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
众病之王 豆瓣
The Emperor of All Maladies: A Biography of Cancer
9.0 (103 个评分) 作者: [美] 悉达多·穆克吉 译者: 李虎 中信出版社 2013 - 2
《众病之王:癌症传》是一部饱含人文主义色彩的社科文化著作。作者悉达多•穆克吉历时六年,凭借翔实的历史资料、专业文献、媒体报道、患者专访等众多信息,向读者阐述了癌症的起源与发展,人类对抗癌症、预防癌症的斗争史。作者借由医学、文化、社会、政治等视角透露出一种社会化关怀;生动、文学性的写作手法展现出鲜活的人物和历史事件,让读者为之动容。
2014年5月4日 已读
真是读过最好的科普书了,学校图书馆有真是太好了…不过就算是文傻也看得出后面翻译有问题啊…
医学 癌症 社会学 科普
忧郁的热带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Tristes Tropiques
9.2 (58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 译者: 王志明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5 - 6 其它标题: 忧郁的热带
作者在青壮年时期,曾亲访亚马逊河流域与巴西高地森林。在丛林深处找到还原于最基本形态的人类社会。
《忧郁的热带》即记载了他在卡都卫欧、波洛洛、南比克瓦拉等几个最原始部落里情趣盎然,寓意深远的思考历程与生活体验。本书最早出版于1955年,是一部对促进人类自我了解具有罕见贡献 的人类学、文学、人类思想杰作。
2014年4月22日 已读
开篇斯特劳斯对自己悲惨境遇的吐槽让我乐得不行,后来是为他冷静视角下的人类的悲剧而难过,最后是被人类学家的谦卑而感动。我知道我的感受还很肤浅,但这是我今年读过最值得推荐的书了。
人类学 列维·斯特劳斯 哲学 文化 社会
性契约 豆瓣
作者: 卡罗尔・帕特曼 译者: 李朝晖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 - 5
《性契约》是一个关于自由的故事,而性契约则是一个关于隶属的故事。性契约是契约论中一个被压抑了的层面,是对原始契约理论选择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社会契约以性契约为前提,而政治权力的真正起源是性权或者婚姻权。
2014年4月3日 已读
暂时没读出新东西,可能是年代的原因。巴特勒和哈特曼的观点学过。弗洛伊德杀父、波伏娃、恩格斯的影响较明显。注意区分父权制与男权制(patriachy的译法要注意),区分性契约、婚姻契约、奴隶契约、雇工契约几组概念。
心理学 性学 政治、伦理 社会学
马克思的历史、社会和国家学说 豆瓣
Die Marxsche Geschichts,Gesellschafts Und Staatstheorie
作者: (德)亨利希·库诺 译者: 袁志英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 - 4
亨利希·库诺是德国社会民主党的理论家,《马克思的历史、社社和国家学说》是他的一部主要的理论著作,是他对马克思学说的解读。他说早在马克思恩格斯在世之时就有人试图篡改、歪曲马克思的学说,法国幻想马克思主义者曾使马克思说出“我不是马克思主义者”的话来。再者库诺认为马克思的社会哲学抑或社会学的观点没有系统的表述,大多散见于各种著作、论文和报刊文章中。所以他说:“本书的任务便是:从马克思的著作中把各种各样的社会学论述剥离出来,按照其逻辑联系加以整理,并且追溯其确切的基本思想,然后用它们来系统地表述马克思的历史、社会和国家学说。”
2013年11月28日 已读
还是读社会学亲切TOT。前面基本是教科书式的梳理,康德的永久和平论今日欧盟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不是么。到黑格尔的部分一下子精彩起来了,马克思与黑格尔的关系比我想的要密切。按作者的说法马克思和恩格斯这对社会学的民科基友还是有可取之处的(历史唯物主义?)。关于家庭的部分值得做女权的同学一看。康德道德律的弱点在于一没看到道德形式的变化二没把人当做社会动物。歪曲马克思学说的人犯的都是马克思极力反对的:没有坚持辩证法(马克思的辩证法与黑格尔的可说是相反的)。马克思对于道德起源的探讨会导致,不道德?马克思的学说政治意味太强,被政治利用也是难免的。关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问题我还是没弄明白,以上。
政治哲学 社会学 马克思
韦伯作品集Ⅻ: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豆瓣
Die protestantische Ethik und der Geist des Kapitalismus
9.3 (11 个评分) 作者: [德国] 马克斯·韦伯 译者: 康乐/简惠美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 7
《韦伯作品集》总序 余英时
序言 苏国勋
说明 康乐
前言
第一部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文献
第一卷 问题
第一章 宗教信仰与社会阶层
第二章 资本主义的精神
第三章 路德的职业观:研究的课题
第二卷 禁欲新教的职业伦理
第一章 人世禁欲的宗教基础
第二章 禁欲与资本主义精神
第二部 新教教派与资本主义精神
附录
译名对照表
索引
2013年9月11日 已读
终!于!看!完了!韦伯老师,注释要不要这么长啊?基本上是伴着教堂诗班的赞美歌声和牧师讲道看的,真是微妙。。我妈说我们家是卫理公会的〜很多原来一知半解的理念都被颠覆了,我本来觉得教派不重要基督的普世的爱才重要现在一看教派不同大家根本没法做朋友嘛,以及对于人与上帝的直接交流、天定命运、以俗世努力增添神的荣光、禁欲与进取并不矛盾等等教义更坚定了,我对教义的理解是正确的,嗯。and从语言学来研究社会学应该很有趣吧只可惜语言学太枯燥了。。
2013 历史 哲学 基友的赠礼 宗教
枪炮、病菌与钢铁 豆瓣 Goodreads
Guns, Germs and Steel: The Fates of Human Societies
8.5 (265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贾雷德·戴蒙德 译者: 谢延光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2006 - 4
为什么是欧亚大陆人征服、赶走或大批杀死印第安人、澳大利亚人和非洲人,而不是相反?为什么么小麦和玉米、牛和猪以及现代世界的其他一些“不了起的”作物和牲畜出现在这些特定地区,而不是其他地区?在这部开创性的著作中,演化生物学家贾雷德.戴蒙德揭示了事实上有助于形成历史最广泛模式的环境因素,从而以震撼人心的力量摧毁了以种族主义为基础的人类史理论,因其突出价值和重要性,本书荣获1998年美国普利策奖和英国科普书奖,并为《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作品。
本书是理解人类社会发展史方面的一个重大进展,它记录了现代世界及其诸多不平等所以形成的原因,也是一部真正关于全世界各民族的历史,是对人类生活的完整一贯的叙述,娓娓道来,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2013年8月18日 已读
知识体系太繁杂不要自以为看懂了啊。。。和他人讨论永远是我理解一本书的最佳方法〜
人类学 历史 社会学
革命(全四册) 豆瓣
作者: 杨奎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 7
《杨奎松著作集:革命》囊括顶尖的中国现当代史研究学者杨奎松教授研究中国现代革命的四本经典著作,精装套封配以珍贵插图。作者精心校订文字,并撰写长篇新序。
在这套集子中辑录的四种专著,围绕的都是一个核心问题,即二十世纪前半期发生的中国革命。《“中间地带”的革命》和《毛泽东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着重讨论的是中共革命的国际背景,尤其是受到俄国革命,亦即受到强邻苏联等外部因素的影响问题。前者侧重于宏观线索的梳理与解读,后者侧重于说明毛泽东个人在其中的经历与作用。《国民党的“联共”与“反共”》和《西安事变新探》,着重讨论的是中国近代两大革命党,即国民党与共产党在大陆近三十年分分合合及胜负较量的问题。前者侧重于国民党与共产党关系总体变化的解读,后者侧重于国共关系史中影响重大的事件说明。
政治秩序的起源 豆瓣 Goodreads
The Origins of Political Order
7.8 (11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弗朗西斯·福山 译者: 毛俊杰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 10
成功的现代自由民主制,将强大的国家、法治和负责制政府三种机制结合在稳定的平衡中。那么,这三种机构最初来自何方?是什么力量驱使它们诞生?又在何等条件下得到发展?建立的顺序如何?彼此间有何关系?
当代最重要的政治思想家之一弗朗西斯•福山,为我们提供了一幅今日政治机构是如何从历史中发展出来的全面画卷。《政治秩序的起源》(第一卷),把对政治秩序的探讨向前延伸到人类的灵长目祖先,然后依次讲述人类部落社会的出现,第一个现代国家在中国的生长,法治在印度和中东的开始,一直到法国大革命前夕问责制政府在欧洲的发展。《政治秩序的起源》是一次严密的尝试,力图通过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形成对人类历史的概览,建立一个理解政治制度演化的宏大框架。
本书第二卷将延伸到当代,敬请期待。
第二性Ⅰ 豆瓣
Deuxieme sexe. Ⅰ, Les faits et les mythes
9.1 (117 个评分) 作者: [法] 西蒙娜·德·波伏娃 译者: 郑克鲁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 - 9
《第二性I》副标题为“事实与神话”,作者从生物学、精神分析学和历史唯物主义关于女性的观点出发,剖析女人变成“他者”的原因;随后,通过对人类历史的梳理,深刻地揭示了从原始社会到现今女性的命运;最后,本书以蒙泰朗、劳伦斯、克洛岱尔、布勒东和司汤达五位著名作家为例,对男性制造的“女性神话”进行分析,探讨男人眼中的女性形象及其体现的思想。
2013年2月26日 已读
信息量好大,不懂存在主义的我读加缪和波伏娃都感到痛苦。。。
2013年2月26日 评论 寻找女性的自我 - 私有制的出现使男性需要确认他的继承人的血统,女性的贞洁成为财产安全的必要因素,女性不再属于她母亲的部落,而随着婚姻成为男性的附属品。 对于男性来说,他们害怕着作为他者的女性,他们渴望通过占有来征服,却又否认女性与他们属于同类,女性是仁慈的自然和天主的智慧与男人之间的中介,女性的地位由“地狱之门”转为“天堂之门”。 灰姑娘的故事中她的幸福仰赖于白马王子而非自身的努力,这是对女性作为人的本质的否定。女性在被解放的同时又由顺服的圣母回归到吃人的血盆大口。自由之后,除了自由地创造外,她没有别的命运。(265) 男人趋于目的,他属于超越性。女人沉湎于自己的情感,她整个是内在的。男人想要给予,而女人却想夺取。 只有女性,作为他者,才能成为男性的缪斯欣赏艺术,她并不创造艺术,但她不属于他的同类,因而她的评判作为男性的尺度而又价值。通过女性及其维护的家庭,男人在与外界一天的交流后在家庭中找到慰藉而完成自我。 两性中的任何一方,在一开始都没有任何特权。我们不应指望通过他者来补足自身。 他者即是恶,但对善必不可少,反过来又回到善。  
哲学 基友的赠礼 女性研究 法国 波伏娃
罪责 豆瓣
Schuld
8.2 (10 个评分) 作者: [德国] 费迪南德·冯·席拉赫 译者: 吴掏飞 南海出版公司 2013 - 1
《明镜周刊》畅销书榜No.1
他们都犯下了重罪,但都被无罪释放。
天地不仁!
德国最著名刑事律师亲身亲身经历的最经典案例
真实的生活比虚构的故事更残酷
---------------------
我们理应聊聊胜诉的快感。但我们只是坐在掉色的木板凳上,一言不发。
女子砸死熟睡的丈夫,被判无罪;九个男人轮奸一名少女,没有一个背负刑责;女学生作伪证使一名男子入狱,几年后为他翻案;情侣淹死猥亵男,未受任何刑事处分,最终选择了自杀……
刑罚有期限,正义未必能伸张,唯独罪责没有止境。
2013年1月16日 已读
卓越满99就送啦~看得我心情沉重我要去买萌绘本治愈。人们是否有权依据社会契约剥夺他人的生命,实行集体谋杀?
小说 德国 法律 社会学
弯曲的脊梁 豆瓣
Bending Spines: The Propagandas of Nazi Germany and the German Democratic Republic
8.4 (16 个评分) 作者: (美)兰德尔·彼特沃克 译者: 张洪 上海三联书店 2012 - 6
为什么极权主义的宣传,比如在纳粹德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在开始时卓有成效,却最终失败?外界观察家在解释这段时期的宣传时常常犯两个致命的错误。首先,他们假设因为有警察国家的支持,宣传机器得以广泛有效地工作,人们对希特勒和昂纳克欢呼雀跃,因为他们担心不这样做的后果。其次,他们认为,宣传确实成功说服了大多数的公民,纽伦堡集会反映了大多数德国人的想法,大多数东德人相信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二战盟国于是担心,铲除纳粹主义将是非常艰巨的任务。西方知名的学者们或政治家们,没有预计到东德会崩溃得如此迅速。
有效的宣传取决于一系列有说服力的方法,从最温和的建议到公开的暴力,二十世纪的独裁者对此都深有体会。从许多方面来看,现代极权主义运动在本质上是宗教性质的世界观。纳粹主义和马克思列宁主义提供对文化,道德,科学,历史和娱乐的方方面面的解释;他们也提供人们接受现状的原因。
本书考察了纳粹德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使用的所有说服技巧,并试图指出这两个系统最终失败的原因。
社会契约论 豆瓣
Du Contrat Social
8.9 (83 个评分) 作者: 卢梭 译者: 何兆武 商务印书馆 2003 - 2
《社会契约论》是一部政治哲学著作。它探讨的是政治权利的原理,它的主旨是为人民民主主权的建立奠定理论基础。它的问世,是时代的需要,是人类社会向前进步的产物;它正确回答了历史进程提出的问题:法国命运的航船驶向何方。人类是幸运的,人民是伟大的,在历史发展的紧要关头,总有人指引前进的道路,人民总能及时做出正确的抉择。“在18世纪的法国政治思想领域里,存在着三种改革国家政治制度的学说:孟德斯鸠主张立宪君主制,伏尔泰主张开明的君主制,而卢梭主张民主共和制。
2013年1月9日 已读
政府的权力合法性来自"公意"的承认,卢梭谈论的主要是如何让国君(政府)、执行者(立法机构)和人民(公意)良好运行而不至出现暴君,但他也承认自己的理论只适用于小国寡民。如何制约政府?公意中即便有人反对但还是有可能被立为法律,因立法讨论的不是要不要这个公意而是公意的正确性,个人与多数意见的不一致可被裁定为个人意见的错误。(智商太低语无伦次以后要好好做笔记
卢梭 政治学 法国 电子书 社会学
异类 豆瓣 Goodreads
Outliers: The Story of Success
7.3 (43 个评分) 作者: [加拿大] 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 译者: 季丽娜 中信出版社 2009 - 6
在《异类》一书中,作家格拉德威尔对社会中那些成功人士进行的分析,让读者看到了一连串颇感意外的统计结果:
英超联赛大部分球员都在9月至11月出生;
比尔·盖茨和史蒂夫·乔布斯都出生在1955年;
纽约很多著名律师事务所的开创者竟然都是犹太人后裔,并且他们的祖辈大多是在纽约的服装行业谋生。
为什么对那些成功人士进行的统计结果会这样一致“意外”?这是因为:
英超球员注册时间是9月。在同龄的球员中,9月份出生的人实际上比8月份出生的人几乎大了一岁,一岁的差距对他们的职业生涯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
1955年前后正是计算机革命的时期,如果你出生太早,就无法拥有个人电脑,如果出生太晚,计算机革命的好机会又被别人占去了;
犹太人律师事务所的成长,是因为他们正赶上企业重组的法律诉讼出现革新的时候,而他们移民到美国的祖辈们的经历又让他们出色地掌握了抓住机遇的能力。
因此,那些奇才异类,他们之所以神奇,得感谢机遇的眷顾。不过,除了机遇之外,他们的成功还需要上辈人的文化熏陶:中国人的数学之所以比西方人的数学成绩优秀,得意于中国人根植水稻的勤劳精神和汉字读音的简洁明了。韩国人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较高的飞机失事率,也是因为韩国上下级之间过于严格的等级制度造成的,韩国较为严格的等级制度使得机长的助手发现险情时,无法第一时间向上级明确地汇报。
如果不听听性格比较张扬的格拉德威尔怎么说,绝对不会想到我们对成功的理解还那么原始。正如格拉德威尔在另外一个例子所说的,如果没有机遇和环境的熏陶,即便是世界上智商达到195的人(爱因斯坦的智商是150)也只能做一份年收入6000美元的保安工作。
因此,从《异类》一书中,你能体会到机遇对成功是如此的重要。格拉德威尔为读者指出了成功之路的方向,但怎样把握这份机遇,每个人都需要仔细思考,毕竟,不同人拥有不同的机遇。
被劫持的私生活 豆瓣
7.5 (31 个评分) 作者: 肉唐僧 山西人民出版社 2008 - 9
性、婚姻(家庭)、爱情,作为人类最重要的私生活领域,它们与国家、部落、社会以及财产、道德、教会、巫术等是如何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的;人类历史上的聪明者们以道德和法律的手段,如何规定着各个时期人们对性、婚姻和爱情的态度;女人们在想什么、男人们要什么,在性道德日益宽松、人类流动性增加、离婚率越来越高的今天,什么样的两性关系设计才能更好地符合人类的期待?
本书以生动、简洁而机智的文字,运用生物学、人类学、历史学、社会学等等方面的知识,对人类历史以来的两性生活作了很好的梳理、勾勒。
菊与刀 豆瓣
The Chrysanthemum and the Sword
7.9 (243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鲁思·本尼迪克特 译者: 吕万和 / 熊达云 商务印书馆 1990 - 6
“菊”本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士道文化的象征。美国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用《菊与刀》来揭示日本人的矛盾性格亦即日本文化的双重性(如爱美而黩武、尚礼而好斗、喜新而顽固、服从而不驯等)……
甲骨文 豆瓣 Eggplant.place 谷歌图书 Goodreads
9.3 (115 个评分) 作者: Peter Hessler 八旗文化 2011 - 6
詩人、甲骨文和青銅器研究者、自殺於文革期間的陳夢家,其故事塵封已久,猶如等待破解的密碼。紐約客記者、著名美國作家何偉深入中國,補綴、還原了他被古文字、青銅器、政治和謠言糾纏的一生,並藉此再現了和文字有關的隱秘歷史、大千世界,讀起來令人匪夷所思,感慨萬千。何偉不僅「考古」挖掘出一段段和甲骨文、古中國有關的歷史、故事和人,他還通過若干次遊走中國的旅程,出入於古代和現代,講述了若干相互交織、充滿了隱喻的故事,並尋找到彼此的內在聯繫,繪製出一幅幅奇異的當代甲骨拼圖。在《尋路中國》一書中,何偉好像是當代馬可波羅,開著吉普車深入中國,在《甲骨文》裡,他則似乎扮演一個西方占卜師,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本書就是何偉自己製作的占卜當代中國的甲骨。
2012年9月12日 已读
让人想了很多。。做题和对于未来的麻木让我很久没有这样思考了。每次看何伟的书都有收获,强力推荐。
Peter_Hessler 中国 何伟 社会 社会学
天真的人类学家 豆瓣 Goodreads
The Innocent Anthropologist
8.8 (204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奈吉尔·巴利 译者: 何颖怡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 7
本书诚实但又不失风趣地记录了作为人类学家的作者在非洲喀麦隆多瓦悠人村落两次进行田野工作的经历,将人类学家如何克服乏味、灾难、生病与敌意的真实田野生活拍案叫绝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不同于一般的人类学研究报告,这是一部令人捧腹不止的人类学笔记,透过幽默的笔调,读者看到了人类学者如何与研究对象进行互动,在互动中如何调整他的学术成见,以及田野工作上的琐事如何影响后来研究结果、研究的盲点与反思。因此不管是严肃的读者、无聊地只想打发时间或者是向往非洲原始部落的异国情调而蠢蠢欲动的旅人,巴利这本书绝对是一个有趣的选择。
寻路中国 豆瓣 豆瓣
Country Driving: A Journey Through China from Farm to Factory
9.2 (361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彼得·海斯勒 译者: 李雪顺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 - 1
我叫彼得·海斯勒,是《纽约客》驻北京记者。这本书讲述了我驾车漫游中国大陆的经历。
2001年夏天,我考取了中国驾照,在此后的七年中,我驾车漫游于中国的乡村与城市。这七年也正是中国汽车业的高速发展期,单在北京一地,每天申领驾照的新人就有一千多,其中有好几年,乘用车销售额的年增长率超过了百分之五十。仅仅两年多的时间,中国政府在乡村所铺设的公路里程数,就超过了此前半个世纪的总量。
《寻路中国》一书有几条不同的线索。它首先叙述了我由东海之滨沿着长城一路向西,横跨中国北方的万里行程;另一条线索集中讲述了一个因中国汽车业的高速发展而发生巨变的乡村,在这里,我特写了一个农民家庭由农而商的变化经历;最后,则是中国东南部一个工业小镇的城市生活场景。书中所描述的这种由农而工而商、乡村变身城市的发展,正是1978年改革以来中国所发生的最重要的变化。
《寻路中国》是我的中国纪实三部曲之尾曲。它探讨经济,追踪发展的源头,探究个人对变革的应对。如前两本书那样,它研究中国的核心议题,但并不通过解读著名的政治或文化人物来实现这个目的,也不做宏观的大而无当的分析。它相信通过叙述普通中国人的经历来展现中国变革的实质。我经常在一地连续呆上数月、甚至数年,跟踪变化。我不会仅仅听主人公自己讲述,我会睁大眼睛,看着他们的故事在我面前一点点展开。
这三本书横跨了我的中国十年,从1996至2007。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处于世纪之交的十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关键的时期之一。正是在这十年中,中国经济实现了腾飞,中国对外部世界的影响力开始增大。更重要的是,这是邓小平去世后的第一个十年。在这十年中,中国历史的面貌开始变化,大规模的政治事件与强力领袖开始从中退却。相反,中国巨变的推动者变成了普通人——走向城市的农民、边学边干的企业家,他们的能量与决心是过去这十年中的决定因素。从《江城》到《甲骨文》再到《寻路中国》,我所讲述的都是他们的故事。
乡土中国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From the Soil: The Foundations of Chinese Society
9.3 (75 个评分) 作者: 费孝通 人民出版社 2008 - 10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一生行行重行行,实地调查和考察总结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各种模式,写下了诸多不朽篇章。《乡土中国》的写作经过,在后记里已经交代清楚。这里收集的是我在40年代后期,根据作者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乡村社会学”一课的内容,应当时《世纪评论》之约,而写成分期连载的14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