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
莫言的奇奇怪怪故事集 豆瓣
7.9 (9 个评分) 作者: 莫言 2022 - 3
或许只有莫言这么大的脑洞,才能带你去人性深幽处探险!
莫言亲自参与编选的中短篇集,收录莫言笔下最奇怪的18篇故事!本书充满了瑰丽的想象,读来仿佛在听爷爷奶奶讲述民间的精怪故事和奇人奇事。比如邻居赵三大爷的鬼魂来还生前欠我们家的债;鳖精化成人形考取功名,还会往家里写信;女子不愿嫁给父母指定的对象,成亲当天张开手臂飞上了树梢……奇奇怪怪,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
翻开本书,莫言带你一起去人性深幽处探险。
我与你们不一样,你们童年时用眼睛阅读,我在童年时用耳朵阅读。我们村子里有很多人出口成章、妙语连珠,满肚子都是神神鬼鬼的故事。我的爷爷、奶奶、父亲都是很会讲故事的人……这样精彩的故事不写出来实在是浪费。
——莫言
独家收录:莫言手稿、莫言新书书法题词
特别收录:莫言漫像、莫言演讲稿《恐惧与希望》《从学习蒲松龄谈起》
特别附赠:全彩插画,还原书中美妙怪异的场景
2024年6月5日 已读
拖了蛮久把后面几个故事读完,还是前面的写得好,土地上的奇奇怪怪的故事,前两辑读来都很舒服,第三辑稍显不足。从一个话头说起,没有缘由的受罪、渴望逃离陷入幻想中的孩童,夹杂着对关系的冷眼仇视,曲折婉转,戛然而止,确如标题所言稍显“奇奇怪怪”,但读来令人畅快,文字的一个特性就在于将某一刻定格发散凝聚成美丽。闲扯的要义就在于扯来扯去、扯东扯西,从天上到地下、从人到鬼、从生子到杀人,各种各样的人物以自己的心性作各自的行动,其中挣扎、痛苦、欢愉、惬意。
中国现当代文学 小说 微信读书
霍比特人 豆瓣
The Hobbit
作者: [英] J.R.R.托尔金 译者: 邓嘉宛 / 石中歌 四川文艺出版社 2024 - 5
◆从《霍比特人》开始,踏入托尔金的奇幻世界。
◆“现代奇幻文学之父”托尔金代表作,《魔戒》序曲,被译为60余种语言,全球销售过亿册!
◆某瓣9.6分《魔戒》译者邓嘉宛、石中歌、杜蕴慈翻译,原汁原味忠实还原托尔金的语言风格。
◆收录作者亲绘地图,“瑟罗尔的地图”、“大荒野地图”及地名对照表,便于读者阅读,领略中洲风采。
◆收录作者手绘全彩插图,图像化诠释充满奇幻色彩的书中世界。
◆精装典藏,满版烫金。封面灵感源自托尔金手稿,业内知名设计师操刀设计。
◆内文75g全木浆胶版纸印刷,更好的阅读体验。
地底的洞里,住着一个霍比特人,比尔博·巴金斯。
他悠然自得地过着舒适的日子,直到巫师甘道夫的出现,这一切都变了样。
他被迫卷入矮人的冒险之旅,踏上险象环生的寻宝之路。
“越过远方的高山,迷雾冰冷。去往旧时的山洞,石窟幽深。”
古老的歌谣响起,前方等待他的是食人妖、座狼、半兽人、恶龙,还是宝藏?
2024年6月15日 已读
邓嘉宛译本。这次重读越到后面越感悲伤,尤其当巴德杀死了龙,比尔博与梭伦据守孤山之山之时。在宝藏面前,矮人命定的对黄金的狂热所奏响的悲歌;而比尔博,没有想着路途上自己的付出、出发前约定的分享,只是想要回到他的袋底洞,可是回返前却要经历如此多的伤痛,丧失,一切美好的事物都在丧失,即使最后得以重建,失去的也永不再临。唯有自然之物保存着开始的美好,山川湖海、风花雪月。萦绕在比尔博心间的饥饿,提示着整个故事的现实,鲜血、痛苦、失去、欣喜、平静都是真实的。
小说 微信读书 英国
基督山伯爵 豆瓣
8.5 (26 个评分) 作者: [法]大仲马 译者: 周克希 译林出版社 2018 - 10
《基督山伯爵》是法国文学必读名著,影响一批中国作家,包括金庸、余华、木心等。
译者周克希系资深翻译家。他的译作颇多,文笔优美、流畅,深得广大读者的厚爱。
译林版《基督山伯爵》采用布面精装的形式,高度配合译文的典雅风味。
《基督山伯爵》主要描写的是法国波旁王朝时期发生的一个报恩复仇的故事。法老号船的年轻大副唐戴斯受船长临终之托为拿破仑党人送一封信,遭两个卑鄙小人和阴险检察官维尔福的陷害,被关入死牢。剥夺了本该属于他的美好阳光、爱情和前程。十八年后,他带着狱友法里亚教士临死前告诉他的秘密,越狱逃生,找到法里亚藏匿的宝藏后成为巨富,从此他化名基督山伯爵。经过精心策划,他报答了恩人,惩罚了三个想置他于死地的仇人,并向恩人报了恩。
2024年6月18日 已读
读得好爽,也确实在按爽点写。美好未来铺陈五六章之后在狱中受难,狱中曲曲折折终得逃离,简短的报恩,漫长的复仇。在巴黎将一切发挥和铺展,曾经的三个罪魁祸首,死的死,疯的疯,跑的跑,每一个都家破人亡。在复仇过程中,三代人的恩怨情仇纠缠在一起,各种熟悉但不失魅力的情节不断出现:抢劫、凶杀、偷情、真爱、冒名顶替、父亲审判儿子、毒杀、假死……剧烈地讲话,同时不过于超脱,仍旧持续地关注着现实,现实中不能实现的正义与美好,就在小说中让一位受苦受难的人来做到吧,天主之手翻转来去,人在其中飘荡。
历史 小说 微信读书
想像的動物 豆瓣
作者: 波赫士(Jorge Luis Borges)著 / 彼德.席斯(Peter Sís)繪圖 译者: 葉淑吟 麥田 2021 - 10
已故作家波赫士被公認為「二十世紀最博學的人」、「作家中的作家」。他在擔任阿根廷國立圖書館館長時,編寫了一本《奇幻動物學手冊》(Manual de zoología fantástica, 1957),把八十二種出現在典籍中的怪物彙編於一書。十年後,再增訂出版名為《想像的動物》(El Libro de los Seres Imaginarios),擴充到一百一十六種想像的動物。本書集一切驚奇與想像之大成,書中介紹的一百一十六種神奇異獸並不是波赫士獨創,而是蒐集了古今神話、祕冊經典與奇幻文學中的各種想像的動物,從古典、中世紀到現代,有但丁《神曲》地獄篇裡的怪物,有荷馬史詩中走下神壇的怪物,也有卡夫卡、愛倫坡、C.S.路易斯作品中出現的動物。
在這座波赫士領我們一遊的想像動物園中,可以看到有著女人面孔和胸部、鳥翅,以及獅子身體的獅身人面怪物斯芬克斯;棲息在亞特蘭提斯、半鹿半鳥的鹿鷹獸,當陽光照射在牠們身上時,牠們沒有投射出牠們的身影,而是投射出人的影子;被稱為曼德拉草的植物被連根拔起時會發出尖叫,聽到這聲尖叫的人會精神失常,但牠的葉子可用於麻醉、魔法和通便;墨水猴的毛髮烏黑如絲且柔軟如枕頭,牠們嗜吃墨汁,總在人們寫字時雙手交疊盤腿而坐,等到人們寫完,牠便飲盡剩餘的墨汁;不死鳥西摩格能活一千七百年,當牠們的幼雛長大後,親鳥就會點燃柴堆自焚而亡;綠毛怪拉弗爾泰有著蛇的頭,身體覆蓋著綠色毛髮並帶有毒針、喜歡生吞天真少女和孩子……。
《想像的動物》自出版以來便喚起了廣大讀者們的好奇心與求知欲:究竟這群生物來自何處?為何而來?意義為何?博覽群書的波赫士在每一篇的介紹中,都留下牠們曾出沒的依據或線索,留待讀者自行深入發掘。這本書或許是波赫士自娛自樂的小書,從中卻可讀到大師的博學與豐沛想像力,發現各種奇幻文學的想像來源與創作線索。
在原著首版發行超過六十年後,本書第一次正式獲得國際繁體中文版授權,並特別收錄了插畫大師彼德.席斯手繪的二十幅珍貴配圖,充滿手感的簡筆插畫散發出濃濃的文學趣味,搭配本書馳騁的想像力可說是相得益彰。
2024年7月13日 已读
关于想象与造物,介绍各种奇异之物,但所有描述都逃不开已知的世界,因此显得所有的造物都是世界不同层面的堆叠,世界在不同的时间、空间由不同的人切下不同的断面,组合为一个个造物,在将一个个造物罗列的同时呈现是一个个可能的世界。
博尔赫斯 小说 微信读书 随笔
人依何为生 豆瓣
作者: [俄] 列夫·托尔斯泰 译者: 许海燕 商务印书馆 2023 - 1
俄国文豪列夫·托尔斯泰出生于一个古老的贵族家庭,其作品被列宁誉为世界“第一流”的作品。相较于他创作的长篇小说,他写的中短篇故事浅显易懂,读起来轻松畅快,其中包含的哲理却发人深省。本书收录的中短篇道德小说浓缩了他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彰显了他以“博爱”为核心的“托尔斯泰主义”。托尔斯泰借助这些寓意明显的故事,直接表达了他的一个重要思想:天国并不抽象,它就存在于人类的友爱之中。
2024年7月15日 已读
托尔斯泰宗教理念阐释集,以爱包容和改变一切,只要怀着爱就能改善一切。传道书,各种篇章都在传递爱、谅解、行动,部分篇章说教意味浓重到读不下去,同时也因为内核都落在爱上显得说服力极差,在《趁有光,在光中走》一篇显得尤为突出,所有现实的问题都被消解为没有按照上帝的意旨怀着爱生活;《假息票》上部很有趣,延展的恶,但下部将恶的传递变为善的传递稍显生硬。还是觉得对着奴隶说要爱你们的主人,你们的主人自然会来爱你的话的行为是一种恶。
俄罗斯 小说 微信读书
奇想之年 豆瓣
THE YEAR OF MAGICAL THINKING
8.9 (33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琼·狄迪恩 译者: 陶泽慧 新经典文化/新星出版社 2017 - 1
圣诞节前的几天,约翰和狄迪恩夫妇看着女儿金塔纳病倒了,被送进重症监护病房。在新年夜的前一晚,夫妇俩从医院探望女儿归来,坐在桌边准备吃饭时,约翰突发了致命的冠心病。就在一瞬间,狄迪恩失去了共同生活四十年的丈夫…这本充满力量的纪实作品,记录了狄迪恩生命中艰难的一年,讲述内心 的痛苦和无助,展现一个人历劫后的重生与成长。本书被推崇为“伤恸文学的经典之作”,曾获美国国家图书奖 ,是美国当代作家琼·迪迪安垂暮之年的真情告白,除了哀伤动人的回忆外,还有许多对于生命的思考。
2024年7月27日 已读
失去相伴四十年的丈夫的一年,新婚不久就被两次送入重症监护室的女儿一年,接受这一切的一年。娓娓道来一年中的思绪,记忆的穿插转折中窥见人世的无常,如何接受难免的病亡;与丈夫共同度过的时光中的一个个地点、一个个时点、一个个事件,在离开之后重新涌现在生活的各个角落,生者的哀恸侵入到身体的各个层面,但终究还是要继续生活,带着亡者继续生活,带着失败继续度过时光。
小说 微信读书 心理
道德故事集 豆瓣
Moral Tales
7.2 (9 个评分) 作者: [南非]J.M.库切 译者: 远子 四川文艺出版社 2024 - 1
《道德故事集》是库切短篇小说集,中文版首次引进,共包括《狗》《故事》《虚荣》《女人渐老时》《老妇人与猫》《谎言》《玻璃屠宰场》七个故事。
小说集以母与子、爱与欲、青春与衰老、人与动物的关系等为切入口,以思辨性对话和心理刻画,塑造了内心丰富、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故事简明但 意味深长,呈现出库切对人类道德本质和生命处境的深沉思考。
在Goodreads 和亚马逊上有读者评论:“七个故事都言浅意深,有些段落需要反复读才能理解作者的意思,留着这本书20年后还能常看常新。”
“第一次听说库切这个诺奖得主时,以为他的小说艰深晦涩;读了这些故事,发现他的风格其实明晰、深刻、又轻巧。”
“这里收集的故事呼吁我们具有理解(和同情)他人(无论是人还是动物)的能力,并接受或重新思考我们行为的可能后果,无论是明显合理的不忠还是我们自己逃离世界。”
“我们面对的故事触动了我们道德信念的深处;那些写的和没有(写)的。有关婚姻、孩子、爱情、兽性……都不免在读者中引起争论和反思。”
也有读者评论说,“这一次,又一次证明了库切在其艺术巅峰时期的天才。”
2003年,库切荣获诺贝尔文学奖,评语曾说:“他精准地刻画了众多假面具下的人性本质:他的作品提出了一个问题,而且是以最不妥协的方式提出的,那就是——什么是人性?什么是承认别人的人性?”“库切的小说以结构精致、对话隽永、思辨深邃为特色。然而,他是一个有道德原则的怀疑论者,对当下西方文明中浅薄的道德感和残酷的理性主义给予毫不留情的批判。他以知性的诚实消解了一切自我慰藉的基础,使自己远离俗丽而毫无价值的戏剧化的解悟和忏悔。 ”
在本书中,库切同样以隽永的对话和深邃的思辨等,审视了女性权利、动物权利、人的权利,包括如何倾听"他者"自己的声音、如何让他们做出自己的选择等,都再一次印证了诺奖的评语。
接下来,就交给大家亲自去感受。
2024年7月28日 已读
切入场景之中思虑道德,在个体的意义上深思道德的各个面向:伦理、身份、认同、平等、死亡、交流。对话在坦诚的同时保持克制,引导深思,最喜欢后面几篇关于死亡的思索,代际的传递中如何接受死亡?好的死亡是如何?在时日中如何带着厌倦与丧失继续生活?
小说 微信读书 短篇集
点与线 豆瓣
点と線
8.5 (13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松本清张 译者: 林青华 南海出版公司 2016 - 6
社会派推理小说开山之作
《周刊文春》评选史上百佳推理小说第3名
----------------------------------------------------------------------------------
两个女招待到东京站为老主顾送行。三人在13号站台上看到,女招待阿时和一个男人在15号站台上车。
几天后,在九州海边发现他们的尸体。警方判定是殉情自杀。
但一个警察觉得很蹊跷:在繁忙的东京站,一天中只有4分钟能从13号站台看到15号。难道真的会那么巧?
----------------------------------------------------------------------------------
他不但是东方推理小说大家,他更是世界文坛的大家。——《纽约时报》
松本清张彻底改造了日本推理小说,确立了社会派在推理小说界数十年不摇的正统地位。——杨照(作家)
2024年8月8日 已读
娓娓道来,从从容容。开始时已经指明凶手,后续一步步填充推理链条。借助交通工具来制造不在场证明,对其的破解亦是借助交通工具补充其间一丝一毫,一个个站点连成一条条路线,在土地上运行。非实名购票与出行是实现诡计的核心条件,在今天已不可行。临到最后以卧病在床的妻子借助诡计杀死满足丈夫色欲的酒馆女侍与阻挡丈夫商路的行政助理作结总觉遗憾,稍有不美,病人就阴毒吗?女人就善妒吗?
小说 微信读书 日本
雅各布·冯·贡滕 豆瓣
Jakob von Gunten
作者: [瑞士] 罗伯特·瓦尔泽 译者: 冯与瑞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4 - 3
罗伯特·瓦尔泽“柏林三部曲”No.3:这是一本属于叛逆者的书。本雅曼塔仆人学校是一所相当不可思议的学校,它信奉的理念是“变得渺小而保持渺小”。在这所特殊的学校里,学生们努力学习如何正确地举手投足,以成为一个有教养且卑微的人。其中一位新生雅各布在这里并不快乐,他试图逃离。
◐“自由是一种寒冷的东西,谁都不能长久地享有。人必须不停地动来动去,就像我们刚才在这里所做的那样,人也必须在自由中这样跳舞。自由是冰冷的,同时也是美丽的。不要爱上自由。否则你收获的只有痛苦。”
◐卡夫卡、黑塞、穆齐尔、本雅明、桑塔格、威廉·加斯、库切、塞巴尔德钟爱的传奇作家,“戴着市民面具的ZUI卑微的失败专家”“温顺的流浪汉和伟大的无用人”罗伯特·瓦尔泽“柏林三部曲”No.3:叛逆者之书;
◐德语直译全新译本,赋予主人公全新声音;
◐瓦尔泽读者如是说:
作为一个文学人物,雅各布·冯·贡滕是前无古人的。他以自我挑剔为乐,这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地下人和《忏悔录》中的让-雅克•卢梭如出一辙。但是,雅各布身上又有着传统德国民间故事里那种冲入城堡、战胜巨人的英雄色彩。卡夫卡早年就很崇拜瓦尔泽的作品,并且在《城堡》里的部分角色身上也能看到雅各布的原型。——J.M. 库切
瓦尔泽写的是那些历经疯狂的人物,如果要把他们身上那些令人喜悦和叫人害怕的东西用一句话概括,那就是:他们都被治愈了。——瓦尔特·本雅明
瓦尔泽的小说充满了同情心:他意识到了生命的生物性,也意识到我们将与悲伤为伴。他是一位真正了不起的令人心碎的作家。——苏珊·桑塔格
一个对微小事物具有超凡洞察力的作家。——W.G. 塞巴尔德
瓦尔泽创作艺术的道德内核是一种对权力、对统治的拒斥……瓦尔泽的美德可以媲美最自然、最文明的艺术。他是一位真正美好、令人心碎的作家。 ——苏珊·桑塔格
如果世界上多出十万名罗伯特·瓦尔泽的读者,这个世界一定会变得更美好。——赫尔曼·黑塞
2024年8月10日 已读
为奴的思绪,世界与生活的压制是那样大,何处不是仆人学校呢?学习接受规则,将规则融为本能;学习听从命令,将命令放入脑海;学习放弃自我,将自我放逐世界。在思绪的流转中清晰地刻画现代社会中孤独与压抑的一面,那些痛苦与挣扎,只有带着敏感灵魂的学徒(处于儿童与成人之间)在仆人学校中能具体地感受到日常生活每时每刻散发出的暴力,暴力来来去去,思绪高扬低落,不求现实的解释,只求心思的展演。终究是踏上一条路,毕竟没有人能停滞不前,只是在走罢了。
小说 微信读书 文学
贩卖过去的人 豆瓣
O Vendedor de Passados
作者: [安哥拉]若泽·爱德华多·阿瓜卢萨 译者: 朱豫歌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3 - 8
☆ 班宇、淡豹、贾行家联袂推荐,葡语直译,一个谋杀案、一次复仇和一段被篡改的历史;
☆ 首部获得英国《独立报》外国小说奖的非洲作家作品,国际都柏林文学奖得主阿瓜卢萨引爆世界文坛的大师杰作;
☆ 阿瓜卢萨是当代安哥拉乃至整个葡语世界的代表作家,也是近年来竞逐诺贝尔文学奖的热门人选,作品译为30多种语言出版,全球文学爱好者必读;
☆ 疯狂奇幻的想象力,博尔赫斯的灵魂转投蜥蜴肉身,穿行于梦和现实,具有神秘而明亮的热带气息;
☆ 轻盈叙事的典范,媲美《遗忘通论》的精湛结构和故事技巧。
·
“我”是一只蜥蜴,在屋子里四处游荡,像神一般睥睨着屋里屋外的一切,偶尔我也会回想起前世那些身为人类的旧时光。
屋子的主人是一个白化病患者,名叫费利什·文图拉,他是一个“贩卖过去的人”。安哥拉独立后涌现出许多新贵,他们唯一的遗憾是缺少体面的出身,文图拉的工作便是为他们造出一个风雅和高贵的族谱,满足他们对身份的虚荣渴望。
一天,一名葡萄牙摄影师找上门来,文图拉将其命名为若泽·布赫曼,并为他制作了虚构的家谱。诡异的事接连发生,现实与梦境越来越难以分辨,而摄影师的真实身份中,隐隐浮现出安哥拉几十年动荡的历史。
·
《贩卖过去的人》神秘而明亮,它融合了笑声、形而上学、诗歌和孩童游戏的自然天性,完全是一个奇迹。
——法国《费加罗报》
阿瓜卢萨编制了一个丰饶华丽而精致微妙的故事,情节像C罗的过人动作一样迅速利落,行文灵巧轻盈,显示了作者的大师地位。
——美国《洛杉矶时报》
《贩卖过去的人》是一部思考真相的诗意之书,一部政治惊悚片,一个完美的谋杀谜案。
——英国《新国际主义者》年度图书颁奖词
《贩卖过去的人》富有浓烈的气息和鲜亮的色彩,像惊悚片一样轻快,像最有力量的梦一样热烈、令人震惊,又像热带的夜晚,既迷人又致命。
——迈克尔·派,英国作家
阿瓜卢萨融合库切与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特色,是葡萄牙语作家中下一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不二人选。
——艾伦·考夫曼,美国作家
《贩卖过去的人》有连续不断的梦境,也有简短精准的沉思,语调机智、轻松又古怪,它是思想和印象的集合,非常迷人。
——英国《卫报》
阿瓜卢萨是当代非洲大陆最引人注目的作家之一,他用这部极具原创性的作品证明,创造的力量能改变最邪恶的事件。
——英国《独立报》
幽默、古怪,《贩卖过去的人》叙事优雅迷人,以蜥蜴般的色彩和速度飞驰而过。
——英国《独立报》
如同葡萄牙作家佩索阿和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阿瓜卢萨技巧高超,他的虚构世界令人眼花缭乱……他是掌握多种体裁的大师,在侦探小说、田园牧歌和内心独白中转换自如,他向他笔下的人物倾注了饱满的热情,每个形象都生动地嵌入读者心中,呼唤着读者的同情与理解。
——美国《星报》
2024年8月26日 已读
新的国家建立,每个人都想舍弃过去,迎接光明的未来,自然需要有人来编织安全无害的过去。接受编造,主动寻找编造的故事,为其添砖加瓦使其更加真实,然而,当过往发生的事实与当下创造的记忆碰撞时,虚假被彻底击碎,那些血泪不会被轻易抹去,被伤害的人会拿起手枪手刃恶徒。在一个个场景中细致地叙述,跳转在不同时刻的所思所想中,每个人在心中度过时代,人是河中水。
外国文学 小说 微信读书
头号书迷(2023版) 豆瓣
作者: [美] 斯蒂芬·金 译者: 柯清心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3 - 5
爱有多深,占有的欲望就有多强。
作家保罗•谢尔登遭遇车祸后,被一个离群索居的女人所救。起初保罗还在为保住一条命而庆幸,但他很快就发觉自己的救命恩人不太对劲:她喜怒无常,脾气暴躁,似乎还有不可告人的过往。这个名为安妮的女人号称是保罗的头号书迷,当她发现保罗将自己最喜欢的小 说人物“苦儿”写死之后,大发雷霆,对他百般折磨,逼他为“苦儿”续命。保罗深知,小说写完之日,就是自己命绝之时……
《头号书迷》是斯蒂芬•金的心理惊悚小说,名作。首次出版于一九八七年,进入一九八八年世界奇幻奖最佳小说决选名单。曾于一九九○年以《危情十日》之名被搬上大银幕,主演凯西•贝茨因其中的护士一角荣获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
2024年8月28日 已读
流畅,从开始到结束始终涌动着张力,故事从保罗口中讲出,但安妮事实上主导整场游戏;救保罗时表面友善其实已开始用药物控制、读到苦儿死去强逼保罗重新写作、发现保罗几次逃亡后当面对质砍掉保罗脚掌、保罗求救警察时果断出击用割草机杀死警察、不忍结局被焚毁救手稿被偷袭、翻窗拿电锯想要杀死保罗因之前打字机的伤死亡。交锋,总是吸引人的。不足是有很多篇章是苦儿还魂记的内容,但实在很难将其与故事主线勾连,更像是斯提芬金炫技;安妮为惊悚而惊悚,堆叠过多的杀人在身上,反而使得人物角色单薄起来;以及总是提到很多关于创作、文学的念头,看多了就觉得乏味。
小说 微信读书 美国文学
新名字的故事 豆瓣 Goodreads
Storia del nuovo cognome
9.1 (576 个评分) 作者: [意大利] 埃莱娜·费兰特 译者: 陈英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7 - 4
《新名字的故事》是埃莱娜·费兰特的“那不勒斯四部曲”的第二部,描述了埃莱娜和莉拉的青年时代。在她们的人生以最快的速度急遽分化的那些年里,她们共同体验了爱、失去、困惑、挣扎、嫉妒和隐蔽的破坏。

莉拉在结婚当天就发现婚姻根本不是她想象的那样,她的初夜几乎是一场强奸。她带着一种强大的破坏欲介入了斯特凡诺的家族生意,似乎成为了她和埃莱娜小时候都想成为的那种女人。久未有身孕的莉拉,和埃莱娜去海边度假休养。而在伊斯基亚岛的那个夏天,改变了所有人的一生……

出于对莉拉所拥有的爱情的愤怒,“我”(埃莱娜)奋力摆脱这个破败、暴力、充满宿仇的街区。“我”成了街区的第一个大学生,并和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的男孩订婚,甚至出版了第一本小说。“我”以胜利者的形象回到那不勒斯,却发现告别了丑陋婚姻的莉拉,在一家肉食加工厂备受屈辱地打工。

当“我”发现自己的小说,其实完全窃取了莉拉交托给“我”的秘密笔记本里那些独特的力量和灵感,“我”被迫面临一个极度痛苦的问题:“我”和莉拉,到底谁离开了,又是谁留下了?
2024年10月5日 已读
从卡拉奇太太到赛鲁罗,婚后生活、怀孕、流产、出轨、生子、私奔、同居、回归、再出走、工作;读书、升学、恋爱、毕业、写作。重与轻的交织,前半部分将笔墨倾注在伊斯基亚岛上的那个夏天,十七岁的爱情,夺取、坦白、渴求、沉迷、放纵、嫉恨、自毁……夏天的结局莱农配合着让尼诺与莉拉做爱之后与尼诺父亲在海滩上交合失去处子之身;后半部分是五六年时间里碎片剪影,一边是小社区中的生死爱恨,现实裁剪成一个个片段借由其中不变的人物构成记忆,每个人的痛苦、欢愉、渴求在叙述中呈现,另一边是阶级跃升过程中的恐慌、胆怯、焦虑,新与旧、上与下、富与穷……但是情谊还在,搭公车的作家去看望当工人的女友,彼此之间分隔那么久那么远,但还是看见对方。第一部掩藏起来的暴力完全展开,殴打、强奸、抛弃,以婚姻的名义。恋爱戏码乏味,但视角终开。
外国文学 小说 微信读书
离开的,留下的 Goodreads 豆瓣
Storia di chi fugge e di chi resta
8.8 (521 个评分) 作者: [意] 埃莱娜·费兰特 译者: 陈英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7 - 10
两个女人 50年的友谊和战争
那不勒斯四部曲NO.3
全球畅销近千万册 被翻译成40多种语言
“我希望她在场,这是我写作的目的。”
《我的天才女友》《新名字的故事》 后续,
意大利最神秘的作家费兰特(Elena Ferrante)
探索中年的虚无、困惑、野心和近乎残暴的爱
《离开的,留下的》 是埃莱娜·费兰特的“那不勒斯四部曲”的第三部,聚焦“我”(埃莱娜)和莉拉躁动、紧密相依的中年。
“我”在未婚夫彼得罗一家人的帮助下,出版了第一本小说,享受着成功的喜悦,而留在那不勒斯的莉拉却身陷贫困而卑贱的工厂生活。“我”像个骑士一样,再度介入莉拉的生活,并动用丈夫一家人的关系,让莉拉和恩佐的生活有了转机——他们成了那不勒斯地区最早学习、掌握计算机技术的人,他们顽强、坚韧的学习能力让他们开始积累了巨大的财富。
我和莉拉之间再次胜负难辨。婚后的“我”开始面临自己的创作危机,而平静的、中产阶级式的婚姻也令“我”疲惫不堪。对社会变革颇为冷淡的彼得罗希望“我”放弃作家的身份,而“我”在扮演“母亲”、“妻子”这些角色时,总是避免不了内心的分裂、紧张。
莉拉对“我”的新作品的指责更是让我产生彻底的自我怀疑:我接受的教育和拥有的知识是否只是让我的作品徒有其表,没有真正的思想,也永远无法拥有莉拉近乎粗野的表达中那些令人不安的真相。直到有一天,“我”丈夫突然将尼诺带回了家……
2024年10月9日 已读
时代中飘摇,在时间一日一日的流逝中,意料之中与意料之外的人与事发生,留不下多少印象,只是日常的消磨。莱农的结婚、怀孕、生产、写作、出轨、逃离;莉拉在工人运动中的学习、斗争、妥协、成长;身边各色人物的生死爱恨。视角更开,也更多日常化的叙述,在一个个片段的互动中,既能看到现实生活中与母亲、婆婆、丈夫、亲人、友人充满各种情绪的相处,也能看到时代的风波袭来时不同人的不同抉择。从母亲与工人两个层面直书女性面临的欺压与伤害,怀孕、生产、养育、工作、斗争中被利用、被使用、被遗弃的女性。后四分之一在坦诚与虚伪的交织中讲述莱农与尼诺的出轨故事,彼得罗、尼诺、莱农在佛罗伦萨家中关系的变化、激情与亲情的短暂纠结。莱农以爱情为名逃离婚姻,叙述中是性爱、身体、自由的渴望与勃发,然而给人的感觉却是带点自毁的自愿为奴。
小说 微信读书 文学
失踪的孩子 豆瓣 Goodreads
Storia della bambina perduta
9.2 (501 个评分) 作者: [意] 埃莱娜·费兰特 译者: 陈英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8 - 7
《失踪的孩子》是“那不勒斯四部曲”的第四部,小说聚焦了莉拉和埃莱娜(“我”)的壮年和晚年,为她们持续了五十多年的友谊划上了一个令人心碎的句号。

“我”为了爱情和写作,离开丈夫带着两个女儿回到了那不勒斯,不可避免地与莉拉,还有我曾想要逃离的城区再度变得亲密。“我”和莉拉甚至在同一年怀孕、生子,并经历了恐怖残暴的那不勒斯大地震,一切都分崩离析,一切又将被重建。

“我”在不自觉中卷入莉拉秘密的企图——她希望利用我的名声和写作技巧来对抗城区陈腐而猖獗的恶势力。但在经历了生命最恐怖的打击之后,莉拉选择以一种怪异夸张的方式在城区彻底将自己流放。

而“我”也将以惊人的韧性和诚实面对写作、爱情、家庭的失败。在经历了多年的自我怀疑之后,“我”决定忤逆(罔顾?)莉拉的告诫,将“我”和她一生的友谊写成一本小说,却招来了最深的背叛……
2024年10月10日 已读
2024年10月10日 评论 短评写不下 - 时间让一切平静,爱与恨在生死面前也显得轻微,一切都终将衰亡。莉拉在那不勒斯的生活,抚育孩子、继续写作、母亲的衰老与死亡、怀孕与生产、与旧城区建立新的联系、意识到尼诺的虚伪但直到目睹尼诺与保姆交媾才彻底离开、搬到莉拉楼上、孩子们长大离开也离开那不勒斯;莱农还在那不勒斯,商业上的成功、怀孕与生产、蒂娜失踪、恩佐离开、继续活着、消失在那不勒斯。两人又回来少年时,更加亲密地相伴相依,然而事务更加纷乱,一切都不复少年时向上的光芒,万物都在衰微。太多事就那样发生,死亡多到令人麻木,纷争与变化从未停止,依旧是小城区的那些人,时间经过身体借助事件改变面目,最终都消失不见。人心中的情绪是那样千变万化,同时太需要解释来维持生活,莱农坚持用写作来维持自己,其中的挣扎、嫉妒、揣度、爱恨……背后的幽暗、温馨、愚蠢、自私……不需分辨真假只需静静聆听,莉拉选择融入那不勒斯,倾听那不勒斯的身体,不再追究问题,将自己的名字抹去。 前三部删了几个词留在了短评,完整的短评也留在这里吧: 《我的天才女友》 1001 从两个孩子长大到十六岁,共同经历很多同时各自走上各自的路,二人之间的情谊,交织着爱护、嫉妒、比较、期待、欣赏,在对方身上发现自己的可能,现实之下未来的人生出现分别,“但你不一样,你是我的天才朋友,你应该比任何人都要厉害,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不能共同经历那就努力感受,感受现实之中的阶级、经济、性别、政治、争斗与现实之下的羞辱、背叛、计算、控制、利用。以莱农的视角营造起来的对周围人事物的控制感在最后一幕那双鞋子出现时被击碎,在二人看不见的地方发生了更多的事,二人之外更大的世界在计算着伤害并羞辱她们,身周是遍布共谋者的泥沼,被逼着懵懵懂懂地陷入只能被一寸寸吞没。拖拖拉拉快一个月,后三分之一今天一天读完,前面读得零散印象已不太深,恰如此刻自己的回忆,中学比童年更具体。 《新名字的故事》 1005 从卡拉奇太太到赛鲁罗,婚后生活、怀孕、流产、出轨、生子、私奔、同居、回归、再出走、工作;读书、升学、恋爱、毕业、写作。重与轻的交织,前半部分将笔墨倾注在伊斯基亚岛上的那个夏天,十七岁的爱情,夺取、坦白、渴求、沉迷、放纵、嫉恨、自毁……夏天的结局莱农配合着让尼诺与莉拉做爱之后与尼诺父亲在海滩上交合失去处子之身;后半部分是五六年时间里碎片剪影,一边是小社区中的生死爱恨,现实裁剪成一个个片段借由其中不变的人物构成记忆,每个人的痛苦、欢愉、渴求在叙述中呈现,另一边是阶级跃升过程中的恐慌、胆怯、焦虑,新与旧、上与下、富与穷……但是情谊还在,搭公车的作家去看望当工人的女友,彼此之间分隔那么久那么远,但还是看见对方。前半部分恋爱浓度过高,读得很乏味,后面视角转开,又有趣起来。第一部掩藏起来的暴力在这一部完全展开,殴打、强奸、抛弃,以婚姻的名义。 《离开的,留下的》 1009 时代中飘摇,在时间一日一日的流逝中,意料之中与意料之外的人与事发生,留不下多少印象,只是日常的消磨。莱农的结婚、怀孕、生产、写作、出轨、逃离;莉拉在工人运动中的学习、斗争、妥协、成长;身边各色人物的生死爱恨。视角更开,也更多日常化的叙述,在一个个片段的互动中,既能看到现实生活中与母亲、婆婆、丈夫、亲人、友人充满各种情绪的相处,也能看到时代的风波袭来时不同人的不同抉择。从母亲与工人两个层面直书女性面临的欺压与伤害,怀孕、生产、养育、工作、斗争中被利用、被使用、被遗弃的女性。后四分之一在坦诚与虚伪的交织中讲述莱农与尼诺的出轨故事,彼得罗、尼诺、莱农在佛罗伦萨家中关系的变化、激情与亲情的短暂纠结。莱农以爱情为名逃离婚姻,叙述中是性爱、身体、自由的渴望与勃发,然而给人的感觉却是带点自毁的自愿为奴,换个主人继续为奴,从阶级到丈夫到爱情,从旧的樊笼到新的樊笼;或许,每个人都在自愿为奴。以及阅读长篇小说是种特权。 阅读时闲暇的想法也留在这里吧: 10.1 15:37 标记了《我的天才女友》,写短评时发现整个九月只有一号在认真读书,其他时间都是瞎扯,其他时间也没有完整读完任何一本书,可能是相隔时间最长的两次短评,整整一个月,造孽啊。 总是想起刚读完的结尾,那种羞辱,让两人的真心更显悲哀,彼此之间的怜惜被践踏,好恨,同时了解这种事情在时时刻刻的继续发生,被侮辱与被伤害的人只能忍受着继续生活,希望第二部能不那么现实,造一场梦吧,造一场梦吧。 之前评价《使女的故事》和《证言》时,心里总觉得后者太梦幻,可能是出于自己对现实的悲哀,连想象中的反抗和斗争都轻视了起来,来到那不勒斯更近的情境中,就希望不要那么现实,现实太残忍,即使是想象的欢愉也是欢愉。 10.2 5:30 翻了几页那不勒斯,意识到下午为结局那双鞋子带来的羞辱激动的部分原因在于太久没读过贴近现实的书,上个月的大脑在爽文逻辑里泡了太久,所以对伤害更敏感,但其实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压迫与伤害,莉拉的遭遇至今不算少见,可以更心平气和地看和接受。 当然改变不了其中强大的羞辱性质,以及第二部开篇斯特凡诺解释的虚伪,伤害确切发生。 6:36 翻了会书之后继续刷社媒,莱农逃学,莉拉的婚后生活,被禁锢的十七岁,建立在物欲之上的对禁锢的渴求。避不开,如果物欲能满足,禁锢真的是禁锢吗?还是那个持久的问题,所追求的是什么? 10.3 3:59 刷了会社媒之后一边看直播一边翻那不勒斯,第二部第三十六节,莱农带莉拉去参加老师邀请的宴会,莉拉的局促与失落,打开微信读书评论看了几条,被其中的傲慢恶心到,看到的只有莉拉在另一种文化逻辑下的失败,分析其中的来由便只有不读书一条,再批判莉拉在生活经验的低下,乏味,乏味又现实,然而每个人的生活都只是万种生活的其中一种,分隔也是正常。 喜欢两个人一起制造新鞋店宣传照片的部分,抹去现实。 逐渐在故事中从容,不再轻易动情,想到二人的年纪,现在还是都经历过的年纪,等到再过几个小时读到未曾经历的年纪,动情的部分会更少吧。 5:01 喜欢莱农沉浸在爱慕中的模样,热情与努力,那些悸动,太让人喜欢 20:32 翻了两页那不勒斯,黄金档爱情电视剧既视感,出轨边缘,看穿的人说出暗示的话,挣扎的人用行动表达烦躁,无知的人继续天真维持状况。 21:11 没翻书,对纯粹言情的部分兴趣不大,即便是细腻到使人沉浸的文笔,稍微抽离就不想再翻,没有爱情的心灵。 10.4 4:36 一边看小品一边翻了两节那不勒斯,翻到六十一节莉拉对莱农谈论对尼诺的渴望,羡慕被爱。 对于莉拉的出轨,描述得太轻易,其中的情意太浅,显得无聊。 5:25 不想继续翻那不勒斯,太可怜,被困住的人,十七岁的出轨,被计算的婚姻之后一场混杂着太多情绪的性爱能解救心灵吗?还是太看重追求,很多行动都没有目的,只是事件和时机交叠,然后发生。 5:39 可怜又可笑,人都是如此吧,离远些看,都可怜又可笑,为情爱、利益、权力…… 6:21 人类在爱里求的特殊太可怜,太轻易地对待他人的情感,称之为猛烈与激情,时日流转之下,都消散如烟。 6:46 继续翻吧,莱农求学的部分想起自己,皆是如此,皆是如此,试,杜甫说“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郑宜农说“你不变的愿望,淹没在茫茫的城市”,时至今日,还是如此。 喜欢河流这个词,最近在微信读书的标记很少有完整一句话,大多是一个字或一个词,杂乱的思绪,连不成一句话。 7:20 不再相信强烈到毁灭自身的感情,人在根源是为了自己,尼诺和莉拉对彼此的渴望,身体上的激情、思想上的澎湃都源于自身,为了自身,为了自身眼中心中的爱,终究在现实中游。 7:55 莉拉出走和尼诺短暂同居这段虚浮到使人很难入戏,莉拉的经历不会让她逃离后的境况那样窘迫,也许是爱情蒙住思考吧。 二十三天的同居,发现尼诺的怯懦,发现自身,曲曲折折的一番情事最深的缘由还是对自己的爱吧,对那个一往无前的小女孩的爱,想让她继续在自己身体中存活。 8:27 没有继续翻,断断续续快刷一个小时社媒,在微博搜“那不勒斯四部曲”时看到阿列木星初转腾的一段话——“诶每次看到这些,包括那不勒斯四部曲,总有种微妙的感觉,就是,太……太异性恋了……散发着一种异性恋气息……就好像生活里有个巨大的完全越不过去的东西叫男人,男人太重要了……不是说这个不好,就是……读的时候心灵世界突然投影进来一个巨大物体叫男的,浑身不舒服”,深有同感,尽管是出于现实中男性的位置进行的描绘,但还是太大,心灵世界不会被那样占领。 12:39 翻了两页,有点不太想继续读那不勒斯四部曲,在几乎每一节都能嗅到异性恋的气息,太过浓烈的男性气味流淌在书中,围着男的转很合理,对现实进行描绘也很合理,只是写得太无聊了。 14:22 一直刷社媒,刚翻一节那不勒斯,第一百节,莉拉得知当她在伊斯基亚岛纠结挣扎痛苦于尼诺的情事时,赋予她现在姓氏的主人正在他们的婚房里坦荡地出轨,她的母亲、父亲、哥哥以及周围的几乎所有人都知道此事,一种讽刺与揭示,本质上的空无,两个出轨的夫妻共同在岛上进行一场没有出轨的演出。 后一节更佳,莉拉以为“斯特凡诺出轨在先,她的出轨不过是模仿”中的道理在她那里,然而在讲理时被当着孩子的面强奸,权力被展示。 16:56 翻了两节那不勒斯,第二部结构的重与轻,岛上那一个月的时间铺展近半本,后续几年的时间以流水账的形式快速略过,一来一回构筑起文本在时间上的密度,被技巧牵动的情绪。 10.5 5:28 翻了两节那不勒斯,前一节纠结挣扎于阶级与文化资本,下一节被独来独往的教授儿子爱上,过于戏剧性。 6:41 翻了几节,以及刷社媒。 围着男的转是父权社会的运行逻辑,毕竟权力、财富、暴力都在那边,只是阅读这样的困境都让人气愤无力,那些亲身经历的女人呢?那些在千年的时光里折损在其中的女人呢? 9:28 翻完第二部,莱农第一本书即将出版,莉拉在香肠当工人,一次拜访,过去与现在的交织在脑海中,不同阶级的日常,以及各自散发的光芒,困境始终在;视角开阔,莉拉的辗转是困在原地的人,莱农的上升是有路挣扎的人,片片段段,每个人都是真的。 以及结尾尼诺的出现,只是乏味,不喜欢恋爱的戏码,可能是因为觉得她们那样闪耀的生命,不该浪费在那样一个男性身上?但话又说回来,不浪费在他身上,浪费在谁身上呢?是她们的选择,真爱也好,执念也罢,是她们自己的行动。 10:35 写了个短评,还是情节综述,长篇小说的优点是读到中间很难不爱上其中的角色,所以会想要继续读她们的人生,同时又不忍她们遭受苦痛。 10.7 3:12 翻了不到十节那不勒斯,一直在看播,同时刷社媒。 在看直播,同时翻了十几节那不勒斯,还剩一百节第三部就翻完,等到下播就专心翻完吧,不想翻完也翻一小半吧。 意识到一件事,这五分之一的篇幅里没有莉拉的故事,是莱农的生活,见到尼诺、读者见面会、被编辑性骚扰、遇到为尼诺生下孩子的大学生和前男友、结婚前与父母的风波,以及各种情绪在心中的飘荡;第二十七节,开始讲述莉拉的故事。 10.8 15:20 拖拖拉拉在看,莉拉在工厂的生活,与工会的接触,对工人斗争理念的描绘,革命家与生活在贫困线上的普通人,莉拉的抗拒、认同,以及始终不变的自由,越来越觉得莉拉就是那不勒斯的隐喻的解读好,丰富美丽。 20:07 那不勒斯第三部翻了一半,有点烦闷,不想再翻,刷很长时间社媒然后翻一节小说,莱农帮助莉拉的一段,彼此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大,但仍旧爱着彼此,尽管莱农写了很多的厌烦与疲惫,反而让底色中的爱更加明显。 周围的世界也在快速变化,飞速流转。 21:59 莱农的故事持续,结婚、生产、产后抑郁、母职压迫、出轨,时代的风潮与生活的困境袭来,在其中飘来飘去。 10.9 0:52 在继续翻那不勒斯,到莱农妹妹和马尔切洛婚礼部分,这部书恋爱戏码无聊的主要原因是人太少,就那么几个人扯来扯去,太乏味。 恋爱戏码真的无聊,写得越来越差。 几个人扯来扯去不是不可以,但是要扯得有逻辑,不是拿只笔连来连去,同时削弱故事其它部分的力量。 1:25 越来越无聊,宴会当做重头戏来写,可惜起因就太扯,戏台拉得很大,戏码太无聊。 1:51 在继续翻,原谅费兰特,恋爱戏码再烂,心理叙写太好。 2:05 第一百节,尼诺出现,后续应该就是莱农出轨和回那不勒斯,明天醒来再看吧,太异性恋了真的,太异性恋了。 对莉拉强烈的情绪可能只是写作的锚点,实则不然。 2:44 躺了十几分钟没睡着,继续看那不勒斯吧,把第三部翻完,明天把第四部翻完。 来到莱农与尼诺章节,理解不了,只觉得乏味,困境中的人,可能只能四处乱撞求得安慰吧,能把握的安慰就去把握,输掉死掉等来临的时候再说。 3:02 厌烦都逐渐消失,只觉得可笑。 3:43 一直在看,还是会令人心烦,刚才想到自愿为奴四个字,恍然大悟,一次漫长的自愿为奴,企求有一个全能的奴隶主赋予价值,以爱情的名义,以肉体的欲望,成为奴隶。 作为奴隶的惯性,企求不同于现状的奴役。 4:42 翻完第三本,结束在莱农和尼诺登上飞机,每个人都是奴隶,在不同的层面。 5:55 第四部翻了两节,好乏味,巨大的异性恋。 6:39 翻了几节第四部,为奴,在其中寻欢作乐,寻找意义,一生就是如此吧。 对莱农为奴,又生气又高兴,生气遇人不淑,不过又是一场陷阱,高兴是这次为奴来源于自己。 22:08 一边刷社媒一边翻那不勒斯,已经翻到五十三节;莱农在那不勒斯的日常生活,继续写作、与母亲关系的变化、与莉拉更多的接触、与尼诺关系的维持、怀孕;五十一节莉拉提到界限消失,世界的粉碎,碎片混杂在一起。 恋爱戏码还是无聊,为了男人舍弃的一切的女人看过太多,即使谈论再多的进步思想,即使解释再多的情感缘由,还是觉得可惜和愚蠢,然而谁不愚蠢呢?总是为奴的人,也许还是体验?没有体验过激情的人,是不能理解的吧。 22:21 莱农对尼诺追逐背后的爱情,或许是流传千年又泛起波澜的时代气息,如同当下年轻人对革命斗争的渴求,欲望找到名目纳入身体转为自发。 也不再生厌、可惜,情绪波动越来越小,还是太傲慢。 1:38 那不勒斯第四部来到77节,莱农的生产与母亲去世,母女这一段写得真好,那么多年的爱意在几个场景中呈现,只是可惜太晚,太晚;目睹尼诺与保姆交媾,酝酿好多节的关于尼诺本质的叙述让人在读到这一场景时并没有那么多冲击,也让尼诺的人物形象更无聊,一个只会性交的动物,但也让两人的爱情显得更讽刺,莱农那么多的激情愉悦纠结痛苦,不过是性交工具的内部事务。 2:38 主要看直播,同时翻那不勒斯,第三部后段开始到第四部全程开着书评,每次莱农对尼诺入迷,点看书评缓解下心梗,感谢不知名网友。 5:19 还剩小半本,莉拉孩子失踪,一切还是在继续,还是一样的交谈。 6:40 乏味,为了翻完而翻完。 9:18 那不勒斯翻完。 三天时间基本都在翻那不勒斯,越到后面越轻盈,一切就那样发生,生死随意地被安置,漫长一生,第一页弄丢洋娃娃的小女孩已经在死亡面前。 简单的词汇在这样浓重的叙述中太过轻佻,漫长的时间容纳一切,莱农与莉拉,女与男、死与生、贫与富、下与上……一切都不过是片刻。 看了下短暂的记录,发现第四部阅读时没多少想法,确实是,心中波动很少,一种回顾的从容,一切都可以接受,一切都放任发生。 为了翻完而翻完是假的,如果不好看,怎么能做到一口气翻完?但也确实越到后面越不想记录想法,只想跟随故事流动。
小说 微信读书 文学
星际战争 豆瓣
The War of the Worlds
作者: [英] 赫伯特·乔治·威尔斯 译者: 顾忆青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20 - 1
《星际战争》(The War of the Worlds)是赫伯特·乔治·威尔斯的一部科幻小说,初版于1898年。
故事中,具有高度发达文明的火星人乘坐飞行器从天而降,在短暂的沉寂之后,开始执行有组织的地球征服计划。人类军队面对火星人的先进武器不堪一击,城镇被毁,交通瘫痪,千万人仓皇出逃,世界陷入极度混乱。然而,就在地球即将被彻底征服之际,火星人却以令人意想不到的方式遭遇溃败……
赫伯特·乔治·威尔斯所创作的这部《星际战争》是最早的“外星人入侵”题材的科幻小说,从诞生之初就大受欢迎,先后被改编成不计其数的电影、剧集、广播剧、漫画、游戏等,其中就包括由斯皮尔伯格执导、汤姆·克鲁斯主演的同名电影。
2023年7月5日 已读
比我大一百岁的小说,火星人入侵地球,入侵之后的具体状况,灾难来袭之后的情景,其中的各色状况、各色人物,最后是火星人被地球上的微生物病菌打败,《火星编年史》中地球人飞达火星传染病菌灭绝火星人的创意应该来此。很生动的灾难描写,当灾难袭来时,其中的逃脱、挣扎、碾压,以及毁灭与新生,还有在一百二十多年前对于星空来客的幻想,对于人类位置的思索。
小说 微信读书 科幻小说 英国
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 豆瓣
君たちはどう生きるか
作者: 吉野源三郎 / 脇田和 译者: 陳昭蓉 先覺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18 - 11
宮崎駿為它復出,親自改編電影
撫慰騷動不安的靈魂,找到人生方向的最佳著作
無論世界變得如何混亂與殘酷,
我們還是可以決定要用什麼樣的姿態好好活著。
有痛苦、有逆境,正是人生往前邁進的證明。
一切的思考、所有的煩惱,都是有價值的。
看了這本書,你將從中得到無比的激勵。
◎日本「百年最愛書籍」
◎半年狂銷200萬冊,日本亞馬遜排行榜第一名
◎超過1000名老師「最想推薦給國高中生的讀物」第一名!
這是80年來,形塑日本人品格態度的一本書,
是一本遇到難關或面臨挑戰時,讓人振作起來,
長大後不斷想再次閱讀,並仍然能夠獲益匪淺的書。
日本具代表性的知識分子吉野源三郎,用本書講述一位十五歲少年「小哥白尼」,在舅舅智慧的引導下,思考了勇氣、友情、貧富、霸凌、人與社會等課題,藉此釐清「人之所以為人的價值」和「生而為人應有的態度」。
雋永流傳,宮崎駿即將改編動畫!
本書內容深入淺出、精采深刻,曾被收入中小學教科書,並且歷來不斷再版,從知識分子到販夫走卒,都深受影響,推薦者絡繹不絕。
動畫大師宮崎駿更曾經在自傳中,以長文書寫《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如何觸發他思考社會以及未來的世界。他說,這本書「傳達出一個訊息,那就是無論處在多麼艱困的時代或是殘酷的時代,都要活得像個人」。2018年初,宮崎駿更宣布,將為此書重新復出拍攝動畫,使其影響力能擴及新的世代。
◎對事情有了不起的想法,才能成為了不起的人
沒有人能簡單地向你說明:「社會是這麼回事,人活著有這樣的意義。」
我可以教你英文、幾何、代數;但是我無法教你,人聚在一起組成社會,每個人在其中過著各自的人生,具有什麼樣的意義、什麼樣的價值。
你知道水是由氧和氫組成的吧。你當然也知道,氧和氫的比例是一比二。
像這種事情,我們可以用語言完全正確地說明,在教室看了實驗,一定會馬上點頭同意。
然而,如果說到冰水有什麼味道,就只能由你親自喝喝看才能明白。
不管別人怎麼說明,只有喝過的人才知道水真正的味道。
同樣地,我們無法對天生眼盲的人描述紅色是什麼樣的顏色。唯有等到那個人有了視力,實際看到紅色,才能明白。
人生有許多這樣的事。
自己在某個時間、某個地方受到感動,這種無法重複的唯一經驗,才是真正屬於你的思想。
時時從自己的親身體驗出發、誠實地思考。
如果在這方面有一絲敷衍,不管你想了、說了什麼看來了不起的事情,也都是假的。
2023年7月16日 已读
叩问。那些从小听到大的道理,究竟有多少从文字沉淀到了心中,能在日后的漫长生活中坚守。思索世界,思索日常,思索现实,思索历史,思索人,少年身上的故事,年长者的教导,听来是说教,但想想少年时读到的话,多是新奇的见解,在今天包裹了一层层硬壳之后不想再听那些最简单的道理。让人有流泪冲动不是故事中的悔恨与痛苦,而是把问题问到自己身上,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呢?你能活出怎样的人生呢?
小说 成长 日本
布罗岱克的报告 豆瓣
Le Rapport de Brodeck
9.3 (6 个评分) 作者: [法] 菲利普·克洛代尔 译者: 刘方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2 - 8
曾以《灰色的灵魂》获得2003年Renaudot文学奖的菲力普·克洛岱尔,推出《布罗岱克报告》。
《布罗岱克报告》讲述:法德边境的小村庄里,一个神秘的异乡人被杀害,村庄里唯一的大学生布罗岱克负责起草交上级行政机构的报告。在调查事件的过程中,本身也是一名“外来者”的布罗岱克回溯异乡人到达村庄后发生的种种怪异事件,发现了村民隐藏的许多秘密,一步步揭开人性的黑暗、丑陋,也唤醒了自己在二战中痛苦不堪的回忆。
2023年7月27日 已读
在起初告诉你有人被杀死,在最后告诉你他如何被杀死,在中途让杀死一个人的前前后后铺展。战争到达小镇,小镇交出布罗岱克,布罗岱克在前往集中营的车厢中偷水导致一对母子死去,在集中营里他成为布罗岱克狗,幸存。战争离开小镇,前夜交出陌生的三个女子与艾梅莉亚,留下三具尸体和沉默的艾梅莉亚与波朴切特,然后生活继续。那个人到来,他沉默地观察一切的内心,然后用素描将表与里展开,将罪恶、记忆重新召唤,自然他的画被焚毁,他的驴马被溺死,他的人被杀死。布罗岱克受命为杀戮做一份报告,他书写,他回忆,他接受,最终他离开。战争以各种形式毁损每一个人,只想苟活的人、心有不甘的人、不想忘记的人······当小镇消失在阳光中,战争的印记仍在世间流转。
小说 微信读书 法国文学
悉达多 豆瓣
作者: [德] 赫尔曼·黑塞 译者: 杨武能 2022 - 8
回答每个人关于生活与自我的困扰,启迪人们永不放弃追寻,直到把握自己人生的航向。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赫尔曼·黑塞代表作,多种辅文、专家解读、精彩画作,呈现黑塞丰富精神世界。
【内容简介】
“黑塞精选集”收入194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赫尔曼·黑塞不同时期的五部代表作:《在轮下》《德米安:彷徨少年时》《悉达多》《荒原狼》《纳尔奇思与歌尔得蒙》。
《悉达多》的故事始于少年悉达多自我意识的觉醒。他从家庭中叛离,开始了寻觅真正自我的曲折人生。体验过不同的思想,经历过爱欲、权势、财富的诱惑,也罹遇过所爱之人的失去,悉达多从奔流不息的河水中,从撑船渡人渡己的生活中体悟到那独属于自己的生命智慧。
【编辑推荐】
1.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赫尔曼·黑塞诗意代表作与信仰之书
黑塞在文学创作成熟期出版的重要作品,跨越文化疆界,融合印度与中国哲思。久负盛名、具有世界性影响的经典,在日本、美国等掀起黑塞热潮,为世界读者喜爱。
2.探索生命真意,百年间引领无数人走上寻觅真正自我的精神之旅
悉达多的故事,跨越时间的河流,启迪人们,在寻觅自我的路上,会跌入深谷,会面对激流,会遭逢追猎,但只要心中的灯不灭,就必将迎来圆满宁谧的人生,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悉达多。
3.名家译本,多样辅文,全景式展现原著面貌与作家文学世界
著名翻译家、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得主杨武能经典译本,另收入黑塞画作与自述、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和领奖词,可观黑塞画笔之下多彩世界,可听黑塞自述心路历程与诺奖官方定评黑塞文学价值,见识一个立体的黑塞。
4.扫码收听专家讲解,深入理解作品与作家
特别邀请复旦大学德语文学专家李双志,结合作家生平,解读作品中蕴含的深意,引领我们真正读懂黑塞。
5.精心设计,雅致精装,只为一个更加值得收藏的黑塞
设计寓意:摆渡人来往于河上,渡人也渡己,象征以河为师、找到自我的悉达多。护封精装,以用心之形式致敬经典与人生。
【名人评价及推荐】
《悉达多》对于我是一剂远胜《新约全书》的治病良方……自从上过《道德经》这一课后,再也没有任何课程给予我如此丰富的意义了。——亨利·米勒
在我这一代人的数十年前,赫尔曼·黑塞已然感受到我们那种内心的骚动、那种青春时代自寻其路的固有需求——我们每个人都必须索取天经地义属于我们自己的东西:我们自己的生命。——保罗·科艾略
这部经典之作将带你走上一段精神之旅,一段恰若悉达多佛祖自身经历的精神之旅。——丹泽尔·华盛顿
2023年8月28日 已读
杨武能译本,已经忘记了之前读姜乙译本的感受,再次感受天才的修行,家中的学习、离家的沙门、城中的欲望、河边的修养、因子而生的欲念与开解。生命的体悟终究由天才完成,凡人沉沦在俗物中,连跳出去追随释迦牟尼的心力可能都没有,观看一场佛祖的演出,然后继续沉沦。
哲学 小说 微信读书 黑塞
尼尔斯骑鹅旅行记 豆瓣
作者: [瑞典]塞尔玛·拉格洛夫 译者: 石琴娥 商务印书馆 2021 - 10
《尼尔斯骑鹅旅行记》首版于1907年。写的是一个名叫尼尔斯的十四岁农村男孩的故事。他因为捉弄一个小精灵而被精灵用妖法变成一个拇指般大的小人儿,从此骑在鹅背上周游瑞典各地。作者用新颖、灵活的手法,幽默而生动的笔调为孩子们描绘了瑞典一幅幅气象万千的美丽图画,并通过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对瑞典的地理和地貌、动物、植物、文化古迹、内地居民和偏僻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民的生活和风俗习惯,进行了真实的记录,融文艺性、知识性、科学性于一体。《尼尔斯骑鹅旅行记》是世界文学史上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童话作品。
2023年9月4日 已读
少年的游荡,自然与人文,在飞行中游览瑞典,伴随着一些小小的问题,伴随着很多古老的故事,伴随着无数风景的叙述。读得不认真,也认真不起来,都是故事的联合,中间穿插风景的叙述,不同地区的风景不同,但叙述时视角基本一致,都是从空中俯瞰,各个部分如何如何,果然,消逝的童年在书中想要追寻是不可能的,只是轻轻地掠过,印象深的几个故事:老妇人抚育所有亲人长大最后独自死去、尼尔斯与作者的相遇戏份、肺结核故事中上帝的退场。
小说 微信读书 童话
偷影子的人 豆瓣 Goodreads
Le voleur d'ombres
6.9 (196 个评分) 作者: [法] 马克·李维 译者: 段韵灵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2 - 6
一个老是受班上同学欺负的瘦弱小男孩,因为拥有一种特殊能力而强大:他能“偷别人的影子”,因而能看见他人心事,听见人们心中不愿意说出口的秘密。他开始成为需要帮助者的心灵伙伴,为每个偷来的影子找到点亮生命的小小光芒。
某年灿烂的夏天,他在海边邂逅了一位又聋又哑的女孩。他该如何用自己的能力帮助她?他将如何信守与她共许的承诺?
一段缠绵多年的爱恋,一段进行中的不完美爱情,一部令整个法国为之动容的温情疗愈小说。
《偷影子的人》是马克•李维的第10部作品,该书在法国首印45万册,位列全年销量排行榜的总冠军,法国媒体惊叹:“销售得比影子消失的速度还快!”这部作品完美展现了马克•李维温柔风趣的写作风格,有催人泪下的亲情、浪漫感人的爱情和不离不弃的友情,清新浪漫的气息和温柔感人的故事相互交织,带给读者笑中带泪的阅读感受,是一部唤醒童年回忆和内心梦想的温情疗愈小说。
2023年9月7日 已读
高中时候在那个小房间里读过一次,已经没有什么印象,很快地掠过一次,文字时有精确的描述,但故事整体太虚浮,在鸡汤的乌托邦和复杂的现实国之间飘忽辗转,搬运一封信给失去母亲的人、共享秘密给不能言说的人、然后是成年后的爱慕与现实的交织,苏菲的纠葛、吕克的体验,然后是奇幻的克蕾儿,汤应该更接地气些啊。
小说 微信读书 温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