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
小味道:藏在味蕾里的乡愁 豆瓣
作者: 高维生 2019 - 1
打开味蕾,就好像打开记忆那扇门。
我们怀念、迷恋曾经的那些味道,不过是怀念与迷恋那些人、那些事。
一道道故乡的美食,穿过时光的帷幕抵达舌尖,
那是令人沉醉的旧日时光,也是远行路上的乡愁行囊。
本书笔调素朴,叙述温婉,从容道来的故事里都是心心念念的熟悉味道,那是故乡的滋味。
这是一本中国饮食文化读本。
菜犹如一个传记的主人,它承载着食者的记忆、经历、悲欢与乡愁。
每个菜都是一本大书,从中能寻找到历史的踪迹,也能发现自己走过的印迹。
本书分为大地野菜、五味杂记、吃食漫谈、寻味记忆四部分,
在回味每一种食物的经历时,也在咂摸时间的滋味。
2022年6月27日 已读
(220522)拖了一个多月,不愧是我。属于“勉强能看”,要比较的话和陈忠实的《俯仰关中》差不多一个水平?因为我是东北人,能从中体会到同乡的亲切,所以格外可读。对于没有这丝乡情存在的一般通过读者,或许并不值得花钱(甚至花时间)去读吧——虽然也不能否认偶有妙笔,真的是每篇文章都给“没有才气”几个字作注脚。虽然作者好像也不是专研写作的作家,更像一个搞满蒙史的……(于是学到了一些家乡的知识,也是好的)
中国 散文随笔 美食
雅舍谈吃 豆瓣
作者: 梁实秋 2017 - 4
本书是梁实秋先生在美食上的才华展示:火腿、醋溜鱼、烤羊肉、酱菜、汤包、炸丸子……既有饭馆酒楼的看家菜,又有平民百姓的家常菜,一壶烫酒,两三好友,或对影独酌,都写得极好。
梁实秋笔下的“吃”,不只是舌尖上的味道,朴素的文字记录了那些温存的岁月,字里行间飘散的是人间烟火,旧时北平的那些味道,仿佛穿过时光,带着乡愁和忆旧。
“王者以民人为天,而民人以食为天。”饮食一端,是生活艺术中的重要项目,未可以小道视之。梁实秋洞察人生百态,文笔机智闪烁,谐趣横生,严肃中见幽默,幽默中见文采,把各色吃食写得活色生香,读起来非常有趣,并在美食的“盛宴”中得以体味人生。
2019年8月14日 已读
2019年8月14日 评论 吃与乡愁 - 题为《雅舍谈吃》,文字的确是配得上这个雅字,细细品来似在饮茶,读之满口生香。书分三辑,第一辑主要是回忆北平的家乡风物了。近日都在北京,有些北平风韵,现时仍能见到,如夏天饮酸梅汤。(说到这个,清华的酸梅汤真是世界第一,好想带没喝过的人来尝尝。)第二辑说是品尝四海香,实际多是回忆江浙菜肴,捎带着北平和海外风味,蛮有趣的。第三辑则题为吃中有真意,有很多针对烹调相关的史实、古籍、词汇之考据(我最喜欢看这种东西)。不过想来有的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写的文章,所援所写之内容大同小异——倒也可以理解,一个人的知识量毕竟是有穷的,信手拈来的例子可能的确没有几个。最能打动我的,果然还是第一辑。梁实秋先生原是北平人,后来寓居台湾,又旅居美国,想来已经是多年没有吃过家乡之味了。回忆北平的一菜一肴,字里行间满溢着淡淡乡愁。如今在异乡(i.e.美食的荒漠)求学的我,也只敢在回国时才敢读这书。读到写烧饼和油条(油炸鬼)时,看梁实秋先生满怀喜爱地叙写小时吃的“螺蛳转儿”烧饼夹麻花儿时那脆响,回忆到兴处,却又被现实打断:“如今我再也听不到这个声音”,言语间的寂寞,让我鼻子一酸。如果没有出国,怕也是不会有这样的感同身受。说起来也可能是我老了,人老了泪点就低…之前看《我与地坛》,也是在飞机上差点没忍住眼泪。
中国 散文随笔 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