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研究
娱乐至死 豆瓣 Goodreads
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 Public Discourse in the Age of Show Business
8.2 (204 个评分) 作者: [美] 尼尔·波兹曼 译者: 章艳 中信出版集团 2015 - 5
内容简介:
有两种方法可以让文化精神枯萎,一种是奥威尔式的——文化成为一个监狱,另一种是赫胥黎式的——文化成为一场滑稽戏。
——尼尔·波兹曼
《娱乐至死》初版于1985年,是尼尔·波兹曼的代表作之一。
电视时代蒸蒸日上,电视改变了公众话语的内容和意义,政治、宗教、教育、体育、商业和任何其他公共领域的内容,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而人类无声无息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心甘 情愿,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乔治·奥威尔曾在《一九八四》中预言人类将会遭受外来压迫,失去自由;赫胥黎则在《美丽新世界》中表达了另一种忧虑:人们会渐渐爱上工业技术带来的娱乐和文化,不再思考。
《娱乐至死》想告大家可能成为现实的,是赫胥黎的预言,不是奥威尔的预言;毁掉我们的,不是我们憎恨的东西,恰恰是我们热爱的东西!
----------------------------------------------------
编辑推荐:
媒介文化研究大师尼尔·波兹曼20年经典畅销作品
通过电视和网络媒介
一切都以娱乐的方式呈现
人类心甘情愿成为娱乐的附庸
最终成为娱乐至死的物种
我们将毁于我们所热爱的东西!
——尼尔·波兹曼
----------------------------------------------------
媒体及专家评论:
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和奥威尔的《一九八四》在书中的交互作用俯拾即是。《娱乐至死》是一本优秀的、令人不安的、引发思考的书,而且我敢说,它是一本必读书。它配得上经典的地位,尽管过了20年,但它比任何书都贴近时下。
——蒂姆•查理斯(Tim Challies,Discerningreader.com)
《娱乐至死》在帮助我们看清(电视)屏幕里到底在发生些什么,在这一点上,它是最优秀的。那种画面,即便没有“文化灭亡”的末日预言,也足够阴郁了。
——沃尔特·古德曼(Walter Goodman,《纽约时报》)
娱乐时代的当头一棒,尼尔·波兹曼的深刻预见。
我们今天已经处在波兹曼描述的世界里,处在一个信息和行动比严重失调的时代,在空前便利的电子传媒时代,我们比任何时候都聪明,也比任何时候都轻飘。《娱乐至死》的预言指向了我们今天的现实。
——陈丹青
波兹曼在媒体研究领域是一位巨人,地位仅次于马歇尔·麦克卢汉。
——安吉拉·佩妮,《抨击杂志》
波兹曼极具说服力地调动了心理学、历史学、语义学、麦克卢汉理论以及常识,阐述了一个触目惊心且颇具独创性的论题。
——维克托·纳瓦斯基,哥伦比亚大学教授
波兹曼在麦克卢汉结束的地方开始,他用学者的渊博与说书人的机智构筑他的见解。
——《基督教科学箴言报》
尼尔·波兹曼的逝世给公共话语带来了某些寂静。一位博学的批评者,一位严谨的反对者,一位跟奔涌的发展唱反调的人,沉默了。回顾他令人惊叹的事业,你会发现他所做的每一件事的核心都是一连串问题……他希望你去思考,字母表是如何改变了口语文化的,印刷媒体给宗教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教育是如何创造了童年的,为何对标准的测试意味着对学校系统的激进反思。
——彼得·卡瓦纳,《环球邮报》
作家、媒体批评家尼尔 ·波兹曼的去世并未得到应有的(新闻媒体的)重视。但这一点也没有让波兹曼吃惊。我们时代媒体批评领域最伟大的书之一《娱乐至死》是他写的……波兹曼比任何人都了解,电视无可挽回地改变了辩论的本质,娱乐如今在政界占至高地位。
——吉姆·本宁,alternet.org
尼尔·波兹曼是一位传承伟大纽约传统的不可思议的讲述者……正如他说的故事一样,尼尔·波兹曼投入了一生来让我们停下来……他是一个和蔼谦恭的人,他绝对不会说,“我早就告诉过你了”。但是他的确告诉过我们,一次又一次地,直至肺癌让他永远消声。
——约翰·齐默尔曼,《纽约邮报》
我时常想起萧伯纳著名的诗句,理智的人适应环境,而世上所有的进步都依靠不理智的人。马歇尔·麦克卢汉是不理智的,兰斯是不理智的,尼尔也是不理智的。因为这样,所有美好的事才发生了。
——保罗·莱文森,美国作家、福特汉姆大学教授
波兹曼是一个多产的作家,他在约二十本书和众多的采访和文章中展现了他的思想和他的优雅。这些作品都值得阅读和深入思考,有意或无意间你会将你读到的说给他人听。波兹曼是看穿了皇帝新衣的孩子,后来他长成了擅长表达的义愤填膺的教育者和社会消费者。
——迈克尔·寇姆夫,《学院季刊》
波兹曼的每本书都是一本小册子,一本装了封皮的随笔:《童年的消逝》讽刺美国文化的幼稚化;《娱乐至死》讽刺娱乐业,以及娱乐业对观众造成的影响……他的知识分子姿态,他在公众环境中的表现,以及他伟大的天赋——极好的幽默,实质是一个开化人类在一个野蛮世纪进行的尝试,之后成了一个开化人在电视文化中的尝试。
——杰伊·罗森,纽约大学教授
在波兹曼的书中,隐喻的作用一次又一次地得到体现。我们设立“尼尔 ·波兹曼隐喻奖”有两个目的:奖励一位纯熟使用隐喻的有天分的作者;纪念并推广波兹曼的作品,以及印刷思想。
——锐透基金会
一本有才华、有力量、有分量的书。这是波兹曼抛出的严厉的控诉书,就我看来,他让人无法反驳。
——乔纳森·亚德利, 《华盛顿邮报》
有些书是每个人都应该读而事实上很少有人去读的。尼尔·波兹曼的《娱乐至死》就是其中之一。他对于娱乐时代对公共话语质量的毁灭性作用的分析提供了非同寻常的锐利洞见,这种洞见深入了到技术塑形思想与文化的方式,以及随之而来的社会各方各面的琐碎化。
——“潮起潮落”
出版于 1985年的《娱乐至死》是一本令人振奋的充满争议的书,它审视了电视对我们生活——更具体地说,是政治、文化和精神生活的——害处……本书有太多值得推荐的地方。它引发了许多思考,更让我们看到,电视是如何以某些方式侵蚀我们的公共话语甚至我们关于美好生活的整体概念的。
——谢默斯·斯威尼,social affairs unit.org
它是声讨电视文化的檄文:难道我们要把自己娱乐死?这一声喝问绝非危言耸听,我深信它是我们必须认真听取的警告。
——周国平
也许,文化拯救的希望就在于人类不断的自我反省之中,在于认真聆听波兹曼式的警世危言之中。
——刘擎
《娱乐至死》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就是一个国家是在什么样的媒体占据主导地位的时代进入现代化的,这对整个社会的影响是很大的。
——展江
2020年2月21日 已读
从文化媒介对文化重要的影响作用起手来写作,论述印刷时代和电视时代文化形式上的不同如何导致了内容的不同,带着强烈的价值判断,电视时代的文化不再像印刷时代将人导向思考、理解,而是不断的享乐,在享乐中失去一切。

ps.本来想写稍微详细一点的读书笔记的,后来撒懒一直没有写,就是这样,然后有很多地方记不太清了,后面几章挺好玩的。
传播学 尼尔·波兹曼 微信读书 文化 文化研究
椰壳碗外的人生 豆瓣 谷歌图书
A Life Beyond Boundaries: A Memoir
8.9 (76 个评分) 作者: [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 译者: 徐德林 世纪文景 |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8 - 8
☆ 《想象的共同体》作者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自述“越界”一生
☆ 跨地域之限,越语言之别,消文化之墙,破学科之界。
☆ 如何规避现代教育与研究自有之缚,如何于现实困顿中明理求真。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无法被标签的学术大师,以跳出椰壳碗的青蛙自况,地理的、历史的、语言的、规训的边界都无法束缚他旺盛的好奇和思考的热情。不同于一般回忆录,本书主要着眼于安德森的治学经历,作者主要评述了区域研究、田野工作、比较研究、跨学科研究四方面内容,一如既往的锋利深刻。他亲自见证了区域研究,尤其是东南亚研究的兴起;又经历了学科划分和教育体系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近半生的时间都在东南亚三国——印度尼西亚、泰国、菲律宾实地考察研究。那个时代的学术研究面临着许多现实阻碍:语言不通,资金不足,资料困乏,政治环境。安德森和所有学者一样,面临着导师与学生、理论与实践、勤奋与机缘、权力与真相等等权衡,其反思对当下的中国学界、教育界也颇有裨益。
----------------
《椰壳碗外的人生》是享誉世界的学者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的回忆性著作。书中回顾了他幼年从昆明到加州再到爱尔兰的辗转,在伊顿和剑桥的求学经历,在美国康奈尔的研究和教学经历,在东南亚印尼、泰国、菲律宾的田野调查经历,以及退休之后的种种新尝试。本书是安德森应日本友人之邀而作,于2003年前后开始构思,2009年日文版面世。英文版的出版有赖于其弟佩里•安德森的促成,然书未面世,作者便于2015年12月在印尼朗玛逝世。
回溯50余年的学术人生,安德森坦陈其以《想象的共同体》为代表的众多学术成就的灵感与起源;直击现代学术和教育体系的弊病;反思认为全球化出路单一的普遍展望,为民族主义和国际主义解锁更多可能。富有个人魅力,不论是学者还是大众读者都会在本书阅读中有所收获。
-----------------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颠覆了民族主义的研究……不仅以他的理论贡献而闻名,而且也因为他对印尼、泰国、菲律宾的语言与权力的近距离检视。——《纽约时报》
安德森的所有书写都具有无畏的原创性,借助发现被忽视或被压抑的声音,挑战所有假说。他从不满足于告诉读者他们想知道的。——《卫报》(讣告)
虽说《椰壳碗外的人生》是一部学者的回忆录,但本书内容对普通读者而言也大有益处。一个学者能够婉拒三个国家的优渥条件,不断跳出舒适区,挑战新领域,不做“椰壳碗下的青蛙”,这一过程本身就足够振奋人心。——《经济学人》
2019年3月21日 已读
一个下午的时间匆匆翻完,每部分内容都从表面来看都很有趣,仔细思考一下背后可能的理论探究也能引人深思,中间四章的内容,区域研究和跨学科秉承了一贯的开放、有机的视角,二田野调查和比较的框架则更多可以从人类学的角度进行思考,田野地点的变动,在田野不能进入之后如何以其他的方式进行考察,比较的观念的应该被如何纳入到具体研究之中,都非常有借鉴和参考价值。以及作为回忆录,最开心地不还是肆意的讲话和不停歇的好奇心。
传记 回忆录 文化研究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 美国文学
神风特攻队、樱花与民族主义 豆瓣 Goodreads
Kamikaze, Cherry Blossoms, and Nationalisms
9.1 (25 个评分) 作者: 大贯惠美子 译者: 石峰 商务印书馆 2016 - 10
二战末,尽管日本正面临战败,为什么一万多名受过高等教育的“学生兵”自愿加入“神风特攻队”的行列?在这部关于日本极权主义意识形态中象征主义和美学的角色的迷人研究中,大贯惠美子展示了国家如何操纵日本人历史悠久的樱花的象征,来说服人们为天皇“如美丽的飘零的樱花”那样死去是一种荣誉。
依据从未用英文发表的日记,大贯惠美子描述了这些年轻人的痛苦,甚至是对帝国意识形态的反抗。这些神风特攻队员们热情地献身于世界主义的知识传统,因此他们不是以军事眼光来看待樱花,而是视之为一种痛苦的美丽以及他们悲剧性信仰生活的未解心结的象征。以日本为例,作者重新理解了象征交流、民族主义和极权主义意识形态及其实际的运作。
阿赞德人的巫术、神谕和魔法 豆瓣 谷歌图书
作者: [英]E.E.埃文思-普里查德 译者: 覃俐俐 商务印书馆有限公司 2014 - 6
本书自序
从1926到1930年,我对赞德地区进行了三次考察,总共在那里居住了大概20个月。这几次考察是应英-埃属苏丹政府(the Government of the Anglo-Egyptian Sudan)的邀请进行的。英-埃属苏丹政府是这几次考察的主要资助者,此外它慷慨出资200英镑支持本书的出版。我还得到了英国皇家学会和劳拉•斯佩尔曼•洛克菲勒纪念基金管理人的帮助。在此,我谨向以上所有机构和人员致以诚挚的谢意。
我曾在塞利格曼(C.G.Seligman)教授的指导下学习人类学,并根据他的建议,我继续他与夫人在英-埃属苏丹的民族学考察。我深受这两位师长的恩泽,他们引导我开始研究苏丹,并为我的考察筹措资金。在整个工作过程中他们不断地给我提供帮助、建议以及诚挚的友情。此外,非常感激塞利格曼教授为本书写了前言。我还要在此对马林诺夫斯基(B.Malinowski)教授深表谢意,他的教学使我受到很多启发。
在苏丹,当时任内务书记的哈罗德•麦克迈克尔爵士(Sir Harold MacMichael),既是一位官员又是一位学者,除了代表官方,他个人对我的研究也颇有兴趣。虽然我为政府工作,而且费用也主要由政府承担,但是我行动自由,能够去任何我愿意去的地方,自行决定停留时间的长短,并且可以在任何我认为合适的时间离开这个国家。我受到的这种礼遇表现出哈罗德•麦克迈克尔爵士对科学工作所需条件的充分理解,对此我非常感激。我还要感谢希莱尔森(S.Hillelson)先生,他是我的正式监护人和朋友,每次去苏丹考察,我都和希莱尔森先生及其夫人在喀土穆相聚,他们的家是个温暖的庇护所,总是令我难以忘怀。
在赞德地区所有我接触过的人都给了我热情的接待和帮助,他们是:加扎勒河省的行政长官,廷比奥、梅里迪、泰姆布拉、多鲁马的行政职员,泰姆布拉、利兰古的医疗人员,廷比奥、梅里迪、巴富卡、尼安加拉的传教人员,是他们在我孤独的时候给我温暖,在此向他们表示感谢。
我把此书献给梅杰•拉肯(Major Larken),以此向他特别致以深切谢意。他毫无保留地运用他在阿赞德人中间的影响支持我的工作,没有这份支持,我的工作不可能取得大的进展。他以极大的兴趣关注我的研究,而且长时间地与我友好相伴,不断激励我作进一步的努力。梅杰•拉肯认为我的工作可能会对阿赞德人有益,在他看来,仅此一点就足以说明这是一项值得去做的工作。
我还要向那些为本书提供信息的阿赞德人致以最衷心的感谢,虽然他们永远看不见写在本书中的致谢辞。在考察过程中我总是明确地对他们说,我在写一本向他们的子孙介绍他们习俗的书,如果他们提供的信息不真实,就不仅欺骗了我而且欺骗了他们的后代。对于他们的叙述,我则忠实地作了记录。除了感谢阿赞德人对这本书所作的贡献以及他们与我的数月相伴,我还要特别提及两位仆人,即梅卡纳(见整版图片十八)和卡曼加(见整版图片十三);还有两位经常为我提供信息的人,一个是基桑加(见整版图片十二),另一个是库阿格比阿鲁(见整版图片四(1));还有鲁本,我在赞德地区期间,他曾经为我工作过一段时间。
除了C.G.塞利格曼教授,以下人类学界的朋友阅读了本书的大部分并提出了批评和建议,他们是:I.沙佩拉(1.Schapera)教授、M.福蒂斯(M.Fortes)博士、H.M.格拉克曼(H.M.Gluckmann)博士。在考察的间歇,我经常与塞利格曼教授、沙佩拉教授、M.福蒂斯博士讨论问题。自从在牛津工作后,我时常与格拉克曼博士进行探讨。感谢A.N.M.汤姆森(A.N.M.Thomson)先生作为非人类学人士为本书提出的意见。感谢W.R.基(W.R.Key)先生在秘书工作中表现出来的不倦的热情和勤奋。梅杰•P.M.拉肯与E.C.戈尔牧师(Canon E.C.Gore)是研究英-埃领土上的阿赞德人的两位主要权威,他们阅读了本书并且指出错误,在此再次表达不尽的感激。
本书的部分材料以前发表过,但是本书在使用这些材料时进行了修改,其中大部分进行了重写。感谢以下书稿和刊物的编辑:《苏丹札记》(Sudan Notes and Records)、《皇家人类学协会期刊》(Journal of the Royal Anthropological Institute)、《非洲》(Africa)和《呈给C.G.塞利格曼的论文》(Essays presented to C.G.Seligman),他们允许本书使用曾在他们的刊物和论文集中发表过的文章。感谢这些杂志的编辑和印刷商,还有乔治•罗德里奇父子有限公司,他们允许我使用摄影图片的印板。
E.E.埃文思-普里查德
1937年1月
埃文思-普里查德博士在付出巨大努力之后为我们写就了一本详尽全面的著作典范,凡是读过此书的人都会确信,它是过去几年中能够为英国人类学带来声誉的重要著作之一。
我非常高兴来写这个前言。这个“才华横溢的年轻人类学家”(引自哈罗德·麦克迈克尔爵士的评价)是我的老朋友和学生,而且主要由于我的缘故,他开始了在苏丹的民族学工作。早在伦敦经济学院共事的那些年,他的能力就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后来我因为健康不佳,不能和妻子共同继续为苏丹政府所作的民族学调查,我建议埃文思-普里查德博士接替我们并进一步扩展这项工作。他采纳了这一建议,并于1926至1936年之间6次考察苏丹,其中包括对阿努阿克人(Anuak),因加萨纳人(Ingassana),莫罗人(Moro),娄人(1uo)以及其他部落进行的为期几个月的调查,还包括对阿赞德人以及一个最难调查的民族——努尔人——的详细考察。其大量的考察结果已经撰写成一系列优秀论文发表在《苏丹札记》上,但是与我们现在手头的这道丰盛大餐比起来,这些文章不过是些开胃小菜。
在对阿赞德人进行认真研究的20个月期间,埃文思-普里查德博士收集了大量的资料,正是在这些资料的基础上他完成了《赞德巫术》。虽然这本书确实只涉及阿赞德人生活的一个方面,但是赞德巫术变化无穷,并且在部落的日常习惯和行为中处于很重要的地位,如果没有透彻理解赞德思想和习俗的整个结构,根本不可能写成这方面的著作。正因为赞德思想与习俗的结构很复杂,从某种意义上讲,作者只用了几页的篇幅勾画赞德文化概要似乎有欠充实。魔法(magic)经常被认为与宗教相关,而且事实上往往与宗教有关,在认识到这层特殊关系之后,不管二者的关系是相互促进还是相互矛盾,这本书如果能对赞德宗教哪怕作一个简单的勾勒,也会颇有益处。然而本书并没有包含宗教内容,看来对于阿赞德人来说,魔法和宗教似乎相距很远,它们之间几乎没有什么联系。我们是从本书的内容而反向推出这一结论的。基于以上提到的情况,大家希望对赞德宗教作一些了解是很自然的事情,尤其当探讨毒药神谕的时候,大家会发现了解宗教信息很有必要。最近埃文思—普里查德发表了一篇详尽的有关赞德宗教的论文,正好为我们提供了这方面的信息。这篇论文我稍后再谈。
……
本书为英国著名人类学家埃文思-普里查德的第一部民族志代表作,是民族志经典中最精致、最富有思想的作品之一,自1937年出版以来一直被人类学者奉为民族志的典范。
作者以细腻、精美的笔触描述了中非一个土著部落阿赞德人关于巫术、神谕和魔法的信仰体系,并在这种描述中巧妙地呈现一种社会、一种生活。这一著作使阿赞德人成为人类学、社会学和哲学等领域的一个著名族群,并关联着相关领域中关于理性与非理性,以及文化相对主义的诸多讨论。
自序
前言
导 论
第一章 本书写作背景
第二章 用于描述赞德习俗和信仰的术语
第三章 赞德文化简介
第一部分 巫术
第一章 巫术是一种器官性的、遗传性的现象
第二章 尸体解剖能够揭示巫术物质
第三章 其他邪恶力量与巫术的关系
第四章 用巫术观念阐释不幸的事件
第五章 社会限制抗击巫术的行为
第六章 遭受不幸的人在仇人中寻找巫师
第七章 仇恨使人对仇恨对象使用巫术
第八章 巫师是自觉的行动者吗?
第九章 巫术和梦
第二部分 巫医
第一章 巫医如何举行降神会
第二章 阿赞德人对巫医的信奉
第三章 巫医行业对新手的培训
第四章 巫医在赞德社会中的地位
第三部分 神谕
第一章 日常生活中的毒药神谕
第二章 采集毒药
第三章 请教毒药神谕
第四章 在请教毒药神谕中出现的问题
第五章 其他的赞德神谕
第四部分 魔法
第一章 好的魔法与妖术
第二章 魔法与魔法师
第三章 魔法医术
第四章 实践魔法的会社
第五章 在死亡情境中的巫术、神谕和魔法
索引
译后记
本书的翻译历时近一年又十个月,要在这样的时间内独立完成这样一本超过四十万字的译作,译者感到最大的压力是如何在保证速度的前提下还要确保质量。尽管译者努力追求对原文理解全面准确、译笔清晰流畅,但是匆忙之中必然还会留下不少错误和疏漏,敬请方家指正。
在本书的翻译过程中,译者曾就一些词句的理解向英国籍教师马格努斯·威尔逊(Magnus Wilson)先生请教过,还曾请朋友田艳老师阅读了译文的初稿,她就中文的表述给予了很多指正和建议,译者愿借此机会向他们深表谢意。最后,向所有关心和支持这项工作的家人和朋友致以衷心的感谢。
覃俐俐
2005年8月
塞利格曼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