学 文化
思考, 快与慢 豆瓣 Eggplant.place 谷歌图书 Goodreads
Thinking, Fast and Slow
7.6 (86 个评分) 作者: Daniel Kahneman / 李爱民 译者: 胡晓姣 / 李爱民 中信出版社 2012 - 7
本书介绍了很多经典有趣的行为实验, 指出我们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相信自己的直觉, 什么时候不能相信;指导我们如何在商场, 职场和个人生活中做出更好的选择, 以及如何运用不同技巧来避免那些常常使我们陷入麻烦的思维失误.
2021年7月19日 已读
换成如今对心理学和统计学充满偏见(甚至还满怀恶意)的我大概根本不会打开这本书,然而在读到回归平均值效应的部分和“大部分专家预测市场的能力并不比在键盘上随机乱敲的猴子强”时依然笑出声。损失厌恶也是个有趣的概念,面对操纵人心的语言时一定要小心啊!直觉时常犯错,但也帮助我们高效地做出许多正确决定。不要低估偏见和惯性思维的影响,在思维过程中需要努力避免懒惰。
决策 心理学 思维
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 豆瓣
Flowers for Algernon
8.7 (518 个评分) 作者: [美] 丹尼尔·凯斯 译者: 陈澄和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 4
很多人都笑我。但他们是我的朋友我们都很快乐。
— 以《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原著改编,野岛伸司编剧、山下智久主演的TBS日剧于2015年春季开播
— 《24个比利》作者人性关怀经典,全新完整译本
— 囊括科幻小说两项大奖《星云奖》《雨果奖》
— 全美销售超过500万册,多 次欧美影视、舞台剧及日剧改编
— Reddit社交网站读者最爱百大书籍
— “这个故事强烈震撼了我,他敏锐的感觉以及掌握这部非凡杰作的叙事技巧太令人惊叹了。”——艾萨克·阿西莫夫,《基地》《银河帝国》系列作者
— 美剧《疑犯追踪》女主之一“根姐”(Root)最喜欢的书
声称能改造智能的科学实验在白老鼠阿尔吉侬身上获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下一步急需进行人体实验。个性和善、学习态度积极的心智障碍者查理·高登成为最佳人选。手术成功后,查理的智商从68跃升为185,然而那些从未有过的情绪和记忆也逐渐浮现。
丹尼尔.凯斯重要作品:
《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Flowers for Algernon,1966年)
《第五位莎莉》(The Fifth Sally,1980年)
《24个比利》(The Minds of Billy Milligan,1981年)
《比利战争》(The Milligan Wars,1994年)
《镜像姊妹》(The Asylum Prophecies,2009年)
2020年10月22日 已读
哭得停不下来。不论是困在黑暗中还是已攀登到光明的巅峰,他都是一个人。他值得被爱。我宣布这本书和《你一生的故事》并列我心目中的第一人称小说第一名。
丹尼尔·凯斯 人性 外国文学 小说 心理
疯癫之翼 (2017) 豆瓣
Mad to Be Normal
6.5 (11 个评分) 导演: 罗伯特·穆兰 演员: 大卫·田纳特 / 伊丽莎白·莫斯
其它标题: Mad to Be Normal / Acid-Marxist
影片聚焦苏格兰精神病专家罗纳德·戴维·莱因(R. D. Laing),他对患有精神障碍病症的患者采用了多种勇敢大胆的治疗方式,在60年代获得了极高的赞誉。他创造了将麦角酸酰二乙胺融入实验中、最终形成一种名叫“Metanoia”治愈形式的革新方法,在当时的医疗界引起轩然大波及无数论战,也彻底地改变了人们看待心理健康问题的观念和态度。
2020年9月5日 看过
太压抑了吧……DTT老了以后太适合这种消瘦严肃神经质的角色了,脸一拉能吓哭小孩。他像太阳,拼命燃烧自己温暖他人,靠得太近的人都会被熔化,可是太阳上也会有风暴。认认真真平等对待那些被忽视的人才能听到真心话,“你所谓的治疗,是为了让病人得到平静,还是你自己?”大家一起围着嗑药跳舞也太六十年代摇滚了。还有一句名台词也很有意思:“婚姻是一种性传播疾病,致死率百分百。”
2016 2017上海电影节 DavidTennant 传记 剧情
神经漫游者 豆瓣 谷歌图书
Neuromancer
8.0 (188 个评分) 作者: [美] 威廉·吉布森 译者: Denovo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3 - 6
“1923年以来100本最佳英文小说”之一
“赛博朋克”圣经 • 史无前例的得奖记录:囊括雨果奖、星云奖、菲利普•迪克奖
这就是催生了《黑客帝国》的那部小说
它开启了赛博朋克这个文学类型,它给了我们“网络空间”这个词,它将这个世界带到了信息时代,它提供了无数灵感给《黑客帝国》《攻壳机动队》以及所有最先锋的音乐、时尚、游戏……
而它仍然新鲜得仿佛昨天才刚刚写出来,仍然眩目得可以震撼到未来三十年的人类。
“这部小说问世十年后,我们才终于认识到它的重大意义。” ——《纽约时报》
“这里有无数个大千世界,这是写给都市流浪人的歌,它如此耀眼,又如此颓靡……” ——《华盛顿邮报》
一个天才黑客,一个女杀手,一个特种部队军官,一个意识操控专家。他们受雇去做两件事:偷一把钥匙,获得一个密码。
他们是职业罪犯,同时也是无可救药的厌世者;他们自我放逐,同时也在下意识寻找一条回家的路。而他们的雇主,则是人类自有文明以来所遇到过的最强大对手……
...(展开全部)
2020年1月9日 已读
实在是太忧伤了。“我一看到你,就知道你是什么人。”“你为了自我毁灭,费了那么大劲,走了这么远。”,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痛苦,个体意志的痛苦是只有逻辑思维的人工智能永远不能理解的。这可是16位机的年代写出来的东西啊…让我非常怀念《星际牛仔》和《真名实姓》。作者一定是嗑药老手…谢谢denovo姐姐。
威廉·吉布森 小说 心理学 文学 科幻
上瘾五百年 豆瓣
Forces of Habit: Drugs and the Making of the Modern World
7.5 (57 个评分) 作者: [美] 戴维·考特莱特 译者: 薛绚 中信出版社 2014 - 8
【内容简介】
写给容易上瘾、关注瘾品,对瘾品的历史感兴趣的读者。
早起喝一杯咖啡,疲倦时点一支烟,聚会时来一瓶可乐,你对这些习惯上瘾吗?
酒精、烟草、咖啡因、鸦片、大麻、古柯叶,瘾品已经深深渗入了我们的生活。本书综合了心理、药物、经济、文化、生态等领域的研究,详细介绍所有能让人类成瘾的物品,以及瘾品背后的经济、文化和战争。瘾品在历史上的力量有多大?它们为何有合法与违禁之分?是什么力量将瘾品的流行推动为规模庞大、模式各异的商品贸易?作者从瘾品的功能用途到它们的发现,到全球贸易的流通和经济政策,全面介绍精神瘾品的文化,追踪出大众化瘾品进入全球贸易主流的来龙去脉,内容有趣,视野广博,令人眼界大开。毫无疑问,它是一本关于瘾品文化史的经典著作,也是一本横跨世界史与药物史的杰作。
---------------------------------------------------------------------
关于瘾品,你知道吗?
瘾品贸易盛行于一个饥渴心灵取代了饥饿肚皮的世界。
医学研究证明,服用让人上瘾的东西都会侵蚀人大脑的判断机能,所以烟鬼和酒鬼十有八九都喜欢撒谎,不光是心理问题,还有一定程度的生理原因。
幸福感与解脱感都是化学分子凑巧产生的结果。身体机能在快感方面很是吝啬。诱发幸福感的神经传导素分配得非常俭省,而且大都发给对于求生或繁衍后代有益的表现。瘾品会蒙骗这个发送系统,促使这些诱发快感的神经传导素暂时增多。
日子过得无聊痛苦的人比忙碌满足的人更容易想要转换精神状态。近代早期90%的人口陷于痛苦贫穷之际,正是烟草等新兴瘾品成为大众消耗品的重要时机。这些东西是对抗难堪处境的意想不到的利器,是逃离现实桎梏的新手段。
现代资本主义特有的催吐天才是:教我们为了某一类产品或服务而违背自己的理智判断,然后再卖给我们另一批东西来应付已经造成的伤害,以便我们能够回过头来消费更多造成最初伤害的那些商品。
2019年5月13日 已读
本来读来当休息,却花了太多时间。大航海、资本主义兴起、消费主义盛行和广告业的发展,一起催促着人的欲望一路高涨,毁灭环境也毁灭自身。作者主要讨论的是烟、酒、药(drugs),如果能加上现代社会的手成瘾症就interesting了~
人文 历史 心理学 文化 生活
梦的解析 豆瓣
Die Traumdeutung
作者: 弗洛伊德 译者: 赵辰 2006
《梦的解析》全面地体现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包含许多对文学、神话、教育等领域有启示性的观点,引导了整个20世纪的人类文明。弗洛伊德第一次科学地揭示人们为什么会做梦,为什么会做奇奇怪怪的梦,梦意味着什么,梦传达着什么,梦将我们引向何方。
2019年4月19日 已读
弗洛伊德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无法理解我为什么过了这么久(买了十几年了)才看?最后一章突然高能,几个概念,潜能,反潜能,痛苦/快乐机制,潜意识/前意识/意识,比较有意思的是精神的审查机制,不知道和 精神的自反有何区别,是翻译问题?不过翻译没有我想的那么差。最后觉得,还是得读尼采啊。
哲学 弗洛伊德 心理学 精神分析
清醒思考的艺术 豆瓣 Goodreads
Die Kunst des klaren Denkens: 52 Denkfehler, die Sie besser anderen überlassen
7.5 (40 个评分) 作者: [德] 罗尔夫·多贝里 译者: 朱刘华 中信出版社 2013 - 1
本书的作者罗尔夫•多贝里讲到自己曾与一名美国友人分享发现——小概率事件往往具有颠覆全局的破坏力。这个美国人后来据此写了一本书成为大畅销书,此书就是《黑天鹅》,那个美国人叫纳西姆•塔勒布。于是,多贝里决定自己写一本书,这就是在德国率先超越《乔布斯传》登上畅销书排行榜榜首的本书。
人是生而自由的,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用这句话来描述人类为思维错误所累的情形,也十分恰当精到。思维错误、认知陷阱就像是伴生于人类,细追究起来无处不在,不经意之时又无迹可寻。难道人们注定就要戴着无形的“有色眼镜”看世界吗?不,人们可以思考自己的思考,拒绝思考被污染。
作者博览群书,以显微镜般的观察发现人们常犯的思维错误,并一一列出。当明白了错误的思维是如何发生后,人们就有可能远离思维陷阱。如果说成功者与失败者之间的差距在于思维方式,那么,熟知了思考方式的隐形陷阱,人们就会犯错更少,从而离成功更近。
作者既有锐利的观察,又有出色的讲故事能力。他引用生活趣事、名人轶事、历史故事、爱情关系、人际关系、投资之道、心理实验等论述,生动形象而又具体雄辩地指出思维之错的错在哪里,并且还给出了纠正的办法。人性的弱点在《书》中完全呈现,是在自己的反思中进步,还是抓住别人的弱点进攻,全在于读者自己的理解和决定。
性契约 豆瓣
作者: 卡罗尔・帕特曼 译者: 李朝晖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 - 5
《性契约》是一个关于自由的故事,而性契约则是一个关于隶属的故事。性契约是契约论中一个被压抑了的层面,是对原始契约理论选择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社会契约以性契约为前提,而政治权力的真正起源是性权或者婚姻权。
2014年4月3日 已读
暂时没读出新东西,可能是年代的原因。巴特勒和哈特曼的观点学过。弗洛伊德杀父、波伏娃、恩格斯的影响较明显。注意区分父权制与男权制(patriachy的译法要注意),区分性契约、婚姻契约、奴隶契约、雇工契约几组概念。
心理学 性学 政治、伦理 社会学
心灵的七种兵器 豆瓣
7.6 (16 个评分) 作者: 武志红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8 - 4
英文中有一个说法‘the dark night of the soul’,翻译过来即‘灵魂的黑夜’。
“西方许多哲人都说过,不必抵触‘灵魂的黑夜’,相反当拥抱它,当你做到全然地拥抱‘灵魂的黑夜’时,它便给你巨大的能量。
“我希望这本书能帮助你接受自己的‘坏我’,从所谓的 负面情绪中吸取力量。”
2014年3月29日 已读
从前的我自诩理性,追求知识,对这种书不屑一顾,现在才知道自己不过是无知的狂妄自大而已。接受自己,算第一步。
心理学
Metaphors We Live By 豆瓣 Goodreads Goodreads
Metaphors We Live By
8.9 (18 个评分) 作者: George Lakoff / Mark Johns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3 - 4
People use metaphors every time they speak. Some of those metaphors are literary - devices for making thoughts more vivid or entertaining. But most are much more basic than that - they're "metaphors we live by", metaphors we use without even realizing we're using them. In this book, George Lakoff and Mark Johnson suggest that these basic metaphors not only affect the way we communicate ideas, but actually structure our perceptions and understandings from the beginning. Bringing together the perspectives of linguistics and philosophy, Lakoff and Johnson offer an intriguing and surprising guide to some of the most common metaphors and what they can tell us about the human mind. And for this new edition, they supply an afterword both extending their arguments and offering a fascinating overview of the current state of thinking on the subject of the metaphor.
大脑使用说明书 豆瓣
7.1 (9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东尼·博赞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5 - 4
大脑使用说明书,ISBN:9787560047829,作者:(英)东尼·博赞(Tony Buzan)著;张鼎昆,徐克茹译
2013年6月19日 已读
用杂乱的图像整理杂乱的思维正好,读书时候用起来树形图比支形图好用〜
基友的赠礼 学习 心理学
战拖有术 豆瓣
作者: 杰弗瑞•考姆斯 译者: 徐嘉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13 - 4
·总是忘记支付账单,一直到最后期限才匆忙想起?
·节日或者纪念日前买好卡片却总忘了写好送出去?
·吃完饭总忘记收拾,直到水池堆满了没洗的餐盘?
·办公室和家中杂乱不堪,垃圾桶也总忘记清理?
拖延让美国人一年损失4亿美元,你又失去了多少?让拖延亲历者将你如何成功战拖!
拖延是结果不是原因,只有找到原因,才能由源头根除!《战拖有术》全面剖析六种拖延类型,更有针对性地帮你找出自己的拖延诱因。
《纽约时报》《时代周刊》2012年度最有价值图书,露易丝·海、汤姆·霍普金斯、安东尼·罗宾联袂推荐,战拖会会长高地清风倾情力荐!
世界上有不拖拉的人吗?答案是否定的。每一个人总会在某一次,或者某一件事上,被拖延所困扰。拖延就像传染病,只有挖掘出其中的根本原因才能被彻底消除。但导致每个人拖拉的诱因并不相同,因此对于如何认识、根除不同的拖延症,人们仍然知之甚少。这本书便能为我们提供答案,教我们如何找出 拖延因人而异的诱因。
作者也曾是一位拖延者,他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多年的相关从业经验,深入挖掘造成拖延的各种缘由,首次归纳出拖延者的六大类型,更有针对性地提供了克服拖延的方法及策略。作者以亲历者的立场发出呼吁:只要找对努力的方向,人人都能摆脱拖延,实现梦想!
异类 豆瓣 Goodreads
Outliers: The Story of Success
7.3 (43 个评分) 作者: [加拿大] 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 译者: 季丽娜 中信出版社 2009 - 6
在《异类》一书中,作家格拉德威尔对社会中那些成功人士进行的分析,让读者看到了一连串颇感意外的统计结果:
英超联赛大部分球员都在9月至11月出生;
比尔·盖茨和史蒂夫·乔布斯都出生在1955年;
纽约很多著名律师事务所的开创者竟然都是犹太人后裔,并且他们的祖辈大多是在纽约的服装行业谋生。
为什么对那些成功人士进行的统计结果会这样一致“意外”?这是因为:
英超球员注册时间是9月。在同龄的球员中,9月份出生的人实际上比8月份出生的人几乎大了一岁,一岁的差距对他们的职业生涯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
1955年前后正是计算机革命的时期,如果你出生太早,就无法拥有个人电脑,如果出生太晚,计算机革命的好机会又被别人占去了;
犹太人律师事务所的成长,是因为他们正赶上企业重组的法律诉讼出现革新的时候,而他们移民到美国的祖辈们的经历又让他们出色地掌握了抓住机遇的能力。
因此,那些奇才异类,他们之所以神奇,得感谢机遇的眷顾。不过,除了机遇之外,他们的成功还需要上辈人的文化熏陶:中国人的数学之所以比西方人的数学成绩优秀,得意于中国人根植水稻的勤劳精神和汉字读音的简洁明了。韩国人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较高的飞机失事率,也是因为韩国上下级之间过于严格的等级制度造成的,韩国较为严格的等级制度使得机长的助手发现险情时,无法第一时间向上级明确地汇报。
如果不听听性格比较张扬的格拉德威尔怎么说,绝对不会想到我们对成功的理解还那么原始。正如格拉德威尔在另外一个例子所说的,如果没有机遇和环境的熏陶,即便是世界上智商达到195的人(爱因斯坦的智商是150)也只能做一份年收入6000美元的保安工作。
因此,从《异类》一书中,你能体会到机遇对成功是如此的重要。格拉德威尔为读者指出了成功之路的方向,但怎样把握这份机遇,每个人都需要仔细思考,毕竟,不同人拥有不同的机遇。
黑屋吊影 豆瓣
7.4 (25 个评分) 作者: 贵志佑介 译者: 林青华 译林出版社 2006 - 1
《黑屋吊影》是日本作家贵志佑介创作的一部推理恐怖小说,曾获日本恐怖小说大奖。
昭和人寿保险公司的职员若摫慎二在上门处理一起投诉事件时落入圈套。在阴森森的老宅里,若摫目睹了十一二岁的男孩菰田和也悬吊在半空中的惨状。令他费解的是,和也的父亲菰田重德却在一旁偷偷地窥测着他的表情。尽管警方证实和也是自杀而亡,但若摫心头的疑云总是挥之不去。因为菰田夫妇为和也投了保险额为五百万日元的儿童保险。当他知道菰田重德是和也的养父时,不禁为重德的妻子菰田幸子的生命安全而担忧,于是他写了一封匿名信给幸子,让她提高警惕。没想到这却招来了灾祸:先是不断接到无声电话,继而是未婚妻的猫被人割下头来扔在他的门口,未婚妻遭绑架,他自己也陷入了被疯狂追杀的境地……
路西法效应 豆瓣
The Lucifer Effect: Understanding How Good People Turn Evil
8.3 (50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菲利普·津巴多 译者: 孙佩妏 / 陈雅馨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0 - 3
一批彼此并不相识的年轻人——身心健康、情绪稳定的大学生,走进了“斯坦福监狱”。他们并没有犯罪,只是受募到“监狱”——斯坦福大学的一个精心布置的地下室,接受一项试验。大学生们被随机地分为“狱卒”和“犯人”,然后开始了为期两周的试验。然而,试验仅仅进行了一周,原本单纯的大学生,已变成了残暴的狱卒和崩溃的犯人,试验不得不终止了。受试者强烈感受到角色规范的影响,使作者得以深度剖析复杂的人性,透析“情境力量”对个人行为的影响,并分析造成监狱虐囚和种族屠杀的情境影响。日常生活中的种种社会角色剧本的规范与约束,会不会使我们像上帝最钟爱的天使路西法那样不知不觉中对他人做出难以置信的事,从而堕落成为魔鬼?我们如何抗拒情境影响力?作为心理学教授的作者也对此进行了研究,并做出了极有说服力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