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随笔
小味道:藏在味蕾里的乡愁 豆瓣
作者: 高维生 2019 - 1
打开味蕾,就好像打开记忆那扇门。
我们怀念、迷恋曾经的那些味道,不过是怀念与迷恋那些人、那些事。
一道道故乡的美食,穿过时光的帷幕抵达舌尖,
那是令人沉醉的旧日时光,也是远行路上的乡愁行囊。
本书笔调素朴,叙述温婉,从容道来的故事里都是心心念念的熟悉味道,那是故乡的滋味。
这是一本中国饮食文化读本。
菜犹如一个传记的主人,它承载着食者的记忆、经历、悲欢与乡愁。
每个菜都是一本大书,从中能寻找到历史的踪迹,也能发现自己走过的印迹。
本书分为大地野菜、五味杂记、吃食漫谈、寻味记忆四部分,
在回味每一种食物的经历时,也在咂摸时间的滋味。
2022年6月27日 已读
(220522)拖了一个多月,不愧是我。属于“勉强能看”,要比较的话和陈忠实的《俯仰关中》差不多一个水平?因为我是东北人,能从中体会到同乡的亲切,所以格外可读。对于没有这丝乡情存在的一般通过读者,或许并不值得花钱(甚至花时间)去读吧——虽然也不能否认偶有妙笔,真的是每篇文章都给“没有才气”几个字作注脚。虽然作者好像也不是专研写作的作家,更像一个搞满蒙史的……(于是学到了一些家乡的知识,也是好的)
中国 散文随笔 美食
随园食单 豆瓣
作者: 袁枚 2016 - 6
2022年5月22日 已读
相当可爱。一本可以窥见当时事物风貌的小书,菜谱和要点记述也颇详细,喜欢做菜者可以比照之用于复原。和汪老一样,多记述南方菜肴。尤其是苏杭菜,给身为北方人的我很多新奇,比如笋竟然重要到能独成一章…南方竹子真是多,连粽子都用箬叶包;还能看到小小的地域歧视,比如袁老还经常嘲讽金陵人毛都不懂,真是笑死。不过虽然书本身值得一读, kindle 商店的电子书却排版十分杂乱,还有录入错误,最好还是买其他版本。
中国 散文随笔 文学
沙乡年鉴 豆瓣
A Sand County Almanac
作者: [美]奥尔多·利奥波德 译者: 侯文蕙 2019 - 3
《沙乡年鉴》是生态伦理之父奥尔多•利奥波德的代表作,其中的《大雁归来》《像山那样思考》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经典译林版《沙乡年鉴》采用牛津大学出版社1949年初版,由著名环境史学家侯文蕙教授精心迻译,美国利奥波德基金会主席苏珊•福莱德作序推荐,并附有全书动植物中英文名称及拉丁学名对照。书中收录利奥波德1947年未发表的序言,配以33幅英文原版插画,生动呈现一位博物学家的自然情怀。
《沙乡年鉴》是奥尔多•利奥波德一生观察、经历和思考的结晶。在本书中,作者不仅表达了对威斯康星沙乡农场和谐生活的追忆,也记录了为追求科学的生态观而经历的教训和痛苦,并论述了人与自然、人与土地之间的关系,试图重新唤起人们对自然应保有的爱与尊重。全书蕴含着他的土地健康和土地伦理观,语言清新优美,内容严肃深邃,字里行间体现了作者细致入微的观察,洋溢着对飞禽走兽、奇花异草的挚爱情愫。
2022年5月21日 已读
(20220425)从高中学习分类学的时候就一直觉得知道了花鸟鱼兽的名字就是和他们成为朋友的第一步,走在山间路旁,或是在江原道的山里的时候,身边总是有些认识的植物和鸟鸣,亦总是能够发现藏在枯叶下的细辛或难以注意的虫蜕和果实,便忘却一切孤独压抑,只觉人生可爱。这本书便是用令人感动的流畅、优美的语言展示出作者对自然的热爱的。虽然今天才刚刚开始读,但已读的每一章都让我心中充满了快乐…我不爱人类,但我真的好爱这个地球啊。(202205?) 读完好久了,向寒宝鼎力推荐了w
散文随笔 文学 生物科学 美国 自然文学
清华园日记 豆瓣
7.1 (7 个评分) 作者: 季羡林 2015 - 5
2021年1月17日 已读
发现 Kindle unlimited 包含此书,即刻借阅。内容是读了个不亦乐乎,网传的名场面当然都有,但书里更多的是对时局的困惑、纠结,对将来的迷茫不定,对自己若隐若现的理想在怀疑和踌躇满志中的逡巡,看起来很有共鸣。从骂考试,到渴望朋友,到丧母之痛,人之情感,在 1934 年和今天,未有什么不同。西洋文学系的夹英文习惯还更符合我这留学生了。本书前半还附赠一些季老写小学和初中的散文,也颇可读。书中用语还很有意思,有时间应该整活一个十分钟入门清华园体。问题是电子书排版质量过差。书之注释与正文全无区分,读起颇费力。我大体上还是有基本的文学常识和英文水准的,很希望能略过括号里复述的正文加翻译或 Goethe 生平简介之类…… 且不止一处有注释的第一个词跑出括号的现象。不建议购入此电子版。
中国 散文随笔
吾国与吾民 豆瓣
My Country and My People
9.5 (8 个评分) 作者: 林语堂 译者: 黄嘉德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2 - 1
《吾国与吾民》(My Country and My People)又名《中国人》,是林语堂在西方文坛的成名作与代表作。该书用坦率幽默的笔调、睿智通达的语言娓娓道出了中国人的道德、精神状态与向往,以及中国的社会、文艺与生活情趣。将中国人的性格、心灵、理想、生活、政治、社会、艺术剖释得非常美妙,并与西方人的性格,理想、生活等做了相应的广泛深入的比较,在海内外引起轰动,被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广泛流传。
自深深处 豆瓣 谷歌图书
De Profundis
8.3 (126 个评分) 作者: [爱尔兰] 奥斯卡·王尔德 译者: 朱纯深 译林出版社 2008 - 4
我人生有两大转折点:一是父亲送我进牛津,一是社会送我进监狱。碰上你,对我是危险的,而在那个特定时候碰上你,对我则成了致命。命运将我们两个互不相干的生命丝丝缕缕编成了一个血红的图案,你的确真心爱过我。即使你拒绝收我的信,我也会照写不误,这样你就会知道,不管怎样,总是有信在等着你。
《自深深处》是王尔德写给他的同性恋伙伴道格拉斯的一封长信,这封信是王尔德在牢狱生活的最后几个月内写成的,信中充满了以道格拉斯爱恨交织的情绪,同时还集中阐述了王尔德的艺术观、生活观。
古典之殇 豆瓣
5.7 (6 个评分) 作者: 王开岭 2010 - 11
《古典之殇:纪念原配的世界》王开岭文集之自然美学卷,系作者最新文字结集,作者的注意力从自然细节开始,从那些曾经来过却正在消逝的风物开始,从那些被人类辜负的美好元素开始,从儿时的记忆和笑声开始,以独特的视角、细腻的笔触表达了自己对于自然美的无限眷念。
惰者集 数感与数学 豆瓣 Goodreads
怠け数学者の記
作者: 小平邦彦 译者: 尤斌斌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7 - 12 其它标题: 惰者集
正版授权 卖家 : Boolee 加微信[soweinc]每天分享好书,邀你加入国际微信群学习交流.微信好友低至5优惠 . 书名:惰者集 数感与数学简介:数学之书 走进迷人的数学 看数学的故事 领略数学之美 数学家文集 通俗易懂有趣 爱上数学科普读物 理解数学 数学教育书籍作者:[日]小平邦彦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年01月装订方式:平装-胶订分类:科普读物|科学世界|数学图灵新知
陈忠实自选集 豆瓣
作者: 陈忠实 2017 - 3
陈忠实的作品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带着泥土的味道,或幽默,或冷峻,对中国社会的各个角落和各色各样的人进行了深刻的描绘。本书精选和节选了他的各类代表性作品,包括长篇小说《白鹿原》,中篇小说《康家小院》《蓝袍先生》《四妹子》,短篇小说《信任》《到老白杨树背后去》,散文随笔《告别白鸽》《原下的日子》等篇章,全面展示了陈忠实的文学创作成就。
2020年2月23日 已读
陳老作品風格很統一,倒是能寫透某一類型也不容易。的確是凝聚了此生體驗的文字呢
短篇中篇有的成文太早,不過藍袍先生和四妹子都不錯。散文則只能說對作傳有用ㄌ。整書實際文學價值一般。但應用於理解陳老的創作心路還是很有助益
中国 中篇小说 散文随笔 短篇小说
伊利亚随笔选 豆瓣
作者: [英] 查尔斯·兰姆 译者: 刘炳善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2 - 4
《伊利亚随笔选》荟萃了英国著名作家查尔斯·兰姆(Charles Lamb,1775—1834)最出色的随笔作品,堪称十九世纪英国文学的瑰宝。在这些随笔中,兰姆以“伊利亚”为笔名,从日常作息、家长里短切人,将平生感念娓娓道来;随笔主题既与兰姆本人的独特经历水乳交融,又浸淫于广阔深挚的人道主义氖围;文风含蓄迂回之余,亦不失情真意切,纤毫毕现地展示了英式随笔的至高境界。正如三十年代我国作家梁遇舂所言:对于心灵的创伤,兰姆是一剂“止血的良药”。《伊利亚随笔选》选录了《伊利亚随笔》中的主要作品,包括《南海公司回忆》、《除夕随想》等诸多名篇。著名翻译家刘炳善先生的译文精到而隽永,恰到好处地传达了兰姆独树一帜的文字魅力。
2019年11月27日 已读
平行阅读的7本散文/散文诗集之一 的确蛮幽默诙谐的 但登在报纸上的俏皮文章又能有什么出众之处呢…
散文随笔 文学 英国
麦穗至成熟饱满时 豆瓣
作者: [法]蒙田 译者: 裴泽也 2018 - 1
编辑推荐
★《蒙田随笔》品质精装版,印金烫银工艺,工致手感,匠心呈现。影响每一代学人的思想巨著,后世的帕斯卡、培根、尼采、本雅明等思想家皆受到它的影响。
★新课标初、高中语文课本收录,教育部重点推荐!
★以平等之眼正视,以纤微之目洞察,以睿智之脑思考,以谦卑之心怀疑——这种艺术只属于一个人,他就是蒙田。几个世纪过去,人们站在蒙田的作品之前,凝视它的深远和广袤,在其中探寻自我心灵的深处。
★欧洲近代哲理散文三大经典之一。四百年来全球畅销,被译成几乎所有文字。影响每一代学人的思想巨著。愈思考,愈谦逊,愈自由。
超群绝伦的作家中,蒙田属于特殊的一种。要欣赏他的真正价值,年纪不能太轻,人生阅历与挫折不能太少。他思想的自由与正直给我们这一代被命运抛入纷扰乱世的人,带来了最珍贵的帮助。
——(奥)斯蒂芬·茨威格
在我的精神里,或许还在我的肉体里——谁知道呢?——都有蒙田对离经叛道的爱好。有这么一个人写作,从而增加了世人对生活的乐趣。
——(德)尼采
所有这些组成人类灵魂的摇摆松动的零件,经蒙田的调试最后完成了一次神奇的组合。在他的十指之间掌握了这个世界的美。他完成的是幸福。
——(英)弗吉尼亚·伍尔夫
《麦穗至成熟饱满时》是一部谈论哲学、心理、社会、政治的思想著作。蒙田以博学著称,在本书中,天文地理,世情百态,无所不谈,旁征博引,语言平易通畅,不假雕饰,思想深刻绵密,博采众长。
作为十六世纪各种思潮和知识经过分析的汇总,蒙田随笔是人类思想的永恒瑰宝,在法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开创了随笔式作品的先例,使散文作品进入文学领域,后世的帕斯卡、培根、尼采、本雅明等思想家皆受到它的影响。
2019年11月27日 已读
平行阅读的7本散文/散文诗集之一 哲理散文/杂文/随笔之父 因为年代太过久远显得很多内容十分爆笑 怪道在开头蒙田就自己告诉读者“你们憋读了”
不搞文学研究大概没必要看
散文随笔 文学 法国
俯仰关中 豆瓣
作者: 陈忠实 2010 - 1
《俯仰关中》是一本散文集,全书共分为人情景物、关于记忆、行走见闻、人生与写作四个部分。主要内容包括告别白鸽、一株柳、绿风、父亲的树、我的秦腔记忆、麦饭、搅团、原下的日子、感受文盲、口红与坦克、走进一个美国家庭、林中那块阳光明媚的草地、晶莹的泪珠、生命之雨、三九的雨等。
2019年11月27日 已读
平行阅读的7本散文/散文诗集之一 很一般 甚至有点像初中作文…没有什么能文学欣赏的价值 只能用于理解陈忠实的创作背景 平铺直叙甚至于平淡无味的内容(游记尤其差) 生硬的比喻 还有“哦!……”和反问句和诡异引号使用…可能是因为我是城里孩子本身就有隔膜… 有些时候需要努力地设身处地才能共感想表达的情感 说理方面该说也很幼稚…小说写得好和散文写得好真是两码事
不过,也真的能看出他的不容易 一步一个脚印,克服各种艰难走到今天 著成《白》书 (能看出他很自豪总是提起来哈哈哈)
中国 散文随笔 文学
流言 豆瓣
9.2 (49 个评分) 作者: 张爱玲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2 - 9
读《小团圆》,不能不看张爱玲散文
全新修订,华丽上市!
散佚作品《不得不说的废话》等七篇首次收录,最新增补《炎樱衣谱》《寄读者》两篇文章。
读《小团圆》,对于不了解张爱玲的人来说,很难真正理解。谈到该书,张爱玲说:“看过《流言》的人,一望而知里面有《私语》、《烬余录》(港战)的内容,尽管是《罗生门》那样的不同。”可见,要想读懂《小团圆》,必要熟悉张爱玲散文。张爱玲的所有散文,主人公都是张爱玲自己,这里有她一生的经历与感受。
读了《小团圆》,再去读她的散文作品,如此才能真正体会张爱玲不同时期的人生体验与艺术追求。而且不光是《私语》、《烬余录》,还有《华丽缘》、《对照记》……张爱玲的所有散文,主人公都是张爱玲自己,这里有她一生的经历与感受。——止庵
张爱玲的文学生涯是从创作散文起步的。哪怕她没有写过一篇小说,她的散文也足以使她跻身二十世纪中国最优秀的散文家之列。——陈子善
《流言》收录《私语》《烬余录》等颇具张爱玲自传性的散文,《童言无忌》《姑姑语录》《公寓生活记趣》等有助于了解张爱玲家人、生活的散文,以及《自己的文章》《关于倾城之恋的老实话》等能更好地理解张爱玲创作的文章等;并首次收录最新发现的散佚作品《炎樱衣谱》《寄读者》。
2019年11月27日 已读
平行阅读的7本散文/散文诗集之一 果然张爱玲写的东西就数散文是最有趣的 张颇会用比喻 在这里也常见到 凭谁也想不到会这样喻的东西 有点诡异可又觉得是最恰当的
当时的散文大多都见刊登报 有点像社论了 基本都是针对某主题发表观点看法的 当然不免夹带私货 这种意义上说是“自传性质的散文”倒也可以吧
中国 散文随笔 文学
堤契诺之歌 豆瓣
8.3 (14 个评分) 作者: [德] 赫尔曼·黑塞 译者: 窦维仪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 - 6
本书作者黑塞(1877-1962)是20世纪欧洲最有影响的小说家之一,也是全世界范围内最受欢迎、影响最大、拥有读者和研究者最多的作家,他的作品已被译成53种语言,742种译本,总发行量达3000多万册,其中德文版600多万册,仅占五分之一,其余2400万册为各种文字的外文版。全世界研究黑塞及其作品的专著达50余种,博士论文2000多篇,刊登在各种报刊杂志上的介绍黑塞及其作品的文章有5000多篇。
黑塞的作品能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各个不同的国家和民族中引起共鸣,是因为他的作品可读性强,反映的内容具有多元性,在承继西方人文主义传统思想的同时,又将东方的文化和哲学思想揉合其中。
本书《堤契诺之歌》可以说是黑塞作品的精髓,它是一本散文、诗歌集,亦是作者对他在此之前所有作品的艺术理念、创作方法和哲学思想的归纳、总结和诠释,被许多专家和学者看作是一把开启黑塞思想之门的钥匙。
书中配有30余幅由作者本人绘制的水彩画和钢笔画,这给作品增添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2019年11月27日 已读
平行阅读的7本散文/散文诗集之一 和园圃之乐的题材是相同的 甚至有少量的重复篇目(不过不多)两本合作一本可以算是黑塞田园生活的完整侧写了此译本语言比较考究(?)诗歌翻译的美感更足 主题性也比较统一,围绕堤契诺展开,且有更详细的序介绍写作背景 但散文部分偶有堆砌厚重之感
有一点感触很深 读的时候经常看黑塞没事就写去捡栗子 只觉得很有意思 后来看跋才得知是因为黑塞当时穷困潦倒 有时只能捡栗子果腹…这苦中作乐真是让人感慨
德国 散文随笔 文学
园圃之乐 豆瓣
Freude am Garten
作者: [德] 赫尔曼·黑塞 译者: 韩耀成 雅众文化/新星出版社 2016 - 2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赫尔曼·黑塞的诗意田园世界
.
1、20世纪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赫尔曼·黑塞最经典的自然随笔。
2、德语翻译家韩耀成倾情演绎。
3、特别收录多幅黑塞精美手绘彩图。
.
┉┉┉┉┉┉
诺贝尔奖得主黑赫尔曼·黑塞在战乱之年退隐山间,思考人性。 他与花鸟草木相伴晨昏,共度寒暑,在耕读中寻得自我安宁,泪滴感悟汇成了《园圃之乐》这本散文经典;黑塞的文字一如其笔下的水彩画,隽永平和,细腻雅致,似有一股淡淡的哀伤,又不乏对生命的超然顿悟。
┉┉┉┉┉┉
讽刺有更加辛辣的种类,如愤怒与怒火的宣泄,但另外一种更有魅力,这就是黑塞拥有的讽刺。在我看来这是一种能力的见证,能抛开自己,能察觉其本质而不内视,能认识自我而不沾沾自喜。这种讽刺是一种谦和形式,谦和是一种态度,这种态度越是有更高的天赋与内涵伴随,越是觉得可爱。
——安德烈·纪德
.
读黑塞的书,就像在暴风雨的深夜,感受到灯塔的闪耀。
——荣格
.
在真实的泥土上劳作,观察自然里每一份子的生活,体悟它们的哀乐,这大概就是黑塞的自疗之路。
——《新京报》
.
黑塞在本书中记录了自己隐居田林的点滴,他在劳作与创作之余和农夫闲话家常,感受、赞美他们的质朴,一切都如此美好,时间在此似乎停滞不前了。
——《南方都市报》
.
他那富于灵感的作品具有遒劲的气势和洞察力,也为崇高的人道主义理想和高尚风格提供了一个范例。
——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
2019年11月27日 已读
平行阅读的7本散文/散文诗之一。其中有两本都是黑塞的田园散文。此版译本文字平实朴素较为生活化,从文学角度来讲,实在不能够说是瑰丽或深刻的散文(同样岁月静好的塞尔努达…。其中夹杂的残篇小说(非常样板戏感)或诗歌,适宜作为理解黑塞作品的补充 或作为向往田园生活的文青的精神食粮
嘛 不过也不是说觉得除此之外一无是处了
黑塞可能和我在某些文化侧面立场天差地别:我是工业和科技的拥趸 是坚定的无神论者,而黑塞是虔诚的新教徒 对科技持怀疑甚至轻微否定态度。但这不妨碍我欣赏一位老人对于生活和自然的热爱 虽然他的画作不能说好 侍弄园圃和植物的能力也谈不上有多高超 可的的确确是充满热爱的 就只这一点就令人感动了。
德国 散文随笔 文学
病隙碎笔 豆瓣
9.1 (57 个评分) 作者: 史铁生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 3
史铁生用生动而通俗甚至是优美的语言追寻和探索了关于我们人生的已知和未知的道理:人生、命运、爱情、金钱、道义、信仰,健康的心态、成功的途径和价值、孩子的教育、家庭的纽带,共分六部分,243则。
2019年8月20日 已读
这本书比起《我与地坛》主要是追忆怀念,更像是史铁生自问自答、自言自语,对几个“终极”问题提出的思考,通常都是由一简单的话题而喷薄出讨论的泉眼,而后连续的思考像水波一般涓涓而流,最后通常都是汇集到“神性”“泛爱”等话题上——说实话,这书甚至有点像福音书,确实让人体悟精神上的信仰能给人带来的温暖。虽然的确所选随笔皆是相似主题,很可能也是集中写作,但因为本书内容全部都是输出观点,可能更适合在征订的杂志上分散地阅读(况且也说了是碎笔嘛)——毕竟猛烈地接受观点是一件令人疲惫的事儿。说实话,我有时觉得史铁生可能因为困宥在轮椅上太久,无法向外探索,只能向里发掘人性和生存的思考,在自己广泛的思绪里有点迷失了,以至于在最微小处也能生发出无限的联想和思索……说不上是好是坏吧。
中国 散文随笔
维也纳情感 豆瓣
作者: 冯骥才 译林出版社 2010 - 4
《维也纳情感》内容简介:“游”的最大快乐是遭遇,“记”的意义是把这快乐记录和保留下来。然而,为什么把遭遇视为快乐呢?什么样的遭遇可以成为快乐?这里所说的遭遇,不是邂逅旧友熟人,或重逢阔别已久的事物,而是突然进入一片不曾见过的全然一新的天地。无论是风光、面孔、文字、语言,还是习俗、审美、生活与思维的方式,这种遭遇让你亮起眸子,竖起耳朵,敞开心怀,感觉空前的鲜活。然后,陷入思索:这一切为什么与自己不同。因此说,“游”的快乐是遭遇不同。
萨尔茨堡:乐神的摇篮 豆瓣
作者: 冯骥才 2010 - 4
《萨尔茨堡:乐神的摇篮》是由译林出版社出版的。
《萨尔茨堡:乐神的摇篮》内容简介:萨尔茨堡,无论是城市还是辽阔的山野与乡间,都拥有着绝世之美。但作家的工作远非欣赏美与描述美,而是寻找内在的个性和魂灵,使读者与其神交。作家冯骥才在与莫扎特专家、历史学者、山民、艺术家、大主教、手艺人、“萨尔茨堡通”等人的访谈交流之后,撰写了《萨尔茨堡:乐神的摇篮》,希望能够满足读者,也不辜负这座世界的文化名城——这个乐神莫扎特伟大又奇妙的摇篮!
倾听俄罗斯 豆瓣
作者: 冯骥才 译林出版社 2010 - 4
《倾听俄罗斯》这本书是著名当代作家、文学家冯骥才先生在二〇〇二年应俄罗斯作协邀,访问俄罗斯后,所写的在俄罗斯的所见所闻以及本人的感受。按照作家本人的话说“是一份随感式的档案”。全书约九万字,一百二十多幅图片,可谓是图文并茂,书中内容以散文式的叙述通俗易懂,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是一本读起来非常轻松,但也包含着很强知识性的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