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哲学
善的脆弱性(修订版)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The Fragility of Goodness:Luck and Ethics in Greek Tragedy and Philosophy
8.0 (8 个评分) 作者: [美]玛莎·C.纳斯鲍姆 (Martha C. Nussbaum) 译者: 徐向东 / 陆萌 译林出版社 2018 - 9 其它标题: 善的脆弱性:古希腊悲剧与哲学中的运气与伦理
●“京都奖”获得者、“杰斐逊讲座”主讲人玛莎·C.纳斯鲍姆代表作品
●权威学者历时两年全面修订,新增三万字导读,只为精益求精
●知名学者查尔斯·泰勒、刘擎、周濂诚意推荐
善,为什么不能保护我们,免遭恶的侵袭?善的脆弱性到底是一种缺陷,还是一种黄金般的品质?纳斯鲍姆将带领 我们,探究善的真谛,洞察人性本质。
正义之士常常面对如下困境:他们一心追求善和公正,却因为外部因素的干扰,需要在个人的繁盛上做出妥协,甚至彻底否定自我。《善的脆弱性》直面这一道德困境,通过对古希腊文学和哲学文本的探讨,最终拒斥了柏拉图关于善能够保护人类免受恶之侵袭的观念,站在了古希腊悲剧家和亚里士多德一边,认为善的脆弱性正是实现善的关键所在。本书令纳斯鲍姆一举成名,不仅为她在学术界获得无数称誉,也将她的影响力拓展到公共领域。
这是一部内容广博、发人深省的佳作……纳斯鲍姆在下笔之初便打算写一部野心之作,探讨的亦是最为根本且历久弥新的问题……与大多数哲学著作不同,本书有着上佳的阅读体验。它必将在不止一个领域掀起变革之风。
——查尔斯•泰勒(加拿大麦吉尔大学荣誉教授)
兼具敏锐的问题意识、严谨的文本解读、深邃的哲学思考与才华横溢的写作技艺,这种罕见的综合品质是纳斯鲍姆学术风格的最佳体现。问世三十年以来,这部著作在西方思想史、哲学与文学批评等多个领域中获得了卓著的声誉,堪称当代经典。
——刘擎(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哲学教授)
在运气与正义、情感与理性、戏剧与哲学、古代与现代之间,有一条久已废弃的秘密通道,纳斯鲍姆从“善的脆弱性”入手,带领我们拾级而上、拨云见日,不仅走通了这条路,而且给我们重构了一个异常迷人的古希腊伦理世界。
——周濂(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教授)
2022年2月17日 已读
带着误解开始读,并严重低估了阅读难度。在纳斯鲍姆的解读中意外发现一个存在主义的亚里士多德:走出孤独而安全的只有“我”的洞穴面对世界也面对风险,在随时会降临的死亡与悲剧的恐惧与战栗中,承认我们作为人的有限性,承认善的生活需要拼尽全力也需要运气才能实现,接受人作为动物与神中间的存在而活,接受去爱就意味着将自我交托给他人——这意味着巨大的风险。纳斯鲍姆并不歌颂风险与悲剧,她只是说,坏运气无可避免地会对品格造成损害,要求个体天生具备与之相抗的“善”未免太不公平(殴打康德一百遍),我们更需要的是一个公正的共同体,这是人之为“政治的动物”的真正含义——友爱就是共同享有我们的存在,在与他人的联结中,我们才能学会作为人而活。对共同体始终抱有疑虑的我第一次感到被治愈……请注目真实的生活,请学着像孩童般去爱。
伦理学 哲学 玛莎·纳斯鲍姆 道德 道德哲学
道德运气 豆瓣
Moral Luck
作者: [英]伯纳德·威廉斯 译者: 徐向东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7 - 6
本书是伯纳德·威廉斯的代表作,收录了他1973-1980年间所写的重要哲学论文。
在书中,威廉斯对那种以功利主义和康德伦理学为核心的、不偏不倚的道德理论提出了更为具体的批评;同时,他试图利用“内在理由”和“实践必然性”等概念来阐明伦理生活的本质和复杂性。威廉斯对功利主义在道德和哲学上的局限、相对主义、道德冲突和理性选择等问题的论述,充分展示了20世纪下半叶以来西方道德哲学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同时亦对这种发展贡献卓著。
本书拥有广泛的读者群,自1981年以来重版了十数次。
前言
致谢
一、个人、品格与道德
二、道德运气
三、功利主义与道德上的自我沉溺
四、政治与道德品格
五、价值的冲突
六、公正作为一种美德
七、罗尔斯与帕斯卡之赌
八、内在理由与外在理由
九、“应当”与道德义务
十、实践必然性
十一、相对主义中的真理
十二、维特根斯坦与唯心论
十三、他时、他地、他人
附录:伯纳德·威廉斯的哲学著作
爱的多重奏 豆瓣 Goodreads
7.9 (95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阿兰·巴迪欧 译者: 邓刚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 9
《爱的多重奏》是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阿兰•巴迪欧与《世界报》记者尼古拉•特吕翁以 “爱”为主题的公开谈话录。巴迪欧批判西方流行的“爱”的观念,坚持某种理想主义,而这背后映现的也是他所主张的哲学观与关于更美好的理想社会的设想。
2019年4月29日 已读
巴迪欧的爱是一种普世的力量,导向真正的平等和解放,在爱之中人能够相信偶然,在反复磨砺中体验差异,在爱之中,主体尝试着进入他者的存在,并与他人共同生存。对巴迪欧来说,爱是一种真理的建构,这种建构是从deux两出发,从差异性出发,而非同一性。但与列维纳斯不同,巴迪欧坚持与他者的相遇中不存在什么“绝对的他者”,他拒斥宗教对伦理的介入。爱是一个事件,它打断了我们原有的生命,但它并不止于偶然,而需要不断的重复的宣言,从爱的偶然的相遇中,我们建构起一种忠诚,将偶然变为命运。爱的本质,就是忠诚。爱是差异真理的某种冒险,而政治是关于分辨敌人的问题,爱与政治应当明确地区分开。布勒东说爱就是事件洞穿生命的时刻,而巴迪欧说在相遇的奇迹之后还需要爱的不断的劳作。爱-偶然-差异性-事件-忠诚,巴迪欧不愧是兼职剧作家…
哲学 巴迪欧 爱情 道德哲学
道德哲学的问题 豆瓣
作者: [德国] 西奥多·阿多诺 译者: 谢地坤 人民出版社 2007 - 9
本书围绕着对康德道德哲学的评说而展开的,并且由此散发到全部近现代西方道德哲学。本书分析了道德哲学和伦理学这两个概念的区别,并对道德理论与其他社会领域的关系问题加以简单的讨论,分析了当代普世伦理学,提出了把道德伦理范畴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结合起来、永恒性与时代性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