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尔
艺术作品的本源 豆瓣
作者: [德] 海德格尔 著 / [德] 伽达默尔 导论 译者: 孙周兴 2022 - 5
《艺术作品的本源》原为海德格尔在1935到1936年间所做的几次演讲的讲稿,演讲在当时即激起了听众的狂热的兴趣——此事后被德国当代解释学哲学大师伽达默尔描写为“轰动一时的哲学事件”,这篇文章现已成为西方美学领域的名篇而备受关注。本书收录了三篇文章:1.《艺术作品的本源》,也是本书的主体部分 在本文中海德格尔围绕着“存在之真理”问题对艺术和诗的本质进行沉思;2.《论艺术作品的本源》,即前文的初稿,与前有一些不同之处,包含许多与定稿不同的想法。3.伽达默尔为《艺术作品的本源》单行本所写的导论,后来伽达默尔将这篇文章收入自己的《文集》并改标题为《艺术作品的真理》。
2023年12月18日 已读
伽达默尔的雷克拉姆版导论即《哲学解释学》中收录的《海德格尔的后期哲学》,在《伽达默尔文集》第三卷中又题作《艺术作品的真理》。海德格尔1950 年收录于《林中路》的定稿与 35 年发表的演讲初稿也有颇多差异,“大地”概念似乎可看做《形而上学导论》中对赫拉克利特残篇讨论的延续。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为知性与道德取得平衡而给出的含糊答案导向了危险的主体美学,艺术只有在其审美王国之中才能成功地达到理念与现实的和解,海德格尔并不满足于止步于此。“大地”对立于《存在与时间》中作为此在之筹划的关联整体、构成一个先行于所有人类此在之关照的筹划境域的“世界”。若说世界是作品开启、建立和显露的东西,大地既是那个一切涌现者的返身隐匿之所 。大地并非柏拉图所谓的“质料”,世界也并非亟待实现的“形式”。在作品中,“从未有过之事”的涌出与自行锁闭总是同时发生,艺术的本质就在于让真理“一跃而源出”,真理作为存在者的敞开状态,同时也是自行遮蔽的,这种敞开与遮蔽之间的张力,海德格尔称为世界与大地之间的“争执”。艺术作品就是世界与大地、涌现与庇藏之间的争执。
伽达默尔 哲学 海德格尔 艺术
剑桥海德格尔研究指南 豆瓣
作者: (美) 查尔斯·吉尼翁 编 译者: 李旭 / 张东峰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 5
《剑桥海德格尔研究指南(第二版)/剑桥研究指南丛书》主要收录了美国学界对海德格尔思想较近的代表性研究,收人的十四篇文章里除了第一篇的作者多洛泰亚·弗里德是德国汉堡大学哲学教授、第十四篇的作者朱利安·扬是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哲学教授外,其他都是在美国的大学里教书的。指南的内容包括了海德格尔前后期思想的各个方面,海德格尔思想与胡塞尔、康德哲学以及神学等的关系,除此之外还颇多地涉及了海德格尔思想对一些当代问题——诸如心理治疗、深生态学、技术和虚无主义,等等——的启发,对了解英语世界的海德格尔研究以及海德格尔思想本身还是会有不少帮助的。
2023年10月22日 已读
读好论文真是神清气爽(望天。查尔斯·泰勒对不能被完全表述的事缘主体的背景/语境结构的阐释对我有启发,霍夫曼那篇太清晰也太海了让我边读边骂(,齐默尔曼和卡普托对海德格尔和大乘佛教、神秘主义的讨论很有意思,吉尼翁的导言和关于本真性的论文让我反思对海德格尔是不是骂得太多读得太少()。即便是始自《哲学论稿》的思想转向之后,海德格尔思想中那种危险的英雄主义和对集权主义魅力领袖的向往也依然难以抹消,但在他的“本真历史性”概念中可以瞥见一条与本雅明相联结、救赎历史的通道。还是得多读书。
哲学 导论 海德格尔
宗教生活现象学 豆瓣
Phanomenologie des religiosen lebens
作者: [德] 马丁·海德格尔 译者: 欧东明 / 张振华 商务印书馆 2018 - 5
《宗教生活的现象学》(海德格尔《全集》第60卷)是理解海德格尔早年思想的起源以及海氏早期和晚期思想基础的重要文献,它包含了海德格尔从1918年至1921年的三篇讲座稿:《宗教现象学导论》、《奥古斯丁与新柏拉图主义》和《中世纪神秘主义的哲学基础》,但其中第三篇只是一个粗略的提纲。在上世纪以来的海德格尔研究中,曾经长期存在一个关键的缺失环节:从1916年到1927年的十年之间,海德格尔未发表过一部著作。而这段时间正是他由新思想的创始到一部宏大而艰深的原创巨著(《存在与时间》)“突兀而出”的间隔时期。长期以来,这一情况给人们原本地理解《存在与时间》和海德格尔的后期思想造成了很大困难。因此,众多的海德格尔研究者都曾渴望见到他自1916至1926年间的著述的问世。从1979年《全集》第20卷面世开始,直到1995年海德格尔《全集》第60卷出版,可以说这一期待逐步地得到了实现。因而,国际、国内“海学界”近些年才能以对青年海德格尔思想投入充分而有效的关注。而在这些著述中,又以《全集》第60卷《宗教生活的现象学》最为重要。
在世 豆瓣
Being-in-the-World: A Commentary on Heidegger’s Being and Time, Division I
作者: [美] 休伯特·L.德雷福斯 译者: 朱松峰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8 - 8
休伯特·L.德雷福斯著的《在世(评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第1篇)(精)》是对于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部分的经典解读,作者用大量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解释这个二十世纪*重要的哲学文本,试图把海德格尔哲学观念与分析哲学(语言哲学心灵哲学认知科学)中耳熟能详的关于存在和心灵的观念联系起来,从而被誉为一部首次让英语世界读懂海德格尔的著作。本书是社会科学方法论问题上的实践转向的奠基之作。实践转向的要义在于把维特根斯坦和海德格尔哲学融合在一起,用前者解释后者,从而让二十世纪*重要的两个哲学家为这个转向“背书”。
存在论 豆瓣
Ontologie. Hermeneutik der Faktizität
作者: [德国] 马丁·海德格尔 译者: 何卫平 人民出版社 2009 - 6
《存在论:实际性的解释学(夏季学期讲座)》主要讲述了:20世纪末,随着海德格尔早期著作的陆续编辑出版,引起了西方学术界对海德格尔早期思想研究的热情和兴趣,不少有分量的成果相继发表出来,推动了国际海学整体水平的提高。在海德格尔早期思想中,《存在论——实际性的解释学》具有重要的地位。它是海德格尔1923年夏季学期讲座,属于其弗莱堡早期的思想,后收入作者德文版《海德格尔全集》第63卷,1988年出版,1999年出了英文单行本。海德格尔讲授这门课时,时年34岁。
本讲座有两个突出的现象学的解构的例子:一个是从一开始,海德格尔就对“本体论”(存在论)这个概念做了某种“拆解”的工作:既没有完全抛弃它,又通过回到存在的源始经验将它同西方传统形而上学意义上的本体论区分开来了,这里面包括对存在本身意义的恢复,尽管这个阶段是以作为在者的此在的存在意义为中心。另一个是在讲实际性的“此在”这个概念时,海德格尔用了两节(第4节和第5节)对在西方古希腊和基督教传统观念融合的基础上所形成的有关人的“僵硬”观念进行了解构,因为不拆解这种观念,我们便无法真正“看”到“此在”本身的意义。
海德格尔、艺术与政治 豆瓣
作者: [法] 菲利普·拉古-拉巴特 译者: 刘汉全 漓江出版社 2014 - 1
本书是拉巴特关于海德格尔纳粹问题研究的代表作。海德格尔加入纳粹的行为,对西方二战后一代知识分子而言是难以释怀的重大事件和焦点话题。拉巴特的批评建立在对海德格尔整体思想的深入理解之上,将思想的尊重与无情的剖析相结合,融入拉巴特在浪漫主义、艺术、模访论、哲学史和德国历史等领域的丰硕研究成果,揭示了海德格尔的“错误行径”与其思想的内在关联,以及海德格尔哲学与纳粹主义的复杂关系。是一部既富于批评激情、又不乏严谨思辨的简洁坚实之作。
 编辑推荐
拉巴特1987年携此作参加博士论文答辩时已年近五十,此时他已著译等身,而参加论文答辩的是德里达、利奥塔、格拉内尔、乔治•斯坦纳这样级别的人物。对此,我们一方面感慨他的博士头衔的惊人含金量,另一方面也确证了此书是久经岁月沉思辩驳的成熟之作,是作者重大思想成果的一次结晶。
如何受益于海德格尔思想又不至于被其吞噬?拉巴特以此书作出了典范,并彰显了法国思想家在形而上学之外的广阔人文领域的敏锐触觉与批判天赋。
2014年7月29日 已读
确实是难以释怀。阿多诺说“海德格尔的哲学每一个字都浸透着纳粹思想”,所以战后那么多人都要走向生命政治?
2014年7月29日 评论 哲人的悲哀 -           短评的字数限制啊。。 海德格尔曾加入纳粹,尽管只有十个月,仍然令人难以释怀。阿伦特原谅了他,而阿多诺说“海德格尔的哲学每一个字都浸透着纳粹思想”,拉古-拉巴特认为这是不公平的论断。海德格尔意图复兴西方文化、努力追问德国责任,这和柏拉图企图以“哲人王”建立完美国家,却走向专制是一脉相承的悲剧。雅典和耶路撒冷,欧洲文明的两大源头本质上是有对立之处的,但海德格尔并非反犹主义者。而要恢复雅典的传统(尽管它也是民主的发源地),要从技艺(在此指代科学)的统治之下回到自然中完整的人(存在者)去,海德格尔看到的是借助艺术,借助语言,实质上也就是借助神话思维的道路,难怪阿多诺要猛烈批判“神话思维”。但海德格尔看到了,语言对主体的结构,使得技术与人无关,使得人走向无家可归的恐怖,奥斯维辛里是以现代技术消灭人,而非生产人。西方的历史,是悲剧的历史,西方是属于俄狄浦斯的。要摆脱技术理性的统治,要借助诗性智慧来打断历史,重新建构,在这一点上马克思主义和纳粹主义是一致的,而海德格尔的本体论和存在论危险地与之十分接近。康德用审美来调和道德和理性的冲突,而海德格尔,据拉古-拉巴特认为,高估了国家社会主义,犯下了可悲的错误。所以说民族主义真是太可怕了嘛,现代战争自有民族主义而始。anyway,张一兵老师说海德格尔是个懂得妥协以求生存的人,新发现的秘密手稿也许能揭示更多,拉古-拉巴特也许又要说,把海德格尔当作这样的两面派是不公平的。最近的兴趣全在纳粹历史和生命政治上,老师却不许我做,也许是看到了,不论是极权主义的政治,还是西方的民主政治,都无法解救人陷于虚无的恐怖吧。
哲学 法国 海德格尔
存在与时间 豆瓣 Goodreads
Sein und Zeit
9.4 (5 个评分) 作者: [德国] 马丁·海德格尔 译者: 陈嘉映 / 王庆节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2 - 6
《存在与时间》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代表著作,1926年写就,翌年出版。它也是本世纪最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不仅影响了此后多种重要哲学流派和重要哲学家,而且在文学批评、社会学、神学、心理学、政治学、法学等多种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现象学之基本问题 豆瓣
Die Grundprobleme der Phanomenologie
作者: [德国] 马丁·海德格尔 译者: 丁耘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8 - 1
本书是德国著名思想家马丁·海德格尔1927年在马堡大学开讲座课时的讲义。全书详细研究了《存在与时间》第一部第三篇的中心问题、通过提出作为一切存在领悟之境域的“时间”,来回答引导着此在分析论的、对存在一般之意义的基础存在论式的追问、使读者真正了解到现象学之基本问题的实事内涵与内在体系。
林中路 豆瓣
10.0 (7 个评分) 作者: [德国] 马丁·海德格尔 译者: 孙周兴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4 - 7
《林中路》为20世纪德国著名思想家海德格尔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已被视为现代西方思想的一部经典作品,是进入海德格尔思想的必读之作。本书汇集了作者30、40年代创作的六篇重要文章,几乎包含海德格尔后期思想的所有方面。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海德格尔围绕“存在之真理”问题对艺术和诗的本质的沉思,以及海德格尔独特的“存在历史”观,也即对西方形而上学以及西方文明史的总体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