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
我是个怪圈 豆瓣
I Am a Strange Loop
8.5 (21 个评分) 作者: [美] 侯世达 译者: 修佳明 中信出版集团 2019 - 1
侯世达近三十年最受关注作品
当我们开口说:“我......”
这个主语是谁?自我是什么?“我”到底意味着什么?
一个自我、一个灵魂、一个意识、一个“我”,是否纯然从物质中诞生?
意识可以复制吗?机器会困惑吗?机器能够知道自己困惑吗?
……
这是侯世达对其家喻户晓 的《哥德尔、艾舍尔、巴赫:集异璧之大成》(GEB)一次全新阐释与扩写。
——凯文·凯利
这是人类意识探险中最为重要的挑战。
——《科学美国人》
《哥德尔、艾舍尔、巴赫》出版30年后,侯世达回到了他最有发言权的领域回答:我是什么?
——《新科学人》
1993年,侯世达的妻子卡罗尔因脑瘤逝世,年仅42岁,两个孩子还都很小——侯世达人生后半程的遭遇影响了他的思想……这是一部经过认真反思的作品。
——《时代》周刊
你会返航,重新找到生命的平衡,焕然一新,但是需要一点时间来治愈。当你回来的时候,我们都在这里,都在岸边等你。
——丹尼尔·丹尼特
……
"三十年前,我不懂得心智建模和人工智能之间的区别。
现在我明白两者截然不同,并把精力专注于通过计算机建模来理解人类心智。
我认为自己是一名认知科学家,而不是人工智能专家。"
……
我们大脑中“浮现”出来的现象— 例如想法、希望、意识 和自由意志都根源于一种怪圈,是不同层次之间的一种自我强化的“共鸣”。《我是个怪圈》认为自我和意识的本质是一种“怪圈”,它作为一种抽象反馈寓居于我们的大脑。全书融合哲学、语言学、心理学、认知科学、计算机科学、 脑科学和数学哲学,讨论了在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中得到充分说明的自我指涉(self-reference)如何刻画了我们的心智。
心灵、大脑、符号、模式、文字游戏、 自我指涉与意识
2021年8月24日 已读
我们为什么会为远方的人心碎?我们为什么可以(或不可以)理解他人?当我思考自身时,自我指涉的边界在何处,“我”又栖居于何方?很可惜,侯世达给不出答案,阅读他的过程像是同时面对Lakoff+Ted Chiang,太多隐喻,太多寓言,但当他诗意地谈起亡妻,谈起自己回头看向楼梯,“在那一刻,我在用她的视角观看”,说正是他人留给我们的无数灵魂碎片给无生命的纸片与器具赋予了意义,我忍不住痛哭。“灵魂的日食遮天蔽日,可是即便光芒已经极其削弱,只要他的灵魂日冕还在,他就还在。”我们的灵魂并不能与他人的彻底重叠,只能透过星丛朦胧地看向意识,这是一本失败的书,它注定失败,在思考自我边界的过程中,我们落入了哥德尔的怪圈,好在也学会了从不同的层级来观看生命的结构。“你”并非幻景,而是与我一样实在的存在。
侯世达 哲学 心灵哲学 思维 科学
思考, 快与慢 豆瓣 Eggplant.place 谷歌图书 Goodreads
Thinking, Fast and Slow
7.6 (86 个评分) 作者: Daniel Kahneman / 李爱民 译者: 胡晓姣 / 李爱民 中信出版社 2012 - 7
本书介绍了很多经典有趣的行为实验, 指出我们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相信自己的直觉, 什么时候不能相信;指导我们如何在商场, 职场和个人生活中做出更好的选择, 以及如何运用不同技巧来避免那些常常使我们陷入麻烦的思维失误.
2021年7月19日 已读
换成如今对心理学和统计学充满偏见(甚至还满怀恶意)的我大概根本不会打开这本书,然而在读到回归平均值效应的部分和“大部分专家预测市场的能力并不比在键盘上随机乱敲的猴子强”时依然笑出声。损失厌恶也是个有趣的概念,面对操纵人心的语言时一定要小心啊!直觉时常犯错,但也帮助我们高效地做出许多正确决定。不要低估偏见和惯性思维的影响,在思维过程中需要努力避免懒惰。
决策 心理学 思维
简明语言哲学 豆瓣 Goodreads
9.5 (15 个评分) 作者: 陈嘉映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3 - 9
本书在2003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语言哲学》一书的基础上翻写而成。新书面貌一新,只有少数段落保持原样。虽然篇幅有所缩小,但通过更简练的表述保留了主要内容,纠正了原书中的错误和不妥,思想性和清晰性有所增强。本书介绍了西方分析哲学传统中的语言哲学,此外也介绍了索绪尔和乔姆斯基这两位有深刻哲学思想的语言学家,探讨了语言哲学中的多种重要问题,如意义问题、隐喻与隐含问题、语言与现实的关系以及语言与思想的关系问题等。
2020年7月28日 已读
极好的参考书,陈老师随意泼洒的吐槽让人莞尔。我们并不言说语言,而是在语言的层次上生存。海德格尔说“语言是存在之家”,思考语言的本质,就是在审视我们认识世界的方式,以及我们如何在世存在。本书介绍的主要还是分析传统的语言哲学,读下来最喜欢的还是晚期维特根斯坦、奎因和莱考夫的隐喻学(实质是认知语言学)。Ted Chiang 的《你一生的故事》明显是受 Sapir-Whorf hypothesis 启发,反驳的人大多从经验论角度出发,要是能和本雅明的语言哲学结合就有意思了。“我们无需桥梁,因为本来并无鸿沟。”
分析哲学 哲学-语言哲学 思维 符号 语言
清醒思考的艺术 豆瓣 Goodreads
Die Kunst des klaren Denkens: 52 Denkfehler, die Sie besser anderen überlassen
7.5 (40 个评分) 作者: [德] 罗尔夫·多贝里 译者: 朱刘华 中信出版社 2013 - 1
本书的作者罗尔夫•多贝里讲到自己曾与一名美国友人分享发现——小概率事件往往具有颠覆全局的破坏力。这个美国人后来据此写了一本书成为大畅销书,此书就是《黑天鹅》,那个美国人叫纳西姆•塔勒布。于是,多贝里决定自己写一本书,这就是在德国率先超越《乔布斯传》登上畅销书排行榜榜首的本书。
人是生而自由的,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用这句话来描述人类为思维错误所累的情形,也十分恰当精到。思维错误、认知陷阱就像是伴生于人类,细追究起来无处不在,不经意之时又无迹可寻。难道人们注定就要戴着无形的“有色眼镜”看世界吗?不,人们可以思考自己的思考,拒绝思考被污染。
作者博览群书,以显微镜般的观察发现人们常犯的思维错误,并一一列出。当明白了错误的思维是如何发生后,人们就有可能远离思维陷阱。如果说成功者与失败者之间的差距在于思维方式,那么,熟知了思考方式的隐形陷阱,人们就会犯错更少,从而离成功更近。
作者既有锐利的观察,又有出色的讲故事能力。他引用生活趣事、名人轶事、历史故事、爱情关系、人际关系、投资之道、心理实验等论述,生动形象而又具体雄辩地指出思维之错的错在哪里,并且还给出了纠正的办法。人性的弱点在《书》中完全呈现,是在自己的反思中进步,还是抓住别人的弱点进攻,全在于读者自己的理解和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