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
制造汉武帝(增订本) 豆瓣
8.2 (14 个评分) 作者: 辛德勇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8 - 8
本书对汉武帝晚年政治发生重大转向的史学定论,提出质疑。从史源学研究和新史学的思路出发,论述司马光所撰《资治通鉴》对汉武帝晚年政治形象的塑造,指出其所依据的史料《汉武故事》等存在严重问题,认为汉武帝晚年并没有司马光所期望的政治路线转变,指出《通鉴》不能作为研治秦汉史的一般史料使用。
《制造汉武帝》的研究是颠覆性的,作者从史料撰写的时代与作者意图出发,细致爬疏、层层深入,从根本上否定了汉武帝晚年政治路线转向的存在。作者的结论推动了中国古代政治史研究的深入,作者的方法提示史学研究中史料精研的重要性。
本书出版后,受到学术界广泛关注,既有认同,亦有商榷。今日之学术著作能获得如此热烈反响的,实不多见。本次增订,增加一篇作者回应性的文章《汉武帝太子据施行巫蛊事述说》及增订本后记。
2022年11月9日 已读
1107如果将核心论点视作《通鉴》在应用于汉之前时代时价值较低,但整本书一个例子来支撑又过于单薄。同时整本书的行文基本对着田余庆的《论轮台诏》来写,论证的重要论据过于在细节,同时带有太多的常理推论。能带来新视角,但辩驳意味过重。
中国 中国史 历史学 微信读书
东方历史评论(第14辑) 豆瓣
作者: 许知远、李礼、执行 2018 - 4
庚子国难之后,宏伟的帝国大厦摇摇欲坠,危在旦夕。颟顸的帝国统治者震惊于西人武力,不得不采用自己过去厌恶的手段为末代王朝再续一命。停科举、淘汰胥吏、办学堂、编练新军……历史仿佛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让曾经被称为“保守派”的人们做出了比“改良派”更深化的改革,然而这场改革可以像明治维新一样“力挽狂澜”吗?在旧制度自我救赎的路上,革命的野火已在徐徐延烧。
2022年3月7日 已读
东方历史评论的微信最后一篇推送停留在2020年6月17日,最后一条微博停留在2020年6月20日,这本书应该是东方历史评论的最后一本出版物,因此加一星到四星纪念他们做出的努力。
回到这本书收录的文章,专题中关于清末新政和明治维新的叙述中对新政的涉及方面的各种层面的影响很有味道,但与日本的比较一般。两片访谈都挺不错,提问者和回答者都很诚恳,具体问题中的洞见也引人去重读。随笔中缅甸和经学论战都是历史回顾,建筑与苏联想象中从建筑具体结构看意识形态指导之下的建筑物反而生发出了反叛的因素,对苏联历史的再回顾。俄罗斯在海外以纳博科夫为例叙述一种对红色苏联反叛的俄罗斯流亡者的身份认同如何在海外持续以一种想象和相关的写作来维持。历史学家与法官晦涩,没太读懂。三篇书评女哲学家和马雅可夫斯基有趣。
中国 中国史 微信读书 日本 近代史
大宋之变 豆瓣
6.5 (15 个评分) 作者: 赵冬梅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 - 5
从来没有哪个朝代像宋朝这样饱受争议,有人说它积贫积弱,有人说它文明辉煌。北京大学赵冬梅教授认为,从1063年英宗即位,到1086年哲宗初司马光离世,二十四年间,宋朝政治由盛转衰,堪称“大宋之变”。
本书以司马光的后半生为线索,推演英宗、神宗、哲宗三朝政坛风云,深入濮议之争、王安石变法、司马相业等历史细节,以人物为经,以事件为纬,充分展现韩琦、王安石、司马光、苏轼等文人政治家在历史大变局中的抗争与博弈,再现共治时代末期知识分子的荣光与屈辱。以抽丝剥茧的分析推理,典雅流畅的语言,探究大宋之变的错综因果和历史真相,揭示朝代兴衰、帝国统治的深层根源。
2021年5月2日 已读
作为一本通俗类读物,非常优秀,以司马光的后半生将宋史中变串了起来。
非常喜欢其中对于政治风气的理解,风气一旦混浊就绝难回返,落入下作之后因着人性只会更恶。而王安石的改革确实过分勇猛精进,一道德的思路在巨大时代的博弈中是难以维持的,而司马光更多的才能还是在于敢言和能言,而非真正的改革家。其中真正让人感觉改革有技巧有方法的还是张方平、王安石、章惇三人。
政治生态、制度设计,只有人性掺入之中才能显出幽微和真实。
2021 中国史 司马光 宋代 宋史
有所不为的反叛者 豆瓣 Goodreads
8.6 (202 个评分) 作者: 罗新 上海三联书店 2019 - 5
罗新教授近年撰写了许多“与专业反思有关”的学术随笔,反映他对历史、历史学和历史学工作的反思与理解。这些与他走出书斋用自己的脚步丈量历史、发现中国、认识世界异曲同工,一个目的即追索历史的纵深感,尝试发现和讲述不一样的历史故事。
本书用一系列个案讨论了诸如历史学家的美德、史料的运用及反思、历史叙述的多样及其背后的原因、历史的记忆与遗忘、怎样超越民族主义史学、古代民族的起源传说与神话、历史研究的想象空间、华夏文明西部边界的进退波动、帝国帝制的内外轻重等问题,以历史学家的方式质疑传统的历史论述,示范了一种健康的看待和解释历史的态度、方法。
★ 我们的历史知识从哪里来?
★ 传统的历史叙述、众所周知的历史认识会不会出错?
★ 为什么历史会被滥用和错用?历史知识为什么会有偏差和错误?
★ 匈奴是故事还是历史?以狼为祖先的是传说还是真实?
★ 西欧骑士身上的佩剑真的来自中国吗?
★ 忽必烈的历史挑战到底是什么?
★ 反思历史叙述的单一与纯粹,示范如何独立、健康地分析和观察历史的典范
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使用历史。确保历史知识的正确与准确,不滥用或错用历史,关乎人类的精神健康与心智发育,而这正是历史学家的职责。确保这一职责得以履行的,是历史学家的美德:批判、怀疑与想象力。
我们熟悉的历史,包含着大量的神话与伪史,其中有些将会被揭穿、剔除和取代,有些则因史料匮乏、证据单一而使质疑者无可奈何。怀疑与批判的美德使我们不仅勇于揭破神话、创造新知,而且有助于我们在那些暂时难以撼动的新老神话面前保持警惕、保持距离。
2019年9月14日 已读
前面几节中提及的观点很吸引人,对于我这样对于历史学基本一无所知的人类说,很多观点都让人耳目一新,启迪去思考学科知识的生产方式、应用方式和可能造成的影响,以及学者在其中的位置。后面大部分文章更多地从专业分析的角度对几个历史事件进行详尽的剖心来阐明事实的同时对前述的观点进行佐证,看着用一个个细枝末节的东西还原出一个事件大致的始终,还是很让人喜欢的。
kindle 中国史 历史 历史学 罗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