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
中国现代思想史论 豆瓣
9.1 (18 个评分) 作者: 李泽厚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8 - 6
本书以“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作为解释中国近现代史思想史上许多错综复杂现象的基本线索,在学术思想界引起巨大反响,毁誉参半。许多青年入学赞之为提供了崭新的范式变革。紧接此文,本书以数十年的新文学历程和哲学上“现代新儒家”等论题,简明而深入地展示了现代中国思想的诸多重要方面和问题,或明或暗地显现了上世纪中国六代知识分子的身影、悲欢和坎坷命运。书中论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长文则结合对毛泽东青年时代的思想分析,说明由民粹主义、道德主义的入侵马克思主义,迷信战争经验等等,阻碍了中国的现代化。
2024年11月12日 已读 1、4、5 章可读。救亡压倒启蒙可参考秦晖相关论述比较思考。
个人认为,其他几章几位哲学 思想家 哲学家在现代性、一个思想的冲击下已经过时,是小支。
启蒙已死,只能依赖下次救亡时的捎带。
哲学 社科
党员、党权与党争 豆瓣
9.3 (23 个评分) 作者: 王奇生 华文出版社 2010
《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1949年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中讲述了国民党政权是中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党治政权。它的建立,标志着中国政治形态在漫长的王朝帝制崩溃后,开始向一种新的党国体制转型。中国从此步入党治时代。蒋介石多次公开强调,国民党组织内部的“涣散松懈之弊”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这种“涣散松懈”,源于它的“以军统党”的组织形态;源于基层建设的薄弱:城市有党,农村无党;源于党派的纷争离析:西山会议派、CC系、力行社、政学系、三青团等组织不断“火并”。最后,这个弱势独裁的政党无法逃脱尴尬悲凉的历史命运……
本书以国民党“治党史”为中心,着重探讨了国民党的组织结构、党员的社会构成、政治录用体制、党政关系、派系之争与党内精英冲突、党民关系与阶级基础等方面。
2024年11月11日 已读
1.多个开源库瞎拼凑、历史包袱严重的屎山代码;上上个版本的产品理念跟当前需求背道而驰,然而创始人理念还不能改,导致团队思想混乱;超大项目程序员不培训,啥人都收,真实干活不按内部编码规范,各个子项目糊弄事的review,实际落地能用就行。现任大领导多次试图重构,搞了n个团队,结果各个团队都以重构之名大搞办公室政治。反观对面公司。。
2.革命党时期走捷径,不推陈出新,为扩张,什么势力都往里缝,稀里糊涂缝成执政党。不抓基本盘,最后搞到贫农 地主 工人 资本家皆不满。本意是坏的,但是没那个能力,玩成了弱势独裁,玩出了孱弱的组织度,这一惯性可能是日后民主化因素之一,或许是坏心办好事。
3.内斗都斗破了(联共、汪),加之自身力量来源,导致不论对错,对方坚持的我就反对形成依赖。腐败毛毛雨,组织力才是关键。
政治 社科
街角 豆瓣
The Corner:A Year In The Life Of An Inner-city Neighbourhood
作者: [美] 大卫·西蒙 / [美] 艾德华·伯恩斯 译者: 李昊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3 - 7
毒品屡禁不止,
贫困无处不在,
家庭分崩离析,
为何街角成为穷人无法摆脱的宿命?
经典美剧《火线》编剧大卫·西蒙作品
日渐严苛的法律体系无法缓和人类的脆弱与绝望。
这是一部反对美国“毒品战争”政策、反对经济忽视、反对系统性种族歧视、反对脆弱教育系统、反对将美国城市居 民边缘化的作品。
西巴尔的摩,费耶特街与门罗街的街角。在这片被遗忘的角落,“美国梦”早已支离破碎到只剩噩梦。人们为毒品付出了难以想象的沉重代价。但与此同时,这里竟然还凝聚着希望、关怀和爱。
《街角》真实记录了美国内陆城市巴尔的摩一年内发生的焦灼故事,主要围绕十五岁的迪安德尔及其破碎的家庭展开,追踪了一群为生存苦苦挣扎的边缘人,揭露了纷繁复杂的街角江湖,一个个鲜活生动的形象粉墨登场。街角充斥着捕食者与猎物、毒品贩子和抢劫犯,还有喜忧参半的警察、手无寸铁的瘾君子以及无辜受害的过路人。
这是一部记录美国内陆城市巴尔的摩一年内发生的街头犯罪故事的纪实作品,前所未有地捕捉到了一个大部分人都鲜少知晓的美国。仅仅通过一处街角,两位作者便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执法警察、道德十字军以及福利体系在巴尔的摩这样一座内陆城市发挥的作用是多么微乎其微。《街角》带领普通读者深入到美国那些被遗忘的角落,去了解那里人们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
2024年11月8日 已读
毒品战争的系统性失败导致所有人都成了这一社会问题的受害者,执法没输掉任何一场街头战争的背后是大败退如同美军在越南,司法麻木到最后流于形式,教育系统圣徒式、自我感动式的苦苦挣扎,福利制度助纣为虐从毒瘾者流向毒贩转化成耐克路虎。三十年街坊史、城市发展史揭示了毒品和毒品生态链是怎样逐个街区感染和蔓延的,毒品经济的暴利与种族、家庭的纽带确保了没有人能逃离——“当一个人开始爬出来的时候,其他人会把他拉回去。”。毒品,更重要的是毒品构建的生态系统像黑洞一样,让书中每个主要角色都无法真正的重启人生,不断的尝试救赎,失败,然后是不断的重蹈覆辙。火线中大部分角色来自本书角色的拆分后的重新排列与重组。翻译尚可,但可能对黑人文化缺乏了解,故事性不错,电影感极强。
社科 美国
凶年 豆瓣
HOMICIDE: A YEAR ON THE KILLING STREETS
9.2 (8 个评分) 作者: (美) 戴维·西蒙 译者: 徐展雄 上海三联书店 2015 - 7
《凶年》(HOMICIDE: A YEAR ON THE KILLING STREETS)是以巴尔的摩城为描写对象。巴尔的摩是全美犯罪率X高的城市之一,平均每三天就有两个人死于非命。这让该城警局重案组成为了政治、新闻、腐败和善恶的漩涡中心。大卫*西蒙是有史以来第一位被允许无限制跟踪报道巴尔的摩警局重案组的新闻记者。该书便是根据他于1988年跟踪报道写作而成,后被改编成美剧《火线》。据说奥巴马非常欣赏此剧。
2024年11月4日 已读
3.5,纯纯流水账,对于“警察工作”的无力感倒是作者一以贯之的描述,一个“无头案”竭尽全力毫无线索,下一个“无头案”又来了,而上一个无头案并不一定会解决。而对于制度 司法 社会的思考则以嘲讽、插科打诨形式穿插其中,阅读起来非常抓不住重点。 如此看来,火线和情法理在提炼剧本的工作上就非常到位,做到了突出人物性格,突出宿命感,突出对社会、司法制度的思考,简略得当。
2024年11月11日 评论 火线,亨利米勒与猜火车——读后碎碎念 - 对于本书而言,个人评价是”流水账式描述“,其中有很多 「 火线 」 情节、风格的原型,但本书本身不值得过度研究。 「 凶年 」 到 「 街角 」 再到「 火线 」 ,剧本提炼的重要意义 本书的一个严重问题是:意图通过各种案件中形形色色受害者/违法者的背景、现场、法庭现场试图营造一个个活生生人的切片,但是又过于琐碎,导致纪实感过重, 对于制度、司法、社会的思考则以嘲讽、插科打诨形式穿插其中,导致阅读起来非常抓不住重点。 生活确实是不可能 case by case 那样一帆风顺、按部就班的,但谁又想看真正的生活呢?《凶年》的警察视角太过严重,作者在艺术表达能力、社会问题思考方面更加纯熟之后,在 'The Corner' 和后继的 'The Wire' 中,就对此进行了纠正,超越了警察视角,走向街角,从一个更广泛/更上帝的角度去展示犯罪与社会问题。从而引起观者更深度的思考。 对比之下,「 情理法 」 中提炼剧本的工作上就非常到位,做到了突出人物性格,突出宿命感,突出对社会、司法制度的思考,简略得当 。正如作者后记所说: 对我而言,《凶案组:街头生活》(Homicide:Life on the Street)是个古怪的继子。我觉得它是部好看的电视剧,也欣赏其编 剧的技巧——我甚至告诉警探们,将他们的世界虚构化是让该剧良性 演化的必要手段。随着该剧的热播,本书也被读者们重新发现了:该 剧还未剧终,本书就又卖出去了二十五万册。可是,我依然有不满意 的地方。 The Corner: A Year in the Life of an Inner-City Neighborhood 作者 93 年又启动了 The Corner 这一项目,主要研究 West Baltimore 的毒品社区,该书出版于1997。 两本书记录了作者实地调查的内容,以半纪实的方式发表,也应对了 'The Wire' S1~S5中 Baltimore 最鲜明两大群体 — 警察群体 和 底层黑人群体 。 两本书,两个社会群体,一个城市,两部电视剧,两次编剧技巧的锤炼,火线已经呼之欲出了。 现实案件的荒诞感 面对荒诞和异化,虽然我们无力对抗,但我们依然不能坐以待毙 大卫西蒙在本书中穿插了一些荒诞性情节: BDSM 玩大致死的手淫者 同事破案后,如释重负,互相开较轻的种族歧视玩笑 经历众多毫无线索案件后终于有人证物证据全的“科班”案件时的愉快—“这才是标准的案件嘛” 优雅的音乐教师死在床上,而钢琴上放着莫扎特乐谱,收音机中古典音乐悠扬。 'The Wire' 的剧本创作中肯定有意提炼了案件中的荒诞性,在剧中通过 Bunk 或者 Mc'Nulty 抵达现场时一言不发与震惊,查线索时冷峻,寡言少语,而场景结束时来一句振聋发聩的黑色幽默言语或悲沉式寓言总结 —— 比如 Bell 和 Wallace之死,以及 Avon 女友冰箱子弹之死,再以及…S1 结尾抓捕 Avon 之后 McNulty 站在楼梯台阶上的那一望。 McNulty与亨利米勒 Mc'Nulty 是经历太多案件与社会消极因素冲击后的”受创“警察,他不免对社会有种亨利米勒式的“成见”,其行为也有亨利米勒式“狂野”,一如战后受创老兵,这也是 Mc'Nulty人物性格构成的一部分。《凶年》中部分写作方式跟“回归线”系列如出一辙,在 火线 的剧本创作中,编剧将此精神内核归纳到Mc'Nulty身上,一言以蔽之——Mc'Nulty 身上有种亨利米勒小说中“混蛋式大开大合”的魅力。 一想到我生于斯长于斯的城市,一想到惠特曼歌颂过的曼哈顿,我心中便产生一种盲目的狂怒心情。纽约!那些白色的监狱、挤满蛆的人行道、排队等候发救济食品的人们、修筑得像宫殿一般的下流去处,那儿有的是犹太人、麻风病人、杀人犯,而最多的是游手好闲的人。到处是千篇一律的面孔、街道、大腿、房屋、摩天大楼、饮食、海报、工作、罪行、爱情……整个城市建筑在一个空空如也的坑上,没有意义,完全没有意义。还有第四十二大街,人们称它为世界之巅。那么世界之渊又在哪里? 亨利米勒如此描述黄金年代的曼哈顿。 大卫西蒙本书中也有类似的话语此描述警察生活。 大卫西蒙继承了某种亨利米勒式的无力而又狂怒的态度,而这种态度在火线核心角色 Mc'Nulty 身上得以集大成式的凸显。 上述两段文字,正是 'The Wire' 中 Mc'Nulty 世界观和行为的写照,他试图通过个人荒诞和不那么“犯罪”的、侵犯道德体系的行为——出轨、酒驾、顶撞上司、层出不穷的乱搞 。他通过这些“劣迹”来试图抚平创伤,而创伤正来自工作中的惨痛现实: 面对底层芸芸众生死亡与犯罪 面对庞大官僚机器运转失效 面对司法制度过度追求程序正义(但程序正义依然非常重要)但并未能结果正义 甚至有时候自己也践踏司法精神(比如为了审判 Bird,让 Omar 制做伪证) 当 Mc'Nulty 通过亨利米勒式视角来审视 Baltimore,他便通过自毁来自慰。 无力感:猜火车式的“拔剑四处心茫然”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警察工作”的“无力感”是大卫西蒙一以贯之的描述:一个“无头案”竭尽全力毫无线索,下一个“无头案”又来了,而上一个“无头案”并不一定会解决。 最后这种无力感在'The Wire'中放大 —— 抓不尽的毒贩、不可避免的功利官僚、chain of command 的不合理性,这是Mc'Nulty最终放弃的原因之一。 一个个人有趣的观点是,Mc'Nulty 是猜火车中 Renton 进入系统内部的表现。 这俩人性格本身是:灰色地带无限大—— Renton 吸毒偷窃,Mc’Nulty 风流、蔑视system。 但是在底线问题上,跟其他人相比,又有分明的红线—— Renton 面对死婴、面对未成年少女、面对真正的贩毒犯罪的态度;Mc'Nulty 面对底层黑人穷人、面对司法交易的非正义性、以及最后被迫离开警察系统时对流浪汉的收养。 但他们二人又因其性格的粗线条,造成了种种问题—— Renton 本身直接参与贩毒,让朋友身陷囹圄;Mc'Nulty 伪造流浪汉连环谋杀案、办案时各种超越程序。 更有意思的是,两部作品的结尾似有异曲同工之妙:火线使用了蒙太奇对 Baltimore 进行悲天悯人式的勾勒,猜火车使用了连续灌溉式的、对消费主义商品“选择”无穷无尽式的台词轰炸,而背景是伦敦。但是,Mc'Nulty 和 Renton 真的觉得未来可期吗?我想未必! 负面,消极与悲剧是不好的,但对有些时候有些人来说这些东西像酒精,像毒品,一些如此特质的作品也更让人上瘾。 这里只谈谈火线的结尾: 更多的是对未来的一种消极的茫然。 这正是 「 火线 」 的魅力,即“总分总式的‘一声叹息’”:每个分小节对一个个死者,一个个案件,一次次“人浮于事”无力的“小叹息”,以及最后这般无奈但又饱含人本主义热爱的“大叹息”。
社科 美国
走出帝制 Goodreads 谷歌图书
8.8 (48 个评分) 作者: 秦晖 群言出版社 2015 - 10
由秦晖先生近几年写的一些近代史文章组编而成。2011年时逢辛亥百年,秦晖应报章之邀开了个专栏,就中国“走出帝制,走向共和”中的许多问题谈了很多不一样的看法。

到了2014年“一战”百年、2015年新文化运动百年,秦晖又写了些相关文字。这期间还对太平天国与近代中日关系也发表过意见。所有这些看法其实都来自多年以来秦晖对近现代史的一个宏观构想,它们之间的有机联系是显而易见的。

如何“走出帝制,走向共和”?如何理解“三千年未有之变”何以发生?秦晖认为,迄今为止的中国历史头绪纷纭,但抓住了这一头一尾的两大变局——形成我们过去主要传统的“周秦之变”,与历时百余年我们至今仍身历其中的“晚清以来之变”,也就能真正把握中国悠久历史的脉搏,并看到今后继续努力的方向了。
2024年10月8日 已读
迅速阅览一遍,阅读过程中不免思考为何这也能被禁,但越往后翻也就越释然,秦晖在写作过程中应该是一直在审查的边界附近徘徊,很多论点虽未提出,但随着论证考据的不断进行,读者自然也能体会到他的想法。

I read through it quickly and wondered why it could be banned, but the further I went, the more I was relieved.Qin Hui is supposed to have been hovering near the border of censorship during the writing process.Many arguments are not presented, but as the argumentative examination continues, the reader can naturally appreciate his ideas.

His view: the Chinese have not been able to get out of the imperial system, the Chinese are still in the Qin system
历史 社科
共同的底线 豆瓣 Goodreads
9.2 (42 个评分) 作者: 秦晖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13 - 3
《共同的底线》的宗旨是从“主义”、“文化”与“部门”的分析中,结合我们特定的“问题”来论证持守底线的意义。
“共同的底线”并不是调和折中。虽然我并不反对调和折中,正如我既不反对自由主义也不反对社会民主主义一样。也许将来在自由主义与社会民主主义之争成为真问题时,我会持某种有原则合逻辑的折中态度,但是现在,我们需要持守底线。
2024年10月6日 已读
左为聚,右为收,但又只是俩工具招牌,秦晖想不到本书中论述的问题现象之本因又能死而复生,版本回卷之后本书中一些怪现象很可能会再次发生,认为秦晖是自由主义者的反对者们也想不到他们所倡导的理念(当时可能处于弱势)如今已发展成极端民粹席卷天下,已成大势。列宁、温铁军支持者可能会对本书评价极低
社科
时间简史(普及版) 豆瓣
Briefer history of time
9.0 (23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列纳德·蒙洛迪诺 / [英] 史蒂芬·霍金 译者: 吴忠超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 - 1
《时间简史》(普及版)是一本探索时间本质和宇宙最前沿的通俗读物,是一本当代有关宇宙科学思想最重要的经典著作,它改变了人类对宇宙的观念。史蒂芬·霍金这本畅销世界的《时间简史》已成为科学著述的里程碑。这不仅归因于作者迷人的表达方式,还归因于他讨论的令人敬畏的主题:空间和时间的本性,上帝在创生中的作用,宇宙的历史和将来。但是,在它问世后的岁月里,有些读者一直不断地向霍金教授诉说,该书某些最重要的概念理解起来非常困难。
这就是写作《时间简史》(普及版)的缘起和理由:作者希望读者更容易接受它的内容——同时还纳入最新的科学观测和发现。
虽然本书在篇幅上的确是“更简明”些,但它实际上却扩大了原书伟大的论题。删除了纯粹技术性的概念,诸如混沌的边界条件的数学等等。相反,包括相对论、弯曲空间以及量子论的课题,它们虽然具有无穷的趣味,但却由于散布于原书而很难理解,现在则各自分章论述。在重新组织《时间简史》(普及版)之际,作者得以扩展特别有兴趣的领域并收入最新的进展,从弦论的最新发展,到寻求物理学中各种力的完备统一理论令人神往的进展。如同本书早先的版本——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在寻找时间和空间核心可望而不可及的秘密这一未竞之业中,《时间简史》(普及版)将引导世界各地的普通读者。
37幅色彩缤纷的插图为文字增辉,使《时间简史》(普及版)令人振奋地傲然屹立于科学文献之林。
谁动了我的奶酪? 豆瓣 Goodreads
Who Moved My Cheese?
6.3 (106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斯宾塞·约翰逊 译者: 吴立俊 中信出版社 2001 - 9
《谁动了我的奶酪?》是个简单的寓言故事,内容充满了人生中有关变化寓意深长的真理。这是个有趣且能启蒙智慧的故事,内容是在描绘四个住在“迷宫”里的人物,他们竭尽所能地在寻找能滋养他们身心、使他们快乐的“奶酪”的过程。
这四个小人物中,有两只是名叫“嗅嗅”和“匆匆”的老鼠;其他两位则是身体大小和老鼠差不多的小人,名叫“唧唧”和“哼哼”,而且这两个小人的外型与行为和现今的人类差不多。
这里所谓的“奶酪”是一种比喻,它可以被当成我们生命中最想得到的东西。它可能是一份工作、人际关系、金钱、财产、健康、心灵的宁静。
书中所谓的“迷宫”,代表的是一个你花费时间与精力追寻你所欲求的东西的地方,它可以是你所服务的机构或你所居住的社区。
在故事里,这些人物面临突如其来的变化。最后,他们之中有一个成功地对这些变化做出适当的应变,并在迷宫的墙上写下他改变自己的心路历程及从中所得到的经验。
当你看到那些墙上的标语时,你就能自己找出处理变化的方法,了解了这些方法,你就不会感到太多压力,并且能够在生活中或工作中得到更多的成就感(不管你怎么定义这些成就感和压力)。
娱乐至死 豆瓣 Goodreads
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
8.2 (246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尼尔·波兹曼 译者: 章艳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 6
《娱乐至死》是对20世纪后半叶美国文化中最重大变化的探究和哀悼:印刷术时代步入没落,而电视时代蒸蒸日上;电视改变了公众话语的内容和意义;政治、宗教、教育和任何其他公共事务领域的内容,都不可避免的被电视的表达方式重新定义。电视的一般表达方式是娱乐。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一切文化内容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而且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富爸爸,穷爸爸 豆瓣 Goodreads
Rich Dad, Poor Dad
7.8 (157 个评分) 作者: (美)罗伯特・T・清崎 / 莎伦・L・莱希特 译者: 杨君 / 杨明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0 - 9
《富爸爸,穷爸爸》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作者罗伯特・清崎的亲生父亲和朋友的父亲对金钱的看法截然不同,这使他对认识金钱产生了兴趣,最终他接受了朋友的父亲的建议,也就是书中所说的。“富爸爸”的观念,即不要做金钱的奴隶,要让金钱为我们工作,并由此成为一名极富传奇色彩的成功的投资家。
越读者 豆瓣 Goodreads
7.6 (40 个评分) 作者: 郝明义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9 - 4
怎样躲避不值得付出那么多时间的书?一种无中生有的阅读可能;有十四种外语的可能;如何阅读小说、诗、历史、哲学?为什么要阅读漫画与影像?少阅读一点的理由……这么有趣的事情,再晚开始也不迟! 诸葛亮、陶渊明、朱熹、苏东坡,是怎么读书的?做笔记的方法;主题阅读没那么深奥;Fashion与经典的分界;一个普通读者越界的时候,需要知道的50件事情……
这是一本及时的讨论阅读的书,它让我们面对阅读的危机,又揭示了走出危机的新的可能性,并且提出了许多具有操作性的“如何阅读”的建议,不同的读者都可以从中得到启示。
书店的灯光 豆瓣
The Yellow-Lighted Bookshop
8.0 (14 个评分) 作者: [美] 刘易斯·布兹比 译者: 陈体仁 上海三联书店 2008 - 10
《书店的灯光》这本书是作者关于书店的回忆,也涉及到书与书店的历史。
在书中,作者不仅描绘了书店的氛围,回忆起自己阅读的启蒙,准确的将人与书店的关系比喻成“在人群中独处”。而且大半生与书和书店为伍的作者,还简单叙说了书与书店的历史,细数他所喜欢的位於世界各地的书店,还有许多跟书有关的动人故事。像是巴黎的莎士比亚书店,如何请不懂英文的法国排字工人以手工排出有史以来最难懂的英语小说《尤利西斯》,并且在书的封面采用希腊国旗的颜色,以代表希腊城邦言论自由的传统,最後日夜赶工,终於在乔伊斯四十岁生日时,收到这本书的初版本。
从这本书里,可以看到一个爱书人对书始终不变的热情,一个书店从业人员热爱书店工作的初衷,并且在网路与电子媒介日新月异的发展下,对於书店未来的审思。
獨立宣言 豆瓣
作者: 湯瑪斯‧傑佛遜 译者: 唐諾 臉譜
1776年7月4日,十一個北美洲的英國殖民地代表,在費城現時的獨立廳開會,投票通過了湯瑪斯‧傑佛遜所撰寫的《獨立宣言》,宣布脫離英國的統治,闡揚人類生而自由平等的權利,美國於焉誕生。
本書譯者唐諾以獨特的眼光看待這份宣揚歐陸天賦人權說法、控訴英王暴政的文獻,檢視在人類歷史中「人生而平等」這樣的論調究竟是否正確,以及《獨立宣言》背後哀傷的本質。
2011年5月26日 已读
2011年5月26日 评论 发一下中英文版 -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在有关人类事务的发展过程中,当一个民族必须解除其和另一个民族之间的政治联系,并在世界各国之间依照自然法则和自然神明取得独立和平等的地位时,出于对人类公意的尊重,必须宣布他们不得不独立的原因。 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造物者创造了平等的个人,并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为了保障这些权利,人们才在他们之间建立政府,而政府之正当权力则来自被统治者的同意。任何形式的政府只要破坏上述目的,人民就有权利改变或废除它,并建立新政府;新政府赖以奠基的原则,得以组织权力的方式,都要最大可能地增进民众的安全和幸福。 的确,从慎重考虑,不应当由于轻微和短暂的原因而改变成立多年的政府。过去的一切经验也都说明,任何苦难,只要尚能忍受,人类都宁愿容忍,而无意废除他们久已习惯了的政府来恢复自身的权益。但是,当政府一贯滥用职权、强取豪夺,一成不变地追逐这一目标,足以证明它旨在把人民置于绝对专制统治之下时,那么,人民就有权利也有义务推翻这个政府,并为他们未来的安全建立新的保障——这就是这些殖民地过去逆来顺受的情况,也是它们现在不得不改变以前政府制度的原因。 当今大不列颠国王的历史是一再损人利己和强取豪夺的历史,所有这些暴行的直接目的,就是想在这些邦建立一种绝对的暴政。为了证明所言属实,现把下列事实向公正的世界宣布: 他拒绝批准对公众利益最有益、最必要的法律。 他禁止他的总督们批准急需和至关重要的法律,要不就把这些法律搁置起来等待他的同意;一旦这些法律被搁置起来,他就完全置之不理。 他拒绝批准允许将广大地区供民众垦殖的其他法律,除非那些人民情愿放弃自己在立法机关中的代表权,但这种权利对他们有无法估量的价值。只有暴君才畏惧这种权利。 他把各地立法机构召集到既不方便、也不舒适且远离公文档案保存地的地方去开会,其唯一的目的是使他们疲于奔命,顺从他的意旨。 他一再解散各殖民地的议会,因为它们坚定果敢地反对他侵犯人民的各项权利。在解散各殖民地议会后,他又长时间拒绝另选新议会。但立法权是无法被取消的,因此这项权力已经回到广大人民手中并由他们来行使。其时各邦仍然险象环生,外有侵略之患,内有动乱之忧。 他竭力抑制各殖民地增加人口,为此,他阻挠《外国人归化法律》的通过,拒绝批准其他鼓励外国人移居各邦的法律,并提高分配新土地的条件。 他拒绝批准建立司法权力的法律,借以阻挠司法公正。 他控制了法官的任期、薪金数额和支付,从而让法官完全从属于他个人的意志。 他建立多种新的衙门,派遣蝗虫般多的官员骚扰我们人民,并蚕食民脂民膏。 在和平时期,未经我们立法机关的同意,他就在我们中间驻扎常备军。他使军队独立于民政权力之外,并凌驾于民政权力之上。 他同一些人勾结,把我们置于一种与我们的体制格格不入且不为我们的法律认可的管辖之下。他还批准这些人炮制的假冒法案,来到达下述目的:在我们这里驻扎大批武装部队;用假审讯来包庇他们,使那些杀害我们各邦居民的谋杀者逍遥法外;切断我们同世界各地的贸易;未经我们同意便向我们强行征税;在许多案件中剥夺我们享有陪审团的权益;编造罪名把我们递解到海外去受审;在一个邻近地区废除英国法律的自由制度,在那里建立专横政府,并扩大它的疆界,企图使之迅即成为一个样板和得心应手的工具,以便向这里的各殖民地推行同样的专制统治;取消我们的特许状,废除我们最宝贵的法律,并且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的政府形式;中止我们自己的立法机构,宣称他们自己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权为我们立法。 他宣布我们已不在他的保护之下,并向我们开战,从而放弃了这里的政权。 他在我们的海域大肆掠夺,蹂躏我们的海岸,焚烧我们的市镇,残害我们人民的生命。此时他正在运送大批外国佣兵来完成屠杀、破坏和肆虐的勾当,这种勾当早就开始,其残酷卑劣甚至在最野蛮的时代也难出其右。他完全不配做一个文明国家的元首。 他强迫在公海被他俘虏的我们公民同胞充军,反对自己的国家,成为残杀自己朋友和亲人的创子手,或是死于自己朋友和亲人的手下。 他在我们中间煽动内乱,并且竭力挑唆那些残酷无情的印第安人来杀掠我们边疆的居民。众所周知,印第安人的作战方式是不分男女老幼,一律格杀勿论。 在这些压迫的每一阶段中,我们都曾用最谦卑的言辞请求救济,但我们一再的请愿求所得到的答复却是一再的伤害。这样一个君主,在其品格已打上了可以看作是暴君行为的烙印时,便不配做自由人民的统治者。 我们不是没有顾念我们英国的弟兄。我们一再警告过他们,他们的立法机关企图把无理的管辖权横加到我们的头上。我们也提醒过他们,我们移民并定居来这里的状况。我们曾经呼唤他们天生的正义感和侠肝义胆,我们恳切陈词,请他们念在同文同种的份上,弃绝这些必然会破坏我们彼此关系和往来的无理掠夺。对于这种来自正义和基于血缘的呼声,他们却也同样置若罔闻。迫不得已,我们不得不宣布和他们分离。我们会以对待其他民族一样的态度对待他们:战时是仇敌,平时是朋友。 因此,我们,集合在大陆会议下的美利坚联合邦的代表,为我们各项正当意图,吁请全世界最崇高的正义:以各殖民地善良人民的名义并经他们授权,我们极为庄严地宣布,这些联合一致的殖民地从此成为而且是名正言顺地成为自由和独立的国家;它们解除效忠英国王室的一切义务,它们和大不列颠国家之间的一切政治关系从此全部断绝,而且必须断绝;作为自由独立的国家,它们完全有权宣战、媾和、结盟、通商和采取独立国家理应采取和处理的一切行动和事宜。 为了强化这篇宣言,我们怀着深信神明保佑的信念,谨以我们的生命、财富和神圣的荣誉,相互保证,共同宣誓。   美国《独立宣言》英文原文   THE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July 4, 1776   In Congress, July 4, 1776,   THE UNANIMOUS DECLARATION OF THE THIRTEEN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When in the Course of human events, it becomes necessary for one people to dissolve the political bands which have connected them with another, and to assume among the Powers of the earth, the separate and equal station to which the Laws of Nature and of Nature’s God entitle them, a decent respect to the opinions of mankind requires that they should declare the causes which impel them to the separation.   We hold these truths to be self-evident, that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 that they are endowed by their Creator with certain unalienable Rights, that among these are Life, Liberty, and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   That to secure these rights, Governments are instituted among Men, deriving their just powers from the consent of the governed.   That whenever any Form of Government becomes destructive of these ends, it is the Right of the People to alter or to abolish it, and to institute new Government, laying its foundation on such principles and organizing its powers in such form, as to the m shall seem most likely to effect their Safety and Happiness. Prudence, indeed, will dictate that Governments long established should not be changed for light and transient causes; and accordingly all experience hath shown, that mankind are more disposed to suffer, while evils are sufferable, than to right themselves by abolishing the forms to which they are accustomed. But when a long train of abuses and usurpations, pursuing invariably the same Object, evinces a design to reduce them under absolute Des potism, it is their right, it is their duty, to throw off such Government, and to provide new Guards for their future security.   Such has been the patient sufferance of these Colonies; and such is now the necessity which constrains them to alter their former Systems of Government. The history of the present King of Great Britain is a history of repeated injuries and usurpations, all having in direct object the establishment of an absolute Tyranny over these States. To prove this, let Facts be submitted to a candid world.   He has refused his Assent to Laws, the most wholesome and necessary for the public good.   He has forbidden his Governors to pass Laws of immediate and pressing importance, unless suspended in their operation till his Assent should be obtained; and when so suspended, he has utterly neglected to attend to them.   He has refused to pass other Laws for the accommodation of large districts of people, unless those people would relinquish the right of Representation in the Legislature, a right inestimable to them and formidable to tyrants only.   He has called together legislative bodies at places unusual, uncomfortable, and distant from the depository of their public Records, for the sole purpose of fatiguing them into compliance with his measures.   He has dissolved Representative Houses repeatedly, for opposing with manly firmness his invasions on the rights of the people.   He has refused for a long time, after such dissolutions, to cause others to be elected; whereby the Legislative powers, incapable of Annihilation, have returned to the People at large for their exercise; the State remaining in the mean time exposed to all the dangers of invasion from without, and convulsions within.   He has endeavoured to prevent the population of these States; for that purpose obstructing the Laws of Naturalization of Foreigners; refusing to pass others to encourage their migrations hither, and raising the conditions of new Appropriations of Lands .   He has obstructed the Administration of Justice, by refusing his Assent to Laws for establishing Judiciary powers.   He has made Judges dependent on his Will alone, for the tenure of their offices, and the amount and payment of their salaries.   He has erected a multitude of New Offices, and sent hither swarms of Officers to harass our People, and eat out their substance.   He has kept among us, in times of peace, Standing Armies without the Consent of our legislatures.   He has affected to render the Military independent of and superior to the Civil power.   He has combined with others to subject us to a jurisdiction foreign to our constitution, and unacknowledged by our laws; giving his Assent to their Acts of pretended Legislation:   For quartering large bodies of armed troops among us:   For protecting them, by a mock Trial, from Punishment for any Murders which they should commit on the Inhabitants of these States:   For cutting off our Trade with all parts of the world:   For imposing Taxes on us without our Consent:   For depriving us in many cases, of the benefits of Trial by Jury:   For transporting us beyond Seas to be tried for pretended offences:   For abolishing the free System of English Laws in a neighbouring Province, establishing therein an Arbitrary government, and enlarging its Boundaries so as to render it at once an example and fit instrument for introducing the same absolute rule into t hese Colonies:   For taking away our Charters, abolishing our most valuable Laws, and altering fundamentally the Forms of our Governments:   For suspending our own Legislatures, and declaring themselves invested with power to legislate for us in all cases whatsoever.   He has abdicated Government here, by declaring us out of his Protection and waging War against us.   He has plundered our seas, ravaged our Coasts, burnt our towns, and destroyed the Lives of our people.   He is at this time transporting large armies of foreign mercenaries to compleat the works of death, desolation and tyranny, already begun with circumstances of Cruelty & perfidy scarcely paralleled in the most barbarous ages, and totally unworthy the H ead of a civilized nation.   He has constrained our fellow Citizens taken Captive on the high Seas to bear Arms against their Country, to become the executioners of their friends and Brethren, or to fall themselves by their Hands.   He has excited domestic insurrections amongst us, and has endeavoured to bring on the inhabitants of our frontiers, the merciless Indian Savages, whose known rule of warfare, is an undistinguished destruction of all ages, sexes and conditions.   In every stage of these Oppressions We have Petitioned for Redress in the most humble terms: Our repeated Petitions have been answered only by repeated injury. A Prince, whose character is thus marked by every act which may define a Tyrant, is unfit to be the ruler of a free people.   Nor have We been wanting in attention to our British brethren. We have warned them from time to time of attempts by their legislature to extend an unwarrantable jurisdiction over us. We have reminded them of the circumstances of our emigration and sett lement here. We have appealed to their native justice and magnanimity, and we have conjured them by the ties of our common kindred to disavow these usurpations, which would inevitably interrupt our connections and correspondence. They too have been deaf t o the voice of justice and of consanguinity. We must, therefore, acquiesce in the necessity, which denounces our Separation, and hold them, as we hold the rest of mankind, Enemies in War, in Peace Friends.   We, therefore, the Representativ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in General Congress, Assembled, appealing to the Supreme Judge of the world for the rectitude of our intentions, do, in the Name, and by Authority of the good People of these Colonies, solemnly publish and declare, That these United Colonies are, and of Right ought to be Free and Independent States; that they are Absolved from all Allegiance to the British Crown, and that all political connection between them and the State of Great Bri tain, is and ought to be totally dissolved; and that as Free and Independent States, they have full Power to levy War, conclude Peace, contract Alliances, establish Commerce, and to do all other Acts and Things which Independent States may of right do. An d for the support of this Declaration, with a firm reliance on the Protection of Divine Providence, we mutually pledge to each other our Lives, our Fortunes and our sacred Honor. JOHN HANCOCK, President Attested, CHARLES THOMSON, Secretary New Hampshire: JOSIAH BARTLETT, WILLIAM WHIPPLE, MATTHEW THORNTON Massachusetts-Bay: SAMUEL ADAMS, JOHN ADAMS, ROBERT TREAT PAINE, ELBRIDGE GERRY Rhode Island: STEPHEN HOPKINS, WILLIAM ELLERY Connecticut: ROGER SHERMAN, SAMUEL HUNTINGTON, WILLIAM WILLIAMS, OLIVER WOLCOTT Georgia: BUTTON GWINNETT, LYMAN HALL, GEO. WALTON Maryland: SAMUEL CHASE, WILLIAM PACA, THOMAS STONE, CHARLES CARROLL OF CARROLLTON Virginia: GEORGE WYTHE, RICHARD HENRY LEE, THOMAS JEFFERSON, BENJAMIN HARRISON, THOMAS NELSON, JR., FRANCIS LIGHTFOOT LEE, CARTER BRAXTON. New York: WILLIAM FLOYD, PHILIP LIVINGSTON, FRANCIS LEWIS, LEWIS MORRIS Pennsylvania: ROBERT MORRIS, BENJAMIN RUSH, BENJAMIN FRANKLIN, JOHN MORTON, GEORGE CLYMER, JAMES SMITH, GEORGE TAYLOR, JAMES WILSON, GEORGE ROSS Delaware: CAESAR RODNEY, GEORGE READ, THOMAS M’KEAN North Carolina: WILLIAM HOOPER, JOSEPH HEWES, JOHN PENN South Carolina: EDWARD RUTLEDGE, THOMAS HEYWARD, JR., THOMAS LYNCH, JR., ARTHUR MIDDLETON New Jersey: RICHARD STOCKTON, JOHN WITHERSPOON, FRANCIS HOPKINS, JOHN HART, ABRAHAM CLARK Prepared by Gerald Murphy (The Cleveland Free-Net - aa300) Distributed by the Cybercasting Services Division of the National Public Telecomputing Network (NPTN).
社科 美国
方与圆 豆瓣
作者: 丁远峙 广州出版社 1998 - 8
本书的内容涉及了品质培养、气质修养、人性、处世技巧,交际技巧、说话技巧、宣传和广告的技巧。它的目的是想使你人生更快乐,事业更成功。本书作者在深圳、北京、武汉等地举办了数十期成人培训,学员数千人,其中有打工仔、业务员,还有厂长、经理、企业老板,许多人在以后的生活中都取得了长足进步。在这个基础上,作者精心思虑,耗时近六年完成了本书,取得了巨大的反响。
富爸爸投资指南 豆瓣
Rich Dad's Guide to Investing: What the Rich Invest in That the Poor and Middle Class Do Not!
5.3 (6 个评分) 作者: 莎伦·L·莱希特 / [美] 罗伯特·T·清崎 译者: 王丽洁 等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1 - 3
这本书旨在为希望成为富有投资者、希望像富人那样投资的人提供长期的指导。书中尽可能地用最简单的语言去探讨那些非常复杂的投资问题。
作者结合自己创业及投资的经历,详尽地阐述了富爸爸的财务思想和投资理念,同时为所有希望获得财务自由的人们提供了许多颇具有参考价值的投资创业建议。书中揭示了富爸爸的基本投资法则,十大投资控制工具,以及如何降低投资风险,如何将工资收入转为资产或投资收入,如何成为终极投资家,帮助读者透视成功投资家的财务计划,从而进入财务自由的快车道。
送你一颗子弹 Goodreads 豆瓣
8.2 (523 个评分) 作者: 刘瑜 上海三联书店 2010 - 1
这本书里记录的是作者2005—2009年左右(尤其是2006—2007年)生活里的点点滴滴。在这本书里,被“审视”的东西杂七杂八,有街上的疯老头,有同宿舍的室友,有爱情、电影和书,大到制度,小到老鼠。由于我写这些东西的时候,出发点并不是写一本书,所以不同文章往往风格迥异,长短不一,质量不均,随着社会形势、荷尔蒙周期以及我逃避生活的力度而起伏。
2011年5月22日 已读
刚开始我还以为是一个喜欢耍小聪明的作家,论海外生活描写与思考不及严歌岑,但是到了后面越发的深刻,如同滚雪球一般越来越犀利,Good Book
笔越来越深了,滚雪球

推荐文章
一个人要像一支队伍
当他们开始用脚投票
爱情饥渴症
crush
自我一代
牛校牛在哪儿
当代 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