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
论美国的民主 豆瓣 Goodreads
De la démocratie en Amérique
9.3 (46 个评分) 作者: [法]托克维尔 译者: 董果良 商务印书馆 1989 - 1
托克维尔(Tocqueville)是法国著名的政论思想家,其代表作《论美国的民主》出版后 ,立即受到普遍好评,使他名扬海外。这部著作的上卷和下卷,不是写于同一时期,其间相隔5年,因而在笔调、结构、叙述上有所不同。上卷的第一部分讲述美国的政治制度,第二部分对美国的民主进行社会学的分析。下卷分四个部分,以美国为背景发挥其政治哲学和政治社会学思想。
2025年8月13日 已读
事到如今才读完,心情复杂。托克维尔的许多预言都错了,可是真心热爱“建立在平等之上的自由”的托克维尔多么好!“显而易见,如果政府集权与行政集权结合起来,那它就要获得无限的权力。这样,它便会使人习惯于长期和完全不敢表示自己的意志,习惯于不是在一个问题上或只是暂时地表示服从,而是在所有问题上和天天表示服从。因此,它不仅能用自己的权力制服人民,而且能利用人民的习惯驾驭人民。它先把人民彼此孤立起来,然后再个个击破,使他们成为顺民。”(上卷第一部分第五章)“一些人只从平等中看到它所产生的无政府状态的倾向。他们害怕自己的自由意志,即自己害怕自己。另一些人事先就让自己的灵魂屈服于这种必然的奴役,并由于对保存自由持绝望态度,便早就从内心开始崇拜不久即将出现的主人了。”(下卷第四部分第七章)
托克维尔 政治哲学 政治学 法国
Memoirs of Hadrian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Mémoires d'Hadrien
10.0 (5 个评分) 作者: Marguerite Yourcenar 译者: Grace Frick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2005 - 5
Both an exploration of character and a reflection on the meaning of history, "Memoirs of Hadrian" has received international acclaim since its first publication in France in 1951. In it, Marguerite Yourcenar reimagines the Emperor Hadrian's arduous boyhood, his triumphs and reversals, and finally, as emperor, his gradual reordering of a war-torn world, writing with the imaginative insight of a great writer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while crafting a prose style as elegant and precise as those of the Latin stylists of Hadrian's own era.
2023年11月3日 已读
四个月来每天两页,读至Antinous之死终于无法再保持这缓慢节奏。起初也为Hadrian的仁慈与智慧、真诚与爱意所感动,转念一想我又上了文学的当。这是一个垂死的皇帝写给继任者的长信,在这份自我展示里,有几分掩过饰非,又有几分诚实?人面对自己内心的幽暗,能走到哪步?他想留下怎样的形象,得到怎样的评价?死亡如影随形,一切都已逝去,众神正在下降,他只渴盼最后那刻:And the shade of Patroclus appears at Achilles’ side.而这一切只是Yourcenar的虚构:20 年的时光,投入于另一个人的生命、记忆和灵魂,历史与小说的界限已经模糊。“the emperor was lying.In such cases I had to let him lie, like the rest of us.”
历史 古罗马 回忆录 小说 文学
工厂日记 豆瓣
La Condition ouvrière
9.0 (20 个评分) 作者: [法]西蒙娜·薇依 译者: 王天宇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3 - 4
****
法国向当代世界奉献出的一份珍贵礼物:西蒙娜·薇依。
——切斯瓦夫·米沃什
*****内容简介******
如何摆脱工作中的痛苦和烦闷?为了像被压迫者那样感受压迫并尽可能真实地追求她所认为的自由社会,1934年12月,西蒙娜·薇依抛下哲学教师的身份,进入工厂。在将近一年的时间里,这位反叛的哲学教师轮流做切割工、包装工和铣床工,经历疾病、事故、解雇的折磨,遭受服从、羞辱和不公。这种残酷性给她留下了终生的烙印。
在这本《工厂日记》中,薇依记录下自己的观察、遭遇、工作时间和收入、肉体和精神的痛苦,以及对这段经历的哲学和道德的思考。这本书是一份原始的文件,没有抒情,也没有感伤,展现出西蒙娜·薇依对当下现实的关注和她始终站在劳动者一边的立场。
2023年8月5日 已读
是一个对人类怀着最深沉的爱与温柔的人。她也清楚自己渴求的和解最终不会到来,但她已经看到了人们怎样被当做垃圾一样对待,在苦难中为了缓解痛苦而放弃思考,为下一代也无法挣脱的不幸完全屈服,只剩下悲哀。她不会忘记这一切,自愿接受肉体的苦役还不足够,在精神上也要一同遭受损毁。经历过这一切的人不会再与从前一样,阿甘本对薇依的评价是对的,她对人类经验最珍贵的思考始于不幸(malheur)。而她只是为了认识和理解——还要小心翼翼地不让自己探询的目光伤害到他人!“我没有权利得到任何东西,因为那么多其他生命也都没有。”我已经厌倦眼泪和呼喊了,“知识分子是不可靠的”,可是西蒙娜·薇依的那条道路,直面恶但仍要抬起头来看见光明与美的道路,是注定早夭的道路。
法国 西蒙娜·薇依
采访布鲁诺·拉图 第一季 (2022) 豆瓣
Entretien avec Bruno Latour Season 1
导演: Camille De Chenay / Nicolas Truong 演员: Bruno Latour
2022年10月18日 看过
重要的只有一个问题:什么是真实?科学的确定性从何而来?随后而来的问题是,谁有权界定真实?真实怎样被制造,又怎样被诠释?当我意识到“我”不是唯一有权界定真实的宇宙中心,我将意识到他人、它物与我是同样的存在,你我同为涵括万物又无比脆弱的存在链条上的小小一环——我与他人之间的相互吞噬才能停止。英译字幕在此用的是devour,大口吞噬,不留残渣,这是怪物与怪物之间为生存竞争的可怖景象。采访者追问他究竟算是社会学家还是哲学家,他说,我更倾向于做一名哲学家,"it is so beautiful, philosohhy."
哲学 拉图尔 法国 科学哲学 纪录片
2022年9月29日 已读
“ 薇依思想的核心在伦理和政治的关系尚未被思考清楚的经验之处,它的名字是‘不幸’(malheur,这个词实际上无法翻译)。她对人的思考始于所有快乐和美好消失的那一瞬间(Simone Weil le pense au contraire à partir du moment où tout plaisir et tout bien disparaissent)”,阿甘本的评价让我如遭雷击。可她为人类设想的制度如此温柔,是“带有温度的寂静”,而非“冰冷的喧嚣”:必须创造某种沉默和关注的氛围,让那些“微弱和笨拙的呐喊”也能被听到。Cioran说:“有时,我觉得我应该为历史上所有的苦难负责,因为我不明白,为什么有些人曾为了我们流血。”薇依给出的答案是,“为了纯粹的爱。”这的确是不可乞求的奇迹。
哲学 散文 法国 薇依 阿甘本
黑暗托马 豆瓣
Thomas l'Obscur
8.4 (38 个评分) 作者: [法] 莫里斯·布朗肖 译者: 林长杰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4 - 6
《黑暗托马》为布朗肖的第一部“虚构作品”。此书的英、德文译者都不讳言其翻译甚至阅读的困难性。福柯曾指出布朗肖作品的特色之一在于 “脱离表象的王朝”,而这正符合《黑暗托马》的阅读经验:没有过去、未来,没有动力、原因的一场爱情,轻浅地难以让人有明确的形象,但这些没有形象的意象却又如同噩梦般让人难以舍弃。
一部不安定的作品。哈罗德‧布鲁姆在《西方正典》的附录将此书放在混乱时代的推荐书单,可说是意外地恰如其分。精神分析大师拉康在他著名的讲座中盛赞《黑暗托马》是一种“幻想的实现”。对于中文读者而言,《黑暗托马》中文版的问世,无疑能够补充法国思想中的失落环节。
2022年9月20日 已读
同为梦呓,如果说《土星之环》还有一丝对他者的关怀和对过去的质询,《黑暗托马》就是纯然被困于自我、但仍努力以文字寻求出口的实验。让才华倾泻的代价是放弃自我的边界,只留下一片黑暗混沌,在这黑暗之中也伸出一只探向他者的手,但这手冰冷潮湿,这是死者的手,它自只有死亡作为终点的未来而来,宣告因它于此处造就的空无才有存在存在。那颗空洞已死的心高声呼喊着:看啊,我这纯粹真切的激情!看我由活过度到全然的死,看我为逃离生死间那片虚空之地所做的牺牲!这让我极为不安。不读书了,整理秋播的种子去了。
哲学 小说 布朗肖 法国
我有一点喜欢你 豆瓣
Je t'aime, un peu, beaucoup,passionnément
7.9 (15 个评分) 作者: 让-吕克·南希 (Jean-Luc Nancy) 译者: 简燕宽 新星出版社 2013 - 8
最好的哲学启蒙书
大哲学家为所有怀有好奇心的读者开启的爱情课
我爱你,我们相爱,我不再爱你,我们要彼此相爱……“爱”的无限变位就是人类的全部历史。但是,“爱”究竟意味着什么?释义为“爱智慧”的哲学,关于“爱”本身,又会告诉我们什么呢?
2022年1月5日 已读
与巴迪欧的说法有些像,“爱是一场伟大的劳作”,“爱是冒险”,是事件,是我们只能静待遭遇的东西。爱之伟大处在于向不可承诺之物作出承诺,在于全心接纳自身并自愿向他者敞开。爱绝非对他者存在的占有,而是在爱中,“我”与“你”共同重新构建我们的存在,也正因此,爱不索求独占却要求绝对的忠诚。“在爱之中,我们期待……”
儿童 哲学 哲学启蒙 情感 法国
Derrida's Elsewhere (1999) 豆瓣
导演: Safaa Fathy 演员: Jacques Derrida
其它标题: D'ailleurs, Derrida
An exploration of the man and his ideas, DERRIDA'S ELSEWHERE investigates the parallels between the personal life and the life work of arguably the most important philosopher of the 20th Century, Jacques Derrida. We follow Derrida around his home, office, in the classroom and on his travels as he speaks of the suffering, the challenges and the questions that have conditioned his thought since his childhood in Algeria. The film is woven around readings from Derrida's book Circumfession, evoking a number of seemingly disparate themes including hospitality, religion, sexuality and the place of the subject in philosophy. Derrida shows us the common thread he perceives running though them: responsibility. Incorporating related imagery, DERRIDA'S ELSEWHERE uses footage of the places Derrida knew in his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 in Algeria, photos of his life there, super-8 footage from the 1960's and 70's... Written by leila-59
2021年12月16日 看过
也曾想过他的思想与个人经历的关系。对自我同一性的无法确定,对划定界限的抗拒,终其一生对友爱政治学的倡导……“我是后殖民的产物”。“你为什么写作?”“写作只能发生在抵抗发生之处。”“在我留下踪迹处,我抹去了读者的独异性。在写作中,我要不断地乞求谅解:看呐,我在敞开我自己!”“纯粹的善意属于非政治范畴,但我并不是在要求废除法与政治,我们需要的是调整现有的法与政治。”“我的自我同一性在与他者的诸多声音的交错中确立起来,在对他者之声的压抑中留下痕迹。”“人类存在的悲剧性在于,只有在生命终结的那刻,在死亡的那一刻,我才能判断自己度过了怎样的一生:而我将要告诉妈妈,我度过了再快乐不过的一生。”不断撤退又不肯彻底拆除界标,难怪齐泽克说他保守,可这又是怎样真诚而乐观的人所度过的一生啊……
Derrida 一发入浑 哲学 思想 法国
尼采 豆瓣
Nietzsche
7.6 (5 个评分) 作者: [法]吉尔·德勒兹 译者: 王绍中 译 / 黄雅娴 审订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0 - 11
尼采说:“哲学家经常向未来伸出创造性的手——未来的哲学家即是立法者。”尼采也曾提出“上帝之死”“主人—奴隶道德”“永恒回归”“超人”“权力意志”等创见概念,并对西方文明的诸多弊病提出批判,他的思想具有深远影响力,却也让当代哲学界争论不休。尼采如何成为对后世深有影响力的哲学家?我们究竟用什么角度解读尼采思想,又如何才能不会误读尼采的作品?
已故当代法国重量级思想大师德勒兹,在《尼采》这本小书中,除了针对尼采哲学做出深刻的分析外,为使尼采的思想脉络更清晰,也详尽介绍了尼采生平,爬梳整理了尼采作品中的主要角色,并收录了所挑选的尼采文摘。通过德勒兹的诠释,读者对尼采这位哲学大师的思想面貌将会有更全面的认识。
通过本书,不仅能一窥德勒兹如何以其灵魂之眼剖析尼采哲学的精髓,更能见识到他对于哲学研究的独辟蹊径,如何照亮后来者,引领世人探索思想的新疆域,进而使哲学生生不息。
2021年11月28日 已读
德勒兹的小论文加尼采作品摘抄注水出来的书,我应该去读那本《尼采与哲学》的……但比德里达那本像人话。依然是“六经注我”式的解读,但德勒兹的生成—活力论还算忠于尼采。没有解答我的最大困惑:尼采的反黑格尔主义到底算不算彻底?尼采处处批评黑格尔又说“伟大的事物总是在对自身的否定中消亡”,德勒兹说尼采的回归是有选择性的回归,是肯定的、快乐的回归,而肯定总是多元的、生成的,在肯定的创造与给予中既往的反动的东西被驱逐了。话说回来我一直以为尼采是死于“虚无主义病”,结果德勒兹说他是死于梅毒引发的精神分裂症与瘫痪,好吧(´・_・`)…还是记住尼采那句不凡的话吧:“我们永远要反对弱者来捍卫强者。”
哲学 尼采 德勒兹 法国
马刺 豆瓣
éperons:les styles de Nietzsche
6.0 (5 个评分) 作者: [法] 德里达 译者: 成家桢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 9
尼采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西方许多著名学者如海德格尔、福柯、德勒兹等都曾经对尼采的思想进行过解读。德里达是法国解构主义大师,当代重要亦受争议的哲学家之一。德里达非常重视和欣赏尼采,本书是德里达研究尼采思想的一部重要著作。德里达以其突出的具有原创性的敏锐风格将女性问题与尼采遗留给现代世界的挑战结合起来,并对之进行了深刻分析,对于我们理解尼采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021年11月22日 已读
草草翻完,不评判翻译质量(但确实留下了很多“这里在说啥???”的笔记),对德里达云遮雾罩的文风开始厌烦。尼采是一位无法被类型化的哲学家,海德格尔断言他的权力意志终究还是落入了形而上学之中,反-形而上学也是形而上学,正如德里达所言反结构-依然是结构主义的,女性主义要求的也不应该是在将己放逐的共同体里寻求恢复从未存在过的位置——而是要反对这个共同体本身。当然,德里达谈论的并不是女性,哪怕是尼采笔下的女性,“哲学家们既不懂真理也不懂女人”,因为真理从未到场,留下的只有痕迹,一切对立的存在论都是自身之同一性的结果。德里达要求我们警惕将海德格尔的本有当作包容万物的理念的倾向,存在,结构的中心,真理,女人,都只不过是被排斥被放逐之物而已。我们需要理解的是面对存在断裂的深渊,在那无根基之处而生的事件。
哲学 尼采 德里达 法国 理论
色情 豆瓣
L'érotisme
7.3 (23 个评分) 作者: [法]乔治·巴塔耶 译者: 张璐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9 - 2
【编辑推荐】
★比《色情史》更深入、更系统、更全面的色情研究著作。
★南京大学法语系副教授张璐翻译。
★色情,可以说是对生的赞许,至死为止。
【内容简介】
1957年,乔治•巴塔耶出版《色情》一书,相比其1950—1951年撰写,但并未完成的草稿《色情史》,这本《色情》展开了更深入、更全面的色情研究,系统地建立起了他关于色情的理论,是一部相当精彩的理论作品。
全书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围绕禁忌与僭越,从内在体验、死亡禁忌、生殖禁忌、僭越、杀戮与战争、献祭等多方面分析了色情作为人类内心生活的一部分,在这些不同方面中的一致性;第二部分结合金赛、萨德、列维-斯特劳斯及巴塔耶本人的研究成果或文学作品,对色情主题进行了个案研究。巴塔耶循序渐进地分析多种形式的色情,让色情这一庞大的主题从深陷的黑暗中脱身而出,从而揭开色情的秘密。
2021年11月11日 已读
实际上谈论的并不是色情,而是哲学。但他非要说“哲学的最高问题与色情的顶点重合了”,你说是就是吧。大半文章充斥着笛卡尔的主客二分和男与女、生与死、人与动物、痛苦与快乐的二元对立,这太结构主义了。“劳动是通向意识之路,借助劳动,人从动物性中摆脱出来”,这首先1.预设人优于动物,主体高于客体,客体必须也只能作为主体的对象,当然还暗示着主客体从一开始就是分离的;2.还是黑格尔和马克思的那一套:“被否定的主体只有通过在客体中的劳动才能回到自身,肯定自身,上升为绝对精神”,“人的类本质是实践,人的感官的全面丰富性在于可以把任何东西作为对象”。研究六、七和后记比较有趣,色情谈论的不过就是僭越的问题,是超出存在之外的那个无法用语言描述、又必须用语言表达的那个无声的Da Sein/la etre/Being。
乔治·巴塔耶 伦理 哲学 巴塔耶 性学
驳斥所有对电影《景观社会》的判断,无论褒贬 (1975) 豆瓣 TMDB
Réfutation de tous les jugements, tant élogieux qu'hostiles, qui ont été jusqu'ici portés sur le film 'La société du spectacle'
6.7 (6 个评分) 导演: 居伊·德波 演员: 居伊·德波
其它标题: Réfutation de tous les jugements, tant élogieux qu'hostiles, qui ont été jusqu'ici portés sur le film 'La société du spectacle' / Refutation of All Judgments
2021年10月14日 看过
用电影写论文,学到了。总之就是“批评我的都没看懂我要说啥,我要说的也不是区区一部电影说得完的”。还是在回应五月风暴和阿尔及利亚独立战争的问题,当时的法国人困惑的大概是“和解”与“原谅”。还是看书吧我……
Guy_Debord 法国 法国电影 法國 短片
景观社会 (1974) 豆瓣 TMDB
La Société du spectacle
8.2 (26 个评分) 导演: 居伊·德波 演员: 居伊·德波
其它标题: La Société du spectacle / The Society of the Spectacle
作者:明瀚


一:生平与实践

Guy-Ernest Debord,理论家、电影导演和社会运动者,生於1930年11月28日,卒於1994年11月30日(自杀身亡),是国际情境主义Situationist International (简称SI)的创始人和理论贡献者。他曾是Lettrist International和Socialisme ou Barbarie的一员(此二团体皆是发起於二战後法国的左翼社群,前者是脱离Lettrist的极端分支,後者则源自於扥洛斯基主义-第四国际),此外,1953年德博也参与了这群Lettrist International者所标志了巴黎的精神地形学地图,藉由自由联想式的行走步调漫游於巴黎城中,这些活动之後被收录在Naked Lips一书之中。

1967年《景观社会》一书的出版造成了许多知识人和学生的,1968年学运中在巴黎街道上的墙上不时有著从这本书中徵引的话语。他该书的理论是试图去解释日常生活中公私领域在於欧洲的资本主义现代化所导致的精神衰弱的问题,而他假设「景观」就是罪魁祸首,而他对於景观的批判基本上是承袭於马克思、马库塞、卢卡奇对商品的批判。1972年因为他涉及Gerard Lebovici(他的好友兼他的出版者)的暗杀命案而遭致名声诋毁,因此他的著述和多部重要的电影也因此无法在他有生之年出版发行,他五部电影也是於这两年才陆续在法国本土重新由私人释出、出版,2005年11月15日也才真正完整发行。(台湾目前买不到,要订)

二:情境国际Situationist International 介绍

「情境国际」对社会的批判和主张对当下生活采取的行动和作为是当时知识青年主要思想的来源之一,除了奇德博之外,还有Asger Jorn以及另外一位撰写《日常生活的革命》(The Revolution of Everyday Life) 的哈伍尔˙范内哲姆(Raoul Vaneigem)也是大将之一。「情境国际」1959年正式从Lettrist(单字主义:一支後结构主义的作家和诗人派别,主张用低限和抽象形式的方式作出艺术表达,源自达达Dada,主要想区辨当时布尔乔亚的品味)分裂出去,「情境国际」同时也是68五月学运的主要催化者。

「情境国际」(1957-1972)相信思考当下性的时刻能有作出改变的高度潜力,并且从中藉由有效的权力关系去转化社会,而自我的解放也来自於此;而这个对社会结构的转化也就是去改变我们对世界的知觉方式。「情境国际」试图去创造一连串源自於超现实主义和达达主义的策略,例如世俗启迪、衍生(encounters:行动的流窜和无以名状的偶遇)、创旧手法(Dtournement:运用已存在的形式、概念,将之加以改造後对原先的意义和作用产生反噬和颠覆力,并以此传达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讯息 ),在当时,他们与「眼镜蛇」(CoBra)这个艺术团体(北美馆有展过)交往也十分密切。

之後,研究显示(参考【今艺术】156期)从英国的庞克运动也可以看出「情境国际」的些许传统,当情境主义见用於80、90年代的政治领域时,许多以Psychogeography(暂译「精神地形学」,该词首用於【情境国际】1958年第一期的刊物中)一词为名的派系则纷纷出现於世界各地。

三. 德博拍过哪几部电影:

Howls for Sade (1952) :从原声带译文揣想,第一到三音轨不同的voice在说著不同的话,但是没有一个提到萨德(But no one talks about Sade in this film)。这部片似乎是运用意识流的手法,每个段落看似互不相关,但又有其特殊观关联的方式,路如不同音轨的间续叙事,以及一个大叙事/後设叙事的旁白。

On the Passage of a Few Persons Through a Rather Brief Unity of Time (1959):
从原声带译文揣想,应近似於1953年德博参与了那群Lettrist International者藉由自由联想式的行走步调漫游於巴黎城中去标志了巴黎的精神地形学地图,这个传统的延伸可以在高达早期新浪潮电影或是瑟铎(De)的“Walking in the City“文章中可见一般。

Critique of Separation (1961)
片中就是一个短发女性和男性友人不断地在巴黎街头行走、或坐下喝咖啡,就像是《爱在黎明破晓前》上集的维也纳或下集的巴黎那样相知相随,见片段:@

The Society of the Spectacle (1973)
这部片利用大量的电影片段拼装而成,其中插入一些颇具意象的片段或是街头暴动的纪录片,德博以覆颂他於1967年写成的《景观社会》段落的方式进行影片的画外音叙事,在有限的下集阅听中,德博用了不少关於战争或革命的电影来说明革命的时间观,从布尔乔亚革命到後续的无产阶级革命,透过陆续放映《埃及战役》、《波坦金战舰》、史达林政权阅兵、1968年学运纪录片等片,来达成他的影像实践。其中有许多问题性留待之後课堂举证与讨论。

Refutation of All the Judgments, Pro or Con, Thus Far Rendered on the Film The Society of the Spectacle (1975)
In girum imus nocte et consumimur igni (1978)
在有限的影片阅听中,这部短片似乎是以360度摇镜的方式将巴黎某处的广场周边景观全数摄尽,而片末重新回到摄影机一开始拍摄之处,这看似无意义的拍摄其实可能是有对话性和政治性的,例如对蒙太奇的省用、以及俗常市民生活的捕捉,或是对城市景观化的批判(这似乎有些薄弱)。见片段:@

四:《景观社会》的阅听札记

与本堂课讨论读本同名的《景观社会》那部电影主要在演什么,很可惜我无法获得上集,所以不能窥知全貌,但是我可以针对下集作出解释、批判和一些根据该片内容具高度关联也具联想性的切题方向:

札记1:女子听到曲调的多愁善感而後又豁然惊醒,是否意味者班雅明强调超现实主义化「入梦」之後必须「出梦」的实践重要性。麻醉的问题一向是神游者的问题。而资本主义的新纪元是一种内在去历史的历史观,正如流行会不断循环,历史在其中自己取消了,而这便是德博所说的历史的瘫痪,时间的错误意识。(但是德博在电影後半段又说,不能只一昧地否命资产阶级历史,无产革命有更无限和完整的任务要实现。)

札记2:在《埃及战争》(War in the Land of Egypt)的选映片段中,德博讨论到权力如何规避其自身获取的方式,正如编年史也没有记载任何权力更迭的事件细致是如何发生的,总用一种模糊化的技术让权力或神话永远置於高位。德博说:「这是一个沉默的表演,统治者走出门外,对群众招招手,不发一语,不加解释自身统治阶级的合法性和让何往後的政治主张」

札记3:布尔乔亚和农耕者(平均地权者)曾经同心合力过,但後来布尔乔亚取得统治地位後则幸存者(Survivals)逐一灭绝,布尔乔亚的历史变成了统治阶级的历史,个体在其中仍然牺牲,而商品经济成为宿命,以物之拥有这件事来评断一切也是宿命。(History was, but is no more, new immobility in history,资本主义让time unify。)

札记4:所谓资本主义让time unify,同一的不可逆转的时间是世界市场的时间,同时也是全球的一般化时间,而这便是世界景观的必然结果(景观是资本高度积累的必然结果)。

札记5:而劳动阶级也不外於此同一化的时间,所以第二次革命即无产阶级革命,阶级斗争的新纪元兴起也来自布尔乔亚的发展,{电影中有氢弹大爆炸的画面}则,历史又动了,无产阶级点出了一种为著新的历史生活的可能之点
札记6:在现代景观中,工人也可以被再现为阶级自身的对立物。要如何能抿除景观,则必须够过思维对景观的穿越,意识则於此成形。

札记7:不能只一昧地否命资产阶级历史,无产革命有更无限和完整的任务要实现。正如同意识形态不能将部份目标伪装成整体目标,无产阶级革命也不臣服於意识形态之下,基於这样的实践氛围,劳工应该是更多变的、自发的并且范围更大的(故不被特定化利用)。

札记8:革命和理论的关系德博身为国际情境的理论创建者也有讨论,他说,是有理论需求这件事,但是他们并不被理论地塑造,他举例:苏维埃政府并不是一个理论的发现。

问题1:德博挑选几段当成旁白来念,与影片有一种对应、无关也有扞格,到底他的叙述策略为何?这些电影的选用有什么样的策略性、批判性(或教条意味),会不会他所正面支持扬言的革命在他的影像化时间中也变成了一种景观,如果这是一个社会资本宏大实现後的景象背後,又是一种完美的决裂?他有没有注意到这样的一个盲点,阶级斗争完全无法影像化、也无法理论化。

问题2:如果这部影片是基於史达林集权主义的思考,是否便是呈现了那一代知识人对左翼热情的逐渐淡却,虽然在片尾看似庆功般赞许(可以讨论本片中那神来多笔的配乐)者68学运的活跃和罢工(推翻布尔乔亚社会)的全面胜利,但是不免嗅到镇暴烟硝味後的那一股沧凉且永不止歇的官僚臭气。

五: 相关电影作品网站、68电影与书籍
˙德博电影作品文字载录:

˙德博影像全集网站:

˙德博影像全集法国fnac贩售网:

˙文章:“Henri Lefebvre on the Situationist International”


˙路况,<五月之砖---68学运影想录>,《五月之砖》2005.1唐山出版社
˙贝托鲁奇,The Dreamers《巴黎初体验》,金马影展片名译为《爱做爱作梦》
2021年10月13日 看过
“在景观提供的五光十色的消遣背后,是平庸化的趋势统治着整个现代社会和它的方方面面,即使商品消费的发展在表面上增加了可供选择的角色和物品,统治也还持续着。家庭和宗教保存着关键的阶级力量的继承关系,它们在现代社会中依然持存,而它们所维系的道德压抑自然也就延续着;这种压抑可以很好地与那被赘余地肯定的现世享乐合为一体;因此这个世界被塑造成包含着压抑的虚假享乐。对现存事物沾沾自喜的全盘接纳也可以很好地同纯景观式的反抗合二为一:这解释了一个简单的事实,即当充裕的经济发现它能把生产扩展到甚至未经处理的原材料都能被利用的程度时,‘不满’也成了商品。”
1970s GuyDebord Guy_Debord 境遇主义 居伊·德波
被拯救的威尼斯 豆瓣
La Venise sauvée
8.7 (23 个评分) 作者: [法]西蒙娜·薇依 译者: 吴雅凌 华夏出版社 2019 - 3
西蒙娜•薇依(Simone Weil,1909-1943),20世纪法国哲学家、社会活动家、神秘主义思想大师。《被拯救的威尼斯》是西蒙娜•薇依生平写过的唯一一部悲剧。
《被拯救的威尼斯》的故事取材于圣雷拉尔修士所记载的、一桩发生在1618年的历史事件,也就是“西班牙人谋反威尼斯共和国事件”。十七世纪初期,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盛极一时,为达到将威尼斯共和国收归治下的目的,暗中策划了一次谋反行动。时值三十年战争爆发前夕,欧洲各国均设有常备雇佣军。西班牙人收买大部分驻威尼斯的雇佣军和若干外国军官,计划在圣灵降临节的前夜突袭威尼斯。行动计划的指挥之一加斐尔出于怜悯向威尼斯十人委员会告密,致使行动败露,所有谋反者当夜被处以死刑。加斐尔本人被驱逐出威尼斯。
这部悲剧一以贯之地围绕薇依始终关注的人类基本问题。这两句话可为佐证:“怜悯从根本上是属神的品质;不存在属人的怜悯;怜悯暗示了某种无尽的距离;对邻近的人事不可能有同情。”“自古希腊以来,第一次重拾完美的英雄这一悲剧传统。”从某种程度而言,这两句话亦是理解和思考《被拯救的威尼斯》的起点。
2021年7月4日 已读
为了爱,为了美,撕裂自身、献祭自身、被逐出人类存在的共同体之人。加斐尔、基督、狄俄尼索斯,甚至是薇依本人,他们的形象何其相似。
2021年7月4日 评论 沉默地踏上苦路 - 唯有自我献祭才能成就正义,然而比正义更重要的是友爱,自我献祭者的结局唯有不义的名声。完美的英雄必须承受不义之名,正是这种荒谬性成就了希腊的悲剧。 薇依说:“我对尼采几乎有一种无法抑制的肉体上的厌恶”。苦行者与歌颂生命者,他们的精神确是不相容的,然而,他们却同样是游离于人群之外、自我流放、自我献祭的希腊式悲剧人物。英雄必须沉默,在寂静中走上苦路。悲悯是属神的,人与神之间存在无限的距离,当人误以为自己可以为怜悯献出一切时,ta的唯一下场只有苦苦呼喊而毫无回应。 对一个人所能行的最大恶行就是无视ta的存在,正如阿伦特所说的:纳粹犯下的最恐怖的恶行是他们一步步剥夺了犹太人赖以为人的东西,将他们放逐出人类共同体之外,而在这一切受难者当中,处境最糟糕的是那些管理自己的同胞、负责收敛尸体的那些人。也正因此,薇依才会断言:目光即是拯救之物。而列维纳斯,经历了大屠杀失去一切的他思考的结果是,避免这种极恶的唯一办法只有直视他者的面容。我们必须承认他者的存在。“友爱即是享有我们的共同存在”,我爱你,却并不想把你变为我的另一个存在。他者应当、也永远不应被“我”所同化。同一性的梦,否定性的梦,在屠尽一切异类的极权面前应当醒来。 但问题仍然存在:我们拒绝一对多的统摄,那么多从何而来?薇依给的答案是:神因着爱,否定自身而创世,因此除了世界本身,没有完美之物,我们应当接受世界是其所是。她一生都在抗拒自己的犹太性,作为法国知识分子和不愿受洗礼的天主教徒而活,但这种顺从、对“原罪”的无声默认在我看来还是太过犹太了。
哲学 外国文学 宗教 思想史 戏剧
在期待之中 谷歌图书 豆瓣
Attente de Dieu
8.3 (7 个评分) 作者: (法) 西蒙娜·薇依 译者: 杜小真 / 顾嘉琛 华夏出版社 2019 - 3
《在期待之中》是法国女哲学家西蒙娜•薇依的书信及文集。西蒙娜•薇依(Simone Weil,1909-1943),20世纪法国哲学家、社会活动家、神秘主义思想大师。在西方神秘主义思想史上,西蒙娜•薇依的思想占有独特的地位,既表达出西方神秘主义的诸种基本共性,亦表达出她自己独具的个性。
薇依思想广博、著述亦丰。但法文原著版本颇为散乱,《在期待之中》是一个比较好的法文选本,从中可大致窥见其思想特点。
2021年7月2日 已读
“两条平行线的相交处在无限处”,数学好的人说的情话(x)都不一样(她哥哥是证明了广义黎曼猜想的安德烈•韦依)。谦卑只能是被迫的而非主动的,神怀着爱否定了自身而创世,世界应是其所是。保持沉默,等待恩典。接纳,顺从。丢掉自身的整个存在。
2021年7月2日 评论 “目光即是拯救之物” - 对不幸者的关心罕见而极难办到,几乎等同于神迹—它确是神迹。而对于不幸者,我们只要也必须朝他看上一眼就足矣。我们必须意识到,不幸者不是一个群体的代表,不是一个指称,而是和我们一样的活生生的人。 爱天国是容易的,我们可能会在爱天国的名义下去爱某种想象,在这种想象中,我们热切的爱促使一切品德都变得容易,并且失去价值。爱人间的故土是困难的,它即是现实,它抗拒爱。“知不可为而为之,虽千万人吾往矣”,这正是最希腊式的悲剧英雄。但我不愿称她为英雄,因为我知道她只愿做一个普通人。不愿踏过教会门槛的人却成了圣人,多讽刺。 “为义人死,是少有的;为仁人死,或者有敢做的。 惟有基督在我们还作罪人的时候为我们死,神的爱就在此向我们显明了。” 罗马书 5:7-8 为美丽的,良善的事物而死是容易的,为悲惨的,丑陋的事物而死是违背常理的,基督作为义人却为罪人而死是荒谬的。道成肉身是为了救赎,在这个意义上,克尔凯郭尔是对的:因为荒谬,所以信。 世界应是其所是,除了世界之美,合目的性绝不存在。因着爱,神否定了自身而创世,我们除了全然接受之外不应再有所求。万事有起因而无终极,救赎之日永远不会到来,唯有不幸可以迫使人们感受合目的性的不在场。薇依这样的人的确只能走向死亡,拥抱死亡。 她天真吗?她自青少年时代起就见识了人的苦难,心智就此遭受毁灭;她软弱吗?她宁愿永久堕入地狱也不愿在未确定的情况下受洗礼;她愚蠢吗?面对哥哥的超常天资,自己的平庸令她想死。“不论身处何地、面对何人,我都是局外人,游离在外”。永远停留在门槛上,接纳。顺从。完全丢掉自己的整个存在。怀着最深最温柔的爱,ἐν υπομένη(在期待之中)。
哲学 女性 宗教 法国 法国文学
Dancing 豆瓣
9.6 (5 个评分) Gérard Darmon 类型: 爵士
发布日期 2007年5月7日 出版发行: Edc Musique
Gérard Darmon (born 29 February 1948) is a French-Moroccan actor and singer.
穿裘皮的维纳斯 (2013) 豆瓣 TMDB
La Vénus à la fourrure
8.5 (303 个评分) 导演: 罗曼·波兰斯基 演员: 艾玛纽尔·塞尼耶 / 马修·阿马立克
其它标题: La Vénus à la fourrure / 情欲维那斯(台)
故事发生在一间阴暗人稀的剧院之中,编剧托马斯(马修·阿马立克 饰)正在为他所改编的剧本《穿裘皮的维纳斯》寻找合适的女主角。接连面试的几位演员都令托马斯感到失望,她们和他脑海里完美的女神形象简直千差万别。面试以一无所获的结局结束了,正当托马斯准备离开之时,一位被淋成了落汤鸡的落魄女郎闯入了剧院。
女郎名叫旺达(艾玛纽尔·塞尼耶 饰),巧合的是,她与托马斯剧本中的女主角同名,可是,旺达粗鲁的举止和浅薄的学识让托马斯在内心里暗暗的否定了她。令托马斯感到惊讶的是,旺达不仅拥有全部的剧本,还自备了戏服,在旺达的一再坚持下,托马斯同意了她想要试演的请求,并且亲自与她对戏。就这样,在瓢泼大雨之中,一场关于男人与女人、命令与服从的好戏拉开了帷幕。
2021年4月17日 看过
太妙了,权力的变化,情欲的流动,说着“支配我吧”的导演却一脸支配与征服的欲望,争夺灯光和位置的决定权也是在争夺权力,套在旺达脖子上的项圈束缚的却是导演。戏剧的进程完全掌握在女演员手中,闪电落下,旺达抽身而去,戏中人只是戏中人,就像时不时响起的电话铃声提醒他们还有另一个女人在等待他归家,而本该控制节奏的导演只能无措地接受。两次系上衣扣,两次穿鞋,其间流动的情绪已全然不同,他们的权力关系的转换已经完成。权力始终掌握在旺达手中,是女演员旺达也是剧中人旺达,“他越服从,反而越支配”,这就是sub/dom关系的精髓啊。波兰斯基本人是那样子却居然拍得出这样的女权电影……ps给狗起名叫德里达太过分了啦!
2013 人性 剧情 女性 女权
情迷洛杉矶 (1998) 豆瓣
L.A. Without a Map
导演: 米卡·考里斯马基 演员: 大卫·田纳特 / 凡妮莎·肖
其它标题: L.A. Without a Map / I Love L.A.
理查德(大卫·田纳特 David Tennant 饰)在一次偶然之中邂逅了美丽的女子芭芭拉(凡妮莎·肖 Vinessa Shaw 饰),芭芭拉的一举一动都撩动着理查德的心弦,他疯狂的爱上了她。为了追求芭芭拉,理查德来到了洛杉矶,到达以后他才发现,自己并不是芭芭拉唯一的追求着,一个名叫帕特森(卡梅隆·班克劳弗特 Cameron Bancroft 饰)的电影导演是自己强劲的对手。
在高大威猛又事业有成的帕特森面前,理查德是如此的平凡渺小,但是理查德有一颗充满了真爱的心,芭芭拉被理查德的真情感动,最终选择了和他走到一起。然而,婚后的芭芭拉重燃了演艺梦想,这让帕特森又得到了接近她的机会。
2021年4月6日 看过
巨星云集的大烂片,真的,太烂了,这什么肤浅庸俗内核空虚的故事啊,就算最后强行挽尊DT的角色也是个渣男好吗……茱丽蝶真的太美了,年轻水嫩的DT真的好可爱,你还是穿着三件套走在墓园里比较好看。“你是英国人吗?口音真可爱!”“我是苏格兰人!”愚蠢的美国佬~
1998 DavidTennant JohnnyDepp JulieDelpy 法国
我们,革命 豆瓣
其它标题: We. the Revolution
类型: 模拟 / 策略 平台: PC
Polyslash制作的模拟游戏,背景设置在法国大革命期间,玩家将扮演一名法官,攻读案件、研究证据、审问被告,为了正义还是私利全凭玩家良心,每一个决定都会对周遭环境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2020年12月27日 在玩 总算买了但没时间玩啊……第一局审判自己的小儿子就让我感觉自己做错了。
历史 巴黎 法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