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
杂草的故事(典藏版) 豆瓣
Weeds
9.1 (7 个评分) 作者: (英) 理查德·梅比 (Richard Mabey) 译者: 陈曦 2020 - 8
▼编辑推荐▼
☆ 荣获多项年度好书大奖:第11届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推荐图书,新浪好书榜2015年度十大好书,2015凤凰网年度图书,中国出版协会2015年度中国30本好书,中央电视台《读书》栏目推荐图书
☆ 典藏版全新校订升级,含13帧精美原版插图
☆ 北京动物园设计师张恩权手制封面版画
☆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物学文化倡导者刘华杰作序推荐
山羊豆、牛膝菊、金盏花,还有萹蓄、牛蒡、猪殃殃……在你眼里,它们是怡人的闲花野草,还是可恶的农业公害?是原野上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生命力象征,还是花园里离经叛道的麻烦制造者?
理查德·梅比被《泰晤士报》誉为“当代不列颠伟大的博物学作家”,在他笔下,杂草不再是园艺爱好者的敌人,而是机敏顽强的漫游者,是年年岁岁与我们照面的邻人,是自然与文明、野生与驯养交汇处的游民,是饱受严重污染摧残的大地向人类发出的警示。路边毫不起眼的杂草,让我们学会如何在自然的边界上生存。
--------------------------
▼内容简介▼
英国博物学作家理查德·梅比说,杂草的定义取决于人类看待它们的方式。
杂草和我们比邻而居,梅比一方面为自然界不被待见的植物辩护,一方面从历史、小说、诗歌、戏剧和民间故事中钩沉杂草与人类的复杂关系。
文明背后的野性从未走远。一部人类与自然的博弈史,同时也是一幅庞大的杂草迁徙与流浪图景。
--------------------------
▼媒体评论▼
植物在他笔下丰饶茂盛,作为博物学家,理查德•梅比俨然是自然的一部分……《杂草的故事》为流浪的植物辩护,他的写作愈深入,对战斗在边缘的自然敬意就愈重。
——《卫报》
一部具有讽刺意味但是又妙不可言的图书……梅比哀而不伤地认为,经过一个时代的沧桑巨变,杂草也许是我们硕果仅存的唯一。
——《纽约时报书评》
《杂草的故事》提醒人们以更宏大的时空视野、非人类中心论的视角看待植物。
——刘华杰
2022年7月13日 已读
极佳的科普。知识越多乐趣越多。我颇认识一部分杂草,在提到熟悉的名字的时候,脑海中能出现相关的图像,并且对其中的梗心领神会。“每有会意便欣然”大概就是这种感觉了?本书针对人类与杂草相关的各种问题都有所着墨,浅尝辄止但并不肤浅。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关于“人类小时候”对杂草的拣选,尼罗河流域的工人(是的,他们吃的很好,地位体面,是最早的“工人阶级”)、杂草和宗教/草药以及美国草坪文化的几章。都是我感兴趣的话题而且学到了不知道的事情ww
普及读物 植物学 生物科学 科普 英国
The Moon And Sixpence 豆瓣
9.4 (7 个评分) 作者: W. Somerset Maugham Penguin Classics 2005
Book Description
It seems unthinkable that Charles Strickland, the dull, bourgeois city gent, would have the tortured soul of a genius. Yet Strickland is driven to abandon his home, wife, and children to devote himself slavishly to painting. In a tiny studio in Paris he fills canvas after canvas, refusing to sell or even exhibit his work. Beset by poverty, sickness, and his own intransigent nature, he drifts to Tahiti, where, even after being blinded by leprosy, he produces some of his most extraordinary works of art. First published in 1919 and inspired by the life of Paul Gauguin, The Moon and Sixpence is a study of a man possessed by the need to create - regardless of the cost to himself or others.
Book Dimension
length: (cm)19.7                 width:(cm)12.8
Mrs Craddock 豆瓣
作者: W. Somerset Maugham Penguin Classics 2008 - 2
A young woman, carried away by passion, sees a chance to escape a dull life and to experience true love. But she discovers that little in her marriage to the dutiful and sensible Edward meets her expectations. And as passion dies, she finds herself trapped in a loveless, oppressive marriage.
自深深处 豆瓣 谷歌图书
De Profundis
8.3 (126 个评分) 作者: [爱尔兰] 奥斯卡·王尔德 译者: 朱纯深 译林出版社 2008 - 4
我人生有两大转折点:一是父亲送我进牛津,一是社会送我进监狱。碰上你,对我是危险的,而在那个特定时候碰上你,对我则成了致命。命运将我们两个互不相干的生命丝丝缕缕编成了一个血红的图案,你的确真心爱过我。即使你拒绝收我的信,我也会照写不误,这样你就会知道,不管怎样,总是有信在等着你。
《自深深处》是王尔德写给他的同性恋伙伴道格拉斯的一封长信,这封信是王尔德在牢狱生活的最后几个月内写成的,信中充满了以道格拉斯爱恨交织的情绪,同时还集中阐述了王尔德的艺术观、生活观。
Of Human Bondage 豆瓣
作者: W. Somerset Maugham Modern Library 1999 - 6
It is very difficult for a writer of my generation, if he is honest, to pretend indifference to the work of Somerset Maugham," wrote Gore Vidal. "He was always so entirely there."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1915, Of Human Bondage is a potent expression of the power of sexual obsession and of modern man's yearning for freedom. This classic bildungsroman tells the story of Philip Carey, a sensitive boy born with a clubfoot who is orphaned and raised by a religious aunt and uncle. Philip yearns for adventure, and at eighteen leaves home, eventually pursuing a career as an artist in Paris. When he returns to London to study medicine, he meets the androgynous but alluring Mildred and begins a doomed love affair that will change the course of his life. There is no more powerful story of sexual infatuation, of human longing for connection and freedom.
"Here is a novel of the utmost importance," wrote Theodore Dreiser on publication. "It is a beacon of light by which the wanderer may be guided. . . . One feels as though one were sitting before a splendid Shiraz of priceless texture and intricate weave, admiring, feeling, responding sensually to its colors and tones." With an Introduction by Gore Vidal Commentary by Theodore Dreiser and Graham Greene
刀锋 豆瓣
The Razor’s Edge
作者: [英]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 2019 - 11
《刀锋》:美国青年飞行员拉里·达雷尔在部队里结识了一位爱尔兰战友,在一次战斗中,这位战友为营救拉里而牺牲。拉里因此对人生感到迷惘,弄不懂世界上为什么有恶和不幸。复员后,拉里既不肯进大学,也不肯就业,一心想探求人生的终极。为此,他丢下未婚妻来到巴黎,又从巴黎遍游世界,*后到了印度,终于对人生大彻大悟,返回美国……
Beren and Lúthien 豆瓣
作者: J.R.R. Tolkien / Christopher Tolkien HarperCollins 2017 - 5
Painstakingly restored from Tolkien’s manuscripts and presented for the first time as a continuous and standalone story, the epic tale of Beren and Lúthien will reunite fans of The Hobbit and The Lord of the Rings with Elves and Men, Dwarves and Orcs and the rich landscape and creatures unique to Tolkien’s Middle-earth.
胡林的儿女 豆瓣
The Children of Hurin
8.5 (20 个评分) 作者: [英] J.R.R.托尔金 译者: 马骁 译林出版社 2009 - 4
在魔戒时代之前遥远的第一纪元,精灵和人类的军队在泪雨之战中惨败,黑暗魔王魔苟斯囚禁了人类领袖胡林,对他的一双儿女——图林和妮诺尔降下毒咒。胡林被迫透过魔苟斯的眼睛目睹自己骨肉的遭遇:精灵、矮人、兽人、格劳龙等奇幻角色在中土大地纷纷登场,图林这个刚毅的男儿在魔苟斯的邪念作弄下,亦是在自身孤傲性格的驱使下,一步步走向他人生的宿命。曲折离奇的故事中包含了珍贵的友谊、美丽的爱情和彻骨的悲怆。
《魔戒》作者托尔金于1918年开始创作胡林儿女的故事,与“贝伦和露西安”以及“贡多林的陷落”被视为托尔金创造的中土世界最重要的三大故事骨干。他一生不断修改,留下大量遗稿,最终由他的儿子克里斯托弗·托尔金整理成书。
伊利亚随笔选 豆瓣
作者: [英] 查尔斯·兰姆 译者: 刘炳善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2 - 4
《伊利亚随笔选》荟萃了英国著名作家查尔斯·兰姆(Charles Lamb,1775—1834)最出色的随笔作品,堪称十九世纪英国文学的瑰宝。在这些随笔中,兰姆以“伊利亚”为笔名,从日常作息、家长里短切人,将平生感念娓娓道来;随笔主题既与兰姆本人的独特经历水乳交融,又浸淫于广阔深挚的人道主义氖围;文风含蓄迂回之余,亦不失情真意切,纤毫毕现地展示了英式随笔的至高境界。正如三十年代我国作家梁遇舂所言:对于心灵的创伤,兰姆是一剂“止血的良药”。《伊利亚随笔选》选录了《伊利亚随笔》中的主要作品,包括《南海公司回忆》、《除夕随想》等诸多名篇。著名翻译家刘炳善先生的译文精到而隽永,恰到好处地传达了兰姆独树一帜的文字魅力。
2019年11月27日 已读
平行阅读的7本散文/散文诗集之一 的确蛮幽默诙谐的 但登在报纸上的俏皮文章又能有什么出众之处呢…
散文随笔 文学 英国
萨拉·凯恩戏剧集 豆瓣
9.2 (16 个评分) 作者: [英] 萨拉·凯恩 译者: 胡开奇 新星出版社 2006 - 11
萨拉·凯恩是当代西方最有影响力的戏剧家之一,她的影响力来源于她对西方社会的极为尖锐的批判,她自言她的戏剧是“描写地狱”;此外,她还言行一致地完成了她对这个“地狱”的“逃避”,在她29岁的时候,在整个世界进入千禧年的前夕,萨拉·凯恩自杀在医院的卫生间里。
本戏剧集收录萨拉·凯恩一生创作的所有作品。萨拉·凯恩为将对“地狱”的描写达到极致,在作品中常有极端的情景和言词,对于这样一部后现代经典作品,出版时未予删改,相信读者能够理解。
敦刻尔克 (2017) IMDb Eggplant.place 豆瓣 Min reol TMDB 维基数据
Dunkirk
8.3 (1996 个评分) 导演: 克里斯托弗·诺兰 演员: 菲恩·怀特海德 / 汤姆·格林-卡尼
其它标题: Dunkirk / 邓寇克大行动(港)
故事改编自著名的二战军事事件“敦刻尔克大撤退”。二战初期,40万英法盟军被敌军围困于敦刻尔克的海滩之上,面对敌军步步逼近的绝境,形势万分危急。英国政府和海军发动大批船员,动员人民起来营救军队。
英国士兵汤米(菲昂·怀特海德 Fionn Whitehead 饰)在逃离海滩的过程中相继结识吉布森与亚历克斯,同时民用船主道森先生(马克·里朗斯 Mark Rylance 饰)与儿子彼得、17岁少年乔治也离开英国,去往敦刻尔克拯救士兵。三人陆续搭救了海军(基里安·墨菲 Cillian Murphy 饰)、飞行员柯林斯及汤米一行人,而战斗机飞行员法瑞尔(汤姆·哈迪 Tom Hardy 饰)则在被敌人双面夹击的艰难情形下顽强战斗。
影片的故事从陆、海、空三个角度讲述,在德国军队的包围下,每个人不得不为自己的命运背水一战,才有可能活着回家。
神奇动物在哪里 (2016) 豆瓣 TMDB Min reol Eggplant.place IMDb 维基数据
Fantastic Beasts and Where to Find Them
7.6 (1798 个评分) 导演: 大卫·叶茨 演员: 埃迪·雷德梅恩 / 凯瑟琳·沃特斯顿
其它标题: Fantastic Beasts and Where to Find Them / 怪兽与它们的产地(港/台)
故事发生在1926年的纽约,彼时,麻鸡们对魔法师的抵制达到了最高峰,由玛丽露所领导的反魔法组织活动频繁。与此同时,街头巷尾之中时时发生的种种灾难意外让魔法世界的存在离暴露仅有一线之隔,整个魔法部陷入了空前紧张的气氛之中。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环游世界进行着研究神奇魔法动物之行动的魔法动物学家纽特·斯卡曼德抵达了纽约,他随身携带的魔法手提箱里,装着几十种他一路营救的魔法动物们,而他的一举一动,均处于隶属于魔法部的前傲罗蒂娜的监视之下。一场意外中,麻鸡雅各布误拿了纽特的手提箱,并且放出了藏在箱子里的魔法动物,为此,纽特、蒂娜、雅各布和蒂娜的妹妹奎妮不得不踏上了寻找魔法动物的旅途。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 (2001) TMDB 豆瓣 IMDb Min reol 维基数据
Harry Potter and the Sorcerer's Stone
8.7 (2194 个评分) 导演: 克里斯·哥伦布 演员: 丹尼尔·雷德克里夫 / 艾玛·沃森
其它标题: Harry Potter and the Sorcerer's Stone / 哈利波特1:神秘的魔法石(港/台)
哈利波特是一个孤儿,从小寄养在姨妈家,受尽欺凌。但就在哈利11岁生日的时候,他意外收到了霍格沃茨学院的入学通知书。哈利从该学院派来接他的巨人海格口中得知,这是一间魔法学院,并得知了自己的身世,原来哈利的父母都是伟大的魔法师,在对付伏地魔的战斗中双双献身,唯有哈利幸免于难。
哈利进入霍格沃茨后,表现出了超乎想象的飞行天赋,得到麦格教授的推荐进入了格兰芬多的魁地奇球队。另一方面,哈利发现霍格沃茨学院内有一股黑暗势力似乎在暗暗滋长,揭开谜团的关键就在有凶恶的三头犬守护的房间内。
哈利、罗恩和赫敏三个好朋友决定探个究竟。
别相信任何人 豆瓣
Before I go to sleep
6.4 (87 个评分) 作者: [英]S.J.沃森 译者: 胡绯 中信出版社 2011 - 10
每天醒来,克丽丝汀都身处一个陌生的房间,身旁躺着一个不认识的男人。
当她面对镜子,发现自己居然老了20岁。那个男人会告诉他,你今年47岁,20年前遭遇严车祸,从此记忆受损。我是你的丈夫本,你很安全。
克丽丝汀的记忆只能保持一天,每天醒来,就再也不记得昨天发生过事。关于她世界里的一切,全部只能由本告知。不过每一天,她也会接到陌生的纳什医生来电,要她到衣橱后方找出日记。原来,克丽丝汀在睡前会写下今天的事作为“备忘录”,提醒明天失忆的自己。
就这样,克丽丝汀借着日记的累积,一天天重建了自己的历史,但细节渐渐和本以及纳什医生的说法产生矛盾。他到底该相信谁?
今天醒来,她翻开日记,只见第一页写着:别相信本。
鱼翅与花椒 谷歌图书 Eggplant.place 豆瓣 Goodreads
Shark’s Fin and Sichuan Pepper
8.2 (380 个评分) 作者: [英] 扶霞·邓洛普 译者: 何雨珈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8 - 7 其它标题: 鱼翅与花椒
扶霞是我的好友,也是我认识的所有外国人中,非常了解中国烹饪的一位。这本屡获殊荣的《鱼翅与花椒》无疑是很多外国人写中国食物的书籍里极为鲜活有趣和精准的 。——陈晓卿(“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
这里是中国,一个奇妙的饮食大国。
这是关于中国菜的故事,也是一个英国女孩的中国历险记。
扶霞一九九四年前往中国长住。打从一开始她就发誓不论人家请她吃什么,不管那食物有多么古怪,她一律来者不拒:第一次与四川料理相遇时的神魂颠倒、亲眼目睹鸡鸭被宰杀时的惊吓、体验千变万化的刀 工、对养生饮食的叹服、品尝珍稀野味时内心的道德两难……
透过扶霞的眼睛,我们得以用全新的角度来了解熟悉的中国菜。不同地方的食物拥有其独一无二的气质:川菜的辣带着一丝丝甜,就像悠闲的四川人,总是带着甜甜的体贴;湘菜直接又毫无妥协余地,就跟那里培养出来的领袖人物一样;扬州菜则是太平盛世的食物,温暖而抚慰人心。
从四川热闹的市场到甘肃北部荒僻的风景,从福建的深山到迷人的扬州古城,书中呈现了中式料理让人难忘的美妙滋味,也深刻描绘出中西饮食文化差异,且兼具人文观察与幽默趣味。
2019年8月14日 已读
2019年8月14日 评论 另一个角度看引以自豪的中国菜也有意思 - 译得很好,当然原作也必是很好的。文笔温柔平实,娓娓道来。作者扶霞原本是剑桥的文学学士,九十年代去川大留学研读少数民族文化之后爱上中餐,甚至去烹饪专科学校进修,对于中华美食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调查和研究…字里行间能清楚地感受到作者对于中餐和中国文化的理解之深。全书十六章,每章都记述了一种或多种美食,以及与之相关的风土习俗,人情冷暖,也包括了一些作者对社会和政治的见解——不不,没有大谈特谈令人生厌,止于有感而发且相当客观。当然,买这一本书的人肯定稍微抱有一点中餐沙文主义的心态吧,想看看外国人怎么夸中国菜。(笑)我自己也是有一点这个心态,并且得到了极大的满足(雾)毕竟中国饮食文化真的是博大精深嘛。 需要注意的是,本书有约两三章提到了中国近年来的食品安全问题、铺张浪费问题等等。与我共读的一位朋友,十分不喜欢这一部分,甚至在我看到一半时就对我断言“这书后面没有前面写得好,都写了一些老生常谈的事”。言中有“这外国人揭我们中国人的短”的嫌弃。倒是可以理解这种轻微的民族主义,很多人不愿意让外国人看见中国农村的贫困,或对外国人产生优待(较为轻微的崇洋媚外)可能也部分源于这种心态。我个人觉得作者讨论得很客观,她既没有出于对中国的热爱隐瞒这些问题不写出来,也没有摆出西方人的傲慢大肆批判,而是真诚地写出了现状:“中国政府痛定思痛,对于食品安全问题进行了严肃整改”“英国的伪君子们也一样把餐桌上三分之二的东西扔进垃圾桶”“全世界都是这样贪婪,且中国曾经压抑了那么久,只是规模有些大”…我说了这么多,是想让朋友们不要因为看到谈了“中国的不好”,就对这本优秀的纪实文学产生抵触,进而错过它。 以上:)
纪实文学 英国
1984 豆瓣 豆瓣
9.5 (66 个评分) 作者: [英] 乔治·奥威尔 New American Library 1961 - 1
The year 1984 has come and gone, but George Orwell's prophetic, nightmarish vision in 1949 of the world we were becoming is timelier than ever. 1984 ...more [close] The year 1984 has come and gone, but George Orwell's prophetic, nightmarish vision in 1949 of the world we were becoming is timelier than ever. 1984 is still the great modern classic of "negative utopia"--a startlingly original and haunting novel that creates an imaginary world that is completely convincing, from the first sentence to the last four words. No one can deny the novel's hold on the imaginations of the whole generations, or the power of its admonitions--a power that seem to grow, not lessen, with the passage of 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