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
克拉克森的农场 第一季 (2021) 豆瓣 TMDB Bangumi
Clarkson's Farm Season 1 所属 : 克拉克森的农场
9.4 (542 个评分) 导演: Gavin Whitehead 演员: 杰里米·克拉克森 / Kaleb Cooper
着眼于杰瑞米·克拉克森在农村经营农场的糟糕尝试。
2023年1月27日 看过
每一次他说“I have a genius idea”我都要无声尖叫“nononononono you better not”……辛苦劳作一整年,净收入144英镑,务农真的太难了!!!感恩每一个给我食物的人!!!但看这个英国老头儿倒霉—克服困难—再次倒大霉—非常努力克服困难的确带给了我很多欢乐,何况还有美丽的田园风光和小动物(以及狡猾缺德不听话还赚不到钱但美味的羊羊)。我要看第二季!
务农 纪录片
采访布鲁诺·拉图 第一季 (2022) 豆瓣
Entretien avec Bruno Latour Season 1
导演: Camille De Chenay / Nicolas Truong 演员: Bruno Latour
2022年10月18日 看过
重要的只有一个问题:什么是真实?科学的确定性从何而来?随后而来的问题是,谁有权界定真实?真实怎样被制造,又怎样被诠释?当我意识到“我”不是唯一有权界定真实的宇宙中心,我将意识到他人、它物与我是同样的存在,你我同为涵括万物又无比脆弱的存在链条上的小小一环——我与他人之间的相互吞噬才能停止。英译字幕在此用的是devour,大口吞噬,不留残渣,这是怪物与怪物之间为生存竞争的可怖景象。采访者追问他究竟算是社会学家还是哲学家,他说,我更倾向于做一名哲学家,"it is so beautiful, philosohhy."
哲学 拉图尔 法国 科学哲学 纪录片
赫尔曼·黑塞的漫长夏日 (1997) 豆瓣
Hermann Hesse's Long Summer
9.4 (23 个评分) 导演: Werner Weick 演员: Carlo Altomar / Bruno Hesse
其它标题: Hermann Hesse's Long Summer / Hermann Hesse, ein langer Sommer
This film follows the life story of Herman Hesse, winner of the Nobel Prize for literature in 1946. Hesse was born in Germany on July 2, 1877, and made a vow at the age of 13 that he would be "a poet or nothing". He lived in his adopted land of Switzerland from 1912, until his death in 1962. This deeply philosophic writer was a pacifist, and a student of Jungian psychology, Nietzsche, Dostoyevsky, Spengler, and the Buddhist belief system. His writings, such as "Siddhartha", "Steppenwolf", and "Demian", reflect those influences. These themes made Hesse enormously popular with the counter-culture in America in the late 1950"s and 60's. The film gives insight into events which shaped the character and works of this great author. ~ Rose of Sharon Winter, Rovi
2022年10月5日 看过
"We should not seek but find, not judge but comprehend, absorb and elaborate what we have taken in", 悉达多、荒原狼,黑塞如自己笔下的先知般行走世间救济众人,同时也为愚蠢、吵闹、庸俗的大众厌倦至极。他拒绝“精神导师”的头衔,因为" you will never encounter the teacher or will spare you the effort of seeking". 喧闹的人类不会停止重复历史悲剧,触碰大地也已成了奢求,疲惫的人无处可退,”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英译成了"To be faithful to one's self, and good to others",圣人的要求可不容易啊
传记 德国 心灵自由之道 文学 纪录片
指挥大师阿巴多:倾听寂静 (2003) 豆瓣
Claudio Abbado - Die Stille hören
导演: Paul Smaczny 演员: Claudio Abbado / Kolja Blacher
其它标题: Claudio Abbado - Die Stille hören
祖宾梅塔·巴伦波因·布列兹等大师联合推荐
2004年第22届加拿大蒙特娄影展最佳记录片
亚马逊网站★★★★★推荐
阿巴多被誉为当代最伟大的指挥家之一,他1933年出生于米兰音乐世家、1965年以马勒《复活 》震惊乐坛、接连掌控史卡拉歌剧院音乐总监、维也纳爱乐终身指挥、柏林爱乐音乐总监等全球最 重要乐团的龙头地,然而1999年不幸证实了罹患胃癌而宣布退隐,却又在2003全复出创立琉森节庆 管弦乐团,宣告自己的[复活],阿巴多用音乐展现自己的传奇一生!
不过长久以来,阿巴多对乐迷来说始终是个谜样的大师,因为他内敛而不炫耀、沉静而不多话 ,许多人只能透过阿巴多的音乐诠释来了解他的风格与特质,就像他所说的:[寂静是音乐的延续] 。现在《倾听寂静》这张珍贵纪录片首次揭露了大师许多不为人知的内在世界!
倾听寂静》中我们倾听阿巴多如何诠释自己的传奇故事,带领我们进入他那令人仰望的音乐 世界。《倾听寂静》不只是一张单纯记录阿巴多生涯的纪录片,更是一张让乐迷深刻体验音乐真谤 与大师风范的生命乐章!
2022年4月9日 看过
自由,恣意,优雅,神秘,谦逊,友善又真诚,感性而坚定,这是Abbado的乐团成员和朋友们给他的评价。这是一个不掺杂质的人,他让我第一次深深理解了指挥对于乐团的意义,在那双神明之手下,音符自寂静中诞生,音乐似乎被揉搓出了具体的形态。他说“我最喜欢的观众是演奏结束后保持沉默的,尤其是与死亡相关的作品……寂静是音乐的延伸。”意义在空白处,而在音乐结束后的沉默中,存在在延生。他是伟大的思想家,可他从不卖弄,他所做的只有:沉浸其中,理解他人。影片看得我笑着流泪,谢谢有音乐,谢谢Abbado。
传记 纪录片 阿巴多 音乐
雪地特工队(港) (2017) 豆瓣
导演: 约翰·唐纳
其它标题: Spy in the Snow
Despite sub-zero temperatures, some animals choose snowy conditions to find a mate, make a home and raise a family. In this one-off special, a selection of Spy Creatures, and some ingeniously disguised Spy Cameras, get right to the heart of the action. Packed full of funny and heartwarming moments, Spy in the Snow brings together the magical stories of many of the hardiest creatures on Earth.
2022年2月3日 看过
大卫甜!又是你!间谍专业户!BBC 真的好喜欢阿德利企鹅勇救帝企鹅宝宝转脸就把人家赶下水的名场面啊……一个观察:动物间谍一般都伪装成雌性的模样,而每一次首先冲上来检查外来者的都是族群里雄性头领。
BBC 大卫甜 纪录片
Derrida's Elsewhere (1999) 豆瓣
导演: Safaa Fathy 演员: Jacques Derrida
其它标题: D'ailleurs, Derrida
An exploration of the man and his ideas, DERRIDA'S ELSEWHERE investigates the parallels between the personal life and the life work of arguably the most important philosopher of the 20th Century, Jacques Derrida. We follow Derrida around his home, office, in the classroom and on his travels as he speaks of the suffering, the challenges and the questions that have conditioned his thought since his childhood in Algeria. The film is woven around readings from Derrida's book Circumfession, evoking a number of seemingly disparate themes including hospitality, religion, sexuality and the place of the subject in philosophy. Derrida shows us the common thread he perceives running though them: responsibility. Incorporating related imagery, DERRIDA'S ELSEWHERE uses footage of the places Derrida knew in his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 in Algeria, photos of his life there, super-8 footage from the 1960's and 70's... Written by leila-59
2021年12月16日 看过
也曾想过他的思想与个人经历的关系。对自我同一性的无法确定,对划定界限的抗拒,终其一生对友爱政治学的倡导……“我是后殖民的产物”。“你为什么写作?”“写作只能发生在抵抗发生之处。”“在我留下踪迹处,我抹去了读者的独异性。在写作中,我要不断地乞求谅解:看呐,我在敞开我自己!”“纯粹的善意属于非政治范畴,但我并不是在要求废除法与政治,我们需要的是调整现有的法与政治。”“我的自我同一性在与他者的诸多声音的交错中确立起来,在对他者之声的压抑中留下痕迹。”“人类存在的悲剧性在于,只有在生命终结的那刻,在死亡的那一刻,我才能判断自己度过了怎样的一生:而我将要告诉妈妈,我度过了再快乐不过的一生。”不断撤退又不肯彻底拆除界标,难怪齐泽克说他保守,可这又是怎样真诚而乐观的人所度过的一生啊……
Derrida 一发入浑 哲学 思想 法国
【阿巴多琉森音乐节】马勒 第九交响曲 (2010) 豆瓣
Claudio Abbado dirigiert das Lucerne Festival Orchestra
演员: Claudio Abbado / Natalia Gutman
其它标题: Claudio Abbado dirigiert das Lucerne Festival Orchestra
这是历史上最伟大的马勒现场之一。马勒的《第九交响曲》,D大调,作于1909-1910年,由布鲁诺·瓦尔特于1912年6月26日在维也纳指挥首演。在此曲之前的《大地之歌》,原应称为《第九交响曲》,因考虑到与第九有关连的作曲家的命运,才舍第九不用。作此曲时,马勒好像已安然超越了死亡,在第一乐章发展部也曾记有“呵,我消逝了的青春,我消费了的爱”,第三乐章开头记有“给在阿波罗的我的弟兄”,第四乐章结尾有“像死那样结束”。
第四乐章最后五分钟,马勒注释此结尾应“像死那样结束”,音乐在阿巴多的指挥下在最后如烟般缓缓消散。结束后观众席不约而同地(和乐团一起)陷入长达两分钟的寂静,然后掌声才逐渐响起。这是最感人至深的古典音乐现场演绎和观众反应之一。
弗洛伊德 (1962) 豆瓣
Freud
导演: 约翰·休斯顿 演员: 蒙哥马利·克利夫特 / 苏珊娜·约克
其它标题: Freud / Freud: The Secret Passion
最近,在萨特的遗稿中发现了一部电影剧本手稿,这便是一九五八年由好莱坞的约翰·哈斯顿导演,蒙哥马利·克利夫特领衔主演,萨特编剧的二流电影《弗洛伊德》。值得庆幸的是,这部手稿没有因为电影的不成功而被萨特毁掉。现在人们可以通过这部电影剧本进一步了解萨特对弗洛伊德的具体看法如何,特别是因为这部电影在上映时应萨特的要求没有打出他的编剧的名字,很多人还不知道是出自他老先生的手笔。
萨特为什么不想让人知道是他写的呢?原来是这样的:一九五八年约翰·哈斯顿来找萨特,请他写一部《弗洛伊德》的电影脚本。萨特答应了,先写了一份长达九十五页打印好的提要出来。哈斯顿看了以后认为满意,请他继续写拍摄脚本。可是这个脚本太长,如果要照这个本子拍戏,恐怕要拍上七个小时的电影,一般没有受过严格的智力训练的观众,可就受不了了。第一稿没有通过,哈斯顿请他删改。可改出来的本子依然冗长。哈斯顿要他再改,萨特坚决不答应。最后,要开拍了,萨特无奈只好又改,只是要求在上映时不要打出他的名字。
这不禁令人奇怪,为什么哈斯顿一开始要找萨特写弗洛伊德呢?他知道,萨特本人对于弗氏及其学说是出名的冷淡,并且根本不承认弗氏的无意识说,至少他认为这个提法不确。他曾提出过自己的一套所谓存在主义精神分析,用以补充和改造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不错,萨特也曾写过几部剧本,这些剧本也搬上了银幕。但是,他写的剧本,一旦拍成电影就很可能是一大篇哲学演讲式的说教,使一般观众难以接受。然而,哈斯顿却偏要去找他,而他居然答应了。
尽管萨特不喜欢弗洛伊德,但是,平心而论,这个电影剧本虽然没有吹捧弗氏,倒也不见得有十分的敌意。对两场主要的戏,萨特都花了笔墨和功夫。第一场戏讲的是弗洛伊德在他一生事业的前十年摸索精神分析的目的和治疗方法。这十年,弗氏制定了,或者说发现了自己的明确目标是要尽力摆脱他人的影响。萨特描述了正在探索前进道路的弗洛伊德是如何竭力摆脱西奥多·梅勒特、约瑟夫·布鲁诺和讨厌的威廉·弗里斯这些人对他的包围和粗暴干扰。尤其对弗里斯这个人,萨特把他说成是一个魔鬼,而众所周知,这些人都是弗洛伊德的朋友、同事,特别是弗里斯,更是他的亲密朋友。在第二场里,主要表现了一大群患歇斯底里症的女病人,她们接受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治疗,有的获得了痊愈。最后,弗洛伊德还是弗洛伊德,一个步入中年,深感孤独的人,一个没有神,没有父亲的存在主义英雄。总的来说,萨特笔下的弗洛伊德,不仅是一个具有同情心和科学头脑的医生,而且是一个因为不肯承认有弑父心理而深感苦恼的人。同时,弗氏对奥地利的反犹思潮也显得忧心忡忡。在另一方面,弗氏被描绘成一个非常严厉的人,萨特说他有时有点象斯大林。在诊所里,他随时准备为采取最残忍的治疗方法进行辩护,而用最后的成功来证明其善意的初衷。他对那些维也纳的中产阶级死硬派进行报复,揭他们的丑,这一点似乎也表明了萨特本人对法国资产阶,级的仇恨心理。
上述这些,当然在拍电影时都被删掉了,所以这个剧本就更值得一读。目前这个剧本已被译成英文,其中收入了萨特写的第一稿全文和第二稿的部分场景。全剧分三幕,每组镜头都无一例外地表现出弗洛伊德这位精神分析大师的自我创造,无疑,这也是萨特的存在主义对精神分析的改造。对于弗氏的精神分析疗法无论是喜欢还是嘲笑,从来还没有人象萨特这样把它写成一部具有丰富内涵的剧本。
2021年11月13日 看过
近来看过最好的传记电影,仔细一看剧本居然是萨特写的🤯……从来不喜欢萨特,可萨特也从来不喜欢弗洛伊德,他居然不吹也不黑老老实实地写好了这个故事。“即便是依恋,也不过是症状的一种”。“我们必须舍弃所有的父亲。独立的时候到了。”“认识你自己!如此才能战胜我们长久以来的敌人——人类的自负!”人类的确是太自负了,“人,万灵的灵长,宇宙的精华!”我们可以运用理性去认识自己,为自然立法,为理性自身立法,可是我们却不知道,理性从来就不是人类精神的真正主宰。潜意识与力比多,恐惧与战栗、激情与情感、对庸常的烦和对死的怕,随便哲学家们怎么说,总之,不能用研究自然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人。弗洛伊德的确把人类从梦中唤醒了,我们再也无法回到全然信任理性、期待理性可以带领我们直线前行的童年时期了。
1962 JohnHuston 传记 弗洛伊德 纪录片
伊曼努尔·康德最后的日子 (1996) 豆瓣
Les derniers jours d'Emmanuel Kant
导演: Philippe Collin 演员: David Warrilow(Immanuel Kant) / Roland Amstutz(Lampe)
其它标题: Les derniers jours d'Emmanuel Kant / The last days of Immanuel Kant
本片改编自德昆西写于1850年代的散文(《康德晚年及其他散文》),展现了康德去世前最后几年的生活。电影聚焦于这位伟大的哲学家那怪异的、强迫性的生活习惯,较少涉及他的哲学思想。全片最戏剧性的情节是,服侍了康德三十年的仆人突然决定离开。
2021年11月12日 看过
法国人拍的康德传记片,超古怪……可能因为他本来就是个古怪的老头,日复一日重复的routine,准确到被村人用来对表的作息,对流言和生命中的变动的绝不容忍。人到了生命的尽头,衰老,虚弱,“然而我还没有完成我的理论体系”。“人为自然立法”“自由就是理性为自己立法”,然而理性并不完全可靠,再有智慧的人也只能为自己的理性立法。康德的理性无法让我们摆脱生命绝境中的痛苦,但我们依然需要康德,我们不能忘掉康德。
1990s Kant 人物 传记 哲学
巴丢 (2018) 豆瓣
Badiou
导演: Gorav Kalyan / Rohan Kalyan
其它标题: Badiou
Alain Badiou, born in 1937 in Morocco, demonstrated his exceptional skills in many fields of science, but became famous as a philosopher. The directorial duo the Kaylan brothers made their first feature film about Badiou, in which the philosopher himself talks about his work and personal life and presents his thoughts.
2021年11月9日 看过
作为非粉丝却看完了一部粉丝向电影。“哲学家就是走出洞穴看到了太阳的人,而我们必须回到洞穴,必须引领人民走出去,我们必须要相信走出去的可能性。我们必须回去,这是哲学家的义务。”“我们需要真理。世界充满差异,而我们需要一个真理来理解彼此,承认‘多’”——在我看来这太自相矛盾了,巴丢的反形而上学果然并不彻底,他甚至还是个柏拉图主义者,把“太阳的理念”看得比“太阳”更高,这实在是很危险。但是,“在诸多的世界之中,现在唯一通行的共同价值观是金钱,而人类的本质不应该用金钱来估量,我们必须找到其它真理,而且我们必须相信能找到真理的可能性。”什么是事件?遭遇哲学就是事件,而它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在每一个人身上发生,事件就是通向承认“多”的世界的希望,我们怎么能抗拒得了希望呢?
传记 哲学 巴迪欧 法语 纪录片
人性的,太人性的 (1999) 豆瓣
Human, All Too Human
导演: Simon Chu, et al
《人性的,太人性的》是 BBC 在 1999 年拍摄的三集纪录片。分别记录了尼采、海德格尔、萨特三位哲学大师的生涯。片名取自尼采 1878 年的同名书籍。
2021年10月23日 看过
看了海德格尔那集。尼采这样的思想家被纳粹曲解、庸俗化似乎无可避免,但为什么海德格尔这样的伟大心灵却会主动投身向纳粹党的“新千年运动”?显而易见,他历来反对英美所代表的计算理性、科学主义,认为消费主义阻碍人向着自己的本真而在。仔细阅读他的哲学,在他描述“本真存在”、“周围世界”、“时间就是从过去回到未来而来”时,并没有给“他人的存在”留下过位置!我们不能替代他人去死——此在的本真存在也不在于与他人的交往中。他的哲学正如列维纳斯所说,“处处充斥着存在的暴政”,“我”如何与他人共在,至少在战争结束以前,他从未试图过给出答案。柏拉图去往叙拉古却差点被卖做奴隶,哲学家总以为自己的理念能够成为现实——甚至,理念就是现实。“真实”到底是什么?我无法回答,但我必须记住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友爱比公正更重要。”
BBC纪录片 人性 哲学 文艺 纪录片
驳斥所有对电影《景观社会》的判断,无论褒贬 (1975) 豆瓣 TMDB
Réfutation de tous les jugements, tant élogieux qu'hostiles, qui ont été jusqu'ici portés sur le film 'La société du spectacle'
6.7 (6 个评分) 导演: 居伊·德波 演员: 居伊·德波
其它标题: Réfutation de tous les jugements, tant élogieux qu'hostiles, qui ont été jusqu'ici portés sur le film 'La société du spectacle' / Refutation of All Judgments
2021年10月14日 看过
用电影写论文,学到了。总之就是“批评我的都没看懂我要说啥,我要说的也不是区区一部电影说得完的”。还是在回应五月风暴和阿尔及利亚独立战争的问题,当时的法国人困惑的大概是“和解”与“原谅”。还是看书吧我……
Guy_Debord 法国 法国电影 法國 短片
景观社会 (1974) 豆瓣 TMDB
La Société du spectacle
8.2 (26 个评分) 导演: 居伊·德波 演员: 居伊·德波
其它标题: La Société du spectacle / The Society of the Spectacle
作者:明瀚


一:生平与实践

Guy-Ernest Debord,理论家、电影导演和社会运动者,生於1930年11月28日,卒於1994年11月30日(自杀身亡),是国际情境主义Situationist International (简称SI)的创始人和理论贡献者。他曾是Lettrist International和Socialisme ou Barbarie的一员(此二团体皆是发起於二战後法国的左翼社群,前者是脱离Lettrist的极端分支,後者则源自於扥洛斯基主义-第四国际),此外,1953年德博也参与了这群Lettrist International者所标志了巴黎的精神地形学地图,藉由自由联想式的行走步调漫游於巴黎城中,这些活动之後被收录在Naked Lips一书之中。

1967年《景观社会》一书的出版造成了许多知识人和学生的,1968年学运中在巴黎街道上的墙上不时有著从这本书中徵引的话语。他该书的理论是试图去解释日常生活中公私领域在於欧洲的资本主义现代化所导致的精神衰弱的问题,而他假设「景观」就是罪魁祸首,而他对於景观的批判基本上是承袭於马克思、马库塞、卢卡奇对商品的批判。1972年因为他涉及Gerard Lebovici(他的好友兼他的出版者)的暗杀命案而遭致名声诋毁,因此他的著述和多部重要的电影也因此无法在他有生之年出版发行,他五部电影也是於这两年才陆续在法国本土重新由私人释出、出版,2005年11月15日也才真正完整发行。(台湾目前买不到,要订)

二:情境国际Situationist International 介绍

「情境国际」对社会的批判和主张对当下生活采取的行动和作为是当时知识青年主要思想的来源之一,除了奇德博之外,还有Asger Jorn以及另外一位撰写《日常生活的革命》(The Revolution of Everyday Life) 的哈伍尔˙范内哲姆(Raoul Vaneigem)也是大将之一。「情境国际」1959年正式从Lettrist(单字主义:一支後结构主义的作家和诗人派别,主张用低限和抽象形式的方式作出艺术表达,源自达达Dada,主要想区辨当时布尔乔亚的品味)分裂出去,「情境国际」同时也是68五月学运的主要催化者。

「情境国际」(1957-1972)相信思考当下性的时刻能有作出改变的高度潜力,并且从中藉由有效的权力关系去转化社会,而自我的解放也来自於此;而这个对社会结构的转化也就是去改变我们对世界的知觉方式。「情境国际」试图去创造一连串源自於超现实主义和达达主义的策略,例如世俗启迪、衍生(encounters:行动的流窜和无以名状的偶遇)、创旧手法(Dtournement:运用已存在的形式、概念,将之加以改造後对原先的意义和作用产生反噬和颠覆力,并以此传达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讯息 ),在当时,他们与「眼镜蛇」(CoBra)这个艺术团体(北美馆有展过)交往也十分密切。

之後,研究显示(参考【今艺术】156期)从英国的庞克运动也可以看出「情境国际」的些许传统,当情境主义见用於80、90年代的政治领域时,许多以Psychogeography(暂译「精神地形学」,该词首用於【情境国际】1958年第一期的刊物中)一词为名的派系则纷纷出现於世界各地。

三. 德博拍过哪几部电影:

Howls for Sade (1952) :从原声带译文揣想,第一到三音轨不同的voice在说著不同的话,但是没有一个提到萨德(But no one talks about Sade in this film)。这部片似乎是运用意识流的手法,每个段落看似互不相关,但又有其特殊观关联的方式,路如不同音轨的间续叙事,以及一个大叙事/後设叙事的旁白。

On the Passage of a Few Persons Through a Rather Brief Unity of Time (1959):
从原声带译文揣想,应近似於1953年德博参与了那群Lettrist International者藉由自由联想式的行走步调漫游於巴黎城中去标志了巴黎的精神地形学地图,这个传统的延伸可以在高达早期新浪潮电影或是瑟铎(De)的“Walking in the City“文章中可见一般。

Critique of Separation (1961)
片中就是一个短发女性和男性友人不断地在巴黎街头行走、或坐下喝咖啡,就像是《爱在黎明破晓前》上集的维也纳或下集的巴黎那样相知相随,见片段:@

The Society of the Spectacle (1973)
这部片利用大量的电影片段拼装而成,其中插入一些颇具意象的片段或是街头暴动的纪录片,德博以覆颂他於1967年写成的《景观社会》段落的方式进行影片的画外音叙事,在有限的下集阅听中,德博用了不少关於战争或革命的电影来说明革命的时间观,从布尔乔亚革命到後续的无产阶级革命,透过陆续放映《埃及战役》、《波坦金战舰》、史达林政权阅兵、1968年学运纪录片等片,来达成他的影像实践。其中有许多问题性留待之後课堂举证与讨论。

Refutation of All the Judgments, Pro or Con, Thus Far Rendered on the Film The Society of the Spectacle (1975)
In girum imus nocte et consumimur igni (1978)
在有限的影片阅听中,这部短片似乎是以360度摇镜的方式将巴黎某处的广场周边景观全数摄尽,而片末重新回到摄影机一开始拍摄之处,这看似无意义的拍摄其实可能是有对话性和政治性的,例如对蒙太奇的省用、以及俗常市民生活的捕捉,或是对城市景观化的批判(这似乎有些薄弱)。见片段:@

四:《景观社会》的阅听札记

与本堂课讨论读本同名的《景观社会》那部电影主要在演什么,很可惜我无法获得上集,所以不能窥知全貌,但是我可以针对下集作出解释、批判和一些根据该片内容具高度关联也具联想性的切题方向:

札记1:女子听到曲调的多愁善感而後又豁然惊醒,是否意味者班雅明强调超现实主义化「入梦」之後必须「出梦」的实践重要性。麻醉的问题一向是神游者的问题。而资本主义的新纪元是一种内在去历史的历史观,正如流行会不断循环,历史在其中自己取消了,而这便是德博所说的历史的瘫痪,时间的错误意识。(但是德博在电影後半段又说,不能只一昧地否命资产阶级历史,无产革命有更无限和完整的任务要实现。)

札记2:在《埃及战争》(War in the Land of Egypt)的选映片段中,德博讨论到权力如何规避其自身获取的方式,正如编年史也没有记载任何权力更迭的事件细致是如何发生的,总用一种模糊化的技术让权力或神话永远置於高位。德博说:「这是一个沉默的表演,统治者走出门外,对群众招招手,不发一语,不加解释自身统治阶级的合法性和让何往後的政治主张」

札记3:布尔乔亚和农耕者(平均地权者)曾经同心合力过,但後来布尔乔亚取得统治地位後则幸存者(Survivals)逐一灭绝,布尔乔亚的历史变成了统治阶级的历史,个体在其中仍然牺牲,而商品经济成为宿命,以物之拥有这件事来评断一切也是宿命。(History was, but is no more, new immobility in history,资本主义让time unify。)

札记4:所谓资本主义让time unify,同一的不可逆转的时间是世界市场的时间,同时也是全球的一般化时间,而这便是世界景观的必然结果(景观是资本高度积累的必然结果)。

札记5:而劳动阶级也不外於此同一化的时间,所以第二次革命即无产阶级革命,阶级斗争的新纪元兴起也来自布尔乔亚的发展,{电影中有氢弹大爆炸的画面}则,历史又动了,无产阶级点出了一种为著新的历史生活的可能之点
札记6:在现代景观中,工人也可以被再现为阶级自身的对立物。要如何能抿除景观,则必须够过思维对景观的穿越,意识则於此成形。

札记7:不能只一昧地否命资产阶级历史,无产革命有更无限和完整的任务要实现。正如同意识形态不能将部份目标伪装成整体目标,无产阶级革命也不臣服於意识形态之下,基於这样的实践氛围,劳工应该是更多变的、自发的并且范围更大的(故不被特定化利用)。

札记8:革命和理论的关系德博身为国际情境的理论创建者也有讨论,他说,是有理论需求这件事,但是他们并不被理论地塑造,他举例:苏维埃政府并不是一个理论的发现。

问题1:德博挑选几段当成旁白来念,与影片有一种对应、无关也有扞格,到底他的叙述策略为何?这些电影的选用有什么样的策略性、批判性(或教条意味),会不会他所正面支持扬言的革命在他的影像化时间中也变成了一种景观,如果这是一个社会资本宏大实现後的景象背後,又是一种完美的决裂?他有没有注意到这样的一个盲点,阶级斗争完全无法影像化、也无法理论化。

问题2:如果这部影片是基於史达林集权主义的思考,是否便是呈现了那一代知识人对左翼热情的逐渐淡却,虽然在片尾看似庆功般赞许(可以讨论本片中那神来多笔的配乐)者68学运的活跃和罢工(推翻布尔乔亚社会)的全面胜利,但是不免嗅到镇暴烟硝味後的那一股沧凉且永不止歇的官僚臭气。

五: 相关电影作品网站、68电影与书籍
˙德博电影作品文字载录:

˙德博影像全集网站:

˙德博影像全集法国fnac贩售网:

˙文章:“Henri Lefebvre on the Situationist International”


˙路况,<五月之砖---68学运影想录>,《五月之砖》2005.1唐山出版社
˙贝托鲁奇,The Dreamers《巴黎初体验》,金马影展片名译为《爱做爱作梦》
2021年10月13日 看过
“在景观提供的五光十色的消遣背后,是平庸化的趋势统治着整个现代社会和它的方方面面,即使商品消费的发展在表面上增加了可供选择的角色和物品,统治也还持续着。家庭和宗教保存着关键的阶级力量的继承关系,它们在现代社会中依然持存,而它们所维系的道德压抑自然也就延续着;这种压抑可以很好地与那被赘余地肯定的现世享乐合为一体;因此这个世界被塑造成包含着压抑的虚假享乐。对现存事物沾沾自喜的全盘接纳也可以很好地同纯景观式的反抗合二为一:这解释了一个简单的事实,即当充裕的经济发现它能把生产扩展到甚至未经处理的原材料都能被利用的程度时,‘不满’也成了商品。”
1970s GuyDebord Guy_Debord 境遇主义 居伊·德波
Bird of Prey (2018) 豆瓣
8.8 (8 个评分) 导演: Eric Liner
World-renowned wildlife cinematographer, Neil Rettig, embarks on the most challenging assignment of his career: to find and film the rarest eagle on the planet. An expertly woven tale with stunning cinematography, Bird of Prey journeys deep into the vanishing world of the Great Philippine Eagle and reveals an inspiring group of people that are determined to save the world's most critically endangered eagle species from extinction.
2021年8月14日 看过
非常好看,看哭了好几次。越来越讨厌拟人,就因为是“非我族类”就无法共情吗?也讨厌把人类的情感强加到动物身上,人的自我感动多么虚浮。可是看着雏鸟破壳,美丽的大鸟飞起,看着它们栖居的大树被伐倒,我还是忍不住感觉与这“异类”产生了情感上的联结。
Documentary 纪录片
我的章鱼老师 (2020) TMDB Eggplant.place 豆瓣
My Octopus Teacher
8.7 (489 个评分) 导演: 皮帕·埃尔利希 / 詹姆斯·里德 演员: 克雷格·福斯特 / Tom Foster
其它标题: Il mio amico in fondo al mare / My Octopus Teacher
在花了数年时间拍摄地球上一些最危险的动物后,克雷格·福斯特疲惫不堪、情绪低落,并且家庭关系也陷入混乱之中。他决定暂停自己的事业,并回到家乡南非开普敦,重返海岸附近的海藻林,这里的神奇水下世界是他的原点。近十年来,克雷格每天都要在冰冷的海水中潜水,在地球上捕食者最密集的地方之一脱掉 潜水服和潜水装备。他遇到并追踪的普通章鱼最初是他的研究对象,然后成为了他的老师,向他展示了人类从未见过的东西。《我的章鱼老师》拍摄用时超过 8 年,拍摄了 3000 个小时,记录了独特的友谊和互动以及前所未见的动物智慧。
2021年8月1日 看过
“我的创作始于抑郁中的自救”,多么眼熟的开头……投入了太多私人感情,太多人类的自我感动,可是当这样一只聪明的动物试探你、触碰你、接纳你的时候,你怎么能忍得住不与它共情呢。Live fast, die young. 向章鱼学着点吧,人类。
2020 Documentary Nature 动物 南非
大卫·鲍伊:真实现场 (2004) 豆瓣
David Bowie: A Reality Tour
8.6 (7 个评分) 导演: Marcus Viner 演员: 大卫·鲍伊 / Gail Ann Dorsey
其它标题: David Bowie: A Reality Tour
57歲的David Bowie熱情、風度一點兒也不減當年,骨子里透露的全是老男人的成熟。畫質粗糲,黑白與彩色畫面的剪輯極為出色。
2021年1月1日 看过
我最喜欢的一场,反反复复听了太多遍,终于看了现场录像,实在是!太酷了!!!看着宝爷在舞台上的笑脸我也好开心哦!Gail Ann lovely Dorsey也好酷!
David-Bowie DavidBowie David_Bowie Live 摇滚
大法官金斯伯格 (2018) 豆瓣 TMDB
RBG
9.2 (724 个评分) 导演: 朱莉·科昂 / 贝齐·韦斯特 演员: 鲁斯·巴德·金斯伯格 / 比尔·克林顿
其它标题: RBG / 鲁斯·巴德·金斯伯格
I ask no favors for my sex… All I ask of our brethren is that they will take their feet from off our necks.
—Sarah Moore Grimké, activist for women’s suffrage, 1837
As the United States Supreme Court leans increasingly to the right, Justice Ruth Bader Ginsburg’s vigorous dissenting opinions and ferocious 20-push-up workouts have earned this tiny, soft-spoken, intellectual giant the status of rock star and the title “Notorious RBG.” What many don’t know is Ginsburg’s strategic, trailblazing role in defining gender-discrimination law. Intent on systematically releasing women from second-class status, she argued six pivotal gender-bias cases in the 1970s before an all-male Supreme Court blind to sexism.
Now 84, and still inspired by the lawyers who defended free speech during the Red Scare, Ginsburg refuses to relinquish her passionate duty, steadily fighting for equal rights for all citizens under the law. Through intimate interviews and unprecedented access to Ginsburg’s life outside the court, RBG tells the electric story of Ginsburg’s consuming love affairs with both the Constitution and her beloved husband Marty—and of a life’s work that led her to become an icon of justice in the highest court in the land.
2020年9月21日 看过
浮光掠影地介绍了她的一生,不过对第一次听说她的人来说已足够,我还是推荐想了解她和她背后代表的一切的朋友读《九人》(就算夹带私货也仍足够好)!Be a lady, and be independent. Adore the one you love and fight for things you believe.
2018 传记 女性 女权 政治
特里·普拉切特:选择死亡 (2011) 豆瓣 TMDB
Terry Pratchett:Choosing to Die
9.1 (33 个评分) 导演: Charlie Russell 演员: 特里·普拉切特 / Peter Smedley
其它标题: Terry Pratchett:Choosing to Die
英国著名作家Terry Pratchett患上了阿兹海默症,逐渐丧失写作能力的人生对他来说毫无生存价值,于是他开始思考自愿选择结束生命的可能性,走访了曾经选择过或正在决定安乐死的几个对象并拍下了这部纪录片。片中你将亲眼目睹死亡。
2020年9月17日 看过
含泪看完。是什么让你决定停止这一切?在哪一刻,你会想,“是时候了,该离开了”?我们有自由意志,不断做出选择,这其中也包括选择去死的权利吗?海德格尔说向死而生,死逼迫着我们正视生,在良心的呼召中选择在世存在的方式。而现在的欧洲哲学家们却说,能够选择生存的方式还不够,能选择死亡的时间和方式,才能真正地让你了解生命,了解自己作为人类的本质。Terry 讲述故事为生,在纪录片的开头,他说,“当我无法继续写作的时候,我知道是时候了”。疾病会夺走我们体面活着的权利。在影片的末尾,在他要目睹另一位阿兹海默症患者接受安乐死的时候,他意识到,自己必须要在还不需要安乐死的时候就做出决定,即使此时还能够体会活着的美好。Terry 最后没有选择安乐死,他想要“死在阳光下”。他于 2015 年 3 月 12 日去世。
2011 BBC Documentary TerryPratchett 死亡
卧底海豚帮 (2014) 豆瓣
Dolphins - Spy in the Pod
9.0 (10 个评分) 导演: 约翰·唐纳 演员: 大卫·田纳特
From spy dolphin to spy tuna and turtle, for the first time an underwater menagerie of spy creatures infiltrate the secret world of dolphins. Swimming alongside some of the most captivating and clever animals on the planet, these new spies are always on the move – catching the waves with surfing bottlenose dolphins and speeding with a megapod of spinner dolphins.
From the team at John Downer Productions that brought you the unforgettable Penguins – Spy In The Huddle, this is one of the nation’s favourite animals seen as never before.
John Downer says: “Unlike Penguin-cams, this time our spy creatures had to keep pace with fast-moving dolphins, often out in the deep ocean. The dolphins were very curious about their new neighbours and allowed them into their lives.”
A new two-part series, narrated by David Tennant, the series producer is John Downer and the producer is Rob Pilley.
2020年9月6日 看过
DTT 解说得好投入、好开心啊哈哈哈,他的声音加上(处理过的)海豚的高频超声波太催眠了,这两天我睡得前所未有得好(也有可能是因为镜头太晃)。知道海豚其实是海中流氓之后我再也无法对着海豚喊“可爱!”了,它们会强奸企鹅、海龟和鳗鱼(偶尔还会尝试人类)。1.绝大多数海豚都是双性恋,单身的雄海豚加入新族群都要经历入会(搞基)仪式。2.海豚的异性伴侣不是固定的,但同性伴侣是终生的(可以,这很古希腊)。3.海豚会在好兄弟求爱的时候帮它赶走其它雄性。4.海豚会用河豚当球踢+聚众嗑药,闲出屁的青少年真是无恶不作。5.海豚会用排泄物表示友好(吔屎啦你)!6.成年海豚智力水平相当于五岁的人类儿童。7.智商这么高、社交性这么强的生物,不应该成为人类的盘中餐,也不应该被圈养,它们属于大海。
2014 BBC BBC纪录片 DavidTennant Documentary
曼联重生 (2011) 豆瓣 Eggplant.place TMDB
United
8.2 (40 个评分) 导演: 詹姆斯·斯特朗 演员: 大卫·田纳特 / 杰克·奥康奈尔
其它标题: United / 曼彻斯特联盟
1956年,19岁的Bobby Charlton(杰克·奥康奈尔 Jack O'Connell 饰)在助理教练Jimmy Murphy(大卫·田纳特 David Tennant 饰)的帮助下第一次获得在曼联一线队的出场机会。当时的曼联队在主教练Matt Busby(多格雷·斯科特 Dougray Scott 饰)管理下,人才济济,拥有众多天才球员,被称为“巴斯比的孩子”。其中就有Mark Jones,,Duncan Edwards(山姆·克拉弗林 Sam Claflin 饰)和Eddie Colman等希望之星。曼联在欧洲冠军联赛客场对阵德国的拜仁慕尼黑,随后就要赶回英国参加联赛。在Busby的一再要求下,英国足总始终不同意推迟曼联的联赛,导致曼联刚在德国踢完球就得搭乘飞机返回英国。德国的暴风雪让飞机一再延迟起飞,在飞机作了最后一次尝试之后,不幸发生了.....这就是“慕尼黑空难”,许多天才球员因此丧生,Bobby Charlton要怎样和主教练Busby带领曼联重生?
本片为BBC的电视电影。
2020年9月3日 看过
纯球盲为了看DT穿运动服看的,结果看得好感动T-T……后半段没留多少时间讲创造奇迹的故事,但煽情手法依旧高级,更高级的是居然都是真事,太厉害了……我要是球迷也会被折服……
2011 DavidTennant UK bbc 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