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史
1723,世界史的11扇窗 豆瓣
作者: 孔令偉 / 王汎森 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2023
十幾位誕生在1723年的人們,開展出世界史的11扇窗
關於他們以及世界的故事……
十八世紀的世界是這樣的,大清帝國擴張至極盛、日本江戶幕府穩定統治、越南建立新的政權、歐洲啟蒙運動勃興、美洲獨立戰爭開打、法國大革命爆發……但這些事情的影響,都不限於一時一地,而是牽動著整個世界。那是全球化初始發展的時刻,也是各地文化日益密切接觸、匯聚,並開創出現代文明的時代。
《1723,世界史的11扇窗》是部全球微觀史的力作,由11位歷史學者共同創作,聚焦世界史中十幾位獨特多彩的人物──其中許多是中文世界鮮少、甚至未從研究過的。這些誕生於1723年的人們,看似生活於迥然相異的環境與文化脈絡,卻以不同形式共同參與了世界歷史的進程,留下深刻的足跡,並創造出今日的全球社會。透過他們的生命歷程,本書以新鮮甚至帶有實驗性質的形式,呈現出世代、時代與世界史的多層意義。
2025年6月10日 已读
2025年6月10日 评论 短评写不下 - 十一篇文章,十二个人物,亚洲与欧洲。 吸纳自然科学以试图改造理学的三浦梅园、准噶尔汗国最后一位大汗的生死、四库全书对之后意识形态的塑造、陆耀对儒学传统中争论的厌恶和对问题、信息与治理术的重视、阮浃对程朱的践行与越南统一的过程、霍尔巴赫在撰写百科全书自然词条时折射出的对人文的重视、普莱斯对自由不懈的思索和追寻、钱伯斯园林艺术对中国风的引入引领其后园艺装置中对世界在微小空间的重现、雷诺兹对英国画的创造与历史画超越时空与否的争论、布莱克史东普通法思想对英美的持续影响、威瑟斯本史密斯弗格森在政治教义上的冲突与英法战争北美独立时的不同选择。 只是叙述一下印象就是漫长一段,但也由此看到所述的内容广博,大多文章在简述生平的基础上,围绕思想进行阐释,虽然所选的人出生在同一年,但是每个人身处的空间不同,所思考的问题也自然不同,很难直接将其作比,也只有到了今日我们才会将他们放在一起翻一遍,都活在十八世纪,但翻下来几位欧洲人的所思所想更靠近今日的世界,那些问题至今还在纠缠,而东方的很多思考都成为故纸堆里的学问。世界在当时已经分别,只是欧美还没将他们的秩序借助贸易与殖民推到世界,当时的人们应该想不到今日的世界在某些层面变得如此一致而无聊,看每篇最后的行迹图时又想到世界其实依旧广大,人在地名间奔波来往,具体的时间中依旧只有自己,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三百年转瞬即逝,当初活跃的一生已经成为纸上的文字,人的一生还是太复杂,尤其这些有所成就之人,想在短暂篇幅中勾勒一生又显出当时与未来难度太大,浮光掠影很容易就变成流水账,文章风格不同,一些侧重生平故事,一些侧重思想发展,一些又由人及事。喜欢陆耀、阮浃两篇。
世界史 历史 微信读书
文字的力量 豆瓣
The Written World : The Power of Stories to Shape People, History, Civilization
8.0 (14 个评分) 作者: [美]马丁·普克纳 译者: 陈芳代 中信出版集团 2019 - 7
哈佛大学16堂世界文学通识课
用16部改变世界的经典作品
揭开历史中的关键16幕
聚焦那些由诗文引发的帝国崛起、印刷机开启的权力角逐
-
【内容简介】
文学不仅仅是世界的镜子,它塑造世界的力量胜过千军万马。
《文字的力量》从4000多年的世界文学中挑选出16部尤为重要的经典作品,有《伊利亚特》《圣经》《源氏物语》《一千零一夜》《共产党宣言》,还有《哈利•波特》,让我们看到文字如何塑造哲学、宗教、政治与文明——
一部英雄传奇,催促亚历山大帝不断征服,直至他治下的土地都浸染上那部传奇的色彩;几个不听话的学生的记录,让他们老师的教诲将在数千年后影响数十亿人;一册薄薄的宣言,彻底改变了世界的格局……
随着这些伟大的作品,帝国兴衰、文明起落,历史在文字的锤击下被铸成我们今日所见的样子。
这些故事关于青年英雄、优雅的东方女官、浪漫骑士,关于阿拉伯芬芳的集市、加勒比海绿色的海岛,关于莎草纸、羊皮纸与印刷机,关于传承智慧与创造未来。文学有时是雍容平静的,曾在东方宫廷中的少数贵族间被小心传递,有时又化身为人们抨击彼此时投掷的飞刀,以激情与怒火豁开革命的口子。而正是多彩的文学,改变了人类的思维方式、商业与历史,把地球变成了一个文字的世界。
哈佛大学教授马丁•普克纳带我们踏上一场文学朝圣之旅,游历希腊、中国、土耳其与印度的文学狂欢节,与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奥尔罕•帕慕克交流,与当地居民对话,书中世界与现实世界一再重合,让我们看到——文学,它至今依然生机勃勃地与文明相互作用着。
-
【名人推荐】
《文字的力量》不仅是一项关于文学在人类文明中重要性的广博、热情洋溢的研究,它还是一场伟大的冒险——关于字母、纸和宇宙飞船,关于无情的征服者、优雅的女官和实业家,关于追逐权力与梦想自由。——斯蒂芬•格林布拉特(Stephen Greenblatt,《大转向》作者)
了解文学的来龙去脉,非常值得一读。——玛格丽特•阿特伍德(Margaret Atwood,《使女的故事》作者)
从《吉尔伽美什史诗》到《堂吉诃德》,再到《哈利•波特》系列,普克纳不仅向我们讲述了4000多年来塑造文明的重要文学作品,还带我们去认识那些创作了这些作品的人。他让我们看到,文学不仅仅是一面镜子,更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图书馆杂志》(Library Journal)
普克纳用类似于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人类简史》一书的方式,将“讲故事”提升到了人类显著特征的高度。或许,在那些重要的历史时刻,写作起到的作用比我们想象的还要重要得多。——《金融时代》(Financial Times)
普克纳的好奇心似乎无穷无尽,他不仅旅行于虚构世界,还周游真实世界……他的理想是“世界文学”,这个词来自歌德。这本书有着惊人的广博与动人的激情,堪称对这一理想的致敬。——《星期日泰晤士报》(The Sunday Times)
2024年5月25日 已读
内容的总结作者在最后结语已经写好。越到后面越到感到开始时在太空中朗读圣经创世记的场景的美丽之处,文字、书写、文学的历史在一个个断片中展开,从口述到书写、从书写到印刷,一件件看似孤立的发明汇聚和塑造我们如今生活的世界,纸、笔、人、文,在漫长的历史中都经历了各种变化,在不同的时代传递不同的信息创造不同的情景。不断涌现的人物、发明、理念、故事,在截取的片段中感受到美丽与残忍,叙述的欲望从来不会止歇,书写的故事也不会停止。最喜欢倒数第二章作者的多芬之旅,文学的意义尽在其中,一个漫长的旅途,其中有着丧失,有着新生,以及持续生活在其中的人。
世界史 世界文学 微信读书 文化史
明治维新(岩波日本史 第七卷) 豆瓣
明治維新―日本の歴史【7】
作者: [日]田中彰 译者: 张晶 / 马小兵 新星出版社 2020 - 5
《明治维新》是“岩波日本史”的第七卷。十九世纪后半叶,在整个世界史潮流中日本的开国如何定位;支撑了两个半世纪的幕府在何种历史背景和政治理论下不得不垮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考察,幕府倒台后成立的明治政府与民众的关系,以及幕末维新中一般民众的生活百态。
此外,放眼世界发达国家 ,从中探索日本近代国家模式的维新领导者们在归国后,如何应对日渐高涨的自由民权运动,这种民权运动的最终诉求是什么,这个被称为明治维新一个终结点的明治宪法体制到底有什么意义,都是本书试图探求的问题。
经佩里来航、开国倒幕、西南战争、自由民权,跌宕起伏的幕末・维新一路上以烈火燎原之势,向近代立宪制国家昂首猛进。时代风云莫测,局势瞬息万变,身为时代弄潮儿的萨长等幕末志士们心中,又描绘了怎样的“新日本国”蓝图?
抱着以上疑问,本书作者田中彰先生对具体历史事件进行描述,试图绘制出整个明治维新的发展脉络,在破解谜题的同时,剖析这一巨大变革的历史意义。
------------------------------------------------
◎明治维新——近代日本的开端,日本近代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改革,对日本及其邻国乃至世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书引用一手史料,勾勒“黑船”来航到日本宪法体制形成的全貌;辅以丰富插图,展示明治时期庶民生活百态与闲趣轶事,兼具学术性与趣味性。
◎作者田中彰先生在日本近代史尤其是明治维新研究领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对明治维新中落幕的悲剧人物心怀怜悯,对史学研究葆有理性的温度。
2022年2月25日 已读
读完《天朝的崩溃》之后对于同时期的明治维新很感兴趣,因此找来这本书。
以简略的笔触论及了明治维新在日本的发展过程,以黑船事件为起点,以《大日本帝国宪法》建立起的日本近代宪制为终点,将其中的历史事件叙述。
对于外界背景较少描述,以日本国内的各种势力的交锋为主线叙述,还是很让人感慨其中的仁人志士,对于国家前途的担忧全世界都同理,西方的坚船利炮对于东亚文化圈是一次生死存亡的冲击。
世界史 日本 明治维新
奶酪与蛆虫 豆瓣 Goodreads
The Cheese and the Worms
7.9 (72 个评分) 作者: [意]卡洛·金茨堡 译者: 鲁伊 理想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1 - 7
多梅尼科•斯坎代拉,一位普通的磨坊主,生活于16世纪意大利东北的弗留利地区。他能读会写,读过《十日谈》、意大利本国语言版《圣经》和曼德维尔游记之类的书,也能用自己的语言重述它们。他先后面对乡邻、神父和宗教法庭的法官,表达自己的情感,阐述自己对教会和世界的看法。如果有机会觐见教皇、国王,他也想要慷慨陈词。
他不相信基督救赎,怀疑圣经文本,讥讽洗礼等诸圣事不过是一桩生意。他说上帝是一缕空气,视众天使为奶酪中的蛆虫。他大声指斥压迫穷人的教士、贵族,呼吁教会放弃特权、返朴归贫,甚至渴望发起一场激进的宗教改革。对他的两次审判相隔十五年,亲朋的退避、教士的斥责和审判官的威吓,皆未动摇他“离经叛道”的立场和信心。
最终,在近乎默默无闻中度过一生之后,由于教皇的直接干预,他被宗教法庭下令烧死在火刑柱上,就死在大名鼎鼎的布鲁诺被烧死前夕。
金茨堡在错综复杂的审判档案和精英文化、低层文化之间穿梭游走,编织了一个结构巧妙、叙述迷人的故事。通过磨坊主多梅尼科的眼睛,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普通人的生活和思想世界,他的奇思异想、喜怒哀乐和挑战权威的决心,16世纪欧洲大众文化的瑰丽图景乃至欧洲宏大的历史画卷也徐徐展开。
编辑推荐:
★史学巨擘金茨堡经久不衰的经典,出版45年来首次在中文世界出版
本书是几乎每一个学历史的人都知道或听过的名著,自1976年出版以来,享誉全球,至今已以意大利语、英语、法语、德语、葡萄牙语、加泰罗尼亚语、西班牙语、俄语、日语、韩语、捷克语、希伯来语、波兰语、爱沙尼亚语、芬兰语、克罗地亚语等多种文字出版了二十多个版本。本书不仅是微观史学三大代表作之一,经过半个世纪的检验,也已成为当之无愧的现代史学经典。
★抽丝剥茧,探索个体的知识来源与世界观,呈现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碰撞
在本书中,作者花了很大的力气去探讨主人公离经叛道的思想、读过什么书、可能接触过哪些思想和团体,展示了他读过的那些书与他阅读这些书的方式之间的差异,他以相当不同的方式重述(甚至扭曲)了他读过的内容。通过他的故事,我们不仅看到了他的生活,还看到了普通民众的宗教信仰、他以一己之力向宗教和政治权威发起的挑战,也可以感受到书面文化与口头文化之间的交织渗透:启蒙运动、宗教改革和印刷术都对这个“边缘小人物”产生了影响。
2021年7月13日 已读
“起初时,这个世界空无一物,它像泡沫一样被海水拍击,然后它凝成了一块奶酪似的东西,后来又从里面生出了大堆蛆虫,这些蛆虫变成了人,其中最强大、最有智慧的成了上帝,其他人都要服从于祂……”

相信自己的智识,默默地超脱了时代但也消失在了历史之中的磨坊主,读起来很流畅,涉及到很多关于基督教教义的部分,即使对于教义理解不足,也能体会到磨坊主本人的思考与努力。
书写文化和口头文化两层之间的关系很吸引人,书写文化代表的阶级和內蕴的权力与口头文化的反叛与沉默形成的对比,而磨坊主社会地位居于阶级和文化的中间,为他们的思考和发言做了准备,对书写文化的阅读性质的了解,对口头文化的实践性质的感知,在他们的脑海中交织碰撞,凝成奶酪与蛆虫的想象。
2021 世界史 中世纪 名著 微信读书
八月炮火 豆瓣
The Guns of August
8.6 (31 个评分) 作者: [美] 巴巴拉·塔奇曼 译者: 张岱云等 理想国 | 上海三联书店 2018 - 8
精彩无比的一战经典之作,普利策奖委员会也为之“绕道”颁奖。
作者巴巴拉·塔奇曼被誉为“历史学者中的艺术家”,她的写作,令人沉浸、着迷。
是什么让世界踏进这场“不可能”发生的战争?肯尼迪总统从中汲取历史教训化解美苏危机。
【编辑推荐】
★ 普利策奖获奖经典作品,以精彩笔法展现帝国时代的终结战“一战”是如何开启并迅速陷入僵局,叩问是什么让帝王、政客和将领踏进这场“不可能”发生的战争,影响冷战高潮时期美、英等国决策者,对当今世界同样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
★ 以充满悬疑感的叙事手法和极富文学性的笔触还原历史场景,真正让人身临其境;深入挖掘信件、电报、日记甚至情书等资料,带读者走入时人内心,用极为人性的笔法刻画了一个个充满缺陷的决策者。
★ 威廉·夏伊勒、费正清、肯尼迪总统,《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纽约客》、《卫报》等盛赞推荐,普利策奖得主、著名历史学者罗伯特·马西专文导读。
★ 精选42幅一战关键人物和战时场景的珍贵照片;全新绘制10幅关键战役的作战地图。
★ 梁文道、刘瑜、熊培云、许知远联袂主编——“理想国译丛”(MIRROR)系列之一(029)——保持开放性的思想和非功利的眼睛,看看世界的丰富性与复杂性。
【名家推荐】
当代最佳书籍之一……全书从头到尾都吸引着我。
——威廉·夏伊勒,《第三帝国的兴亡》作者
《八月炮火》推出后立即洛阳纸贵,空前成功,书评争相推介,口碑迅速传开,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读者一睹为快。肯尼迪总统特别订了一本送给当时的英国首相麦克米伦,他的阅读心得是:当代政治家必须尽可能避免陷入1914年8月大战的陷阱。普利策奖捐款人已立下规章禁止颁发历史类奖项给主题与美国无关的著作,但是委员会还是找到名目,颁给作者塔奇曼“非虚构类奖”。《八月炮火》让作者一举成名,她的作品深入人心且文笔流畅优雅,但是大部分的读者只需要知道这本新书的作者是“巴巴拉·塔奇曼”这块金字招牌。
——罗伯特·马西,历史学者,凭《彼得大帝》获普利策奖
大约在十多年前,我看到了巴巴拉·塔奇曼的著作《八月炮火》,初翻几页,就深深被作者气势恢宏却又细致入微的写作方法吸引住了。……她讲究遣词用句,既要文字言之成理,又要读者读之有味;她极注重营造气氛,让读者身临其境。她的书,潇洒精彩,干净利落,没有赘语,如同卡拉瓦乔式的洞察细腻和落笔精准,也有卡拉瓦乔的不拘一格。……
当下中国出版界,各类粗制滥造的历史读物比比皆是,生动严谨的良心作品却是凤毛麟角,塔奇曼的著作,为那些热衷“编写”历史的作者提供了最好的借鉴。
——姜鸣,历史学者
在大战(一战)爆发前夕,欧洲国家绝大多数的知识分子、金融家与企业主,都没有意识到他们与即将爆发的巨大危机只有一尺之隔,他们对于政治领袖与军事谋略家加诸于自己的战争浩劫风险浑然不觉。
《八月炮火》一书点出了许多让人深思的历史吊诡与荒谬。一批深谙治国之术与权力均衡游戏的统治精英,他们机关算尽,最后却无法避免让自己成为历史悲剧中的主角;他们精心布置的军事盟约与政治承诺,最后却成为冲突升高过程中的重力加速器。
—— 朱云汉,“中研院”院士,台湾大学政治系教授,美国政治学会理事
巴巴拉·塔奇曼的历史是自立的,根本用不着任何理论支持。它就是让读者着迷了,它让他们得以如此接近过去的历史,这接近的程度是前所未有的。
——费正清,美国著名历史学者、汉学家
只要具有足够的艺术性,专业历史题材作品也可以达到文学的高度。这部著作极佳地阐释了这一点。
——《纽约时报》
一部精彩的军事史,她笔下的一战首月,其精彩程度正如丘吉尔所说,“戏剧也无法企及”。
——《新闻周刊》
比小说更具戏剧性……高超的叙述,精妙的结构,优雅的文笔,从始至终都保持极佳的节奏。
——《芝加哥论坛报》
【内容简介】
一战终结了历史意义上的19世纪,标志着现代世界的开端。作为历史的转折点,“这个可怕8月的僵局,决定了其后战争的进程和达成和平的条件,并推动后来两次大战间情势的演变,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生”。但在大战爆发前夕,欧洲绝大多数政客、知识分子与企业主都没有意识到他们与即将爆发的巨大危机只有一尺之隔。
在这部普利策奖经典著作中,巴巴拉·塔奇曼透过生动的历史场景还原、丰富的细节勾勒以及坚实的史料支撑,精彩地展现了1914年8月期间危机的形成、爆发以及大战初期的战役,叩问了是什么让帝王、政客和将领踏进一场无人希望发生,且绝大多数人都认为不可能会发生的世界大战。本书面世后不久即发生了几乎引发核战争的“古巴导弹危机”,时任美国总统肯尼迪正是从本书中汲取了历史教训,使美苏和平化解了危机。这些历史教训对当今世界仍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
巴巴拉·塔奇曼以高超的叙事手法,带读者走入时人时事,忘记已知结局,使故事悬念感十足。她对人物的刻画尤其传神,且能冷静地跳过道德判断,避免苛责,用极为人性的笔法描述了一个个充满缺陷的人如何将世界引向希腊悲剧般的结局。
2020年11月4日 已读
不行,对于这种书,只能感受到叙述的详尽和前后的联系,但是把整本书串起来的难度太大了,所以只能给个五星,硬熬着读完,之后再也不见,我不适合这么好的历史书。
一战 世界史 微信读书 理想国 理想国译丛
20世纪简史 豆瓣 Goodreads
A Short History of the 20th Century
8.2 (20 个评分) 作者: [澳]杰弗里·布莱内 译者: 张心童 理想国|上海三联书店 2018 - 7 其它标题: 20世纪简史:从无线电到柏林墙
★ 澳大利亚国宝级历史学家广受欢迎的“大家小书”,企鹅(Penguin Books)推出多个版本
★ 叙述风格令人振奋,展示20世纪的复杂与丰富,栩栩如生
★ 生动地捕捉时代的激动人心,看离今天最近的100年如何进入我们的生活
★ 大历史和“伟大”之外,追索日常生活分分秒秒的细节,关心有血有肉的每一个人,让过去的历史复活
【内容简介】
20世纪灿如旭日,横空出世,承载着人类前所未有的希冀。当时的人们有理由期待,自此以后世界将一帆风顺。然而世纪初的一场世界大战让踌躇满志的人们手足无措,悲观至极。贯穿本书的一大主题是战争与和平:两次大规模战争和不堪一击的和平。20世纪下半叶的和平时期里,包括铁幕落下、太空 竞赛和计算机的兴起在内的很多事件,都受到之前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但战争之外,本书更追溯医学方面的非凡发现、汽车飞机和无线电的影响、女性地位的提升、绿色运动、第三世界国家的解放、对体育的狂热、基督教世界和伊斯兰世界前途的变化,还有鲜有人注意的小片段,日常生活的诸多鲜活场面。20世纪的世界越来越小,世界大战、经济危机、意识形态的对抗之外,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构成了色彩斑斓的历史图景。
忙碌一天的人们,衣服和手上都沾着工作的味道。白领人数剧增,似乎预示一个大多数人衣着整洁上班的时代即将到来。尽管城市已经很拥挤,但也没阻止乡村的人进入。在东京,每天可以看到训练有素的铁路工作人员将乘客推入车中,不浪费一寸空间。
被捕的音乐家站在牢房铁窗前,用牙刷指挥着她的抗议音乐。年轻牧师马丁•路德•金站在林肯纪念堂的台阶上,向世界宣告“我有一个梦想”。披头士、滚石乐队和鲍勃•迪伦的电吉他代表了第一代的舞台魅力。反主流文化成为20世纪别样的色彩,越走越远。
【媒体推荐】
是时候重新评估杰弗里•布莱内的工作,并考虑他在澳大利亚历史、政治和公共生活中的角色了。……杰弗里•布莱内把澳大利亚历史带入了国家层面的对话中。没有人会怀疑他是一个勇敢的公共知识人,不可多得的优雅作家和讲故事的大师。……他是率先写出这片土地(澳大利亚)广阔社会历史的人之一。
——The Fuss That Never Ended:the life and work of Geoffrey Blainey(edited by Deborah Gare etc.)
布莱内的风格就像乔治•奥威尔所推崇的理想状态:“(好文章)透明得就像一块窗玻璃。”
——《克兰蒙特书评》(Claremont Review of Books,by John Derbyshire)
布莱内将各种不同元素编织在一起的能力使20世纪的短暂历史如此诱人。
——《加州书报》(California Bookwatch)
一个异常繁忙世纪的快速旅行。
——《环球邮报》(Globe and Mail)
布莱内以高超的技巧和优雅的文笔将20世纪的重大事件编织在了一起。
——《基督教世纪》(The Christian Century)
2019年9月25日 已读
飘渺而宏大的写作方式,时代的烟云飘散而过,而我们什么也没有得到,可能世界就是这样流转的吧,就这样吧,要好好复习考研啦,不能再看这些书了啊。
kindle 世界史 世纪史 历史 大家小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