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
柏拉图学说指南 豆瓣
作者: 阿尔吉努斯 / [爱尔兰]狄龙 英译注疏 译者: 何祥迪 译 2016 - 3
阿尔吉努斯的 《柏拉图学说指南》,盛行于拜占庭和文艺复兴时期,拥有柏拉图学说入门著作的地位,甚至叔本华还用它去理解柏拉图的“相论”。
《柏拉图学说指南》基本按照哲学的部分和主题去概述柏拉图学说,我们并不知道这本书是否被古人使用过,因为它直到10世纪才为后人知晓。此后它盛行于拜占庭和文艺复兴时期,拥有柏拉图学说入门著作的地位,甚至叔本华还用它去理解柏拉图的“相论”。
迄今为止,该书已经被译成多种语言,包括拉丁语、英语、法语、德语、意大利语、匈牙利语和日语等等。
柏拉图书简 豆瓣
作者: [古希腊]柏拉图 译者: 彭磊/译注 华夏出版社 2018 - 4
此译本由年轻的柏拉图学者完成,作为译著,译文忠实于古希腊原文且文笔优美;作为研究,文前题解、文中注释详尽而深入。目前国内虽然已有一种柏拉图书信的译本在先,但未加笺注,帮助有限。因此,这个译本可以称得上柏拉图书信研究领域的填空之作。
译本在追求“信”与“达”的基础上,兼顾文本的文学价值。语言从容不迫,不紧不慢,稳步前行,既保留了古希腊原文雍容宁静的风度气质,读起来也晓畅明白,毫不缠夹。几可媲美另一部柏拉图译作,即吴飞老师的《苏格拉底的申辩》。
柏拉图的作品,除了对话录之外,还有十三封书简。这些书简是柏拉图实际写就,还是虚拟性的、类似于小说的文学创作,迄今仍是不解之谜。这些书简展现了柏拉图一生的行迹,犹如一面镜子,映射出柏拉图与现实政治的关系,以及柏拉图对哲学的理解。
本译本基于希腊文文本译出,同时吸纳多个英译本、法译本的注释,意在提供汉语学界第一部可靠翔实、可供研究者使用的译本。
译者为每封书简撰写“题解”,说明书简写作的时间、语境、收信人身份,概述书简的主要内容和主题,并指出西方学界相关的研究和争议。注释部分极其详尽,广纳各家之说,涉及文本问题、背景考证、义理阐释等等,旨在帮助读者全面、深入地了解文本。篇末另附有人名和地名索引,可供读者进一步查考。
爱的阶梯 豆瓣
8.9 (7 个评分) 作者: [美] 阿兰·布鲁姆(Allan Bloom) 译者: 秦露 华夏出版社 2017 - 3
本书是阿兰·布鲁姆《爱与友谊》第三部分。作者在讨论完卢梭、莎士比亚之后,回溯到柏拉图。柏拉图的《会饮》致力于探究爱欲。这位爱的古代哲人,他不但与莎士比亚一样忠于自然,而且还通过一个比戏剧更宽的光谱来表述爱欲,并对其意义作了一番更为贴切的理性论述。他不但把爱欲呈现为一个表明我们自身不完满的痛苦而贫乏的信号,他还把它呈现为是一个给予的、创造性的信号。他探索了“爱自己”与“爱美好事物”间的张力,“爱欲对家庭的从属”与“爱欲所暗示的自由”间的张力。在爱欲里,他看到了同时达成个体幸福与真正人类共同体的可能性。
2019年9月18日 已读
挺有意思的。
2019年9月18日 评论 ἔρος和φιλοσοφία - 的确不是学院派的写作,我感觉是很存在主义的解读了。随手记些笔记,我总是太啰嗦。 《会饮》中最为人所知的阴阳人被劈开后寻求自己的另一半的理论是阿里斯托芬提出的,斐多对ἔρος的实用主义的解释当然不是完满的爱,ἔρος不可能是属神的东西,否则神就是不完满的,ἔρος也不是一位神,而只能是介于神和人之间的东西。ἔρος是否败坏νόμος?一方面来看,斯巴达的由爱侣组成的军队是最强大的,ἔρος似乎有利于城邦,另一方面看,ἔρος使人倾向于自然而反对家庭和城邦的νόμος。阿里斯托芬试图调和ἔρος和νόμος,阿伽通则赞美作为技艺的诗中包含的ἔρος。 而苏格拉底则对νόμος背叛得更为彻底。借助第俄提玛这个人物之口,苏格拉底指出,ἔρος具有三个阶段:生育、技艺和立法,但它们都终将朽坏。 ἔρος是πενία(penia,贫乏)和 Πόρος(poros,资源)所生, ἔρος永远贫乏因而永远渴求,它不过是位δαίμων,是人神之间的中介物罢了。 ἔρος和φιλοσοφία具有共同点:从低处始(对身体之美的渴求/对个体智慧的关注),引领人们向往永恒(完满的爱//真理),它们都交替与死亡与不朽之间。苏格拉底本人并不服从于ἔρος,在申辩篇中,苏格拉底遭受的众多指控有如赞美——他对年轻男孩的吸引力过分巨大,他本人却在哲学的自满中已无所求,他是一个孤独者。他拥有智慧灵魂的一切美好,但唯独缺乏正义:他在自身中得到智慧的满足而不关心他人。第俄提玛企图中和灵魂和身体的ἔρος的冲突,而苏格拉底对阿尔喀比亚德的拒绝却显明了灵魂所包含之物比身体更美——他重新建立起了事物的价值秩序。苏格拉底的这种独特的爱欲当然是对城邦的威胁,他的ἔρος超越了νόμος。 完全可以理解尼采猛烈抨击苏格拉底的理由:他的这种ἔρος败坏了自然,毁灭了悲剧,苏格拉底总是教育人们哲学生活是最好的生活,他要求人们走出洞穴,脱离原生视域,而尼采却说只有洞穴没有太阳,人们需要不断寻找新的视域但永远都在视域之中(这是一个解释学的问题)。苏格拉底的孤独在于他的ἔρος要求达到知者的共同体,尼采的孤独更为可怕:每一个人都是孤独的个体,不存在互相理解的可能。 苏格拉底的最优秀的学生柏拉图相信哲学是爱欲最特别的表现形式。对爱欲的考察就是对我们灵魂的考察,爱欲的渴求提醒我们自身的不完整。 布鲁姆说他对柏拉图的解读总是被批评带有太多爱欲,我倒觉得挺有意思的。看看最后那段:海德格尔说人向死而生,苏格拉底却说人向永恒而生——最好的人就是爱欲,这是一回事。《美国精神的封闭》标了许多年却没看,有空可以补一下了。
哲学 政治哲学 柏拉图 爱欲
蒂迈欧篇 豆瓣
9.1 (11 个评分) 作者: 柏拉图 / 校注 谢文郁 译者: 谢文郁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 5
《蒂迈欧篇》为柏拉图的晚期著作,是柏拉图思想的一篇重要文献。本篇对话提出了两个重要的概念:作为事物材料来源的载体,以及为事物提供形式结构的理型。柏拉图运用几何化的理型来解释万事万物的结构,并认为事物的内在结构是事物的本质。在第一部分中,柏拉图讨论了造物者的作用,在第二部分中,他指出宇宙生成是必然作用和理性作用的结果。必然作用即是载体概念和理型几何化的过程,而理性的承载者,即人类的生成,是理性“说服”了必然而产生的结果。因此,人的出现意味着宇宙演化的最终实现,造物者在自己的创造物中实现了自身:宇宙本身就是活生生的神自身。
斐多 豆瓣
作者: 柏拉图 译者: 杨降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2009 - 8
《斐多(中英对照)》描绘苏格拉底受死当日与其门徒就生死、灵魂、智慧、快乐等问题进行讨论。其对西方文化影响之深远,几乎没有另一本著作可以相比。杨绛先生的译文清新可读、充分还原了苏格拉底与其门徒平易家常的对话风格,为中文世界贡献了一部文学价值与哲学价值并重的经典作品。
2013年9月27日 已读
The immortality of soul. 使用辩证法(非黑格尔的辩证法,而是与他人的辩论)来求真理,不断推敲自己的前提是否足够准确,用反问和归纳的手法辩倒对方。绝对的、纯粹的东西不存在于现象界而只在我们心中(即形而上界),若要追求纯粹的概念只有跳出现象界(肉体)的桎梏,也即死亡。哲人追求真理而禁欲,凡人为强烈的欲望而禁欲,所以我们要时刻警惕、保持灵魂的纯洁。人死之后躯壳就是无意义的,所以不必在意形式。死去的人是幸福的,留下的才是不幸的。谋杀永远都是邪恶的,不论以国家之名还是正义之名。灵魂不死,永生不灭,对真理的追求无穷无尽,持此一观点即可笑对死亡。
古希腊 哲学 基友的赠礼 杨绛 柏拉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