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读书
13.67 豆瓣
9.0 (101 个评分) 作者: 陈浩基 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2014 - 6
我們以為自己走在正確的道路上,

為什麼走著走著,人生卻變了樣?

第一本讓我們感到驕傲的華文警察小說最高傑作!

一組數字,六個片斷,

構成一位警探的故事,

一座城市的故事,

一個時代的故事……

四個月之前,沒有人想到這個城市會有這樣的改變!

因為一樁糾紛,蔓延成暴動,整個城市陷入蠢蠢不安,危機一觸即發。

有人怒吼著抗爭,想要改變現狀,也有人只是默默希望一個穩定的未來,而他徘徊在兩個極端之間,站在界線上。

曾經,他嚮往成為一名警察,只是身處在這個動盪的時代裡,讓他不得不打消念頭。

沒想到,偶然間聽到的一句話,竟把他捲進危險的漩渦,彷彿命中注定要跟警察同進退。

但他更沒想到的是,他和身邊的人都想反抗自己的命運,卻從此走上天差地遠的道路……

這是一部讓你想向作者脫帽致敬的小說!新生代作家陳浩基為我們展現了他無比的潛力和企圖心,六個短篇串連出一位警探傳奇的一生,充滿意外性與戲劇性的情節,緊緊扣住我們的脈息,而在虛實交錯的故事中,我們看見了關於使命、關於服從、關於公義與自由的叩問,更看見個人的抉擇、時代的移轉、城市的變遷,如何深深地在命運的畫布上烙下斑駁的印痕。
2023年1月30日 已读
最后三行将故事贯穿起来,简单一笔将香港警察67——13再次显现在眼前。将时代从当前往过去推进,一个个精妙的推理故事,一点点香港的历史记忆。而时光流逝,开篇关振铎的离世如同旧日香港警察精神陨落的隐喻一般照应了现实,旧日荣光皆被毁弃,都离去。
微信读书 推理 香港小说
平原上的摩西 豆瓣 Goodreads
平原上的摩西
8.1 (324 个评分) 作者: 双雪涛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16 - 6
本书是双雪涛的第一部中短篇小说集,书中收录了10篇作品,小说风格不一,题材有校园成长类,奇人故事类,侦探悬疑类,作者的笔调朴素,冷峻又有文字表面按捺不住的恣意,叙事从容冷静的背后蕴含着人物内心的不平静、简单事情的不平凡。
在近乎平静的风暴中,每个人都被命运所驱逐。
尤以《平原上的摩西》一篇受到读者的广泛好评。小说讲述由一起出租车司机被杀案揭开的陈年往事——艳粉街的少年成为刑警负责侦查12年前的旧案,嫌犯渐渐指向儿时邻居家的父女,刑警深陷其中,随着调查的深入,他本人很可能就是案件的参与者……
双雪涛的作品大开大阖兜兜转转转,而又回归平淡,这既是对世界的理解,也是内心的宽恕。
2023年2月3日 已读
叙述一个时代,记叙一种氛围,在共同的历史记忆中描绘画面,童年与成年的牵连是变动,一个个略显边缘、略带怪异的角色,演出一场缓慢的悲歌,悲歌中各式各样的主题,事件与命运的无常、技艺与立身的道、青春的苦痛与消解、记忆与诗歌的交锋、苟且中的波动、缘分的偶然与命定。《平原上的摩西》最佳,简洁而韵味深长,心中的念、生活的劫、湖中的舟。其余篇目更多是时间残片的勾连,由过往抵达现在,一幕幕事件上演,意义交与读者赋予,文字流动中一个个人在舞动。
中国 微信读书 短篇集
沒有女人的男人們 豆瓣 Goodreads
女のいない男たち
7.2 (18 个评分) 作者: [日] 村上春树 译者: 賴明珠 時報文化 2014 - 10
最孤獨的男人如果是你,
世界上第二孤獨的男人,是誰呢?
村上春樹,暌違九年-
寫給有經歷男女的戀愛小說集
回歸曾經無論如何,都想寫作的類型
世界更深刻。更尖銳。
轉個彎,你就成為一個沒有女人的男人。再也退不回去。
不僅是村上春樹最好的,世界文壇最好的小說集,值得擁有
中文版獨家,六篇故事+一篇,互相交響
〈Drive My Car〉--舞台劇演員家福雇用女司機美沙紀。死去的妻子為什麼非要和那個男人發生關係不可?他慢慢對她說起。
〈Yesterday〉--出身東京的木樽同學,能說一口完美的關西腔。他對谷村提出奇怪的「文化交流」居然是這個。
〈獨立器官〉--抱持獨身主義的整型醫師,遇上「下定決心不要太喜歡,卻又希望不要失去」的女人,開始思考自己的毛病。
〈雪哈拉莎德〉--羽原被關在陸上孤島的「House」裡,每晚女「聯絡員」在床事後說一個故事,魅惑的世界令他著迷。
〈木野〉--被妻子背叛的木野辭掉公司工作,開始經營酒吧。以某個時間點為界,店裡竟開始被奇怪的氣氛包圍。
〈戀愛的薩姆沙〉--醒來時,他發現自己在床上變成格里高爾.薩姆沙了。用盡力氣走到樓下的餐廳,發現人去樓空。
〈沒有女人的男人們〉--某天半夜,傳來女朋友M過世的消息,告知噩耗的人是M的丈夫。他為何打電話給我?
2023年2月13日 已读
重读,还是会被其中的情丝勾动。
2023年2月13日 评论 短评写不下 - 《drive my car》——讨论一种盲点,即使是与我们最亲近的人,也会有我们永远理解不了的东西,理解不了根植在人本身之上,家福对家福妻子出轨在妻子离世之后的思考与猜想的不可实现就是这种盲点;在家福与美沙纪的交谈中,家福的表演性与美沙纪的理性冲撞,生死的必然性如何接受、当每时每刻都在演出时,家福在各种演出中是否还存在某一个确定的位置?或者说如同美沙纪驾驶那辆黄色SAAB900时一般,位置在变动,身处其上的人只能感到轻微的震荡,但实际上的路途在轮胎的转动中已走的非常之远。 《yesterday》——重点可能在于分裂的可能,木樽一直以来内心的痛苦与外在的期望的斗争,在惠里香考上大学和惠里香发生关系的困难两个事件中突出展现,一者公开的脱轨或落后,一者隐秘的失败或无能,分裂蔓延或者说分布在惠里香与“我”身上,惠里香的梦与现实,我的孤独与痛苦,或许分裂的过程就是刻印生命的年轮,分裂——选择,生命的年轮形成。 《独立器官》——关于爱的器质性叙述,情感渗透到身体,身体由情感摆布,在一场背德、欺瞒的爱欲中,将生命逝去,将生命保存。 《雪哈拉莎德》——青春时代的闯空门,借用物质而靠近灵魂的方法如同咒语一般依旧萦绕在思绪中,在一段偶然而起的不确定的关系中,性爱时听到的关于前世的八目鳗的悠闲状态可能才是最纯粹的渴求。以及drive my car把这个故事融入得恰到好处。 《木野》——当婚姻一夕之间崩塌之后苦痛会如何侵入到未来和以后,情节转入到命定般不可逃遁的情境之中,木野将自己放置在小小房间中感受痛苦的冲击,当初否定自己的痛苦与难过而将自己化成空心的事实袭来,苦痛演变成耳边不断响起的敲门声,在敲门声中痛苦具体而真切地展现在眼前,要保持心跳就需要流血,然后流泪在黑色的小房子中,窗外的雨濡染整个世界。 《恋爱的萨姆沙》——将《变形记》的世界推到崩溃的边缘,让萨姆沙心动于一个前来开锁的驼背女生,即使世界崩坏在即,一个门锁坏掉也需要一个人前来修理,一个人变成甲虫也需要另一个人前来陪伴。 《没有男人的女人们》——如何回忆拥有和失去,在一段关系中,萦绕始终的不确定性渗透到每一刻,当最后的失去——死亡到来时,所谓深爱只能化为回忆和祈祷,祈祷她在天国获得足够多的快乐。 《没有男人的女人们》第一次读是在图书馆一口气读完,这次拖拖拉拉近半个月才翻完,没有读出之前失去女人作为契机走向自我的含义,心情更多被不同故事中男人和女人的关系吸引,明写的男性与暗写的女性,二者的互动,所谓失去对二者来说各自意味着什么,不安、痛苦、解脱、困惑······百般况味在人心中游荡。
微信读书 日本 村上春树 短篇小说集
变化的位面 豆瓣
Changing Planes
8.8 (84 个评分) 作者: [美] 厄休拉·勒古恩 译者: 梁宇晗 后浪丨四川文艺出版社 2018
世界幻想文学的传奇篇章
奇幻科幻文学女王厄休拉·勒古恩晚年力作
想象力与黑色幽默的绝妙结合
颠覆人类世界的现行规则 反思文明与人性的价值
◎ 编辑推荐
☆ 《变化的位面》的作者厄休拉·勒古恩于今年(2018年)1月22日去世,《纽约时报》评价她是“美国当代最伟大的科幻小说家”,斯蒂芬·金也送上别致的悼词:“愿她在银河中旅途愉快”。勒古恩不只在世界奇幻、科幻文学界有崇高的地位,更被重量级文学评论家哈罗德·布鲁姆列为美国文学经典作家之一。她以深厚的人文底蕴和简练优美的文笔丰富了整个奇幻科幻小说领域的内涵,对尼尔·盖曼、萨尔曼·鲁西迪、乔治·R·R·马丁、大卫·米切尔等优秀作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 《变化的位面》于2003年出版,获得了2004年轨迹奖最佳小说集的肯定,是勒古恩较为晚期的创作。十五篇故事涵盖了对于生化危机、消费主义、人类语言、梦与睡眠、生命与轮回等主题的深刻思考,可以说是一部蕴含了勒古恩一生智慧的作品。
☆ 《变化的位面》中,勒古恩以细腻的笔触刻画了一个个诡奇的平行世界,这里有不睡觉的永醒者、不会死亡的不朽者,不愿飞翔的翼人,基因改造后的玉米人……并以此揭露与讽刺现实世界中存在的荒谬。
☆ 《变化的位面》的叙事风格多变,小说里既有像博尔赫斯那样探究语言本质、寓意深远的故事,也有对埃舍尔错视风格的文学模仿;犹如《银河系漫游指南》,充满了对地球以外世界的奇思妙想,对于人类社会的幽默讽刺则让人想到《格列佛游记》。勒古恩以亦庄亦谐的笔调描写了一段段精彩纷呈的位面旅程,并寄托了深远的寓意于这些故事当中,在在显示了她幻想小说大师级别的功力。
◎ 内容简介
学会这种转换法,摆脱在机场烦躁不堪的等候,畅游千奇百怪的位面!
基因有百分之四是玉米的人、混合所有人与动物潜意识的梦境、
不需睡眠的新世代、仅有一户平民的王族国家……
在表面奇趣横生的事物之下,让勒古恩带你深入探索这些位面背后的故事。
◎ 名人推荐
文学艺术的巅峰之作。
——尼尔·盖曼
勒古恩不仅仅是一名科幻作家,更是一名文学偶像。
——斯蒂芬·金
勒古恩是不懈追求和平王国理想的美国作家之中,最足以作为典范的那个。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充满了扭曲的幽默感……也许是勒古恩至今为止最富有娱乐性、最有趣的小说集。
——加里·K·沃尔夫
厄休拉·勒古恩的文字极为优美,是我钟爱的女作家。
——村上春树
厄休拉·勒古恩的想象力丰富,风格上乘。作为当代科幻及奇幻作家的典范,其成就远超过托尔金和多丽丝·莱辛。
——哈罗德·布鲁姆
◎ 媒体推荐
阅读本书是一种极乐。
——《出版者周刊》
《变化的位面》为位面旅行赋予了全新的意义……勒古恩仍然在运用她优雅却刻薄的写作才华将世界上的各种愚行展示于我们面前。
——《卫报》
作者以其生动的描述、超然的冷静、富于幽默感的讽刺和敏锐的双眼将我们带入了不同的世界,相信本书的每一位读者都会想要亲身进行位面旅行。喜欢异世界游记的读者一定会为本书而欣喜若狂。
——《书单》
小说中充满了哲理,正如乔纳森·斯威夫特与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的风格。
——《纽约时报·书评版》
在这本书当中,勒古恩完美地运用了她创作神话的能力……书中的陈述引人入胜,具有煽动性。故事富于想象力和娱乐性。与以往一样,勒古恩的笔触还是充满了魔力。
——《柯卡斯书评·加星评论》
《变化的位面》与奥维德的作品也有很多相似之处。勒古恩试图创作一本现代版的《变形记》,在本书中,那些有血有泪的类人住民正是我们的替身。
——Book Page
《变化的位面》这本书是一个新型写作方法的实验品,它以一种精心设计的格式将异世界的游记和异形生物的调查报告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整本书的可读性非常强。
——The Zone
在类型文学当中很难找到比此书更能引人深思的作品了,与此同时它还拥有优美的文笔和高超的写作技巧。仅从这部小说集来看,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一向苛刻的批评家们对于这位优秀的作家却从不吝惜溢美之词。科幻与奇幻小说的女王万岁。
——SF Crousnest
◎ 获奖记录
☆ 本书获2004年轨迹奖最佳小说集。
☆ 作者曾获得6个星云奖、7个雨果奖、21个轨迹奖、美国科幻和奇幻作家协会大师奖、美国国家图书奖、世界奇幻奖、卡夫卡奖、号角书奖、纽伯瑞奖等多项殊荣。
2023年2月21日 已读
一场奇游之旅,在机场的中转中走向各个世界,在其中一瞥,各种各样的地域、各种各样的情节、各种各样的人物,提供的场景足够丰富、叙述的留白足够深思、主客体的交织足够动人,凝成一场美丽的梦,自由地从中采摘自己喜欢的。具体的故事没记住多少,各个位面上都有吸引人的地方:所有基因的混合、沉默的生存、轮回的生存、愤怒的生存、漫长季节中迁徙与生活、共享梦境的生存、王室平民共同的演出、漫长的斗争、人类奴役的异化与懒散的生存、清醒与意识、容纳一切的语言、建造不实用、飞翔的渴望、死亡的转化、变幻······《永醒之岛》、《恩纳·穆穆伊的语言》《吉亚的飞人》最佳。
微信读书 短篇集 科幻
风俗与历史观 豆瓣
岸本美绪
作者: [日本] 岸本美绪 译者: 梁敏玲 / 毛亦可 2022 - 6
本书收录的文章分为五部。第一部与“时代划分论”有关;第二部选取了日常的“风俗”;第三部以明末清初剧烈的变动期为中心,讨论国家意识与秩序问题;第四部是与所有权和审判相关的法制史论文;第五部则是以日本的中国史研究为中心的方法论文章。这些文章看似分散,但从作者的学问生活来看,它们就如同一个树干上生长出的枝叶,其中流淌着同根的问题关心:依据当时人的思考理路去理解明清时代的社会现象,以及将这些社会现象的变化放在广域性的视野下,用比较史的眼光进行把握。
***
【编辑推荐】
1.作者岸本美绪的学术地位很高,她被认为是“日本中国史、明清史研究的正统继承者,同时也是有建设性的批评者”,也有人称其为“日本研究明清史的四大家之一”。
2.本书涉及的话题涵盖了岸本美绪教授重要的研究课题。从清代的经济史开始转向社会史的日常风俗研究……明清时期到底是一种波动还是发展,以及暴力与正义、动乱与自治、中国与世界等话题,通过这些明清史研究领域的重要话题,来重新审视此时的中国、东亚乃至世界,我们会发现这些话题所涉及的历史面向至今仍然深深影响着我们的现状和未来。
3.译文准确。本书主要译者梁敏玲等是作者的博士,译者与作者多次认真沟通,我们可以相信译文比较精准、到位。
2023年2月24日 已读
第一次试着每天读完之后每天记几笔,所记有长有短。虽然没有相关知识储备,但整体读下来还算流畅,能结合具体事例而言的几篇都能读懂,最后两章完全没看懂。擅于以小见大,从一个个小的事情出发去讨论当时的社会风气或社会理想等,同时一直秉持一种世界史的世界,如何定位明清时期的中国与世界。
2023年2月24日 评论 读时记录 - 《“时代划分论”的近况》 叙述既往和现在的时代划分背后的史学方法。强调时代划分时放弃客观时间,以各种层面的相对视角;全球化之下各文明体作为半开放系统的交织中在共同冲击下的变奏,各个既有系统的交锋;进步主义、结果论、“发展”模式、欧洲中心论、相对主义潜藏的危险。 《发展还是波动?》 对“近世”“近代”词汇的考察,“近世”背后的两种倾向:1)寻找与西欧近代类同之物;2)西风之下于传统中寻找新可能。近代更强的进步主义与官方经典化使其广泛使用。李鼎声开1840鸦片战争近代起点的论述。日本学界一贯使用的近世论背后问题。 一种可能的更宏观的以“波动”的方式来审视历史,大潮袭来时各个地域所做出的反应。以结果论之自然西欧胜之,但西欧答案的胜利是一种偶然,放弃后见者的态度,看各种答案内蕴的与政治、经济文化等相关的合理性,同时在比较中确定个性。 《风俗与历史观》 以风俗为介入点考察历史状况。“风俗含义”:1)强调风俗的多样性同时以“移风易俗”使得风俗纳入治理;2)既是具体行为,更是文化精神特质;3)风俗在个体与群体之间。顾炎武以“风俗”论述中国历史的史学观念:1)历史没有确定方向,从历史中寻找教训, 《风俗与历史观》——以促进今日实践;2)历史人物的评价标准在于对风俗的影响;3)风俗是比法制、王朝更深层的历史文化脉络。风俗与今日历史学:1)“风俗”概念的流行与知识人对社会秩序的不安互为表里;2)结构与个人之争下,“风”“脉”的关系系统的价值;3)对思想的精华和糟粕之分仍是进步主义视角,在全局观下顾炎武、王夫之的风俗观的糟粕处所探讨的是“如何不陷入禽兽世界”。 《名片的效用》 名片在明清时期扮演一种社会交往许可申请的角色,人们借助名片来建立拓展社会交往关系,而明末时期名片形制上的奢华、自称上的夸张,其背后是整个明末时期社会变动过程中社会交往的扩大中人们的不安感,人们拼尽全力用各种方式将各种关系加以利用, 但这种利用并没有导向个人自立与城市市民,而是强化了血缘关系和以士绅群体为核心的阶层联系。随着清朝社会的稳定,名片形制简朴、自称平实也成为主流。中国名片对日本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贺年片之中,而贺年片从一地风俗到风靡全国由邮政系统促成。 在不同社会之中皆有类似于名片性质的物品或仪式,作为社会风俗的这些物品与仪式自然地反映出当时社会的状况与人心的状态,由小及大,由物及人。 《“老爷”和“相公”》 以“老爷”和“相公”两个词汇在明清时期的流变来考察当时的阶层状况,随笔和各类文学作品为主要研究材料。“老爷”和“相公”二词都经历了指称的泛化,由开始时特指某些人到泛指群体,但无论如何泛化在根本上都没有脱离官僚士绅这一层级继而向下。引人注意的是在这一流变的过程中,两个词汇不仅关乎被称呼者的身份地位,更关乎称呼者对二者关系的认同与接受,在这些琐碎的言语中,社会阶层的秩序得到表现和强化。 《“中国”的抬头》 自汉朝逐渐建立并严格起来的抬头制度在明末出现了一个异常,一般不会“抬头”书写的中国被“抬头”书写,引出两个问题:1)为什么一般中国不抬头?2)为什么明末开始出现中国的抬头?不抬头的原因在于1)中国并非国名,中国作为国名是近代产物;2)中国在传统上与“夷狄”相对,指代王朝统治的地域,是被统治的对象。明末中国抬头的原因何在呢?将中国抬头的文书集中在外交与对外战争的领域,可以认为二者分别指涉朝贡关系和对外抗争。二者对“中国”的抬头在根本上都是一种确定范围的努力,朝贡关系中已经无力如同之前一样染指周边国家所以需要强调“中国”,对外抗争中外敌势力愈来愈大强调“中国”的背后是一种危机意识,确定范围的努力就是确定国家的努力。由很小的点切入,将一个历史中的异常尝试作一解释,细碎之事也显得有趣。 《明末清初的暴力与正义问题》 暴力的垄断是文明发展过程的重要节点,中国自秦即告建立,但之后仍然持续性出现本应垄断正当性暴力的国家被暴力倾覆,如何将这一事实纳入秩序之中成为中国知识人的课题,换而言之即何为正当性的暴力。失去人民支持被接受天命的新势力讨伐成为关于权力正当性的关键支撑,但这一论述中新势力的暴力并非总是正当,要做出价值判断的知识人就面临关于伦理秩序存续的问题。顾炎武对此的回答是区分“亡国”与“亡天下”,也将士大夫即知识人的定位为伦理道德秩序的坚守者角色。 十七世纪明清交替时期的暴力迭出为这一问题提供了探讨空间。在当时知识人对民众暴力(暴动)的描述具有共性:1)全体人民参与;2)主体是庶民;3)原因为人民义愤;4)在过程描述中强调对普遍正义的追寻,赞扬其中猛烈的暴力行为。贯彻其中的以直接暴力表现的“民众的正义”在言论世界中不断升级,观看戏剧时怒起想杀甚至杀死反派演员、黑旋风李逵为代表的杀戮者形象。在这种赞扬中存在着一个问题,即民众的暴力得到肯定是因为客观正义还是因为民众的行动是天命显现?如因客观正义则标准在士大夫,如因天命则士大夫道德也需要被审判。在民变频发的同时,士大夫的道德性在明末政治抗争中也有体现,魏忠贤对士大夫的压制与之后的反击、李自成进京之后对明朝官员“死难”“刑辱”“从逆”的区分与对应的行动。 可以将对纯粹道德性的狂热、对恶与伪善不做宽恕的憎恶伴以暴力行径的倾向在士大夫和民众身上是二者共享的政治文化。王夫之有对这种极端性质的“全人民对全人民之敌”作出批判,但其最终提出的解决方案却是要以更加严厉的道德标准来对待士大夫并规范世人。 其中对直接暴力、士人道德的探讨让人想起建国后历次运动到达最后的高峰,其中人民的暴力与知识分子的遭遇之间的关联究竟如何?中共又扮演了何种角色? 《18世纪的中国与世界》 18世纪,中国正值康雍乾盛世,西方则是资本主义的崛起,如果说沃勒斯坦的“近代世界体系”是狭隘的欧洲中心主义,那么在视角更宏大的在人类历史整体上的世界体系中,如何定位中国与世界呢? 雍正作为公认的有为皇帝,其在《大义觉迷录》中以反驳描绘出了他心中的理想国家:1)民族问题上以“礼义”为标准,“礼义”并非具体习惯,而是忠君、守法等道德规范,各民族应共守礼义,谋求独立视为反叛行为;2)经济问题上在流动化趋势的基础上建立经济制度,税收制度虽以土地为基础,但并非抑制商业;;3)政治体制上追求一元化,以皇帝为中心的透明政治世界,任用官员注重实用主义。整体而言,其追求皇帝中心的一元化秩序,同时尝试灵活控制而非遏制流动化趋势。 作为独裁君主,朱元璋与雍正为何做出了不同选择呢?其历史背景差异何在?追溯满洲政权的发迹史,可以归纳出1)以边境贸易为财源,在斗争中实现自身利益;2)君主领导由现实斗争中生发而出;3)自开始就具备多民族性质。这与雍正的理念世界是一以贯之的。 17到18世纪,是在16世纪商业浪潮催生的混沌状态沉寂下来后,各个国家各自摸索其独特社会体制的时期。雍正理想世界的构建可以视作对三个问题的回答:第一,民族、宗教与国家统合的问题。在进行国家统合之际,国内的民族、宗教的多样性应该如何处理?第二,市场经济与财政的问题。是应该放任还是限制16世纪以降急速活跃化的市场动向?应该如何控制市场经济才可以从中汲取国家建设所必需的财源?第三,王权与中间团体的问题。在伴随商品经济发展而呈现流动化的社会中,是以君主为顶点,排除与其对抗的中间势力以构筑一元性的国家秩序,还是考虑联合那些稍具独立性的团体,以此形式来实现国家的统合? 这些问题并非中国独自面对,世界上不同地域也面临着这些问题,日本和法国知识人对这一时期清朝统治也颇感兴趣,并多有议论。历史事实上来看,日本对这三个问题的回答都与中国相反,法国知识分子则对雍正政策理念有各种不同的评价。这些争论与选择体现了世界“现代”这一过程的紧张与复杂。 也因此,在更宏观的意义上:“对所谓的“近代性”(modernity),或曰应有的社会形态该如何把握,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会影响我们对清朝的看法。如果把重心放在从共同体式的身份性束缚中解放出来的自由、机会的平等、包含多样族群的开放性这些点上,清代社会的体制就当时的世界来看也是先进的,甚至还可能在其中看到后现代性的方向。另一方面,如果重视作为“近代社会”之根基的团体性气质以及坚实的权利观念等方面,清代社会也可以被看作欠缺这类契机的社会。” 视角宏大的文章读来还是会困惑,由一国一域生发出的问题来宏观地审视世界,同一问题在不同地域的重要性究竟如何?同时这篇文章中的三个问题在更大意义上是国家构建面临的必然问题,如果换一种行文结构,先提出三个问题,再辅以中日法的争论是不是也可以? 《买卖土地与买卖人口》 关于“所有”作的比较研究,在将所有定义为“谁”和“什么”双方里面有着什么划分(分节化)并且“谁”能任意处理“什么”的基础上考察1)“所有”的正当化?2)中立视角之上的平衡比较。 清代中国的所有:1)家长制中的家长所有本质上一种生命传承的所有,父子之间扩大到祖先到子孙之间;2)“王土王民”论,土地根源于王,分于民;3)在土地上的所有上不存在排他性的单一所有者;4)在人的所有上将其转化为人伦的问题。 由清代中国的所有引出所有权的两种基础:1)“从个体出发以其持有份额为确定性依据的规则;”2)“从全体利益的观点出发分割个体相应获得份额的方法”。前者以近代西欧为代表,而中国社会上的各种“分”便是建立在全体利益基础之上的分配。伊斯兰法中的所有基础既不是“个体的权利”,也不是“全体的福祉”,而是“神的意志”。 在确定前述所有权基础之后,探讨了所有中的自由与不自由:1)“理念上的上级所有权”,这一理念使得以全民福祉、国家权力强化、国家财政扩张等为理由的王土论正当化,但同时这一理念通过将民间私人土地所有权相对化支撑起土地使用权的各种变化流通。2)与土地的上级所有权作比较考察人的所有,中国人口买卖放任与否与王土王民松弛与否相关,西欧则因近代土地的一元排他联系到自我观念自然否定人格的隶属与买卖。但同时除了上述的各种可失去的所有之外,还存在固着性质的所有,如日本近世人——职业——土地的固定联结。 一篇非常宏大的文章,读的时候是不是感觉自己漏掉了什么,印象最深的是所有权的两种基础,与最后简单提了一笔的从所有权看社会自由空间的部分。 《礼教、契约、生存》 以“礼教”、“契约”、“生存”来审视明清关于田宅买卖(找价回赎)和人口买卖(典妻买妻)中的民事审判思路。 “礼教”主要指一般礼俗,其中并非毫无冲突,教化礼俗是官员职责之一;“契约”主要指经由人们自愿而达成合意的社会性事实(以及作为证据的文书),但官员在根本上以维护安宁为要务,并非永远维护契约;“生存”指“官员既对社会底层人民展露一种家长式关怀,而又无可奈何地放任其自由,由这两种情感相互结合而成的一种特殊心态。” 在田宅买卖中,会因为一方的贫困或二者的贫富差距而裁定富者一方让步(生存),也会因为亲族关系有让步(礼教),但更多时候还是以契约为主,生存与礼教对契约的僵硬性缓和。 在人口买卖中,支持契约与否在于契约是否得到当事人的充分合意;礼教表现在1)部分官员认为母子之情高于契约,2)事件中是否有犯奸等关乎性道德的问题;生存体现在“例应······姑念······”这一格式中对财礼刑罚的缓免上。 在具体的判罚上,契约礼教生存并非三者择一,而是谁多谁少(隐含三者分析是否过于单一的问题)。 从三个核心概念出发审视民事案件,借由审视可以看到当时社会对三者价值的排序,所选择的三个概念对于考察中国很多问题都具有借鉴意义,中国官僚士绅对民间的管理与管制也可以视为这三者理念的不同占比的推行。 《动乱与自治》 以三浦周行和内藤湖南对中国近代动乱中蕴藏的自治的论述为主,二者的共同点在于:1)“动乱”时地方团体因自保而焕发出的自治萌芽;2)强调平民和人民的参与;3)从动乱到秩序之后民间集团与统一秩序的关系。论述中以中日比较为核心思路,各处皆涉及中日比较。 以人民团体为历史主体蕴藏的问题:第一,这些团体的政治、意识形态的方向与其社会性质,未必是重合的关系;第二,团体内部的结构是垂直还是水平的问题;第三,决策和团体运作中的民主问题。 《中国史研究中的actuality和reality》 对于actuality和reality做区分,强调actuality与现实的交织、个体的感知、行动性。追溯日本中国史研究过程中的actuality的情况,从“离开现实,舍弃思想”到“爱”中国再到正确立场的消失。后面叙述了历史学者如何处理两者,和在此视角之上对近代日本中国研究的理论的批判。 这两章没读懂,前者就看懂了叙述,其他部分感知不到作者的思路。后者完全一头浆糊,对所说的actuality有一点点模糊的感受,一种近乎暧昧的现实感,关于立场、关于行动、关于观念、关于主体间性等等,但在具体的讨论中完全迷失,对相关内容了解太少,不懂。
微信读书 文化史 日本汉学
东方快车谋杀案 豆瓣 Goodreads
Murder on the Orient Express
9.0 (237 个评分) 作者: [英] 阿加莎·克里斯蒂 译者: 郑桥 新星出版社 2013 - 4
侦探波洛在叙利亚完成了一项委托,要搭乘辛普朗号东方快车回国。奇怪的是,似乎全世界的人都选在那一夜出行,这列铺位一向宽裕的豪华列车竟然一票难求。幸好他遇到了好友、国际客车公司的董事布克先生,这才挤上了车。
午夜过后,一场大雪迫使辛普朗号停了下来。第二天一早,大家发现少了一名乘客。一个美国人死在了他的包厢里,被刺了十二刀,可他包厢的门却是反锁的。随着调查的深入,案情却似乎更加扑朔迷离,大侦探波洛想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解释……
2023年2月24日 已读
确证自己对推理失去兴趣,只想看最后的揭秘,读的时候完全静不下心来仔细想想,只想跳到最后看一看,潦草,能感受到精巧与细致,但是不再感兴趣。
外国小说 微信读书
非普通讀者(五周年紀念版) 豆瓣
The Uncommon Reader
作者: 亞倫.班奈(Alan Bennett) 译者: 陳建銘 漫遊者文化 2014 - 4
英國女王沉迷閱讀,成了史上最激進的讀者,
全國臣民陷入一連串的恐慌……
她最終能與書本一起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嗎?
不愛江山愛讀書!
一段不能公開的女王祕辛,一部讓人拍案叫絕的閱讀歷險……
白金漢宮,某個尋常的一天。為了出面阻止自己的狗兒對著院子狂吠亂叫,女王意外地發現提供大眾借閱書籍的巡迴圖書車。原本女王只是想趨前道歉,卻陰錯陽差地借回一本(多年來乏人問津的)小說,同時認識了(長相不夠體面、嗜好讀書的)御膳房小廝諾曼;沒想到,這個小插曲歪打正著點燃了女王對閱讀的興趣,並讓八十歲的她陷入身分認同的危機……
即位五十年來,女王總是善盡自己責無旁貸的任務——會晤各國政要貴賓、親赴國會開門、主持各種典禮、巡幸全國親近老百姓等等,自從女王迷上閱讀,就整天只想到書本而屢屢荒廢國政,搞得周遭人困擾不已。她在問候民眾時,不再談論氣候和交通,而是問起對方最近看些什麼書;一次接待法國總統時,也因為她詢問對方對同性戀作家惹內的看法,讓場面變得無法收拾……
正當女王縱情沉緬於哈代、普魯斯特、貝克特的文字天地,左右隨從也密謀要終結她的愛書夢,讓一切回復「正常」。沒想到,女王居然宣佈她要開始寫作了……
英國知名的劇作家亞倫‧班奈,在本書中極富巧思地以女王為主人翁,虛構出一段描繪人與書本、文字互動的故事,讀來詼諧、幽默、溫暖,卻又透著犀利與顛覆性,被評者譽為是本「令人神魂顛倒的童話」、當代最可親的「關於閱讀的故事」、與2007年度英美文學界最具想像力的小說。
2007年9月英國Watersones選書,已售出12種外語版權
名人推薦
南方朔、梁文道、曾淑賢、辜振豐、楊照、楊澤、詹宏志
臥斧、苦茶、顏九笙、陳玉慧、駱以軍、鍾文音 不普通推薦
國際媒體評論
班奈創作出一本令人愉快的小書,對閱讀這項活動帶來的顛覆性樂趣,提出了風趣的思索。……這個故事講述一位統治者變成一名讀者,一位君王寧願把精力投入寫作而非治國,班奈完成的是一則令人神魂顛倒的童話。故事的迷人處,就像葛雷哥萊.畢克和奧黛莉.赫本演出的《羅馬假期》,又展現出如《黛妃與女皇》一般的敏銳觀察。從這個故事可看到作者一慣的銳氣、機敏、卻不失人情味。- Michiko Kakutani, 《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
這是一篇極具娛樂效果的歡樂故事,卻也傳達出更多深意:這是篇十分嚴肅的宣言,宣告閱讀有著改變生命的潛在力量,可以讓人拓展視野、想像他人處境,也能讓一個人——即便是高高在上的君王——脫離出身背景、社會階級、教育程度的束縛,嚐嚐自己始終渴望的另一種生命滋味。班奈思索的是:還有誰比女王更渴望得到這樣的經驗?- Edward Marriott, 《觀察家報》(The Observer)
這是一篇饒富趣味、為成人而寫的床前故事,輕鬆愉快、一新耳目、帶著機智與溫暖。-《旁觀者雜誌》(The Spectator)
這是部嘲諷了政治與文學的作品,卻也就閱讀的救贖和顛覆力量,以及一本書如何引領我們進入下一本、另一本,提出了動人的看法。這本書讚賞著純為愉悅而閱讀,而不是出於義務而閱讀;閱讀既不是嘮叨說教、也不是裝模作樣的活動。- Bob Minzesheimer, 《今日美國報》(USA Today)
一部精心打造的珍貴之作。……在優雅的金色、米色書封之下,翻攪著一股兇猛的史威夫特式憤慨,不滿公眾場合裡的愚蠢、庸俗、傲慢,並對藝術的教化力量提出激昂的觀點。- Jane Shilling, 《泰晤士報》(The Times)
作者喜歡使用俗套的同志印象,超現實的相遇對話……和不時嘲諷管理術語,並不只是為了製造笑果,也不是因為這些安排很容易地讓人支持關於圖書館具有教化長處的論點,更不為了要嘲笑暢銷書。嬉笑之間,這部作品實懷抱著真誠,有的是對年華已老的悲嘆,思索節制的意義,回眸虛度的生命。- Lindsay Duguid, 《泰晤士週日報》(Sunday Times)
這個故事若不是有作者的巧妙處理,恐怕是一回吃力的創作,或變成甘冒大不諱的尷尬個案,如今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是一齣有趣的輕喜劇,並且探討了書籍擁有的莫大力量。- Michael Dirda, 《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 )
這部作品和班奈其他作品之所以突出,並不是因為其中體現了世界、或充滿想像力,而是呈現古怪滑稽以及掌握了精確的修辭,也因而這部作品(和其他幾部)讓班奈有如文壇界的優秀的漫畫家。-《電訊報》(The Telegraph)
2023年3月5日 已读
关于阅读的轻巧寓言,让女王开始读书,让书籍自然的流动到脑海中。
小说 微信读书 英国
美丽新世界 谷歌图书 Eggplant.place Goodreads 豆瓣
BRAVE NEW WORLD, BRAVE NEW WORLD REVISITED
9.2 (265 个评分) 作者: [英] 赫胥黎 译者: 陈超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7 - 6 其它标题: 美丽新世界
出版于一九三二年的《美丽新世界》是奥尔德斯•赫胥黎最杰出的代表作,是二十世纪最著名的反乌托邦文学经典之一,与奥威尔的《一九八四》、扎米亚京的《我们》并称为“反乌托邦”三部曲,在国内外文学界和思想界影响深远。这是一部寓言作品,展现了赫胥黎眼中的人类社会的未来图景:通过最有效的科学和心理工程,人类从遗传和基因上就已经被先天设计为各种等级的社会成员,完全沦为驯顺的机器,个性和自由被扼杀,文学艺术濒于毁灭。继《美丽新世界》这部寓言小说杰作之后,赫胥黎又于一九五八年出版了论著《重返美丽新世界》,在这部雄辩的作品中,作者运用其丰富的社会学和人类学知识,比较了现代社会与他在《美丽新世界》中所构想的寓言性图景的方方面面,像人口过剩、宣传和洗脑以及化学劝诱等,认为他早年悲观的预言正在成为现实。本书将赫胥黎这两部最经典的名著全部收入。
2023年3月5日 已读
0305我们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热爱自由。温柔的一面是在这里,《美丽新世界》将一种有限容纳的自由思考带到集体控制之中,如果你不接受,那么就流放或者自杀,社会的稳定是大局的稳定伴随个体的消失,在麻醉药、性爱,花样繁多的消费中将社会维持。《重访新世界》将寓言解释,人口增长、组织化程度的预言失败了一半,关于洗脑的叙述过分高估了科学的参与程度,但低估了科学带来的信息传递,最后两章的呼吁颇有临终一喊的味道,我们可能并没有想象中热爱自由。
寓言 微信读书 社会
一九八四 豆瓣
10.0 (5 个评分) 作者: [英]乔治·奥威尔 译者: 陈超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8 - 1
在这个“老大哥”主宰一切权力、情感与意识的黑色世界中,真理部负责篡改历史与制造谎言,和平部负责战争,友爱部负责酷刑、折磨与思想改造,富足部负责限量配给永远短缺的各种物资。主人公温斯顿•史密斯就是一名在真理部这部谎言机器中工作的“外部党员”。表面上看,他是一颗忠于职守的螺钉;但在他的内心中,却埋藏着*不可饶恕的罪恶源头:思想罪。他痛恨老大哥。在异端思想的驱使下,他犯下了那个世界中一切可以想象得的罪行:私藏历史真相的证据;在日记中记录个人的思想;还有,发自肺腑地爱上一个女人。从他犯下思想罪的那一刻起,他就已经是一个死人了,对此他再清楚不过。*的问题在于,在思想警察将行刑的子弹射入他头颅的刹那间,他能否*后一次反抗“老大哥”,保留那只属于他自己的爱与恨?
2023年3月5日 已读
我们会在没有光明的地方相遇。残忍的一面是在这里面,从小到大的教育与改造发展到极致就是如此,战争是一个绝佳的奴役工具,战时是一个最棒的屠杀接口,我们会在日常中逐渐失去自己,如果我们没有在日常中失去自己,自然会有党来帮助我们在恐惧中失去自己,或许没有自己就是最佳的生存方式。看自由的一束光如何消失,在自己心中自由的火炬上悄悄地加一把柴。
小说 微信读书 社会
肖申克的救赎 豆瓣 Goodreads
Different Seasons
9.0 (6 个评分) 作者: [美] 斯蒂芬·金 译者: 马爱农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6 - 1
惊悚题材永远的王者
畅销霸主 斯蒂芬·金
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杰出代表作
同名电影获奥斯卡奖七项提名,被誉为电影史上最完美影片之一
————————————————————
本书是斯蒂芬·金最受人喜爱的代表作,收录了他的四部中篇小说。其英文版一经推出,即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的冠军之位,当年在美国狂销二十八万册。这本书已被翻译成三十一种语言,并且四篇小说中有三篇被改编成轰动一时的电影,其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便是曾获奥斯卡奖七项提名、被誉为电影史上最完美影片之一的《肖申克的救赎》。这部小说展现了斯蒂芬·金于擅长的惊悚题材之外的过人功力。书中的另两篇小说《纳粹高徒》与《尸体》拍成电影后也赢得了极佳的口碑。其中《尸体》还被视为斯蒂芬·金最具自传色彩的作品。
————————————————————
每个美国家庭都拥有两本书——一本是《圣经》,另一本可能就是斯蒂芬·金的小说。
——英国作家 克莱夫·巴克
要找到斯蒂芬·金成功的秘密,你得把他跟马克·吐温和爱伦·坡作比较——老金的故事击中了我们每个人心里埋藏着的对神秘事物的好奇心。
——《洛杉矶时报》
老金的小说具有奇妙的可读性,读者会瞬间和书中人物对起话来,这是老金成为完美到极致的说书人的原因。他的确是完美说书人的终结者。
——《休斯敦纪事报》
这本书绝对不容错过,我保证你会一头栽进去而无法自拔……他创造的人物栩栩如生得让你几乎可以感
觉到他们的存在。
——《明尼阿波利斯星坛报》 无疑,《肖申克的救赎》是斯蒂芬·金从事写作四十年来公认最棒的作品之一,堪称他的生涯代表作。
——台湾斯蒂芬·金网站站长 林尚威
2022年12月8日 已读
四季故事,春的自由,夏的残酷,秋的收获,冬的复苏。相较于电影的改编,戏剧性稍有减弱,但关于自由的追寻没有变。纳粹高徒在与恶交缠中逐渐融入恶,伴随着恶的一步步推进,故事推向难免的结局;如何找到朋友,如何和朋友在一场自然的冒险中感知生命同时互相搀扶,如何发现世界的真相并创造另一个可能;生命的奇幻故事,一个讲故事的地方,讲出关于坚强、毁灭、新生的故事。
小说集 微信读书 美国
游世与自然生活 豆瓣
8.7 (7 个评分) 作者: 颜世安 2022 - 10
庄子是战国中期伟大的思想家,他所关心的许多问题仍存在于当代,他的思考仍启迪着今人。
颜世安教授以隐者传统和道家思想为背景,以郭象所注三十三篇本《庄子》为依据,博采庄子研究众家之长,从全新角度解说庄子,阐释了庄子的游世思想和道论。
不同于给庄子贴上快乐主义、庸人哲学、自由 主义的标签,颜世安教授认为,庄子深刻理解人生天地间的孤弱与卑微,并不相信像隐士一样归隐田园、寄情山水能够解决问题,因此独倡游世,表面上随遇而安、躺平任嘲,内心却冷眼旁观、傲守孤独。揭开嬉笑怒骂的面具,庄子试图剥离世俗对人心的蒙蔽,解除人们根深蒂固的自我中心习性,从“为我”走向“无我”,还原生命的清新面貌。
————————————
◎南京大学颜世安教授作品,人文通识经典,重磅再版
◎剖析庄子人生态度与生存哲学,解读庄子游世之言背后的孤傲与认真
◎直抵庄子思想根本,直面人生困惑:面对“黑色偶然之命”,面对人类的孤弱和卑微,应该如何生活?我们如何与不如意的世界相处?在世俗社会中,如何找到个人的出路?
◎深入浅出剖析庄子个性,悲悯挚诚解读人生痛苦的解脱之道
2022年12月6日 已读
工整而循序渐进,以《庄子》之中的游世思想和道论为核心进行阐述。生平著述论及庄子其人,要点在于庄子与隐者的关系即庄子作为隐者继承的思想资源;痛苦意识作为庄子游世与道论的出发点,涉及个体生命的孤弱、精神被各种各样的奴役、对人性之恶的确认;游世思想是一种对荒谬世界的对抗,不逃避,接受生命的卑微,否认世界在根本上有合理性;人生理想上承游世,下启道论,在随遇而安中品味孤独,同时因孤独而认真地寻求生命的清新;新的世界即揭示寻求生命清新的途径,在自然道论中实现生命的清新,庄子道论核心在于舍弃“我”(以人类为中心),知识、语言、行动、存在随着视角的转换都得到新的阐释和理解。第五章道与知识主要是对从老子到庄子中间对道论与知识的变化的区分。游世思想与自然道论用力最深,读来令人慨然,今日之世,如之何?
古典文学 微信读书 思想
如首无作祟之物 谷歌图书 豆瓣 Goodreads
首無の如き祟るもの
8.3 (52 个评分) 作者: [日] 三津田信三 译者: 张舟 文化发展出版社 2021 - 8
媛首村坐落于奥多摩的深山幽谷中,秘守一族历代负责治理此地。在秘守家的婚舍集会中,刚满二十三岁的长男长寿郎必须从三位候选人中挑选出一位自己的新娘。然而仪式进行中,其中一位候选人惨遭杀害,而且尸体的头部不见踪影。最大的嫌疑人长寿郎也从现场消失。接下来,又出现了更多的无头尸体……这一切的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秘密?面向所有读者的挑战书就此发起!
2022年12月5日 已读
前面的氛围渲染得很好,能一直引导人走到最后的揭秘部分,而揭秘部分的三层反转让故事更加引人入胜。核心的诡计建立在从小性别互换这一事实上,十三夜发生的惨案让互换维持到二十三夜,而在二十三夜后在性别互换这一基础上,女人杀死表面的男人斩去头颅让名义上的自己死去,再杀死表面的女人斩去头颅让自己以他人的身份复活。故事部分的嵌套也还算不错,当然借助他人身份这部分说服力确实有点低,但是推理小说只要诡计做得好其他地方差一点也没事啦。
微信读书 悬疑 日本文学
如水魑沉没之物 豆瓣
水魑の如き沈むもの
7.1 (12 个评分) 作者: [日] 三津田信三 译者: 张舟 2021 - 8
奈良县蛇迂郡的波美地区有四个神秘的村落,那里多年延续着祭祀名为“水魑大人”的传统。根据雨量情况,由各村神社的历代宫司负责执行仪式。十三年前,被称为神男的宫司在仪式中突然身亡,十三年后的仪式中,又一神男在形同密室的湖中被杀害。惨剧帷幕开始拉开,神男连环杀人案愈演愈烈,刀城言耶与祖父江偲被卷入案件的旋涡中心……
2022年12月2日 已读
有段时间没看推理小说再拿起一本是真的惊喜,两边故事娓娓道来,少男少女们从艰难时世走出的过程,侦探们踏入神秘祭祀仪式中追随杀戮的步伐,而最终推理凶手的反转也让剧情推进到更深处。充斥着很多的超自然因素影响人心,而人心中的恶意也在此境中不断发酵,勇敢的人在其中努力对抗,侦探在杀戮时的慢人一步既将故事推进,也将故事深化,而最终揭秘时将超自然因素影响人心,人心在此种氛围中的变动,勇敢与善意都呈现。
微信读书 悬疑推理 日本推理
汪曾祺自选集 豆瓣
8.7 (7 个评分) 作者: 汪曾祺 商务印书馆 2015 - 8
该书由当代著名作家汪曾祺先生生前亲力亲为自行筛选,主要是短篇小说,也包括汪曾祺的少量诗作和散文。汪老平生的精萃,大抵汇于此书。本书既是其本人最满意的一部自选集,也是对其心血之作的展示最全面的一部集子。
这部汪老平生唯一的一部自选集,首次印刷出版于1987年,时由漓江出版社推出。时隔28年,可谓绝版珍本再现。
汪曾祺的文风自出机杼,构筑了一个与沈从文的湘西类似的文学世界,但是地域格局更为宽广,而不局限于一地。他的笔下虽然也有时代,但是不追求文学意义上的崇高,文章里浓缩的都是小人物的喜怒哀乐。他写人活灵活现,写事栩栩如生,写民俗如身临其境,写饮食令人垂涎。他的语言流畅、口语化、不矫情,如同他的画,令人遐想的空间远远大于观者所见。他的文章是清澈的,内心是通透的,读他的文章,能够看到他对人世的洞察和他的天真有趣,如濯尘于清溪,毛骨清爽。
2022年12月1日 已读
读下来还是小说最有味道,《受戒》、《大淖记事》、《徙》、《黄油烙饼》皆是百读不厌之作。从地域划分,昆明联大、上海、北京、江苏故乡,各色人物安置在不同的场所;从人物故事来看,以人物为核,故事大多谈不上惊心动魄或曲折徘徊,但人物之形状则呈现得淋漓尽致,或纯真、或狡黠、或愤懑、或朴实,千姿百态尽在其中。对文革历史在文学中作深刻地描绘,以平淡的口吻叙述其中的毁灭性,《天鹅之死》、《八月骄阳》、《虐猫》直接叙述,更多则是在人物中将历史融入。文字诚实有力,不故作高深,娓娓道来,故事也慢慢融入读者心中。
中国现当代文学 微信读书 现当代文学
杜甫评传 豆瓣
作者: 莫砺锋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9 - 6
书稿把杜甫的思想活动放在其人生轨迹和时代背景中予以论述,使得杜甫一生所走过的心路历程更加清晰,同时可以凸显杜甫相对于其时代的先进意义。对杜甫思想的论述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杜甫的哲学思想、人生观、政治思想等,也即一般意义上属于“思想史”范畴的内容;二是杜甫的文学思想和美学思想,尤其是他在诗学方面的真知灼见。
2022年11月28日 已读
第一章、第二章之前读完,今天把后面四章读完,结构清晰的入门之作,偏重于思想方面,六章分别从时代条件、诗中生平、诗歌艺术、政治观念、文学思想、后代影响入手,简略地勾画出一副杜甫思想在中国历史中的画像,第二章篇幅最长也作为清晰,从生命和诗作两面入手如临其境,一生沉痛尽在笔端。在具体内容上,偏重于在既定框架中的资料收集和鉴别,同时在文学观上强烈的阶级观,过分强调杜甫诗中忧国忧民贴近现实的一侧,笔法上有填充之感,如学术论文理路已有剩下即是填充血肉(杜厦里面走过那么多次没看过
微信读书 思想 杜甫
当我们不再理解世界 豆瓣 Goodreads
7.4 (112 个评分) 作者: [智利]本哈明·拉巴图特 译者: 施杰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2 - 9
◆编辑推荐:
★二〇二一年国际布克奖、美国国家图书奖短名单作品!
★入选二〇二一年度《纽约时报书评周刊》十大好书!
★入选奥巴马二〇二一年夏季阅读书单!
★《纽约客》《华尔街日报》《出版人周刊》《卫报》等推荐作品!
★ 科学与道德、天才与疯狂之间的界限究竟在哪里?
★ 打破真实与虚构的边界,创造出一种迷幻而冷峻的叙事风格。
◆我很痛苦,又感到很无助,眼睁睁看着我的时间观念、我坚定的决心、我的责任感和分寸感都被一并摧毁! 这美妙的地狱,除了你们,还能归功于谁呢?请您告诉我,所有这些疯狂是从何时开始的?我们从什么时候起就不再理解这个世界了?
——《当我们不再理解世界》
◆内容简介:
智利当代作家本哈明·拉巴图特的代表作,收录了五则以真实人物为原型的短篇小说,小说文本模糊了历史、回忆录、散文和小说的边界,创作出一种独特的叙事风格。全书主要讲述了“毒气战”的发明者弗里茨·哈伯、“黑洞理论”的提出者卡尔·史瓦西、得了肺结核的埃尔温·薛定谔以及天才物理学家沃纳·海森堡等一大批科学巨匠,是如何像普罗米修斯一样为人类取火的。
◆媒体推荐:
拉巴图特将哥特式小说的光芒投射到了二十世纪的科学上,在五个自由而浮动的小插曲中,讲述了知识与破坏、光辉与疯狂的血缘关系……
——《纽约时报书评周刊》
这本书与温弗里德·塞巴尔德或奥尔加·托儿卡丘克的作品有着家族关系:一系列叙述歪曲传记,但也冒险进入想象领域。这本书里的故事相互嵌套,它们与现实的联系点几乎不可能完全确定。
——《纽约客》
黑暗而耀眼!拉巴图特展示了恐怖与美丽、拯救生命与毁灭生命之间难以割断的联系。这本书——尽管博学而令人难以忘怀——顽固地坚持将科学进步的奇迹与历史的暴行联系起来。
——《华尔街日报》
拉巴图特提供了一种修饰的、异端的、彻底引人入胜的描述,讲述了引发二十世纪一些最伟大科学发现的个性和疯狂的创造性。作品的主题是人类探索的全部动力和其中的危险。
——《出版人周刊》
拉巴图特写了一部反乌托邦非虚构小说,背景不是未来,而是现在。
——《卫报》
2022年11月25日 已读
1003
因为韩松老师的推荐而读,以文学的方式重写科学家相关的故事,将科学家及其产物放在更大的视角中进行书写,自然可以将笔触和指向投射到历史中的罪孽、人心底里的思索、分歧时刻的选择,倒是最后那篇园丁给人一种安静的质感,当世界过于复杂,与个人理解的桥梁过于曲折,我们终于低下头放弃。
小说 微信读书 短篇小说集
头发这么少 去个理发店 还不给打折 豆瓣
7.0 (6 个评分) 作者: 日本公益社团法人全国养老院协会 / [日]古谷充子 译者: 赵婧怡
★《三联生活周刊》《Lens》《新周刊》《读者》《新世相》等多家国内媒体曾暖心推荐!
★风靡世界多年的日本老年人写作,让千万读者又哭又笑的“打油诗”!
★从日本全国20万首投稿中精心挑选编辑而成,并配有日本插画家古谷充子的温馨插图!
★语言风趣幽默,让人忍俊不禁,以自嘲之心面对充满挫折和麻烦的老年生活!
★在中国社会也逐渐步入老龄化阶段的时候,这样的作品能让我们心生勇气,积极面对真实的人生!
“银发川柳”是一种以老年人生活为题材的俳句作品,用自嘲的口吻描写幽默又心酸的真实老年生活。创作者虽然主体是老年人,但实际上不限年龄,来自各个年龄层的人都有。日本公益社团法人全国养老院协会从2001年开始,每年都会举办一次川柳征集活动,至今累计已征集了20多万首作品。
本书是银发川柳系列的第一弹。老年人阅历丰富,积累了很多人生经验。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机能衰退,也有不少烦恼。本书主要讲述了老年人日常生活中一些让人啼笑皆非的趣事,例如“刷了卡却进不了站/仔细一看/手里拿的是挂号卡”“纸和笔/还没找到/要写的东西先忘了”“街上摔了跤/回头看一眼/地上什么也没有”。虽然上了年纪,老年人却能以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不便。
2022年11月23日 已读
断断续续但也没花多多少时间在微信读书将八本读完,老年人的痛苦、风趣在日常画面的描绘中呈现在眼前,逐渐老去的旅途中一个个细节构筑,有笑有泪。
川柳 微信读书 日本 老年生活
万历十五年(四十周年纪念版) 谷歌图书 豆瓣
作者: [美]黄仁宇 Beijing Book Co. Inc. 2022 - 4
☆ 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代表作,畅销近600万册!
☆ 作者家人唯一授权编定四十周年纪念版,精益求精!
☆ 增收黄仁宇《关于〈万历十五年 〉的三数事》一文以及多幅历史图片。
万历十五年,亦即公元1587年,在西欧历史上为西班牙舰队全部出动征英的前一年;而在中国,在这平平淡淡的一年中,发生了若干为历史学家所易于忽视的事件。这些事件,表面看来虽似末端小节,但实质上却是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在历史学家黄仁宇的眼中,其间的关系因果,恰为历史的重点,而我们的大历史之旅,也自此开始……
2022年是黄仁宇名作《万历十五年》出版四十周年,在黄仁宇哲嗣黄培乐先生的鼎力支持下,中华书局再次推出纪念版。
四十周年纪念版利用如今有利的编校条件,在经典版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文字品质,同时将原先的别册置于书后,并增收黄仁宇先生《关于〈万历十五年 〉的三数事》一文以及多幅历史图片,采用正文双色印刷、纸面精装的形式,希望能为喜爱黄仁宇作品的读者朋友们提供更为完善的《万历十五年》版本。
【名家推荐】
《万历十五年》确实拓新了我们看待历史、观察社会的眼光。
——文史名家 傅璇琮
黄仁宇的书是写给大多数的中国人看的,时代感特别强,所以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历史学家 高王凌
无论是作为历史著作,还是作为文学作品,《万历十五年》都堪称杰作。
——历史学家 杨联陞
其他任何一本书都没有如此生动鲜活地呈现传统中国政府的氛围。
——历史学家 穆四基
我有把握相信,这本著作将有助于全面理解现代中国的历史。
——历史学家 L.卡林顿·富路特
黄仁宇所讲述的故事结构灵巧,颇具深意。
——历史学家 史景迁
尽管是一部严谨的学术作品,但却具有卡夫卡小说《中国长城》那样的超现实主义的梦幻色彩。
——作家 厄普代克
这本书将会在未来许多年里激发我们的思考。
——历史学家 陈学霖
这是一部出色的作品。有关中国人过去和现在的许多问题,都可以从中找到答案。
——心理学家 史洛利·布洛特
2022年11月23日 已读
可能是第三次读,这次更加深刻地理解了道德治国在失败之际的表征与内核。在道德为纲的内核下,文官治国中财政体系、军事体系的僵化;帝王与官僚的互动中道德表象下二者的僵化;官僚体系中的文官的最高者、武官的最高者、最廉洁的一员,都被时代所限制;反叛的思考者,也逃脱不出限制。身处当时的人,不可能想象到未来的失败,伟大的道德横亘在所有想要改变的人脑海中,所有人的行动在道德的阴与阳之间游移,而这样的道德已经在这片土地上发展一千多年。就写法而言,从人物入手,旁及国家各项制度,将核心论点融会贯通,以一个横截面融入故事。所谓纪念版,主要在于后面的几篇附文,除与正文直接相关的几篇外,只有出版记录可一读,时移事易,我们可能又要回到四十多年前。
中国 历史 微信读书
犬儒與玩笑 豆瓣
7.6 (8 个评分) 作者: 徐賁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18 - 7
極權和專制統治下的假面社會裡,民間笑話經常是聰明人和明白人經過自我審查的意見表達——旁敲側擊、婉轉迂迴、閃爍其詞、欲言又止、顧左右而言他。玩笑起源於人們有想法,但表達卻因言論控制而不得自由。被控制的表達也就是被控制的思想。玩笑表達的怯懦、曖昧和模棱兩可,久而久之習慣成自然,多半會蠶食人們思想的獨立和勇氣,使之變得油滑、投機和隨波逐流。
玩笑和笑話為觀察普通人對日常生活世界的善惡和是非認知提供了一個不可多得的視角。考察和研究一個社會裡普通人說些什麼笑話、怎麼說笑話、在怎樣的政治和社會氣氛下說笑話,是從一個特殊的社會文化角度來瞭解他們對發生在自己周圍的事情察覺到了什麼、知曉了什麼、明白了什麼,並作了怎樣的表示或表達。在人們普遍戴著假面的犬儒社會裡,這樣的資訊總是被遮掩在層層扮相、偽裝、謊言和神話的帷幕後面。越是這樣,玩笑和笑話包含的真實資訊也就越加彌足珍貴。
2022年11月9日 已读
前十五章差不多是在两个月前慢慢地一天几章读完,剩下的从昨晚两点多开始一口气读到五点多六点看完,因为中间区隔的时间太长,印象已经不是很深,前面部分以纳粹德国时期、苏联自斯大林开始至解体为实例对其中的笑话进行分析,主要着力在于其中的政治笑话,而机制的分析主要是一个框架:讲笑话究竟是微型革命还是安全阀?再接着就是对笑话后的假面社会与犬儒心态,假面社会形成于控制之中,而生活在其中的人自然会产生一种犬儒心态来维持生存,书中对犬儒心态既有批判,也有褒扬,批判在于犬儒不会产生真的革命,褒扬在于犬儒至少知道何为正确。没有几个单独的章节对中国进行细密的分析,但一路读下来还是太熟悉,笔笔皆是身周事。
微信读书 政治 社会
可能性的艺术 豆瓣 Goodreads
8.8 (247 个评分) 作者: 刘瑜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 - 4
「内容简介」
一个和平“爆发”的年代?
历史“终结论”的终结?
国家能力从何而来?
文明的冲突是一个过时的预言?
……
面对林林总总的政治问题,作者带领我们以一种比较的视角,在民主问责和国家能力两个政治比较的核心维度下,建立起观察的参照系,将不同体制、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纳入比较的视野,去分析我们的时代背景和全球化进程,讨论不同国家的政治转型与国家能力,以及文化和经济对政治变迁的影响。
“政治是可能性的艺术。”当我们将面对的政治现实当作一万种可能性之一来对待时,就能从此时此地抽离,获得一种俯瞰的视角,进而再聚焦定位现实,在浩瀚的可能性中理解我们自身。
「名人推荐」
比较政治学当中的“比较”,与其说是一种具体的研究方法,不如说是一种研究的视野。当你把你所面对的政治现实当作一万种可能性之一来对待时,你就获得了一种“比较的视野”。
比较的视野本质上是一种俯瞰的视野,从“此时此地”抽离,来到多样性的“上空”,从宏观开始领略,然后慢慢聚焦到微观,也就是从森林开始,慢慢聚焦到树木。这样做的好处,就是不管你在分析多么具体的问题,在你脑海的深处,始终有一种比例感,有一片隐隐约约的森林,它提醒着你,你所见到的只是现象,而现象未必是真相。
可能我思考得越多,就越相信,智慧的本质就是对事物比例的公正判断。
——刘瑜
以比较的视野辨析相似与差异,从妙趣横生的事例引向缜密的逻辑推论,澄清认知的盲点和误区,在娓娓道来的叙述中抵达高深的学理分析,最终揭示政治世界的种种奥秘。刘瑜的写作天赋与学术训练功力都已为人所知,在这本书中,二者达到了几近完美的融合,为我们呈现出真正深入浅出的典范。
——刘擎
什么叫“可能性的艺术”?在这个年代活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可能都要面对一个问题:整套影响我们生活、塑造我们日常社会行为的政治制度,还有什么可能吗?
人类历史上所有政治制度的出现、形成、演变的空间何在?很多时候要透过比较才看得到,而由刘瑜老师来讲述,则是再精彩不过了。
——梁文道
「编辑推荐」
★ 学者刘瑜比较政治学新著。继《民主的细节》《观念的水位》出版近10年后,政治学者刘瑜新作出版。在保留其理性而灵动的语言风格、清晰而缜密的逻辑叙述的基础上,这一次,她带我们跳出一时一地的政治,从高处看国际格局,形成广阔的俯瞰视野。
★ 全方位、多角度的政治比较视野。围绕比较政治学两个核心维度——政治转型和国家能力,将不同国家、地区、古今纳入其中,带来全方位的比较。同时,书中不仅有对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德国、法国等的分析,也有对发展中国家如南非、印度、墨西哥、泰国、智利、伊拉克等的介绍;在分析经济发展、民主转型的成功案例时,也会剖析失败案例,以此突破认识的偏见,将当下问题纳入历史长河,以历史为尺度,形成看问题的比例感,跳出现象,对问题做出公正的判断。
★ 政治在社会中,从政治之外看政治。“政治在社会结构中”“政治在经济中”“政治在历史中”“政治在地理中”“政治在文化中”。本书通过分析南非的转型、智利经济政策的选择、美国的社会运动以及韩国的观念变迁等,带我们认识政治创造可能性的各种途径,理解社会与政治发展的制衡关系、政治选择与政治行动的可能。
★ 将抽象复杂的政治问题化为通俗的讲述。本书基于作者在看理想平台的音频节目而成,保留了作者通俗的讲述风格,同时辅以深厚的学术功底、优秀的写作能力以及对现实的敏锐分析,将抽象复杂的政治问题以易懂的方式讲给我们听。
★ 对多变的政治现象进行比较、思考,形成社会洞察力。比较产生冲击,冲击带来思考。政治的多变与不确定性让我们对它的思考很难有一劳永逸的答案,但也正是这种不确定性促使我们不断重返基本的道德问题和历史经验,将熟悉的事物陌生化,将“此时时刻”和无数的“他时他刻”联系起来,以此形成明晰的社会洞察力。
★ 于差异中寻找规律,在浩瀚的可能性中理解我们自身。政治是复杂的,但不是随机的。本书通过建立一个政治可能性的参照系,将每个国家编织在同一网络下,以此理解他国,也照见自身,于差异中寻找规律,进而定位现实,理解我们自身。
2022年11月18日 已读
作为通识读物非常不错,从全球性、政治转型、国家建构、政治文化、政治经济五个方面作叙述,因为是由讲稿而来,基本就是大的主题之下一节节独立叙述,写作得非常流畅,读下来很舒服,同时整个过程中能看到当代中国学者因家国情怀而产生的对理念的强调、对狂热的警惕、对对立的驳斥,还是有希望的,要相信这一点。
入门 微信读书 政治学 通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