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幽默
第二十二条军规 豆瓣 Goodreads
8.5 (31 个评分) 作者: [美] 约瑟夫·海勒 译者: 扬恝 / 程爱民 译林出版社 2006 - 6
《第二十二条军规》是一部严肃的、讽刺性极强的小说。通过这部小说,约瑟夫·海勒将他眼中的美国社会展现在读者眼前。这个社会处于一种有组织的混乱、一种制度化了的疯狂之中,这个社会的一切只服从“第二十二条军规”的荒诞逻辑。这样一种病态的、荒诞的社会只有海勒的想象力才能够包容它,只有“黑色幽默”这样的创作手法才能够较好地表现它。通过“第二十二条军规”这个象征,读者也可以看到战争、美国社会及其官僚机构的荒诞、疯狂和不可理喻。由于这部小说揭示了美国社会真实的一面,因此它不仅在西方社会里具有普遍的意义并被译成十多种文字,而且对于我们中国读者认识、了解当代美国社会以及由这个社会造就的一代没有理想、没有信仰、没有人生目标的美国人,无疑具有极高的价值。这部小说的主要情节非常简单:第二次世界大战末,在意大利厄尔巴岛以南八英里的地中海的一个美国空军基地——皮亚诺萨小岛上,轰炸手约塞连上尉像只惊弓之鸟,在一片混乱、荒谬与恐怖中,置一切权威、信条于不顾,为保存自己的性命而进行着几近疯狂的努力。在这个岛上,他生活的唯一目的就是逃避作战飞行。于是,他一次又一次地装病住进医院,因为他发现唯有这里才是最好的藏身之地。最后,终于开了小差,逃到了瑞典。 在本书中,海勒借虚构的皮亚诺萨小岛作为舞台,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军某飞行大队里发生的一系列事件为内容,将他眼中的美国社会展现在读者眼前,让人们能够看清楚在这个疯狂的世界里,人是如何变得“全疯了”的。
冠军早餐 囚鸟 豆瓣
Breakfast of Champions Jailbird
9.1 (9 个评分) 作者: [美] 库尔特·冯内古特 译者: 董乐山 译林出版社 2007 - 8
书中的两部作品是美国后现代派作家冯内古特在七十年代的佳作。《冠军早餐》是一部荒诞的反传统小说。读者可以在这一过程中看到作者以诙谐、夸张的语言叙述的一个疯狂世界。作者自绘的插图也是小说的一大特色。《囚鸟》以主人公自述形式,描写了一个三次出入监狱的老犯人的一生,中间穿插了大萧条、二次大战、朝鲜战争、麦卡锡主义、水门事件等历史插曲,以黑色幽默手法,嘲讽社会现实,收到特殊的社会效果。
2010年8月25日 已读
黑色佳作,冠军手法独特。冯内古特极尽讽刺之能,将人类的劣根性:暴力与贪婪从更本质的角度戏谑的写出_x000d_
河狸代表女性的阴部_x000d_
漏代表镜子,里面有另外一个世界_x000d_
三线写作,从容不迫的展开了故事_x000d_
人与人的交错是各种巧合,六度分隔理论
美国 黑色幽默
五号屠场 豆瓣
8.2 (11 个评分) 作者: [美] 库尔特·冯内古特 译者: 云彩 / 紫芹 译林出版社 1998 - 8
冯内古特及其小说依然健在


(代 译 序)



在本世纪末出版与回顾60年代走红的冯内古特及其小说,审视他90年代最后的作品,对我们全面公正地评价这位著名的美国小说家是一个最为合适的时机。

从冯内古特的处女作《自动钢琴》(1952年)到他的封笔之作《时间震》(1997),历时四十多年,我们清楚地看到他一直保持着他独有的艺术特色,如果用他也许喜欢的数学公式来概括的话,那便是:科幻+讽喻+幽默。他在大学里攻读的是生物化学,毕业后一直关注当今的科学发展,对此十分熟悉和在行,可以说与他齐名的后现代派作家约翰·巴思、托马斯·品钦、约翰·霍克斯、罗伯特·库弗等人在这方面不能与他比肩。冯内古特有一度甚至被视为一般的科幻小说家而遭评论界冷落。深刻洞察世界和美国社会的冯内古特在他的代表作《五号屠场》(1969)发表以后,才摘掉了他极其讨厌的科幻小说家的帽子。科幻是他用来鞭挞社会丑恶现象的手段,一个得心应手的工具。他嫉恶如仇,对美国社会出现的种种弊病进行深刻的揭露,辛辣的讽刺,有时显得玩世不恭,有时又诙谐成趣,但他骨子里对人类的命运和前途有着浓厚的忧患意识,悲观失望的情绪常常主宰了他。他生性幽默,他的幽默却常常染有阴郁的色彩,这就是批评家们所称的黑色幽默。黑色幽默在《五号屠场》里最典型,如同在约瑟夫·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里一样。通察冯内古特一生的主要小说,如今说他是黑色幽默大师,在评论界不会有什么疑义。如果有的话,也许冯内古特本人仍不会首肯。但历史告诉我们,对一个作家的定论往往并不取决于他(她)本人同意与否。

现在换一个视角,来看看冯古内特在文学史上所占的地位,也许会更全面一些。且看雷蒙德·费德曼(Raymond Federman)在他的《内省小说》(SelfReflectiveFiction, 1988)里是怎样看待冯内古特及其作品的,他说:



50年代的小说多数把二次大战美化为一场好战争,必要的战争,甚至是一次伟大的冒险,尽管它有许多悲剧的方面。例如:我们会想起詹姆斯·琼斯的《从此地到永远》、欧文·肖的《幼狮》、诺曼·梅勒的《裸者与死者》、赫尔曼·沃克的《凯恩叛乱事件》以及其他许多鼓舞人心的小说。这类小说现在正被滑稽嘲弄的新小说揭去神秘的面纱而遭损。《第二十二条军规》当然是最明显的例子,但托马斯·品钦的《V》(1963)、冯内古特的《黑夜母亲》(1961),特别是他的《五号屠场》(1968)、杰兹·科辛斯基的《彩鸟》(1965)和约翰·巴思的《贾尔斯代人受过的小伙子》(1966)也把美国当代史嘲笑为荒唐的闹剧。

这些小说对历史事件的官方定论提出质疑。在多数情况下,这些小说里的主人公们似乎在寻找他们生活里和行动中正失去的连贯性。这些小说家多数对他们曾经推波助澜过的历史事件与自己的关系所持的立场与观点正加以修正,以他们自己小说里叙述者兼主人公的双重身份进行内省或反思。



费德曼把冯内古特列入60年代崭露头角的内省小说或反思小说家群,或后现代派小说家群。马尔科姆·布雷德伯里(Malcolm Bradbury)则在他的《新现实主义小说》(NeorealistFiction)一文里称冯内古特为新现实主义小说家,他说:



像那时(60年代)的文学批评和哲学一样,小说发现自己已露衰败的征兆,背着下滑、词语危机、能指与所指错位感的重负。有一度这似乎表明严肃文学现实主义的终结,虽然整个“后现代”阶段依然存在着现实主义与超小说悖论的矛盾,其矛盾不仅存在于后现代小说和较为传统的形式之间,而且也存在于巴思、冯内古特、品钦、霍克斯、库弗的超文本的本身之中。



布雷德伯里用新现实主义去界定冯内古特及与其相似的作家,用超小说概括这批作家的小说艺术特色,说白了,就是:他们关注现实社会,但他们审视社会的视角,表现社会生活的手法,均迥异于传统的现实主义作家。新现实主义作家所反映的现实,好比哈哈镜里所反映的现实。你从哈哈镜里所看到的一切,难道不使你感到能指与所指大大地错位吗?所谓后现代小说,其最大的特色也在于此。冯内古特的艺术创新也在于此。综观冯内古特的整个小说创作生涯,从褒义上讲,他保持了鲜明的艺术特色;从贬义上讲,他在90年代艺术探索上无新的进展,而是重复他在60年代建立起来的艺术手法。

不过,即使在90年代的今天,若从内省、新现实主义、黑色幽默等角度来研读他的《五号屠场》、《上帝保佑你,罗斯瓦特先生》和其他小说,我们的读者依然能获得审美愉悦,我们的作家更能从中获得艺术创新的启迪,领悟冯内古特为何能“通过文学改变了整整一代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道理。现在可以断言,冯内古特作为60年代涌现出来的一位后现代派经典作家,一位黑色幽默大师在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而今很少会有人对此质疑了。



紫 芹

南京南秀村陋斋

1998年6月10日
2010年10月12日 已读
可以看到很多石康借鉴的影子,怪不得他总提冯内_x000d_
在叙事方面,突破了传统小说的沿着时间慢慢叙事,或者偶尔倒叙,或者开头倒叙,而是截取了3个时间段,不断地倒转。
美国 黑色幽默
时震 豆瓣
Timequake
8.1 (16 个评分) 作者: [美] 库尔特·冯内古特 译者: 虞建华 译林出版社 2001 - 1
库尔特·冯内古特在《时震》这本1997年出版的封笔之作里,以他惯有的科幻小说模式和幽默、讽喻的笔触讲述了一个令人忍俊不禁的故事:2001年2月13日下午2点27分,宇宙经受了一次自信危机,暂时厌倦了无穷无尽的扩展,决定寻寻乐子调剂一下,于是时空统一体出现了故障,宇宙一下子缩回到10年前的1991年2月17日。就在时间再次向2001年运行过程中,所有的人或物,都得将十年的经历一一重新体历一遍。于是,作者及其家人,以及科幻小说家基尔戈·特劳特(他的另一个自我),不得不再次精力种种真实或想象、愉快或尴尬的趣闻轶事。
V. 豆瓣
作者: [美国] 托马斯·品钦 译者: 叶华年 译林出版社 2003 - 8
《V.》描写的人物林林总总,形形色色,各自取不同的生存姿态,整部小说就像一个生活的万花筒。小说的每一章每一节都展示了纷繁多样的场景或事件,然而所有的场景和事件都遵循着熵这条主线变化和发展,这影射着社会的涣散和无序,人类的盲目和无奈。阅毕小说,掩卷沉思,读者会深刻地感受到小说表明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无可避免地走向热寂的历史。
品钦的这部小说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美国颇具代表性。当时美国的小说无论在内容或形式上都发生了巨变,产生了后现代主义的荒诞派。不少作家审视历史,觉得世界脱节出轨了,美国内外交困,问题成堆,在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上荒唐怪诞的现象比比皆是,人的自由意志已经丧失,人的个性和自我日渐消亡。这样的时代产生不了正剧,作家只能用一种近乎滑稽嘲弄的喜剧来表达人类生存状态的悲剧性的荒谬,这也就是黑色幽默。荒诞派作家往往反剧正写,一脸严肃地描写卑微琐屑的芸芸众生。小说中这些人物企图在混乱不堪的世界中发现或建立秩序,在杂乱无章的生活中寻觅或想像出意义来,而读者在对他们无用的努力发笑的同时,又感同身受地体会到他们的困惑、沮丧、痛苦和空虚。
品钦在《V.》中刻画了人类社会中的熵增值现象,表明人生种种追求的平庸和虚幻,暗示世界在奔向热寂。但品钦并没有宣扬虚无主义和末日思想。他的目的显然在于将人类的病态与异化放大了展示给读者看,从而引起他们的惊怖和警醒,以求自救救人,匡时救世。对于中国读者而言,阅读这部小说除了能使我们对美国社会有所了解之外,当也能促使我们自思;而品钦的后现代主义的叙述技巧和黑色幽默的手法对我们也不无启迪,会使我们的阅读过程充满新奇和愉悦。
2011年10月31日 已读
意识流,把每个人不同时期的片段进行组合,让读者有一种人类观察者的角度 风格时而魔幻,时而阴暗潮湿有如赛博朋克,时而非洲风情,对人类自相毁灭、甘于堕落的控诉。很多情节跟黑天鹅、发条橙、猜火车的氛围以及情节类似,各种有趣的故事之后是人类的荒诞,下水道屠杀鳄鱼 女假人教父,谁是V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不管是谁都会走向毁灭
美国 黑色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