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记
天鹅绒金矿 (1998) TMDB 豆瓣 IMDb 维基数据
Velvet Goldmine
8.1 (429 个评分) 导演: 托德·海因斯 演员: 伊万·麦克格雷格 / 乔纳森·莱斯·梅耶斯
其它标题: Velvet Goldmine / 紫醉金迷
摇滚史上最华丽的70年代,性感、妖艳、前卫、激进等各种大胆元素被融合成独特的摇滚流派。这场摇滚革命的代言人布莱德·斯莱德(乔纳森·莱斯·梅耶斯 Jonathan Rhys Meyers 饰)彼时倾倒众生。然而,1984年,他在一次演出中遭遇“暗杀”,巨星自此陨落。伦敦先 驱报 记者阿瑟(克里斯蒂安·贝尔 Christian Bale 饰)对自己的偶像展开调查。在回溯逝去岁月之中,却挖掘出布莱德与美国摇滚歌手库尔特·怀尔德(伊万·麦克格雷格 Ewan McGregor 饰)的一段冰火之恋。布莱德受库尔特音乐的感染,创造出自己的华丽风格,迅速走红。两人相互激发灵感、彼此迷恋,最终却因为性格冲突而决裂。风头正劲的布莱德在失去库尔特之后也开始自暴自弃,导演出一场“暗杀”剧……。阿瑟在酒吧邂逅消沉的库尔特,他仿佛被布莱德灵魂附体,他们共同沉浸在对布莱德的怀念中难以自拔,同时一种奇妙的情感在他们之间诞生。
本片获得第7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服装设计提名、第51届戛纳电影节最佳艺术贡献奖及金棕榈奖提名。
巴顿将军 (1970) IMDb 豆瓣 TMDB 维基数据
Patton
7.7 (128 个评分) 导演: 富兰克林·沙夫纳 演员: 乔治·C·斯科特 / 卡尔·莫尔登
其它标题: Patton / 铁血将军巴顿
1943年3月,巴顿(乔治·C·斯科特 George C. Scott 饰)率美军在法属摩洛哥登陆后临危受命,担任美军在北非的第二军团长,性格强势、钟情古典文化又熟稔战史相信灵魂转世的巴顿很快用铁血律令扭转了北非部队的散漫风格,连番激战后与蒙哥马利统率的英军合力将“沙漠之狐”隆美尔赶出了北非。随后升任第7集团军司令的巴顿筹划占领西西里,战斗中巴顿抢在蒙哥马利之前连下军事重镇,立下赫赫战功的同时饱受非议,部下指责他用士兵的生命换取荣耀,在成功占领西西里后,巴顿因严厉训斥一位士兵遭到媒体的谴责,铁血将军只得公开道歉……然而长于战争的巴顿又迎来了新的重任……
社交网络 (2010) TMDB 豆瓣 IMDb Min reol 维基数据
The Social Network
8.2 (1765 个评分) 导演: David Fincher 演员: Jesse Eisenberg / Andrew Garfield
其它标题: The Social Network / 소셜 네트워크
2003年秋,在哈佛大学中,恃才放旷的天才学生马克·扎克伯格被女友甩掉,愤怒之际,马克利用黑客手段入侵了学校的系统,盗取了校内所有女生的资料,并制作名为“Facemash”的网站供同学们对辣妹评分。他的举动引起了轰动,一度令哈佛大学的服务器几近崩溃,马克因此遭到校方的惩罚。正所谓因祸得福,马克的举动引起了温克莱沃斯兄弟的注意,他们邀请马克加入团队,共同建立一个社交网站。在没有明确拒绝他们的同时,马克和室友爱德华多·萨维林建立了自己的社交网站。他们没有意识到,这个看似小小的网站制作计划,却带来了全球性网络社交的革命。凭借他们创立的名为facebook的网站,在短短六年时间内就聚集了5亿用户,马克成为了历史上最年轻的亿万富翁,彻底改变了他和他身边人的生活。但是这位成功的企业家,在辉煌的事业成就和巨额的财富背后,却不得不面对与朋友的分道扬镳,以及更多让他身处利害关系的陷阱当中。
2011年1月3日 看过
前半部分:偏执狂技术宅男 _x000d_
一个人挑战所谓的社交规则,创立自己规则_x000d_
后半部分:背叛 友情 利益
传记 大卫·芬奇
莫扎特传 (1984) 维基数据 豆瓣 IMDb TMDB Min reol
Amadeus
8.6 (434 个评分) 导演: 米洛斯·福尔曼 演员: F·默里·亚伯拉罕 / 汤姆·休斯克
其它标题: Amadeus / 阿玛迪斯(台)
本片从一个宫廷乐师萨里埃利的角度,为我们呈现了天才莫扎特的一生。萨里埃利(F·莫里·亚伯拉罕 F. Murray Abraham饰)是维也纳音乐界里有名的人物,自视甚高的他自从遇到了莫扎特(汤姆·休斯克 Tom Hulce饰),心里的妒嫉之火便熊熊燃烧不能平息。莫扎特总能以他超乎常人的音乐作品赢得全场惊叹,他的《费加罗的婚礼》等歌剧,都成了传颂千古的经典。
萨里埃利对莫扎特又羡慕又嫉恨的心理已经发展到几乎扭曲的地步。他在莫扎特的事业上一次次的从中作梗——故意缩短歌剧的上演周期,恶意删改莫扎特的作品,在莫扎特承受着丧父之痛时给他无情的精神折磨。贫穷虚弱的莫扎特在生命最后的几年里,写就遗作《安魂曲》,一代大师35岁就与世长辞,留下不朽作品。而萨里埃利,早有等待他的宿命般的结局。
2012年1月22日 看过
非常一般 除了音乐外 其他有如电视剧般老套
传记
艾德·伍德 (1994) 维基数据 IMDb 豆瓣 Min reol TMDB
Ed Wood
8.4 (158 个评分) 导演: 蒂姆·波顿 演员: 约翰尼·德普 / 莎拉·杰茜卡·帕克
其它标题: Ed Wood / 艾活传(港)
这是一部关于奋斗的个人自传电影。1951年,心怀大志的艾德•伍德(约翰尼•德普 Johnny Depp 饰)终于等来机会上演一出自导自演的电影,但是,这个计划不久就夭折了。
艾德并没有气馁,而是接着又一个一个的找投资商,找演员,甚至连他的女友也被拉进剧组参加演出。每次总是准备工作进行得大半时,电影合同最终还是没有拿到,梦想一次次的破灭,女友也离他而去。
我们的艾德虽然自此住进了医院一阵子,但他还没有放弃自己的追梦之旅:还是到处跑着找投资人,苦苦跪求那些著名演员加入自己的剧组,在电影院里被观众的臭鸡蛋烂番茄打得抱头鼠窜。场面热闹而搞笑……
2012年1月24日 看过
值得去奋斗的是过程 烂片王也是有梦想的人
传记
甘地传 (1982) 豆瓣 维基数据 IMDb Eggplant.place TMDB
Gandhi
8.3 (126 个评分) 导演: 理查德·阿滕伯勒 演员: 本·金斯利 / 坎迪斯·伯根
其它标题: 간디 / ガンジー
本片记录了印度圣雄甘地史诗般传奇伟大的一生。1893年,24岁的甘地(本•金斯利 Ben Kingsley 饰)受邀前往南非任律师职,决心在当地带领印度移民开展非暴力不合作的抗议活动,并因此入狱。出狱后甘地回到祖国,在三八朗地区建立了高僧修行所,加入了国大党领导的印度独立运动,宣传非暴力不合作的斗争理念。运动中甘地曾四次入狱;在其不懈努力及国大党的带领下,印度独立终于提上议事日程,甘地也于1931年赴伦敦参加商讨独立的圆桌会议。然而随着独立的临近,印度国内穆斯林与印度教人民之间的宗教矛盾日益突出,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理念又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新挑战……   本片获1982年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理查德•阿滕伯勒Richard Attenborough),最佳男演员(本•金斯利),最佳原创剧本,最佳艺术指导,最佳摄影,最佳服装设计和最佳剪辑共八项大奖,并获奥斯卡最佳化妆,最佳电影音乐和最佳音效三项提名。
2012年2月5日 看过
A hero with strong will不过电影语焉不详
传记
30而励 豆瓣
6.0 (9 个评分) 作者: 芮成钢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 - 1
《30而励:风暴主播思考中国与世界》从三个方面来展开芮成钢个人的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当然,也是人类历史中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这三个部分分别是第一部分:东西文化的碰撞以及纠缠。第二部分:经济事件中的冷酷教训。第三部分:考问高端智慧,启发未来思考。如果从中能够启发出21世纪其余的90年的因果去脉,辉煌篇章,也算是读者体会到每一次采访后的深思,苦思,沉思。三思而行,从思考走向未来,让未来更加灿烂。
钢琴师 豆瓣
The Pianist: The Extraordinary Story of One Man's Survival in Warsaw, 1939–45
9.4 (7 个评分) 作者: (波)瓦迪斯瓦夫.什皮尔曼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4 - 1
他们被羞辱、被凌虐,他们的痛苦只能藏在心里,他们一个个被送去处死,他们想起而反抗,却遭到杀人机器最残暴的镇压……但,有一个人,他躲藏在这座死城里,在悲伤寂寥的空气中弹奏著萧邦小夜曲,他不愿被打倒,不愿屈服!
这是一个发生在二次大战的真实故事:纳粹入侵波兰,华沙变成恐怖的沦陷区,德军以各种匪夷所思的手法大肆屠杀犹太人,年轻的犹太裔钢琴师史匹曼一家人也全葬送在这场战事中,只有史匹曼一人奇迹似的存活下�。靠著发臭的水、渣烂菜,以及对音乐对生命的渴盼,他在断垣残壁里躲藏了五年!
战后史匹曼立刻以近乎冷酷的客观笔触描述战时骇人听闻的故事,但因波兰政府干预,迟至五十多年后才再次出版。本书一发行就备受注目,荣登德国畅销书排行榜;后改编成同名电影,更是囊括国际影展多项大奖。
战争已结束,历史已迟去,但音乐激发的力量、人性战胜邪恶的坚毅精神,和那段黑暗年代留下的教训──永远弥足珍贵!
闪击英雄 豆瓣
作者: 海因茨・古德里安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 3
讲述自已与希特勒等纳粹党魁在战略上经生争执,每每与胜利近在咫尺,却又因最高统帅的"亲自指挥"而功败垂成----不知是该为他们扼腕叹息,还是要为整个世界因此而暗自庆幸?研究敌人,是战胜敌人的前提,希望本丛书中阐述的一些军事见解,能为爱好和平者磨砺手中的正义之剑!
黄庆庆传 豆瓣
作者: Snopp Dogg / Neta Dogg 译者: 李兆 / 张叔白 斯瓦西里出版社 2008
stroy told by closet men of the late Chinese Military/Beijing local g-funk legend Huang Qing Qing
2010年9月4日 已读
真牛逼哎!
传记
荒野生存 豆瓣
Into the WIld
9.2 (12 个评分) 作者: 乔恩•克拉考尔(Jon Krakauer) 译者: 欧冶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 7
扣动美国人心弦的阿拉斯加之谜:
为什么富家子弟、名牌大学毕业生放弃一切走进阿拉斯加荒野?
为了逃离沉重的家庭桎梏?躲避复杂的人际关系?
渴望惊心动魄的冒险?还是执着探寻灵魂之乡?
为什么他在萍水相逢的过客心中都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印记?
为何一个无名的旅行者竟引起美国媒体的争相报道?
为何一个年轻流浪者在美国主流社会刮起一阵阅读、讨论旋风?
记者乔恩·克拉考尔沿着他的足迹奔走于美国西部,走访与他的旅途曾有交集的人,阅读他留下的谜样日记、照片、书籍和信件,并毫无保留地讲述自己年轻时的“魔指”峰冒险,以及使他醉心户外探险的家庭、心理因素,试图解开这个“阿拉斯加之谜”。
2010年9月14日 已读
投身不荒凉的荒野的胶皮流浪寻觅之旅
传记 美国
渴望生活 豆瓣
Lust for Life
8.6 (54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欧文·斯通 译者: 常涛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08 - 4
《渴望生活——梵高传》是欧文·斯通仅二十六岁时的作品。欧文·斯通认为,最能打动读者的不是名人深厚的成就和辉煌,而是他们追求和探索的过程。七十余年来,梵高悲惨而成就辉煌的人生震撼无数读者。这部作品也成为欧文·斯通的成名作,被译成八十余种文字,发行数千万册,感动亿万读者。
2010年12月16日 已读
2010年12月16日 评论 坟前的向日葵——充满激情的灵魂 - 摘抄 勃朗的作品给全世界带来的艺术享受全部都是无偿的。”曼德斯仿佛在沿着自己的思路自言自语,“他死去时,他的一生堪称是完美成功的一生,尽管他是惨遭迫害离开人世的。他的生命的史册就这样合上了,然而这却是制作完美的一部书。重要的是他忠实于自己的理想并且始终如一地坚持下去的品质,而不是他的作品的优劣。  “很好,画家应当学会描绘的并作是一件东西,而是东西的本质。当艺 术家画马时,那不应是你可以在街上认出来的一匹个别的马。照相机可以拍 照,而我们必须超越这个之上。当我们画一匹马时,什么才是我们应当捕捉 的呢,梵高先生,那就是柏拉图那种对马的理解,一匹马的外在的精神。而 当我们画一个男人时,它不应该是个门卫,也不必连鼻尖上的痕子都画出来, 而应当是男子气的综合;是一切男子的精神和本质。你明白我的意思吗,我 的朋友?” “我明白,”温森特说,“但是我不同意。” “出于同样的理由,他们认为你的画也是不道德的,亨利。公众无法理解,艺术是不能用道德标准来评判的。 艺术是超道德的,生活亦是如此。在我看来,淫秽的画或书籍是没有的,有 的只是想象力贫弱和技巧拙劣的作品。图鲁兹-劳特累克笔下的妓女是道德 的,因为他表现了藏在她外表下面的美;而布格罗笔下的贞洁的乡村姑娘是 不道德的,因为她显得矫揉造作,而且甜腻腻得使你只瞧上一眼就会为之作 呕!” “是的,说得对,”提奥点着头。   “也许是吧,不过我心里老也去不掉这点儿疑心了。当我独自在乡间的时候,我忘记了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油画被人画出来,我心中只想着我那幅是唯一的一幅。并且是献给世界的一件美丽的礼物,即使我知道自己的作品将是拙劣的,我也仍旧会画下去,这种艺术家的幻觉是有好处的,你明白吗?” 1.高的痛苦是艺术创作的内核,不断疼痛的同时伴随而来的是艺术成果的不断膨胀,最后在爆裂中达到艺术的顶峰,从而升华 2.早期痛苦而来的浓厚阴暗的色调到后期在巴黎与新派奔放艺术家们交流而追求明艳狂放不同画家的角度是不同的,有人追求本性,有人追求本质,梵高追求的是生命力,因为他的爱,从他与矿区的矿工同甘共苦,几次充满了激情的求爱之路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单纯的孩子,内心有永不熄灭的感情。 3.情始终是梵高痛不欲生的症结所在,一个艺术家只有摈弃了爱情,在孤独中学会超越,才能在创作中有所造诣 4.们经常对自己不理解的事物抗拒排斥乃至害怕,艺术家都是疯子,源自于他们喜欢在生活漫长而狭窄的灵魂之路中不断探索,而那些不疯的人习惯于要求自己和一些物化的标准等高平齐:金钱、名声、权力。那条路实在是太难以或者让人缺少勇气行走,所以疯子诞生了。 5.杰作产生的必须条件,他不是死于精神病,死于对弟弟的爱,生活上,在忙碌了一生之后,他不会再去成为弟弟的负担。艺术是对自我认识自我探索 表达自我情感。艺术家追求的不是名,而是自己心中的一个标杆,绘画上,他已经完成了对自我的表达,达到了自己的满意。名利根本不重要。世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6.这本书的令人动容之处在于梵高他本身,而作者的后期润色则是次要的,评论,始终是站在巨人肩膀上。而有的人喜欢用评论表达自我,比如我在这里想要说,有些号称职业“影评人”或者“评论家”的人经常在评论里故弄玄虚,借以出位,甚至有时候连作品都没有阅读到位,他们的评论在作品面前,是可笑、不值一提的。
传记
安妮日记 豆瓣
The Diary of a Young Girl
8.3 (34 个评分) 作者: [德国] 安妮·弗兰克 译者: 彭淮栋 海南出版社 1996
一个十六岁的少女,最大的愿望是做一名记者和作家,却因为希特勒发动的一场邪恶的战争,于花季之龄死于纳粹集中营。日记是安妮遇难前两年藏身密室时的生活和情感的记载。作为一名成长中的少女,她在日记中吐露了与母亲不断发生冲突的困惑以及对性的好奇。在种族歧视和战争迫害的社会大环境中,藏匿且充满恐怖的密室生活,在她朴实流畅的笔下,深深地揪动着每一个读者的心。因此,《安妮日记》不仅仅是一名成长中的少女心灵世界的独出心独白,更是德军占领下的人民苦难生活的目击报道。
2011年7月4日 已读
安妮是一个很精灵般的女孩,灵动活泼,从她搬入密室到最后一篇日记,见证了她在两年避难中的成长与感悟,很多时候只有在tough的环境下才能认识到生活的美好,文笔轻快优美。Rest In Peace
传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