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记
我爱这片天空 豆瓣
作者: 童道明 2004 - 6
《插图本百年契诃夫:我爱这片天空(契诃夫评传)》分“少年时代”、“初登文坛”、“渐入佳境”、“草原歌手”、“乡居生活”、“创作高潮”、“结婚前后”等篇章,描述了契诃夫的一生。
2025年7月21日 已读
听童道明讲述契诃夫的一生,记叙生平和分析作品并行构成整本小书,短暂的生命和长久的作品融汇成契诃夫,读来依旧感觉他是同时代的人。童年时父亲的压制、少年时独自留在故乡的困苦、初入文坛的幽默风趣、文风转变中的心路历程、莫斯科萨哈林欧洲庄园小城中的自由、友情爱情在生命中的光芒,一生就过去。不求面面俱到,摘取重要话题进行论述,多是结合当时经历与作品对契诃夫当时思想进行分析,对现代的悲观与对未来的乐观在契诃夫的心底交汇,所以尽情地揭露现实中人的困苦、寂寞、烦闷、不公,不时出现的自然风物不仅刻画此时,更昭示未来,其中的美好和美丽虽然当下的人看不到,但之间紧紧相连。还是要多读、细读,有了我才能见到别人。
传记 俄国文学 微信读书
奈德 (2023) IMDb Eggplant.place TMDB 豆瓣
Nyad
7.6 (64 个评分) 导演: 金国威 / 伊丽莎白·柴·瓦沙瑞莉 演员: 朱迪·福斯特 / 瑞斯·伊凡斯
其它标题: Nyad / 尼亚德
基于戴安娜·奈德所著畅销自传《Find A Way》,她在70年代被视为世界上最杰出的长距离游泳选手,曾打破数个世界纪录。2013年,64的岁的奈德在最好的朋友和35名热心支持者的帮助下,不带防鲨笼完成了青年时期多次失败过的毕生梦想:横渡从古巴到佛罗里达的110英里海域,是第一个达此成就的人。
这片危险海域有世上首屈一指的鲨鱼、毒性极强的水母、无法捉摸的洋流、涡流,50年代开始就游泳健将尝试,奈德也差点丧命,经过了五次挑战最终成功。
2023年11月15日 看过
努力就有收获,不论时间隔了多久,三十五年后,六十多岁,再次开始尝试从古巴游到佛罗里达,失败四次,终于成功。只是将这样的行动刻画出来就足够动人,一个人在海上,连续游泳五十多个小时,关于勇气有可能的美好故事。更触动人的地方在Bonnie,怀着爱意,才能做到这般吧。可能是碍于电影篇幅的问题,四十人的团队,认真刻画的只有三人,出现画面总共不到十人,最后看到四十人的团队还是很震撼,一人之后是很多很多人。
传记 剧情 美国电影 运动
伊塔洛·卡尔维诺 豆瓣
Italo Calvino: Romancier et conteur
作者: [法]让-保罗·曼加纳罗 译者: 宫林林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23 - 7
【编辑推荐】
★他是错失诺奖的神秘天才、无数大咖的文学偶像,帕慕克、艾柯、莫言、王小波对其推崇备至。
-----------------------------------------
★卡尔维诺传记首译中文,《树上的男爵》《看不见的城市》标配读物,纪念卡尔维诺百年诞辰 。
-----------------------------------------
★出人意料的另类小传,与卡尔维诺隔空对话、轻盈共舞,独辟进入其文学世界的蹊径。
-----------------------------------------
★“我是我的时代里焦虑的孩子。”“我不喜欢梦境,我喜欢清醒时的幻想。”
-----------------------------------------
★一堂大师文学课,展现卡尔维诺讲故事的魔力,勾勒卡尔维诺创作脉络。
寓言、童话、游戏;对历史、政治的书写;与文学传统、新现实主义错综复杂的关系……
-----------------------------------------
★一张大咖人物关系图,绘制卡尔维诺文艺坐标。
佩雷克、卡夫卡、康拉德、罗兰·巴特、费里尼、蒙塔莱、帕韦泽……
-----------------------------------------
★一幅现代意大利拼贴画,放映私人回忆与时代历史的蒙太奇。
童年的苦涩记忆、无宗教信仰的世俗教育、媒体和编辑生涯、加入又退出意共的曲折经历;反法西斯斗争、布尔乔亚世界的危机、经受战争磨难的意大利、海滨小城的风景……
-----------------------------------------
★中文版由知名作家赵松长序推荐。
-----------------------------------------
★装帧由屡获“中国最美的书”殊荣的知名设计师周伟伟精心打造;随书附赠精美明信片,寄往看不见的城市,寄给另一半自己。
=======================
【内容简介】
这部充满灵性的传记写在卡尔维诺的人生边上,是关于卡尔维诺的寓言。
他的生命并非向确定性敞开,而是向提问的空间敞开。
作者用配得上卡尔维诺的轻盈笔触与节奏,在这位另类作家的文学世界与人生经历之间自由穿梭,借助信件、访谈及他人的回忆等珍贵资料,对其作品进行细致入微的导读与解析,耐心编织其创作演变的线索与脉络,以寓言、想象、游戏、童年、历史、政治等拼图,拼出卡尔维诺的迷人形象——讲故事的人。
=======================
【名人推荐】
不同于那些大张旗鼓挖掘传主人生的大传,这本小传是与卡尔维诺灵魂的共舞。
——赵松(知名作家)
认识一个古人再入睡 豆瓣
作者: 唐不闻 2022 - 6
一本角度新奇的古代人观察实录,216万粉丝历史大咖唐不闻带你回到历史现场,一本书结交21位古人朋友,看完胜似旧相识。不编造,不曲解,也能有新意!
萧何擅长混职场,王政君、唐玄宗等人亲身示范育儿反面教材,还有“吐槽大神”罗隐、“儒家浮士德”王莽,“全国巡回辩论赛总冠军”雍正……
收录二十多篇古代人物的生平事迹,覆盖先秦至清代。作者整合大量可靠史料,用严谨的态度和通俗的文笔讲述人物的故事。
本书还为每位人物整理了“人物简历”,并配备简笔画表情包和历史文献衍生阅读,令读者可以更直观地了解相关历史知识。
2022年11月9日 已读
0819
古人小故事,一些小小的片段,没记住多少,故事感很重,以及这本书真的少长句,全是短句,分段也极其频繁。
传记 历史 微信读书
天梯:蔡国强的艺术 (2016) 豆瓣
8.4 (348 个评分) 导演: 凯文·麦克唐纳 演员: 蔡国强 / 吴红虹
其它标题: 蔡国强:天梯 / Sky Ladder: The Art of Cai Guo-Qiang
《天梯:蔡国强的艺术》是当今世界最重要艺术家之一蔡国强的首部电影纪录片。既是一个从中国出发、成为具国际影响力艺术家的励志故事,也体现着新时代中国人的追求和精神。
本片由奥斯卡金奖导演凯文·麦克唐纳(Kevin Macdonald)耗时两年,从纽约、布宜诺斯艾利斯、上海、北京、浏阳到家乡泉州,遍访艺术家的工作现场及其亲友、工作伙伴和专家,无限度深入蔡国强的工作和生活,并从数千小时的珍贵历史影像素材撷取精华,讲述蔡国强 80 年代从泉州出发,30 年来在五大洲不同文化间成长,并走向国际舞台成为享誉全球的爆破艺术家。纪录片中也揭露他壮观艺术背后的另一个真实—内心的脆弱、挣扎、妥协,和对家人、故乡、祖国土地深厚内敛的家国情怀。
影片主线《天梯》—— 一座500米高的金色焰火梯子嘶吼着拔地而起,与无垠宇宙对话。这是蔡国强少年时代仰望天空、摸云摘星的梦想,二十多年来在世界不同地方屡试屡败,却从未放弃。2015年6月黎明,泉州小渔村惠屿岛海边,在国内技术专家和当地数百村民的帮助和见证下,他再次一搏,把《天梯》作为献给百岁奶奶和家乡的礼物……
2021年8月4日 看过
哔哩哔哩过审版。
太散了,很好,但是散,能再密集些就好了,渴求细节,用细节来填充,戏剧性不重要,用更多的细节铺满会让人更喜欢。
2016 中国大陆 人物 传记
苏东坡传 豆瓣
The Gay Genius
7.9 (32 个评分) 作者: 林语堂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6 - 6
本书讲述的苏东坡是一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性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
2020年7月6日 已读
很突出的写给西方人的作品,前面过多的盛赞让人略微产生厌烦,中间开始叙述王安石等人则真的令人喜爱,而整本书中的苏东坡,其实是一种中国文化的投射,不从宏观的巨大事物上来理解和生活,而是选择简单和具体的事例来让一个人活起来,读到后面还是很喜欢的。
传记 历史 文学 林语堂 苏轼
自由之魂 豆瓣
作者: 刘台平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 9
本书以胡适、傅斯年、蒋梦麟、梅贻琦、雷震、于右任、殷海光七位大家在1949年移居台湾的前因及此后在台湾的境遇为主线,进行了一次全面的历史与文化解读。本书在历史档案的基础上真实地勾勒出七位知识人的命运剪影,透视出在特定时代背景下一代知识人的命运悲歌与文化乡愁。
2020年3月18日 已读
以七个人为中心的对在台偏自由主义的七位历史人物的叙述,每个人由一段段小故事串起来,读起来很轻松,但稍显支离破碎。
以及,说是自由主义,更多是五四时代文化思想遗产的创造者、继承者秉持五四一路走下去的结果。
今日之大路距离当初的台湾又有多远呢?
传记 历史 台湾 民国 自由主义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Educated:A Memoir
8.7 (406 个评分) 作者: [美] 塔拉·韦斯特弗 译者: 任爱红 南海出版公司 2019 - 10
人们只看到我的与众不同:一个十七岁前从未踏入教室的大山女孩,却戴上一顶学历的高帽,熠熠生辉。只有我知道自己的真面目:我来自一个极少有人能想象的家庭。我的童年由垃圾场的废铜烂铁铸成,那里没有读书声,只有起重机的轰鸣。不上学,不就医,是父亲要我们坚持的忠诚与真理。父亲不允许我们拥有自己的声音,我们的意志是他眼中的恶魔。哈佛大学,剑桥大学,哲学硕士,历史博士……我知道,像我这样从垃圾堆里爬出来的无知女孩,能取得如今的成就,应当感激涕零才对。但我丝毫提不起热情。我曾怯懦、崩溃、自我怀疑,内心里有什么东西腐烂了,恶臭熏天。直到我逃离大山,打开另一个世界。那是教育给我的新世界,那是我生命的无限可能。
2020年2月10日 已读
残酷的入学前与经教育改变的很多东西与没有改变的很多东西。
因为是自传,每当想到那些痛苦曾确切的发生,总是让人难过。
最让人痛苦的是她努力和解,多次的和解失败,自己对自我的怀疑,亲人的背叛,因为真实更加让人动容。
直接的物理暴力在普通人的生活中所带来的影响真的太大了,难以避开。

ps.这一家人智商都好高啊。
传记 励志 回忆录 塔拉·韦斯特弗 微信读书
九个人 豆瓣
8.6 (25 个评分) 作者: 张新颖 译林出版社 2018 - 7
新文化晨曦时刻的儿女,那么一些难以抹平的个体,经历各自曲折跌宕的人生。
继《沈从文的后半生》《沈从文的前半生》之后,《九个人》是复旦大学张新颖教授又一部人物传记力作。这本小书讲述了沈从文、黄永玉、贾植芳、路翎、穆旦、萧珊、巫宁坤、李霖灿、熊秉明这九个人相异而相通的命运。
除了沈从文,其他几位大致可以看作一代人——出生在一九一〇年代至二〇年代前几年之间,到三〇、四〇年代已经成长甚或成熟起来。他们不同于开创新文化的一代,也不同于之后的一代或几代。他们区别性的深刻特征,是新文化晨曦时刻的儿女,带着这样的精神血脉和人格底色,去经历时代的动荡和变化,去经历各自曲折跌宕的人生。
这九个人的故事,自然交织进二十世纪中国的大故事;与此同时,却并未泯然其中,他们是那么一些难以抹平的个体,他们的故事不只属于大故事的动人篇章,更是独自成就的各个人的故事。
2019年12月18日 已读
时代的痕迹,时代飘荡的时候怎么成为一个人?我来,我受难,我幸存。
所有的人都想用时代来面对自己的良心,可是那一个个经历的人呢?被痛苦摧毁的人,经历痛苦而未毁的人,拷问着我们什么是知识分子?
中国 传记 张新颖 微信读书 现当代文学研究
椰壳碗外的人生 豆瓣 谷歌图书
A Life Beyond Boundaries: A Memoir
8.9 (76 个评分) 作者: [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 译者: 徐德林 世纪文景 |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8 - 8
☆ 《想象的共同体》作者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自述“越界”一生
☆ 跨地域之限,越语言之别,消文化之墙,破学科之界。
☆ 如何规避现代教育与研究自有之缚,如何于现实困顿中明理求真。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无法被标签的学术大师,以跳出椰壳碗的青蛙自况,地理的、历史的、语言的、规训的边界都无法束缚他旺盛的好奇和思考的热情。不同于一般回忆录,本书主要着眼于安德森的治学经历,作者主要评述了区域研究、田野工作、比较研究、跨学科研究四方面内容,一如既往的锋利深刻。他亲自见证了区域研究,尤其是东南亚研究的兴起;又经历了学科划分和教育体系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近半生的时间都在东南亚三国——印度尼西亚、泰国、菲律宾实地考察研究。那个时代的学术研究面临着许多现实阻碍:语言不通,资金不足,资料困乏,政治环境。安德森和所有学者一样,面临着导师与学生、理论与实践、勤奋与机缘、权力与真相等等权衡,其反思对当下的中国学界、教育界也颇有裨益。
----------------
《椰壳碗外的人生》是享誉世界的学者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的回忆性著作。书中回顾了他幼年从昆明到加州再到爱尔兰的辗转,在伊顿和剑桥的求学经历,在美国康奈尔的研究和教学经历,在东南亚印尼、泰国、菲律宾的田野调查经历,以及退休之后的种种新尝试。本书是安德森应日本友人之邀而作,于2003年前后开始构思,2009年日文版面世。英文版的出版有赖于其弟佩里•安德森的促成,然书未面世,作者便于2015年12月在印尼朗玛逝世。
回溯50余年的学术人生,安德森坦陈其以《想象的共同体》为代表的众多学术成就的灵感与起源;直击现代学术和教育体系的弊病;反思认为全球化出路单一的普遍展望,为民族主义和国际主义解锁更多可能。富有个人魅力,不论是学者还是大众读者都会在本书阅读中有所收获。
-----------------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颠覆了民族主义的研究……不仅以他的理论贡献而闻名,而且也因为他对印尼、泰国、菲律宾的语言与权力的近距离检视。——《纽约时报》
安德森的所有书写都具有无畏的原创性,借助发现被忽视或被压抑的声音,挑战所有假说。他从不满足于告诉读者他们想知道的。——《卫报》(讣告)
虽说《椰壳碗外的人生》是一部学者的回忆录,但本书内容对普通读者而言也大有益处。一个学者能够婉拒三个国家的优渥条件,不断跳出舒适区,挑战新领域,不做“椰壳碗下的青蛙”,这一过程本身就足够振奋人心。——《经济学人》
2019年3月21日 已读
一个下午的时间匆匆翻完,每部分内容都从表面来看都很有趣,仔细思考一下背后可能的理论探究也能引人深思,中间四章的内容,区域研究和跨学科秉承了一贯的开放、有机的视角,二田野调查和比较的框架则更多可以从人类学的角度进行思考,田野地点的变动,在田野不能进入之后如何以其他的方式进行考察,比较的观念的应该被如何纳入到具体研究之中,都非常有借鉴和参考价值。以及作为回忆录,最开心地不还是肆意的讲话和不停歇的好奇心。
传记 回忆录 文化研究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 美国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