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
农民自杀研究 豆瓣
8.0 (12 个评分) 作者: 刘燕舞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4 - 10
本书致力于揭示中国农民自杀现象在不同社会类型、不同区域以及不同时间段中的差异性分布及其机理,并试图走出经典理论中结构与行动在自杀研究领域毒瘤般的分裂性困境。书中主要有如下发现:中国农民自杀现象存在类型化与空间化的典型特征;农民自杀是社会结构与自杀行动两者互构共变的产物;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农村老年人自杀渐趋严重,预计未来10~20年内,中国农村老年人自杀潮将加剧。
2022年6月27日 已读
(220410) “把你的博士论文拓写成一本书是什么体验”。(短评写不下)
2022年6月27日 评论 短评写不下才写长评的话肯定想不出标题啊 - 本书是针对 80s-90s 的农民自杀现象的研究,其中数据现在已经不那么能指导现在了——毕竟现在按照书中的分类几乎全都是空心原子化社会,农村老年自杀已经占压倒性主流了——这是后话。作者田野调查做得很扎实,总结的也算到位。只是利用的“理论框架”颇有些“导师的任务”的感觉,其导师提出的所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互构论”,强搬硬套用于自杀研究,证明自杀存在社会和个人的互构——倒也不是说不通吧,只是觉得有点哑然。社会总需要秩序,在现代社会秩序缺位的地方,宗族是一套稳定的社会秩序体系,它迫害也保护着生存在其中的人。发展和进步并不是简单地规定什么为恶直接破除就行。“破四旧” 扫荡了旧秩序,又引入了公社制度替代了宗族的生态位,彻底杜绝了再生,然而当政府退出农村时,缺乏信仰、缺乏规则、又缺乏“传统道德”约束的人们对死亡便失去了恐惧和敬畏——或许还是害怕的吧,但却从理性上说服自己“没用了就得死”……Muss es sein? 虽然想用理性分析一切,但还是接受不了把“人”当作 something dispensable 啊。
中国 社会学
礼物 豆瓣
Essai sur le don:Forme et raison de l'échange dans les sociétés archaïques
9.1 (22 个评分) 作者: [法]马塞尔·莫斯 译者: 汲喆 商务印书馆 2016 - 3
本书既很容易读,又很难读。同样,这一点,可能也就解释了这本书名满天下、但事实上又很少有人读懂的奇特命运。很容易读,是因为莫斯对具体事实情有独钟,而对抽象视若仇雠,其表述总是十分简单透彻,无半点斧凿之痕。要说很难读,那当然是因为本书涉及到极其多样的社会实践和异常丰富的民族志材料,读起来未免有点让人伤脑筋。
人类社会原本没有市场、买卖、互赠或易物贸易,那么,到底有什么呢?有的就是礼物。
图书其他信息
2022年5月26日 已读
(220322)翻译是不错的,不知当时为何觉得烂。据说莫斯是第一个做比较人类学研究的学者,之前更推崇马林诺夫斯基的沉浸式田野调查…我没有专业研究经验,只能分享一些感受。本书讨论了一个极有趣的问题:人类社会的经济体系是如何构建起来的?莫斯的答案是透过礼物,即“非营利性的总体呈献”。本书研究了广泛存在于部落社会中的“夸富宴”,同时与史书进行比较,提出了解释人类早期经济行为的理论。书中大量实例,旁征博引,对核心观点螺旋式地反复论证(偶有过拟合),详实有趣,没有背景的人也能轻松读懂。本书不仅能获取知识,还可研究理论、思考观点,甚至学习研究方法。莫斯在书末提出了许多朴实而热切的构想,思考他的研究对人类的真实意义和未来指导。我想莫斯应是一个真正热爱人类的人,否则是写不出这样一本治学严谨思想浪漫的书的。
人类学 社会学
人类简史 豆瓣 Goodreads
A brief history of humankind
8.7 (587 个评分) 作者: [以色列] 尤瓦尔·赫拉利 译者: 林俊宏 中信出版社 2014 - 11
十万年前,地球上至少有六种不同的人
但今日,世界舞台为什么只剩下了我们自己?
从只能啃食虎狼吃剩的残骨的猿人,到跃居食物链顶端的智人,
从雪维洞穴壁上的原始人手印,到阿姆斯壮踩上月球的脚印,
从认知革命、农业革命,到科学革命、生物科技革命,
我们如何登上世界舞台成为万物之灵的?
从公元前1776年的《汉摩拉比法典》,到1776年的美国独立宣言,
从帝国主义、资本主义,到自由主义、消费主义,
从兽欲,到物欲,从兽性、人性,到神性,
我们了解自己吗?我们过得更快乐吗?
我们究竟希望自己得到什么、变成什么?
------------------------------------------------------------------------------------------------
【编辑推荐】
1、由书改变而成的人类简史课程风靡全球,成为希伯来大学最受欢迎课程 Coursera最受欢迎课程 ,mooc最受欢迎课程。学界和大众都一致认可,戴蒙德推荐。
2、一大开创性:打通文字发明前后历史的界限。
文字发明之前的年代,是生物学家、考古学家的专长;文字发明之后的年代,是历史学家、政治学家和经济学家的专长;
许多著名史家的作品,欠缺遗传学或生态学的视野,如何让这两大段历史之间没有断层,能够有一以贯之的宏观解读?
本书不同于《枪炮、病菌与钢铁》从生物与环境的角度看人类社会的发展,也不同于麦克尼尔的《世界史》以文明为单位绘制的人类文明交织的世界。 他笔下的历史,在科学中有深沉的人文关怀。
3、填补传统人类史的三大鸿沟:
历史观与哲学观之间的鸿沟(提供有史实根据的深刻哲学思考);人类和生态系统之间的鸿沟(作者多从生态来思考,而不是只讲人类的利益);集体和个人之间的鸿沟(检视历史事件如何影响到当时一般人的生活)。
4、四大部分描述人类大历史:
7万年前的大脑认知革命(有能力谈八卦,想象不存在的事物,让陌生人开始合作、建立组织)
1.2万年前的农业革命(让我们渴求更多、生产更多,分工分职愈趋细腻)、
500年前的科学革命(带来快速进步,让我们拥有上帝的力量,也带来毁灭)
全球大一统、人类大融合的关键因素——金钱、帝国、宗教
5、一部个人幸福探索之书。
用通俗的语言和新鲜的视角,将个体的幸福放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审视,不再错过历史中最关键、最有意思的部分。涵盖了生物学,人类学,哲学,心理学,艺术,文学,伦理学等众多领域。涉及幸福,生命的意义等众多话题,有人说这是一部个人幸福探索之书。
6、一部“瘦身版”人类简史。
如果说给我一本书,不到五百页,没有一堆令人晕头转向的年份、人名、地名、称号,就能涵盖了人类如何崛起、影响现代生活甚巨的资本主义、一神教、自由人文主义、基因工程如何兴盛的人类历史重大脉络……这是仅有的一部!
7、一部引发多国版权大战的神秘大书。
获得波兰斯基人文学科创造力与独创性奖。 100周蝉联以色列畅销书排行榜第一,在英国,9家出版商疯狂竞价。 23个国家竞相购买版权。台湾上市一周,金石堂、诚品历史类畅销书榜第一 ,诚品总榜第八,西班牙上市两周总榜第一。
------------------------------------------------------------------------------------------------
【内容简介】
《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是以色列新锐历史学家的一部重磅作品。从十万年前有生命迹象开始到21世纪资本、科技交织的人类发展史。十万年前,地球上至少有六个人种,为何今天却只剩下了我们自己?我们曾经只是非洲角落一个毫不起眼的族群,对地球上生态的影响力和萤火虫、猩猩或者水母相差无几。为何我们能登上生物链的顶端,最终成为地球的主宰?
从认知革命、农业革命到科学革命,我们真的了解自己吗?我们过得更加快乐吗?我们知道金钱和宗教从何而来,为何产生吗?人类创建的帝国为何一个个衰亡又兴起?为什么地球上几乎每一个社会都有男尊女卑的观念?为何一神教成为最为广泛接受的宗教?科学和资本主义如何成为现代社会最重要的信条?理清影响人类发展的重大脉络,挖掘人类文化、宗教、法律、国家、信贷等产生的根源。这是一部宏大的人类简史,更见微知著、以小写大,让人类重新审视自己。
------------------------------------------------------------------------------------------------
【各界评论】
《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为什么能够在国际畅销书榜上爆冲?原因很简单,它处理的是历史的大问题、现代世界的大问题,而且,它的写作风格是刻骨铭心的生动。你会爱上它!
——普利策奖得主 《枪炮、病菌与钢铁》作者戴蒙德
这是此类大历史中最好的一本:规模宏大但绝非泛泛而谈;具有时代性又不花哨,观念惊世骇俗但绝不是个简单的反对者。每个人都能在书里找到一部分和另外的人开始讨论,但是弄清楚是哪部分、为什么,对我们都有好处。
——牛津大学历史学院院长 斯蒂文·刚尼
我拿起这本《人类简史》立刻“着道”了——拿起了就放不下,几乎一口气读完。吸引力主要来自作者才思的旷达敏捷,还有译者文笔的生动晓畅,而书中屡屡提及中国的相关史实,也能让人感到一种说不出的亲切,好像自己也被融入其中,读来欲罢不能。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高毅
《人类简史》的目的不是传授人类考古学的所有研究成果,而是提供一种看历史的视角,一种全局的观点。当你不再执着于科学、政治或宗教等某一个领域的发展过程,而是关注人类社会的整体演变,观察这些领域之间的相互作用,你会感到你脑海中零碎的历史知识忽然像拼图一样各就各位,构成一幅宏大的图景,这样的视角非常新鲜。
——果壳网 姬十三
读完这本书,有一种跟着人类一同走过十万年的感觉!
——读者
这本书如果要用“宏伟史诗”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其中包含了很多学科的内容,例如考古学、生物学、物理学、经济学、宗教、社会学甚至计算机科学等等。书里里面的大部分观点都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介绍,其中很多都是经无数人严格验证过的,讲师很多时候仅仅是通过自己的表达希望尽量客观地介绍一些内容,至于每个人怎么理解并没有统一的标准了。
——读者
超级好的课程,付费都坚持下来了,观点独特,从来没想到能从这个角度理解我们人类自己。
——读者
2022年5月25日 已读
(220406)本书的核心观点在我看来是:人类是想象的生物。开头论述人类的特殊性能够想象和相信虚构概念,中部介绍了几个核心虚构概念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结尾讨论了科学革命对人类想象概念的影响+展望未来。书中提出了很多耳目一新的概念,如第二部分关于农业革命的”反文明“式拷问(当然第一部分对于很多缺乏知识的人应该也挺震撼?),但我个人觉得很多论断站不住脚。在我熟悉的领域能感到作者援引论据的片面性;亦有批评说书中对于大多数问题都是蜻蜓点水,没有提出解决方案。所以本书可能不应说是科普书,它并不适合作为获取信息的途径。更应把阅读本书当作批判性思考的思维体操,在他提出问题是也质疑他的问题,不要全盘吸纳他的观点,这样才是获益最多的阅读心态。(btw作者身为历史学者能学习生物学和人类学知识并加以运用也挺难能可贵
人类学 历史 普及读物 社会学
马唐草边疆 豆瓣
作者: [美]肯尼思·杰克逊(Kenneth T.Jackson) 译者: 王旭 商务印书馆 2017 - 5
这是第一部全面描述美国郊区化发展历程的城市史著作,作者以历史学家的严谨视角和社会学家的分析精神及人文关怀,分析了这一历史过程中的社会、经济、建筑等各方面的因素,并将美国的郊区生活与日本和欧洲相比较,主张人们在历史的进程中不要过于保持守势,从而对于未来重建美国社区的新模式充满了展望。本书获得美国城市史协会和历史协会的多项大奖。自出版以来好评如潮,成为这一领域的经典之作。
How Music Works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David Byrne McSweeney's 2012 - 9
How Music Works is David Byrne’s remarkable and buoyant celebration of a subject he has spent a lifetime thinking about. In it he explores how profoundly music is shaped by its time and place, and he explains how the advent of recording technology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forever changed our relationship to playing, performing, and listening to music.

Acting as historian and anthropologist, raconteur and social scientist, he searches for patterns—and shows how those patterns have affected his own work over the years with Talking Heads and his many collaborators, from Brian Eno to Caetano Veloso. Byrne sees music as part of a larger, almost Darwinian pattern of adaptations and responses to its cultural and physical context. His range is panoptic, taking us from Wagnerian opera houses to African villages, from his earliest high school reel-to-reel recordings to his latest work in a home music studio (and all the big studios in between).

Touching on the joy, the physics, and even the business of making music, How Music Works is a brainy, irresistible adventure and an impassioned argument about music’s liberating, life-affirming power.
大空头 豆瓣 Goodreads
The big short
7.9 (16 个评分) 作者: (美)迈克尔•刘易斯 译者: 何正云 中信出版社 2011 - 1
20年前,迈克尔•刘易斯的成名作《说谎者的扑克牌》被公认为描写20世纪80年代华尔街的“教科书”,对美国商业文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20年后,华尔街翻天覆地的闹剧之中,刘易斯照旧洞见烛微,以个人视角重现华尔街上演的市场传奇和诡谲道德剧。
一场金融危机,给一向声名远播的华尔街难以想象的重创,然而,在一片狼藉之中,却有一些藉藉无名之辈早已看出市场的漏洞,在众人疯狂的时候做空市场,最终赚得丰厚利润。
本书展现的就是这样一群智力超群、性格怪异的“终结者”,他们之前仅是名不见经传的华尔街员工,却由于对次贷市场的繁荣和金融工具的泛滥充满质疑和不信任,最终洞见了美联储和财政部都不曾察觉的市场疯狂,将赌注压在美国金融机构行将崩溃上。结果,他们打败了华尔街。
这场小人物财富传奇的背后,有更多东西引人深思。投行如何用风险的复杂化掩盖产品的风险?评级制度存在怎样的盲点?金融界怎样运用术语的谎言欺骗客户?人性的缺陷和金融体系的弊端在本书中一一精彩呈现。危机过后,我们应该如何行动?相信这本书会给你全新的思考和启发。
基督教的本质 豆瓣
作者: 费尔巴哈 译者: 荣震华 商务印书馆 1984 - 10
现在,在《基督教的本质》中,宗教影像既不被当作思想——至少不是思辨宗教哲学的意义上的那种思想——,也不被当作事物,而是就被当作影像来加以讨论。这就是说,在这本著作中,既不像基督教神话学那样把神学看作神秘的行为论(Pragmatologie),也不像思辨宗教哲学那样把神学看作本体论,而是把神学看作精神病理学。
作者在《基督教的本质》中所遵循的方法,是完全客观的方法——分析化学的方法。因而,在一切必要的和可能的地方,他都援引了文件(部分在正文底下,部分放在专门的《附录》之中),以便使由分析而得的结论合法化,也就是说,证明这些结论是有客观上的根由的。所以,如果人们觉得从他的方法得出的结果是怪诞的、非法的,那末,秉公而断,罪过并不在于他,而是在于对象。
宗教的本质 豆瓣 Goodreads
8.6 (7 个评分) 作者: [德]费尔巴哈 译者: 王太庆 商务印书馆 2010 - 10
《宗教的本质》是费尔巴哈的一本重要书籍,作者在《宗教的本质》中进一步论证了他的唯物主义思想,认为人的依赖感是宗教的基础。基督教认为宗教是人生下来就有,自然而然地具有的观点是错误的,自然是宗教最初的原始对象,从根本上揭示了宗教的本质。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豆瓣
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and the Remaking of World Order
8.5 (65 个评分) 作者: [美]亨廷顿 译者: 周琪 新华出版社 2010 - 1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作者是国际政治研究领域著名学者,曾任美国哈佛国际和地区问题研究所所长。作者认为,冷战后,世界格局的决定因素表现为七大或八大文明,冷战后的世界,冲突的基本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而是文化方面的差异,主宰全球的将是“文明的冲突”。是时政类超级畅销书。
治国策 豆瓣
作者: 尼扎姆·莫尔克 译者: 蓝琪 商务印书馆 2013 - 4
《治国策》成书于1091年或1092年。尼木姆•默尔克服务于萨尔柱人,后者是中亚、伊朗和两河流域的统治者,马利克沙在统治后期,命波斯官员写一本有关统治术的书,于是有了尼木姆•默尔克这本《治国策》。在书中作者提出了对塞尔柱帝国的政治、经济、司法和宗教的看法和建议。
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 豆瓣
9.6 (5 个评分) 作者: [英]马林诺夫斯基 译者: 弓秀英 商务印书馆 2016 - 4
本书是第一部现代人类学意义上的民族志。它描述了巴布亚新几内亚东部群岛上的一种叫“库拉”的交换制度,以及与这一制度相关的当地土著社会的巫术、宗教、贸易及日常生活等方面。
这一研究是作者马林诺夫斯基在长期田野工作的基础上完成的。马氏在本书中提出并实践的长期参与观察法后来成为现代人类学的方法标志,具有开创性的深远影响。本书也因此成为里程碑式的人类学最经典的著作之一。
中世纪晚期欧洲经济社会史 豆瓣
作者: 詹姆斯•W.汤普逊 译者: 徐家玲 商务印书馆 1992 - 9
本书记述了14-16世纪前半期欧洲大陆的经济和社会状况。而在此时期,特别是16世纪的前半期,恰是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逐渐瓦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正在形成、壮大的时期。
全书共有22章。重点记述了在欧洲历史有重大影响的事件,如英法百年战争,德国城市同盟,意大利羊毛工业,教廷及其君主国的财经政策, 以及行会、银行、商业、外贸及萌芽中的无产阶级的早期斗争。
全书内容丰富,史料充实,是研究中世纪经济社会史,和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的,一部很有价值的参考书。
资本主义 豆瓣
Capitalism: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7.2 (23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富尔彻 译者: 张罗 / 陆赟 译林出版社 2013 - 1
《牛津通识读本:资本主义》由著名经济学家,武汉大学教授颜鹏飞作序推荐。什么是资本主义?世界各地的资本主义都一样吗?是否存在足以取代资本主义的新体系?《牛津通识读本:资本主义》为您出了详细解答,引领你全面了解迄今为止我们所知的资本主义。
2020年10月22日 已读
實際上是一本兩三個小時就可以完讀的書,我並沒有讀好幾個月🤣
我想「資本主義」這一議題大概不是一本小書可以寫盡的。讀完本書我對資本主義的萌芽階段有了一定的認知,但對於究竟資本主義社會如何發展到今日之形態依舊感到迷茫。書中亦毫無解釋地使用了許多不知含義就影響閱讀的詞彙(例:反托拉斯立法)。總覺得通識讀本系列的目的之一是讓沒有背景知識的人也能讀懂,但說不定是我太沒有文化所致…… 通識讀本的另一目的,令沒有背景知識的人對本領域產生興趣,本書倒可以說是做到了。衍生產品,貨幣的理解,資本主義、剝削、父權制與女性主義的關係,都令人想要更深瞭解。果然研究不論何種領域的運行規律都是有趣的。
關於譯本質量,感覺有些詞彙的翻譯似乎不甚統一,我隱約感覺「資本主義生產」和「工業資本主義」在原書中似乎是同一詞…
普及读物 社会学
现代世界的诞生 豆瓣
The Invention of the Modern World
8.2 (9 个评分) 作者: [英] 艾伦·麦克法兰 主讲 / 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 主编 译者: 管可秾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3 - 8
★剑桥大学人类学教授,英国皇家历史学会、人类学会院士麦克法兰
★四十年潜心欧美亚澳等文明间比较研究
★毕生索解现代世界起源之创获,敬献中国读者
本书是我毕生思考现代世界起源问题的集成。
我是有的放矢,专为中国读者而写作的。——艾伦•麦克法兰
——麦克法兰如何挑战马克思、韦伯 、涂尔干和彭慕兰的经典理论,将旧制度与现代世界的“大分流”,追溯至12—18世纪工业化的英国与勤业化的欧亚大陆之间的分道扬镳?
——他又如何定义现代世界的本质和特征?这一标准是否适用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英格兰的奇迹诞生于经济、社会、政治和宗教领域的彻底分立与组合中。这为处在十字路口的中国带来怎样的借鉴和反思?
——————————————————————————————————
本书内容简介
《现代世界的诞生》是英国著名历史学家、人类学家麦克法兰以数十年来潜心欧美亚澳等文明间的比较研究为基础,将自己毕生索解现代世界起源问题的集成,敬献给中国读者。
延续早年《英国个人主义的起源》这部革命性著作中的观点,麦克法兰以翔实的史料,颠覆了马克思、韦伯、涂尔干和彭慕兰等思想家和学者关于旧制度与现代世界“大分流”的经典理论,将现代世界的源头上溯至12—18世纪工业化的英国与勤业化的欧亚大陆之间的分道扬镳;并对现代性的本质和特征提出了独到的见解,那就是经济、社会、政治和意识形态(或曰宗教)等领域的彻底分立与组合。
麦克法兰以最古老的现代国家英格兰作例,通过描述英格兰社会方方面面的独特性,丝丝入扣地剖解开启现代性大门的每一把钥匙及其之间的关系。他希望这幅关于“英格兰奇迹”的比较性画面,可以帮助中国读者理解西方的历史与中国的现状,思考如何在个人主义的现代社会解决最棘手的“社会凝聚”问题。
丛书简介
本书是由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主编的“讲学社丛书”第一辑,内容脱胎于麦克法兰教授2011年受国学院之邀在清华园所作“王国维纪念讲座”。“王国维纪念讲座”是清华国学院创办的“三大纪念讲座”之一,还包括“梁启超纪念讲座”和“陈寅恪纪念奖座”,分别处理“美学、比较文学与汉学”、“思想与宗教”、“边疆民族史”等课题,以追念并继承民国时期清华国学院三大导师的传统。讲座同时邀请国内相关领域的学者进行对话和评议,以体现学术全球化时代的文化间性。其成果汇集成“讲学社丛书”,以期为社会提供一个文化交锋的鲜活案例。梁启超组织的“讲学社”曾促成中国现代史上最著名的几次来华学术交流,先后邀请到杜威、罗素、杜里舒和泰戈尔,不仅轰动当时,而且影响深远。因此,“讲学社丛书”是接着讲学社的计划来讲的,是接着梁任公未竟的事业来讲的。
————————————————————————————————
没有人想要理解工业化世界的重大现代变革,却可以不去研究麦克法兰的卓越学术成果。——James Q. Wilson,《华尔街日报》
麦克法兰是我们所拥有的最具洞察力的作者之一。——Paul Barker,《标准晚报》
麦克法兰的著作探讨的是有关现代化、全球化的大课题,其研究路径也体现了某些新的学术潮流。此外,从考察日常事物切入,将重大的学术话题写得很有趣味,非有举重若轻的能力不可。
这部著作充满了精辟的创见,发人深省。尤其是,他给我们构建了一个现代化过程中的英国形象,几乎处处都可以用来对照中国的历史与现实。——刘北成
人性的西方幻象 豆瓣
The Western Illusion of Human Nature
作者: [美]马歇尔·萨林斯 著 / 王铭铭 编选 译者: 赵丙祥 / 胡宗泽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9 - 3
本书精选美国著名人类学家萨林斯的三篇论文,由王铭铭教授选编。
《关于资本主义的诸宇宙观》为萨林斯在拉德克利夫-布朗讲座的演说,关注的是太平洋群岛及其近邻亚美大陆的人民如何以互惠方式改造了资本主义的“冲击”,西方物品和西方人如何被整合成了本土权力。
《甜蜜的悲哀》这篇长文的主题是启蒙运动以来出现的西方经济行为模式背后的远古宇宙观背景,萨林斯力图通过此一探讨反思在人类学界以至整个西方社会科学界中长期处于支配地位的主要论点,如“罪恶”“需求”“权力”“秩序”等。
《人性的西方幻象》指出两千多年来西方人一直被“人性”的幽灵困扰:人是被迫受制于自身兽性的奴仆。萨林斯认为这种观念不过是一种幻象,这一幻象同样起源于文化,而通过修昔底德、霍布斯和约翰·亚当斯之间有趣的政治哲学关联,我们可以勾画出西方人在解决人性本恶这一基本命题过程中发展出来的独特形而上学。
当亚洲于18世纪进入欧洲的意识当中时,它马上就被当成了治疗剂。作为香料和毒品、美食与养生之地,东方,一如德米尼所言,不仅以其绚烂的外表让欧洲目眩神迷,也是潜入整个欧洲躯体的一种存在。——《关于资本主义的诸宇宙观》
身体必须以特别强烈且非常痛苦的方式承载社会结构。这就是我想在《甜蜜与权力》的考古学中提出的论点。在西方历史发展的某一特定阶段,人们对一切人类社会和人类行为的看法,都一度通过个人快乐和痛苦的美妙转喻而在常识和哲学层面上得以表达考察。——《甜蜜的悲哀》
西方文明建立在一个对于人性的顽固而错误的看法之上。对不起,请原谅;这不过是一个错误而已。但这种对人性的错误观点危及我们的存在,这倒可能是真的。——《人性的西方幻象》
宫女谈往录 豆瓣
8.4 (35 个评分) 作者: 金易 / 沈义玲 紫禁城出版社 2005 - 3
宫内称呼她为荣儿,慈禧呼她“荣”,13岁进宫的她随侍慈禧前后长达8年之久。18岁由慈禧指婚,赐给一个太监,随着时事动荡,她的生活也颠沛流离,愈加凄惨,她极不愿意谈起往事,出于对作者的好感和信任,才断断续续道出了当年宫中生活的点点滴滴,有宫女的生活细节,慈禧老佛爷的起居,光绪皇帝鲜为人所知的佚事,以及太监做人的羞辱和煎熬等等。正史不载,野史难寻,具有对正史作补充和诠释的价值,并极具可读性。
孟德斯鸠与卢梭 豆瓣
作者: [法国] 埃米尔·涂尔干 译者: 李鲁宁 / 赵立玮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 8
本卷的主题为政治哲学,共包括三个部分的内容。第一篇文献为《孟德斯鸠与卢梭》;第二篇文献则是根据涂尔干专门讨论社会主义问题的讲义整理而成,为《社会主义与圣西门》;在最后一部分中,编选了涂尔干所发表的专论政治理论和政治问题的书评、笔记、论文和讨论等。
本书为《涂尔干文集》的第五卷,主题为政治哲学,第一篇文献为《孟德斯鸠与卢梭》,由两部分组成:《孟德斯鸠对社会科学兴起的贡献》和《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在这两篇文献中,涂尔干的立论都试图暗示:社会学的肇端应该追溯到孟德斯鸠和卢梭有关“法”的理论。
第二篇《社会主义与圣西门》根据涂尔干的课程讲义整理而成,核心论题是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基本差别,由这一差别可以引出两者在起源、样态、社会建构的形式和方向上的根本差别。
本书为研究涂尔干的政治哲学思想所不可或缺,通过考察他对卢梭和孟德斯鸠思想的诠释和对社会主义理论基础的检视得以更全面和透彻的理解涂尔干的思想,并且本书的翻译水准很高。
从德性到自由 豆瓣
Leo Strauss’ Course: Montesquieu’s The Spirit of the Laws
作者: (美) 列奥·施特劳斯 译者: 托马斯·潘戈 整理 / 黄涛 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 - 3
施特劳斯在1965至1966年间的讲课,或许能进一步丰富我们对《论法的精神》的理解——迄今,坊间对此书的印象,大多仍停留在“三权分立,权力制衡”这一命题。擅长文本细读功夫的施特劳斯,带领着美国学生们研读这一作品,将孟氏的巨著视为政治哲学作品来严肃对待。与此同时,施特劳斯也延续了向来的授课风格:少给定论,多给问题。在讲课中,他努力启发学生们思考:《论法的精神》何以是现代政治哲学的奠基之作?它如何隐秘地颠倒了西方传统政治学的考察方式?对德性与自由的新理解,又如何为现代人的政治生活设下困境……
法哲学原理 豆瓣 Goodreads
Grundlinien der Philosophie des Rechts
9.7 (6 个评分) 作者: [德] 黑格尔 译者: 范扬 / 张企泰 商务印书馆 1961 - 6
《法哲学》一书充分表现了黑格尔的“資产阶級与貴族阶級联合”专政的根本政治立場,也就表現他在德国当时“半封建半官僚的专制政治”的条件下,多少吸收了一点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度,来“贊助中等阶級”,亦郎贊助当时德国新兴的、比較軟弱的資产阶級的傾向。这书的保守之处主要表現在黑格尔是以君主、貴族为这个联合专政的君主立宪制的主导方面。《法哲学》分为:抽象法、道德、伦理三大部门。
去政治化的政治 豆瓣
9.2 (12 个评分) 作者: 汪晖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8 - 5
全书以“中国”及其“现代”为核心关怀,讨论的多是90年代以来社会急遽转型中经济全面市场化、消费主义盛行、社会阶层结构性重组和知识群体明显分化的大背景下,中国知识思想的状况与问题;同时对60年代末期以来,东西方均逐渐强化的“去政治化”过程所导致的政党政治的危机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