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otou - 标记
Glass, Irony and God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作者: Anne Carson New Directions 1996 - 9
Known as a remarkable classicist, Anne Carson weaves contemporary and ancient poetic strands with stunning style in Glass, Irony and God. This collection includes: "The Glass Essay," a powerful poem about the end of a love affair, told in the context of Carson's reading of the Bronte sisters; "Book of Isaiah," a poem evoking the deeply primitive feel of ancient Judaism; and "The Fall of Rome," about her trip to "find" Rome and her struggle to overcome feelings of a terrible alienation there.
2023年5月28日 已读
Sadly, 以我的理解能力,只喜欢第一篇“The Glass Essay”,其他诸篇不甚明了,有时想,会不会只是作者的文字游戏,并不需要故作高深?最后一篇算是论文。即使只有一篇,也不妨碍我喜欢她。
祥瑞 豆瓣
8.3 (67 个评分) 作者: 张向荣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1 - 8
★上追尧舜,禅让称帝,王莽究竟是民选的圣主,还是篡汉的罪人?
★新锐文史作家、网红书评人张向荣首部历史非虚构作品
★罗新、刘勃、陆大鹏力荐
★搁置定论,厘清王莽真容,揭示两汉皇权真相
丰厚细节,再现政途跌宕,叩问儒家使命得失
~~~~~~~~~~~~~~~~~~~~~~~~~~~~~~~~~~~~~~~~~~~~~~~~~~~~~~~~~~~~~~
★传统史学把新莽贬入闰位,把古典末期的这个重要瞬间涂抹得怪诞荒唐。张向荣以深描细察的写作,让读者看到一个充满活力和可能性的转折时代。
——罗新
★写得真好,第一章汉史简述,综合各种前沿成果,信息量超大。具体讲王莽的部分,已有研究本身较薄弱,可依傍的成果较少,行文从基本史料出发,舒缓而缜密,常识与识见,自在其中。
——刘勃
★张向荣博士的《祥瑞》,不仅仅是王莽的传记,而且把西汉的“建国”“建政”大业以及儒家如何成为帝国意识形态的过程梳理得很清晰,令人豁然开朗。这本书有深厚的学术功底作为支撑,行文深浅适中,结构设计巧妙,幽默风趣,常有发人深思的犀利评论。对王莽、西汉历史和儒家这三个话题感兴趣的读者,都不妨读读这本书。我期待能够读到更多这样面向“受过良好教育、非专家”读者的中国题材历史书。
——陆大鹏
~~~~~~~~~~~~~~~~~~~~~~~~~~~~~~~~~~~~~~~~~~~~~~~~~~~~~~~~~~~~~~
★元始元年(公元前1年)春正月,汉室迎来一件千年未有之祥瑞。来自极远之地的蛮夷“越裳氏”到长安朝贡,献上一只白雉、两只黑雉。白雉出现,意味着天下出现了道德流布四夷的王者。刚即位的汉平帝年仅9岁,越裳氏上一次到中土献雉,还是周成王时期,见的是辅佐幼主的周公。——难道所谓“王者”,是刚刚稳定了西汉政局的大司马王莽?这极有可能是王莽自导自演的一出闹剧,可臣民们怎样看待这位功德超群的外戚权臣与周公相媲美?是诧异、震惊,还是觉得锦上添花?
★中国历史上,西汉与后世定型的“一家一姓”的朝代不一样。它不仅是一个朝代,更是中国儒家文化首次实现立法的新阶段。同时,西汉也是一个迷信天人感应的时代,在不到两百年的历史中,充斥着谶纬之学。从汉武帝时期开始,灾异变化、祥瑞谴告就与现实政治运动紧密相连。
★生于西汉末年的王莽,幼年丧父,并没有得到作为外戚家族成员的优待。他从一介儒生,以其周全的为人处世之道,一跃成为家族寄予厚望的后起之秀。他借助“祥瑞”之说,重返朝堂;又在众人的欢呼声中步步高升,最终合法建立了新朝。那他又是如何在短短的十五年里,就从“天下归心”的“哲人王”成为了一个“天人共弃”的篡汉者?
★面对日益严峻的政治合法性危机,儒家理论的实践者王莽勤劳王事,建辟雍、制礼乐,恢复井田,赢得了同时代其他儒士的认可。那么王莽称帝的真正动力又是什么?王莽到底是邪恶无道的簒夺者,还是复古派的改革家?是儒教立国的决定者,还是演技精湛的政治表演家?
★本书截取汉宣帝到新莽这一历史片段,从“祥瑞”这个视角切入,剖析王莽的个人、家族和政权相关的人物事件,再现了太后王政君、外戚王氏家族、刘姓皇室家族、儒家经师、官僚士大夫等在西汉末年政治舞台的角力,进而重新审视旋涡中心的王莽,以窥他和时代的真貌。
2023年5月19日 已读
《祥瑞》读完了。相关历史知识不够,作者拉着我一会这儿一会那儿,感觉条理不甚分明,我看得有点糊涂了。不是严肃的学术著作,也不是虚构,主观臆测太多,我难免想到这种书如果让高阳来写,会写成什么样?最让影响阅读的是作者文笔太粗俗,很多口语、当代网络用语,我不知道现在出书到底容易还是不容易,说容易吧,似乎很难;说难吧,这种文笔,天涯煮酒上的帖子似的文笔也居然出书了。读完后,我并不觉得王莽是什么哲人王,想按儒家制度建国,我觉得儒家只是他篡权夺国的工具。被这本书的宣传语给害了。本来想给三星,因为文字太差,减一星。
山月记 豆瓣 谷歌图书
山月記
9.1 (24 个评分) 作者: (日) 中岛敦 译者: 代珂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9 - 11
日本文豪中岛敦重塑中国古典,书写东方“变形记”。收录中岛敦长子•中岛桓致中国读者序。随书赠折纸老虎!
————————————————
★日本文豪中岛敦重塑中国古典,书写东方“变形记”。
精选《山月记》《弟子》《李陵》等名篇,故事皆取材自中国古代典籍,重新演绎李征、子路、李陵、苏武、悟净等人物的故事。
★特别收录中岛敦长子•中岛桓致中国读者序。
中岛敦的长子中岛桓先生已年过八旬,此次特别为中国读者写下序文,回忆与父亲相处的日常。
★《山月记》常年入选日本高中语文教材。
日本高中四大必录教材:中岛敦《山月记》、芥川龙之介《罗生门》、夏目漱石《心》、森鸥外《舞姬》。
★执笔书写理想与现实的落差,探求自我存在的意义。
“深怕自己并非明珠而不敢刻苦琢磨,又自信有几分才华,不甘与瓦砾为伍。”
“世人皆为驯兽师,猛兽即各人性情。”
★超人气动画《文豪野犬》主人公原型作家,日本文坛当之无愧的明珠。
★知名译者代珂耗时一年精心编译,译文考究,尽显中岛敦“汉文体”的魅力。
★台湾著名设计师许晋维担任装帧设计,外封采用日本竹尾VENT NOUVEAU特种纸,兼顾色彩呈现与和纸质感,内封使用压凹工艺,尽显古朴大气。
★一切心魔皆是纸老虎。随书赠折纸老虎,直面它!打败它!
————————————————
作为对人性的知性的理解者,中岛敦身上有一种穿越性,这种穿越性可以和夏目漱石以及晚年的幸田露伴媲美。——伊藤整(日本作家)
在现代青年作家中,天资、写作风格甚至文章长度都和芥川龙之介接近的不就是中岛敦吗?一定意义上可以把中岛敦称作现代的小芥川。——中村光夫(日本作家)
中岛敦是日本汉学传统的最后闪光点。——新保祐司(日本文艺评论家)
————————————————
本书精选日本作家中岛敦的《山月记》《弟子》《李陵》等名篇,故事皆取材自中国古代典籍。中岛敦重新演绎李征、子路、李陵、苏武、悟净等人物的故事,以此回应时代,探求自我。
唐代才子李征自恃才高,不甘与贱吏为伍,却不得不为五斗米折腰,终日郁郁寡欢。某日夜半,李征于梦中惊起,狂乱之中化作猛虎冲入山林。
监察御史袁傪奉命出使岭南,途中忽遇猛虎于草木丛中飞跃而出,眼见就要扑至袁傪,又转身退了回去。紧接着草木丛中传来人声:“好险!好险!”
袁傪听那声音似曾相识,大惊之余开口问道:“听你的声音,可是我的好友李征?” 此时,只听传来隐隐啜泣,那人低声应道:“正是在下。如今我已是异类之身,不知故友是否愿与我交谈片刻?”
2023年5月12日 已读 《山月记》的版本太多了,连看三本,以这一本为主,其他两本里只看此版本未收入的与古中国无关的三篇。
个人印象:作者的心理描写最棒,有了这些心理活动,这些历史人物、古代志怪小说中的人物才有了生命力。值得借鉴。可惜就是太过直白,读完后可供品评回味的东西不多。最喜欢的还是前三篇,《山月记》、《弟子》和《李陵》。尤其是《山月记》,完全是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了。
三本书的翻译不相上下,译文读来有些粗糙,其实能常年入选日本高中课本,想来文笔应该很好。但是读来没有很出彩的地方,尤其是那些文白夹杂的话,读起来很难受。
山月记 豆瓣
8.9 (109 个评分) 作者: [日]中岛敦 译者: 韩冰 / 孙志勇 中华书局 2013 - 5
这是日本天才作家中岛敦的第一本中文简体版精选集,收录中岛敦《山月记》《弟子》《李陵》《光•风•梦》等九篇代表作。中岛敦的小说多取材于中国古典故事,独出心裁,文字优美,探究人性的幽暗与自我的存在,充满现代特质,深获读者喜爱。
【本书特色】
1,日本天才作家中岛敦作品中文简体版首次面世,重塑中国古典,让你认识自我,读懂人性的挣扎!
2,《山月记》是日本高中语文教材常选篇目,日文版《李陵•山月记》高踞日本“五大杰出小说”榜首,排名超越芥川龙之介《罗生门》和夏目漱石《哥儿》!
【评论推荐】
中岛敦作为对人性的知性的理解者,在他的身上有一种穿越性,这种穿越性可以和夏目漱石以及晚年的幸田露伴媲美。
——日本作家 伊藤整
中岛敦的中国题材历史小说显示了一种成熟和练达,表现了纯文学所具有的高雅与纯正的艺术品位。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王向远
中岛敦学贯中西,不仅深谙中国古典,还精通西方文学和哲学。他的作品不仅有简洁、高迈的汉文格调,还充满了深刻的哲理,蕴含着他对人的存在及命运的深刻洞见。
——宁波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 郭勇
2023年5月12日 已读
山月记 Goodreads 豆瓣 Eggplant.place
さんげつき
8.4 (128 个评分) 作者: [日] 中岛敦 译者: 徐建雄 三秦出版社 2018 - 3
编辑推荐:
* 川端康成力荐的天才小说家!
*《山月记》战后常年入选日本高中国语教科书,成就中岛敦“国民作家”美誉。
* 如梦似幻,亦庄亦谐,他被誉为日本虚无主义文学的开端,有“小芥川”之称。
* 在自傲与自卑之间无所逃遁的李征,不停追问生命意义的沙僧悟净……
* 也许,你可以从他们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而这本书会告诉你,唯有行动可以抵抗虚无。
* 独家收录十篇代表作,附录中岛敦汉诗及年谱。
* 鬼才漫画家撒旦君插画,完美再现古典诡谲的世界。
* 裸背线装,复古、精致、典雅。
在古典与现代之间,读懂《山月记》,就读懂自己内心的焦虑。
本书为中岛敦的中短篇小说集,独家收录十篇名作,鬼才漫画家撒旦君插画。他的小说多取材于中国古典,如《左传》《论语》《庄子》《史记》《西游记》及唐传奇,融合了浓郁的中国古典气质与诡诞的日本怪谈风。他将现代人的思想注入历史人物中,古籍中冰冷的人物突然复活,成了有血有肉、能引人共鸣的充满戏剧感的角色。
他将知识分子的孤独虚无感这一主题发挥到了极致,借用中国古典的壳子创造了一个如梦似幻、亦庄亦谐的世界。故事里的主人公通常是自我意识过剩、思想延宕了行动的“哈姆雷特”式人物,集悲剧与滑稽性为一身。不过,异化为老虎的李征,追问生命意义的悟净,最终都破解迷局,用行动点燃了自己。此书专治文艺青年“纠结虚无”症,疏肝理气,药到病除。
“我深怕自己本非美玉,故而不敢加以刻苦琢磨,却又半信自己是块美玉,故又不肯庸庸碌碌,与瓦砾为伍。”
“无所作为,则人生太长;欲有所为,则人生太短。”
“一味地去忧虑遥远的将来,则眼前必有忧患。”
“你要懂得,所谓‘爱’,就是一种更高级的理解。所谓‘行’,就是更明确的思考。”
“不考虑结果是否成功,只是极尽全力地测试一下。即便遭到决定性的失败也在所不惜。 ”
“熊熊燃烧着的烈火,本身是不知道自己正在燃烧的。觉得自己正在燃烧的时候,往往还没有真正燃烧起来。”
2023年5月12日 已读
萧红全集(精装·全5册·插图本)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萧红著 / 章海宁主编 北京燕山出版社 2014 - 4
萧红全集:全5卷》,布面精装,插图版。
一、本全集收入目前所发现的作者生前全部创作和书信。其中,作者生前口述、后由骆宾基整理的《红玻璃的故事》,亦作为短篇小说收入。是迄今已出版《萧红全集》中,收入作品最全的一套。
二、本全集所收作品按小说、散文、诗歌、戏剧、书信等文体编排。 小说部分:将短篇小说以发表时间先后分为三组,分别与中篇小说、长篇小说搭配编排;散文部分:以公开发表的先后编排,其中《商市街》系列散文以此书出版时所排定的顺序编排;诗歌部分:公开发表的,以发表的先后顺序编排,未公开发表的,以作者生前编定的《自集诗稿》先后顺序编排;书信部分:按收信人姓名分别编排,同一收信人书信,按书写日期依次编排。
三、本全集的校勘:作者生前公开发表和出版的部分,以初刊本和初版本为底本校勘;作者生前发表且有修订的,以修订本校勘;作者生前未公开发表的作品和书信,以作者手稿和书信影印件校勘;无手稿和影印件的作品和书信,以公开刊发的初刊、初版资料进行校勘。校勘作品和书信时,亦参考权威版本,务求准确。 四、为便于阅读和了解全集内容,各分卷后收录了部分文字作为附录。附录文字分为三个部分:一为作者生前出版文集时,文集中原有的“序”或“跋”;二为与分卷内容相对应的作品解读或评论;三为部分作家、学者撰写的关于萧红的文字。本全集末卷还收录了《萧红谈话录》以及新修订的《萧红年谱》、《萧红创作年表》、《萧红作品版本简目》、《萧红作品篇目索引》等资料。
2023年4月29日 已读
丧家狗 豆瓣
8.3 (33 个评分) 作者: 李零 山西人民出版社 2007 - 5
孔子不是圣,只是人,一个出身卑贱,却以古代贵族(真君子)为立身标准的人;一个好古敏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传递古代文化,教人阅读经典的人;一个有道德学问,却无权无势,敢于批评当世权贵的人;一个四处游说,替统治者操心,拼命劝他们改邪归正的人;一个古道热肠,梦想恢复周公之治,安定天下百姓的人。他很牺惶,也很无奈,唇焦口燥,颠沛流离,像条无家可归的流浪狗。读他的书,既不捧,也不摔,恰如其分地讲,他是个堂吉诃德。
《论语》有个优点,就是没有后人的那种虚伪劲儿。书中人物,夫子也好,十哲也好,都是普通人,喜怒笑骂,毫不遮掩。谁说伟大导师就得高大全,圣门弟子就得身披光芒?他们师生在一块儿,学生顶老师,老师骂学生,都被记下来。真我读《论语》,是读原典。孔子的想法是什么,要看原书。我的一切结论,是用孔子本人的话来讲话——不跟知识分子起哄,也不给人民群众拍马屁。
古人说,“衣食足而知荣辱”。其实,衣食足了,也未必知荣辱。学《论语》,有两条最难学,一是“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二是“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现在,哭着闹着学《论语》的,不妨先学这两条,试试看!
2023年4月29日 已读
论语译注 豆瓣 Goodreads
8.9 (13 个评分) 作者: 杨伯峻 中华书局 2006 - 12
“半部《论语》治天下”,自古至今,无论在士人当中还是在老百姓中间,《论语》一书都是中国人的一部不能逾越的圣典。《论语》作为中化文化的源典,其论证的主张思想已浸透到到中国两千多年的政教体制、社会习俗、心理习惯和行为方式里去。如何在新的“文化重建”里使古老的典籍重新释放出新的活力?《论语》是中国儒家的宝典,其中记载着两千五百多年前的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
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向以注释准确、译注平实著称,是当代最好的《论语》读本之一,在学术界和读者中享有盛誉。但因其一直以繁体字本行世,也给不少读者带来了不便。为此,编者这次改用简体字出版,以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
因为改用简体字,原来的个别注释不再适用,编者作了相应的调整。繁体字本中的《试论孔子》、《导言》、《论语词典》等,是杨伯峻先生的研究心得,欲深入学习、研究《论语》或古代汉语的读者,可参阅繁体字《论语译注》。
2023年4月20日 已读
王谢堂前的燕子 豆瓣
作者: 欧阳子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 9
1976年结集的《王谢堂前的燕子》,采用当时西方学术界影响至巨的“新批评”方法,评论白先勇小说《台北人》。白先勇说:“欧阳子本身是一位杰出的心理分析小说家,深谙小说创作原理。”余秋雨称赞此书:“用心之细,联想之妙,让人叹为观止。”
“一九七四年春暮,我拾起久已搁置一旁的《台北人》,重新认识一次,却有了新的惊奇,新的喜悦。近年来,常惋叹时间的激流冲走每一片刻的感触,乃决定写成此书,以捕捉这份惊喜,持之永远。”——欧阳子
2023年4月20日 已读
台北人 豆瓣 Goodreads
8.9 (416 个评分) 作者: 白先勇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 10
作为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的《台北人》,是一部深具复杂性的短篇小说集,由十四个一流的短篇小说构成,串联成一体,则效果遽然增加,不但小说之幅面变广,使我们看到社会之“众生相”,更重要的,由于主题命意之一再重复,与互相陪衬辅佐,使我们能更进一步深入了解作品之含义,并使我们得以一窥隐藏在作品内的作者之人生观与宇宙观。《台北人》之人物,可以说囊括了台北都市社会之各阶层:从年迈挺拔的儒将朴公(《梁父吟》)到退休了的女仆顺恩嫂(《思旧赋》),从上流社会的窦夫人(《游园惊梦》)到下流社会的“总司令”(《孤恋花》)。有知识分子,如《冬夜》之余嵚磊教授;有商人,如《花桥荣记》之老板娘;有帮佣工人,如《那血一般红的杜鹃花》之王雄;有军队里的人,如《岁除》之赖鸣升;有社交界名女,如尹雪艳;有低级舞女,如金大班。这些“大”人物、“中”人物与“小”人物,来自中国大陆不同的省籍或都市(上海、南京、四川、湖南、桂林、北平等),他们贫富悬殊,行业各异,但没有一个不背负着一段沉重的、斩不断的往事。而这份“过去”,这份“记忆”,或多或少与中华民国成立到大陆沦陷那段“忧患重重的时代”,有直接的关系。
2023年4月18日 已读
如果是从前读,会给四星,今天读,只得三星,outgrow it
冬牧场 豆瓣 Goodreads
9.1 (32 个评分) 作者: 李娟 新星出版社 2018 - 11
我从不掩饰自己对《冬牧场》的偏爱,它应该是目前为止自己最重要的一本书吧。——李娟
李娟非虚构长篇《冬牧场》首推精装珍藏版,精细校订,全新自序,新增26张冬牧场实景写真,真切展现最后的游牧景观
——————————————————————————————
2010年冬天,李娟跟随一家哈萨克牧民家庭,进入冬牧场,进入游牧生活的荒寒与核心处,生活了近四个月。这是哈萨克游牧民族最后的转场——随着牧民定居工程的推进,曾经顺天应地、自律慎微的游牧生产生活方式正在慢慢消失。不久的将来,这块古老、贫瘠又广阔的牧场,终将被放弃。
然而,戈壁在那里,羊道在那里,亘古不变的季节更迭在那里,深沉古老的天人关系在那里,它们并不因现代文明的彻底改造而消失。
李娟用这本书,为冬牧场最后的宁静时刻,最后的游牧景观,最深处最沉默的生存,做了见证式的留影。
2023年4月11日 已读
Crying in H Mart 豆瓣 Goodreads
Crying in H Mart
7.9 (53 个评分) 作者: Michelle Zauner Alfred A. Knopf 2021 - 4
From the indie rockstar of Japanese Breakfast fame, and author of the viral 2018 New Yorker essay that shares the title of this book, an unflinching, powerful memoir about growing up Korean American, losing her mother, and forging her own identity.
In this exquisite story of family, food, grief, and endurance, Michelle Zauner proves herself far more than a dazzling singer, songwriter, and guitarist. With humor and heart, she tells of growing up one of the few Asian American kids at her school in Eugene, Oregon; of struggling with her mother’s particular, high expectations of her; of a painful adolescence; of treasured months spent in her grandmother’s tiny apartment in Seoul, where she and her mother would bond, late at night, over heaping plates of food.
As she grew up, moving to the East Coast for college, finding work in the restaurant industry, and performing gigs with her fledgling band–and meeting the man who would become her husband–her Koreanness began to feel ever more distant, even as she found the life she wanted to live. It was her mother’s diagnosis of terminal cancer, when Michelle was twenty-five, that forced a reckoning with her identity and brought her to reclaim the gifts of taste, language, and history her mother had given her.
Vivacious and plainspoken, lyrical and honest, Zauner’s voice is as radiantly alive on the page as it is onstage. Rich with intimate anecdotes that will resonate widely, and complete with family photos, Crying in H Mart is a book to cherish, share, and reread.
2023年4月3日 已读
第一句话很棒。一本书的第一句话就要有这种效果。
前半部分感觉很好,妈妈去世后的部分太长了,也许是我有些不耐烦了,所以后半部分看得仓促些。
一个家,没有了妈妈,就散了。Sad.
In the Dream House 豆瓣 Goodreads
8.4 (14 个评分) 作者: Carmen Maria Machado Graywolf Press 2019 - 11
In the Dream House is Carmen Maria Machado’s engrossing and wildly innovative account of a relationship gone bad, and a bold dissection of the mechanisms and cultural representations of psychological abuse. Tracing the full arc of a harrowing relationship with a charismatic but volatile woman, Machado struggles to make sense of how what happened to her shaped the person she was becoming.
And it’s that struggle that gives the book its original structure: each chapter is driven by its own narrative trope―the haunted house, erotica, the bildungsroman―through which Machado holds the events up to the light and examines them from different angles. She looks back at her religious adolescence, unpacks the stereotype of lesbian relationships as safe and utopian, and widens the view with essayistic explorations of the history and reality of abuse in queer relationships.
Machado’s dire narrative is leavened with her characteristic wit, playfulness, and openness to inquiry. She casts a critical eye over legal proceedings, fairy tales, Star Trek, and Disney villains, as well as iconic works of film and fiction. The result is a wrenching, riveting book that explodes our ideas about what a memoir can do and be.
2023年3月27日 已读
Goodread上叫好声一片,阅读人数惊人,跟风读了。个人感觉:语言很美,结构新颖,这是能吸引我的地方。但是,其主题——同性恋也会有家暴,这还用说吗?作者一直在大声呼吁这一点,我觉得主体内容有些单薄,而且因为是memoir,作者只谈及了自己的感受,但是对于the woman from the dream house的行为以及原因并未过多叙述,让人觉得她的举动莫名其妙,难以服人。作者也意识到了这点,所以她在death wish一节里说她真希望自己身上有伤可以展示给别人看。。。Anyway, 这本书让我再次思考内容与形式的问题,显然,形式在此书中占了上风。
死水微澜 豆瓣
8.2 (29 个评分) 作者: 李劼人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0 - 7
本书包括的作家李劼人所著的小说《死水微澜》。本书的时代为一八九四年到一九○一年,即甲午年中国和日本第一次战争以后,到辛丑条约订定时的这一段时间。内容以成都城外一乡镇为主要背景,具体写出那时内地社会上两种恶势力(教民与袍哥)的相激相荡。这两种恶势力的消长,又系于国际形势的变化,而帝国主义侵略的手段是那样厉害。值得一阅。
2022年10月7日 已读
骆驼祥子 豆瓣
作者: 定兴 改编 / 张晓红 绘画 2012 - 2
《骆驼祥子》由老舍原著、定兴改编、张晓红绘画,讲述了旧中国北平城里一个人力车夫祥子的悲剧故事。他的悲剧,是社会生活环境的产物。通过对他周围人物及人际关系的描写,真实地展现了那个黑暗社会的生活面目。《骆驼祥子》曾由《连环画报》刊发,现经修订,首次以单行本形式出版。
2022年10月7日 已读
近世古琴逸话 豆瓣
作者: 严晓星 中华书局 2010 - 1
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碣石调·幽兰》回归中土、到二十世纪末的两个甲子之间,中国的古琴艺术在时代大潮中,也面临着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也是与当代古琴界血脉相连、为所有琴人所熟悉的历史阶段。本书讲述的就是这一百二十年间琴坛的轶闻趣事,涉及琴人一百五十余位,不仅包含了九十多篇掌故,还选配了近八十张图片,其中不乏首次正式面世的珍品。通过这些文字和图像,既重温历史,也开阔眼界和心灵。
本书用传统的笔记体裁进行撰写,却兼顾了内容的严谨。在每篇掌故之后,都注明了依据的文献出处;在全书之后,都列出了征引、参考书目及版权信息。此外,本书还特地作“人名索引”,方便读者查找;对书中涉及到的主要人物,还一一写出小传,便于读者理解。因此,一般读者固然可在本书中饶有兴味地看故事,关心古琴文化与艺术的读者却更可看到历史,看到人生,看到前辈的风范。
给古琴界编这么一本掌故书,是有史以来的第一本。书中多是有趣的故事,并不涉及专门的学问,但又与专门的学问多少有点关系。对读者而言,可以看故事,可以尝趣味,懂琴的,不懂琴的,都可以看。通过书中揭示的近世文人与古琴的纠结来聆听传统中国文化的遗响,则是更有深意的事。书中另有许多难得一见的插图,有人物,也有实物,不但可以增益阅读之趣,本身也很有史料价值。
2022年9月18日 已读 读他人推荐的书还是要谨慎。合适自己的才是好的。
巴黎评论·作家访谈5 豆瓣
The Paris Review: Interviews vol. 5
作者: 美国《巴黎评论》编辑部 编 译者: 王宏图 等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0 - 7
“作家访谈”是美国文学杂志《巴黎评论》(Paris Review)最持久、最著名的特色栏目。自一九五三年创刊号中的E.M.福斯特访谈至今,《巴黎评论》一期不落地刊登当代最伟大作家的长篇访谈,最初冠以“小说的艺术”之名,逐渐扩展到“诗歌的艺术”“批评的艺术”等,迄今已达四百篇以上,囊括了二十世纪下半叶至今世界文坛几乎所有的重要作家。作家访谈已然成为《巴黎评论》的招牌,同时树立了“访谈”这一特殊文体的典范。
一次访谈从准备到实际进行,往往历时数月甚至跨年,且并非为配合作家某本新书的出版而作,因此毫无商业宣传的气息。作家们自然而然地谈论各自的写作习惯、方法、困惑的时刻、文坛秘辛……内容妙趣横生,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加之围绕访谈所发生的一些趣事,令这一栏目本身即成为传奇,足可谓“世界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化对话行为之一”。
2012年,经《巴黎评论》授权,简体中文版“巴黎评论•作家访谈系列”正式推出,《巴黎评论•作家访谈5》是该系列的最新一辑,共收录以下十六位作家的长篇访谈:弗朗索瓦•莫里亚克、威廉•福克纳、伊夫林•沃、让•科克托、威廉•卡洛斯•威廉斯、伯纳德•马拉默德、詹姆斯•M. 凯恩、田纳西•威廉斯、纳丁•戈迪默、詹姆斯•鲍德温、V.S. 普里切特、普里莫•莱维、理查德•福特、伊斯梅尔•卡达莱、莉迪亚•戴维斯、达尼•拉费里埃。
2022年9月15日 已读
巴黎评论·作家访谈,Ⅰ
The Paris Review Interviews, I
作者: The Paris Review
How do great writers do it? From James M. Cain's hard-nosed observation that "writing a novel is like working on foreign policy. There are problems to be solved. It's not all inspirational," to Joan Didion's account of how she composes a book--"I constantly retype my own sentences. Every day I go back to page one and just retype what I have. It gets me into a rhythm"--The Paris Review has elicited some of the most revelatory and revealing thoughts from the literary masters of our age. For more than half a century, the magazine has spoken with most of our leading novelists, poets, and playwrights, and the interviews themselves have come to be recognized as classic works of literature, an essential and definitive record of the writing life. They have won the coveted George Polk Award and have been a contender for the Pulitzer Prize. Now, Paris Review editor Philip Gourevitch introduces an entirely original selection of sixteen of the most celebrated interviews. Often startling, always engaging, these encounters contain an immense scope of intelligence, personality, experience, and wit from the likes of Elizabeth Bishop, Ernest Hemingway, Truman Capote, Rebecca West, and Billy Wilder. This is an indispensable book for all writers and readers.
2022年9月15日 已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