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
精解《世说新语》 豆瓣
作者:
骆玉明
河南文艺出版社
2025
- 3
如果你想要活成自己期望的样子,那一定能在《世说新语》的故事里找到共鸣。痛饮/狂歌/服食/躺平,不被定义的人生超级精彩,魏晋人早就试过了,人有千千万万种可以成为的样子,想来想去还是只愿意成为自己。
《精解世说新语》这本书来自骆玉明教授在复旦大学传授20年的《世说新语》解读课程,浅易而不浅薄,分13个专题讲解《世说新语》魏晋时代士人对尊严、德性、智慧和美的理解与热爱,涉及魏晋南北朝所有热门话题:英雄与名士/药及酒/清谈风习/士族的婚姻与家庭/魏晋士人的理想人格/女性的风采……看他们在不如意的世道中,如何用出格的言行释放天性、通过追求美和享受获得快乐。
《精解世说新语》这本书来自骆玉明教授在复旦大学传授20年的《世说新语》解读课程,浅易而不浅薄,分13个专题讲解《世说新语》魏晋时代士人对尊严、德性、智慧和美的理解与热爱,涉及魏晋南北朝所有热门话题:英雄与名士/药及酒/清谈风习/士族的婚姻与家庭/魏晋士人的理想人格/女性的风采……看他们在不如意的世道中,如何用出格的言行释放天性、通过追求美和享受获得快乐。
中国现代文学新讲(“钱理群现代文学课”丛书) 豆瓣
作者:
钱理群
九州出版社
2023
- 4
晚年钱理群的心愿,此生写给国人的文学史“收官之作”!
理解现代中国,把握“变动”时代的“不变”价值——
开讲啦,扫码可听,钱理群原声朗读,一部“有情”“有人”的“有声文学史”!
加赠“现代文学三十年”文学地图 +“十三邀”访谈节录……
---
打开现代中国的一种方式,是打开现代文学。
作为“钱理群现代文学课”系列,这一本《中国现代文学新讲》,实质上就是一部“钱理群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它以“现代文学三十年”发展脉络为基本框架,精选 45 位作家、60多篇作品,以文本细读的方式,回到文学阅读、文学教育与文学史研究的起点与原点,回归文学本身——无论“新编”还是“新讲”,“新”就新在“以作家、作品为中心”。
一个基本事实:文学史的大厦,主要是靠作家,特别是大作家、经典作家支撑的;而作家的主要价值体现,就是他的作品文本。离开了作家、作品这两个基本要素,就谈不上文学史。
从1910年代《新青年》杂志诞生,现代文学三十年,历经启蒙、建构、纵深发展,薪火不息,既有“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也有周作人、朱自清、沈从文、冯至、萧红、张爱玲、艾青、赵树理、丁玲、钱锺书、废名、穆旦、汪曾祺……整个现代文学史就是一部现代中国人的心灵史,是现代作家作为现代中国人、现代中国知识分子,对中国社会变革与转向作出内心反应和审美反应的历史。
研究问题,输入学理,作为《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主要作者、“大文学史”理念的倡导者与实践者、资深中国现代文学史家——北大中文系钱理群教授,这一本《新讲》是他的第100部著作,80多岁写于养老院,也是钱理群文学史著述系列的“收官之作”。他说,依然只具有“有缺憾的价值”。他还说,教育没有文学,人的生命中没有文学,就失了“魂”,会导致民族的精神危机。
【作者自述】
★ 钱理群(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我的每一天的文学史书写,都是重新和鲁迅、周作人、沈从文、老舍、巴金、冯至、张爱玲、萧红……对话、讨论、争辩,而且是从未有过的亲近、自然、迫切。
—— 我的现代文学史的研究、探讨与撰写,从1987年到2021年(《中国现代文学新讲》竣稿),整整持续34年之久;我也终于完成我的导师王瑶先生生前交给我的“坚守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领域”的任务,对于现代文学史研究学科,我能做的事都做了,可以告慰先生的在天之灵了。
【大家谈钱理群】
★ 洪子诚(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钱理群著述涉及的领域有多方面。现代文学研究无疑是主要的。80年代他牵头撰写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至今仍有难以取代的生命力。沿着这条线索,在21世纪之后关注点延伸到“当代”,并从文学史扩展到当代史。
★ 赵园(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 老钱的读者遍布不同阶层。对社会热点问题的敏感,使他的思想触角随时伸出。即使住进了养老机构,也绝不封闭,仍有自己的信息渠道,与外界呼吸相通,未失与年青一代的沟通能力。
★ 温儒敏(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老钱富理想激情,好品评时事,无论上课著述都极投入,曾被学生评为“十佳教师”。不满足当书斋学者,以启蒙思想者自居,追求“民间批判立场”,文章多带使命,注重从文学中抽取思想资源。自80年代以来,其著作在几代青年中有相当影响。
★ 黄子平(香港浸会大学中文系教授)—— 老钱的一个重要写法是把自己写进去(“我的精神自传”),这是要求理性、客观、中立的学术研究的大忌,但又是“五四”传统之一,你只要想想胡适拼命劝朋友们写自传就知道了。
★ 陈平原(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老钱的自我定位,首先是“文学史家”,这就要求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写作上形成独立的文学史观、方法论与叙述方式,于是,在大获全胜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和《中国现代文学编年史——以文学广告为中心》之外,老钱正全力以赴独立撰写《钱理群新编现代文学史》,以便形成“文学史三部曲”。
★ 许子东(岭南大学中文系教授)—— 老钱是理想主义者,是无可救药的理想主义者,真的。所以他期望人,自己是想这样,比如感时忧国啦,批判社会啦,坚持原则啦,他期望他的学生也这样。这是老钱这一辈的人。
★ 王德威(哈佛大学东亚系教授)——钱理群先生曾在不同场合总结他的贵州经验为“脚踏泥土,仰望星空”。“脚踏泥土”指的当是贵州土地,但站在土地上“仰望星空”同样意味深长,不禁令人联想到康德的名言:“世界上有两样东西能震撼人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标准,另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星空之所以灿烂,因为超越一时一地的羁绊,体现无垠的真理,我们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 孙郁(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越来越象牙塔化,鲜活的当下意识不太易见到了。这与研究对象的精神传统,形成了不小反差。钱理群是zui早针对这一现状表示忧虑的人,认为远离“五四”的精神,其实不会给研究带来活力。
★ 戴锦华(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在我看来,钱理群与鲁迅不同,与我们不同,当然与年轻人所描述的更为不同。因为从那些表述看来,只有一个词可以形容,就是“可爱”。
★ 吴晓东(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在所有可能的称谓中,钱理群先生zui倾向于认同和接受的,也许是“文学史家”的称呼。多年来,他私心里一直把文学史的研究和写作看作自己的一块重要领地,对文学史的理论、观念、方法一直保持自觉的探索激情,并始终执迷于文学史的叙述体例和叙述形式。
★ 罗新(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当代研究鲁迅的学者中,几乎没有人比钱理群更接近鲁迅,不仅在思想上心灵上,而且在一步一个脚印的人生践行中。我们今天读鲁迅的意义在哪里?鲁迅的作品为什么称得上经典?历史的鲁迅是一个什么人?钱理群的讲解可以在最大限度上掀动当代的精神微澜。
理解现代中国,把握“变动”时代的“不变”价值——
开讲啦,扫码可听,钱理群原声朗读,一部“有情”“有人”的“有声文学史”!
加赠“现代文学三十年”文学地图 +“十三邀”访谈节录……
---
打开现代中国的一种方式,是打开现代文学。
作为“钱理群现代文学课”系列,这一本《中国现代文学新讲》,实质上就是一部“钱理群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它以“现代文学三十年”发展脉络为基本框架,精选 45 位作家、60多篇作品,以文本细读的方式,回到文学阅读、文学教育与文学史研究的起点与原点,回归文学本身——无论“新编”还是“新讲”,“新”就新在“以作家、作品为中心”。
一个基本事实:文学史的大厦,主要是靠作家,特别是大作家、经典作家支撑的;而作家的主要价值体现,就是他的作品文本。离开了作家、作品这两个基本要素,就谈不上文学史。
从1910年代《新青年》杂志诞生,现代文学三十年,历经启蒙、建构、纵深发展,薪火不息,既有“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也有周作人、朱自清、沈从文、冯至、萧红、张爱玲、艾青、赵树理、丁玲、钱锺书、废名、穆旦、汪曾祺……整个现代文学史就是一部现代中国人的心灵史,是现代作家作为现代中国人、现代中国知识分子,对中国社会变革与转向作出内心反应和审美反应的历史。
研究问题,输入学理,作为《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主要作者、“大文学史”理念的倡导者与实践者、资深中国现代文学史家——北大中文系钱理群教授,这一本《新讲》是他的第100部著作,80多岁写于养老院,也是钱理群文学史著述系列的“收官之作”。他说,依然只具有“有缺憾的价值”。他还说,教育没有文学,人的生命中没有文学,就失了“魂”,会导致民族的精神危机。
【作者自述】
★ 钱理群(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我的每一天的文学史书写,都是重新和鲁迅、周作人、沈从文、老舍、巴金、冯至、张爱玲、萧红……对话、讨论、争辩,而且是从未有过的亲近、自然、迫切。
—— 我的现代文学史的研究、探讨与撰写,从1987年到2021年(《中国现代文学新讲》竣稿),整整持续34年之久;我也终于完成我的导师王瑶先生生前交给我的“坚守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领域”的任务,对于现代文学史研究学科,我能做的事都做了,可以告慰先生的在天之灵了。
【大家谈钱理群】
★ 洪子诚(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钱理群著述涉及的领域有多方面。现代文学研究无疑是主要的。80年代他牵头撰写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至今仍有难以取代的生命力。沿着这条线索,在21世纪之后关注点延伸到“当代”,并从文学史扩展到当代史。
★ 赵园(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 老钱的读者遍布不同阶层。对社会热点问题的敏感,使他的思想触角随时伸出。即使住进了养老机构,也绝不封闭,仍有自己的信息渠道,与外界呼吸相通,未失与年青一代的沟通能力。
★ 温儒敏(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老钱富理想激情,好品评时事,无论上课著述都极投入,曾被学生评为“十佳教师”。不满足当书斋学者,以启蒙思想者自居,追求“民间批判立场”,文章多带使命,注重从文学中抽取思想资源。自80年代以来,其著作在几代青年中有相当影响。
★ 黄子平(香港浸会大学中文系教授)—— 老钱的一个重要写法是把自己写进去(“我的精神自传”),这是要求理性、客观、中立的学术研究的大忌,但又是“五四”传统之一,你只要想想胡适拼命劝朋友们写自传就知道了。
★ 陈平原(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老钱的自我定位,首先是“文学史家”,这就要求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写作上形成独立的文学史观、方法论与叙述方式,于是,在大获全胜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和《中国现代文学编年史——以文学广告为中心》之外,老钱正全力以赴独立撰写《钱理群新编现代文学史》,以便形成“文学史三部曲”。
★ 许子东(岭南大学中文系教授)—— 老钱是理想主义者,是无可救药的理想主义者,真的。所以他期望人,自己是想这样,比如感时忧国啦,批判社会啦,坚持原则啦,他期望他的学生也这样。这是老钱这一辈的人。
★ 王德威(哈佛大学东亚系教授)——钱理群先生曾在不同场合总结他的贵州经验为“脚踏泥土,仰望星空”。“脚踏泥土”指的当是贵州土地,但站在土地上“仰望星空”同样意味深长,不禁令人联想到康德的名言:“世界上有两样东西能震撼人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标准,另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星空之所以灿烂,因为超越一时一地的羁绊,体现无垠的真理,我们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 孙郁(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越来越象牙塔化,鲜活的当下意识不太易见到了。这与研究对象的精神传统,形成了不小反差。钱理群是zui早针对这一现状表示忧虑的人,认为远离“五四”的精神,其实不会给研究带来活力。
★ 戴锦华(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在我看来,钱理群与鲁迅不同,与我们不同,当然与年轻人所描述的更为不同。因为从那些表述看来,只有一个词可以形容,就是“可爱”。
★ 吴晓东(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在所有可能的称谓中,钱理群先生zui倾向于认同和接受的,也许是“文学史家”的称呼。多年来,他私心里一直把文学史的研究和写作看作自己的一块重要领地,对文学史的理论、观念、方法一直保持自觉的探索激情,并始终执迷于文学史的叙述体例和叙述形式。
★ 罗新(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当代研究鲁迅的学者中,几乎没有人比钱理群更接近鲁迅,不仅在思想上心灵上,而且在一步一个脚印的人生践行中。我们今天读鲁迅的意义在哪里?鲁迅的作品为什么称得上经典?历史的鲁迅是一个什么人?钱理群的讲解可以在最大限度上掀动当代的精神微澜。
李商隐十五日谈 豆瓣
作者:
李让眉
中国长安出版传媒有限公司
2022
- 8
新诗人如何解读古诗人?在《李商隐十五日谈》中,当代青年诗人李让眉通过对唐代诗人李商隐生平、作品的解读,还原李商隐的生活经历及其精神追求。作者从李商隐所处的时代讲起,每日一讲,共十五讲,描绘了其出身、身边人物群像、感情与婚姻,进而分析其诗作的美学内涵以及宗教对其创作的影响等。
李商隐的诗常被人说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而李让眉的解读却平易晓畅、引人入胜。她以富于觉察力的文字、诗意的语言、丰富的细节、独特的理解,描绘出一个有别于以往认知的鲜活的李商隐。在书中,作者还尝试追索李商隐诗中可能的当代性,从而揭示了诗歌将自身向未知开放的根本属性。
★一部别具一格的李商隐诗传。
★还原李商隐的生活经历及其精神追求,拆解李商隐诗歌密码。
★本书是当代诗人对古典诗人的解析,细节丰富,理解独特。
★李让眉的文字富于觉察力,语言充满诗意,解读平易晓畅、引人入胜。
★作者对李商隐的还原,除去历史语境和艺术维度的考量,更有对一种可能的当代性的追索,从而揭示了诗歌将自身向未知开放的根本属性。
李商隐的诗常被人说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而李让眉的解读却平易晓畅、引人入胜。她以富于觉察力的文字、诗意的语言、丰富的细节、独特的理解,描绘出一个有别于以往认知的鲜活的李商隐。在书中,作者还尝试追索李商隐诗中可能的当代性,从而揭示了诗歌将自身向未知开放的根本属性。
★一部别具一格的李商隐诗传。
★还原李商隐的生活经历及其精神追求,拆解李商隐诗歌密码。
★本书是当代诗人对古典诗人的解析,细节丰富,理解独特。
★李让眉的文字富于觉察力,语言充满诗意,解读平易晓畅、引人入胜。
★作者对李商隐的还原,除去历史语境和艺术维度的考量,更有对一种可能的当代性的追索,从而揭示了诗歌将自身向未知开放的根本属性。
禅诗精赏 豆瓣
作者:
周裕锴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22
- 7
禅诗中往往蕴含着特别的美感、深刻的哲理,但由于禅宗语言系统、表达方式的特殊性,一般人通常难以充分地领略体会到这种美感和理趣。本书作者是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禅学研究的权威学者,全书收录100篇对禅诗的鉴赏文章。每篇设立一个主题,每个主题下选择1~3首禅诗,对其进行评析鉴赏:或讲述其背景知识,或发掘其美学意蕴,或阐释其思想内涵,或探索彼此关联,等等。既适合于普通大众阅读,也能给专业研究者以有益的启示。与一般的诗词鉴赏辞典、鉴赏著作相较,本书避免了浮光掠影式的泛泛而谈,或人们司空见惯的陈词滥调,或煽情造作的心灵鸡汤,或生搬硬套的牵强附会,而是深入解读文本,得出既新颖独到又不失深刻的观点,真正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想的启迪。
九家读杜诗 豆瓣
作者:
田晓菲 主编
译者:
刘倩 等
2022
- 11
本书仿照宋人郭知达《九家集注杜诗》而名为《九家读杜诗》,由田晓菲主编,收录宇文所安、艾朗诺、倪健、王德威、罗吉伟、陈威、潘格瑞、卢本德等九位学者,从九个角度对杜甫诗作进行细读的文章。呈现出杜诗中地方与帝国、政治与个体、宗教与文学间的微妙张力,并将文本阅读延展到诗歌和视觉艺术、传统和现代等话题上,触及到当代对杜甫接受与再造。
九位作者虽然角度各异,却一并致力于发掘“埋没”在“儒家诗人”窠臼下的杜甫的真实形象。书中尤其重点讨论了安史之乱前后,杜甫飘零在夔州的作品。在远离长安故居的同时,杜甫也与精英文学机构产生了距离,这反而让他成了一个先驱者,为中国的诗歌话语引入了新形式:对日常现实、家庭生活的细节性关注,反映出与“诗圣”“诗史”绝然不同的、另一种复杂的诗人形象。
九位作者虽然角度各异,却一并致力于发掘“埋没”在“儒家诗人”窠臼下的杜甫的真实形象。书中尤其重点讨论了安史之乱前后,杜甫飘零在夔州的作品。在远离长安故居的同时,杜甫也与精英文学机构产生了距离,这反而让他成了一个先驱者,为中国的诗歌话语引入了新形式:对日常现实、家庭生活的细节性关注,反映出与“诗圣”“诗史”绝然不同的、另一种复杂的诗人形象。
饺子 豆瓣
7.9 (117 个评分)
作者:
李碧华
新星出版社
2013
- 11
《饺子》是当代知名作家李碧华的代表作合集,收录了《潮州巷》《钥匙》《寻找蛋挞》《猫柳春眠水子地藏》《饺子》五部中短篇小说,讲述发生在现代都市中的一系列惊情故事,情节曲折离奇,文字妖媚冷艳、诡异森冷,与情节相得益彰。《饺子》独到深刻地透视了当代都市男女的情爱得失,以及隐藏在霓虹灯下的欲念与疯狂,读来引人入胜又发人深省。
菁菁当新娘子时,许过三个愿望:
“我希望我的男人永远爱我!”
“我希望永远都开心!”
“我希望——永远青春美丽!”
中年失意的她听到一个有关饺子的不老传说。屋邨有一家私房菜馆子,那里有全世界最贵的饺子,馅料是不传之秘。
头一次吃,恶心呕吐。第二次吃,满嘴甜汁。第三次第四次,慢慢咀嚼,半天也舍不得吞下,像不愿醒的梦。
菁菁要吃到最好的饺子,一口回春。
菁菁当新娘子时,许过三个愿望:
“我希望我的男人永远爱我!”
“我希望永远都开心!”
“我希望——永远青春美丽!”
中年失意的她听到一个有关饺子的不老传说。屋邨有一家私房菜馆子,那里有全世界最贵的饺子,馅料是不传之秘。
头一次吃,恶心呕吐。第二次吃,满嘴甜汁。第三次第四次,慢慢咀嚼,半天也舍不得吞下,像不愿醒的梦。
菁菁要吃到最好的饺子,一口回春。
活着 Goodreads 豆瓣
9.2 (900 个评分)
作者:
余华
作家出版社
2012
- 8
《活着(新版)》讲述了农村人福贵悲惨的人生遭遇。福贵本是个阔少爷,可他嗜赌如命,终于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他的父亲被他活活气死,母亲则在穷困中患了重病,福贵前去求药,却在途中被国民党抓去当壮丁。经过几番波折回到家里,才知道母亲早已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地养大两个儿女。此后更加悲惨的命运一次又一次降临到福贵身上,他的妻子、儿女和孙子相继死去,最后只剩福贵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但老人依旧活着,仿佛比往日更加洒脱与坚强。
《活着(新版)》荣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最高奖项(1998年)、台湾《中国时报》10本好书奖(1994年)、香港“博益”15本好书奖(1994年)、第三届世界华文“冰心文学奖”(2002年),入选香港《亚洲周刊》评选的“20世纪中文小说百年百强”、中国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20世纪90年代最有影响的10部作品”。
《活着(新版)》荣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最高奖项(1998年)、台湾《中国时报》10本好书奖(1994年)、香港“博益”15本好书奖(1994年)、第三届世界华文“冰心文学奖”(2002年),入选香港《亚洲周刊》评选的“20世纪中文小说百年百强”、中国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20世纪90年代最有影响的10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