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
驯狐记 豆瓣
How to Tame a Fox(and Build a Dog): Visionary Scientists and a Siberian Tale of Jump-Started Evolution
作者: [美]李·阿兰·杜盖金 / [俄]柳德米拉·特鲁特 译者: 孙思清 / 柯遵科 商务印书馆 2024 - 8
这是一个离奇而真实的狐狸驯化故事:一场声势浩大、规模空前的动物实验,始于20世纪50年代特定历史时期下科学家的灵光一现。几代科学家殚精竭虑,用60年时间,复刻了人类祖先如何驯化我们最忠实的动物朋友——狗。实验、政治阴谋、悲剧、爱情故事和幕后花絮,都将在其中呈现。
然而在毛茸茸的温情和催人泪下的悲剧背后,在恢弘壮阔的科学野心和历史图景之下,还有更多耐人寻味的事实。科学家试图了解的,与其说是狐狸抑或犬类的基因和进化秘密,毋宁说是一个更少有人敢于直面的话题:人的驯化,以及自我驯化。无论狐狸、狗还是人,我们都处在一旦开启就飞速运行的驯化过程中,无一例外。
2025年7月22日 已读
人类驯服狐狸的故事,以温顺为繁育标准人工强化这一特征,短短六十年就成功驯化,但似乎驯化的终点会是狐狸变成狗。德米特里的开始,柳德米拉的坚持,饲养员们持久辛苦地工作,在李森科主义主导、李森科主义覆灭、苏联解体经济崩溃各种背景下持续地探索。前半侧重于实验过程中狐狸的变化,后半侧重于实验推动的理论进步。驯化的要点不是改变基因,而是改变基因的表达,身体发育、激素分泌都佐证这一点,驯化是人与动物之间彼此强化循环的过程,驯化的过程中这一循环越来越快。还有很多问题得不到解释,但人们试着给出回答:自我驯化理论、神经嵴假说、去稳定选择……“智人从直立之后在社会生活中自我驯化,不断循环才在短短二十万年变成现代人类”的说法令人遐想。六十年不过是进化史短短一瞬,却已有如此变化,生命的尺度究竟如何?从从容容讲一件事。
微信读书 科普 纪实
中年处男 豆瓣
作者: [日]中村淳彦 译者: 陈悦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4
“处男”这个概念在中国的社会文化环境下也是敏感的,看似是私密性的。但随着国家的经济发展,商业化、数字化的渗透,贫富差距的加速,城市流动人口的增加,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模式必将发生变化;随着社会接受度的提升,按照纯个人意愿工作、生活的人群数量也必将不断扩大。身处变化的我们,需要了解社会的各个方面,不断思考,得以应变。在老龄化、贫富差距等问题上,邻国日本是我们了解和借鉴的对象,“中年处男”这个社会想象亦然,希望这本书的出版能够引发读者对自己所处的社会和社会的发展更多的思考。
--
据日本国立社会保障人口问题研究所2010年发布的统计数据,在30—34岁未婚男性群体中,无性交经验的人数比例达到了26.1%。从往年的统计数字来看,无性交经验的中年男性在近20年间一直呈上升趋势。
相较于无性交经验比例达40.5%的20—24岁青年处男群体,中年处男的生活、思维多固化,无论从生活方式或社会身份方面能够迎来转机的几率都更低。作为本该支撑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群体,中年处男的增长将影响结婚率、生育率、老龄化、经济发展等各个方面,是一个需要引起足够重视的社会话题。作者通过直接对话和记录,试图将这一群体所波及的社会问题客观化、可视化,从而引起社会的关注并共同探讨解决对策。
向您告知,明天我们一家就要被杀 豆瓣 Goodreads
We Wish to Inform You That Tomorrow We Will be Killed with Our Families:Stories from Rwanda
9.1 (44 个评分) 作者: [美]菲利普·古雷维奇 (Philip Gourevitch) 译者: 李磊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20 - 7
荣获——
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奖、乔治·波尔卡新闻奖/《洛杉矶时报》图书奖、笔会/玛莎·阿尔布兰德奖第一非虚构奖、纽约公共图书馆海伦·伯恩斯坦奖、美国海外新闻俱乐部图书奖、《卫报》首作奖
◆将卢旺达大屠杀带回人们视线的第一手记录◆
一场并非久远、惨烈异常、不应忽视的历史悲剧
见证一个个危难与离散的时刻,以及人类历史的黑暗一页
揭露种族灭绝背后的扭曲神话、政治操纵和国际社会的无所作为
···
【内容简介】
1994年,卢旺达境内人口占多数的胡图族对作为少数民族的图西族展开全面屠杀,100天里至少有80万人遇害——大部分是用砍刀完成的。卢旺达大屠杀的累积死亡率几乎是死于大屠杀中犹太人的三倍,这也是自广岛和长崎原子弹爆炸以来死亡率最高的大规模屠杀。
本书作者菲利普·古雷维奇自1994年开始跟踪报道卢旺达的种族灭绝,先后6次前往卢旺达及其邻国,试图探究这场人道灾难的成因,倾听幸存者的讲述,并报道其余波。借由对各方当事人——幸存者、国际组织成员、包括现任卢旺达总统保罗·卡加梅在内的高级政要——的采访,古雷维奇以一种极具推进感的叙事,重构了卢旺达种族冲突的起源、恐怖和混乱而尴尬的劫后现实——大量的人口迁徙,复仇的诱惑和对正义的要求,人满为患的监狱和难民营。
这是一个好人和坏人之间的故事还是一个只有坏人的故事?国际社会对此负有多大程度的责任?一个多半由行凶者和受害者构成的国家能够成为一个有凝聚力的民族社会吗?这些内驱于这部见证文学的问题,使它成为一份绝无仅有的关于卢旺达大屠杀的深刻剖析。
···
年轻的菲利普·古雷维奇从非洲的屠杀现场带来了一份报告,这份报告标志着他已跻身少数几位伟大记者之列,他们都冒着生命危险将黑暗的真相带给了这个对非洲一知半解的世界。他既有学者的头脑,又有优秀小说家的观察力,他的写作似由天使执笔。本书使他能够与迈克尔·赫尔、雷沙德·卡普钦斯基和托拜厄斯·沃尔夫比肩。
——罗伯特·斯通(美国小说家、记者)
海外报道类作品的一座里程碑,自约瑟夫·康拉德的《黑暗的心》以来几乎无人能与之匹敌的邪恶编年史,古雷维奇扣人心弦的叙述值得人们阅读。
——乔纳森·兰德尔,《华盛顿邮报图书世界》
读完这本让人难忘的书后,就再也不可能对社会、对人类、对自己还抱持着跟过去一样的感觉了。
——罗纳德·斯蒂尔(美国作家)
古雷维奇的书已跻身作为道德见证的新闻报道的最佳范例之列。
——兰斯·莫罗,《时代》
···
【编辑推荐】
◆《向您告知,明天我们一家就要被杀——卢旺达大屠杀纪事》记录了人类历史上黑暗的一页,短短100天里至少有80万人遇害,相当于每小时就有330人丧生。正是这样一场惨绝人寰的悲剧,将卢旺达这个在大部分地图上都必须将名字印在其边境线外的非洲内陆国家带到了大众眼前。对于这段苦难的记忆,是全人类都要面对的必修课。
◆本书展现了在死亡阴影笼罩下的众生相,作者极具推进感的叙事呈现出一种直击人心的力量:大多数人绝望放弃,在遇害之前已如行尸走肉;少数人四处逃逸,和死亡博弈;也有人挺身而出,保持为“人”的底限,与不义抗争。
◆本书斩获众多奖项,包括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奖(National Book Critics Circle award,1998)、乔治·波尔卡新闻奖( George K. Polk Award for Foreign Reporting)、《洛杉矶时报》图书奖( Los Angeles Times Book Prize)、《卫报》首作奖(Guardian First Book Award,1999)等,并多次再版。
◆本书催生了一系列从不同角度记述卢旺达大屠杀的文艺作品,如2005年轰动一时的好莱坞电影《卢旺达饭店》(Hotel Rwanda);2004年出版的传记《跟魔鬼握手:人道主义在卢旺达的失败》(Shake Hands with the devil:The Failure of Humanity in Rwanda)以及2006年出版的幸存者的回忆录《宽恕,我唯一能做的——种族灭绝的幸存者告白》(Left to Tell: Discovering God Amidst the Rwandan Holocaust)。
◆作者对各方当事人——幸存者、国际组织成员、卢旺达高级政要——进行两人采访,从不同视角审视这段历史。
◆在聚焦事件的同时,作者还回溯了卢旺达种族冲突的起源,展现出混乱而尴尬的劫后现实。
2021年6月3日 已读
像是一系列短篇故事的合集,但同时贯穿着整个大屠杀的全境。
书中比较少对于罪恶本身的追问和论述,更多偏向于叙述其中发生的事情,前面一部分偏向于平民视角,大屠杀之中的一个个平民的遭遇,最让人痛心的就是幸存者提到的一个个具体的死亡;后一部分视角更大一些,也更冷谈一些,集中在环绕在整个国家的各种政治力量:卡加梅、联合国、扎伊尔、法国等等,悲剧在悲剧之后持续不断的发生,最后的故事似乎看到了希望。
之前对于卢旺达大屠杀印象就是人类学的最大罪恶之一,读这本书才意识到轻飘飘的文字中隐藏的血海,死亡,不断发生的死亡,身处其中的人、旁观的人、听到的人,以及未来的人,究竟应当如何去看待这一切,永远需要去追问!
喜欢卡加梅身上那种现实主义,迈步向前走,相信一些东西,同时坚决不能舍弃一些东西,从血海中走出。
历史 大屠杀 微信读书 社科 纪实
十三邀 第五季 (2020) 豆瓣
9.0 (105 个评分) 导演: 朱凌卿 演员: 许知远 / 罗翔
《十三邀》是腾讯新闻与单向空间联合出品的一档人物访谈节目,第五季2020年12月上线。
只有那些自觉而富有智慧的人,才知道该如何面对失控。于方寸之间,创造新的可能,在任何时刻,你都可以随时起舞。
奇石 豆瓣
Strange Stones : Dispatches from East and West
7.7 (61 个评分) 作者: [美] 彼得·海斯勒 译者: 李雪顺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4 - 4
如果你不认识何伟,就请从这本《奇石》开始。
如果你已经读过《江城》、《寻路中国》,甚至是《甲骨文》,那么,更不应该错过何伟的这颗“奇石”。
一个作家的笔,要如何赶上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
从2000到2012,3个国家,12个家,24个故事。
终于,在何伟的笔下,你不仅能读到奇形怪状的中国。
徒步长城,甲骨冰冷。从江城到新城,当年的艾米莉,已然成了大姑娘。
美国的西部,日本的黑道,尼泊尔的和平队,埃及的清真寺。
十二年来,何伟用心记录的,不止是中国。
2020年5月30日 已读
依旧是何伟的风格,读起来很舒服。
但因为是之前在报纸上的文章,虽然有着中国、美国、阿拉伯这三个地方来作为基点,但还是很难把整本书联系起来。
就值得一看,历史的碎片吧。
何伟 微信读书 纪实 随笔
江城 豆瓣 豆瓣
River Town
9.4 (474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彼得·海斯勒 译者: 李雪顺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2 - 1
1996年8月底一个温热而清朗的夜晚,我从重庆出发,乘慢船,顺江而下来到涪陵。
涪陵没有铁路,历来是四川省的贫困地区,公路非常糟糕。去哪里你都得坐船,但多半你哪里也不会去。在随后的两年,这座城市就是我的家。
在这里,我有时是一个旁观者,有时又置身于当地的生活之中,这种亲疏结合的观察构成了我在四川停留两年的部分生活。
2001年,也就是这本书在美国出版的时候,一条通往重庆的高速公路通车了,一条铁路也正在修建之中,基本上再也没有人坐船去涪陵了。这座城市正在飞速发展着,在过去的二十年,那样一种转型变化的感觉——接二连三、冷酷无情、势不可挡——正是中国的本质特征。很难相信,这个国家曾经完全是另外一种模样,是19世纪西方人眼中“永远停滞的民族”。
2003年,三峡大坝一期完工后,不断上涨的江水将陆续淹没那些江畔之城,这多少令我有些伤感。而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这正是不断变革的对应面:贫穷、烂路、慢船。
这并不是一本关于中国的书,它只涉及一小段特定时期内中国的某个小地方。从地理和历史上看,涪陵都位于江河中游,所以人们有时很难看清她从何而来,又去往何处。
在1996年至1998年间,我学会了热爱涪陵。能再次回到长江上的感觉真好,哪怕它的旧时激流只存于我的记忆之中。
2020年2月21日 已读
现在回想起来不得不感慨一句真的太有人类学的味道了,尤其是最后何伟谈到,在最后他要离开的时候他发现他对涪陵有了更深的理解,但这种理解可能并不是他想要的,太有人类学那种进出理解的感觉。

在阅读过程中带给人享受的地方是何伟一直非常诚恳地用自己的视角去理解他在涪陵所遇到的一切,不着急做任何评判,先进入其中,去理解和感受,这也应该是我们理解任何地方应该带着的态度和想法。
何伟 微信读书 旅行 社会 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