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文学
在期待之中 谷歌图书 豆瓣
Attente de Dieu
8.3 (7 个评分) 作者: (法) 西蒙娜·薇依 译者: 杜小真 / 顾嘉琛 华夏出版社 2019 - 3
《在期待之中》是法国女哲学家西蒙娜•薇依的书信及文集。西蒙娜•薇依(Simone Weil,1909-1943),20世纪法国哲学家、社会活动家、神秘主义思想大师。在西方神秘主义思想史上,西蒙娜•薇依的思想占有独特的地位,既表达出西方神秘主义的诸种基本共性,亦表达出她自己独具的个性。
薇依思想广博、著述亦丰。但法文原著版本颇为散乱,《在期待之中》是一个比较好的法文选本,从中可大致窥见其思想特点。
2021年7月2日 已读
“两条平行线的相交处在无限处”,数学好的人说的情话(x)都不一样(她哥哥是证明了广义黎曼猜想的安德烈•韦依)。谦卑只能是被迫的而非主动的,神怀着爱否定了自身而创世,世界应是其所是。保持沉默,等待恩典。接纳,顺从。丢掉自身的整个存在。
2021年7月2日 评论 “目光即是拯救之物” - 对不幸者的关心罕见而极难办到,几乎等同于神迹—它确是神迹。而对于不幸者,我们只要也必须朝他看上一眼就足矣。我们必须意识到,不幸者不是一个群体的代表,不是一个指称,而是和我们一样的活生生的人。 爱天国是容易的,我们可能会在爱天国的名义下去爱某种想象,在这种想象中,我们热切的爱促使一切品德都变得容易,并且失去价值。爱人间的故土是困难的,它即是现实,它抗拒爱。“知不可为而为之,虽千万人吾往矣”,这正是最希腊式的悲剧英雄。但我不愿称她为英雄,因为我知道她只愿做一个普通人。不愿踏过教会门槛的人却成了圣人,多讽刺。 “为义人死,是少有的;为仁人死,或者有敢做的。 惟有基督在我们还作罪人的时候为我们死,神的爱就在此向我们显明了。” 罗马书 5:7-8 为美丽的,良善的事物而死是容易的,为悲惨的,丑陋的事物而死是违背常理的,基督作为义人却为罪人而死是荒谬的。道成肉身是为了救赎,在这个意义上,克尔凯郭尔是对的:因为荒谬,所以信。 世界应是其所是,除了世界之美,合目的性绝不存在。因着爱,神否定了自身而创世,我们除了全然接受之外不应再有所求。万事有起因而无终极,救赎之日永远不会到来,唯有不幸可以迫使人们感受合目的性的不在场。薇依这样的人的确只能走向死亡,拥抱死亡。 她天真吗?她自青少年时代起就见识了人的苦难,心智就此遭受毁灭;她软弱吗?她宁愿永久堕入地狱也不愿在未确定的情况下受洗礼;她愚蠢吗?面对哥哥的超常天资,自己的平庸令她想死。“不论身处何地、面对何人,我都是局外人,游离在外”。永远停留在门槛上,接纳。顺从。完全丢掉自己的整个存在。怀着最深最温柔的爱,ἐν υπομένη(在期待之中)。
哲学 女性 宗教 法国 法国文学
恋人絮语 豆瓣
8.8 (72 个评分) 作者: [法] 罗兰·巴特 译者: 汪耀进 / 武佩荣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6 - 7
《恋人絮语》是罗兰·巴特于1975年在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开设了一门讨论课。这门课以德国大文豪歌德的名著《少年维特之烦恼》为分析对象,和青年学子们探讨恋爱百态。浪漫的爱情故事在这本书里被罗兰·巴特拆解成各种情境:嫉妒、疯狂、困惑、焦灼、无解、绝望、相思难耐、旧病复发、轻生之念…
这门谈情说爱的讨论课,聚焦点不是文学名著本身,而是其中恋人的倾诉方式和喃喃自语。两年后,巴特将自己的情感轨迹和心路历程融入到这种分析里,发展成一种新的文体,1977年付梓成书随即风靡西方,被译成近三十种语言,并搬上舞台演出,成为一代思想家罗兰·巴特流传最广、最为人所知的著作。
本书作者尝试了一种高度神经质的“发散性”行文,融思辨与直接演示为一体,显示一种“散点透视”的“零度写作”;他撷取了恋爱体验的五彩碎片,在哲人思辨的反光镜折射下构成扑朔迷离的排列组合;以对应的文体形式揭示出恋人絮语只不过是诸般感受,几多思绪,剪不断,理还乱。而以往关于爱情、恋语的条分缕析、洋洋洒洒的“反思”却显得迂腐、浅陋,这正是结构主义要证实的。
2019年8月8日 已读
当一切都被解构为符号和意向,能指与所指,一切的意义何在?恋人的絮语原本就没有意义,这也是对抗语言学分析的唯一路径:于是,不去说出爱意,不去爱不再是或还未成为我的对方的人。这不是虚无主义,而是恋人在语言之中的唯一出路。#私が恋爱できない理由#
哲学 文学理论 法国文学 爱情 符号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