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siness
绝境求生 (2016) 豆瓣
A Harsh Transition
导演: 周放生 / 文禾
其它标题: A Harsh Transition
《绝境求生》是一部表现中国企业和资本市场真实故事的纪录片,影片通过对不同当事人的采访,讲述了地处中国西北戈壁一家企业和一群职工深陷绝境后的命运之变。影片人物交织叠加,情节起伏跌宕,呈现了一个复杂多元的社会剖面,剖析了一场在中国转型时代下的生存撞击。
不平等的时代 (2013) 豆瓣
Inequality for All
8.6 (11 个评分) 导演: Jacob Kornbluth 演员: Robert Reich
其它标题: Inequality for All / 去他的公平正義
美国前劳工部长,经济学家,作家和教授罗伯特·莱克亲身讲述美国的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
风投这东西 (2011) 豆瓣
Something Ventured
导演: Daniel Geller / Dayna Goldfine 演员: Billy Bowes / Herbert Boyer
其它标题: Something Ventured
《商业周刊》评选MBA必看30部电影之一 。
Apple. Intel. Genentech. Atari. Google. Cisco这些响当当的名字都在风险重重中脱颖而出。而在这些全世界最具革新性的公司背后是一大把看见别人看不见的机会的人(通过时间选择、远见、评估他人的能力以及很多运气)。在风投这个词汇产生之前所有与支撑及建立公司相关的公司就是它的雏形:这些公司促成了微处理器、个人电脑和网络的超凡增长。本片就是揭示20世纪那些最伟大的公司建立过程的起起落落,以及商界最响亮的名字背后隐藏的戏剧性故事。
过滤泡 豆瓣
The Filter Bubble:What the Internet Is Hiding from You
作者: [美]伊莱·帕里泽 译者: 方师师 / 杨媛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20 - 8
2011年3月,伊莱·帕里泽在TED的一次演讲中提出了“过滤泡”的概念,用来指认一种“智能隔离状态”:受技术媒介的影响,用户与不同的意见信息分离,被隔离在自己的文化或思想泡沫中。帕里泽呼吁那些可以形塑互联网功能的巨头公司,要正视这种信息过滤形式,仔细考虑其可能给社会带来 的负面效应。该演讲虽然只有不到10分钟,但在YouTube网站上点击量累积超过400万次。之后在此基础上出版的《过滤泡》一书,引发了轰动式的反响。
本书虽然成书于2011年,中间互联网历经天翻地覆的变化,书中提到的一些互联网公司和应用甚至已经成为“互联网历史”,但另一方面,书中的观点和结论不仅没有过时,反而是更多后来的现实案例完全印证和支持了作者当时的预言。当我们满怀期望即将进入一个高速互联、线上线下无缝对接、全景式沉浸传播的时代时,多年前作者对于互联网未来生态发展的愿景,而今依然能够获得广泛的共识。
“过滤泡”这一概念的重要社会影响在于,它指出了互联网巨头能够凭借自身的技术能力,对信息流动进行重组和垄断,它提醒用户在使用互联网时,要切实关注自身的隐私保护,对搜索引擎和各类网络应用保持清醒的态度。因为对于善的公共生活而言,透明且多样化的信息环境至关重要。
多方推荐
互联网越来越少地向我们展示广阔世界,而把我们锁定在熟人邻里之间。正如伊莱•帕里泽所说的,其风险在于,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无意中聚集在了一个贫民窟中。
——克莱•舍基,《人人时代》和《认知盈余》作者
“个性化”听起来很温和,但是伊莱•帕里泽巧妙地构建了一个案例,指出它在互联网上的出色表现将引发一场信息灾难——除非我们注意到他的警告,以及保持一流的新闻敏感度和进行正确的分析。
——史蒂夫•利维,《谷歌总部大揭秘:谷歌如何思考、运作,形塑你我的生活?》作者
我们使用的互联网软件越来越智能,越来越符合我们的需求。伊莱•帕里泽透露,风险在于我们越来越看不到其他视角。在《过滤泡》中,他向我们展示了这种趋势是如何强化党派偏见和狭隘思维方式的,并指出了走向更宏大的在线视角多样性的路径。
——克雷格•纽马克,克雷格列表(Craigslist)广告网站创始人
伊莱•帕里泽写了一本必读之书,内容是关于当代文化的核心问题之一:网络的个性化。
——卡特琳娜•菲克,Flickr图片网站和Hunch网站联合创始人
虽然你经常在网上耗费大把时间,但我敢打赌——你一定不了解网络的运作方式。伊莱•帕里泽的这本杰作同时做到探究真相与诠释现象,不但揭开了特定信息的流向之谜,也说明了我们该如何重返思想交流的广场。本书读来趣味横生,让人对日常偶遇的新知有了更深层次的领悟。
——比尔•麦奇本,《大自然的尽头》《地球•地殏:
如何在质变的地球上生存》作者,350org环保网站创办人
《过滤泡》展示出寓意丰富的在线设计其意料之外的后果是如何给政治带来深刻而突然的变化的。所有人都同意,互联网是变革的有力工具,但变革是好是坏,取决于创造和使用它的人。如果你觉得网络是为你打开的世界之窗,你需要浏览这本书来理解你没有看到的东西。
——杰伦•拉尼尔,《你不是个玩意儿》作者
十多年来,反省人士一直在担心:当网络的个性化发展到极致时,会产生怎样的后果?伊莱•帕里泽在本书中的剖析是最鞭辟入里、发人深省的。
——劳伦斯•莱斯格,《代码:塑造网络空间的法律》
《谁绑架了文化创意?:如何找回我们的自由文化》
《REMIX,将别人的作品重混成赚钱生意》作者
在我认识的对数字科技与民主程序的交互进行研究的人当中,伊莱•帕里泽不仅见解是最精辟的,其历练也无人能出其右。《过滤泡》一书挑明了计算机程序是如何限制用户眼界,如何更能预测网友反应的。只要你关心人类在数字世界中将何去何从,你就应该阅读本书——而如果亚马逊网站给你漏推了这本书,你就更应该详读。
——道格拉斯•拉什科夫,《公司化的生活》《编程还是被程序化》作者
在《过滤泡》一书中,伊莱•帕里泽揭示了个性化网络刊登新闻的宗旨:只有适合你的新闻我们才刊登。
——乔治•莱考夫,《别想那只大象》《政治头脑》作者
伊莱•帕里泽忧心忡忡。他非常关心我们共同的社会领域,认为它处于危急之中。他对互联网趋势的彻底调查让我也心有戚戚。他甚至给我讲授了很多关于脸书的事情。《过滤泡》一书必读。
——戴维•柯克帕特里克,《脸书效应》作者
一个由熟悉的世界构成的世界是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学习的,隐形的自动宣传用我们自己的想法再灌输回我们。
——《经济学人》
在《过滤泡》一书中,伊莱•帕里泽详细分析了每一次点击、刷新和敲击键盘如何让接下来出现的信息发生变形,由此创造出一种近乎虚构的量身定制的现实。
——《纽约时报》
《过滤泡》一书提出了以下重要的问题,当大型互联网公司垄断技术和数据时,我们如何来认知和面对这一新型的“监控”和“霸权”,这一重要的社会中介形式又将给我们的社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和挑战?
——李良荣,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
对整合型隐私的伤害不仅仅表现为隐私主体在短期内“无感”,有时还不断主动提供伤害的资源——持续提供数据信息以促使隐私主体接受个性化服务,于是,“隐私悖论”成为每个现代社会成员深陷其中的一个困局。
——顾理平,中国新闻史学会媒介法规与伦理研究委员会会长
在互联网时代,期盼、呼吁“科技向善”的同时,提升网络素养也是当务之急。“过滤泡”概念使我们得以重新审视基于搜索引擎的信息获取模式的弊端,更好地趋利避害。
——戴丽娜,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副所长
《过滤泡》这本书重点分析搜索引擎在个体认知和集体意识的形成、演化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影响,提供了一个可用于探讨技术和数据利用的社会影响的分析框架。目前,中外网络安全及数据安全立法的关注点正在从传统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转向规制技术和数据在利用过程中可能带来的各种安全风险。相信这本书将有利于各相关群体更有效地参与到立法和监管的讨论过程中。
——洪延青,国家标准《信息安全技术个人信息安全规范》主要起草人
安然:房间里最聪明的人 (2005) 豆瓣 维基数据 IMDb TMDB
Enron: The Smartest Guys in the Room
8.4 (44 个评分) 导演: 亚历克斯·吉布尼 演员: 乔治·W· 布什
其它标题: Enron: The Smartest Guys in the Room / 房间内最聪明的人们
记录华尔街有史以来最大的商业丑闻,揭露一群绝顶聪明的高阶经理人,如何将美国第七大企业搞挂,轻轻松松卷走十亿美金,让投资人血本无归,上万员工失去工作。 本片根据安隆事件畅销书The Smartest Guys in the Room摄制,运用访谈画面、录音、企业内部数据制作而成,甚至揭露布什家族可能涉案的内幕。安隆案影响甚巨,不仅使全球五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安达信(Arthur Andersen LLP)被美国证期会吊销执照,也让国际知名的麦肯锡顾问公司重伤五内,更让所有商学院洗心革面,在高喊利润至上之外,重新向MBA学生传授「伦理与道德」。 全球各大企业也把「公司治理」捧上天,希望能够赢回投资人的信任。但安隆风暴尚未结案,高潮将可能再度袭卷华尔街…
Brotopia 豆瓣
作者: Emily Chang Portfolio Penguin 2018 - 2
Silicon Valley is a modern utopia where anyone can change the world. Unless you're a woman.
For women in tech, Silicon Valley is not a fantasyland of unicorns, virtual reality rainbows, and 3D-printed lollipops, where millions of dollars grow on trees. It's a "Brotopia," where men hold all the cards and make all the rules. Vastly outnumbered, women face toxic workplaces rife with discrimination and sexual harassment, where investors take meetings in hot tubs and colleagues network over lunch at the local strip club.
In this powerful exposé, Bloomberg TV journalist Emily Chang reveals how Silicon Valley got so sexist despite its utopian ideals, why bro culture endures despite decades of companies claiming the moral high ground (Don't Be Evil! Connect the World!)--and how women are finally starting to speak out and fight back.
Drawing on her deep network of Silicon Valley insiders, Chang opens the boardroom doors of male-dominated venture capital firms like Kleiner Perkins, the subject of Ellen Pao's high-profile gender discrimination lawsuit, and Sequoia, where a partner once famously said they "won't lower their standards" just to hire women. Interviews with Facebook COO Sheryl Sandberg, YouTube CEO Susan Wojcicki, and former Yahoo! CEO Marissa Mayer--who got their start at Google, where just one in five engineers is a woman--reveal just how hard it is to crack the Silicon Ceiling. And Chang shows how women such as former Uber engineer Susan Fowler, entrepreneur Niniane Wang, and game developer Brianna Wu, have risked their careers and sometimes their lives to pave a way for other women.
Silicon Valley's aggressive, misogynistic, work-at-all costs culture has shut women out of the greatest wealth creation in the history of the world. It's time to break up the boys' club. Emily Chang shows us how to fix this toxic culture--to bring down Brotopia, once and for all.
创业的国度 豆瓣
8.0 (5 个评分) 作者: "[美]丹•塞诺(Dan Senor) / [以]索尔•辛格(Saul Singer) 译者: 王跃红 / 韩君宜 中信出版社 2010
本书回答了一个价值数亿美元的问题:究竟是什么让以色列——一个仅有710万人口、笼罩着战争阴影、没有自然资源的国家——产生了如此多的新兴公司,甚至比加拿大、日本、中国、印度、英国等大国都多?
外交政策专家丹•塞诺和索尔•辛格深入考察了以色列社会环境,揭开了以色列经济奇迹背后的秘密。透过以色列最杰出的投资人士、创意人士和外交政策拟定者,作者为读者逐一揭示了以色列如何将外部不利的环境加以转化,结合自身特有的“无惧权威、扁平式领导”的民族风格及政府政策,打造出一个拥有高度创意与企业家精神的社会。
本书深入分析了移民政策、研发计划、兵役制度等几个重要层面。这些因素正是以色列今日经济奇迹背后的原因。随着世界各国的经济逐渐复苏,各大企业都尝试重新注入活力,我们可以从以色列这个富有韧性的小国获得许多借鉴。
投行风云 第一季 (2020) 豆瓣
Industry Season 1 所属 电视剧集: 投行风云
6.5 (44 个评分) 导演: 莉娜·邓纳姆 / 汀治·克里希南 演员: Myha’la Herrold / Marisa Abela
故事设定在伦敦,一群年轻的大学毕业生竞相进入顶级投行,他们逐渐融入到充斥着性、毒/品、自负的公司文化中,同事、朋友、爱人、敌人的界限变得模糊。
2020年12月9日 看过
行业细节流于drama,但lena对于女性职场困境的体会真的是厉害。
America Business Series
如何开会不添堵 豆瓣
世界で一番やさしい会議の教科書
作者: [日] 榊卷亮 译者: 丁灵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20 - 4
会议本是集思广益、群体决策的工具,然而沉闷的发言、混乱的讨论、成员之间的对抗与误解,往往让会议成为吞噬时间、引发加班的“黑洞”,变成不断给人添堵的“万恶之源”。
本书为促进会议高效沟通、决策的通俗读物。书中以实际咨询案例为基础,用小说的形式将会议准备、问题分析、沟通表达、群体决策等方法融为一体,并通过小说中的人物塑造与场景设计来巧妙展现问题的界定、分析、讨论方法,意见的引导、整理策略等,引导读者在具体的实践场景中理解和掌握高效率的群体工作法,将给人添堵的会议变为高效沟通、突破思维障碍、释放创造力的协作工具。
本书可作为提升职场技能的实用读物,也可作为个人思考训练、沟通表达的参考指南。
美第奇银行的兴衰(上卷) 豆瓣
The Rise and Decline of the Medici Bank: 1397-1494
作者: [美] 雷蒙·德鲁弗 译者: 吕吉尔 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9 - 1
★ 美第奇家族,到底是怎么发家的?文艺复兴的金融博物馆
★ 中世纪经济史不朽经典,一流学术与优美文字的完美结合
★ 哈佛“特鲁普·佩因杰出商业论著奖”桂冠作品,赖建诚作序力荐
★ 360度解析中世纪银行巨鳄,认识金融世界的运行法则
★ 迥异韦伯的资本主义故事,理解现代商业制度的起源
★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商业,而人性多少世纪以来一直未变
.
.
现代资本主义植根于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从十字军东征到地理大发现,意大利一直是西方世界支配性的经济强国。意大利霸权建立在超群的商业组织基础之上。今天市场经济的大多数商业制度,都是意大利人的发明。中世纪晚期的金融巨鳄美第奇银行,是我们了解现代商业起源的捷径,也是理解西方金融史的根基性题材。
.
美第奇是15世纪欧洲最大的银行,总部设在意大利佛罗伦萨,在西欧重要城市设有分行。美第奇银行是教会的财富管理人,贷款给王公贵族,促进了西欧的国际贸易。美第奇大力支持文艺活动,对文艺复兴有举足轻重的推动作用。美第奇银行代表了资本主义萌芽期商业制度的最高成就:它设计了类似控股公司的组织形式,找到了远距离管控跨国公司的方法;它与明矾市场的竞争对手一起操纵价格,建立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卡特尔;它采用和推广了复式记账法,自此从量上把握资本规模得以可能,为资本主义的产生打下基础。
.
美第奇银行的账簿、票据和信函,有相当部分保存至今。本书利用这些珍贵史料,界定了美第奇的制度背景、商业模式和组织架构。合伙人与经理人的性格因素,业务往来与利润分配的财务数字,都被纳入百年兴衰的故事之中。你可以看到美第奇历任经营者的群像,读到商业、政治、宗教交织的精彩故事,窥见西欧各国政治经济形势的风云变幻。
.
.
.
———————— 众多顶刊齐声致敬 ————————
.
.
★《经济学人》:★
谈文艺复兴银行业的英文著作中,这本书是最重要的一本。
.
★《美国经济评论》| 哈里·A.米斯基明(Harry A. Miskimin),耶鲁经济史教授:★
这本书是光辉的杰作,是关于美第奇银行最权威的著作,对中世纪经济史研究价值不可估量。
.
★《会计评论》| 龙多·卡梅隆(Rondo Cameron),国际经济史学会前主席:★
用各种语言写成的文艺复兴经济史著作中,这本书是最权威的一本。
.
★《哈佛法学评论》| 小约翰·T.努南(John T. Noonan, Jr.),联邦巡回上诉法院法官:★
这本书是最好的一本介绍中世纪银行体系的书,没有之一。
.
★《近代史杂志》| 罗伯特··萨巴蒂诺 ·洛佩斯(Robert Sabatino Lopez),中世纪经济史专家:★
历史上所有的银行中,美第奇银行是最有名的。但它之所以地位显赫,与其说是直接因为货币红利,不如说是因为豪阔者洛伦佐的诗句、马基雅维利的散文,以及美第奇家族花钱买来的艺术品。在现代历史编纂学中,美第奇文化权势背后的经济来源一直受到忽视。每一位文艺复兴研究者都会提到美第奇银行的财富,但只有这本书讲清楚了美第奇银行的金融运营。
.
★《文艺复兴季刊》| 尼古拉·鲁宾斯坦(Nicolai Rubinstein),佛罗伦萨史专家:★
这本书关注了美第奇银行的历史发展,及其合伙人与经理人的性格因素。此外,作者还介绍了制度和经济背景,这对非专业研究经济史的读者来说特别有帮助。
.
★《企业重塑》(Turnarounds & Workouts)杂志:★
经济史家雷蒙·德鲁弗将商业作为研究重点,奉献了这本分析中世纪银行与贸易的经典。这本书是杰出的学术研究与优美文笔的结合。作者基于中世纪史料,配有大量插图和图表(含宗谱图),使得这本书今天对我们的价值丝毫不逊于1963年初版之时。
.
.
.
———————— 各界名家隆重推荐 ————————
.
.
★ 赖建诚,《教堂经济学》《经济思想史的趣味》作者:★
美第奇银行是理解西欧金融史的根基性题材,是早期资本主义运作的优良范例,更是商业、政治、宗教交织的精彩故事。1965年之后关于美第奇诸多著作,虽然琳琅满目,也有些新观点和新文献,但究其实质与基本见解,仍未能明显跳脱德鲁弗这本经典的掌心。希望中文学界能从这本著作中,学习深层的技艺:如何从档案史料,重构重要时代的核心议题,让另一个时空的异文化读者,也能感受到深刻知识的震撼。
.
★ 丁骋骋,浙江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
关于美第奇银行,在世界史或专门史的研究中已引起关注,当然相关学者的引文无一例外都来自德鲁弗的这本名著。虽然由于资讯的发展,新史料的出现,关于中世纪银行和美第奇家族的研究仍然层出不穷,但关于美第奇银行的研究恐怕再无人能出德鲁弗其右。如果我们要把握未来金融的发展,有必要对金融早期的源头——中世纪晚期金融史有深入研究,同时再来对照一下近代以来我国金融业发展的脉络。
.
★ 斯滕·约恩森(Sten Jönsson),哥德堡大学管理学教授:★
这本书是商业史经典之作,书中展示了琳琅满目的档案资料,作者的观点也建立在史料的基础之上。作者讲述了制度背景(高利贷、货币商行会、资产税),美第奇银行创建的经济环境,美第奇在科西莫领导下盛极一时的荣光,以及美第奇的组织结构。
.
★ 保罗·斯特拉森(Paul Strathern),英国作家、毛姆文学奖得主:★
雷蒙·德鲁弗这本《美第奇银行的兴衰》,是美第奇主题的名作,书中充满了出乎意料的惊喜,记录了遥远的美第奇分行的经营细节与经理人的行为失当,描绘了美第奇银行在1397—1494年间的有趣画面。
.
★ 亨丽埃塔·M.拉森(Henrietta M. Larson),“哈佛商业史研究丛书”主编:★
美第奇银行的历史有助于我们认识欧洲经济和文化发展的伟大时代之一。《美第奇银行的兴衰》是一项里程碑意义的著作,它关心的是银行业制度的发展,论述重点在于商业管理的过程。
.
★ 雷蒙·德鲁弗,本书作者:★
美第奇银行的历史增加了我们对现代商业根基的了解。从商业历史的角度看,本研究带出一个要点:技术虽已改变,但人类的问题依旧。如何任人唯贤,人尽其才,这无论是对于美第奇家族来说,还是对于今天的商业来说,都是一个大问题。
.
★ 列奥纳多·达·芬奇:★
美第奇家族成就了我,也毁灭了我。
.
★ 马基雅维利,政治思想家:★
乔万尼·美第奇从不追求政府中的名位,但却享有一切。
.
★ 马基雅维利致洛伦佐·美第奇殿下书,《君主论》序言:★
那些希望得到君主恩宠的人,总是把自己认为最珍贵的物品或者自以为君主喜爱的东西献给君主。现在我想向殿下呈献我的一片忠心,在我的一切财富中,我认为最有价值和最宝贵的就是我所知道的伟大人物的事迹。这些知识我曾经花费大量心血加以总结和思考,现在我把它整理成薄薄的一卷书呈现给殿下。
.
★ 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第一幕第一场):★
不,相信我吧;我为此感谢我的命运,
我买卖的成与败并非寄托于一艘船上,
更非倚赖一处地方;我的全部财产,
也不会因为今年的盈亏而受到影响,
所以说我的货物并不会使我感到忧伤。
.
.
.
———————— 各方好评 ————————
.
.
★ Amazon 网友 A. J. Sutter:★
——如果你认为商业没意思,你该读读这本书——
这本书可以说改变了我的人生路径。我第一次读这本书是在25~30年前。当时我自视为一个文艺青年。我感兴趣的是艺术,以及那些要比商业“更高贵”的东西。当时我是一个一文不名的自由撰稿人,在一所图书馆上班。我并不喜欢自己的工作。沿着意大利文艺复兴的相关主题搜索的时候,我读到了这本书。而这本书给我的震撼,不啻于天启。
美第奇银行从事的业务,已经包括了一些今天人们耳熟能详的复杂金融交易——包括货币套利与风险投资。但当时的交易对象是实在、有形之物(金银币、珍贵的矿石,等等),因此那时候的金融交易还是比较容易掌控的。这就是我对商业发生兴趣的开始,最后我成了一个公司律师和风险投资家。
挂在世界各地博物馆中的那些文艺复兴时期的名画,有许多都是美第奇银行的分行经理委托制作的。一旦美奇的老板发现经理中有人找画家为自己绘制油画,老板们会就知道那个人开始膨胀了,于是就把他开掉。多么有意思的历史啊!
.
★ Amazon 网友 Jemuel Chandran ★
——第一流的学术著作——
我曾经尝试自己来追溯美第奇银行的历史,但是经常遭遇失败和打击。可这本书给出了我所需要的洞察,而且是用完整的论文格式写成。最可圈可点的是参考文献,其清晰和客观都让我可以完全放心(我还拿来与我自己找的资料进行了比对)。没有哪本书清晰地界定过美第奇银行的体系架构,以及外部的经济环境,除了这一本(真的是除了这本,一本也没有)。
.
★ Goodreads 网友 Eric Pecile ★
——首屈一指的经济史研究——
这本书对美第奇银行给出了综合性的介绍与经济分析。德鲁弗对经济史的研究方法是首屈一指的,他还提供了丰富的数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
★ Goodreads 网友 Mark Comstock ★
——可读性极强的现代商业起源历史——
对现代商业和银行业的起源,这本书有极好的介绍。美第奇银行总部设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分行遍布欧洲各地。美第奇银行的历史,对我们理解银行业的市场集中化与去中心化,有很好的启示。我带学生团体去意大利访问的时候,我把这本书作为必读书。这本书引述详尽,可读性也相当强。
知识笔记 豆瓣
作者: 朱锡庆 2011 - 9
《知识笔记》中国最近三十年的发展是一个堪称奇迹的伟大故事,收集细节,梳理脉络,无形之中就会惊奇地发现,这个阶段有一股非同寻常的知识增量。再追溯在中国之前的典型发展案例,比如十九世纪之后美国的发展,以及美国之前英国的发展,无一例外,都可以发现,在这个阶段在这个区域有一个非同寻常的知识增量。
为什么在某个时期会形成非同寻常的知识增量,又为什么在某个时期会形成如退潮一般的流量减少呢?要分析知识流量的涨落,必然要追根溯源到知识的活水源头。
这本集子对知识的几大源头作了一个梳理。尤其,活动本身是一个重要的知识源头,被长久地忽视了。活动本身有一种重要的副产品,这就是经验知识,或者说,活动本身是经验知识之源。忽视这个来源的知识,有好多现象就不能理解,比如分工到底有什么用,为什么制度内生于过程。忽视这个来源的知识,所有东西的起源都无法解释。还有,忽视这个来源的知识,有好多奥秘发现不了。比如,中国数以亿计的农转工,是通过活动边干边学来完成知识更新,其奥秘在于知识更新的成本为零,而且还有点收入养家糊口,是当时唯一可行的途径。作者对于湖湘学派始自胡氏父子以史为据的认识传统,对于经济学始自斯密以例立论的认识传统,深以为然。以依事说理的方式,集中讨论一个主题, 作为人类社会唯一发展动力的知识之源。
读者对象:学者、有经济知识背景的公司白领、公务员、大学生等。
杰弗里·爱泼斯坦:肮脏的财富 (2020) 豆瓣 TMDB
Jeffrey Epstein: Filthy Rich Season 1 所属 电视剧集: 杰弗里·爱泼斯坦:肮脏的财富
7.9 (81 个评分) 演员: 杰弗里·爱泼斯坦
神秘大亨杰弗里·爱泼斯坦在 2019 年被捕之前,被指控虐待妇女和未成年少女长达数十年,并组建了一个帮凶网络,帮助实施和掩盖自己的罪行。爱泼斯坦出身卑微,但他设法通过谎言和操纵他人登上了金融界的顶峰。他最终获得了巨大的财富和权力,同时经营着一个国际性交易集团。2008 年,这名连续性侵者与政府达成了秘密认罪协议,以避免被判无期徒刑,并继续虐待女性。在导演莉萨·布赖恩特的四集纪录片《杰弗里·爱泼斯坦:富淫》中,爱泼斯坦的指控者提供了令人恐惧的第一手资料。这些幸存的姐妹首次揭露她们情感上的创伤,试图阻止性侵者和美国司法系统的为所欲为,以防止下一代人的沉默。本剧集由 RadicalMedia、James Patterson Entertainment production 和 Third Eye Motion Picture Company 联合出品,乔·伯灵格(《与杀手对话:泰德·邦迪录像带》)担任监制。
債的歷史 豆瓣
Debt: The First 5000 Years
作者: David Graeber 大衛.格雷伯 译者: 羅育興 / 林曉欽 商周 2013 - 9
◆《紐約時報》、《法蘭克福彙報》譽為「時代的啟示錄」!
◆《美國彭博社》、《英國金融時報》等各大財經媒體關注討論
你知道嗎?早在貨幣出現前,人類就已經背負債務!
◆近年來反省金融危機最透徹根本的著作!
佔領華爾街運動的精神領袖
大衛‧格雷伯 David Graeber
探究國際金融經濟的重量鉅作
一部令人驚奇的人類故事
以債務關係的重述人類歷史和社會
帶給陷入金融危機的世界全新啟示
債務是了解現存金融體系的一扇門,是債務造就了今天的市場。如今面對這場嚴峻的全球金融危機挑戰,迫使我們必須釐清究竟什麼是債務?
經濟學家告訴我們一個神話:古早的人類活在一個以物易物的社會裡,為了方便交易,人們發明了金錢,接下來發展出銀行和信用。
人類學家研究卻發現,早在貨幣出現前,人類就已經背負債務。原始社會的債務,用以估量人與人、人與社會,乃至人與宇宙之間的關係。本書從人類歷史中犯罪和賠償、戰爭和奴隸、債務和贖罪的故事開始談起,試著揭開債務規則神祕的面紗。
格雷伯嘗試將歷史分成四個階段:早期的農業帝國(3500-800 BC )、軸心時代(800 BC-AD600 )、中世紀(AD600-1450)、大資本帝國時期(AD1450 -1971)以及現在的金融世界,並以人類學的角度解析債務和人類社會之間的關係:貨幣是國家或政府用來控制社會,貨幣的作用便是量度債務,金錢的使用好像是一個龐大的記帳系統,當債務危機出現就會引致戰爭之後,然後統治者便會摧毁這些帳簿,並將土地歸還它的擁有者,以紓解危機。
《債的歷史:從文明的初始到全球負債時代》 是一部博學、宏觀,且能激發討論的作品。作者從人類學、經濟學、社會學,以及法律和人類行為等各種角度,探討債務本質。並用「債務關係」嘗試重新書寫及詮釋人類的社會和歷史,也提供現代金融制度不同的反省角度。
Nice Girls Don't Get the Corner Office 豆瓣
8.0 (6 个评分) 作者: Lois P. Frankel Business Plus 2004 - 2
n the bestselling tradition of Play Like a Man, Win Like a Woman comes the breakthrough book that teaches women how to stop sabotaging their careers-and start getting ahead. For every professional woman who wants to get ahead-but feels she is at an impasse-NICE GIRLSDON'T GETTHECORNER OFFICE comes to the rescue. When overlooked for that special assignment or promotion, many women point the finger outwardly, looking for someone else to blame. Now, Lois P. Frankel presents a different view in her empowering career primer that helps women identify ingrained habits they learned as girls that may be holding them back, such as couching statements in a question, smiling inappropriately, tilting the head while speaking, and others. Only by overcoming these self-defeating behaviors will the 'nice girl' learn to leverage her power in the workplace-and claim the corner office she so richly deserves.
文明、现代化、价值投资与中国 豆瓣 Goodreads 豆瓣
7.4 (30 个评分) 作者: 李录 中信出版集团 2020 - 4 其它标题: 文明、现代化、价值投资与中国 (增订版)
《文明、现代化、价值投资与中国》是喜马拉雅资本创始人、查理·芒格家族资产管理人、价值投资思想第三代代表人物李录的文集。
全书包含上下两篇,上篇脱胎于在投资界口耳相传的“现代化十六讲”,作者提出了人类社会从1.0文明到3.0文明演化的思想,讨论了现代化的诞生、本质与铁律。作者站在全体人类的角度,思考人类未来的共同命运;同时,对中国未来的现代化演进进程做出了预测。下篇收录了作者二十余年来的重要演讲、思考与书评,其中包括作者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等的几次著名演讲,除了涉及价值投资的观念、方法与实践外,作者还对人类与人性、时代与未来等问题进行了思考。
星际迷航经济学 豆瓣
TREKONOMICS:THE ECONOMICS OF STAR TREK
作者: [法] 马努·萨阿迪亚 译者: 李永学 后浪丨四川人民出版社 2020 - 6
我们如何想象未来决定了未来的面貌
◎ 编辑推荐
☆ 星际迷航是世界流行文化(科幻)大IP,自1960年代以来长盛不衰。
√ 已有13部电影、1部动画、6个系列811集电视剧,是全世界最著名的科幻影视系列之一;
√ 2018年,美国电视艺术及科学学院将「主席奖」颁给《星际迷航》,这也是美国电视界的最高荣耀;
√ 具有天马行空的想象、精密的世界观、大量的硬科幻元素,以及无微不至的人文主义关怀;
√ 星迷(trekkie/trekker)遍布全世界;
√ 衍生:小说、漫画、游戏、杂志、饭制剧集、同人文。
☆ 科幻作品能够丰富我们的想象和思考,他们在想象未来的同时也塑造了现实世界。我们通过科幻作品描写的图景,可以反观现实,为未来做好准备。
☆ 以解读科幻作品世界观架构的方式介绍了经济理论,或者说以现有的经济理论为基础架构科幻作品的世界观。
◎ 内容简介
科幻作品中的许多科技想象已经走入我们的日常生活,iPhone的灵感来自《星际迷航》对便携通讯设备的想象。人工智能、自然语言、无创手术、实时翻译、远程呈现,这些或实用或前沿的科技也都缘起于科学幻想。我们如今要面临的问题是:科幻作品对未来的想象对我们未来的社会经济生活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本书将带领我们一窥经典科幻作品所想象的未来世界,畅想技术进步将如何引领社会体系的演变,以及人类情感、心理和行为的变革。我们会看到,在一个丰裕的经济中,我们如何工作,如何竞争,创新和科学如何发展进步,机器人公民如何参与我们的生活,以及最重要的,我们每个人是否都会自我完善和进化。
我们已经步入后稀缺时代,离丰裕只有一步之遥,在丰裕的未来世界,我们的渴望、我们的需求、我们的动机都将发生深刻的变革。而眼下,我们通过科幻作品反映的未来图景,可以反观现实,为未来做准备。
◎ 名人与媒体推荐
在科幻世界里,很多人都在认真地进行富有想象力的思考,而在经济学世界,我们总是紧紧围绕一组有限的问题进行思考。我们需要和这些跳出框框思考的人交流。
—— Paul Krugman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克鲁格曼
和《星际迷航》一样,本书不止关于星舰和外星人,它通过呈现我们希望的未来时代反映了当下的现实。
—— Publishers Weekly 《出版者周刊》
对于博学而热心的粉丝来说,本书以一种充满幻想的妙趣横生的方式,介绍了支撑着22世纪中期到24世纪末太空生活的经济理论。但是本书也是严肃的经济论述,提供了丰富的见解。
—— Ben Geier & Robert Hackett 本·盖尔和罗伯特·哈克特,Fortune《财富》
看完你会明白,为什么《星际迷航》从一开始就是一项大胆的实验:它的乌托邦主题——人类文化从资本主义中复苏。这是一本聪明、有趣、充满智慧的书,是对《星际迷航》的完美分析,也是对经济正义的呼吁。
—— Annalee Newitz 安妮莉·纽维兹,Ars Technica 科技的艺术网站
本书将会改变你看待三个宇宙的方式:《星际迷航》的宇宙、我们身处的世界和我们即将迎来的未来。
—— Felix Salmon菲利克斯·萨尔蒙,Fusion《融合》
柯克船长第一次带领联邦星际舰队探索新世界的故事距今已50年,《星际迷航》宇宙也越来越昂贵。政治科学家、社会学家,甚至宗教研究者都开始研究《星际迷航》相关的主题,可见其影响之深远。但是《星际迷航》设定的是一个饥饿、战争和贫穷被消灭的世界,一个从匮乏中解放的乌托邦。
—— The Washington Post《华盛顿邮报》
藝術市場探密 Seven Days in the Art World 豆瓣
作者: 莎拉.桑頓 / Sarah Thornton 译者: 李巧云 時報出版 2010 - 9
在房地產市場與股票市場之間,藝術品更像房地產。部分安迪.沃荷(Andy Warhol)的作品就像坐南朝北的建築叢中的套房;部分作品則像有三百六十度視野的閣樓。要在藝術市場賣得高價,作品的「估價」更勝於「評價」。要知道,炙手可熱的藝術品並非突然冒出,它是藝術家、畫商、策展人、藝評家、經紀人、收藏家聯合「製造」出來的。作者桑頓花了5年的時間,走訪5城6國,將其280次貼身採訪整理成7篇故事,為大家探索藝術世界的秘密,是了解現代藝術的最佳指南。
2008年《紐約時報》、《星期日泰晤士報》最佳藝術書籍
炙手可熱的藝術品並非突然冒出,它是藝術家、畫商、策展人、藝評家、經紀人、收藏家聯合「製造」出來的。
桑頓花了5年的時間,走訪5城6國,將其280次貼身採訪整理成7 篇故事,為大家探索藝術世界的祕密,是了解現代藝術的最佳指南。
藝術品價值全看你願意付多少錢決定
在房地產市場與股票市場之間,藝術品更像房地產。部分安迪.沃荷(Andy Warhol)的作品就像坐南朝北的建築叢中的套房;部分作品則像有三百六十度視野的閣樓。要在藝術市場賣得高價,作品的「估價」更勝於「評價」:
1. 棕色的畫不如藍色或紅色的畫;憂鬱的畫不如讓人愉快的畫。
2. 男性的裸體畫通常不如大胸脯女性的畫。
3. 超過電梯大小的作品,只在市場的特定角落有銷路。
4. 繪畫是最受歡迎的藝術品。
5. 新興、年輕的當代藝術家作品容易受到高度注意。
6. 藝術品是否在市場中初次亮相,或已轉手過好幾次,對搶手程度亦有衝擊。
7. 藝術品跟過哪些收藏家,不僅為人津津樂道,無形中也提高了它的價值。
8. 獲得泰納獎提名,作品售價會提高1/3,得獎則會使售價暴增一倍。
藝術拍賣讓人有藝術品可以變現的錯覺,但別以為價格只會朝一個方向飆漲,在一個神秘、時髦、無價、誘惑、上癮的世界,藝術品價值全看你願意付多少錢決定!
本書特色
1.一種置身藝術世界的感受:作者鮮活地描述了一個特殊社會的人生百態,讓人體會到其中的割喉競爭、它的奇特、它的光鮮亮麗,以及其中的神祕運作方式。
2.挑動讀者的思考與反應:藝術世界是由不同的次文化交集而成,每一種文化對藝術的定義都有不同的主張,書中每一個有聲音的人都同意,藝術應該挑起人的思考與反應。
隐秘战争 豆瓣
作者: [法]阿里·拉伊迪 译者: 法意 中信出版集团 2019 - 8
法律已成为美国发动经济战的一个隐秘武器。数十年来,欧洲企业不断遭遇美国司法部和相关金融监管机构的重拳打击。被控贪腐或违犯禁运条例,与古巴、利比亚、朝鲜、伊朗等国进行贸易的企业被罚以数额高达数亿甚至数十亿美元的罚金。只要在国际贸易中使用通用货币美元,企业就可能被迫面对美国司法的制裁。西门子、荷兰银行、德希尼布、法国巴黎银行、阿尔斯通、法国兴业银行等企业是被美国罚款最多的10个企业。
2001年9月11日标志着这场经济战的开端:“9.11”之后美国当局投票通过了一系列标榜可应用于全世界的法律,并升级了一些旧的反恐、打击犯罪、反商业腐败的法律。我们把这一系列法律称为域外管辖法,或者通俗地称为长臂管辖法令。本书用三个部分剖析了美国长臂管辖的几个重要法令,它们产生的背景和效力;美国曾经最亲密的盟友——欧盟的跨国企业是如何受到侵害的;最后重点写了美国的企业在最严法令制约下,是如何在全球范围内保持持续领先地位的。
Good Economics for Hard Times 豆瓣
8.3 (6 个评分) 作者: Abhijit V. Banerjee / Esther Duflo PublicAffairs 2019 - 11
Two prize-winning economists show how economics, when done right, can help us solve the thorniest social and political problems of our day.
Figuring out how to deal with today's critical economic problems is perhaps the great challenge of our time. Much greater than space travel or perhaps even the next revolutionary medical breakthrough, what is at stake is the whole idea of the good life as we have known it.
Immigration and inequality, globalization and technological disruption, slowing growth and accelerating climate change--these are sources of great anxiety across the world, from New Delhi and Dakar to Paris and Washington, DC. The resources to address these challenges are there--what we lack are ideas that will help us jump the wall of disagreement and distrust that divides us. If we succeed, history will remember our era with gratitude; if we fail, the potential losses are incalculable.
In this revolutionary book, renowned MIT economists Abhijit V. Banerjee and Esther Duflo take on this challenge, building on cutting-edge research in economics explained with lucidity and grace. Original, provocative, and urgent, Good Economics for Hard Times makes a persuasive case for an intelligent interventionism and a society built on compassion and respect. It is an extraordinary achievement, one that shines a light to help us appreciate and understand our precariously balanced world.