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哲学
反抗“平庸之恶” 豆瓣 Goodreads
Responsibility and Judgment
9.0 (27 个评分)
作者:
[德国] 汉娜·阿伦特
译者:
陈联营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4
- 4
没有人比阿伦特更了解:20世纪的道德大崩溃,不是由于人的无知或邪恶,未能辨别道德“真相”,而是由于道德“真相”不足以作为标准,评判人们当下可能做出的事情。道德需要重建,而重建道德的前提是社会中的每个个体,能够反抗道德崩溃时代平庸之恶的引诱,不放弃思考,不逃避判断,承担起应有的道德责任。
本书收录的文章,主要是艾希曼事件之后,阿伦特对于“平庸之恶”的回应,以及对纳粹犹太屠杀的评论。在这些文章中,阿伦特深入探讨了与平庸之恶相关的政治与道德问题,如“极权统治下的个人责任”“集体责任和个人责任之间的关系”“思考与道德之间的关系”,等等。“过去不再启示未来,人心在昏暗之中徘徊”,在人心无所依傍的时代,阿伦特犀利的视角和关切,为我们思考个人处境和选择立场提供了富有启迪的抓手。
本书是《责任与判断》中文修订版,首收中研院研究员蔡英文专文导读:阿伦特为文一向关注现实的政治与道德的重大议题,文章的肌理糅合了冷静之概念分析与思辨的热情,因而带有相当大的思想激励。
本书收录的文章,主要是艾希曼事件之后,阿伦特对于“平庸之恶”的回应,以及对纳粹犹太屠杀的评论。在这些文章中,阿伦特深入探讨了与平庸之恶相关的政治与道德问题,如“极权统治下的个人责任”“集体责任和个人责任之间的关系”“思考与道德之间的关系”,等等。“过去不再启示未来,人心在昏暗之中徘徊”,在人心无所依傍的时代,阿伦特犀利的视角和关切,为我们思考个人处境和选择立场提供了富有启迪的抓手。
本书是《责任与判断》中文修订版,首收中研院研究员蔡英文专文导读:阿伦特为文一向关注现实的政治与道德的重大议题,文章的肌理糅合了冷静之概念分析与思辨的热情,因而带有相当大的思想激励。
The Human Condition 豆瓣 Goodreads
9.5 (8 个评分)
作者:
Hannah Arendt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8
- 12
A work of striking originality bursting with unexpected insights, The Human Condition is in many respects more relevant now than when it first appeared in 1958. In her study of the state of modern humanity, Hannah Arendt considers humanki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actions of which it is capable. The problems Arendt identified then—diminishing human agency and political freedom, the paradox that as human powers increase through technological and humanistic inquiry, we are less equipped to control the consequences of our actions—continue to confront us today. This new edition, published to coincide with the fortieth anniversary of its original publication, contains an improved and expanded index and a new introduction by noted Arendt scholar Margaret Canovan which incisively analyzes the book's argument and examines its present relevance. A classic in political and social theory, The Human Condition is a work that has proved both timeless and perpetually timely.
暴力 豆瓣
Violence: Six Sideways Reflections
8.9 (15 个评分)
作者:
[斯洛文尼亚] 斯拉沃热·齐泽克
/
Slavoj Žižek
译者:
唐健
/
张嘉荣
中国法制出版社
2012
- 11
我们所能眼见的物理暴力往往是某种系统暴力的产物。这种系统暴力维持着我们身处其中的政治和经济体制。为此,人们看待暴力的方式本身就是被系统所塑造的。齐泽克诊断了人们认知并扭曲暴力现象的各种形式,试图颠覆自由资本主义-基督教意识形态主宰的那种认识暴力的图像,并以“神的暴力”超越主观暴力和系统暴力的合谋。齐泽克以一部小说的故事和一句带有智者风格的话结束了他对暴力的反思:在某个民主国家的选举中,70%的投票是弃权票;重新投票后更糟,有80%的票弃权。政府认定有反政府的阴谋,因此开始秘密逮捕和审讯,却一无所获。这导致政府将应对手段不断升级,直至宣布首都进入紧急状态、炮制阴谋……最终政府自己制造出恐怖分子。然而,首都却一直继续近乎正常地运作,民众以无法理解的和谐和非暴力的抵抗阻挡了政府每一波攻击。因此,“有时,什么都不做就是最暴力的行动。”
Men and Citizens 豆瓣
作者:
Judith N. Shklar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5
- 5
This book, first published in 1969, is widely regarded as one of the best studies of Rousseau's thought in any language. In it, Professor Shklar examines Rousseau's central concern: given that modern civilisation is intolerable and a return to the state of nature impossible, how is man to arrange his existence in society? Shklar organises the study around Rousseau's two conceptions of Utopia: the Spartan city and the autonomous family group. She emphasises the importance for Rousseau of psychological factors and shows how, when mediated through his images of authority and use of metaphor, they bring him to his notorious view that man is 'everywhere in chains'. In Shklar's view, Rousseau's conclusion is almost equally pessimistic: the chances are very remote that we can overcome the psychological obstacles to become both men and citizens.
马基雅维里时刻 豆瓣
The Machiavellian Moment
10.0 (5 个评分)
作者:
[英] 波考克 (J. G. A. Pocock)
译者:
冯克利
/
傅乾
译林出版社
2013
- 11
· 《马基雅维里时刻》绕开后人归纳出的理论概念,返回历史语境的细节之中,揭示现代社会从中世纪脱胎出来这一复杂过程,表明“在现代早期,除了自由主义的历史之外,还贯穿着共和主义的历史,前者的主题是法律和权利,而后者则依据德行来思考人格”。
· “剑桥学派”代表人物J.G.A.波考克最有名的巨著,对政治思想史研究有重大影响。
· 著名翻译家、政治思想研究专家冯克利教授翻译。
《马基雅维里时刻》对于马基雅维里和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其他思想家的国家观念在现代的延续性,进行了历史的、社会的经典研究。波考克提出马基雅维里思想的重点在于共和国面对其自身在时间中的不稳定性的时刻——“马基雅维里时刻”,并转而论述共和思想在清教徒英国和独立革命时期美国复兴,认为美国革命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公民人文主义的最后一次伟大行动。
· “剑桥学派”代表人物J.G.A.波考克最有名的巨著,对政治思想史研究有重大影响。
· 著名翻译家、政治思想研究专家冯克利教授翻译。
《马基雅维里时刻》对于马基雅维里和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其他思想家的国家观念在现代的延续性,进行了历史的、社会的经典研究。波考克提出马基雅维里思想的重点在于共和国面对其自身在时间中的不稳定性的时刻——“马基雅维里时刻”,并转而论述共和思想在清教徒英国和独立革命时期美国复兴,认为美国革命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公民人文主义的最后一次伟大行动。
马克思的历史、社会和国家学说 豆瓣
Die Marxsche Geschichts,Gesellschafts Und Staatstheorie
作者:
(德)亨利希·库诺
译者:
袁志英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
- 4
亨利希·库诺是德国社会民主党的理论家,《马克思的历史、社社和国家学说》是他的一部主要的理论著作,是他对马克思学说的解读。他说早在马克思恩格斯在世之时就有人试图篡改、歪曲马克思的学说,法国幻想马克思主义者曾使马克思说出“我不是马克思主义者”的话来。再者库诺认为马克思的社会哲学抑或社会学的观点没有系统的表述,大多散见于各种著作、论文和报刊文章中。所以他说:“本书的任务便是:从马克思的著作中把各种各样的社会学论述剥离出来,按照其逻辑联系加以整理,并且追溯其确切的基本思想,然后用它们来系统地表述马克思的历史、社会和国家学说。”
韦伯作品集Ⅻ: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豆瓣
Die protestantische Ethik und der Geist des Kapitalismus
9.3 (11 个评分)
作者:
[德国] 马克斯·韦伯
译者:
康乐/简惠美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 7
《韦伯作品集》总序 余英时
序言 苏国勋
说明 康乐
前言
第一部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文献
第一卷 问题
第一章 宗教信仰与社会阶层
第二章 资本主义的精神
第三章 路德的职业观:研究的课题
第二卷 禁欲新教的职业伦理
第一章 人世禁欲的宗教基础
第二章 禁欲与资本主义精神
第二部 新教教派与资本主义精神
附录
译名对照表
索引
序言 苏国勋
说明 康乐
前言
第一部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文献
第一卷 问题
第一章 宗教信仰与社会阶层
第二章 资本主义的精神
第三章 路德的职业观:研究的课题
第二卷 禁欲新教的职业伦理
第一章 人世禁欲的宗教基础
第二章 禁欲与资本主义精神
第二部 新教教派与资本主义精神
附录
译名对照表
索引
利维坦 豆瓣 Goodreads
Leviathan
8.8 (39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霍布斯
译者:
黎思复
/
黎廷弼
商务印书馆
1985
- 9
《利维坦》全书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开宗明义宣布了作者的彻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一般的哲学观点,声称宇宙是由物质的微粒构成,物体是独立的客观存在,物质永恒存在,既非人所创造,也非人所能消灭,一切物质都于运动状态中。第二部分是全书的主腐朽 ,主要描述自然状态中人们不幸的生活中都享有“生而平等”的自然权利,又都有渴望和平和安定生活的共同要求,于是出于人的理性,人们相互间同意订立契约,放弃各人的自然权利,把它托付给某一个人或一个由多人组成的集体,这个人或集体能把大家的意志化为一个意志,能把大家的人格统一为一个人格;大家则服从他的意地志,服从他的判断。第三部分《论基督教国家》旨在否认自成一统的教会,抨击教皇掌有超越世俗政权的大权。第四部分《论黑暗的王国》,其主要矛头是针对罗马教会,大量揭发了罗马教会的腐败黑暗、剥削领婪的种种丑行劣迹,从而神的圣洁尊崇,教会的威严神秘,已经在霍布斯的笔下黯然失色。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 豆瓣
Political order in changing societies
9.6 (5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塞缪尔·亨廷顿
译者:
王冠华 [等]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89
- 7
研究政治发展的重要著作,特别是提出“政治稳定=政治制度/政治参与”的著名公式。研究Huntington,此书必读,断不可只跟潮流去看《文明冲突论》而不看此书。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豆瓣
Ιστορία του Πελοποννησιακού Πολέμου
作者:
[古希腊] 修昔底德
译者:
徐松岩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 1
公元前431-前404年,数百个城邦卷入了规模空前的“希腊世界大战”,战火几乎波及当时整个地中海文明世界。以斯巴达为首的伯罗奔尼撒同盟和雅典帝国这两大城邦集团,一个在陆上称雄,一个在海上称霸,双方巧施权谋,展开长期的拉锯战。正当双方两败俱伤、财尽兵竭之时,虎视眈眈的波斯人借机干涉,最终协助斯巴达人击败雅典人,摧毁了盛极一时的雅典海上帝国。这场战争对希腊城邦政治造成巨大的冲击和震荡,对于社会经济和民生无异于一场浩劫,对于其后希腊人的思想文化、对于地中海世界的国际局势都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亲历这场大战的历史学家修昔底德,以其客观冷静的态度,生动豪放的史笔,简洁流畅的文字,不仅全面地记载了战争的主要史实(迄至公元前411年),展示了陆战海战的恢宏场面、党派斗争的严酷惨烈,还恰如其分地描述了其间人们心理心态的微妙变化。此著是希腊古典文明极盛时期的文化精品。作者提出的人性不变论,书中大量精彩的演说词,字字珠玑,饱含哲理,千百年来一直吸引着无数读者去欣赏、玩味、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