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传记
谪仙诗豪李白 豆瓣
作者: 郁贤皓 / 张启超 凤凰出版社 2021
●他满腹经纶、名扬天下,却为何壮志难酬?
●亲情、友情、爱情……谁陪他走一程?谁又陪伴他一生?
●他是才高八斗的诗人、求仙问药的道士、行走江湖的剑侠,还是狂放不羁的酒豪?
●他见证大唐,又成为了大唐,天才的个人能否超越他所属的时代?
●他的诗歌万古传,他的故事像云烟,人人都想为他立传画像,为何他却始终戴着“神秘的面纱”?
少年时读“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青年时读“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中年时读“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老年时读“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的诗歌,陪伴每个中国人走过一生。本书以李白的经历为经、代表作为纬,还原一个真实的李白,有助于读者沉浸体验李白诗歌的创作背景、内含思想。
《谪仙诗豪李白》由中国李白研究会名誉会长郁贤皓先生所撰,全面介绍了诗仙李白的传奇一生。全书以李白的经历为经、代表作为纬,交织还原了诗里诗外真实的李白。文字生动、描写细致、行文晓畅,在娓娓道来的讲述之中融入了作者对于李白生平交游的坚实考证,言而有据。书中所引李白诗文依据《李太白全集校注》,就李白诗文的校注而言,堪称“终极版”。在叙述李白生平的同时,将李白的代表作品对应具体的人生阶段进行解说,对于作品的写作背景与表达情感、诗人的所见所闻与所思所想,都有淋漓尽致的揭示。国潮复兴,李白“很忙”,电影、电视剧、歌舞剧、小说……他再次成为万众瞩目的明星。这本小书将带你以诗为脉,细读他的“滚烫人生”;诗仙李白的浪漫一生,由本书从头说起!
2025年1月26日 已读
大家小书,可以视作最后的年表扩展版,辅以时代背景、诗歌赏析。为了做到言之有据,除时代背景的叙述之外,大多内容为李白诗歌情节化和对李白当时处境的分析与评价,清晰简明地勾勒出李白的一生,贯彻始终的是对诗歌的赏析。但赏析重气脉、手法分析,较少字句梳理,读完印象反而不深。
人物传记 微信读书 文学
穆旦传 豆瓣
作者: 邹汉明 译林出版社 2025 - 2
【编辑推荐】
✍︎国内首部穆旦权威传记兼诗歌评传 作家邹汉明历时十七年心血之作
✍︎诗人、翻译家穆旦(查良铮) 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的最早开拓者
✍︎一个人能对自己的母语做这样的贡献,也算不虚此生。——王小波谈穆旦
✍︎“我的全部努力,不过完成了普通的生活。”——穆旦
✍︎装帧设计:多页彩插-60幅珍贵历史图片 平脊精装 墨绿橙红青春撞色。印制精良;内文选用优质双胶纸张,易于收藏。
【内容简介】
✍︎本书是国内首部穆旦权威传记,兼为穆旦诗歌评传,全书以穆旦的生平经历为线索,结合他各个时期的诗歌创作,完整叙写了穆旦作为一个诗人的一生,也写出了一个在铁与火的岁月中成长起来的青年,努力不懈、为现代汉语的成熟而建立的不朽功绩。同时,作者追踪勘测了他那些不朽诗歌的源头。
✍︎穆旦是现代汉语诗歌领域极出色的诗人。他早早地就决定了,这一生要为汉语服务。书稿可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家世与早期的求学经历;二是西南联大时期;三是抗战以及抗战胜利后的创作与生活。借助于档案、采访资料、抗战史、回忆录、日记等,本书提供了大量的珍贵历史图片,并详细而有深度地书写了一个诗人以及他所身处的那个时代的一个民族的传奇。
✍︎诗人是种族的触须(庞德语),穆旦更是创作出了无愧于时代的诗歌。他献身语言的这一生,应该像纪念碑记住英雄的名字一样,值得我们民族的语言牢牢地去记住他。如同军人用剑服务于自己的祖国,诗人用语言服务了自己的国家。
2025年3月26日 已读
2025年3月26日 评论 短评写不下 - 南开、清华、长沙、昆明、缅甸、西南、沈阳、南京、上海、曼谷;学生、助教、军人、职员、报人、学生。西南联大步行、缅甸雨林苟活、漂泊西南工作,诗歌贯穿在天性中,但也生活中现实上,时代的气息吹进诗人的心海化成纸上的墨迹:英国现代主义诗歌的影响、行走土地过程中对人的关注、军旅生涯亲历的鲜血与死亡、爱情上的憧憬求索失意、日常人事经济的催逼,贯穿始终的是国家之危亡未来。对于诗人还是该多读诗,借助传记来丰富心中诗人的形象可能更好些。 作为传记不太合格,尽管作者多次分析穆旦照片中的形象,但没有借助文字呈现出穆旦,资料分析(出自穆旦之手的仅有南开档案中被迫的自述材料与当时诗文,多是时人记录或回忆)和诗意阐释(多大的总论,少细微分析,且侧重于时事切合,以诗证人稍显勉强)串起整部书。详略亦不当,少年时期落墨太多,尤以清华南迁教授路线一章为甚,与后半作比更显突出。
中国 人物传记 诗歌
契诃夫的一生 豆瓣
8.5 (33 个评分) 作者: [法] 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 译者: 陈剑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8 - 11
传记《契诃夫的一生》首次出版于一九四六年,道出俄国文学大师安东•契诃夫“烟花一场”的人生。
契诃夫出身贫苦,最初写小说只为谋生,直到遇上年长的伯乐靠书信指导他、鼓励他。文学上的成功与失败纷至沓来,病痛与孤独更常伴左右,但他始终对周围人保有最大的真诚与善意。
内米洛夫斯基笔下汹涌的文字在描摹契诃夫时竟平静、柔软了下来。
“然而,在无动于衷的人群里,契诃夫的妻子和母亲紧紧地偎依着,相互搀扶。在这个世界上的所有人当中,契诃夫曾经真正深爱过的,惟有她们俩。”
是看到这里,要合上书页之时,才能真的明白,什么是“混合着玩笑、伤感和平静的失望”,什么是“水晶一般的冷漠”。在疲惫和孤独的背面,始终希望能够捕捉到一丝让这个世界亮起来的清美的光辉——这是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笔下的契诃夫,也是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自己。
——袁筱一
2025年7月29日 已读
求神不求全,摘取契诃夫一生的重要侧面进行叙写,幼时的生长环境、莫斯科时的社会局势、短篇小说上的突破、写作风格的转变背后、病痛与分离交织中的爱情。喜欢其中的分析,将契诃夫放置在当时的时空中进行描写,从长久地观察和简约的习作中练习出了后来的契诃夫,深厚地描摹现实的生活,不求变故和刺激,而是生活中的一段,阅读的心态也由旁观者贴近亲历者。俄国堆积的苦痛、腐朽、不公熔铸进贫苦出身的契诃夫心中,因此他不信服托尔斯泰的道德,因此他深深地为当时的人们难过,书写他们的孤独、愤懑、挣扎、麻木、悲哀……也为契诃夫的爱情难过,怯懦使他避开那么多人,当最后遇到克尼碧尔时又是分离与病痛。怀着由衷的敬爱才能写出契诃夫的深远,超越时代的怜悯在写作中传承。
人物传记 俄国文学 微信读书
莎士比亚简史 豆瓣
Shakespeare: The World as Stage
作者: [美] 比尔·布莱森 译者: 闾佳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21 - 1
我宁愿失去印度,也不愿失去莎士比亚!——丘吉尔
莎士比亚,诗人、剧作家、导演、演员、剧院股东,一生身兼数职。
人人都知道他,但人人都不了解他。每一本莎士比亚传都是5%的事实加上95%的猜想。
“我写这本书倒不怎么是因为世界上还需要一本关于莎士比亚的书,我的想法很简单:根据记录,看看我们对莎士比亚能知道多少,又真正知道 了多少。” 作者说。
这是一本短小精悍、准确有趣的莎士比亚传记。既适合新手,又适合专家。
翻开本书,开始这次通往莎士比亚时代的超值短途旅行!
-----------------
☆“喜悦……清新、简洁、有着尖锐的见地。布莱森极为擅长挑出一些很有故事感的细节来描绘更大的图景……这是一本宝藏图书,不管是对莎士比亚只有粗浅了解的普通读者,还是这方面的专家,都是一本好书。”
——凯瑟琳•休斯(Kathryn Hughes),《星期日邮报》
☆ “比尔•布莱森这本简短的传记,在令人愉悦这方面,简直达到一本历史书所能达到的极致。布莱森把他特有的诙谐,聚焦到了一个主题中……他绘声绘色地描述了莎士比亚的生活。”
——肖恩•黑格提(Shane Hegarty),《爱尔兰时报》
☆ “就跟他的《万物简史》一样,布莱森用一种举重若轻的手法,把一个宏大的主题压缩到了可控范围……他是位温暖有趣的向导,引领读者读懂复杂的莎士比亚研究。”
——梅丽莎•麦克雷蒙特(Melissa McClements),《金融时报》
☆ “一本有趣的作品,介绍历史中捉摸不透的莎士比亚——以及人们为研究他所付出的非凡努力。布莱森和莎士比亚是一对幸福的搭档。”
——凯瑟琳•克雷克(Katharine Craik),《泰晤士报文学增刊》
☆ “绝妙的幽默和温和的洞察力……布莱森很擅长从伊丽莎白时代的复杂历史中找出那些既有说明意义又幽默的小细节。这是一次通往莎士比亚时代的,超值短途旅行。”
——多米尼克•德罗姆谷尔(Dominic Dromgoole),《星期日邮报》
☆ “从头笑到尾……这是一本通俗易懂、让人兴奋的传记,字里行间都是布莱森标志性的幽默和诙谐……太棒了!”
——大卫•费兰(David Phelan),伦敦都市潮流杂志《超时》
2021年2月7日 已读
之前没有读过莎士比亚的传记,他的剧作倒是看了好几本,现在回想起来阅读过程中也没有强烈的感受到其中的精妙和伟大。
这本书读完,其实也很难说清楚莎士比亚一生究竟如何,相反我印象深刻的是下面几点:
1.重构一个十六七世纪的人的一生是真的特别困难的一件事,即使是莎士比亚这样在当时代非常杰出的人同样如此;
2.文中暗示的莎士比亚的同性恋倾向或异装癖倾向,很好玩的一点,本质上作品后的作家和生活中作家的距离有多大,我们猜测的空间有多大,母鸡鸡蛋啊;
3.否定莎士比亚存在的那群人也蛮好玩的,全看你多自信;
4.感谢莎士比亚的两位朋友,在他死后能为他结集出版,真的太伟大了,没有他们,可能我们就彻底错过莎士比亚。
人物传记 微信读书 莎士比亚 轻松 非虚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