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基本无害 豆瓣
Mostly Harmless
8.7 (68 个评分) 作者: (英)道格拉斯·亚当斯 译者: 姚向辉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4 - 1
墨黑遥远的太空深处,一颗名叫地球的行星以无穷多样的概率存在于这个波荡起伏的奇异复区的焦点位置。
太阳系的最边缘,忧心忡忡的格雷布隆首领盘坐在绿色人造革沙发上,焦躁地望着成行成列的电视和电脑屏幕。
他非常痛苦。他们的任务是监视地球,但只能秘密监视。
……
亚瑟说,“地球到底还在不在呢?我花了那么久寻找地球,找到的星球都有点像但又不完全像。最糟的一个叫这他妈星,当地的坏脾气小动物还咬了我一口。当然了,有一半时候,地球根本不存在,因为已经被该死的沃贡人炸碎了。我说的你能听懂吗?”
福特没有回答。他在听别的什么东西。他把《指南》递给亚瑟,让亚瑟看屏幕。屏幕上的条目写着:“地球,基本无害。”
2020年6月10日 已读
当年五卷本看到这里就停了……道格拉斯亚当斯一贯的拖稿流。时隔五年人物剧情都忘了好多,一开场老爷子就把所有事物(所有事物!)都讽刺了一遍让我笑成傻子,然而没有想过银河系漫游指南的结局是这样的……亚当斯老爷子说希望有人替他写出第六部,但这已经不可能有有了……旅途终归会有终点。啊,好忧伤。
幽默 文学 科幻 科幻小说 英国
神经漫游者 豆瓣 谷歌图书
Neuromancer
8.0 (188 个评分) 作者: [美] 威廉·吉布森 译者: Denovo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3 - 6
“1923年以来100本最佳英文小说”之一
“赛博朋克”圣经 • 史无前例的得奖记录:囊括雨果奖、星云奖、菲利普•迪克奖
这就是催生了《黑客帝国》的那部小说
它开启了赛博朋克这个文学类型,它给了我们“网络空间”这个词,它将这个世界带到了信息时代,它提供了无数灵感给《黑客帝国》《攻壳机动队》以及所有最先锋的音乐、时尚、游戏……
而它仍然新鲜得仿佛昨天才刚刚写出来,仍然眩目得可以震撼到未来三十年的人类。
“这部小说问世十年后,我们才终于认识到它的重大意义。” ——《纽约时报》
“这里有无数个大千世界,这是写给都市流浪人的歌,它如此耀眼,又如此颓靡……” ——《华盛顿邮报》
一个天才黑客,一个女杀手,一个特种部队军官,一个意识操控专家。他们受雇去做两件事:偷一把钥匙,获得一个密码。
他们是职业罪犯,同时也是无可救药的厌世者;他们自我放逐,同时也在下意识寻找一条回家的路。而他们的雇主,则是人类自有文明以来所遇到过的最强大对手……
...(展开全部)
2020年1月9日 已读
实在是太忧伤了。“我一看到你,就知道你是什么人。”“你为了自我毁灭,费了那么大劲,走了这么远。”,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痛苦,个体意志的痛苦是只有逻辑思维的人工智能永远不能理解的。这可是16位机的年代写出来的东西啊…让我非常怀念《星际牛仔》和《真名实姓》。作者一定是嗑药老手…谢谢denovo姐姐。
威廉·吉布森 小说 心理学 文学 科幻
植物的记忆与藏书乐 豆瓣
La memoria vegetale e altri scritti di bibliofilia
7.3 (33 个评分) 作者: (意)翁贝托·艾柯 译者: 王建全 译林出版社 2014 - 9
博尔赫斯笔下博闻强识的富内斯和部落老人篝火旁的娓娓道来,我们称之为肉身的记忆;石洞壁上的楔形文字和哥特教堂矗立的尖顶,我们称之为矿石的记忆;然而散发出最浓郁的知识芬芳和铭刻下最隽永的历史选择的,却是纸张书籍上的文字,我们把这种最美好的形态称作植物的记忆。
该书是艾柯关于爱书藏书的总结,横跨历史、文学、美学与科学的多元向度,畅谈奇书逸事,关于书的意义与价值,关于阅读的必要,关于爱书人无可自拔的执迷。从对纸质书籍本真的热爱到对电子书自我认同的奇想,从对藏书世界奇闻异事的精彩讲述到对一本古书扑朔迷离的起源的细致考察,艾柯对于书籍的热爱有着一种传教士的热忱,相信爱书教的虔诚信徒们定可以在他的这本书中找到真义。
2019年10月1日 已读
Eco真的是太调皮了,你们意大利人都这样知识渊博又调皮吗?有人嫌弃 Eco 炫技,可是这样才是 Eco啊。他和Aziraphale会是好朋友,还是拍卖会场的对手呢?或许两者兼而有之(并且在获胜后会写信嘲讽另一方)。对啦,最重要的是,拥有了图书就要去读,否则就是书籍的毁灭者了!谁有办法不爱Eco呢?(但我读的是电子版,请谴责我吧
意大利 文学 翁贝托·埃科 艾柯
沈从文的后半生 豆瓣
9.0 (26 个评分) 作者: 张新颖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 6
沈从文,生于1902年,逝于1988年。
“如果他在世,肯定是1988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最有力的候选人。”不少人喜欢这样的说法,以此来加重对沈从文的崇仰和表达遗憾。《沈从文的后半生:1948—1988》认为,这固然是个很大的遗憾,不过实在说来,获奖与否并没有多么重要。重要的是,对沈从文的认识,能走到多远多深。1988年,远未到盖棺定论的时候。“重新发现”沈从文的工作仍将继续……
从1948年始,沈从文在时代大转折关口的精神危机和从崩溃中的恢复,成为他后半生重新安身立命、成就另一番事业的起点。《沈从文的后半生:1948—1988》这部著作由此起笔,沿着他生命的坎坷历程,翔实叙述他的社会遭遇、个人选择和内心生活,叙述他为始终不肯放弃的物质文化史和杂文物研究而做的超常努力和付出。
《沈从文的后半生:1948—1988》这部传记,特别着力于呈现沈从文后半生漫长而未曾间断的精神活动。在时代的剧烈变动中,这种连续、细密、复杂的个人精神活动,清晰见证了一个弱小个人的全力挣扎,一个平凡生命以柔弱的方式显现的强大勇气和信心,一个“有情”的知识者对历史文化长河的深沉而庄严的爱——一如他爱家乡的那条长河,曾经不知疲倦地抒写那条河的故事,他的后半生甘受屈辱和艰难,不知疲倦地抒写历史文化长河的故事。
2019年8月12日 已读
“沈从文选择留下”,这样一个爱着山河万物、锦绣云纹、花草瓦罐、尤其爱着普通人的歌和故事的人当然会留下。他是天真,但也聪明得很,大时代的浪潮他从来看得很清楚,不然不会熬过那三十年——“多少老朋友都成了故人!”一生始终为他人、为研究工作奔波,对范增最生气的是“不仅置一家于死地,更毁坏了工具书和研究资料”,对老友丁玲的攻击也是不屑一顾。在暴风雨般的批判狂潮中最常说的也是,“他们看不懂,只是乱骂罢了。我可怜他们的无知!”会因为经卷被胡乱焚毁痛苦万分,也会在八十高龄跪在汉墓织锦前,这样温柔天真、会因为好听的二胡曲子哭起来的人却要过这样的一生…“天真易带来不同忧患,或终比世故巧佞带来幸福为自然合理”。
中国 中国文学 传记 历史 文学
欧里庇得斯悲剧集(全三册) 豆瓣
作者: (古希腊)欧里庇得斯 译者: 周作人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3 - 1
《苦雨斋译丛》体现了翻译家周作人的主要成就。此外需要说明的是,其中绝大部分(除只有印本存留的《希腊拟曲》、《财神》、《伊翁》、《厄勒克特拉》和《腓尼基妇女》外)都依译者手稿印行,恢复了此前印本被删改的部分,而只有在此基础之上,才能真正谈论周氏的翻译成就。
周作人是以文学家、思想家而兼作翻译家的;受众(无论论家还是读者)要一下子把这些身份全盘接受下来,恐怕并非易事。结果,思想家周作人为文
2019年7月11日 已读
一个多月,1472页,最近花费时间最多的书了。正如止庵所言,周译的珍贵之处正在于大量比正文还长的注释。“我岂是看守我兄弟的?赫卡柏的悲剧与我何干?”从今以后我终于知道赫卡柏究竟遭遇了什么。欧里庇得斯的写法当然不太传统,与荷马不一致,和索福克勒斯、埃斯库罗斯等同时代人亦不同,他是阿拉克萨戈拉的学生,越是往后的剧目越展示出对神义论的怀疑。凡人的命运总是被众神玩弄,从伊翁对阿波罗的质疑,到生来就是整个悲剧的俄狄浦斯,就算是大英雄赫拉克利斯亦无法反抗,唯有“死后升天娶了女神/成为星星”的安慰。欧里庇得斯笔下有毒后克吕泰涅斯特拉,也有甘心为家国自我献祭的伊菲格涅亚,还有众多的母亲,周说欧对女性的态度总体上是赞扬的,我想是的。过不了多久我应该就会忘掉这些拗口的古希腊人名和神祗的复杂的别名、代称吧…
古典 古希腊 周作人 希腊 悲剧
红发女人 豆瓣
Kırmızı Saçlı Kadın
8.1 (16 个评分) 作者: [土耳其] 奥尔罕·帕慕克 译者: 尹婷婷 世纪文景 |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8 - 4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举重若轻之作,帕慕克首次尝试“写一部更短的小说”,尽管这个故事已经酝酿了三十年——它始于1988年夏天,帕慕克在住处附近遇到的一对情同父子的挖井人。
☆掘井取水的过程,也是向着记忆的幽暗深处一路挖掘的旅程。失去父亲、做了挖井学徒的少年杰姆,在多年以后渐渐变成一个衣食无忧的商人。他平静的中年生活之下,却埋藏着不为人知的过去。直到有一天,他试图遗忘的往事终于将他吞没。
☆我们到底需要一个什么样的父亲,是宽容我们的一切,还是教会我们服从?或许,在尝试了所有的自由之后,我们只想重新寻找一个意义、一个中心,一个能对自己说“不”的人。
☆获2017年意大利兰佩杜萨国际文学奖。
十六岁的高中生杰姆在暑假来到伊斯坦布尔郊区的恩格然小镇,跟随挖井师傅马哈茂德挖井。因为长期找不到水,劳作变得格外枯燥。不过,马哈茂德师傅和杰姆也渐渐变得像一对父子那样亲近。
就在这个夏天,一位红发女人短暂地出现在杰姆的生活中。因为一次意外事件,杰姆仓皇逃离小镇。在未来的 三十年里,他不断地阅读和寻找两个古代传说。他发现,这些古老的故事仍然在神秘地牵引着自己的命运。
三十年后,杰姆已成为建筑公司老板,过上富足而平静的中年生活。他再度回到了恩格然,并发现了他试图忘记的一切……
---------------------------------------------------------------
“一部非凡的作品……它几乎是用痛苦的力量深度剖析父子关系……结尾部分的转折,让读者感觉仿佛自己刚刚从深井中上来,骤然进入令人目眩的光线。”
——《卫报》
“这本书充满了悲悯和地方色彩,它描绘了一个男孩走向男人的历程,也记录了土耳其如何走向不可逆转的转变。”
——《金融时报》
“它的结尾让你想立即从头翻开这部书再看一遍。”
——《星期日泰晤士报》
“弑父和杀子的主题回响在意外的或不经意的谋杀情节之上:它们探索着那些缺失的代际关系——这是悲剧的,但也是必然的。世代之间的变化,巧妙地呈现在伊斯坦布尔本身由现代化带来的、往往是恶劣的变化中。”
——《旁观者》
“帕慕克以大师手笔对比了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寓言的力量和现实的不可抗拒……像以往一样,帕慕克将沉重的题材处理得十分轻盈,而结局是如此令人迷惑和美丽。”
——《书单》
2019年1月23日 已读
终于读完了一本帕慕克,天知道那本《我的名字叫红》被我搁置了多久。逃避命运的人终究会被命运捉住。当然,逃不开的还有土耳其人在现代化与传统之间飘摇的哀愁,以及发自人类心底最深处的对于深井的恐惧。
土耳其文学 奥尔罕·帕慕克 文学
游隼 豆瓣 Goodreads
The Peregrine
9.3 (38 个评分) 作者: [英] J.A.贝克 译者: 李斯本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17 - 8
达夫·库珀奖获奖作品
纽约书评图书“经典重现”书系选书
赫尔佐格“无赖电影学校”必读书目
影响持续半个世纪的经典首次引进中国
“猎人必须成为他所追捕的猎物。”
内容简介
从秋天到春天,在英格兰东部一片 平坦的湿地上,J. A. 贝克追逐着一对游隼的身影。他沉迷其间,痴痴地追随这种鸟,观察它们——在天空中,在地面上,追逐、捕杀、进食、休憩……他描述这些活动,语言精确,且带有非同寻常的诗意。
他保持这项神秘的个人追求,同时他作为人类自身的意识逐渐消融,转而被一种异己的、无法排遣的鹰的意识所取代。这种不同寻常的蜕变,不可思议又隐隐令人生畏,使得这迷人的篇章成为经典。
这并不是一本关于观鸟的书,它是一本关于如何成为一只鹰的书。关于一个人,渴望成为人以外的存在。
名家推荐
厌倦人类世界的人,跟游隼一起飞吧。
——小说家,朱岳
20世纪自然文学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诗人,特德·休斯
(在书里)你不时能看出他已经完全成为了一只游隼。而这也正是我在拍电影时所做的,步出自身,神游其外——也就是说走出自己的身体,去到外界的某一点。
——电影导演,赫尔佐格
我拿起它(《游隼》)随手翻开一页。那一页绝妙描绘了一只鸮无声寻猎的画面。我被它的细节击中,震惊于他的文字唤起的听觉上的感受。似乎我正在当时当地,通过作者的耳朵体验那一刻。我翻到下一页,一章没读完我知道我已经被俘获了。
——作曲家,劳伦斯·英格里斯
现在,我不再认为《游隼》是一本关于“成为鸟”的书。更准确的说,这本书是在写“想成为一只鸟而不得”。
——自然文学作家,罗伯特·麦克法伦
2018年6月20日 已读
关于怎样成为一只鹰,怎样成为人类之外的存在。悲悯,慈爱,寂静,又带着对生的绝望。
外国文学 散文 文学 自然 英国
毛姆读书随笔 豆瓣
8.2 (33 个评分) 作者: [英]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 译者: 刘文荣 上海三联书店 1999
毛姆的这些文章虽然内容严肃,但他却是用他擅长的闲谈笔调来写的。他文笔老练,简洁明快而又委婉动人,读来就如他坐在你对面侃侃而谈,时不时地还会说上一两句俏皮话,对你眨眨眼或者微微一笑,让你觉得仿佛在和一位长者促膝谈心。可惜的是,有些精妙之处很难能汉语译出,我虽尽了力,但仍不十分满意。好在毛姆的文章本身都很精彩,我想你读过之后肯定不会失望的。
如何读,为什么读 豆瓣
How to Read and Why
8.4 (26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哈罗德·布鲁姆 译者: 黄灿然 译林出版社 2011 - 1
简介:
《如何读,为什么读》是布鲁姆在年近古稀时出版的一本个人化的导读著作,这位阅读大师、智慧老人、经典的经典读者为我们正本清源,梳理西方不朽作品,谈论他从童年到晚年喜爱的诗、小说、戏剧。本书可以说是《西方正典》的互补版,已读过《西方正典》的读者,可在这里再探索和再发现西方正典,以及再接受布鲁姆的批评能量;初次接触布鲁姆的读者,则可从这里开始,踏上寻访和分享西方正典的旅程。
导读:
他是批评界的巨人……他对文学的热忱是一种令人陶醉的麻醉剂。
——《纽约时报杂志》
读哈罗德·布鲁姆的评论……就好像在读石火电闪般的经典。
——M.H.艾布拉姆斯
哈罗德·布鲁姆是我们时代文学批评界的领军人物……他激活了他的文学批评,将自己的满腔热情倾注其中。
——《卫报》
簪花的少年郎 豆瓣
8.3 (7 个评分) 作者: 王芳芳 福建人民出版社 2010 - 11
《浪漫诗意经典解读套装(套装共3册)》中写到,诗歌,是一个时代最明彻的写照。作为宋代的流行歌曲,宋词体现的并不都是文人趣味,还是整个社会生活的宏大回声。他们爱音乐,爱酒,爱花,爱香气,爱美女,爱闲暇,爱每一个民间节日,兴兴头头地去踏青、观灯、赏花,想要快活地度过每一个春秋佳日。当浮华烟云散去,宋词就宛如一抹斜阳下的雕花窗棂,将大宋朝骨子里的风情低吟浅唱。
2011年6月1日 已读
比第一本好…文案依然该拖出去敲掉…宋朝人真是风流得紧…
中国 文学 诗词 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