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兰克福学派
物化 豆瓣
Verdinglichung: Eine anerkennungstheoretische Studie
9.0 (6 个评分) 作者: 阿克塞尔·霍耐特 译者: 罗名珍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 3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卢卡奇在20世纪初曾经提出一个经典学说:“物化”,它用以描述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下,商品关系日益入侵到人际关系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实践因而变得扭曲。
那么,一种非物化、非扭曲的状态究竟是怎么样的?物化状态是否无法回避?处于晚期资本主义时代的人们,如何面对物化状态?第三代法兰克服学派的旗帜性人物霍耐特正是从这些问题出发,重新考察了卢卡奇的学说。
通过将卢卡奇的学说放置在一个更加综合的知识谱系中考察(包括以海德格尔为代表的欧陆现象学、以杜威为代表的美国实用主义、以阿多诺为代表的法兰克福批判理论传统以及英语学界晚近的发展心理学),霍耐特不仅向我们呈现了物化学说的理路,同时也进一步深化了他自己 “承认理论”。在他那里,物化得到了崭新的定义:物化乃是对承认的遗忘。
2019年1月5日 已读
论点很弱啊,承认先于认识,承认先于存在,物化不是道德伦理上的也不是认识论上的,而是一种态度,是对承认的遗忘。与卢卡奇比区分了自我物化和他者物化,也反对将视野限制在经济领域。没想到卢卡奇和海德格尔一样重视情感因素,共同点又多一样,不同的是法兰克福学派强调“爱”而海强调“怕”、“畏”,难怪阿多诺要骂海是纳粹。爱是化解物化之通路,你们这样和基督教神学不会太接近了吗?回头再看看《为承认而斗争》可能会好点。anyway帮助了我理解卢卡奇,加一星。
法兰克福学派 社会学 西方马克思主义 霍耐特
道德哲学的问题 豆瓣
作者: [德国] 西奥多·阿多诺 译者: 谢地坤 人民出版社 2007 - 9
本书围绕着对康德道德哲学的评说而展开的,并且由此散发到全部近现代西方道德哲学。本书分析了道德哲学和伦理学这两个概念的区别,并对道德理论与其他社会领域的关系问题加以简单的讨论,分析了当代普世伦理学,提出了把道德伦理范畴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结合起来、永恒性与时代性结合起来。
单向度的人 豆瓣
8.3 (23 个评分) 作者: [美]赫伯特·马尔库塞 译者: 刘继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8 - 4
《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除导言外包括“单向度社会”、“单向度的思想”和“进行替代性选择的机会”三部分。作者通过对政治、生活、思想、文化、语言等领域的分析、批判,指出发达工业社会是如何成功地压制了人们内心中的否定性、批判性、超越性的向度,使这个社会成为单向度的社会,而生活于其中的人成了单向度的人,这种人丧失了自由和创造力,不再想像或追求与现实生活不同的另一种生活。
2014年9月30日 已读
社会批判理论还真是连贯,马尔库塞和霍克海默、阿多诺的理论是一脉相承的。有疑问的部分是爱洛斯、艺术和极权的关系、还有否定了现存现实之后如何实现潜能的问题,左派总是光搞破坏不做建设…
2014年9月30日 评论 希望在于那些被否定的人 -   马尔库塞继承了霍克海默、阿多诺的社会批判理论的传统,主要批判的对象是为北美资本主义代言的逻辑实证主义和分析哲学,以及苏德的集权主义。 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工业社会,科学变成了技术,理性变成了工具,对自然的统治与对人的统治联合起来。实证主义确认了“现存的实在”的合理性,并阻碍否定的运动以维护现存制度的统治。政治制度的统治渗透了文化和语言领域,工人阶级的需要经过“语言分析”被转译成了物质生活、娱乐活动等等具体的需要而受到“治疗”,真正的需要被忽视。维特根斯坦的做法把哲学局限在对”语词“的分析和对现存事实的承认,而忽视了现实的生活世界潜藏的不合理因素,对精确性的追求将人们引导上一条歧路,使得人们无法跳出生活着的现实而看到现存的话语结构背后的压迫下力量。批判性思维被压制,肯定性思维统治了人们的头脑,这种哲学是贫困的。对此,马尔库塞将希望寄予否定性的力量,因此那些不服从秩序、被社会抛弃的人——吉普赛人、流浪者、难民——即代表了反抗的力量,唯有他们才能实现被压抑的潜在的现实。 有问题的部分:艾洛斯与逻各斯的关系、艺术与极权的关系、还有否定了现实之后如何实现潜能的问题。左派小清新太天真啦,光搞破坏不做建设是耄的做法,和人民说虽然你们现在过的生活质量这么好但其实你们是受压迫的快来和我一起反抗这制度,这也很难得到响应吧~
哲学 法兰克福学派
Dialectic of Enlightenment 豆瓣 谷歌图书
作者: Max Horkheimer / Theodor W. Adorno 译者: Edmund Jephcott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7 - 3
"Dialectic of Enlightenment" is undoubtedly the most influential publication of the Frankfurt School of Critical Theory. Written during the Second World War and circulated privately, it appeared in a printed edition in Amsterdam in 1947. "What we had set out to do," the authors write in the Preface, "was nothing less than to explain why humanity, instead of entering a truly human state, is sinking into a new kind of barbarism." Yet the work goes far beyond a mere critique of contemporary events. Historically remote developments, indeed, the birth of Western history and of subjectivity itself out of the struggle against natural forces, as represented in myths, are connected in a wide arch to the most threatening experiences of the present. The book consists in five chapters, at first glance unconnected, together with a number of shorter notes. The various analyses concern such phenomena as the detachment of science from practical life, formalized morality, the manipulative nature of entertainment culture, and a paranoid behavioral structure, expressed in aggressive anti-Semitism, that marks the limits of enlightenment. The authors perceive a common element in these phenomena, the tendency toward self-destruction of the guiding criteria inherent in enlightenment thought from the beginning. Using historical analyses to elucidate the present, they show,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a prehistory of subjectivity, why the National Socialist terror was not an aberration of modern history but was rooted deeply in the fundamental characteristics of Western civilization. Adorno and Horkheimer see the self-destruction of Western reason as grounded in a historical and fateful dialectic between the domination of external nature and society. They trace enlightenment, which split these spheres apart, back to its mythical roots. Enlightenment and myth, therefore, are not irreconcilable opposites, but dialectically mediated qualities of both real and intellectual life. "Myth is already enlightenment, and enlightenment reverts to mythology." This paradox is the fundamental thesis of the book. This new translation, based on the text in the complete edition of the works of Max Horkheimer, contains textual variants, commentary upon them, and an editorial discussion of the position of this work in the development of Critical Theory.
启蒙辩证法 豆瓣
8.1 (16 个评分) 作者: [德] 马克斯·霍克海默 / 西奥多·阿道尔诺 译者: 渠敬东 / 曹卫东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 4
作为著名的德国哲学家、法兰克福学派的倡导者,霍克海默所提出的“批判理论”在德国思想界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书即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正如作者自己所说,本书探讨的是这样一个主题,即文化进步走向其对立面的各种趋势。本书正是通过对20世纪30和40年代美国社会现象的描述,试图着揭示这一主题。
2014年4月18日 已读
这个译本读得颇辛苦…所以我在近代哲学以来读到的对理性的反思实际上批判的是工具理性和计算理性啊。资本和文化工业把美和艺术变成了工具,在“伪启蒙”的面纱下驱使大众走向“同一性”,我快不想看电影啦。
启蒙 法兰克福学派 阿多诺 霍克海默
权力的批判 豆瓣
Kritik der Macht: Reflexionsstufen einer kritischen Gesellschaftstheorie
作者: 阿克塞尔·霍耐特 译者: 童建挺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2 - 8
《权力的批判:批判社会理论反思的几个阶段》中德国著名哲学家阿克塞尔·霍耐特通过一步步地开启观察社会生活实践的视角,以论证的方式重构了批判社会理论从以霍克海姆最初的方法为起点、历经阿多诺的历史哲学和福柯的权力分析直至哈贝马斯的构想所经历的理论发展,他坚信,对社会统治的批判现在能够再一次借助反思在生活实践中确立其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