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assical
Disney Goes Classical 豆瓣
英国皇家爱乐乐团 Royal Philharmonic Orchestra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20年4月12日 出版发行: DECCA
2021年2月10日 听过
无功无过的交响乐版,可能有现场或者配原画一起看会更有感觉。
Classical OST 古典 钢琴
勃兰登堡协奏曲 / Brandenburg Concertos 豆瓣
10.0 (10 个评分) Trevor Pinnock / European Brandenburg Ensemble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07年12月18日 出版发行: Avie
巴赫的管弦乐作品中,最著名的就是这部《勃兰登堡协奏曲》,这部协奏曲一共6首,编号BWV1046-1051。 这6首著名的协奏曲,一般认为是为当时的勃兰登堡大公克里斯蒂安·路德维希而作,据德国音乐学家海因里希·贝塞勒(Heinrich Besseler)严格的考证,它们实际是为当时克滕的青年王子利奥波德而作,利奥波德会多种乐器,是一位高水平的音乐爱好者。1718─1719年冬,巴赫从克滕到柏林,曾为勃兰登堡大公演出,大公叫巴赫送一些作品给他,巴赫从他在克滕创作的作品中选了这6首协奏曲,抄完加上献词献给了大公。这6首协奏曲本不是一套,各首需要的乐器组合不同,所以巴赫对它们所起的标题是《6首不同乐器的协奏曲》。这些协奏曲,巴赫使用了当时有可能的乐器编制,当时大公的音乐班子只有6位乐手,而这些协奏曲中即使配器最少的第六首也需要7件乐器,根本无法演奏,结果这些作品就在大公的收藏室内高阁了13年。大公去世后,召集的乐手解散,不用的乐谱以一部协奏曲48个分尼的废纸价格卖掉。幸运的是这些协奏曲被巴赫的弟子、当时著名的作曲教师奇伦贝格买去,他又把它们送给了他的弟子、普鲁士亚马利亚公爵之女。这位公爵之女就是腓特烈大帝的妹妹,这些手稿才得以保存。
这6首协奏曲,大约在3-4年内写成,其中第二、第四、第五号遵守的是合奏协奏曲的形式,其它3首则有所区别。在巴赫时代,巴赫所遵循的创作形态,是艺术与技术两者的合成体。在他的作品中,并不表现主观意志,歌颂的是神的荣光,这些协奏曲,从形式上考虑的是当时宫廷中社交的需要。在这样的形式下,自由地展开自己对艺术的感悟能力与超人的技能。
这一套协奏曲,第一号,F大调,BWV1046,乐器编制:主奏:两把园号、3支双簧管。协奏群:第一、第二小提琴(第一小提琴另加Violino Piccolo,就是比现代小提琴调高三度的小型小提琴)、中提琴、数字低音(低音管、大提琴、低音提琴、大键琴)。此曲共4个乐章:1,快板(此速度并非巴赫所写,巴赫手稿中这一乐章无速度标记),其中独奏群与合奏群并无明显对立,是以开始的叠句的反复出现构成。2.慢板,以园号展开,高音小提琴时而脱离第一提琴独立活动,具抒情风格修饰的旋律由双簧管开始,移至高音小提琴再移至低音乐器,调性逐次五度下移,在双簧管、高音小提琴、低音乐器之间形成精美的赋格,结尾是双簧管的一段花奏。3.快板,吉格舞曲节奏,这一乐章的高音小提琴声部特别华丽,似乎是为这件乐器而作的协奏曲。4.小步舞曲,一个优雅的小步舞曲以回旋曲方式与3个三声中部交替出现,结构为小步舞曲-第一个三重奏(管乐器两支双簧管和一支低音管)-小步舞曲-波拉卡-第二个三重奏(两支圆号与一支双簧管)-小步舞曲。
第二号,F大调,BWV1047,乐器编制:主奏:小号、长笛、双簧管、小提琴各一(创作这首作品时,巴赫考虑到克腾的音乐班子中技巧出众的小号手约翰.路德维希.施里贝尔,他用的是一种高音小号,而这里的长笛指的是直笛)。协奏:弦乐合奏,数字低音。此曲共3个乐章:1.快板,在低音波壮音形上,呈现富节奏感的主题,主奏小提琴奏出的主题与之交互缠绕,然后由双簧管、长笛、小号呈阶梯式依次转移,全乐章多次转调,饶有情趣。2.行板,此乐章为长笛、双簧管、小提琴与数字低音的合奏,由小提琴-双簧管-长笛,再小提琴-双簧管-长笛-双簧管依次以卡农的方式表现,多少有些沉思的意味。3.非常快的快板,略呈谐謔风格的主题,依次由小号、双簧管、小提琴、长笛、小号以赋格方式一边转调,一边应答,这一乐章为巴赫常用的赋格与奏鸣曲的混合形,协奏只负责伴奏,不演奏主题。
第三号,G大调,BWV1048,乐器编制: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各3、数字低音乐器。这一首是突破形式的合奏协奏曲,主奏与协奏无区别,各乐器互为呼应,突出回声效果。共两个乐章,其间以佛里吉亚终止的的两个和弦连接。两个乐章是:1.中庸的快板,主题明亮地由齐奏奏出,以后各乐器将动机分割,以问答的方式在进行组接。发展部先以小提琴弱音奏分散和弦,主题再度呈现,分散和弦与主题动机交替,以反复来逐渐接近结尾。2.快板,由各自反复的两个部分结成,选用了吉格舞曲节奏,不断的在呈示中反复与转调,形成富有活力的和声及曲折环绕的旋律交织。
第四号,G大调,BWV1049,乐器编制:主奏小提琴、直笛各2。协奏:弦乐合奏、数字低音(管乐不加入)。这一首是这套协奏曲中最为轻快的一首,随后有小提琴带入新的动机,这一乐章中间部分是独奏小提琴激动人心的快速进行。2.行板,复合三段体,但各段没有明显的区分,充满装饰性的沉思气息。3.急板,是由赋格曲与意大利协奏曲的有机结合,其中小提琴华彩与优秀的赋格结构的交织可谓精美绝伦。
第五号,D大调,BWV1050,乐器编制:主奏:长笛、小提琴、拨弦古钢琴各1,协奏: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各1。这首作品突出的是大键琴的效果,它是6首《勃兰登堡协奏曲》中最受欢迎的一首。此曲共包括3个乐章:1.快板,以气势宏伟的全奏开头,接着是小提琴、长笛、拨弦古钢琴的互相嬉弄过程中引出各种各样轻巧的乐思。最后拨弦古钢琴占主导地位,有一个宏伟的华彩乐段。2.深情地,这一乐章实际是3件乐器:长笛、小提琴、拨弦古钢琴的三重奏,而拨弦古钢琴左右手又分别构成两件乐器,其中充分展现巴赫的对织体编制的高度技巧。3.快板,这一乐章是三段体,第一、第三部分是赋格风格的,中间部分有点像古典派发展部的风格,整个乐章各种技术手法交织,丰富异常。
第六号,降B大调,BWV1051,乐器编制:主奏:古中提琴、古大提琴各2,协奏:大提琴、低音大提琴及大键琴6部。这一首被音乐研究家认为是6首中最早的一首,它实际是一首为两把独奏中提琴用的协奏曲。全曲共3个乐章:1.快板,三段体,在古大提琴与低音的八分音符上,古中提琴奏出卡农,其它主题也以卡农的方式呈现。2.从容的快板,这一乐章把悲哀与平静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突出两把古中提琴的二重奏,大提琴只作装饰。3.快板,吉格舞曲,吉格舞曲通常以二段体构成,此乐章却是近似不规则的回旋曲形式。其叠句是第一乐章开始处乐句的变型,未乐章和第一乐章一样,也是围绕反复出现的叠句而构成,其间引入二把古中提琴轻快的对话和快速乐句。(林逸聪)
特雷沃·平诺克(Trevor Pinnock)1946年生于英国坎特伯雷。自幼进入坎特伯雷教堂唱诗班,饱受音乐传统熏陶。1963-1967年间入皇家音乐学院深造,主修羽管键琴和管风琴,均以优异成绩获得奖学金。1966-1972年间他自组了Galliard三重奏团(包括长笛、大提琴和大键琴三件乐器),这个以17、18世纪欧洲宫廷舞蹈命名的团体的演奏也以那一时期的作品为主。此后的平诺克,迅速在大键琴领域崛起,他频频登台,或独奏或重奏或与大乐队交相辉映,还随著名的圣马丁学院管弦乐团到欧洲各地演出。其精湛的琴技远近闻名,很快便跃居英国大键琴界的第一把交椅。
七十年代初期,英国的古乐器演奏风潮正兴,平诺克看准这一契机,于1973年联合一群有志从事古乐器演奏的年轻乐手组建了英国协奏团,自任指挥兼羽管键琴手,仍然以演绎17、18世纪的巴罗克音乐和早期古典时期音乐作品为主。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们得到伦敦著名的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的支持,得以使用这两家博物馆多年珍藏的古乐器。适逢这一年英国隆重举办巴赫音乐节,平诺克和他的乐团在音乐街上崭露头角,即使是苛刻的英国乐评界也给给予他们相当的好评,从此逐渐奠定了平诺克和英国音乐会乐团在巴罗克音乐演绎方面的权威地位。作为一名羽管键琴家,他经常通过键盘指挥他的乐队(这种方式对于早期音乐的演绎是常见的),使他能够运用精密的低音线条把乐队的演奏紧紧凝聚在一起,显示出严整的构筑力。
和当代其它的古乐器演奏团不同,平诺克手下的这支古乐团只演奏18世纪以前、特别是巴罗克时代的作品,追求的是旧瓶老旧式的原汁原味。而同样是古乐团,加迪纳的革命与浪漫管弦乐团不仅回朔前古典的拉莫、巴赫、亨德尔,还观瞻晚近的柏辽兹、马勒、德沃夏克,这旧瓶里面新旧兼收,也就多了几种不同的颜色。至于诺灵顿的伦敦古典演奏家乐团,则主要演奏贝多芬以后的作品,这又该是“旧瓶装新酒”的音乐风味。
作为英国协奏团的灵魂和指挥,平诺克坚持“原本”的真实和演奏风格的纯正。对所演奏的每部作品,从乐谱到与其相关的各种文献进行认真的研究和考证,以求揭开尘封,获得其音乐上的真髓。20多年来,这支古乐团从小到大、不断发展,除每年定期到欧美及亚洲等地举行的音乐会外,还经常在许多世界著名的音乐节上登台。像雪斯维格—霍斯坦音乐节、圣西西里亚音乐节、爱丁堡音乐节等。1988年,乐团在萨尔茨堡音乐节上演出亨德尔的《弥赛亚》,受到好评。此后,便成为该音乐节的常客。而平诺克本人除主盟自己的古乐团之外,也涉足歌剧或客座于其它的乐团。1988年,他首次在纽约大都会歌剧院指挥亨德乐的《弥赛亚》。近年,与英美各大交响乐团也多有合作。1991年,他又出任加拿大国家艺术中心的音乐总监和首席指挥。
1978年开始,他与德国Archiv唱片公司长期签约,至今已录制出版了近百张早期音乐作品唱片,并多次荣奖。譬如分别获1988年和1989年Gramophoneug唱片大奖的海顿《纳尔逊弥撒曲》,柯莱里的《十二首大协奏曲》,获1990年日本“唱片艺术”大奖的普塞尔的《颂歌》,获1990年法国唱片大奖的海顿《圣母悼歌》等等。
总而言之,平诺克的指挥和演奏既具有德国式的严谨,又具有英国式的清新和优雅。作为深受60、70年代风行欧洲的古乐运动影响的一员,平诺克在组建英国音乐会乐团之初就确立了仿古乐器在乐团中的主导地位。除了使用仿古乐器,他们还尽可能使用古代的演奏方式(例如很少使用跳弓等近代弓法),追求一种真实而质朴的演奏效果。和哈农库特一样,平诺克认为仿古不是为历史服务而是为音乐和艺术本身服务。他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历史是有趣的,但在舞台上历史几乎没有它的一席之地,而对于我们音乐家而言,古乐器已经超越了历史而成为音乐表情的有机成分。”当被人问及为什么他坚持使用仿古乐器时他回答原:“因是很简单的:我们需要找到最恰当的工具来完成我们的任务。古乐器对巴赫来说是最合适的,对演奏巴赫音乐的我们来说当然也就是最合适的。同时我们还需要重新发掘那些失传的演奏技法,来展现古乐器特有的色彩和感情。当仿古乐器的秘密大白于世之时,我们就会对被近代乐器和演奏方法掩盖起来的古乐精髓产生新的认识。” 也许正是此语道出了平诺克的最终理想吧。
平诺克曾在ARCHIV录制过一套勃兰登堡协奏曲,而这套则是他在06-07年与European Brandenburg Ensemble合作录制的最新勃兰登堡。
Bach: Suites Nos. 1, 2, 3 豆瓣
Hopkinson Smith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13年2月26日 出版发行: Naive
Recorded in October 2012.
German theorbo Joël Van Lennep, Rindge, New Hampshire, 1986.
Total timing: 1h05
Made in Austria
Impetus 豆瓣
9.6 (5 个评分) Sebastian Plano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13年9月23日 出版发行: Denovali
Born into a musical family in Argentina, Sebastian Plano is a classically-trained contemporary music composer / multi-instrumentalist. Exploring his strong roots in folk music, Tango, and enchanted by the resonance of electronic music, he began to interpret his imagination into own sounds at the age of 12.
There are classical musicians who embrace the modern world we live in today and that is what Sebastian Plano does. Already with the first release of his debut album "Arrhythmical Part of Hearts", Plano has gained international acclaim, placing him as one of the pioneering artists combining classical and electronic elements. His new and second full length album is entitled "Impetus" - a moving force, stimulation and momentum that originated right after completion of his debut album.
In comparison to Plano's debut, "Impetus" comprises a larger acoustic instrumentation and a nurtured way of handling sounds. Instruments and sounds are added and dropped, the tempo is raised and lowered, sudden subtle changes of mood generate forward motion and lead us into new episodes and interludes. The tone is by turns insistently yearning, wistfully pretty, gently melancholic, and urgently rhythmic. Intimate quiet moments leading to vast soundscapes of strings and electronic percussion. Plano's new album is full of such miniature dramas, filled with life and beauty creating a storyline of boundless imagination.
Sebastian Plano's music draws from a wide pool of influences. Indeed, it is influenced by much of classical music, but we also find similarities to some soundtrack composers, as well as certain musicians such as Ólafur Arnalds, Sigur Rós, Arvo Pärt, Nils Frahm or Max Richter. Sebastian has recently collaborated with ex-Kronos Quartet's cellist Jeffrey Zeigler, who takes part in his forthcoming EP album called "Novel".
"Impetus" will be released in September 2013 by Denovali Records. The release is accompanied by a re-release of Sebastian Plano's debut "Arrhythmical Part of Hearts" with entirely new artwork and worldwide distribution as well as a tour throughout Europe soon after.
2017年8月12日 听过
诶发病的时候绝对不能听,不止是情绪上难过,心脏也physically不舒服
Classical
安可!安可! 22首最受欢迎的小提琴安可曲 豆瓣
10.0 (6 个评分) Jaime Laredo / Margo Garrett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0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dorian
☆德国Fono Forun表演/音效满分?黑星奖最高荣誉
我个人觉得美国dorian公司在台湾的代理权一直没有「根」的感觉,也就是不够稳定,历年来已转换了多次代理,对乐友而言,每转一次那么dorian的价格在市场就大崩盘一次,目前新任代理以稳建的方式来慢慢经营这个厂牌,希望能改变乐友对DORIAN老是换代理的印象。
虽然Dorian在台湾换了几次代理,但有一些录音好且音乐又好听的经典名盘还是列为我们唱片行在专换代理之后,优先考虑进货,像这一张dorian著名的小提琴小品「安可! 安可!22首最受欢迎的安可曲」就是其中之一。
本片的演奏者杰米?拉雷特出生于波利维亚,杰米四岁开始习琴,八岁在加州山克拉门都美术馆演出,并于三年后与旧金山管弦乐团同台演出,当时旧金山的评论家曾作出以下的报导--1920年是曼纽因的天下,1930年是艾萨克.史坦的,昨晚则是属于杰米?拉雷特的。1959年杰米在布鲁塞尔夺得伊丽莎白女皇首奖,同时也是此奖最年轻的得奖者,目前是担任苏格兰室内管弦乐团的指挥。他在dorian另有一张著名的专辑是「舒伯特小提琴与钢琴作品全集」,本店已向唱片公司下了专单, 希望不久的将来会到货。
专辑中担任伴奏的钢琴家玛歌?加瑞特是现今钢琴家中以室内乐、乐器独奏和声乐伴奏闻名的一位钢琴家,他经常与小提琴家拉雷特、小提琴家诺包尔、大提琴家罗宾森、和女高音西泽琳.芭托、唐.阿普萧作钢琴搭挡演出, 1989年获得美国作曲家与出版商协会所颁发的「最具挑战性的当代音乐曲目奖」,现任教于茱利亚音乐院、新英格兰音乐院和田格坞音乐中心。
本片收录了22首十九、二十世纪小提琴小品中最受欢迎的曲目,如德弗乍克「幽默曲」、舒伯特「圣母颂」、马斯奈「泰綺斯冥想曲」德布西「月光」和「棕髮少女」、克莱斯勒「悲歌」、「爱之喜」及「爱之悲」。 出生於波利维亚,杰米四岁开始习琴,八岁在加州山克拉门都美术馆演出,并於三年后与旧金山管絃乐团同台演出,当时旧金山的评论家报导「1920年是曼纽因的天下,1930年是艾萨克.史坦的,昨晚则是属於杰米?拉雷特的。」1959年杰米在布鲁塞尔夺得伊莉莎白女皇首奖,同时也是此奖最年轻的得奖者。目前是担任苏格兰室内管弦乐团的指挥。 玛歌?加瑞特(Margo Garrett) 钢琴家玛歌?加瑞特是现今钢琴家中以室内乐、乐器独奏和声乐伴奏闻名的一位钢琴家,他经常与小提琴家拉雷特、小提琴家诺包尔、大提琴家罗宾森、和女高音凯撒琳.芭托、唐.阿普萧作钢琴搭挡演出, 1989年获得美国作曲家与出版商协会所颁发的「最具挑战性的当代音乐曲目奖」,现任教於茱利亚音乐院、新英格兰音乐院和田格坞音乐中心。
这些曲子都是古典音乐之中非常优美动听的小提琴小品,再加上本片的录音充份把史特拉瓦底名琴的优美音色发挥出来,好听的音乐和优秀的录音和演奏,难怪音响论坛 刘总编在测试音响时也常以本片当作测试片,也曾在内文之中将本片推荐给乐友。
转自天易娱乐论坛,感谢原作者xuchuan011
手风琴达人 豆瓣
9.2 (15 个评分) Martynas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13年7月1日 出版发行: DECCA
Arrangements of rich classics, gypsy dances to contemporary pop covers showcase this virtuoso accordionist’s musical and expressive range. A show-stopping arrangement of Lady Gaga’s Telephone by Lithuanian Martynas is set alongside an exotic mix of styles, featuring gypsy dances, tango, classic French movie themes, Latin American rhythms and the music of Verdi and Vivaldi. Thanks to the breadth and depth of his musical tastes, abundant showmanship and natural charisma, Martynas is perfectly placed to catapult the accordion into the 21st Century.
Dvorák: Symphony Nos. 8 & 9 "From the New World" 豆瓣 Spotify
9.5 (35 个评分) Rafael Kubelik /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6年2月13日 出版发行: Deutsche Grammophon
第九新世界交响曲
全曲共分为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 序奏,慢板,e小调,4/8拍子。 此序奏部分颇为宏大,其主题与相继的主部快板部分有极其微妙的关系,担负一种连贯全曲的特殊任务,甚至可称之为全曲精神的中心旋律。乐章的引子部分由弦乐器、定音鼓和管乐器竞相奏出强烈而热情的节奏,暗喻了美国那种紧张、忙碌的快节奏生活; 乐章的主部主题贯穿了全曲的四个乐章,其特性与居住于匈牙利和波西米亚境内的马札儿民族固有的民俗音乐具有共通的性质。这一特殊主题靠着巧妙发展,转达了不同于以往音乐世界的“新世界”的消息, 具有强烈的震撼效果。 德沃夏克当时背井离乡,乡愁蕴积,故而引用了他少年时期耳熟能详的民俗歌曲特质,以遣思乡念国的情怀。乐章中另一段优美的旋律透露出浓浓的乡愁,恰是作者这种心情的体现。
第二乐章 最缓板,降D大调,4/4拍子,复合三段体。 这一乐章是整部交响曲中最为有名的乐章,经常被提出来单独演奏,其浓烈的乡愁之情,恰恰是德沃夏克本人身处他乡时,对祖国无限眷恋之情的体现。整个乐队的木管部分在低音区合奏出充满哀伤气氛的几个和弦之后,由英国管独奏出充满奇异美感和神妙情趣的慢板主题,弦乐以简单的和弦作为伴奏,这就是本乐章的第一主题,此部分被誉为所有交响曲中最为动人的慢板乐章。 事实上,也正因为有了这段旋律,这首交响曲才博得全世界人民的由衷喜爱。这充满无限乡愁的美丽旋律,曾被后人填上歌词,而改编成为一首名叫《恋故乡》的歌曲,并在美国广泛流传、家喻户晓。本乐章的第二主题由长笛和双簧管交替奏出, 旋律优美绝伦, 在忽高忽低的情绪中流露出了一种无言的凄凉,仍是作者思乡之情的反映。 本乐章的第三主题转为明快而活泼的旋律,具有一些捷克民间舞蹈音乐的风格。
第三乐章 谐谑曲,从“海华沙的婚宴”中的印第安舞蹈中得到启发,舞蹈由快而慢地不停旋转。音乐有两个主题,第一主题轻快而活泼,带有跳跃的情绪;第二主题清丽、明快,富有五声音阶特色;两个主题彼此应和、模仿。 乐章的中间部分主题悠长而婉转,是典型的捷克民间音乐风格。
第四乐章 快板,奏鸣曲式。 气势宏大而雄伟,这个总结性的乐章将前面乐章的主要主题一一再现,同时孕育出新的主题,彼此交织成一股感情的洪流,抒发了作者想象中和家人聚首时的欢乐情景。乐章的主部主题由圆号和小号共同奏出,威武而雄壮;副部主题则是柔美、抒情性旋律,由单簧管奏出。这一切经过发展之后,形成辉煌的结尾。
卡拉扬1987维也纳新年音乐会 / Neujahrskonzert in Wien 1987 豆瓣
9.6 (22 个评分) Herbert Von Karajan & Wiener Philharmoniker & Kathleen Battle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8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Deutsche Grammophon
1987年元旦的金色大厅属于卡拉扬(Karajan),这是指挥皇帝辉煌一生中唯一一次执棒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年近80的卡拉扬(Karajan)以他对斯特劳斯舞曲无比优雅、华丽的诠释,以他君临天下的气度与独特幽默感,赋予了这场音乐会太多值得人们留恋的地方。后人更评价这是历史上空前绝后的一次经典演出!
卡拉扬(Karajan)在音乐会上指挥的约翰·施特劳斯著名序曲《蝙蝠序曲》堪称典范之作,而与当时著名的青年女高音演唱家凯瑟琳·芭特尔 (Kathleen Battle)合作的《春之声圆舞曲》更是这场盛会所有曲目经典中的经典!《蓝色多瑙河》同样是风情万种、惹人留恋,其他诸多波尔卡小品与进行曲也各具风韵,气势逼人。
这张唱片系获得企鹅三星戴花评价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实况录音。
德彪西:如诗的音乐意象 豆瓣
阿希尔·克劳德·德彪西 Claude Debussy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7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英国ORBIS出版集团
阿希尔-克洛德·德彪西(法语:Achille-Claude Debussy,1862年8月22日-1918年3月25日),法国作曲家。德彪西的代表作品有管弦乐《大海》,《牧神午后前奏曲》,钢琴曲《前奏曲》和《练习曲》,而他的创作最高峰则是歌剧《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  德彪西被认为是印象派音乐的代表,虽然他本人并不同意并设法远离这一称谓。一些作家如罗伯·施密兹(E. Robert Schmitz),塞西·格雷(CecilGray)认为德彪西是一位“象征主义者”而非“印象主义者”。《新格罗夫音乐辞典》内文也写到,将德彪西的音乐美学称为“印象主义”是不尽准确的。不管怎样,德彪西自幼年起即受到印象派艺术的熏陶。他在马斯奈等前辈作曲家开创的法国音乐传统的影响下,结合了东方音乐,西班牙舞曲和爵士乐的一些特点,将法国印象派艺术手法运用到音乐上,创造出了其别具一格的和声。其音乐对自他已降的作曲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Chopin: Nocturnes 豆瓣
9.7 (47 个评分) Maurizio Pollini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05年11月14日 出版发行: Deutsche Grammophon
《进口CD:肖邦 18首夜曲》“钢琴诗人”肖邦是著名的波兰作曲家、钢琴家,也是浪漫派的代表人之一。肖邦的一生虽然仅短短的三十九年,但他的创作延续了三十年为人类留下了相当数量的艺术珍品。

Disc 1
01 Nocturne No.1 in B flat minor,Op.9 No.1
02 Nocturne No.2 in E flat,Op.9 No.2
03 Nocturne No.3 in B,Op.9 No.3
04 Nocturne No.4 in F,Op.15 No.1
05 Nocturne No.5 in F sharp,Op.15 No.2
06 Nocturne No.6 in G minor,Op.15 No.3
07 Nocturne No.7 in C sharp minor,Op.27 No.1
08 Nocturne No.8 in D flat,Op.27 No.2
09 Nocturne No.9 in B,Op.32 No.1
10 Nocturne No.10 in A flat,Op.32 No.2

Disc 2
01 Nocturne No.11 in G minor,Op.37 No.1
02 Nocturne No.12 in G,Op.37 No.2
03 Nocturne No.13 in C minor,Op.48 No.1
04 Nocturne No.14 in F sharp minor,Op.48 No.2
05 Nocturne No.15 in F minor,Op.55 No.1
06 Nocturne No.16 in E flat,Op.55 No.2
07 Nocturne No.17 in B,Op.62 No.1
08 Nocturne No.18 in E,Op.62 No.2
09 Nocturne No.19 in E minor,Op.72 No.1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Nos.8, 13 & 14 豆瓣
9.7 (27 个评分) Emil Gilels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0年10月25日 出版发行: Deutsche Grammophon
介质为1CD!

这张唱片由DG公司出品,是企鹅三星高度评价名演版本,录音极佳,其中收录了贝多芬的三首钢琴奏鸣曲:《“月光”奏鸣曲》、《“悲怆”奏鸣曲》、《第十三钢琴奏鸣曲》。由前苏联伟大的钢琴大师吉列尔斯演奏。吉利尔斯最后十年为DG所灌录的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无疑是他个人一生艺术的精华所在,完美的触键和录音让我们更正确地深入贝多芬的世界。吉利尔斯的演奏更充满了光辉的音色和力度,除了完美的技巧外,也灌注了适当的情感。尤其是对“热情”的演绎可谓空前绝后。

吉利尔斯生于敖德萨,13岁入敖德萨音乐学院,1935年考取莫斯科音乐学院研究生,在涅高兹指导下继续深造。1938年获布鲁塞尔国际钢琴比赛一等奖,同年毕业并留任莫斯科音乐学院教授。1947年起在欧洲各地巡回演出,1955年成为战后第一位访问美国演出的苏联钢琴家。吉利尔斯和比他年长一岁的里赫特,被并誉为俄罗斯钢琴学派的当代传人。

唱片编号:DG 400 036-2

KLAVIERSONATE NR.8 C-MOLL OP.13
01 GRAVE-ALLEGRO DI MOLTO E CON BRIO
02 ADAGIO CANTABILE
03 RONDO.ALLEGRO
KLAVIERSONATE NR.13 ES-DUR OP.27 NR.1
04 ANDANTR-ALLEGRO-TEMPO I
05 ALLEGRO MOLTO E VIVACE
06 ADAGIO CON ESPRESSIONE
07 ALLEGRO VIVACE-PRESTO
KLAVIERSONATE NR.14 CIS-MOLL OP.27 NR.2
08 ADAGIO SOSTENUTO
09 ALLEGRETTO
10 PRESTO AGITATO
钢琴之王-施坦威 豆瓣
9.0 (5 个评分) Emil Giles / Martha Argerich 等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06年1月1日
世纪大奉献 制作史无前例 十余架施坦威名琴显尽声色 誉为无敌之作
声色原汁原味,营造出惊人的劲到和动态,作品皆以气魄宏大,动感强劲的钢琴曲,火花和热力发挥得淋漓尽致……
《钢琴之王》高潮动态惊心动魄,震人心弦,是考验音响体系平衡响应得最佳试音石,前所未有得钢琴鉴赏之宝碟
发烧级震撼 保证令你叹为观止
音色绝靓得施坦威名琴经典录音,震撼发烧界前所未有《钢琴之王》,靓声录音中之极品,现以原装母带,配合德国真空管高科技发烧片音质处理。不论音色效果各方面,皆达到完美境界,十二首完美发烧录音曲目,首首精彩动听,听众可感受到百余年音乐厅的堂音。艺术家与钢琴的完美结合,高频伸展无边佛界,细节和周围的气氛历历在目。
音色厚度、琴弦质感,闪亮之音质及风起云涌之爆棚动态均劲显惊人威力。
《钢琴之王•施坦威》录音地点:德国汉堡音乐厅Hamburg Hall in Germany
《钢琴之王•施坦威》钢琴演奏:吉列尔斯 Emil Giles 、米凯兰吉利 Arturo Benedetti. Michelangeli 、霍洛维茨 Horowitz 、玛尔塔•阿格丽希 Martha Argerich 、弗拉基米尔•阿什肯纳齐 Vladimir Ashkenazy 、克莱威多•玛蒂娜&克利斯蒂纳•拜厄 Klarierduo Martina&Kristina Bauer 、叶夫根尼•纪辛 Evgeny Kissin .
《钢琴之王•施坦威》规格:19.1cmx17.6cm 96个P,另赠送德国製版发烧测试音响CD一张。

From
Classic Romance 豆瓣
8.9 (28 个评分) David Garrett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09年11月6日 出版发行: Deag Music (Warner)
演奏'Pop- Paganini mit dem Lagerfeldzopf'的戴维被称为'最快的小提琴手'。他演奏的世界名曲“野蜂飞舞”只用了65.26秒
,因为演奏出这样的速度,也被人称为'飞行的小提琴家-戴维 嘉雷特'。随着戴维与汉堡爱乐乐团的首演音乐会和世界巡演的结
束。戴维有了不多的休息时间,他将回纽约陪同父母,然后回欧洲接受茱莉亚音乐学院最好的一位老师授课。戴维说:“他在努
寻找从曼哈顿地铁车门演奏的方式带到音乐厅,于是给了自己一个座右铭:只要你敢于尝试,就能够激发人们对古典音乐的兴趣
。”不管你是否怀疑过,事实都证明他是对的。Classic Romance是2009年戴维全新专辑,这张专辑可能会让一些习惯于他风格
的乐迷有些失望,不再有急速和激情,更多的是美丽与浪漫。该专辑收录了德沃夏克的'Humoreske'和马斯奈的'Meditation',巴
勃罗德萨拉沙泰的'Zigeunerweisen',舒伯特的'Serenade',谢尔盖·拉赫玛尼诺夫的'Vocalise',还有完整的收录门德尔松的
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整张专辑都围绕的一个主题,那就是“浪漫古典(Classic Romance)”。
奥尔夫:布兰诗歌 豆瓣
9.2 (16 个评分) Eugen Jochum / Chor und Orchester der Deutschen Oper Berlin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6年5月14日 出版发行: Deutsche Grammophon
Yes, here it is folks--that irritatingly catchy chorus you first heard in the film Excalibur, or as the background music to the HBO Boxing Specials, and in zillions of other places. What it's not is the music from The Omen, which it clearly inspired. All pieces of music that feature choruses chanting in Latin are not the same (in fact, Stravinsky's Symphony of Psalms is much closer to The Omen than this). Orff actually wrote a lot more music, but here's a case where his reputation as a "one work" composer really is justified, for nothing else comes close in musical or popular appeal. This performance was authorized by the composer himself, and that's recommendation enough. --David Hurwitz
天浴 豆瓣
9.6 (5 个评分) 中国歌剧舞剧院交响乐团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07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天弦唱片
详细内容: 1 大话西游2 深情相拥3 美丽的神话4 至少还有你5 离婚了就别来找我6 天浴7 当爱已成往事8 焚心似火9 范焘指挥10 中国歌剧舞剧院交响乐团
2016年12月1日 听过
大话西游那首很不错,其他某些曲子并不太适合交响…
Classical
伦敦小提琴之声 豆瓣
9.5 (15 个评分) London Violin Orchestra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5年1月17日 出版发行: Cala Records
你听过由48把小提琴合奏的音乐吗?本专辑就是由48把小提琴合奏的高水平录音唱片,如果你是个古典音乐爱好者,同时还是个很讲究录音质素的“发烧友”,那么你不会不知道“伦敦提琴之声”系列唱片的!《伦敦大提琴之声》(“THE LONDON CELLO SOUND”,CD编号CALA CACD-0104)、《伦敦小提琴之声》(“THE LONDON VIOLIN SOUND”,CD编号CALA CACD-0105)、《伦敦中提琴之声》(“THE LONDON VIOLA SOUND”,CD编号CALA CACD-0104)如果要想最真切地体验弦乐群那如同丝绒一般柔滑优雅的绝妙音质,甚至象管弦乐团的弦乐编成一样分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各声部来体验的话,由来自伦敦爱乐乐团、皇家爱乐乐团、BBC交响乐团等英国一流名团的众多提琴好手空前合作、倾情演录的这3张名碟绝对是上上之选!
名不见经传的英国CALA公司把伦敦爱乐、皇家音乐和爱乐乐团的48位小提琴高手悉数召来,同台献艺,录出了这张CD。这张CD究竟有多迷人呢?首先,是音乐的本身迷人。听完第一首德沃夏克的《母亲教我的歌》你就可以值回全部碟价。那融入淡淡哀愁的旋律,将德沃夏克那种斯拉夫人的伤感情怀毫无保留的倾泻出来,任凭你铁石心肠也会为之动容。而那48位小提琴组成的重弦乐合奏,绵密的群感,特别厚实饱满的音色,都会令人不由自主地联想到成片舞动的丝绒。我想曾经听过曼托凡尼乐团演奏的人,都可以找回那种叫人喜极而泣的“弦海”特质,并在心中激起最大的共鸣。
除了音乐旋律的迷人,这张CD第二个最迷人的地方就是录音。弦乐的录音当然没得话讲,它的整体和声非常圆润,非常平衡,而在丰润自然当中又保留了独奏乐器美丽的线条与空间。当48把小提琴呈半圆形合奏时,你甚至可以看到乐手整齐划一的运弓动作,那旋律的水准起伏与和声的垂直移动,让人感受到像山岳一样的稳重与块状般的移动。音场空间的表达怎么样呢?如果我说这张CD的音场深可以直抵邻家,阔可以穿墙破壁,把两侧墙壁“蒸发”掉,也许一点也不夸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