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
MUCHA慕夏 豆瓣
MUCHA
作者: HIGHTONE 香港高色調出版有限公司 2020 - 3
本書探索了新藝術運動中裝飾招貼畫海報大師、跨界設計師鼻祖、人像攝影師阿爾豐斯·慕夏的一生。內文由四個章節組成——還原了一個多重身份的慕夏。从他的青年學畫時期、巴黎鼎盛時期、美國紐約時期到晚年布拉格時期,結合年代紀事與章節前言,詳細介紹了慕夏的藝術軌跡,完整描繪了慕夏的一生。從解讀慕夏各個時期的作品中,給讀者呈現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捷克國寶級藝術家的精彩藝術生涯。
2020年4月19日 已读
相当于又看一遍大展,油画部分糊了,庆幸自己看过原作也更想看看他设计的教堂彩窗。从新艺术运动的商业画大师到民族史诗大型画(并且被嫌弃),穆夏的一生始终热爱美与温柔的事物,热爱养育他的土地、人民和文化,从未放弃追求民族自由。百合花和荆棘适合他的柔美少女也适合他热爱的斯拉夫民族。这样一个人却在79岁高龄时亲眼看着纳粹入侵自己的祖国,在狱中被审讯折磨之后在惊惧中死去……理性、智慧与爱给我们希望,美令我们快乐,但黑暗,黑暗总是躲不开的。
新艺术运动 穆夏 美术 艺术收藏 设计
设计中的设计 | 全本 豆瓣
DESIGNING DESIGN
8.8 (45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原研哉 译者: 纪江红 / 朱锷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 9
本书是对原研哉的设计理念以及作品的沿承、发展的归总。作为日本中生代设计师的中坚,原研哉的设计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现当代日本设计的精髓。他以一双无视外部世界飞速发展变化的眼睛面对“日常生活”,以谦虚但同时尖锐的目光寻找设计被需要的所在,并将自己精确地安置在他的意图能够被赋予生命的地方。当我们的日常生活正在越来越陷入自身窠臼之时,他敏锐地感知到了设计的征候和迹象,并且自觉自主地挑战其中的未知领域。他的设计作品显现出来不落陈规的清新,在这样的态度下,他拓展了设计的视野和范畴,在他所经历之处,崭新的地平线不断被发现和拓展。
作者亲自重新精心汇编多篇内容,大幅延伸、修订、扩增更丰富的图文,以最权威的面貌结集成册。
大陆简体版独家收录:北京前门再造计划视觉系统提案
新增内容:RE-DESIGN[建筑师的通心粉展]、HAPTIC——五感的觉醒、SENSEWARE[长崎县美术馆视觉识别系统、斯沃琪集团尼古拉斯·G.哈耶克中心的标识系统]、白、无印良品[历年视觉推广方案]、从亚洲的顶端看世界[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标识设计竞赛]、EXFORMATION[四万十川、度假地]、设计到底是什么?[人类史起源的考察]……
工艺之道 豆瓣
7.3 (6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柳宗悦 译者: 徐艺乙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 1
《工艺之道》阐述了何为工艺之美、何为正宗的工艺、工艺如何被人们误解以及工艺的未来发展,是柳宗悦先生最早的关于工艺性质的论文集。
日本至今保留着鲜明的 民族传统与手工技艺,柳宗悦先生功不可没。他提出“民艺”的概念,努力改变人们崇尚美术而轻视工艺的倾向,认为工艺蕴藏在民众之间,民众的无心之美、自然的加护是美之源泉,而非个人艺术家的天才创造,工艺之美必须与用相结合,必须具有服务意识。柳宗悦先生的阐述在几十年后的今天读起来,仍然不失其价值。透过他的视角,我们得以重新审视自己的日常生活。
工艺文化 豆瓣
作者: [日本] 柳宗悦 译者: 徐艺乙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 1
《工艺文化》一书为柳宗悦先生的代表作之一。上篇“造型艺术”探索工艺在多种艺术中的位置,试图说明在造型的领域中,美术与工艺的关系。中篇“各种工艺”讲述各种工艺品的分类,目的在于说明各种工艺的特殊性质与它们之间的界限。下篇“美与工艺”探讨在实现最美的境界方面,可供工艺驰骋的场所是何其大,以及工艺性为什么是美的重要因素等问题。
日本手工艺 豆瓣
7.6 (5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柳宗悦 译者: 张鲁 译 / 徐艺乙 校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 1
本书是1940年前后日本手工艺状况的一份详尽记录。这份记录,是柳宗悦先生踏遍日本的全境,根据亲眼所见写成的。因此读来仿佛身临其境,跟他做了一次日本民艺之旅。手工艺的素朴真诚之美,洋溢在旅途中的每一步。日本今之为设计大国,缘自过去之为手工艺之国,其精神一脉相传。本书对于国内民艺界、设计界人士,尤具参考价值。
手与机器的根本区别在于,手总是与心相连,而机器则是无心的。所以手工艺作业中会发生奇迹,因为那不是单纯的手在劳动,背后有心的控制,使手制造物品,给予劳动的快乐,使人遵守道德,这才是赋予物品美之性质的因素。所以,手工艺作业也可以说成是心之作业。有比手更神秘的机器存在吗?为什么手的工作对于一个国家来说非常之重要,大家都有必要思索。
民艺四十年 豆瓣
作者: [日本] 柳宗悦 译者: 徐艺乙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 1
《民艺四十年》一书是柳宗悦先生四十年民艺之路的沧海拾珍。他最早提出“民艺”概念,创办杂志,著书立说,普及推广“民艺”的理念;并身体 力行,收集整理民间器具,将自己毕生收集贡献于社会和民众。四十余年中,柳宗悦先生及其同仁走过了一个无比漫长而艰辛的历程。没有这些渗透在字里行间一点一滴对于民艺的尊重与珍惜,日本人今日的审美意识或许会有很大不同。
本书收录了17篇文章,内容涉及朝鲜光化门、日本大津绘、工艺社团和日本民艺馆的建立、“喜左卫门井户”茶碗、著名茶人千利休等,是对那个时代的民艺发展别开生面的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